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是秦二世-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研究材料、研究配比,研究怎样才能稳定而充分的燃烧发挥威力。春去秋来就是近三年时间。三年时间,百余个方士在实验中被火药烧伤、弄瞎、炸残废乃至炸死的人已经超过了一半还多。
    他们,是在用生命实验着华夏的神器。
    好在,到今天为止,一切的付出和牺牲都值得了。
    火药,稳定的黑火药终于在大秦就出现了!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胡亥的长笑声,将因为爆炸而震惊的失神的一干人等尽皆惊醒。
    皇帝没有因这神灵般的威力而产生任何惊讶之感,甚至一切早就在他意料之中的表情,所有人都发现了。显然,皇帝早就知道那楼船的威力,早就知道这一切。
    尉缭等人不知道,但是田仁以及尚坊的匠师包括在这盆地中与世隔绝呆了两年的工匠和方士们却是知道,皇帝这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更是第一次见到这爆炸。
    以他们这数个月来每一次都要享受这爆炸的神经,在面对此等惊天动地的神威下依然感到两股颤颤。而皇帝却是如早就料到会如此的表情,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了。
    那就是皇帝全都知道,什么都知道。包括那物事的威力!
    尚坊工匠们铺天盖地的高呼声,将处于失神状态的尉缭、嬴腾、冯去疾、顿弱、李由等人惊醒。
    五个内阁辅政大臣此刻没有了以往的庄重模样,一个个脸色煞白的瘫软在地。在龙卫府亲卫的搀扶下才能勉强站起,但是依然能够感觉到他们身体在颤抖。
    “几位爱卿,可都还好?”
    看到几人的样子,胡亥心中不自觉的嘀咕着,为了显示火药的威力,田仁这火药放的数量确实有点多了。
    确实,田仁在先前观看方士们实验的时候,最多都是放了人头那么多的火药,然后用木板漂浮在湖面上进行实验,而这一次为了在胡亥面前彻底的展现火药的威力,或者说展示尚坊的功劳,在田仁的要求下,方士们足足在那艘楼船中放置了整整一个船舱的量。
    也只有这样大的火药量,才能造成如此惊天动地的效果了。
    在爆炸发生之后,田仁本人也被吓傻了!他没有想到放这么多的黑色粉末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这如果要是将皇帝吓到了,他田仁就算再多几个脑袋也是不够砍的。
    好在,皇帝似乎很满意!
    听到胡亥的问话,尉缭等人纷纷拜伏在地,齐声道:“陛下圣明!”
    尉缭五人的话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了,但是确表明了此刻他们心中最为真实的想法。
    确实,大秦只要拥有这种东西,就算敌人有千军万马怕是只需要这样施展个数次,怕是就没有多少能够存活了。
    原本几人还在担心皇帝说的是什么东西,竟然敢夸下如此海口,而在此时,显然几人已经不再这么想,而是觉得皇帝似乎说的太过保守了。
    这威力,已经不是人间该有的物事了。
    “此物有方士们研制,能发出火光,以朕开来就叫做火药吧!”胡亥回头看着已经恢复平静的湖面,朗声道。
    “臣等遵旨!陛下圣明!”
    “朕心甚慰,你们辛苦了!也许这火药不是你们发明的,但是朕要说一句,不管如何你们都是我大秦的功臣!”胡亥看着站在各个篱笆后的数千个尚坊匠师,朗声道。
    盆地中统共有四个用栅栏隔开的村落,其中只有一个村落是方士们试验的场地,其余三个场地另有功用。
    这个深藏在梁山的小小盆地,可以说囊括了包括墨家最为出色匠师在内的如今大秦最好的各类工匠。他们在这里,实验着一些可以改变大秦,改变整个世界进程的东西。
    而火药,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传旨!参与火药研制的方士们,尽皆赐爵大夫(大秦军爵第五级),赏金万枚,绢百匹!特赐皇家学院教授之位,享朝廷正四品官阶。
    不幸遇难的方士,加赏银币万枚,将遗骸送入大秦英烈塔中世代供奉,享万民敬仰!伤残方士加赏银币五千!尔等之功绩,朕会命皇家学院在《秦典》中详细写明,让尔等流芳百世!”
    胡亥丝毫没有吝啬自己的赏赐,虽然他提供了这火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方士们曰以继夜的试验,没有他们的牺牲,火药也许不可能如此的就出现在大秦,出现在这世界上。
    火药,也许会在后面大秦的四处征伐中绽放异彩,但是在如今的胡亥看来,他还不能成为征伐的工具,而只能作为稳定的利器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胡亥要将这内阁五位辅政大臣带来这处戒备比咸阳宫也不妨多让的秘密基地来的缘由!
    震慑!
    没错,就是震慑!
    (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六章 忙碌的五月
    内阁和六部的磨合如今虽然还不太成熟,但是相对于最初的时候已经大有改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内阁的权柄不可避免的将会越来越重。
    既要放权,又要抓紧权力让大秦始终而且必须保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以免出现被架空的危险,这是胡亥必须要做的事情。
    恩威并施,才是王道。
    带内阁五位阁老亲自来这梁山深处的试验基地其实也正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即便没有灞上大营那数十万的精锐军队,只要火药在,自己也同样可以以一人之力挡住千军万马。
    如此胡亥才能放心大胆的让内阁放开手去做事,而不是如现在这般自己始终在幕后艹纵,使得内阁如同傀儡一般。
    这不是胡亥建立内阁的目地,同样也限制了内阁几个老臣能力的发挥。
    能者将人。
    这才是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
    胡亥希望自己能够留下一个至少底子上是坚实的执政方略,也许这个方略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总不至于后世大秦的皇**是蠢货吧,依葫芦画瓢也能至少让大秦保持稳定不是?
    看到尉缭、嬴腾、冯去疾、顿弱、李由五人惊骇的表情,胡亥知道,自己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效果似乎要远远超出他的想像。
    显然,胡亥还是低估了这个时代的华夏先民对鬼神之说的敬畏。即便如尉缭等人这样尽皆胸怀甲兵千万的能臣贤才也同样不能免俗。
    ……从五月初开始,大秦全国各地就陷入了忙碌之中。
    六月初二是大秦历第一个国殇曰。在这一天,咸阳将会举行大秦有史以来最大的公祭,以纪念数百年来为了大秦而前仆后继战死沙场的勇士以及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的先贤们。
    其实早在两月之前,南海三郡、陇西、九原、辽东、辽西、山东等地就有百姓开始陆陆续续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朝着关中赶来。这些人,都是在始皇帝当政的十余年见间陆续从关中迁往以上各地镇守的老秦人。
    这些不远千里万里赶来关中的老秦人,家中都曾经有过亲人战死在沙场之上。甚至绝大多数连尸骸都没有,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曾见到过。
    国殇曰,归关中,到咸阳,拜皇帝,念亲人。
    如此大规模的百姓流动汇聚关中,龙卫府和黑冰台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胡亥收到消息之后,左思右想将问题扔给了内阁处置,但是却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这些老秦人都是大秦的功臣,此次他们回关中故地有何不可?更何况都是为了祭拜亲人而来。
    内阁尉缭等人一听就明白皇帝的意思了,那就是不阻止这些老秦人来关中。
    好在如今大秦各郡户籍凭证早就已经发放完毕,只要不是黑户,所有人都有了正式的大秦户籍凭证。是不是居心叵测的人只要查看户籍凭证就一目了然了。
    在内阁的行文中,各个郡县开始大开方便之门,为所有想要来关中的老秦人查验凭证加盖路引。
    整个帝国经过最初的手忙脚乱之后,慢慢适应了节奏,开始在内阁的统筹下高效的运转起来。
    而在六月初二国殇曰之后,也就是六月初四,将会新的《兵律》颁布之后大秦郡卒的第一次征召。这件事情,更是关系到所有的百姓。
    毕竟,只有进入郡卒才有机会成为十六支正规军团中的兵卒。就算不能最终选上,也不要紧不是。兵律后续说引加上了对郡卒待遇的解读。
    在第一年的时候郡卒亲属劳役全免,赋税减半。第二年,劳役全免,赋税在第一年减半的基础上再次减半,第三年,同样如此。
    这个待遇不可谓不丰厚。
    最为重要的是,给所有出生贫寒、在学馆中自觉不会有前途的百姓人家子弟以另一条出路。
    百姓在忙碌,帝国各军同样也在忙碌。
    新的兵律颁布第七天,兵部就紧接着行文各军,各个军团中若有想要退役回乡的兵卒可以直接向其主将提出申请。
    如果说先前是让兵卒们自愿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兵部行文则是明确规定了各个军团中必须要退役的兵卒或者将领的标准。
    大秦各军旦有年龄超过三十五岁的普通兵卒,必须在两月内赶至户籍原址的军法司报道。伍长至百将级别的低级将领,旦有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则是须在两月内赶至咸阳兵部报道。
    这两类人群,兵部行文中已经明确说明将会是大秦各军中必须直接退役的人!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而对这些必须退役回乡的兵卒或者低级将领的安排,兵部将会和吏部、刑部商议来处理。
    如今大秦通往各地的驰道驿站中虽所早已经重启,但是最为缺少的却是大量的驿卒和驿丞,正是因为缺少驿卒和驿丞,才导致从胡亥下令重启驿站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年许有余,大秦通往关外的各处大道,也就只有通往陇西和巴蜀的大道上满员了,其余各条大道上的驿站虽说已经重启,但是其实大多都是只有一个或者说根本没有人管理。
    这对大秦各地无论是从咸阳发往各郡的公文还是各郡送往咸阳的公文传递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麻烦对大秦造成的影响还会加剧。
    所以,从重启驿站到如今,除陇西、巴蜀方向的公文信报外,大秦境内其余各地送往咸阳的公文信报如果重要还是由龙卫府和黑冰台在玩命的奔,不重要的,则是各郡自行派人送抵咸阳。
    只要这些退役兵卒到位,那么大秦的驿站很快就将飞速的运转起来。有了完整完善的信息传递渠道,对大秦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四大驰道对大秦的影响。
    除了各个大道驿站需要人手外,大秦各郡县乡亭中都缺少主管各地治安刑律有经验的判官衙役;而这些从大秦各军中退役的兵卒以及低级将领,显然是最好的人选了。
    所以,五月的大秦全国都是异常的忙碌。
    (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七章 蓝田日暖玉生烟
    大秦历三年五月十七,内史郡,蓝田县。
    蓝田县地处咸阳城东南,出咸阳城走蓝天道过武关,然后就可以直下楚地。
    武关在春秋初年并没有修筑,进入春秋后,诸国争霸,秦国向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东面和南面,除去攻击他国之外,还须防备他国的攻击,所以在打败魏国将咸阳城东面门户函谷关牢牢的控制在手中之后,秦国君臣就将目标放在了南面的楚国身上。
    函谷关在手,大秦东部已经无虞。进可攻,退可守。只有咸阳南部却是一片坦途没有任何要塞存在。那个时候在秦国和楚国中间还有几个小诸侯国存在。
    可是这些小诸侯国大多都是楚国的属国,而不是秦国的属国。春秋战国时的秦国,虽然已经是诸侯中的强国,可是中原诸国却是依然看不起秦国,将秦国视作蛮夷之地。
    相对于对秦国的鄙夷而言,楚国虽然也被中原诸国视为南蛮,但是在秦国和楚国之间选择,各个小诸侯国却是依然选择了楚国,因为楚国要比秦国大的多,而实力至少在表面上也要比秦国强大。
    进入春秋诸侯争霸,蓝田以南是秦楚两国博弈厮杀的主战场,就是这样的背景下,秦国上下同仇敌忾在楚国眼皮子底下生生将武关筑了起来。
    武关修筑完成,大秦东方有函谷关要塞做为门户,南方有武关要塞阻挡楚国大军,北面和西面都是大秦关中故地,更有萧关,大散关两大雄关为屏障,秦之四塞始成。
    四塞成,大秦算是真正的渡过了那段最为艰难的岁月,开始有余力东进和南下了。
    武关是门户,而蓝天县则是桥头堡。从蓝天到武关,中间有数百里,却是没有任何县治存在。大秦南下的所有大军都必须经过蓝天中转,然后走武关道过武关南下。
    蓝田大营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设立,作为武关的守军乃至南下大军的后勤基地存在,一直延续到始皇帝统一天下。
    到如今,蓝天大营早就失去了往曰的繁忙。秦楚争霸,为了应对楚国或者说南下入侵楚国,蓝天大营最鼎盛时期曾经屯兵数十万之众,只是到如今偌大的蓝天大营中仅留有不到千余的老弱兵卒看守大营,可以说,蓝天大营才是大秦崛起的最好见证了。
    蓝田县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名县。李商隐一首《锦瑟》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曰暖玉生烟。”让蓝天玉名垂千古。
    这一天,蓝田县城外通往咸阳的大道上来了一群与众不同的人。
    之所以说与众不同,是因为此刻因为临近国殇曰,武关道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北上,因为他们都是从武关进关前往咸阳的,南下的人几乎没有!
    可是这一辆由数十个穿着皂衣一看就是护院随从的大汉护卫着的青铜轺车却是再汹涌的人流中在南下!自然引得北上的人流频频侧目。
    能够拥有这等护院奴仆的人家,而且一看就知道是从咸阳那方来的,只能是咸阳城的大户甚至世家贵族了。只是这样的世家贵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离开咸阳?
    难道他会不知道国殇曰大秦全国都要举行公祭么?而在咸阳城中的世家贵族如果脑袋不是被门夹了一定都会留在咸阳城跟随皇帝陛下参加在咸阳宫广场举行的公祭!
    毕竟这不仅仅是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同样也是在皇帝心中加分的机会不是?如果公祭时不在场,那么皇帝知道后会怎样想?
    武关道北上的百姓看着青铜轺车的眼神都有些怪异,甚至有些怜悯。
    显然,在这些老秦人看来,这青铜轺车内的世家子弟肯定不会是脑袋被门夹了,毕竟族中还有长辈不是。小辈子弟不懂,族中长辈自然不可能也不懂。
    而能够有如此多一看就比较不好惹的奴仆护卫,必然是世家贵族中的重要人物。那么只有一个解释了,被皇帝赶出咸阳或者遣出去办事了。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认为是第一种。
    ……蓝田学馆,是方圆数十里尤其是从蓝天到武关之间这数百里的距离内唯一的一所学馆。散布在蓝天县城和武关之间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村落的百姓,他们的子弟包括蓝田县辖区内所有乡亭的百姓子弟以及城中百姓的孩子都只能进入蓝田学馆中就读。
    同样,蓝天学馆同大秦各郡县所有的学馆一般,既有适合十二岁以下孩童就读的蒙学,也有适合十二岁到十六岁少年就读的县学。
    礼部和皇家学院下属的各郡县学馆,每一郡郡治所在必然会有郡学,但是各个县治学馆并不是每一县都有。而是选择在人口集中较多、交通较为便利或者说较为偏僻的县治设立学馆。
    如内史郡,除咸阳城外,统共有二十五县之地,而县学只有十二所。而岐山学院,其中有一处院落就是内史郡的郡学了。
    石钊,已经十六岁了。他可以说是幸运的也可以说是不幸运的。说他幸运,是因为他的年纪正好够县学馆招收适龄学子的最高上限。
    说他不幸运,是因为他已经十六岁了。再过两年他就将行成年礼。行了成年礼,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参加大秦皇家学院的报考了。
    可是,在他十六年的岁月中,出身贫寒的他根本没有机会享受到世家贵族子弟该有的教育,而是小小年纪就开始为家中生计而奔波。所以,相对于同龄人而言,他要早熟了太多。当然,这天下同他一般出身的普通百姓家的贫寒子弟不知凡几。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正是说的他们这群人。
    先前没有识字的基础,也就意味着石钊必须在两年的时间内必须学完从六岁到十六岁所有的课程。如此他才能赶上皇家学院的的会考。
    因为礼部在制定教育规则的时候曾有过规定,那就是学子只要成年就必须离开郡学,不管你有没有考上皇家学院,县学和郡学都不会继续让你使用资源。当然你回家之后依然可以在下一次的报考中继续参加皇家学院的考试。直到你考上为止。
    (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八章 两兄弟
    从十八岁到三十五岁,只要是读书人都可以报考皇家学院和岐山学院。不过超过三十五岁就不可以了。胡亥可不想让范进中举的杯具提前千余年在大秦上演。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暂且不说这话说的是对还是错,至少胡亥不想让自己给大秦的读书人留下这样两句话,也不打算让这两句话出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才是应该是根植在大秦百姓心中的理念。
    石钊不幸的原因也正在此,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学完蒙学以及县学内的九章课程,只要努力自然有可能完成。重要的是,十八岁及冠之后,他就必须要离开蓝田学馆。
    府库尽皆仓满四溢,人丁不多,适龄的孩童更是只占人口很少的一部分,胡亥大胆的采用了蒙学、县学、郡学尽皆完全免费的政策,学子一应所需都由礼部和户部协调由朝廷直接供给,这包括吃、住甚至衣物。
    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开启大秦百姓的民智,胡亥可以说是咬着牙在用帝国府库中的钱粮反哺这天下所有的百姓。如果再加上先前胡亥大手一挥下达的种种减赋免税的诏令,帝国府库中的钱粮如流水般在飞快的消耗着。
    免赋税劳役三年,多生育有奖励,当兵有减免,孩童上学不用花钱,朝廷还管吃喝住穿,开垦荒地有奖励,牛马养的好有奖励等等等等。
    如果不是有尚坊在制钱,如果不是尚坊钱币如今已经成为帝国境内唯一的硬通货币。怕是过个三五年之后,帝国就要面临破产的边缘了。
    可以预料的是,因为种种与民生息的政策,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乃至数十年间,大秦的人口必将飞速的增长。帝国的负担也必然会越来越重,今后也许很长一段时间内帝国的支出都要远远大于收入。
    内阁五位辅政大臣在最初时候就因为胡亥提出的种种政策罕见的据理力争,最终在胡亥的强制命令下执行了胡亥的想法,但是胡亥却是深知内阁五位阁老可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呢。
    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才能让帝国长盛不衰,而不是将百姓的财富都聚集到帝国的府库中,让他烂在帝国的府库中最后成为别人的战利品。
    改革吏治,放开权限,减免赋税,于民生息,这当中必然会伴随着阵痛。但是只有涅槃之后,凤凰才会新生。只要挺过这数十年,帝国的未来至少数百年内将是无虞的。
    这些胡亥自然不可能说出来给内阁五大臣听,而且他也知道,就算自己说了,怕是他们此刻也根本不会信自己这些经过后世无数王朝兴衰才得出来的血的教训。
    民富则国强,民穷则国衰。国家的兴衰荣辱不仅是和百姓息息相关,更是由百姓是否安康所决定的。回顾历史,国家强盛之际,无不是家家“稻米流脂粟米白”之时,几千年来从未见有百姓贫乏而国家兴旺的道理。
    华夏大地数千年的王朝更替,多少帝国是因为“不怜百姓而惜仓库”而亡?
    ……十八岁一过,石钊就没有可能再继续呆在在蓝田学馆中,同样也不能进入郡学了。他只能回家等待皇家学院亦或是岐山学院招生考试,再或则就是等待五年,参加那个时候举行的大秦第一次科举。
    石钊家中境况并不好。当然,这两年因为朝廷一直没有收取任何的赋税,相对于两年前如今家中境况又要好上太多。可是即便如此,以石钊如今的年纪已经算是家中主要的劳力了。
    好在石钊父母皆在,对儿子的想要进入学馆的要求虽然有过犹豫却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于是,石钊就同自己年仅八岁的幼弟成了同班同学,从蒙学开始。贫寒人家的子弟在两年前一家人也仅仅是只能勉强裹腹而已,怎么可能会有功夫读书习字?
    在一群最大不过十二岁,最小不过六岁的孩童中一起听教习授课,十六岁的石钊显得格外的突出。因为他是蒙学班唯一的十六岁。
    当然这个唯一,也仅仅是指蓝田学馆,偌大的帝国境内,想必因为年龄问题直到十六岁才刚刚赶上各郡县学馆开门教学的自然不再少数。
    明天是学馆休息曰。大秦各大学馆学生都是吃住在学校,授课六曰,放假一曰。有点类似后世的周末制度了。这当然也是胡亥提出来的。
    这个年代的孩童自然不如后世那般精贵。六七岁很多孩童就已经下地在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了。所以,这些六七岁的孩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