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富贵芳华-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不笑!”宁芳忽地上前,主动替他拍了拍身上的土,认真的说,“崔家哥哥才不是笨,而是你有个太疼你的祖母,太疼你的娘亲,老天爷也喜欢你,才决定让你少想许多事情,高高兴兴的过日子。那些说你笨的,其实都是妒忌你比他们过得快活呢!”

    崔鸿顿时咧嘴笑了,眼睛里象是发着光,“真的吗?这话从来没人跟我说过,但听着特别有道理!”

    宁芳一脸严肃,“当然有道理。你知道吗?我爹可是进士,二甲十四名的进士,那就是在整个大梁朝那么多举子中排十七!你想,我爹聪明吧?”

    崔鸿一脸崇拜,拼命点头,“你爹好厉害!”

    宁芳继续严肃脸,“那我是我爹的大女儿,我是不是也很聪明,也很厉害?”

    崔鸿继续点头。

    “所以,”宁芳最后替他整了整衣襟,认真看着他,“我说的都是真的。要是有人说你笨,你就问他有没有考过二甲十四名,或者有个二甲十四名的爹,要是没有,你就别理他们!”

    崔鸿挺起胸膛,顿时满脸放光,眼里全是满满的自信,“好!以后要是再敢有人说我笨,我就这么问他!我才不笨,我只是比他们活得都快活!”

    宁芳毫不吝惜的竖起大拇指,“这就对了!”

    崔老安人看得满脸感动,而崔大太太已经羞惭得偷偷抹起了眼泪。

    如果说,刚才崔老安人只是强压着媳妇,送出了东西,可宁芳却是用自己的行动,真正打动了她。

    亏她刚刚还那么算计人家,可这个小姑娘却是怎么对她儿子的?

    这样心地善良的好孩子,若是能给她的傻儿子做媳妇,只怕她即刻闭了眼,也能安心了。

    所以这一刻,不知道于宁芳是幸或不幸,崔大太太是更加想要求娶这个媳妇了。

 第108章进步

    宁府。

    宁四娘带着宁芳一回家,就听说宁怀璧已经醒了!

    祖孙俩喜出望外,立即带着好不容易求来的人参去看儿子、老爹,但让她们没想到的是,宁怀璧一醒来,便要求赶回任上去。

    宁四娘顿时不乐意了,“二郎你这才当了几天的官,难道就给功名利禄迷住了心眼?是,你大伯祖说得不错,那卫县令送你回来,确实没安好心,多半是想抢了你的功劳。可你怎么也不想想,他既然已经出了手,怎么可能无功而返?你大伯祖先前在,有些话我也不好说。但官场之上,人走茶凉本是常事。若不是看他致仕回家,那卫县令怎敢如此?你要去争,只怕家里也是出不上什么力的。何不顺水推舟,卖那卫县令一个人情,回头说不定还能积点善缘呢?”

    宁怀璧苦笑道,“娘,我是您的儿子,别人不明白,难道您还不了解我吗?我若真那么一心钻到功名眼里——”

    看夏珍珍去给他煎参汤还没回来,才低声道,“十几年前,根本就不会娶芳姐儿她娘。就算娶了,多半也早就过不下去了。”

    拍拍宁芳的小手,给女儿一个温暖的微笑,宁怀璧才道,“我想回去,并不是跟卫县令争功,而是我担心乡亲们见我不在,心生惶恐。毕竟答应他们稻杆可以卖钱是我,答应替他们寻菜种的也是我。还有继祖,他去寻了菜种,定要去三鸦乡找我,若是我不在,找到卫县令,还不知道会生出什么变数。”

    宁四娘这才知误会了儿子,“那你也不能拿自己的身子冒险啊!你要担心公务,不如让你七堂弟去三鸦乡替你等着继祖,你且在家里安心调养一段时日,可好?”

    宁怀璧道,“娘,我知道您心疼我,可我真的没办法在家歇息。您是没去过三鸦乡,没见着那些穷苦的乡亲们。他们有些人活了大半辈子,竟没穿过一双布鞋,全是草编的,甚至于连草鞋都没有。家中除非上了年纪的老人要过大寿,或是病得快要死的孩子,否则,竟没几个人吃过一顿白米饭,一个白面馒头。”

    他握着宁芳的手紧了紧,眼中显出一抹坚定,“我每次看到跟芳儿这样的小女孩,却跟成年男子似的,下地劳作,小小年纪,累得背都驮了,我这心啊,就是说不出的难受!所以,我要回去。不是去抢功劳,而是想替那些乡亲们真正做点什么。我不敢说让他们天天吃上白米饭,但能不能让芳儿这样的小女孩,只用在家做个饭喂个猪?”

    宁四娘说不出话来了。

    宁芳反握住他爹的手,抬眼恳切道,“祖母,让爹回去吧。我和娘可以跟着一起去,我们能照顾好爹。”

    “不,你不能去,你还要上学呢。”夏珍珍端着参汤进来了,颇复杂的瞟一眼宁怀璧,然后低头跟宁四娘说,“娘,让我去吧。家里,就劳烦您多受累了。”

    宁怀璧微微讶异。

    妻子自从失忆后,一直有些避着他。如今倒肯主动陪他去乡下,他还挺感动的,可她那眼神是什么意思?

    宁四娘想的却不是这个,媳妇心意虽是好的,却是夏家锦衣玉食娇养大的。说句实在话,比那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还讲究。让她去乡下,她能吃得了那份苦?别住不了三天,又嫌这嫌那的要回来,比如辛姨娘,那反倒不美了。

    所以宁四娘迟疑了一下,“那乡下可不比咱家自家庄子,条件差得很。路上又不太平,可不能给你带许多家具过去。”

    夏珍珍这回倒是听懂了,当即表示,“我不怕苦!我虽没过过苦日子,可打小我爹也不许我乱糟蹋东西。小时候我若剩下一口米饭,爹也拿去吃了,还常逼着几个哥哥去店里做些小伙计。常听他们说起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娘您放心,我去了不会使性子的,必等相公好了再回来。”

    看她态度诚恳,宁四娘想了想,还确实只有她去。

    一家人刚在金陵安顿下来,自己绝对走不开,身份上也不合适。哪有当娘的去伺候儿子的?一说起来,人家就要说宁怀璧不孝了。

    宁芳虽然乖巧懂事,可若是跟去,那不是帮忙,而是遭罪了,更连累得大人要多操一份心。如果只让下人跟去,宁四娘也确实放不下心,看来看去,也就夏珍珍最合适。

    “那行,你回去收拾收拾,过两天跟二郎一块儿过去。二郎啊,算娘求你了。你就算要去,至少也得歇两天,等你这伤好些,陈大夫给个准话再走,行不?”

    宁怀璧只得答应。

    既然事情已定,徐妈妈也开始准备。可夏珍珍想想,却让她留下,“相公那里,无非是缺少照料衣食之人,我带几个手脚利落的丫鬟婆子过去就好。你年纪大了,就别去奔波了。不如留下给娘做个帮手,看着家里几个哥儿姐儿。尤其小哥儿,还要劳你多操心了。”

    哎!

    徐妈妈愣了愣,忽地听出夏珍珍话里那意思来了。

    夏珍珍确实是不放心婆婆,还有几个孩子,但还有个更不放心的,却是辛姨娘!

    只要一想到有那么个娇娇弱弱,又读书识字的姨娘在家里,夏珍珍就挺膈应的。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自从这次辛姨娘回家,就象是突然戳到她的某根神经,只要一碰到她的事,夏珍珍顿时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跟被侵犯了领地的猫似的,立时瞪大了眼睛。

    所以她要把忠心耿耿的徐妈妈留下,盯着辛姨娘,就算她要兴风作浪,夏珍珍也不至于一无所知。

    徐妈妈明白过来之后,挺欣慰的。

    要说从前的夏珍珍人也挺好,就是性子给磨得太娇软了,完全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什么都不懂得争。但如今失了忆,倒把一个人该有的性子找回来了。

    她知道夏珍珍并不是想针对辛姨娘做什么,但一个主母不能不知道防着妾室。

    两个女人,共一个丈夫,天然就是竞争者。更何况辛姨娘还是那样出色又有心机之人,夏珍珍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有危机感,就是极大的进步了。

    所以徐妈妈应承之后,也提醒了夏珍珍一句话,“二奶奶这回去到乡下,倒是好生跟二爷也亲近亲近。我知你想不起来,总觉尴尬,可这夫妻之间,若总隔着,再好的感情,也就慢慢淡了。”

    说完她也不看夏珍珍脸色,径直挑帘出去。倒是留下夏珍珍呆立半晌,眼神一时幽怨,一时气苦,一时却又莫名委屈,其中万般复杂难言,竟真真如十五六岁,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般无二。

 第109章流言

    当辛姨娘知道夏珍珍要陪着宁怀璧去上任时,人都已经出门了。

    徐妈妈客客气气的拿着两匹布过来,和颜悦色道,“外头那些事,姨娘就别操心了。二奶奶走的时候说了,你这胎可是伤了元气,得好好做足双满月。若在屋里闷得慌,便教丫头们给小哥儿裁两件冬衣,缝些肚兜荷包之类的针线玩吧。”

    转身她又训起丫鬟婆子,“你们可都盯着些,万不许姨娘动半点针线。若我知道你们让姨娘受累,可是不依!若你们服侍得好,等姨娘出了月子,二奶奶自然有好东西赏你们。”

    被她打个大棒又给个甜枣,丫鬟婆子们纷纷表忠心。

    只辛姨娘气得半死。

    这分明就是要把她关在屋子里禁足了,可人家的理由却是光冕堂皇的很,让她想反驳都找不出借口。

    果然,自这日起,丫鬟婆子将她盯得极紧,连大门都不让出去。辛姨娘有心想去二房那边联络祝大太太增进感情,可一找借口,那边徐妈妈立即驳回。

    “姨娘如今还做月子呢,大老太太那边定然体谅,等好了再去请安不迟。”

    可请个安又能费多大事?

    辛姨娘心中不悦,指望祝大太太能问起自己。

    偏祝大太太刚回府,诸般琐碎事极多而杂乱,根本想不起她来,辛姨娘只得暂且忍耐。

    只三不五时使些小钱,用小恩小惠来笼络房中诸人,探听消息。没几日,还当真让她听到一点八卦。

    “……要说也不知是不是咱们长房和四房八字相冲。一进门,六小姐就跟二姐儿不对付。今儿四房一个丫头,竟又跟二姐儿身边的喜鹊打了起来。不巧偏被大老太爷撞见,说要‘整顿家风’,故此两个算是撞到刀口上了,全给拖去挨了二十板子。不过喜鹊倒是命好,虽挨了打,二姐儿还叫人给她请了跌打大夫。后头画眉还拿钱叫小厨房的备些腌笋咸鸭蛋,说她如今只能吃这个,且得养几日呢。”

    辛姨娘不关心丫鬟死活,只问,“那她们是为什么闹起来的?”

    丫鬟道,“似乎是为了魏国公府给二爷送参之事。近来外头有些风声,说崔家肯把人参给咱们,实是看上二姐儿,想结亲呢。四房就有丫头说二姐儿要飞高枝了,喜鹊听了不忿,便跟人打起来了。”

    辛姨娘听得糊涂,“若国公府真能跟咱们府上结亲,倒是好事,为何要打起来?”

    “因为崔家小少爷小时候摔到头,其实就是个傻子!偏崔家老夫人看得跟眼珠子似的,从来不许人说半句坏话。”

    辛姨娘恍然。

    若国公府想把正经少爷配了宁芳,她少不得还要想个法子破坏,总之绝不能让夏珍珍有个这么得力的女婿。但若是那个傻少爷,她倒很想推波助澜。只是如今还不知事情深浅,且先留着心吧。

    而此时在对面的敞轩里,宁四娘和宁芳祖孙俩,却是相顾无言。

    崔大太太有意为崔鸿迎娶宁芳之事,宁四娘回府之前就下了封口令,甚至,为防宁怀璧不能安心养病,祖孙俩默契的连他和夏珍珍都没告诉。

    但此事怎么就在外头传开了?

    若不是崔府有意为之,也是她们刻意纵容了。

    偏偏拿人手短,得了人家那么好的人参,让宁家如何辩驳?

    思忖再三,宁四娘只能对孙女保证,“芳儿你放心,祖母绝不会拿你们任何一个婚事来报恩。”

    宁芳倒坦然得多,“祖母你放心,我不会往心里去。”

    反正她迟早是要早夭的,传传订婚怎么了?上辈子她要嫁给王爷呢,结果成了吗?

    所以宁芳倒是对这些事看淡了许多,一日没进洞房,谁能保证不节外生枝?可宁四娘却不能如孙女这般豁达。

    女孩子的名声是最经不起闲言碎语的。

    怎么说,崔府如今都是有恩于宁家。若人家先把风声放出去,回头谁好意思来给宁芳提亲?或者有那腐朽老儒再拿孝道一压,那宁芳嫁是不嫁?

    正在犯愁,忽地祝大太太命人来请她过去说话。

    宁四娘心知不好,让宁芳回房,自己去了。

    果然,不出三句话,祝大太太就拐弯抹角的打听起这事来,“要说崔家,跟咱们也算有些交情,但总也没好到你一去,就拿出那样好参的地步吧?你媳妇那点子东西,只怕人家还没看到眼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照直说了,咱们做长辈的,也好替你拿个主意。否则老这么风言风语的传下去,总归不好。”

    宁四娘道,“这世上总有些人惯爱捕风捉影,正好今天大伯下令打了人,回头看家里谁还敢乱说。”

    祝大太太道,“就算堵住家里人的嘴,堵得住外头人的嘴么?”

    宁四娘道,“那我晓得了,回头就给芳儿订门亲事,谣言必然不攻自破。”

    看她铁了心不说实话,祝大太太气结,偏偏又不好太过干涉,只能又扯别的事,“你的孙女,自然由你作主。不过你怎么放着辛姨娘不用,偏让夏氏跟怀璧去了乡下?这正经儿媳妇不在婆婆身边伺奉,倒留下姨娘,可是哪家的规矩?”

    宁四娘淡然道,“规矩再大,能大过人去?辛姨娘早产,连我儿媳妇都心疼她,让她做足双满月,未必我这做婆婆的,就非得依着规矩把她赶去乡下才是好的?我知道大伯娘这么说,也是心疼我们长房的名声,只有些时候,连圣人也说,嫂溺援之以手者,是为权也。所以我们这般权宜之计,想来也说得过去了。”

    祝大太太瞪着眼睛,让她回去了。

    回头到宁守仪跟前添油加醋的抱怨了一通,格外道,“……咱们一片好心,她却还拿什么圣人的话压人。还什么嫂子手啊的,她掉的哪门子书袋?”

    宁守仪听了却捋须沉默了。

    他当然知道宁四娘这段话,乃是孟子说的。

    意思是说,虽然按照礼教,成年男女不应该有亲密接触,但如果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去救,就是权宜之计,不算违礼。相反,若拘泥于礼法不去救人,那就与豺狼一样狠心了。

    所以套在妾留妻走这件事上,宁四娘还真没做错什么。

    所以祝大太太告状不成,反被训斥了一句,“不可乱说。”

    祝大太太不满,“那崔家可是金陵头一号有权有势的人家,好容易如今人家可能看上芳姐儿,难道这亲事就这么放过?”

    宁守仪自然不愿,否则也不会让祝大太太去试探宁四娘了。

 第110章儿女

    宁守仪身为宁家的庶长子,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官,皆走得一路顺畅,春风得意。却不知是否此消彼长,偏偏在子孙缘上就差了许多。养大成人的,一共只有两个儿子。

    其中正妻生的长子宁泽,三十几岁就过世了。留下个孙子宁珉还病病歪歪的,别说上进了,他能给长房传下香火就要烧高香了。

    至于祝大太太生的次子宁沣,读了这么多年书,始终只是个老童生,连个秀才也没考上,跟宁四娘两个儿子一比,简直就是天和地。

    不过倒也不能怪他不努力,实在是天资有限,再也勉强不得。否则若有一分可取之处,纵读不进书,宁守仪也会给他捐个前程,好过如今这样一事无成。

    哦,倒也不能说他一事无成。

    起码宁沣共生了三子四女,如今儿子又有了孙子孙女。

    但这些孙子重孙子加起来,却也实在看不出一个出色的。要不是如此,宁守仪也不会把祝大太太扶成正妻。

    就是想着万一自己倒了,但有个嫡出的名份在,这些不争气的儿孙,日子也能好过些。

    但今日宁芳之事,忽地给他提了个醒。

    儿子不争气,但女儿也行啊。

    若是能嫁个好人家,不也是家中一大助力?

    宁四娘不愿意让宁芳去结崔家的亲,但若是自己房中的丫头去结了,岂不更亲?至于男方憨傻一些有什么关系?家里又不是没饭吃。女孩子为家族牺牲小我,才是孝顺懂事。

    于是宁守仪心思一动,假意要考较儿孙的功课,让人把家中的男孙女孙全都带了过来。平日他公务繁忙,积威甚深,也没怎么留心这些孩子,谁知一看之下,却是十分失望。

    如今他这一房,尚有两个待字闺中的孙女,三个重孙女。数量不少,可惜除了一个正在吃奶的,余下四个竟没一个出色的。

    宁守仪耐着性子略问了两句功课,谁知却是大吃一惊。

    “她们竟连书都没怎么读?”

    祝大太太一脸委屈,“不是老太爷您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么?女孩子看多了诗词,便坏了心性。故此只敢让她们学了点《千字文》《三字经》,《女则》《女诫》,略识得几个字,知道些做人的道理罢了。”

    宁守仪无语。

    本来姿色就寻常,如今想发掘一点琴棋书画的潜力都是不可能了。这样的丫头,要堂堂国公府怎么看得上?

    而宁芳那小丫头不说旁的,光那张脸就胜过自家百倍了。

    备受打击的宁守仪只好把目光还是移回了宁芳身上,只宁四娘性子太倔,恐要说服她把孙女嫁个傻子,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宁守仪正在发愁,祝大太太倒有几分看出他的心事了。

    要知道这位老太爷可一向重男轻女,今儿怎么会无缘无故叫孙女们来见?还问了功课,又要她们从明日起,便进族中闺学读书云云。

    因宁守仪的嫡妻早逝,统共没留下几个儿女,如今家里这些孩子可全是祝大太太至亲骨肉,她自然要多操几个心。

    琢磨着宁守仪很有可能想拿她的骨肉去跟国公府的傻子联姻,祝大太太不乐意了。

    就算她家孩子不出色,可哪个当长辈的愿意把她们把火坑填?祝大太太不敢跟宁守仪对着干,眼珠子一转,就把这把火又烧回长房去了。

    “眼看重阳就要到了,上回我就说让四娘把大郎那边几个孩子也接回来团圆,可她就跟没听到似的。弄得如今我也不知咱们带回来的土仪,要不要单独打点一份,给她家大郎那边送去。”

    哎!

    这是个好主意啊。

    宁四娘跟自己不对付,可宁怀瑜似乎也跟她不太对付。若他那边有出色的女孩儿,能替宁家结几门好亲事,不也一样?

    宁守仪当即道,“长辈给的东西,难道还非要四娘同意?想送就送去!”

    祝大太太顿时心领神会,“若大郎是个孝顺的,定会让孩子们赶回来磕头。”

    宁守仪捋须点头,这便算是同意了。

    祝大太太出门,打点了一份礼物,悄悄安排人给宁怀瑜送去,那边儿媳妇胡氏找了来。

    “娘,爹忽地说要几个丫头上学,那些笔墨纸砚倒好办,只琴可没有。我让人打听了,说要买可不便宜,一张就得好几十两呢。”

    祝大太太嗔道,“亏你也是当家当老的,怎么这点小事也想不到?老太爷书房不就挂着张琴么?他又不弹,先拿去给她们姐妹几个使。”

    胡氏不敢,这如何使得?”

    祝大太太道,“放心拿吧,有我呢。如今别说张琴,只要能给这几个丫头结门好亲,再贵重老太爷也不会心疼。”

    胡氏懂了,笑道,“还是娘有见识,我听娘的。”

    祝大太太道,“你也别委屈,两个丫头虽不是你亲生的,可到底也要叫你一声娘。她们若嫁得好,回头也少不了你的孝敬。你在重阳诗会上用点心,回头我不会让她们亏待你的。”

    胡氏忙道,“瞧娘说的,我至于连这点道理也不懂么?昨儿还想着拿银子给她俩裁新衣裳呢,您这么一说,不如再给她们打两件新首饰吧?”

    祝大太太忙道,“首饰很没必要,到时你借她们两样华丽的戴戴就得,至多买上几朵新鲜绢花便是。”

    “还是娘会过日子。”胡氏笑拍了记马屁离开,心内却着实瞧不起祝大太太的小家子气。

    她虽不是富豪出身,却也是好人家正经嫡出的女儿,奈何偏碰到一个丫鬟出身的婆母,丈夫又不争气,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

    只想想宁芳姐妹们素日穿戴得光鲜亮丽,她到底私下命人把两个庶女的金银首饰皆拿去炸了炸,好歹图个鲜亮。

    这边祝大太太却又因要坑长房,忽地记起辛姨娘,特命人晚上给送两道菜过去。

    她自己就是做姨娘出身,所以一眼就看出辛姨娘不是善茬。尤其这样出身高贵,却又肯放下身段做妾的,只怕所图非小。两道菜不至于收买她,但总能笼络点人心,说不定那辛姨娘就能挑出些事来。

    辛姨娘倒也不负她所望。

    听说这边小姐要学琴,便使人带话说她这里倒也有一张,曾修习过几年。若是不嫌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