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在古代考科举-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长庚一直在旁边看着,觉得徐修心态应该有所变化,就说:“老师这么喜欢舒儿,你们以后若是带着舒儿来山上游玩,就来山庄看看。”
周其琛笑道:“那一定的,舒儿特别喜欢登山,下回再来可要叨扰徐老了。”
徐修喜得胡子一翘一翘:“那怎么能算是叨扰呢,我高兴还来不及。”
临离开,舒儿还在徐修脸上亲了一口,让徐修差点就红了眼眶。
等方长庚他们出去送人了,李伯才在徐修身后道:“这要是小小姐的孩子,老爷一定更高兴。”
徐修摇头笑笑,也没否认:“可不是……”
晚上用饭,方长庚就询问了徐修的意见,不知道他支不支持去县衙做事。
徐修听完竟很赞同,还教诲方长庚要从中吸取经验,中间自然也少不了和各方关系打交道,做事须得圆滑。
方长庚自然一一点头应承,之后又说到徐清猗想留在山庄陪徐修,终于让徐修皱起了眉。
“你们这才新婚,哪有分居两地的道理?我有你李伯陪着说话,猗儿就跟着晦之下山去!”
徐清猗不依,非要留下来,徐修也说不动她,只好无奈地默认了。
入夜,徐清猗破天荒地替方长庚宽衣,轻声说道:“不如我让蕊儿跟你去吧,多个人照顾也好。”
方长庚后背一寒,冷漠地拒绝了:“用不着,有袁丰就够了,不想多个人添乱。”
身周的压力顿时消散,方长庚有一种劫后余生之感,关切地说:“别说我了,天热了,你在山庄注意避暑,别有个头疼脑热的,若觉得无聊,不妨去找周夫人玩,我过段时日会来看你的。”
徐清猗垂下眼帘,轻轻地说:“知道了。”
方长庚摸摸她的脸,只能用行动让她高兴起来了。
*
在山庄了住了几日,方长庚就打算出发了。
徐修把之前提过的几本书交给了方长庚,又仔细叮嘱了他一些小事,其余的也没再多言。
在山庄门口装好行李,徐清猗站在前面的空地,神情复杂,待方长庚要出发了才展露一丝笑颜:“路上小心。”
方长庚看着她,还是走过去,装作凑到她耳边说话,其实趁人不注意偷偷在她脸颊亲了一口,没人看见。
徐清猗面色爆红,气呼呼地拧了他一把,他才笑着离开。
路上,方长庚把手里几本书粗略地翻了翻,发现这些书并非专研某一经,而是天文地理医药律法均有涉猎,但又能一语点出其中要义,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对方长庚而言再实用不过了。
一时间方长庚还真有些爱不释手,一直沉浸在书本里,直到家门口才收起激动的心情,收拾妥当,准备第二天就去县衙。
第83章 孟陬
上任第一天; 方长庚清晨就到了县衙。他不是官吏; 因此不用在卯时(早上五点)去承发房点卯; 但散衙时间和官吏一样; 在酉时(下午五点),这样看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能够自己支配散衙后的时间; 至少比起现代动不动就加班好多了。
许县令和县丞、主簿等一众官吏大多住在县衙公廨,像许县令所住的内衙,有住宅、书房、花厅还有后花园,相当惬意,而方长庚因为没有编制,因此办公的地方并非在县衙的大堂; 而是十分靠近许县令的内宅; 走几步就是后花园了。
总之来了以后,方长庚越发觉得官不好做; 做清官更是难上加难。
别小看一个小小七品芝麻官; 手下的官署就有几十个; 不说常见的县学、禄米仓、监狱、接待官员的公馆、巡捕厅等等,还有用于疏养孤老无靠之人的养济院,类似于现代公立养老院,还有收集埋葬无人认领的遗骨的漏泽园; 以及送发快递的驿站和递运所; 管理道观佛寺的僧会司和道会司等等; 总之一天之内要处理的事情很多; 难怪许县令焦头烂额地要找助理。
方长庚目前的工作就是协助许县令处理公文,在他处理政务时酌情提出一点意见,过了七八天就基本熟悉了办公流程。
这日上早堂,六房书吏把这天的公文、申帖还有诉状交给许县令过目,方长庚一般是不参与的,所以等早堂结束了才上县衙。
刚绕过照壁,就见一个穿着青衫的青年背对着他往县衙里冲,方长庚一看他手里的诉状,就知道是来告状的。
“前面这位兄台,请止步。”方长庚叫住他,语气不慌不忙。
那青年一回头,见方长庚一袭普通百姓的衣着,显然不是衙门里的人,登时皱起眉:“你叫我作甚?怎么地,也要告状?”
方长庚看他几眼,也看得出对方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弱书生,衣衫空荡荡地挂在身上,脸上带着不服输的犟气,不知道是在哪里吃了亏,非要争一口气的模样。
“我不告状,但可以告诉你,今日不是放告日,你就是去了承发房也不收诉状,还是等下个月的三六九日再来吧!”方长庚微微一笑。
青年一瞪眼:“我的事哪里耽误得了这么多时日,等书坊把书都刻出来了,我去哪里讨公道?!”
方长庚耳朵竖了竖,突然来了兴致。
“我是许县令幕友,你要有什么冤屈,不如先跟我说,若是有理,我自然会禀告县令替你做主。”本朝书刻坊遍地都是,比起盐商茶商,做书商的门槛低而利润高,因此不少商人做私刻坊主印书售卖,但因此出现的盗版现象日益严重,尤其多见与那些写话本小说的书生出现纠纷的案子。
看来今天又有一桩。
青年倒也没多疑,大约是看方长庚形貌不像是说谎之人,便一五一十地说了,事情原委几句就能解释明白——这人初来此地,与一家书坊主约定好把书稿卖给他,不料临交书稿的前一天,标的物却被人偷了,这下书生不仅得不到稿费,还要赔书坊主一笔银子,他自然气不过,于是就来县衙求县令做主帮他找到偷窃书稿之人并严惩,讨回公道。
方长庚听完也不觉得这案子有什么新奇,但书稿若是被别的书坊抢先印出来发售,那时就说不清了。眼前人一看就是手头拮据,方长庚便急人所急,正了正神色道:“还不知老兄姓名,你既说有秀才功名在身,就随我一同去见县令吧。”
青年这才稍稍卸了防备,盯着方长庚道:“在下黎平孟陬,字云清,敢问兄台叫什么名字?”
他哪知道方长庚脑门已经是一排黑线,还正疑惑对方怎么突然眼神古怪地看着他,也忍不住神情不自在起来。
我滴娘,不带这么造化弄人的,这孟陬,不会就是之前周其琛送他的那本春/宫图的创作人员?这人怎么还跑到永州地界上来了?
想到那本册子上惟妙惟肖的小黄/图,又注意到孟陬眼下的青黑,对此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轻咳了两声,方长庚拱了拱手:“在下方长庚,字晦之,请云清兄跟我一同走吧。”
孟陬脸色一松,心里稍稍放宽了些,跟着方长庚往里走。
“孟兄初来此地,恐怕对那书坊主的为人不甚了解,可否排除他欺你是生人窃你书稿的可能?”不是他小人之心,而是现在大部分书商都没什么职业道德,无不想尽办法压榨这些靠笔头吃饭又没什么背景的文人,对此许县令早就与他提过整顿之法,一是不想再听这群人上衙门你一句我一句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二是不想浪费行政资源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这下又出了这遭,如果是书坊主的问题,那可就真的撞枪口上了。
孟陬一听就知道对方是真心想为他解决问题的,顿时对方长庚亲近了几分,哭笑不得道:“不是我恶意揣测别人,我打过交道的书坊主没有一百也有几十,走到哪里就把书稿或是图本卖给当地书坊,这种情况也遇到不止一次,我若是豁出去与对方理论,也能自己讨回来。但那位书坊主身边还有两个穷凶极恶的保镖,我虽然也有所怀疑,却也不敢鸡蛋碰石头,只能来县衙了。”
方长庚安慰了他几句,随后就到了许县令办公的后堂,先说明了前情,之后就让孟陬递交诉状,然后把所掌握的证据一一禀明,果然见许县令面色一凛,当即下公文定明天听审,并发遣牌票命差役明日一早拘传被告。
等两人出来,孟陬有些激动:“今日还要多谢你引见,不然我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方长庚笑道:“哪里,也算是我本职所在,不值得挂念。”既然看了你的大作,我也得有所表示不是?
孟陬嘿嘿一笑,左右看了看,突然凑近:“不瞒你说,我孟陬不过是个穷书生,也无大才,唯独字画尚可入眼,不敢说众人皆知,但也受不少人追捧,你若在此有志趣,改日我送你几本。”
方长庚心里一汗,想假装不知道他说的“志趣”是什么玩意儿,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人家又主动提出送XX书给他,显然是十分信任他了,他还想要什么自行车?
于是两厢欢喜,约定这事了解后就去孟陬住处一聚。
第84章 私刻坊
第二日升堂听审; 那书坊主自然据理力争; 想方设法为自己辩解。
“……我当初见他初来乍到形容可怜; 所以好心把我家院子租住给他; 哪会想到今日竟会被倒打一耙!孟陬此人以画春/宫为生,品性低劣; 他的话千万不可听信啊!县老爷明察秋毫; 可要为我讨回公道!”
孟陬原来还不动如山,听到后面顿时气得脸红脖子粗:“好你个鸟歪货,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你他娘求爷爷告奶奶问我要春/宫的时候是什么嘴脸,到底哪个王八倒打一耙?!”
孟陬虽是书生,但多年在市井游荡; 深入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 浑话张嘴就来,书坊主是万万说不过他的。
许县令立即一拍惊堂木:“干什么呢?衙门重地; 岂容你们污言秽语放肆?”
孟陬从善如流; 大声道:“草民是气急了; 还望县老爷恕罪。但此人窃我书稿绝非我妄言,他家中的婢女可以为我作证!”
书坊主张大嘴,一下子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买回来的婢女翠红被衙役从堂口领出来; 朝孟陬脉脉含情地望了一眼; 随即向县令作证亲眼看见书坊主偷偷进孟陬的院子偷出书稿; 打算据为己有。
“可有物证?”许县令冷冷地说; 吓得翠红瑟缩了一下。
书坊主见此底气又足了起来,嚷道:“就是,可有物证?光凭一张嘴县老爷可会偏信于你?我平日里竟也没注意,原来你们一对狗男女不知何时勾搭在一块儿,好一个吃里扒外的东西!”那书稿自己藏得极为隐秘,捕快搜查时什么也没发现,既然没有物证,他只要坚持不招认,对方说再多也是枉然。
孟陬与那丫鬟压根没说过两句话,也不曾想到人家肯出来作证,不过这时也没功夫考虑这个,只是皱起眉,直觉自己还要吃下这个哑巴亏,可不争馒头争口气,让这王八就这么舒舒服服地出这衙门,他怎么都不甘心。
这头两造陷入了僵持,另一边方长庚才与捕快一同从书坊出来,不是找书,而是找到了刚做了一半的雕版,幸好方长庚及时赶来,不然这证据就要被书坊主他老婆拿去销毁了。
证物最终呈到了堂上,书坊主自然一口断定这本话本是自己所作,不要脸的样子让许县令频频皱眉。
他立即道:“既然是你所作,连雕版也只做了一半,想必还不曾有人看过喽?”
书坊主也只能硬着头皮道:“应当不曾有人看到……”
许县令立即要他把话本的细节以及写作过程陈述一遍,书坊主自然支支吾吾答不出来,再一问孟陬,两厢对比之下,就是书坊主也哑口无言,无力再辩。
事情了结,第二天孟陬就找方长庚出去喝酒。
县衙一个月可休五日,方长庚正好这天不用当值,于是欣然赴约,很快就对彼此的底细了解得差不多了。
“这地方和我八字相克,我打算明年去京城考乡试,若是再不过,我就认命,写写话本也不愁衣食。”孟陬苦笑。
方长庚也想不出言语安慰,像孟陬这种年近三十依旧执着于举人功名的就如过江之鲫,比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至今都未有家室,反而流连山水四处行走,倒也挺潇洒。
“后年你该考会试了吧?看来我还要早你一步出发,不然同行还能有个照应。”孟陬突然又道,看起来有些怅惘。
方长庚摆摆手:“我预备明年出发,免得路途中出现什么意外,如你所说,我们可以结伴而行,一览沿途风光。”
孟陬听了十分高兴,两人又对饮了许久,他就忍不住开始倒起苦水。
无非是关系到他吃饭的手艺。
像他这种素有名气、所作话本和XX图广受欢迎的才子,被整个湖广的书商盯着,只要出一本,就立刻会有书商盗刻,实在让他苦不堪言。
方长庚拍拍他的肩,语重心长地说:“我要是书坊主,在书还没出之时就去衙门告状说有人偷我书稿,谁敢盗版谁就是盗贼,看还有谁敢这么干!等这帮人不敢再作怪了,我再出书,可不就解决问题了?”
孟陬瞪大眼睛:“你说得极有道理,可你又不是书坊主,知道这个办法又顶个屁用?要是人人都效仿这个办法,衙门不还得气死。”
方长庚这一遭是亲眼见识到开私刻坊的利润,说实话不是不心动的,经孟陬这么一提还真开口道:“现在不是,以后不就是了嘛?你写话本我来出,两全其美。”
他话里还有些开玩笑的意味,孟陬却一拍桌子:“有何不可?!以后我的话本和春/宫图都卖给你,别人求我我都不卖!”
方长庚看着孟陬喝得通红的脸,心说你明天还记得这会儿说的话才怪,不过这办私刻坊的事他还是上了心,决定四处打听一下,如果条件允许,试试也无妨。
第85章 不知道取什么
原来还以为不过是买几块雕版的事; 等方长庚亲自去了本县最大的李氏书坊走访; 才知道自己真的想多了。
本朝鼓励教化; 社会环境也比较宽松; 为了鼓励文化发展,昭武帝取消了书籍税; 也没有现代出版的逐级审查制度; 只要财力所及,就能刻书。而且做书坊主的大多是达官显贵或是读书人,算一个体面的行当。
但相对应的,目前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他们这一带,不像江南那边文风鼎盛; 文人墨客诸多; 每每有文人撰稿都要抢,可以说是僧多粥少。
而且办书坊没那么简单; 不仅要招技艺精湛的刻工; 买大量刊刻材料; 还要联系有影响的文人撰稿,比如想孟陬这样的,将来出版才有较大的市场,甚至还要请“编辑”为发行的书做点评等等; 这一套下来; 别说方长庚去京城之前恐怕都还不能盈利; 就是可以; 他现在也没那个本钱。
从李氏书坊的掌柜那里打听了这些,方长庚就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身在书坊里翻阅那些刊刻出来的书。
这个书坊规模很大,刊刻的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在不同的书架,戏曲、小说、诗集以及琴谱一应俱全,装帧十分精美,刻印得也很清晰,还有些书空白处作了注释或是个人见解,用词幽默,就跟看弹幕似的,真是越了解,越觉得古人还挺有意思的。
掌柜的就姓李,见方长庚看得饶有兴致,也知道他是前年乡试的亚元,于是玩笑似的问道:“方孝廉可有意出书?我们书坊一定重金收购。”
方长庚哈哈一笑:“写话本我可不擅长,戏曲之类更只谈得上稍有涉猎,不敢献丑。”
李掌柜眉眼都笑弯了,指指东面的一个书架:“小店里不只收话本戏曲,还有举业用书,对孝廉来说可就信手拈来了。”
举业用书?不就是科举辅导书么!这倒是此行的意外之喜了。
方长庚走过去翻了几本,大多是为四书做的集注或是关于撰写时文技巧的谈文录之类的,倒也不是很难,但出书之人都是当下受追捧的大家,他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举人,出这种书恐怕还要被人闲话。
原本想拒绝的,结果李掌柜又来了一句:“只要写成,小店就出八十两,若引得人争相来买,自然还会再涨的。”
方长庚顿时把话咽了下去,如果让他从头到尾编写一本辅导书只得八十两他是不干的,但他这些年跟着徐修学习作了厚厚一叠笔记,取其中一部分稍加整理卖给书坊,也不算亏,毕竟现今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不过做生意总是要讨价还价的,若是他这笔记没人买倒没什么,要是真火了,那他可就亏死了,所以还不能就这么让书坊买断。
一瞬间心里想了很多,但方长庚并没说出口,谁知道这东西自己什么时候能弄完呢,还是等书成了再来跟人家详细商议。
“那我就大胆一试,等书成后拿来给掌柜看过。”
李掌柜自然立即说好,还要送方长庚出去,弄得方长庚觉得这么空手就走怪不好意思,就挑了几本举业用书和琴谱,打算给家里的孩子们。
回到家,方长庚才注意到家里突然多了几个陌生人,有男有女,看见他就齐齐整整地站成一排,然后齐齐整整地喊道:“少爷回来了!”
方长庚嘴角抽了抽,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这人都打哪儿来的?!
其中一个微胖的中年女人站出来,欢欢喜喜地说:“少爷,我是来给您洗衣做饭的,就住在不远的巷子,不占地儿!”
家里统共就他和袁丰两人,小李氏和方大山自从他去县衙后多数都住在酒楼的后院,只有他休沐时才过来,要个婆子干什么?
旁边的中年男人貌似是她丈夫,嘿嘿一笑:“少爷,我做过大户人家的护院,还会赶马车。”
他又没仇人,雇个打手唬人么?再说了,家里哪里养得起马?
他瞪了瞪眼,又听队伍里一个老实巴交的老头道:“我……少爷如今举了孝廉,总不能少了门房……”
就算有那么点道理,可你身边那个才七八岁的小女孩儿又是要干嘛?
老头察觉到方长庚的疑惑,忙拢了拢小女孩儿:“这是我孙女儿,我儿子儿媳在外头做生意丢了性命,只留下这一个孩子,小老头只好带着她来投奔少爷……”
对上小女娃又瘦又黄的脸上那双怯怯的眼睛,方长庚觉得脑壳疼,想立刻把袁丰揪出来问个究竟。
说曹操曹操到,袁丰刚一出现在大门口,就无端打了个冷颤,定睛一看方长庚正冷漠地看着他,莫名有些心虚。
“你们先在这里稍候片刻,我要问他一些话。”方长庚语气温和地说完,就转身进了大堂。
袁丰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急着辩解:“哎哟,这真不是我的主意,是舅母她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人家举人老爷的排场,觉得以后有贵客上门连个倒茶水的人都没有,这才让我去找些人来充门面的。”
方长庚没好气道:“我看那爷孙俩可怜,让人留下当个门房也就算了,这洗衣做饭的婆子和护院是要做甚?”
袁丰哭诉道:“冤枉,其实我原来只找了那对中年夫妇,就那个王婶和她丈夫,另外那爷孙俩是自己找上门的破落户,我不好赶人家走,所以人就看起来多了些……”
见方长庚没有真的怪他的意思,袁丰才小声说:“其实那对夫妻每月只要给六百文就成,住得也怪近的,万一要是遇到什么歹人……不是,万一要搬个行李什么的……”
方长庚喝口茶顺了顺气,也不好就这么把人弄走了,想来也就在这里再留个一年,索性就让袁丰去把人安置了,到底这么大一个宅子,打扫起来也挺要命,让袁丰一个人做确实说不过去。
于是家里就多了这么些个人,好处也是有的。
平时县里大门大户有什么家长里短三天内就能通过王婶的嘴传达到方长庚耳朵里,偶尔过个节王婶和她丈夫还会端着饺子面条之类的家常东西过来,爷孙俩虽然安静,但王婶是个心热的,连带着照顾了老小,熟悉了以后话也多了,再加上小李氏和方大山,一下子就热闹多了。
而方长庚的日常就是去县衙,每到休沐日就去方启明那儿看孩子们,考考幼清的功课,同时定期和刘县丞去村里观察葡萄长势,并把种植中出现的病害及其他问题记载下来,同时添录了解决办法,好到时候印成册子,让村民中识字的指导其他人。
至于编参考书这件事,方长庚果然拖了很久。
这东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也是要用来给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方长庚不敢随意糊弄。当初自己记笔记时只图自己能看明白,因此光是把零散的笔记总结起来能让别人看懂就花费了不少功夫。再者在这里什么都要亲笔书写,还急躁不得,要不是这么多年来方长庚已经习惯了,不然这完全不能跟现代相比的效率真的会气死人。
进入六月,方长庚就和刘县丞回了云岭村一趟,因为种的葡萄已经结果了!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