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4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易放弃和自己争夺帝位。
    不过现在大唐危难当头,如果兄弟二人能暂时和解,对大唐只会有益无害,想到这,李建成淡淡笑道:“你现在要回扶风吗?”
    虽然李建成没有明着说双方执手言和之类的话,但他这个态度,明显就是一种和解的意思,李世民当然明白,他连忙躬身答道:“臣弟自然是听父皇的安排,父皇不让我回扶风,我就留在长安。”
    “嗯!”
    李建成点了点头,“你先去吧!改天有时间我们再聊聊。
    “臣弟先告退了。”
    李世民行一礼,转身走了,李建成望着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困惑,他的兄弟难道真的悔悟了?
    这时,一名宦官出来,笑道:“太悳子殿下,圣上宣你进去。”
    李建成这才收回心思,走进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李渊的心情明显好了很多,他笑问道:“在门口应该遇到世民了吧?”
    “是!他居然向儿臣道歉了。”
    李渊捋须笑道:“那是他应该的,朕很欣慰,他只要能悬崖勒马,朕就可以原谅他。”
    李建成心念一转,不会夺取秦王军权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吧!但这话他不敢说,只得问道:“二弟是否为江南李密之事而来?”
    “正是如此,他提出了应对荆襄危机的三策,朕一时举棋不定。”
    李渊便把李世民的三策说了一遍,最后道:“朕比较倾向于中策,既没有违反双方的条约,又可以顺势夺取南方,皇儿怎么看?”
    李建成看了一眼地上的辞呈,他来是商量关陇贵族辞职之事,而不是应对荆襄危机,但既然父皇问他,他又不好不表态,想了一想,李建成道:“父皇,这件事不如召开政事堂会议,和相国们一起商议。”
    一句话提醒了李渊,他点了点头,“皇儿所言极是,朕几乎把政事堂忘了。”
    李建成深施一礼,“父皇,儿臣是为关陇贵族集体辞职之事而来。”
    李渊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有些不悦道:“你打算让朕向他们低头吗?”
    李建成叹了一口气道:“父皇,现在我们不能内乱,这件事就由儿臣来承担责任,儿臣去劝说独狐相国和窦相国,告诉他们,父皇并不是打算南巡,而是准备御驾亲征江南,消除他们的误会。”
    话虽这样说,其实还是变相低头了,李渊脸色愈加难看,最后他才冷冷道:“也罢!先平息此事,以后朕再一个个收拾他们。”
第三十一章 军机决策
    关陇贵族以辞职施压,逼迫李渊取消南巡计划,最终以李渊的低头而告以段落,正如李世民所言,关陇贵族是大唐根基,在现在风雨飘摇之时,他们更不能轻易动摇根基。
    虽然李渊被迫打消了迁都巴蜀的想法,但他并不甘心,他又给四子元吉送去一份密旨,命他坐镇成都,做好迁都巴蜀的准备。
    李渊的试探只是一个小插曲,但现在唐朝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却是荆襄之危,如何解决这个危机?
    当天晚上,李渊在武德殿偏殿召开了军国会议,由政事堂五相和太子、秦王,以及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封德彝族等等一共九人参加,共同商讨应对之策。
    偏殿内灯火通明,十几根手臂粗的鲸脂蜡烛将偏殿照得如白昼一般,大殿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异香,九人分坐两边,每个人都有坐榻,他们挺直了腰板,神情肃穆。
    李渊坐在玉阶龙榻之上,对众人缓缓道:“朕刚得到襄阳传来的消息,杨元庆已经收编了萧铣和杜伏威的军队,加上部分隋军,大约十五万人,从长江两岸同时向荆襄进发,我们的担心即将成为现实,现在危难关头,大家畅所yù言吧!今晚无论说什么,朕都可赦免无罪。”
    众人已经事先得到了今晚商议的内容,事实上大家都很清楚,隋军攻克江南后,下一步必然是攻打荆襄,隋军的战略已经很明确了。下面就是看唐军怎么应对。
    李渊又把三条应对之策告诉了众人,他的意思很明显,他是准备从这三策中选出其中一策,而众人也知道,不可能选第三策放弃荆襄,如果李渊有魄力,那就选上策。如果求稳,那只能选中策。
    这时,萧瑀起身道:“陛下。请容臣先说一言。”
    李渊点点头,“萧相国请说。”
    萧瑀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比较支持中策。但一些细节上他却不太赞成,萧瑀走到大殿zhōng yāng,看了众人一眼,又向李渊行一礼道:“陛下,首先臣要明确态度,荆襄不能失,失去荆襄粮仓,只剩关陇和巴蜀,我们恐怕支撑不起三十万军队,所以臣支持中策。朝廷须派兵援助荆襄,但在派兵细节上,臣有不同意见。”
    李渊微微一笑,“有不同意见,尽管说。所有的不同意见,朕都要听。”
    萧瑀又继续道:“关键就是派十万军去支持,秦王殿下的意见是七万军支持荆襄,三万军防御巴蜀,但问题就来了,我们这里只剩下十万军队。能否守住关陇?首先京城至少要五万军队,那么剩下五万军队怎么分配?所以我觉得调走十万大军,未免太多了一点。”
    萧瑀的话引起大殿内一片窃窃私语,连李渊的眉头也微微一皱,不说还没有感觉,萧瑀这样一分析,李渊也感觉到留下十万军队防御关陇确实少了一点,虽然十万军队本身不少,但主要是须防御京城,五万军队他还觉得少了一点。
    一旁李世民开口道:“萧相国的分析虽然有道理,但调十万军队已是底线,因为现在巴蜀和汉中空虚,驻军只有一万五千人,还住要集中在汉中,如果没有三万军队防御,一但隋军从夷陵或者从陇西进入巴蜀,巴蜀就完了,另外隋军是二十万大军围攻荆襄,而荆襄只有八万军队,就算我们增兵七万,也只能十五万军队,兵力不如隋军,况且隋军还有骑兵和水军,萧相国,调十万军南下,其实已经是很保守了。”
    李世民说到这里,都给大家一种捉肘见襟的感觉,明明唐朝还有三十万大军,却居然觉得不够用,这时,陈叔达沉声说:“陛下,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能考虑再征兵了。”
    他话音刚落,独孤震和窦轨竟然同时冷笑一声,这种异口同声的冷笑使众人感觉一股寒意,偏殿里顿时安静下来,李渊略略有些不悦,他又想起了这两人以辞职来威胁自己之事,尽管他们已经把辞呈收回去,但却是以自己的低头为代价,让他内心窝了一肚子火。
    不过刚才他已经发话了,畅所yù言,可以出言不忌,他不能言而无信,李渊只得忍住气对独孤震道:“独孤相国,你有什么建议吗?”
    独孤震站起身施了一礼,“陛下,窦相国的想法臣不知,但刚才陈相国说募兵之事,微臣却觉得他想得太简单了,现在‘募兵’两个字,可是这么能轻易说出口的吗?”
    独孤震没有明说,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实在是因为这几年唐军募兵太狠,前后强征了不下五六十万军队,几乎已到扫地为兵的程度,如果再募兵,恐怕就会造反了。
    窦轨也道:“独孤相国说得不错,现在种田人中,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已经不多,上次隋军攻打关中,朝廷在京城中临时征了六万青壮,本来说好隋军退兵后就放他们还民,结果并没有放他们,使朝廷信誉遭受很大的打击,我担心如果再强行募兵,关中民众就会大量向关北和河东逃亡,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李世民站起身,对李渊施一礼道:“启禀父皇,窦相国和独孤相国说得确实有道理,不过现实摆在这里,如果不募兵,那只能以十万军队保护关陇,尽管有点两难,但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决定,到底是募兵还是不募兵?”
    这时,一直没有吭声的李建成叹了口气道:“如果实在要募兵,那只能在巴蜀招募,让他们明白,从军是为了保卫他们家园,同时保证他们不离开巴蜀,我想少则三五万,多则七八万军队,应该可以募到。”
    柴绍也接口道:“陛下,臣也赞成太子的意见。”
    李渊缓缓看了一圈众人,见大家都没有反对意见,便点了点头道:“既然都不反对,那就这么决定了,调七万大军走汉中紧急援助荆襄,另外在巴蜀再招募八万军队,把募兵人数分解到各郡,各郡必须完成募兵数量,否则太守就地罢免。”
    下面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由谁率军援助荆襄,这时,所有的眼睛都向李世民望去,但李建成却认为不妥,应该是由李孝恭为主将,派一名副将去援助,如果是李世民去,又会出现两强并列的局面,指挥上会出问题。
    李建成便沉声建议道:“父皇,儿臣推荐礼部尚书杨恭仁率军去援救荆襄,杨尚书文武全才,用兵极有谋略,让他协助荆王,儿臣认为最为合适。”
    萧瑀也笑道:“陛下,臣赞成太子的提议,杨尚书当年参与灭杨玄感之乱,以数千军击溃贼众数万人,早在凉州为太守时,率领官兵平定河西走廊上的马匪,威名远扬,让他为荆王副将,我认为比较合适。”
    李渊却有想法,他当然知道杨恭仁文武全才,但他的兄弟杨师道可是隋朝的相国,有传闻说他的妹妹就是杨元庆侧妃,让他当副将,李渊并不是很放心。
    不过他也明白李建成的心思,让世民带军去援助,必然会形成两强并立局面,尤其李孝恭还背叛了次子世民,他们两人之间恐怕很难配合默契,而李神通、李孝基之流又比较平庸。
    其实李渊早有了想法,杨恭仁虽然不错,但绝不能为援军主将,他的目光投向了柴绍,笑了笑,便徐徐对众人道:“朕的想法是,由柴大将军为援军主将、杨尚书为副将,以荆王为行军元帅,统揽荆襄战局,各位爱卿可有意见?”
    这个方案比较中庸,等于是把杨恭仁放在第三位,柴绍为人圆滑,善于协调各种关系,他能配合荆王的指挥,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妥协的方案,众人都点头认可。
    连李世民也没有反对,他本人并不想去荆襄,他的军队在关中,在大唐生死危亡的关头,他应该镇守关中才对。
    李渊见众人没有反对意见,立刻做出了决定,“那就由柴大将军为援军主将,杨恭仁为副将,率七万军援助襄阳,两天后出发!”
    。。。。。。。。
    夷陵郡北部远安县,一直五千人的唐军正疾速向夷陵郡的郡治宜昌县进发。
    宜昌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是荆襄通往巴蜀的咽喉要道,可以说占领宜昌县,也就扼断了襄阳和巴蜀之间的往来。
    李孝恭也知道宜昌县的战略地位,他本身在宜昌县部署有三千军队,但听说隋军大举西进荆襄的消息,他唯恐宜昌县有失,又追加了五千军队,以宜昌县的险要和八千军队驻防,足以守住这座咽喉要城。
    五千军队已经过了远安县,离宜昌县还有一百五十里,按照正常的速度,再走两天便可抵达宜昌县。
    由于李孝恭催得急,唐军队伍没有休息,一路向南行军,在崇山峻岭之间,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道向远方的宜昌县行军。
    但唐军做梦也想不到不到,就在他们南面约五十里外,一支一万人马的隋军骑兵也正疾速向宜昌县杀去。
    ;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三十二章 狼水伏击
    》
    秦琼的人缘值也很高,仅次于程咬金,他为人仗义,乐于助人,事母极孝,号称似孟尝、赛专诸。
    而大将王君廓的人缘却不好,并不是因为他出身太行乱匪的缘故,像程咬金整天说自己出身瓦岗乱匪,却没人把它当回事。
    关键是王君廓为人比较yīn险,城府较深,他极少和人交心,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和他在一起,他那种yīn沉沉的目光总会让人不寒而栗。
    另外他为人心狠手毒,功名利禄心极重,可以说他为了立功扬名而不择手段,尽管大家承认他武艺高强,承认他有头脑,但就是没有人喜欢他,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和他保持一种距离。
    不过杨元庆对王君廓的人品高低、人缘好坏倒不是很在意,他高高在上,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以军功论成败,赏罚分明,王君廓也屡屡立功,被封为右武侯卫大将军、雍丘县公。
    这也令王君廓对杨元庆感激涕零,忠心耿耿,他也把自己的前途命运皆押注在新隋王朝之上。
    这次杨元庆南征江南,只带了谢映登和王君廓,也由此可见对王君廓的重视。
    王君廓率领一万骑兵,朝行暮宿。奔行数千里,在昨天进入了夷陵郡,他的目标正是宜昌县。
    王君廓也是知兵法、善谋略之人,他非常清楚夺取宜昌县的重要xìng,关系到荆襄大战对整个战局的影响。
    扼断夷陵道,也就扼断了荆襄唐军西退回巴蜀之路,同时也打开了巴蜀的东大门。为下一步进军巴蜀创造先机条件。
    此时,一万隋军骑兵经过半个多月的行军,克服了种种困难。离他们的终极目标——宜昌县,已不足百里。
    但隋军士兵们也有些筋疲力尽了,此时天刚刚亮。晨曦破晓,湿润的雾气弥漫在山原和盆地之中,在一处迎风干燥的河边,一万隋军士兵依然在沉沉地睡着,他们身上裹着厚厚的军毯,横七竖八地躺在长达数里的河岸边。
    战马在河边草地上慢慢地啃食着鲜嫩青草,马料一直是困扰这支骑兵的大问题,他们一路上想过各种办法来解决战马的食料,甚至包括抢掠村庄,夺取豆饼。尽管如此,还是有数百匹战马因为各种原因死在路上。
    不过只要他们夺取夷陵郡,很快就会有满载粮草的船队前来支援。
    在河边一块平坦的大石上,王君廓正在坐在一幅地图前,思考着夺取宜昌县的策略。
    从向导那里他知道了宜昌县是一座险城。修建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山西麓,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北岸无路可走,只有南岸穿过黄牛山有一条路可以继续西行,宜昌县便坐落在这条西行道路上。
    城池地形险要,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有驻军的话,想夺取它,并不容易。
    尽管他对宜昌的驻军情况还是一无所知,但他知道,既然宜昌县是唐军的战略要地,必然会有驻军,只是驻军多寡的问题。
    从地图上看,他们距离宜昌县还有百里左右,他们现在在长江北岸,必须先从十里外岐亭过长江,对岸是安蜀城,在两座城之间有一条过江索桥,是北周军所修。
    过江后再向西走,走三十里便到夷陵县,再走六十里左右便到宜昌县,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仅一个渡江就要耗费他们一天的时间。
    这个时候王君廓倒不着急赶路了,他在耐心地等待着斥候的回信,同时要给士兵们充足的休息。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两名骑兵疾奔而至,王君廓心中略略一怔,这是去探查宜昌县的斥候回来了,可是他们半夜才走,这么快就回来了吗?宜昌县离这里可是有近百里啊!
    斥候队正翻身下马,上前单膝跪下道:“启禀大将军,我们在半路拦截了一名送信的唐军报信兵,得知一个紧急情报,一支约五千人的唐军就在我们西北方向约五十里外,正向长江方向进发,他们是从远安县方向过来。”
    这个消息令王君廓吃了一惊,五千唐军,随即他又感到一阵庆幸,这简直就是上苍对他们的恩宠,他们再晚来一天,夷陵郡的形势就会大变,他立刻回头令道:“把向导找来!”
    片刻,一名五十余岁的老者被带到王君廓面前,老者姓刘,是一名采药人,常年奔波在夷陵县和宜昌县之间,对这一带的地形了如指掌,他上前行一礼,用蹩脚的官话问道:“将军是找我吗?”
    “我来问你,从远安县过来,到岐亭还有另外一条路吗?”
    老向导摇了摇头,“我们这条路再往南走三里,有一处双岔口,叫做狼首坡,从那里可以看见一条向北走的路,那里便是去远安县,如果有军队从北方来,只能是走那条路,两条路在狼首坡汇合,一直向南再走七八里,便是岐亭了,那边有索桥可过江。”
    王君廓低头陷入沉思之中,他心中涌起一个大胆的念头,这也是上苍给他的机会,就看他能不能抓住。
    。。。。。。
    五千唐军在休息了一夜后,清晨又继续南下,中午时分,他们离狼首坡只有十几里了,再走不到二十里便到岐亭,从那里可以渡过长江。
    五千唐军以步兵为主,士兵都是南方人,主要来自巴蜀和荆襄,主将叫做王义。原本是梁朝一名偏将,投降唐军后被封为将军,令他颇感荣耀。
    王义本身就是夷陵人,也正是这一点,李孝恭命他率军支援夷陵郡,并担任夷陵将军,王义现在最渴盼的一件事。就是率军进入夷陵县,让家乡父老看看他怎么荣耀而归。
    他仿佛看见了自己跨马游街时的情形,他一身盔甲骑在高头骏马之上。周围的乡亲们对他指指点点,‘这不是当年的王二麻子吗?居然当上将军了,风光啊!”
    嫁给张豆腐的娥娘也会暗暗懊悔吧!呵呵。。。。。王义越想越美。眼睛都笑眯成了一条缝。
    “将军!将军!”
    一名偏将不知好歹地打断了王义的白rìchūn梦,他恶狠狠地回头瞪了一眼,“什么事?”
    偏将吓了一跳,连忙躬身道:“已经到中午了,你看要不要。。。。。”
    王义抬头看了一眼四周,两边山势高峻、树林茂密,地面崎岖不平,他摇了摇头,“这里不是休息之地,前面不远就是黑狼水。在河边休息吧!”
    众士兵听说前面河边可以休息,皆加快了步伐,向数里外的河边疾奔而去。
    一刻钟后,五千唐军抵达了狼水,这里地势开阔。远远可以看见一座十余丈高的土坡,那便是狼首坡,传闻一条白狼曾在坡上回首而得名,狼水绕而过,向东而去,那边则是另一条向东的道路。从狼首坡过河便可直接向南而去。
    唐军走了一个上午,已经疲惫不堪,他们终于看见了河流,皆欢呼一声,向河北奔去,河边挤满了喝水的士兵,就在这时,对面树林中忽然传来一声梆子响,密集的箭雨忽然从对岸树林内shè向唐军。
    唐军没有一丝防备,霎时间被shè倒了大片,惨叫声响成了一片,王义大吃一惊,他这才发现对面树林里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士兵,手执弓箭,向这边shè击。
    “是隋军!”
    王义声嘶力竭大喊一声,拨转马头便逃,就在这时,从左边的树林内shè出数百支箭,一齐shè向王义,王义措不及防,数百支箭将他和战马shè成刺猬一般,轰然摔倒。
    突来的袭击使唐军乱成一团,谁也不知道隋军在哪里,似乎四面八方都有,混乱中,他们调头向来路逃去,就在这时,从两边树林里各杀出一支隋军骑兵,战马奔腾,瞬间便冲进唐军士兵群之中,截断了他们北逃之路,无情地杀戮混乱中的唐军士兵。
    而小河对面,三千弓弩兵依然不断放箭,飞矢如雨,密集地shè进敌群中,令唐军士兵无处躲避,惨叫声一片片传来。
    这时,在不远处的狼首坡上,王君廓率领一千骑兵出现了,他冷冷地注视着被屠杀的唐军士兵,眼中没有半点怜悯,这时,旁边副将周文骢终于忍不住道:“将军,有些降俘也不错,我们也需要劳力。”
    王君廓这才缓缓点头,“传令下去,投降者可不杀,任何胆敢反抗者,给我格杀无论!”
    几名隋军骑兵飞奔上去大喊:“将军有令,投降者可不杀,反抗者,格杀勿论!”
    死伤惨重且又走投无路的唐军士兵终于得到大赦,无数人丢盔弃甲,跪地投降,数千唐军士兵跪倒在地上,挤成一团,这时一万隋军骑兵从四面八方包围而至,杀气腾腾地包围了这支被伏击的唐军。
    王君廓催马上前,副将周文骢上前禀报道:“启禀将军,共俘获了三千四百名唐军士兵,杀死一千余人,基本上没有人逃脱。”
    王君廓点点头又问道:“里面有没有父子兵?”
    很快,隋军士兵从降卒中揪出了三对父子兵,王君廓见一名四十余岁的老兵紧紧把十余岁的儿子抱在怀中,马鞭一指,“就是他,带上来!”
    隋军士兵将这对父子带上,老兵跪倒在地,哀求道:“将军,一切由我来承担,求求放过我儿子吧!”
    “很好!”
    王君廓冷笑一声,低头对老兵道:“你儿子的xìng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中,替我去宜昌县送封信,我饶你们父子一命,并赏银一百两,你若敢出卖我,我就用你儿子的心肝下酒。”
    王君廓的手下都是北方人,口音不对,这个老兵的口音似乎就是当地人,由他来当信使,是最好不过。
    ;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三十三章 智取宜昌
    北周在进攻陈朝时,在岐亭镇的长江狭窄之处建造了一条索梯,用粗大的绳索拧成,上面铺上芦苇木板,便形成一座简易过江索桥,隋朝建立后,这条绳索桥又换成了铁索桥,成为联系长江南北的重要通道。
    北周军队又同时在索桥南岸修建一座军堡,名叫定蜀堡,一直到隋朝都有驻兵,隋末大乱后,这座军堡也就渐渐荒废了。
    不过唐军在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