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香音变-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莲生熟络地躺倒在辛不离的破席上,小手枕在脑后,愉悦地荡起双脚:“以后也不用买香了,在香堂做工,每日都嗅着各种好香。早知道有这般好处,应当早些年就用些苦功,考去他家啊。人哪,不到逼急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
“是你本事大。”辛不离一边烤着银针,一边真心实意地点头:“你编的那歌谣,就算我读过书,也是甘拜下风。”
“也是你帮我修改,还帮我背下来。”莲生嘻嘻笑着,伸手指指辛不离绘在板壁上的那幅经络穴位图:“编成歌谣,真是好记多啦,你记穴位也不妨这么记,嗯……阿是安眠与八关,百会伴星与臂间。地机地神地五会,承光承扶与承山。关元俞,腹通谷,尺泽冲阳与风府。中肩井,下地仓,天池鬼堂上迎香……”
连日连夜的苦读没有白费,她现在识得很多字了。
“你……”辛不离的惊异,难以自抑:“你真是不同一般!这份玲珑心思,无论如何不像苦水井的孩子!”
莲生仰头凝视着棚外的阳光,唇角依然翘着,却不自禁地微敛了笑容。
不是苦水井的孩子,是哪里的孩子?
自己的身世之谜,仍不知飘荡在这世界哪一个角落。老者说,一人只能问一事。此番问了修身续命的法子,以后便没机会问他身世了。还有第二人能帮她解说么?还是一辈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活下去,再也不问此生为人的来历?
不问,也罢!比来路更重要的,始终还是去路。
恍然回到那春花盛开的鸣沙山顶,遥望三危山的佛光,喜滋滋地喊出自己的心愿:吃最香的花,饮最醇的酒,打最猛的架,赚最多的钱,做最强大的英雄,过最豪气的人生……爱……最好看的郎君!……
这志向是傻了点……理应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制出自己的香品……
也曾在自己的草庐中试过多次,精心地研磨了几味香材,细细调和,嗅起来味道相当不错,然而要把它制成香饼,这其中需要一个媒介。试过了粟米面、小麦粉、糯米粉……都不成,米面揉合的饼饼,烧燃起来有呛人的烟气,显然不能用来熏香。置于陶坛中窖藏,也极易腐坏,没过三天,已是厚厚一层绿毛,别说熏香,本身都已经臭得令人掩鼻。
要如何才能将这无形无质的香气收入香品?那都是制香世家秘不传人的技艺,不是她这苦水井的小孤女可以学到。
长路漫漫,仍是无边无涯……
脸上,臂上,腿上,几处要穴,都已经扎了一簇簇的银针。辛不离手法轻柔而沉稳,着针处毫无异感,莲生仰望着头顶天光流转,悄然敛起心中暗影,只管有一搭没一搭地轻松说笑:
“……师父乌沉最可怕了,每日来查验我的活计,严厉得紧,伸手到处揩抹,若有一丝余灰都要责打,好在我做得干净……我们那店东甘怀霜,竟然是个美貌女子。你不知道她有多果决,多爽利,唔唔,多漂亮。我要是能像她一样漂亮……”
“她不会有你漂亮。”手捻银针的辛不离,低声开言。
莲生吃吃地笑起来:“哎呀,不离哥哥,你什么时候也会扯谎哄人了呢。”
“你啊,我说你长得太好看,须多加小心,防范坏人,你始终不肯信。你以为朱贵、吴大器他们一直追着你欺负,是因为什么?赵督邮与冯别驾的公子强要买你做妾,是因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有人盯着看你,是因为什么?……”
“因为我太脏太破啊,”莲生惊奇地眨着眼睛:“还能因为什么?朱贵他们么,哼,他们就是坏人啊,见人身份低贱,就欺上头来。”
辛不离轻轻摇了摇头,俯身在她面前,静静凝视她片刻,将手中最后几枚毫针,缓缓刺入她柔润皎洁的腮边。“那些祸端,都是因为你太好看。你从来都不像是苦水井的孩子,容光太过惹眼,倒像是壁画上的飞天,只差一身漂亮衣裳。”
莲生恍如听到了世上最好笑的笑话,顿时笑得前仰后合:“不离哥哥,我看你像壁画上的佛,只差一道神光!”……
破败的席棚,开裂的棚顶和墙壁,四下里射入一道道光柱,笼罩着这一对说说笑笑的少年。光柱中浮尘流散,萦绕在两人身边,仿佛身处一个缥缈的梦境,真实又虚幻,动荡又安然。
——————
敦煌的夏夜,与白天仿佛不是同一个世界。
旭日西沉之后,空气中的炽热立即消敛于无形,清凉夜色如深湛的湖水,悄然浸满了整个空间。暴晒一天的肌肤,每颗毛孔中的汗水都已被压榨一空,此时终于在晚风抚慰下,得到一点难得的舒畅。
莲生已经告辞回家,辛不离也抱着自己从不离手的医书,出了屋门,借着宜人的清风与月色,坐在院中细细攻读。
小小院落里,早已挤满了人:阿爷,阿娘,带着外甥回母家探亲的大姊,大兄一家五口,还有尚未娶亲的二兄、三兄、没出阁的二姊……大人说笑,孩子嬉闹,吵得树上乌鸦惊飞,土坯墙上的泥灰都扑簌簌掉下来。
然而辛不离早已习惯,双眼努力辨认着月光下模糊不清的书卷,恍若周围全无人迹。
“七宝。”辛陈氏摇着葵扇,凑近儿子身边,轻轻为他驱赶蚊虫:“也不点个油灯。这样要把眼睛熬坏的。”
“没事的,阿娘,今日这一轮满月当空,明亮得紧。”
辛陈氏微叹了一口气。她岂不知儿子为了省油,日日都是这样趁着月色攻读,就算不是满月,再乌云滚滚的阴天,他也不会去点油灯。家中贫寒,让儿女们从小都这样吃苦,心中百般酸楚,却也是万般无奈。
“莲生这就走了?不留她多坐会儿。”
“她忙得很,还要回去琢磨制香,我帮不上忙。”
提起这小妹子的名字,低头凝视医书的辛不离,眼神中微微地有些甜蜜又有些空茫,一瞬间思绪不知飞到了哪里。
辛陈氏堆满皱纹的脸上,渐渐浮起慈爱的笑意。
“唉,日子过得真快。还记得你第一次领莲生来家,才三岁半的小女娃,脏得跟泥堆里挖出来似的,一张小脸瘦得只剩下两只大眼睛了,也不知你是打哪儿把她捡回来……”
“打巷子南头那个枯井边,老槐树底下,王大娘门前。”辛不离低声开言:“王大娘病了,没人照看她,饿得坐在门槛上哭,我就领她回咱们家……”
“真可怜。张婆婆过世后,就是东一家西一家的剩粥把她拉扯大。要是咱们能一直养着她就好了,可是那年……”
辛陈氏用葵扇掩住面孔,没再说下去。辛不离也一时黯然。
那年饥荒,苦水井死了不少百姓,辛不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三姊和幼弟饿死在席棚……再多一张嘴,实在养不起,只能又把莲生交给了邻居贾家。贾家又交给了顾家,顾家交给汤家……莲生九岁那年,收养她的汪家打算把她卖掉,多亏莲生机灵,逃在尼姑庵里……
“……一个女孩子,这样孤苦流离,实是比咱们有家有户的都更不容易。”辛陈氏幽幽长叹一声:“稍微性子弱点的话,都不知会沦落到什么样子,要不卖身为奴为妓,要不早就寻了短见了。人家硬是熬下来,如今水灵灵一个大姑娘,真招人喜欢。我看敦煌城里就没有姑娘比她更好看,只不过是没法子精心打扮……”
辛不离想起刚才与莲生的对话,不禁嘴角微微泛出一丝笑意。“还好,她也不在意这些。她一点都没觉得自己好看。”
辛陈氏也微笑点头:“这姑娘,真憨。你说她像壁画上的飞天,瞧把她笑得那样子。”
辛不离愕然睁圆双眼,望着母亲,霎时间双颊红涨,一直红到颈间:“阿娘!你怎么偷听我们说话!”
“还用我偷听啊。”辛陈氏举起葵扇,爱怜地戳着儿子额头:“咱们家那板壁破得,大缝子都能直接钻个人过去,阿娘在房里缝补衣衫,你们就在隔壁又说又笑,教我怎么办,难道把耳朵堵上吗?”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称呼:老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前文中莲生和李重耳的赌誓“输了跪着叫爹”改成“跪着叫阿爷”了。当然是“跪着叫爹”读起来更带感,不过想来想去,唐代以前都还没有“爹”这个称呼,就算是架空文,也还是尽量规范一点吧。
当时对父母的称呼倒是也有很多种,“阿爷阿娘”“阿父阿母”,也有称父亲为“耶耶”“大人”“哥”的,本文采用了“阿爷阿娘”的叫法。《木兰辞》中说“爷娘闻女来”“阿爷无大儿”,指的就是父母,与本文故事发生的年代一致。
☆、第17章 少年情怀
“啊……阿娘你……我……”
辛不离脑海中钟鸣磬响,嗡嗡嗡一片混乱,拼命回想着适才与莲生的对话,想到自己真心实意地夸赞莲生漂亮,夸她心思玲珑,这小妹子天真娇憨,根本不在意他的夸赞,然而听在母亲耳里,想必早已读出另一层含意……
辛陈氏望着儿子目光闪烁,满脸通红,一副随时想挖个洞钻进地下的神情,不禁又是好笑,又是叹息。“害臊什么?你喜欢她,我早十年就知道了啊。”
“我没有!……”
“咄,瞒得了别人,还瞒得了阿娘?”辛陈氏嗔怪地啐了一声:“你啊,一门心思都放在她身上,把她的事儿看得比自己的事儿还重要,阿娘全都看在眼里呢。你也到了喜欢姑娘家的年纪了,这有什么,阿娘也喜欢那孩子啊,模样俊,性情好,又能干,十全十美的好媳妇,要是你能娶她,那简直是天神的庇佑,阿娘只是……唉,只是为难……”
辛不离低了头,凝视着脚下干裂的土地,手中医书早已被无意识地攥成一个圆筒,紧紧地卷了又卷,卷了又卷。
“阿娘,你别说了,我知道的。”
“你知道什么?”
“阿爷病着,地还押着,二兄三兄未娶,二姊未嫁……家境未安,轮不到谈论我的亲事。”
一阵苍凉的静寂,悄然笼罩了母子二人。
身边仍然喧哗,大人小孩吵成一片。
瘫在榻上的阿爷,正在专心修补一个泥鸟玩具,憨憨的小外甥蹲在一边看着,急得抓耳挠腮。大嫂已经怀胎三月,行动十分小心,一边轻抚肚腹,一边呵斥着满地乱跑的三个儿女。大兄与二兄三兄围坐闲聊,笑声响彻云霄。大姊与二姊头凑着头坐在檐下,手中又是绣花绷子又是针线笸箩,似乎正在交流一份女红。
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敦煌每一户平民百姓的日常。
这样的安稳日子,于辛家而言,已经是至为难得的福分。前年阿爷忽然在劳作中昏厥,三天三夜不醒人事,辛家把宅院都抵押给做工的东家乔府,换了二十吊钱为阿爷求医治病,好不容易才救转来。之后阿爷病情反复,全家人的生活乱作一团,那二十吊钱不但还不上,反而利滚利地欠了更多,明年春天若是再还不上,整个小院便要归于乔氏所有……
明年春天……距离现今,仅有数月而已。春风解冻,万物更新,而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从此再无立锥之地,却要到哪里栖身?
世道如此凄冷,人命不如蚁命。
二兄二十一岁,三兄十七岁,早已经到了成亲的年纪。辛不离知道,他们其实也各自都有自己中意的人,一个是城外田家庄铁匠赵家的大女儿,一个就是做工的乔府的小九娘……然而苦水井的男儿,出身太过贫寒,除非同为苦水井的乡亲,不然哪里有姑娘肯嫁。
二姊也已经十九岁,早该嫁人了,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家。生为女子,十个有九个命苦,最后很可能几吊钱就卖了身,被抬去哪家做个小妾……
教他怎能惦记自己的婚事?他不过才十五岁,日子还长得很。
辛不离深觉自己幸运,自己心里那人,是莲生。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相知相得,相投相合,她绝不会嫌弃他身份低贱,家境贫寒,她了解他的境遇,懂得他的心思,体贴他一切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除了过于顽皮胡闹,她是个好到完美的姑娘,好到他都……不太敢多想……
“唉,其实……”辛陈氏低声开口,语气略有些期期艾艾:“虽然要先给你二兄三兄办亲事,你和莲生,也不妨先订个亲啊。聘礼是拿不出,想莲生那孩子性情磊落,也不会太在意,咱们都是穷人家……”
“不不不。”辛不离急忙摆手:“怎可以这样?我若要……娶她,必得六礼俱全,一切仪轨齐备,雁,酒,衣物用度,一应俱全,怎可以草草行事,那岂不亵渎了她?她不在意是她的事,我绝不可以这样轻慢她!”
辛陈氏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身边忽然一片欢腾,原来是大嫂捧了一盘甜瓜出来。敦煌甜瓜,天下闻名,连地名都有“瓜州”之别称,市集上到处都有瓜摊,价格也甚廉宜。然而辛家贫苦,并不能尽情享用这种闲食,整个夏天也只能买一两只。
“别吵,别吵,人人都有份儿。”大嫂呵斥着伸着双手要瓜的孩子们,先跪奉食盘给大人公,然后给郎君,依次再给二叔、三叔、四叔、婆母、大姑、小姑……
一只瓜分切十三片,每人只有薄薄一片。
辛不离手中捧着瓜,见大嫂将瓜片一一分尽,最后将她自己的那片,满脸爱惜地塞给了倚在怀中的小女儿。心中正无言慨叹,身边辛陈氏已经将她的那份递上来:“七宝替阿娘吃了吧,阿娘牙口不好,咬不动了。”
“阿娘自己吃吧。甜瓜软糯,怎会咬不动?从小到大阿娘都这样骗我,我现在可不上当了。”
辛陈氏呵呵地笑着,招手唤了满地乱跑的小外孙过来:“阿婆咬不动了,虎儿替阿婆吃了可好?”
“好呀好呀!”
“阿娘……”辛不离将自己手中的瓜片硬塞给辛陈氏:“你总是这样。”
心头也不禁泛起无穷的酸涩,远不是甜瓜所能弥补。
家中贫寒至此,一片甜瓜就是了不得的奢侈品,何谈什么聘礼,什么雁、酒、衣物用度?就算咬牙凑足了聘礼娶莲生进门,以后面对她的,也仍是无穷无尽的生活重担,她已经苦了十五年,自己是要她再苦一辈子吗?
不能,绝不能这样亏欠自己的心上人。
好男儿志存高远,纵使出身贫贱,也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勾画。压在辛不离心头的苦思,实在已经太多,他日日都想凭自己本事打出一片天,立个功名,挣个前程,想赚钱糊口,想悬壶济世,想好好地养活这一大家人……想好好地养活莲生。她是最好的女子,值得最好的生活,他要把一切都挣来给她,最香的花,最醇的酒,最美的衣衫,最漂亮的玩意,高大的屋子,舒适的用度……
而这幻境,时时被残酷的现实打散,晃动在他眼前的,仍是残破的席棚,横流的污水,漫天的臭气,风雨飘摇的未来……
辛陈氏似乎也看破了他脑海中飞旋的思潮,堆满皱纹的老脸上,重重沟壑更深:“七宝啊,阿娘实在担心。你是男儿,不妨志存高远,但女儿家十五岁,可就是到了该出嫁的年纪。若是拖延下去,以莲生这般相貌人品,我只怕她……等不得你……”
“不不不。阿娘别说了。我心里有数。”
“有什么数?看她一派天真,未必懂得你的心意,不若阿娘去帮你说合……”
“不要!”辛不离愈发地急了,凛然跪直了身体:“阿娘不要帮我,千万不要。眼下与莲生亲密无间,孩儿珍惜得很,现在的情势,我就很满足。贸然去谈婚论嫁,一旦莲生不允,以后我们要如何相处?只怕连见面的余地都没有了!她若心中有我,自然会等得我;她若心中无我……”
一股闷气忽然拥塞胸膛,堵得喉头酸痛,半晌说不出话来。
脑海中浮现莲生那天真娇憨的脸,一双大眼总是清澈澄明,望向他的眼神,如这月色一般明净,如清风一般朗然,每次听他略作表白,她总是不在意地放声大笑,每次坐在一起,都毫不避忌地凑近他……对他又是这样地好,时时惦念着他,人生中挣到的第一笔巨款,换了他梦寐以求的宝贝给他……
她到底……心中有没有他?
眼望着母亲担忧的神情,一颗心再怎么挣扎,口中依然若无其事地说了下去:“她若心中无我,强行拼凑也是枉然!”
见孩儿如此决绝,辛陈氏也只得叹了口气,黯然摇了摇葵扇。
七宝是她的幼子,最珍爱的孩子。自幼聪明过人,苦水井都道是不世出的神童,如今读书习字样样来得,行医诊病也有小成。一家人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这孩子身上,当然希望他一切顺遂,功名,姻缘,全都美满……
然而这孩子也是自小有志气,性情坚决,执拗,不大理会旁人闲言。虽然身为母亲,对他又是操心又是宠爱,又有些微微的敬畏,见他心意已定,也不敢再说太多。
“很晚了,都歇息了吧。”阿爷发了话。
辛不离卷起手中书卷,立起身来,仰望头顶夜空,让清冷的月色,拂去自己脸上燃动的燥热。
七月十七。满月已过,月亮应当已经不圆了,但远隔千里万里,人间仰望仍是一轮圆镜,看不出那渐渐缺掉的小小一块。
缺掉了也没关系,明月圆缺本是万古常情,无论缺掉多少,都总会重新圆回来。
人呢,也会吗?
——————
星垂月涌,灿烂银河横亘夜空。
茫茫九婴林里,早已杳无人迹,只有零星的鸟啼兽吼,为这浩瀚天地更增幽深之意。
莲生独自穿行在这广阔密林里,一手擎着几枝野花,一手提着裙角,赤足啪嗒啪嗒踏过枯枝落叶,踏过遍地青苔,找寻各种芳草的踪迹。
早已错过回城的时辰,不过也顾不上了。反正盛夏已至,就算在这林中过夜,都没什么大不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辛不离的处境:
以现在的观念,出身再贫寒,家境再孤苦,只要你肯用功读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就总有出头的一天。然而在书中设定的这个时代,用功是没有用的,辛不离再有天分再努力,若没有极特殊的机缘,一辈子也只是平民。
因为这时候还没有科举。科举是唐朝才正式建立的,贫苦百姓要从唐朝开始,才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挣得功名富贵。
秦朝以前,功名富贵是世袭的,你爸是大官,你就是大官,你爸不是大官,你这一辈子就与大官无缘了。到了汉朝,实行“察举制”,就是地方官考察和推荐人才,如果你出身不错,家世可以,本人又很有才,有可能你爸只是小官但你做了大官。
书中时代设定在魏晋,这时候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派出的官员考察和推荐人才,比“察举制”略进步一点,然而同样有着出身和家世上的限制,推荐的人才基本都被世族垄断了。魏晋时代是历史上门阀世族垄断最严重的时代。
辛不离出生在这个时代,他的一生在降临人世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一辈子都是苦难的贫民,做牛做马度一生。读书是没用的,要争取功名富贵,他唯一的出路是从军,沙场出生入死,砍敌人的脑袋报功,以军功争取官职爵位。辛不离显然是个书生气很浓的孩子,不擅打仗,那么上升的道路就彻底被堵死了。
要到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建立,才打破了延续千年的阶层垄断,给底层民众建立了上升通道。就是开头说的:只要你肯用功读书,参加科举考出好成绩,就能为自己赢取一个前程。你爸是贫民,但你一样可能做大官。武则天时代更是建立了“武举”制度,你就算读书不行,但是武功好,那么不用上战场卖命杀敌,只凭演武场比武,同样可以做大官。
所以说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有天翻地覆式的重大意义,是底层民众的绝大福音,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同理还有现在的高考,虽然多被诟病,但仍是一个相对而言最公平的制度。如果没有它们,你的生活将更加可怕。
☆、第18章 林中女妖
九婴林的夜色,非比寻常。凉风漫卷,催动草木无数,各种气息在林间流荡、交缠,一浪浪地翻涌,丝丝缕缕掠过鼻端。莲生已经能在微风扑面的瞬间,分辨出风中挟裹的十数种味道:松脂,胡杨木,合欢花,南蛇藤……还有黄沙的干热,沙鼠的腥臊……
然而这还不够,要在甘家香堂做上香博士,她需要懂得制香。
研碎香材做香饼,屡试不成。苦闷之余,想到自己熟悉的香花香草。以它们入香品,是不是有机会成功?起码原料来得容易,自行采摘就行,若是日日购置那昂贵的西域香材尝试制香,纵然每月两吊工钱,也是消耗不起的呀。
已经试过几天,仍然屡战屡败。好端端的香花,无论是晒干、阴干还是焙干,都不再香了,蒸、煮、炒、煎、腌、酿,都以惨败告终,要么徒具形态,味道一无可取,要么干脆搞成烂糊糊的一团。
是不是自己使用的花草不够好?
唯有在这茂密的九婴林中到处寻找,看看有无助她成功的新鲜花草。
萱草。
黄芩。
紫薇……
发现了陌生的小树丛,叶子小而圆,带毛刺,结一串串绛紫花朵,漂亮的花瓣如蝶翼般斜展……这是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