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在古代考科举-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长庚被高渊一指点,所有的关节也就想通了,还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要是当时他没有留意到那些字画,岂不是意味着错失这一次机会了?看来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他要多长一个心眼,谁知道有什么陷阱在等着他呢。
“接下来你就好好准备’考差’,半个月之内皇上就该指派人选了。”高渊最后提醒道。
方长庚点点头。
“考差”是在任命乡试主考官之前对候选人们进行测验,最后由皇帝根据考试的情况亲自任命主考官。
昭武帝一向重视科举,而乡试的主考官负责命题和确定录取名单,在人员选用上自然十分慎重,不仅要求是进士出身的在京大员,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实行差额录取,最后通过考验的人才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去地方上“人财”两丰收。
经过这一次乡试,被主考官所录取的考生们都算他的门生,是一个极好的扩大人脉的途径,在京的官员们争破脑袋都想做一次考官,可以想象竞争有多激烈。
和家人说了这件事,徐修不但没有任何喜悦的神情,反而忧心忡忡:“你一旦任考官回来,若是不出意外明年还能再升一级,虽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可这个升迁速度未免也太快,未必是福啊。”
方长庚迟疑了一下:“其实多亏高阁老的提携,要不是他在皇上提起我,恐怕这个差事还轮不到我。”
徐修和高渊当年有过恩怨,对他尤其不屑,在方长庚面前也毫不掩饰。不过他从来不干涉方长庚的决定,更不会干涉他在朝中和谁交好。
“那是我多虑了,高渊既然肯提携你,自然也会保护你,你就放心去吧。”
方长庚摸摸鼻子,傻子都能听出徐修话里的不满,不过他也不用理会就是了。
第二天是休沐日,方长庚和阿玖已经达成“和解”,父子俩并排坐在凉亭里,一个拿着一本书,一个拿着画册,各自津津有味地看。
袁丰走进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场面。
“表哥,小阿玖。”袁丰一身短打装扮,好像刚刚经历了长途跋涉,一脸疲惫。
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不久前回了永州,因为他娘病重,方启明立即写信过来让袁丰回去,还以为这一趟恐怕要去个小半年,他也早就允了,没想到才三个月不到就回来了。
“姑母身体怎么样?”方长庚放下手里的书,走到袁丰面前,接过他手里的包袱——看来袁丰是一回府就来找他了,怎么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阿玖也察觉到大人之间严肃的气氛,在一旁安静地看着。
袁丰眼神黯淡,很快又振作起来,扬起笑容:“我娘身体早就不好了,上回回永州的时候她就跟我交代了许多事,能撑到今年已经是老天开眼,没什么好遗憾的。”
方长庚听明白了,心下不忍,低声道:“后事都办好了?”
袁丰故作轻松:“办了办了,我娘她生前没享过什么福,走得时候总算风光了一把,等她到了地下也不会过得太难。我本来想留在山上守孝,可我娘还剩一口气的时候说了不准,要我好好跟在表格身边做事,我就回来了。”
方长庚不知道该劝他什么,何况丧亲之痛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安抚地好的?
“她还留下什么遗言?”他问道,虽然和这个姑母只见过几面,并没有特别深的感情,但有袁丰在,只要是他能帮的,一定帮她实现。
袁丰不好意思地笑笑:“还不是催我早点娶媳妇儿,我说等我有了家业就娶,快了,她说好,然后就去了。”
方长庚静默了一会儿,手掌用力拍了一下袁丰手臂:“你娘说得没错,是时候考虑你的亲事了。过阵子我可能要去地方主持乡试,等我回来就找媒人帮你相看,孝期一过就办喜事。”
袁丰觉得自己的话好像被误解了,连忙解释:“表哥,我这么说是想让我娘走得安心点儿,没别的意思……”
方长庚气笑了:“什么这个意思那个意思,哪来那么多话?你跟在我身边这么多年,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还不清楚?行了行了,你赶紧回你屋里睡一觉,起来好好捯饬捯饬,就你这副样子哪家姑娘能看上你?”
袁丰嘿嘿一笑,走之前把一封信交给方长庚:“这是大表哥让我带过来的。”
方长庚接过,等袁丰背影都看不见了才打开信。
作者有话要说: 还有一更!我豁出去了,大不了今晚不睡了,不然就要失业。前面真的好多写了一半突然没了的,我明天改,么么!
第129章 考差
打开一看; 除了问候以及告诉他老李氏他们的情况; 就是让他多留意京城的适龄男子,因为方芃至今还没嫁出去!
本朝女子出嫁后即从夫; 婆家人只服缌麻,三个月内不得嫁娶,男子不必服丧; 所以方启明在信中提这事不算不顾礼法。
方长庚也觉得这事十分难办,因为他所接触的优秀青年几乎都有家室,倒是也有未婚的适龄男子,家世也好; 然而多数生性纨绔; 未娶妻却有一屋子莺莺燕燕; 根本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
可方芃都十八了,过完年就是十九,过了二十就是名副其实的老姑娘; 老李氏和小李氏急得不得了,无奈方芃不点头,就连小李氏也没办法强迫她; 只好一天天耗着。
方长庚一直潜意识觉得方芃还小,不用着急,今儿个被这封信给弄清醒了。
这不是现代,只有他一个认为女子不出嫁也没什么问题,对于其他所有人而言,姑娘家过了年龄就再难嫁出去; 嫁得好,这才是现实。
如果是真心为方芃好,他就不应该把这事儿耽搁这么久。
只是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方长庚索性想了个主意,把方芃接到京城来,不就可以让她自己选了吗?再说有徐清猗在,可以带她出去各个场合露面,机会多得是。
打定主意,他转身抱起阿玖就去找徐清猗,把这事和她商量了一下。
徐清猗哪有不支持的道理,道:“不如今年咱们回去过年的时候把方芃带到京城来,不然可要多跑一趟了。”
方长庚觉得是这个道理,但时光不等人,还有小半年时间也得利用起来,最好是在方芃十九岁之前就能找到心仪的对象。
“我还是赶紧写一封信回去让她即日出发,越快越好。”
徐清猗嘟囔:“以前看你好像一点儿也不着急似的,我催你你还不当回事儿,这会儿倒比谁都紧张起来了……”
方长庚苦笑:“那不是我那时候脑子不清楚,光想着怎么称小宝的心意就怎么来,现在想想倒像是害了她了。”
徐清猗用手帕擦了擦阿玖的手,边安慰他道:“那也不至于,最近京里小姐们出嫁的年纪越来越大,那位礼部尚书的小姐不也是十九才和那位沈大人结亲的?”
方长庚心说:我可还没到能逼着人家娶方芃的地位……
总之能把人接过来就是好的,方长庚二话不说就跑到书房写了封回信,让方芃带几个可靠的人跟着商队出发,有船快的话二十天就能到了。
第二天,乡试主考官候选人由各个官署报了上去,方长庚自然在其内。三天后吏部主持了考差,题目赫然就是方长庚那天在养心殿看到的内容,方长庚心里的滋味难以言喻,怀着对皇帝的钦佩将题目顺利地做完了。
过了两天,一名太监到方家府上宣圣旨:“……内阁奉上喻:钦命翰林院侍讲学士、钦点江西乡试主考官方长庚于江西考察当地吏治民情,便宜行事……钦此。”
方长庚跪着接过圣旨,谢过皇恩,起来后让袁丰到内室取了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塞给宣旨的太监。
“公公这一路辛苦了,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还请笑纳。”方长庚十分客气,这帮太监借着职务富得流油,给的少了可看不上,这一百两在他们眼里或许还真不算什么。
但方长庚只是个小小五品官,给得多了还给人留下话柄,这个数不多不少,至少不至于给这个太监留下什么坏印象。
小心翼翼地保管好圣旨,后来方长庚才知道今年和他一同去江西的副考官正是顾尚仁亲妹妹的儿子,之前提到过的余觉殊,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他和方长庚是同一年会试,不过只得了一个同进士,因为家中原因留在京城,并进了詹事府,这次才有机会和方长庚一同去任考官。
原来方长庚还想着去浙江也不错,可以见见在那里乐不思蜀的孟陬和宣子昂,但浙江是乡试大省,考生数量甚巨,其中利益关系也是盘根错节,顾尚仁私下敲打过方长庚,让他自己掂量,于是方长庚就递了折子上去,既然家乡和浙江都不能选,他希望能去江西,因为沈赫就在那儿,他还能借这个机会见见他。
离乡试仅剩二十几天的时候,方长庚就和余觉殊一同坐上了官署派的专船,向江西顺流而去。
方长庚原本就知道余觉殊品性,顾尚仁也一向对他赞誉有加,是以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
说起乡试,方长庚忍不住开玩笑:“《随园诗话》中说,’一穷翰林,任试差,遽买南妾一人,日日食鲜鱼活虾,瓦鸭火腿,绍兴酒,龙井茶’,我一直当是夸张了,不知道我俩到了之后会不会有和书中所写的一样的待遇。”
余觉殊闻言看了方长庚一眼,笑道:“我也略有耳闻,江西也算富庶之地,不过我打听到现任巡抚正是户部左侍郎王宗唯,此人在户部待久了,于钱财一事上斤斤计较,一点也不肯吃亏,估计你我顶多每日有酒有肉,想再多恐怕没有。”
方长庚哈哈大笑,余觉殊虽然是君子,但不是那种迂腐不会拐弯的假君子,虽然风趣不足,但一路上地方风土人情信手拈来,学识颇丰,让方长庚不禁刮目相看。
两人还提前商量起怎么出题,想到乡试已经是快十年前的事,方长庚心里一阵感慨,但题型依旧记得一清二楚。
经历了宣子昂的事,方长庚反复提醒自己出题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不出怪题以及难度极高的题。考生们大多性格刚烈,抓到一点漏洞就可能上书闹起来,很难处理。第二就是不能触上面人的忌讳。做到这两点,接下来就有他们发挥的余地了。
只是作为考官必须要体现自身的实力才能让考生们信服,只能体现在出题的水平上,方长庚自从受命以来就十分关心时务,总不能出老掉牙的题惹人笑话,所以做考官听起来是个美差,实质上压力很大,只乐观了几天,方长庚和余觉殊就没心情再看风景,钻到各自房间开始思索题目。
离乡试还有十五天,方长庚和余觉殊终于到了南昌府。
当天总督、巡抚以及学政等官员摆了大阵仗在官府迎接两人,只是连坐下吃顿饭都不行,两人就在兵丁的“保护”下到了行馆,开始过近乎全封闭的日子。
作者有话要说:
《随园诗话》是清朝袁枚的作品,出于文里需要就引用啦~~我写了两更哦!天都亮喽,外面鸟都叫起来了,再不睡我晚上就没睡觉啦!还是没到六千字呜~
唉,失业是不可能失业的,只有一边工作一边写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超喜欢你们这群小天使的!说话又好听,还会夸我!伦家第一本真的很多缺点啦,超感谢你们包容我!超喜欢这个窝的嘿嘿嘿!
第130章 开考
这几天里方长庚和余觉殊十分自在; 没有人打扰; 衣食住行都让知府安排得妥妥帖帖,这还是方长庚第一次受到这样的待遇。
幸好皇上钦命的两位主考官入贡院前也需要严格隔离; 所以乡试结束前避免了应酬,不然光是一场考试涉及的官员足够让方长庚眼花缭乱。
首先每省都有一个监临,负责纠察关防总摄考场事务; 今年江西省的监临由巡抚担任。然后需要一个提调官由一省的行政长官、从二品的布政使担任,一个监试官由地位相同的按察使担任,同时南昌府的知府担任总管全局的“知贡举”。
每省还有协助两位主考官阅卷的同考官,也称为房考官; 一般而言由巡抚选派省内进士或举人出身的知府或知县担任。每省考生人数不同; 同考官的数量自然也有差异; 多的例如顺天府及江南地区需十八人,少的例如广西、云南只需八人,江西的考生数属于全国较多的; 因此同考官共有十二名。
除了这些,还有受卷、弥封、誊录以及对读官若干人,同样是从本省的进士、举人、贡生中选拔。
这算是把一省之中几乎所有的大人物和人才都用上了; 可见朝廷对乡试的重视。
越是这样重要的关头,越容易滋生权钱交易,但因昭武帝治腐严厉,官员们都不敢触这个霉头,谁要在这时候打秋风那就是往枪口上撞。
以前这时候地方官们给主考官送礼金是惯例,现在是不行了; 私底下送的也有,无奈方长庚看起来就是一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大好青年,当官时间也不算长,打听不出他的喜好。谁也料不准是送好还是不送好,都还在犹豫观望之中。
隔了两天,方长庚已经将题目出完了,打算拿去和余觉殊进一步商讨,袁丰突然从外面跑进来,手里还捧着一个布包裹,里面像是装了一个木奁,撑得棱角分明。
“这是什么?”方长庚放下手里的东西,有些好奇。
袁丰朝屋子外面看了几眼,回过头时脸上还有一丝紧张:“我也不知道,今儿个一早有个没见过的人突然往我怀里塞了这玩意儿,还说是孝敬给你的,然后就一溜烟儿跑了,连长什么样都没见着。话说,我怎么觉着这东西这么烫手呢?一刻都不敢耽搁就来了。”
方长庚让他把布包打开,里面果然是一个精致的雕花檀木箱,光是这么一个箱子就价值不菲。
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厚厚一摞儿银票,恐怕得有上千两。
袁丰在京城见过世面,对这么大一笔钱并不很惊讶,但他是第一次见到有人给方长庚送明明白白的银子,不由得还是倒抽了口凉气。
方长庚暗想这行馆把守得也不是很严密嘛……
话说回来,这东西正如袁丰所说,烫手得很,有一就有二,他可不想误入歧途,更不想给自己添麻烦。
“这上面可有署名?”他问袁丰。
“没看到,就只有这些银票。”袁丰把箱子颠来倒去恨不得拆了,半天也没找到送的人留下的标记。
方长庚觉出味儿来,恐怕是有人试探他,如果他高高兴兴收了,别人自然知道他是个财迷,之后自然有更多人效仿,那他还怎么安生过日子?
再说了,要是再出个什么作弊门,他就是什么都没干也难保被泼一身脏水。
“你把这东西丢咱们院子墙外头,不必理了。”
送礼金的大多是为了求个心安,怕不送得罪了上面来的人,一不小心就坏了仕途,这已经是默认的规矩,方长庚也不能幸免,所以方长庚并不生气。
现在一定有人等着看他的态度,正好给人家一个准信儿。
袁丰知道方长庚的意思,他心术正,对这种东西也是避之不及,听方长庚这么一说像卸掉什么包袱似的立即应了,转身就走了出去。
闹了这么一出,接下来几天是风平浪静,倒是余觉殊那里发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原来余觉殊天生克妻,正妻嫁给他不到两年就因病没了,后来娶了一房妾侍,热乎劲儿还没过呢,也没了,就不敢再娶,怕害人。
如今余觉殊只有一个女儿,对她十分宠爱,但身边却一直没有女伴。
于是不知道是哪个出了歪主意,竟然送了两个美貌婢女给他,差点没把余觉殊气得吐血,一点也不怜香惜玉就把人给轰出去了。
方长庚知道后笑得不可自抑,这下两个人油盐不进,可苦了那些官员们费尽心思讨不了好。
离乡试还有三天,考官们要进贡院实行更加严格的隔离,考官之间都不能随意说话。
这天方长庚换上全套官服,脚踩崭新的厚底官靴,神情肃穆。
袁丰突然有些不敢上前跟方长庚讲话,反应过来以后才暗自啐了自己一口,然后一脸钦佩地对方长庚道:“表哥,要不是我认识你这么久,不然一定被你这身气势给镇住了!”
方长庚哈哈一笑:“人靠衣装,气势谁装不出来?这身衣裳给你穿,人家也猜你是哪位人物。”
袁丰摆摆手:“那可不一样,还有句话叫作’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呢!不然谁都能穿身官服招摇撞骗去了!”
方长庚笑着转移了话题:“到时辰了,你就在行馆等我吧。”
“好嘞!”
行馆外头围了好几圈老百姓,还有一部分是考生,想当年方长庚和几个好友也是在这个时候出来围观“入帘”仪式沾喜气,如今自己已然是被围观的哪一方,真是奇妙啊……
百姓们开始起哄,轿子旁边候着的衙役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方长庚和余觉殊面前,恭敬地行礼:“两位大人快上轿吧,要是这些百姓惊扰了大人们,小人不好交差。”
方长庚和余觉殊也不想被人观赏,当即上了八抬大轿,到巡抚衙门和各位同考官们参加入帘仪式,方长庚作为主考官,将任命的圣旨宣读了一遍,讲了几句官话,然后象征性地坐了一会儿,一行人便出了衙门,仪仗浩浩荡荡地向贡院进发。
到了地点,方长庚等人穿过位于贡院中轴线的明远楼,往北就是所谓“外帘”所在的地方,即至公堂。
除了主考官和阅卷官,其余负责受卷、弥封、誊录、对读以及监临、提调等得官员都叫做外帘官,至公堂就是外帘官办公的地方。
再往北走,就是贡院最深处的内帘,也是方长庚等人办公处所,方长庚便住在聚奎堂。
安顿下来以后,方长庚心里说不上轻松,因为考生们考完以后就是他们这些阅卷官的战场。
一场乡试无形之中决定了多少人的命运,而他便是将他们命运握在手里的人,其中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不过到了印发试卷那一天,也就是乡试开考前一天,方长庚还是忍不住暗爽——真正的考验根本不是科举,这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做官可不比考试轻松,一步走错搭上的是身家性命。对方长庚而言,上任几年来,只有此时此刻他才有将权力握在手中的实感,不得不说确实令人身心愉悦,一旦习惯了这种感觉,再回到以前就很难了。
方长庚心里敲响了警钟,他希望权力能让他有自由不做什么,却不想用权力来控制他人,以后还得时刻这么提醒自己才行。
八月初九,贡院终于开考。
第131章
包括方长庚在内的内帘官们是不能随意走动的; 是以都十分听话地待在该待的地方; 等第一场考试结束。
方长庚简直要闲出屁来,竟然无聊到拿自己和余觉殊出的卷子埋头做了起来; 满满的新鲜感。
第一场考的是《四书》文三题,以及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其中还有默认的规定; 即《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是必出的,《大学》和《中庸》则选其一。第二场则考经文,五经各出一题。至于第三场,自然就是策问了。
乡试是每隔三年的国家头等大事; 今年是皇帝即位二十五年首次开恩科; 普天同庆; 但出题依旧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更不能出现题目中有错别字之类的错误。
抡才大典无小事,如果考官出的题里有错别字; 朝廷颜面尽失还是小事,考生们一旦对朝廷公信力的信赖产生动摇,才是最严重的后果。
试问如果考官的水平比考生还差; 谁还能相信这个考试的结果是公平的呢?
所以方长庚和余觉殊重复检查了无数遍,虽然能确定不会出问题,但此时此刻心情还是有点忐忑。
除了试题,两人作为考官还需要列出一份供阅卷官参考的答案,这份答案立意需明确,不能模棱两可造成歧义; 最要紧的是它得是正确的。
这地方由两人全权负责,但他们只是简略地把要点作于纸上,批卷时若是同考官认为某个答案也对,也可以将这份卷子“荐”上来,让方长庚和余觉殊批阅。
此时方长庚重新做了一遍,发现换了个身份做题目,和当初作为考生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思路一直十分顺畅,好像高中生做初中题似的。
然而这本就是他们自己出的,不会做才怪了,但对此时此刻在号舍奋笔疾书的考生们而言可未必那么容易了。
三天的时间对考生们而言想必过得又快又难熬,最后连方长庚也心神不宁起来,不时地透过窗户看着远处分布两侧犹如一对巨大翅膀的号舍,除了饭点时上空会有袅袅升起的炊烟,其余时候则没有任何动静。
直到天黑前最后一批考生出贡院,第一场乡试终于结束了。’
经过弥封、誊写的卷子率先随机送到各位同考官的屋子,一共是两千份,他们需要在九月中旬前确定所有人的名次,时间紧张,每位同考官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用他们专用的蓝色笔开始批卷。
第132章 出发
等到第二场放完最后一牌,又有一批卷子经过誊写后由内收掌官按第一场的抽签结果分到各位房官那里; 一点错都没出。
如此过了五天; 方长庚和余觉殊分别收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