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珠娘子-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能把她赐婚嫁去别家,她又怎么还能有脸面在宫中张狂!”太子妃慢慢摸索着那摊开的经书,“何况能助汉阳郡王妃成事,她自然要念我这个人情,倒是件好事。”
宫婢确实满脸担忧,思量着这宫中上下已经人人知晓,这位零陵郡主不是个好相与的,不但得天后宠信,心机也是深沉无比,没人能看透她的心思,这样的人怕是不那么容易被算计吧。
她想劝一劝太子妃,但看着她一脸志得意满的样子,不得不把话吞了进去,也不敢再说了。
待到新帝登基那一日,太极宫又仿佛活了过来。
先前为了国丧挂上的缟素被换下来,悬红挂绿张灯结彩,将那点子悲伤一卷而空,尽管新帝登基之后还得替先帝守孝,但那意味终究是不同了。
天后如今已经是太后了,虽然封号暂时还未定下来,但身份是不变了,朝臣与身边伺候的也都恭敬地尊称太后娘娘。
她坐在寿皇殿里,听着尚宫局唱单子,将登基大典上的礼数规矩和用物一件一件报上来,由她亲自过问定夺。
顾明珠却是坐在一旁,挑选着参加登基大典的朝臣与命妇。
“娘娘,照着规矩藩王必须入宫觐见新帝,原本这该是新帝登基前便该下诏,只是先帝走得突然,所以一直不曾准备,仓促之下反而不好,不如待先帝出殡开帝陵时,令诸位藩王前来觐见,娘娘觉着这样如何?”
天后想了想,微微颔首:“如此倒更稳妥,你看着定吧。”
她又不满地把手中单子丢在案几上:“这也交给你拿主意就好,偏生你避讳这个担心那个,不肯应承下来,如今倒成了我替你分忧了。”
口气是抱怨的,却没有什么责怪之意,想来也是知道顾明珠的为难。
顾明珠抿嘴笑着,欠了欠身:“求娘娘饶了我,是我的不是,本该让娘娘安心处置大事,只是登基大典的事,我见识粗浅,若是有所纰漏,只怕会耽搁了大事。”
看着她那副故作乖巧怯懦的样子,太后无奈笑着摇了摇头:“罢了,这也是我想的不周全,这不只是六宫的事,还是朝廷大事,交给你的确有些不合适。”
毕竟顾明珠只是赏了封号的郡主,不是六宫之主的皇后,安排这些的确不合适。
太后想着,看了一眼顾明珠明艳的脸,心里一叹,若是太子能有顾明珠照看内宫,她这个太后也就不必如此费心,倒是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地替他打点前朝的事了。
只是这个念头不过一闪而过,不曾多留一会,只因为她知道,太子那愚蠢无知的性情远不是顾明珠的对手,若真让顾明珠入主中宫,只怕之后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太后苦笑一下,顾明珠怕是真能有本事将太子玩弄于鼓掌之中,那时候才是麻烦。
她正胡思乱想着,宫婢快步进来回报:“太子妃到了殿前了,等着觐见娘娘。”
太子妃?她不是小产了,这时候来是做什么?天后一头雾水。
第466章 婆媳
“……圣人甍逝,娘娘心中悲痛,我心里也是痛楚难当,只恨不能在跟前尽孝。”太子妃往日里算得上敦厚的脸上,此时摆满了难过,用手绢抹着泪:“这几日日日不能安寝,唯有抄了经书之后才能宽慰些。”
太后看着她那副模样,的确是清减许多,小产又逢着国丧,再要强的女人也撑不住,不由地叹了口气:“你才没了身子,多将养些时日,抄经不过是让你能起个表率,不必太过苛刻了。”
太子妃眨了眨眼,挤出丝不大好看的苦笑:“谢娘娘挂怀,终究是我福薄,没能替太子保住腹中的子嗣……”
说着又掩面抽泣起来。
“你们还年轻,终究还会再有子嗣,待他登基,要多多开枝散叶,也是社稷的福祉。”
太子妃这才收了抽泣,泪眼婆娑望向太后:“只是如今正是国丧,殿下登基在即,朝中宫中事务繁多,娘娘内外操劳,为大唐劳心劳力,实在是教我惭愧,我思量着,不能让娘娘两处分心,无论如何都要打起精神来,替娘娘分忧才是。”
她目光慢慢凝聚,望着太后目不转睛:“论起来,也该由我替娘娘分忧才是,还是我不争气,歇了这些时日,倒教零陵郡主操劳,若是教人说起来岂不是我大不孝,娘娘觉着可是如此?”
太后原本平和的脸色慢慢冷了下来,目光扫过太子妃,毫无半点温度。
只是她没有就开口,反倒是打量了太子妃一会,才冷淡地笑了笑:“说的也是,新帝登基自然该由他的人来打理内宫了。”
太子妃按捺不住心头的狂喜,没想到太后居然这样好说话,她一开口就答应了,原本她以为至少还要再来一两回,连说辞都准备好了,却没想到这么容易。
她脸上掩不住笑容,抿嘴强压着喜悦:“娘娘圣明,不如就将登基大典交给儿媳来打点吧。”
太后闭上了眼,像是疲倦,又像是不想看到她,摆了摆手:“你去吧,我自有安排。”
却没说要让尚宫局与掖庭去听她吩咐。
太子妃有些失望,只是想着能够得了太后的承诺,愿意交出六宫之权已经是喜出望外了,至于那些细致的事,之后再说也无妨。
她看着太后脸色不大好看,便起身来屈了屈膝:“娘娘身子要紧,可是关系着大唐社稷,我就不扰了娘娘歇息了,这就去准备着新帝登基之事。”
虽然脸上还未有别的神色,但语气里的雀跃却是瞒不住的。
她带着宫婢退了出去,太后这才愤然变脸,素来自持的她竟然忍不住将案几上的镇山子都掷到地上,摔了粉碎。
“我以为她只是愚昧,性子还算忠厚,日后就算是不能统率六宫,总也能行事公允,至少能帮着太子稳定内廷,却没想到……没想到……”
她气得话都说不连贯:“她竟然……如此糊涂!”
身为太子妃,居然在国丧之时没有半点哀思之情,却是一心打算着要内宫之权,竟然还公然来先帝灵前讨要。
太后气得脸色铁青,宫婢们早已吓得跪了一地,徐司言忙劝道:“娘娘,莫要气坏了身子。”
她亲自上前收拾了一地的残碎,才又道:“娘娘原本是为太子殿下打算,想要保殿下顺利登位,才会事事亲自过问,如今却是……”
太后气极反笑:“罢了罢了,他们各有心思,哪里用我费这些心思,不过嫌我碍着他们罢了。”
徐司言轻叹口气:“只是太子妃所说之事该如何才好?”
太后冷冷道:“她说的不错,新帝登基之后,六宫的事我如何好过问,自然该交给新帝的妃嫔才好。”
徐司言有些不明白,这样要紧的事交给太子妃,只怕她未必能安排妥当,何况太子妃如此咄咄相逼,太后若是就此让步,那日后……
她不敢相信,太后会如此轻易答应。
只听太后吩咐下去:“让人将甘露殿都收拾了,箱笼都送去嘉寿殿,咱们给他们腾地方!”
这话更让徐司言大惊失色,忙不迭拜下去:“娘娘不可,万万不可,嘉寿殿还不曾收拾打点,仓促之下怕是不能安顿,还请娘娘三思。”
嘉寿殿是历代太后清修的佛堂,并不是居住的宫殿,何况早已年久失修,里面已是破旧不堪,怎么能让太后千金之躯住进去。
太后却是不在意地一笑:“无妨,你只管照我说的去做。”
徐司言已经糊涂了,太后并非会因小事而冲动决定的人,怎么也不会因为太子妃而为难自己搬去嘉寿殿才是。
太后却没有与她多解释,只是问道:“郭晟几人可曾送了诏谕过来?”
徐司言一个激灵,清醒了:“是,诏谕已经送来了,刘大监在殿外等着回话。”
“让他进来,再让明珠送一份凤诏过来。”她说罢,轻笑一声,也不多说了。
徐司言低声应着,出去却是与顾明珠将方才的事都细细说了,才满是担忧地道:“娘娘怕是一时在气头上,才说出要去嘉寿殿住下的话来,臣苦劝无果,还请郡主尽力劝一劝。”
“那样破败的地方,如何能让娘娘委屈住在那里。”她连声叹气,无奈地望着顾明珠,不明白为何太后此时如此坚持。
顾明珠却是目光闪了闪,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来,那一日崔临入宫来,与太后在殿中密谈许久,只怕也不是什么寒暄话家常那么简单,说的必然是与太后,新帝还有世家都相关的事。
至于太后如今的安排,怕也不是赌气那么简单,自然是另有深意的。
她轻轻一笑:“我劝一劝,只是怕娘娘未必肯听,还是照着吩咐安排吧。”
徐司言看着那张空白的明黄凤诏,想起先前殿中太子妃那副半步不肯让的模样,气不平地低声道:“自来立后都在新帝登基之后,娘娘都已经被逼着去了嘉寿殿,却还要下诏全了她的体面?”
若是太子妃得了太后的诏书封后,比起新帝册封可是多了太多体面与依靠,日后便是要废后也不能不有所顾忌了,这可是难得的依仗。
只是太后真要给太子妃册封的诏谕吗?
第467章 凤诏
诏谕到了东宫的时候,太子妃激动地脸色都有些发红,扶着宫婢的手起身来:“终于盼到这一日了,快去请殿下。”
太子已经知道今日会有诏谕来,已经从两仪殿回了东宫,好好梳洗了一番,意气风发地出来接诏。
太子妃也忙忙跟着一道出来拜倒在殿前,心里却是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待新帝登基之后,就是册后大典,那时候她就是这太极宫真正的女主人。
她不由地想起前一日她母亲卢国公夫人入宫哭灵时,悄悄与她见面时候说的话来。
“……乔娘,你无论如何也要坐稳了皇后之位,好好掌控住内宫。”卢国公夫人指了指正殿的方向:“只是无论如何都要小心,那一位可不是好相与的,你事事依着她便是了,千万不可与她对着来。”
老卢国公听闻国丧的消息,便忧心忡忡,连着几日都未能好好安寝,原本佝偻的身子越发不抵事,他就是在担心太子妃。
当日宫中赐婚的诏谕下来的时候,卢国公府便是一片混乱,自来他们都是明哲保身,因为老卢国公的地位与身份,卢国公府虽然在勋贵中算得上是有份量的,却一直都不曾卷入朝政之事,老卢国公告老之后,卢国公府更是不再入仕,仅靠着经营封邑与族产也算是经营得不错,倒是比起寻常勋贵要自在平静许多。
可是得了那一道赐婚的诏谕,便如同得了催命符,老卢国公愁的头发一夜之间白了大半,知道卢国公府是难逃劫数,终究是被卷入这个旋涡了。
只是他一直放心不下的就是太子妃,在府里诸位娘子中,她的确不算聪慧的,只是性格还算平实质朴,但若是真要为太子妃、为皇后,老卢国公自己都很是担忧,宫中那样的复杂,实在不是她能够应付得了的。
如今眼看太子就要登基,太子妃就要被册封,老卢国公实在放心不下,让卢国公夫人入宫来提醒太子妃一句,就是怕她入主中宫之后,会与太后起了争执,那才是真正的祸根所在。
老卢国公可不糊涂,他知道即便成了皇后,她也绝不可能是太后的对手,新帝愚昧,这天下怕都要是太后的了。
只是卢国公夫人的一番话,太子妃并没有听进去,她心里一直盘桓着一个念头,若是她入主中宫,也应该像太后当年那样,一点点将势力渗透进朝中,有卢国公府的辅佐,她会成为比当初二圣临朝更为显赫的存在。
太后能做的,她为什么不能!
抱了这样的打算的太子妃跪在明黄的诏谕跟前,心中是无限的雀跃,像是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她身边的宫婢却是眼尖,一眼瞧见了来宣诏的刘全身后还跟着徐司言,手中也像是捧了一卷诏谕,只是与刘全手中的不一样,这一卷是明黄凤纹,是太后的凤诏。
“娘娘,徐司言怕是带了凤诏前来,是太后娘娘有诏!”宫婢低低声在太子妃耳边道。
太子妃一惊,飞快地抬眼望过去,不由地心头狂喜。
那一道凤诏只怕就是封后的诏谕了!太后居然在册封新帝之时,一道将封后的诏谕下了,这可是无上的荣光,她的中宫之位将更加稳固。
她一时脸上掩不住笑容,碍于国丧才不得不将翘起的嘴角往下压着,头低下去,却已经迫不及待等着徐司言颁诏了。
册封新帝的诏谕是中书省以先帝口吻所写,经太后御披,才盖上了玉玺送过来,都是些寻常的歌功颂德的话,却也听得太子心血澎湃,激情高涨,欢喜地拜伏下去,连连呼着先帝圣明,太后慈爱。
刘全带着众人向着新帝拜下行礼,山呼圣人万安。
而太子妃这会子已经心跳如擂鼓,只等着封后的诏谕了。
只是待到徐司言上前念完诏谕,她的脸色顿时由红转白,又由白变青,如同掉进了酱缸里,说不出的五颜六色。
“……东宫良娣赵氏淑慎性成,勤勉柔顺,封为淑妃,暂领六宫之事……”徐司言的声音不轻不重,字字清晰。
却是让太子妃如同掉入冰窖之中,不敢置信地回头看了一眼也是一脸惊愕的赵良娣,心里如同山呼海啸一般,想要咆哮出来,凭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太后居然越过她这个太子妃,却是下诏册封一个出身平庶的赵良娣,还是仅次于皇后之下的四妃之一的淑妃,还让她领着六宫之事,她可是才去见了太后,说要帮着分忧打点,如今可不就是在明着落她的脸。
不仅是脸面,赵氏有了这道太后下的诏谕,得了淑妃之位,日后便是自己也要让她几分了,分明是有意为之!
她要气疯了,恨不能跳起来一把扯烂那道诏谕,却不能不咬牙忍着,这样的羞辱,她再也不想有了!她决不能让太后随意拿捏自己!
只是还不算完,刘全与圣人说得一句话,让她更觉得心中惶惶不安。
“……太后娘娘说她已是孀居之人,原本想着待先帝出殡葬入帝陵,便去帝陵行宫住下,只是怕耽搁了圣人册后的大事,已经让人搬去了嘉寿殿里住下了,吩咐老奴送个话来,圣人又有什么事,就打发人去嘉寿殿。”
圣人终究还没有糊涂到家,听到嘉寿殿时便是一愣,好一会才犹犹豫豫地开口:“那里不是佛堂么,母后怎么会……”
他突然想起了先前太子妃与他邀功时说起的,她去与太后要回了六宫的大权,难道是因为她,将太后逼得搬去了嘉寿殿?
此时太子妃也已经听明白了,不仅身子一晃,急急忙忙地就要开口解释,不是她,真不是她,她不过是去与太后说了说六宫掌权之事,原本也该是她这个皇后的权力,可是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太后居然搬去了嘉寿殿,这若是传开来岂不是人人都要以为是她这个皇后在先帝还未出殡之时,就逼得太后搬出甘露殿,去破旧失修的嘉寿殿住下了。
那她日后又要如何母仪天下?还有那位淑妃,只怕更是要让她不好过了!
可明明她才是皇后!是这个宫中的女主人!
第468章 新帝
两仪殿里烟雾缭绕,先帝灵前的巨烛一直未曾熄灭过,只是哭灵的宫婢小宦们已经精疲力尽,麻木地跪着,嘶哑地发出哭声,却再也落不下泪来。
太后坐在偏殿里,神情肃穆地亲自抄着佛经,一页一页小字她看的不清楚,便让宫婢一句一句念着,只是手下的一手小篆却是半点不曾潦草,十分恭敬。
徐司言端了青饮进来,看着太后如此,不由地低声道:“娘娘也歇一歇吧,一早抄经到这一会,身子受不住呀。”
太后不言语,直到写好了最后一笔,才放下笔,揉了揉肩接过青饮来,吃了一口:“宫中的事可都交到淑妃那里去了?”
徐司言点头应着:“郡主已经让尚宫局去了淑景殿,都已经请淑妃娘娘决断了。”
自从太后下诏封了淑妃,还把淑景殿给了淑妃做寝殿,淑妃对太后更是恭敬有加,事事都不敢擅专,倒是恭敬至极。
只是太后并不肯过问宫中的事,还让顾明珠将所有的内宫之事都交给了淑妃打点,自己每日不过是到两仪殿先帝灵前抄经,又或是在嘉寿殿礼佛,一副心无旁骛静养的态度。
太子妃却是再也没有来过了,她还未曾被册封,没有皇后的名分,自然是不能住进甘露殿,也还不是圣人的妃嫔,只能留在东宫里等着。
东宫传来消息,说太子妃自那日接了诏谕又气又急病倒了,已经好几日下不了榻了。
太后听了,冷笑一声:“她怕是心病吧,这时候病了,先前却还能到我跟前来胡言乱语。”说着又是叹了口气:“我以为她是卢国公府的娘子,怎么也该有些心思,不指望她能有多大本事辅佐圣人匡扶社稷,可也不能如此糊涂!老卢国公究竟是如何教养的!”
她叹了口气,再也不提太子妃的事。
徐司言却是暗中叹气,太子妃真的是太糊涂了,如今太后已经避居嘉寿殿,她若是还有些头脑就该亲自来请太后搬去慈康殿,让那些对她心怀猜测的人失望,如此才是母仪天下的姿态。
可是她却先是糊涂地来与太后讨要内宫大权,留下太后贪恋权势不肯交出来的话柄给外人,又是听闻太后封了淑妃暂代打理内宫的诏谕之后,便赌气称病,再也不肯理会这些事,让局面变得更是被动,全然没有半点打算与眼界,难怪太后要生气。
顾明珠回来时,太后正在小榻上闭目小憩,她轻轻走进殿中,身上的琳琅佩玉没有半点响声,只是太后还是睁开了眼,略带疲倦地望着她:“可都安排好了?”
顾明珠在太后身旁的榻席上坐下:“是,登基大典已经准备好了,明日先帝的梓宫就要送去奉安宫暂安了。”
先帝病逝很是突然,帝陵还未完全修缮好,只能暂奉奉安宫中停灵,却不能再放在两仪殿中,因为宫中就要为新帝登基庆贺,已经没有人还会在意先帝的灵柩。
太后目光忧伤,望着自己抄了的厚厚一叠经书,低声道:“是呀,都准备好了。”
所有的人都准备好了迎接新帝登基的喜庆,只有她还忍不住回想当日先帝登基时那意气风发的英姿,恍若就在昨日。
顾明珠看得出太后眼中的哀伤,只能静默。
许久,她才道:“淑妃娘娘让人为娘娘准备了凤辇,登基大典要请娘娘亲自主持。”
太后挑了挑眉,从那郁郁的神色中摆脱了出来,淡淡道:“不必了,先帝既然暂奉奉安宫,我这个未亡人自然是要每日去奉安宫诵经陪伴,登基大典就不去了。”
顾明珠目光微闪,心里却是狐疑不已,太后这是何意,她一手将太子扶上了圣人之位,虽然先帝驾崩她难免悲伤,却绝不至于因此而再不过问朝中之事,这实在不像太后的性子。
除非……她是有意为之,是为了让人觉着她不会把持朝政,彻底放手交给新帝。
可又是为了给谁看呢?
顾明珠心里揣测着,低声答应着,出去吩咐人送了消息给淑妃。
东宫里一片狼藉,不仅仅因为宫婢仆从们要将圣人惯用的物件搬去太极殿,更因为东宫大殿里的这一场酒宴。
觥筹交错,交杯换盏之间还伴着丝竹鼓乐,穿着轻薄胡裙的胡姬跳着胡旋舞,舞成了一团团花影,露出雪白的臂膀和颈项让一众宾客看得眼发直,圣人高坐在上席,手里还揽着一位金发碧眼的胡姬,醉眼朦胧地与下面的东宫属臣说着话:“朕如今已是大唐天子,你等辅佐朕有功,当重赏!”
那些东宫属臣大多是当年先帝与太后精心挑选的,此时都是沉着脸,忧心忡忡望着圣人,毕竟先帝的梓宫还未奉安,还未出国丧之期,而圣人却已经在东宫大宴宾客,更是放言要封赏群臣,这若是传出去,只怕有辱圣誉。
终究还有些是阿谀之辈,听到这句话早已欢喜不尽,连声称颂。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长史更是起身长揖到底,高声道:“圣人英明,臣等感激不尽,定当尽忠效力,愿吾皇万安。”
圣人大笑起来,连声道:“郑长史果然是忠良,又是年轻有才,朕当嘉赏你,赏你一个什么职缺才好呢……”
正说着,胡姬喂了他一盏酒,他又顾不得这边,伸手捏着胡姬那细软的腰肢调笑起来。
那位郑长史却是丝毫不失望,反倒洋洋得意地回了席位上,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
那几位东宫老臣看向郑长史的目光满是鄙夷与厌弃,却又不能不忍耐,只因为这一位虽然也是堂堂少年举人出身,却是最会谄媚巴结,深得圣人喜欢,在东宫里也是十分得势的,他们也不愿意得罪小人。
大殿里的热闹喧嚣隔着远远的都传到了后面的寝殿中,躺在榻上的太子妃忍不住眼泪双流,拉着身边嬷嬷的手:“他哪里还记得我,我才没了孩子,太后又瞧不上我,他却连封后的诏谕都不给,只想着每日游宴玩乐,我还有什么指望。”
她心如刀绞,哭得说不下去了。
第469章 太后的打算
殿中的嬷嬷与宫婢也是毫无办法,只能低声劝慰着太子妃:“娘娘宽宽心,这还未行登基大典,想来圣人是有安排的,必然不会耽误了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