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宦海(科举)-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这话,季铭心中大震。
在听闻郭槐姓名之后,元化帝竟然就直接让他诸事看着办?
这事……
仅仅瞬间,季铭便反应了过来,忙点头领命道:“是,臣明白。”
见季铭如此,萧穆言面色稍缓,而后又问及户部之事。
*****
顾云浩只是从六品官,即便是大朝会之时,也是没有资格到太和殿站班的。
故而,他知晓这件事情也是在事后。
在死谏之事当天,孙惟德便找了顾云浩过府。
“师祖,如此说来,税改之事岂非是板上钉钉了?”
听了孙惟德说起朝会上的事,顾云浩也颇为惊诧元化帝新政的决心。
要知道在先前入宫面圣之时,元化帝的言语之中还是心存犹疑,故此,他一直还颇为担心新政之事会有什么变故。
哪晓得今日朝会,左相等守旧一派如此行事,倒是逼得萧穆言坚定了新政之心。
要知道今次税改,乃是新政的第一件事,只有税改成功顺利,后面的诸多事宜方才能顺利进行。
“陛下虽然身为君王,必须以大局为重,然而即便再老成,也到底年轻气盛些,杜允文若是以退为进,或许还能有些成效。”
说起今日之事,孙惟德却是吃了口茶,悠悠地道:“如此在朝会上反驳,甚至不惜以死谏相逼,又怎能成事。”
今日太和殿上,新政一派跟守旧派官员唇枪舌战,虽然内阁几位宰相阁臣并未出言,但其实也是暗潮涌动。
杜允文跟季铭,一个为当朝左相,一个为两朝阁老,自然不会出面跟众人争辩。
左相等守旧一派乃是徐景出头,另有一群世家勋贵的武将。而新政一派,则是以季铭麾下的户部跟工部官员为主。
至于身为右相的孙惟德,因着并未卷入其中,反倒看得更清楚些。
听闻师祖这般说,再加上自己心中的猜测,顾云浩当下也是大概明白了今日朝会之事。
看来还真是左相操控着一众官员反驳税改之事。
“只是左相应当不至于如此行事张扬之人才对。”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
毕竟杜允文身为左相,即便是想以群臣反对来动摇税改之事,也不至于会操控官员以死谏相逼元化帝才对啊。
任是一个有气性的君王,都不会忍受这等逼迫,如此不是适得其反么?
“杜允文确实不是个冲动张扬之人。”
孙惟德却是挑眉一笑,说道:“不过他那女婿却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
闻言,顾云浩目色一紧。
难道此事并非杜允文的意思,却是徐景一手所为?
不过这倒是有可能。
自从陵江书院事变之后,顾云浩一直颇为关注徐景此人,这么多年来,自然对徐景行事之风有些了解。
徐景,虽然行事果决狠辣,但绝对是个张狂之人。
第147章 第147章:帝相之争
徐景这个名字; 自顺德年间; 顾云浩入京之后; 便时常听到。
这么几年来,以他对徐景此人的认知,顾云浩对此事还是觉得有些意外。
毕竟郭槐死谏之事必定影响不小; 说不定整个华朝上下都会为之震动。
小小一个鸿胪寺五品官员; 居然有那样的胆量,赶在太和殿大朝会时以死胁迫元化帝收回成命; 打消税改之心。
这显然不可能如郭槐所言的是为了社稷基业。
也难怪元化帝会龙颜大怒,甚至下旨诛连郭槐的九族。
郭槐此举,显然是有旁的缘由。
一如孙惟德所言; 左相杜允文是不至于用这般法子来阻挠新政之事。
但若是真如顾云浩所想,这事乃是徐景的手笔; 好像也有些说不过去。
徐景虽然行事张狂狠辣,但总归也是在朝多年的礼部左侍郎; 有如何会如此天真到以为死谏能逼迫到元化帝?
“师祖; 难道此事真乃徐景所为?”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问道。
毕竟师祖孙惟德与杜允文同为宰相多年,两人打了数年的交道; 对于徐景此人也是比他了解的更多。
闻言; 孙惟德点了点头:“应当差不离。”
还真是徐景!
顾云浩自然是相信师祖的判断; 但却仍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难道此事左相不知晓?”
思来想去; 顾云浩还是有些不相信左相会允准徐景这般行事。
元化帝即使再年轻; 再重视名声; 但好歹也是顺德帝看重培养的帝王,怎么可能轻易被人裹挟。
杜允文即便如今式微,但入阁多年,心思城府绝对不浅,怎会做如此不智之事。
不仅是杜允文,就连徐景,应当也不至于张狂至此吧……
“此事关系重大,徐景即便是再大胆,也不敢越过杜允文自作主张。”孙惟德却是说道。
听了这话,顾云浩亦是心里一震,沉默下来。
他觉得好似有什么东西被忽略了。
见他陷入沉思,孙惟德只是含笑吃了口茶,也不去提点他。
虽然顾云浩乃是他看重之人,心思城府也够用,但总归是年轻稚嫩了些。
加上又没有真的经历过什么事,有许多事情还是想得简单了点。
要知道在朝为官比不得地方,京中形势多变,人际复杂,一个不小心便会落入别人的计算之中。
更何况顾云浩这个他最为看重的弟子,还为着新政之事为人所记恨。
现在有他这个右相的师祖在还好,但若是有一日他辞官回乡了,便不会有人再护着顾云浩、江清华等人。
因而,孙惟德亦是觉得,在他退出内阁之前,还是应当让顾云浩等人尽快能独当一面。
故此,在顾云浩进入官场之后,孙惟德便经常找了他过来论及朝中诸事,有时从旁提点一二。
眼下见顾云浩在思及今次朝会上郭槐死谏一事,孙惟德便也先不多言。
“师祖,圣上已然决心改制税赋,又有何人敢拂逆龙鳞。”
顾云浩皱了皱眉,只觉此事实不简单:“莫不是左相并非是想以此阻挠陛下改制税赋,而是借着死谏这一由头,引起士族不满之心?”
这倒是极有可能的。
毕竟税改损害的士族的利益。
而且这些士族们大多手中有些权势,原本即便真的税改,一众士族们即便心怀不满,但也多半只能放在心里。
再加上元化帝跟户部行事之间,又留有余地,并不去计较士族瞒报兼并田地之事。
因而若无其它事由,即便税改了,士族们也不至于有什么动作。
但是现在却是有些不同了。
太和殿大朝会,有官员因着税改之事直言进谏,哪晓得元化帝圣意坚决,最后只得以死进谏。
最后惹得龙颜大怒,下令株连九族。
此事一出,只怕士族们便要开始慌了。
新政一派能从此看到元化帝新政的决心,而守旧派的士族们,自然也是看得到。
而更可怕的是,元化帝对那死谏的郭槐如此憎恶,最后竟然九族同诛!
因着这个结果,只怕士族们都开始变得不安起来。
毕竟以元化帝如此行径可以看出,这位少年帝王对现在的税赋制度、对户部如今的税入是何等的不满。
而士族手中的权势,却是造成如今户部税入减少,国库空虚的源头。
如今元化帝大张旗鼓的新政改革,谁知道后面还会有什么旁的想法?
而且,郭槐一力奏言本朝旧制,却引来了元化帝的不满。
士族们自然开始担心,害怕自己的权势利益能不能继续维系下去。
如此一来,倒是借着今次朝会之事,激起了士族们的不满之心。
想到这里,顾云浩却是心惊异常,道:“难道这左相等人还有旁的心思?”
用这么多手段,激起士族对元化帝的不满之心,这很显然并不是单单是冲着新政之事去的。
“说不准,杜允文一向行事诡秘,寻常人很难看得出他到底所为何事。”
孙惟德亦是有些担忧,声音也低沉了几分:“只是如今太上皇健在,谅他们也不敢有多余的想法。”
现在元化帝即位三年,帝位渐稳。
而且顺德帝迁居大明宫后,修身养性,身体康健。
有着顺德帝的威压在,杜允文等人即便想要有什么小动作,也是不敢的。
毕竟在位几十年的帝王,即便退位了,那也绝对不是简单的角色。
顾云浩不由松了口气。
不论是作为老百姓,还是作为当朝官员,顾云浩都是希望天下太平,帝位稳固。
毕竟若是出现什么祸端,到头来不仅百姓受苦,他们这些官员也会如履薄冰。
“陛下处置了郭槐,且还诛连九族,虽那郭槐乃是自找的,只怕此事仍是在旁人的算计之中。”
想起郭槐的下场,顾云浩忍不住一叹。
在顾云浩看来,郭槐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大朝会时候罔顾百姓利益,一力阻挠税改之事,最后还裹挟君王,死其实并无什么可惜之处。
至于株连九族之事,顾云浩却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立场去评论此事。
身为现代人‘芯子’的他,其实从心底来说,还是不认同这种连坐之法。
毕竟一人做事一人当嘛。
只是郭槐死谏之事,却是关系到百姓利益,以及国家社稷的安稳。
两者相较取其大,自然是社稷安慰和天下百姓更为重要一些。
而且郭槐选择如此行事,就应当思虑此事的后果。
也不知是到这个时代生活久了,还是入官场后,受师祖孙惟德的影响,顾云浩只觉自己的心肠比之曾经冷了不少。
难道这便是身为上位者的思维?
“陛下虽然年轻,然亦非寻常之辈,杜允文这点心思,圣上又哪里会看不破。”
孙惟德说起今日朝会之事,仍是忍不住感叹:“只是陛下乃明君圣主,自是雄心勃勃,即便看破,也是不能容忍得了旁人如此裹挟逼迫。”
“难道这便是帝王之威么?”
顾云浩亦是一叹。
元化帝身为帝王,乃是整个华朝的最高的存在,岂会受此胁迫?
想来元化帝即便是看出来杜允文等人的目的,也仍会作出这样的抉择。
毕竟若是在当时退让一步,便失了天子的威严,今后也难以再让臣下百姓惧怕敬畏。
因而,朝会上的龙颜大怒,是必然的结果。
即使元化帝心底并非很在意死谏之事,言语行动上也必然会‘大发雷霆’。
既然为王,他萧穆言就必须得给文武百官、天下臣民一个态度,那便是——天子之尊,帝王之威,容不得任何人有丝毫冒犯。
“想必今日陛下的反应,亦是在左相的预料之中吧。”
说出自己心底所想,顾云浩只觉得整个人都是沉甸甸的。
原本以为张狂又行事果决的徐景,已经是极难对付的存在,是他们新政之事的重大阻碍。
现在看来,他是将事情想得简单了。
左相杜允文,方才是那个最需要防备之人。
仅仅从朝会郭槐死谏之事而言,便可见杜允文此人,不光是擅于筹谋、行事缜密,更是极会揣度人心,城府心机之深,简直让人防不胜防。
难怪此人能入内阁,成为权倾半朝的左相。
即便有孙惟德这个右相的师祖,顾云浩还是对这些阁臣相辅们的手段行事所知不多,毕竟孙惟德乃是师祖,又待他一向宽厚。
只有到了今日,看到了杜允文如此行事,顾云浩方才算是真的见识到了这些相辅重臣们的城府手段。
原来,到了位极人臣的时候,君臣之间其实并非是自己想象的那般。
只有低层次的官员,面对皇帝的时候才是心存敬意,言听计从,丝毫不敢逾越。
而到了左相杜允文这里,虽然面上敬畏帝王,然而却还是存了算计之心。
君臣之间甚至还有些暗暗较劲的意思。
难怪自古以来,历代都有君权与相权之争。
难怪,华朝立朝以来,并未一如前朝仅一丞相,而是分设三位宰相互相制衡。
此刻,顾云浩只觉心中似有一扇门瞬间打开了,整个人豁然开朗,以前许多想不明白、看不透的事情,现在也明悟不少。
他,总归还是将这个官场想得简单了……
第148章 第148章:升官
******
于大朝会时; 在太和殿死谏的郭槐,最终落得个株连九族的下场。
在此之后。元化帝一连数日皆是脾气大变; 处置了不少官员; 朝中众人皆是战战兢兢,生怕行差踏错。
许多人都说是那死谏的郭槐惹得龙颜大怒,连累了旁人。
然而却还是有人知晓,元化帝随后处置的那些官员,只怕是早就看不顺眼,但一直寻不到合适的机会和借口发落罢了。
而且,即便是对死谏之事厌恶至极,但萧穆言好歹身为一国之君,掩藏情绪那是君王的基本功。
再加上萧穆言如此君主,显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又怎么会因着这一件事震怒这么久?
不过是借题发挥,以此事佯装震怒,随即发落一些平日想要处置的官员罢了。
至于那些被发落的官员; 只要细细留意的话; 却是能看出一些什么迹象来。
顾云浩虽然并未在权力中心; 不知内里之事; 但也留意到了一事。
元化帝近来处置的官员,大多乃是礼部或兵部之人。
礼部跟兵部……
作为草拟新政之策的顾云浩; 自然是晓得新政除了税改之后; 下一步将行何事。
因而; 看着元化帝如今此题发挥; 对礼部跟兵部进行清洗,顾云浩心中自然是明白萧穆言的目的。
这是要为税改之后的兵事跟官学改革做准备呢!
由于原本就有税改的基本方略,户部的人动作极快,不过三日的功夫便将税改细则拟定好了。
在呈交元化帝御览之后,只稍作了修改。
三月中旬,由户部拟定税改细则,外加翰林院拟写诏书之后,加盖天子之宝,正式发出布告,昭示华朝上下。
税赋改制在众人的关注之下,正式开始!
季铭作为户部尚书,又是今次新政税改的总裁,自然是众人瞩目,其权势更甚,甚至有力压三位宰相的势头。
此外,季航主理的改良版邸报亦是同步刊文,为新政税改之事摇旗呐喊。
要知道如今的邸报与曾经不同,在顾云浩的建议下,季航将邸报分作两个版本。
一个与先前一样,乃是供各地官员参阅。而另一版却是面向寻常百姓,不仅语言上通俗易懂,且言辞中更是带着几分煽动引导之意。
一如先前郭槐死谏之事,为免朝野内外不晓得内情,妄议元化帝。在税改诏令颁发全国之后,季航更是通过邸报发声,细述郭槐阻挠税改的种种,而后又刊一文,明言税改对于百姓之利。
在季航看来,毕竟那郭槐是被诛灭九族了的,未免百姓非议,以致有碍元化帝名声,还是应当将此事明示天下才是。
如今的邸报已经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仅是那些认字的百姓时时关注邸报,就是那些不识字的,也爱让人读给他们听。
郭槐死谏而被株连九族之事,原本这些百姓们大多都是不知情的,只有一些稍有门道的人略知一二。
然而此事若是广为人知的话,是极为容易被人曲解的。
毕竟华朝立朝数十年,还未有过哪位帝王如此诛谁九族,也从未有过在太和殿死谏撞柱子之事。
而且,这事怎么看,那位死谏的五品官员都像是受屈的弱势一方。
不过,随着户部税改细则的颁发,季航在于邸报之上言及郭槐阻挠税改之事,另外再加以引导,整个华朝上下的百姓都不住拍手称好。
开玩笑!好不容易皇帝老子想要为他们老百姓做件事,施行税改减轻他们这些百姓的负担。
那什么寺里的五品小官居然还敢阻挠,甚至就算是死也不让他们这些老百姓受益。
这简直是损人不利己嘛!
还好皇帝老子没有被他忽悠了去,若是真的不施行税改,那百姓们可不是被那郭槐给坑惨了。
这种人就是该死!皇帝老子做得好!
在看了邸报之后,百姓们不仅厌恶郭槐的行径,也颇为心疼他们的皇上。
多好的皇上啊,这么为百姓着想,偏偏怎么有郭槐这样的臣子,简直是搅屎棍嘛!
原本元化帝处置郭槐,本质上来说是为了他的帝王之威,现在了解到百姓的言论,心中亦是颇为意外。
看来这个邸报还真是有些用处……
简直是个控制舆论,引导民众思想的利器。
直到这个时候,元化帝方才算是真的看到邸报的作用,当下又是想起了翰林院那个名为顾云浩的修撰。
顾云浩自然是不晓得元化帝心中所想。
只是在新政开始之后不久,他便接到吏部的调令。
不错,顾云浩升官了。
户部员外郎,从五品官职。
他原本为翰林院修撰,乃是从六品官职,现在一跃两级,直接升任从五品的员外郎,算是圣恩浩荡了。
不过,这些是正如他意。
毕竟新政之事是他所愿,如今户部税改,他自然也是想要参与其中,为新政出谋划策。
如今调任户部,又升了官,他哪里有不高兴的。
翰林院内,顾云浩将公务室内的资料整理清楚,而后一一交予赵启收存好。
“大人。”
虽然相处时间并不久,但赵启作为顾云浩麾下的院侍,平日里两人相处的也颇为愉快,当下见顾云浩离开,也还是有些面带憾色:“在下一早便知大人心志高远,今次得偿所愿,盼大人今后平步青云。”
作为顾云浩身边的下属,赵启自然晓得这位状元郎一心想着新政之事。
即便此事并非他一个小小院侍能说得上话的,但赵启也是心中明了。这新政一事,实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若真能顺利实施,今后他们华朝上下必当有一番新气象。
因而,对于敢在殿试时提出新政的顾云浩,赵启一直是心存敬意的。
“多谢。我定当竭尽全力。”顾云浩知晓赵启说的乃是新政之事,便一脸诚挚地应下。
“在下只愿今后能有一日,可伴大人左右,为百姓做点事。”
闻言,顾云浩目色微动。
没想到他如今也有人投诚了。
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共事,顾云浩也算颇为了解这个赵启,亦是觉得此人学识品性都不错,是一个难得的好帮手。
“好,若真有那一日,我必当邀你。”
顾云浩点了点头,含笑说道。
*****
待翰林院那边的工作交接完毕,顾云浩不敢耽搁,直接就去了户部报道。
户部原本就是公务比较琐碎的部门,如今因着税改之事,更是忙了不少,再加上季铭催的紧,官员们平时当值办差,那都跟打仗似得。
“下官顾云浩,见过侍郎大人。”
待到户部报道之时,部里侍从却是将他领到了左侍郎钱卓然处。
户部的两位侍郎虽然平起平坐,但平时还是有分工的。
钱卓然管理户部的内政、人事,以及全国田地、军需、俸禄和国库开支等事宜,而右侍郎唐守忠则是分管户籍、关税、税赋等税入之事。
虽然顾云浩现今乃是从五品的员外郎,看着前途似锦,但户部官员众多,除了季铭这个尚书之外,还另有侍郎、郎中等数名。
从五品的官阶,在户部而言,其实也算不得多高。
季铭身为两朝阁老,在主政户部的同时,又还是工部尚书,自然是没有时间和功夫去处理这些小事的。
因而,户部的一应内务,皆是有钱卓然全权负责。
“恩,不必如此客气。”
对于顾云浩的到来,钱卓然自然是比较满意的。毕竟顾云浩乃是第一个提出新政的人,而且又年纪轻轻,眼下户部正是用人之时,多了这样一个员外郎,绝对是件好事。
钱卓然想了想,又道:“眼下户部事多,各地都在清理人口,丈量田地,其中闽地那边事多一些,你且去闽地清吏司吧。”
闽地?
听闻钱卓然的指派,顾云浩眯了眯眼,不动神色地应道:“是,一切都听左侍郎大人安排。”
按着本朝官制,户部铺开的摊子不小,首先户部的‘一把手’乃是户部尚书,其次便是为正三品的左右两位侍郎。在此之后,全国各地每一个省,对应户部都会单设一个清吏司,另外还有照磨所、印钞局、广积库等十多个下属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户部对应而设的各省清吏司,都有正五品郎中一名、从五品员外郎一名、正六品主事两名以及从九品的司务数名。
他们华朝共有二十三省,因而户部设有二十三个地方清吏司,并配齐了相应的官员,其中正五品的郎中为各司的负责人。
而从五品的员外郎则襄助郎中,共同主理一司事务,可以算是各司的‘二把手’了。
顾云浩刚刚调任户部员外郎,自然是要入一省清吏司的,然而他却没想到居然会将他派去闽地清吏司。
毕竟闽地的世家大族众多,就连钱卓然他们钱家,也是在闽地的。
更重要的是……徐景,徐景乃是闽省人。
他先前被元化帝传召,曾借着论及税改之事时,说起徐景在闽省的势力,甚至连徐景的八闽粮庄都提到明面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