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五十年代小日子-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东西够吃几年的了。
  爹这趟过来,还带来了两个消息。
  一个是关于他的工作调动。
  这一年运作下来; 省店这边已答应向县里借调; 县店那边也答应放他过去。等
  到十月,就来省店帮忙了。
  他过来了之后; 还做批发工作。
  不过; 人事关系还在县里; 只是系统内部的临时调动。
  可即便是这样; 他也很满意了。
  另一个,就是组织上开始找他们这些党外人士谈心了。说是一对一的交心活
  动; 下个星期就轮到他了。反正; 每个职工都要轮一遍,谁也跑不了。
  徐甜甜一听; 猛一激灵。
  她跟爹说:“爹,咱可别信那个,交啥心啊?等把心里话说出来之后,就被人
  记在小本本上了,到时候可吃不了兜着走……”
  “呃……爹明白……”
  “爹,您跟志和也说说?”
  “呃,等他出差回来,爹就跟他说……”
  父女俩说着话,抒文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听岳父说,省店安排他住在集体宿舍里,就笑着说道:“爹,您来这边工作
  后,就住在家里吧?还能陪娘说说话儿,还可以搭把手呢……”
  “好!”徐永泰乐呵呵的,也毫不客气。
  这几年,他常在这边落脚,早就习惯了。
  如果不是挂念着翠翠娘,还有翠翠和冬娃、春娃他们,自己还跑出来折腾个啥?
  舒舒服服地呆在县里多好?
  现在,一家人能聚在一起,比啥都强。
  徐甜甜也咧了咧嘴。
  抒文这眼皮子就是活啊,哪里还有一点书生的傻气?
  这反应比她还快呢。
  怕是在机关里呆着,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这天晚上,她和抒文躺在床上说着话儿。
  她掰着他的手指头,柔声说道:“抒文,以后组织上怎么交心,咱都不能说实
  话,也不能提意见……”
  “嗯,我明白……”叶抒文点了点头。
  随后,又补充了一句:“甜甜,我跟爹也说一声,让他那边也留点意……”
  甜甜跟他说,这交心活动之后,怕是又要划一批“老右”了。
  他们都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倒出来之后,被人挖到了“真材实料”。而且证据确
  凿,想翻案都翻不了。
  这是继“大鸣大放”之后,又一场“引蛇出洞”的行动。
  从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荡然无存,再也没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也没人敢再胡说八道了。
  人人都追求一种思想进步,把政治提到了第一高度。
  而普通人,唯有“谨小慎微”才是保全自身的法宝吧?
  *
  转眼秋季开学了。
  启康从老家回到了学校,还送来了一包东西。冬娃升到了初中,就在小学隔
  壁,上学倒是离家很近。
  春娃还在托儿所里,每天乐呵呵的。
  而徐甜甜呢,准备产假一结束,就上班去。
  这天一早,她去托儿所送春娃。
  张老师见到她,就告起了“黑状”。
  说叶俊宁小朋友上课时爱动,被罚站过好几回了。她听着,只能向老师赔个笑
  脸,请她多担待一些。
  心说,小娃娃哪有不爱动的?
  春娃是坐不住,可从不动手打人,也不欺负其他小朋友,在品质方面没啥问题。
  这一点,她还是放心的。
  打完了小报告,张老师又提到了节目排练。
  说国庆节了,托儿所里要参加局里的文艺汇演,想给小朋友们排练个节目。她
  看叶俊宁是个大嗓门,想让他领唱。
  还问她,除了唱歌之外,叶俊宁还有没有其他特长?
  她一听,就摇了摇头。
  关于春娃学钢琴的事情,她特地叮嘱过,去了托儿所不要乱说。
  这种奢侈品太引人注目,稍有不慎就会惹出事来。
  公爹那边已经够谨慎的了,他们这边也得注意一些。
  听抒文说,爹跟他提过几次,到了六十岁就打算退休,局里实在是太复杂了。
  她想,这几年还好。
  距离大运动开始还有个缓冲期,倒不用那么着急。
  *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十月下旬,徐甜甜销了产假,回到门店里上班。
  这时候,她身体已基本上恢复了。
  娘在家里带着妞妞。爹已经调到省店工作了,平日里也住在这边。公爹和婆婆
  时不时地跑过来看看,和爹娘也能说到一块去。
  一家人热热闹闹的,相处得还算和睦。
  而她制定的“营养计划”继续落实开来。
  趁着星期天,抒文和启康跑到郊区买了一批竹竿子和透明塑料布,还有几卷麦
  秸草帘子,准备做塑料大棚。
  他们按照她的指导,对着草图忙乎开来。
  先用几根木棍搭好架子,再把竹竿一根一根弯下来,用木棍撑着,再用麻绳绑
  好固定住。接着,在上面蒙上一层透明塑料布,留好门。再把那几卷草帘子挂在一
  端,卷起来。
  这样,塑料大棚就做好了。
  叶茂才见了啧啧称奇,把孩子们都夸了一通。
  徐永泰听了,呵呵直笑。
  今年冬天,一家人就有青菜吃了。
  几个人忙完了这边,接着就收拾大宅那边。
  直到十一月上旬,两边的塑料大棚才算搭好了。
  菜种子也播下去了,就等着出苗苗呢。
  这时候,已是初冬时节。
  军区后勤处派人过来,把那台节能炉又给挪进了堂屋里。
  清扫了烟囱之后,还给安装好了。
  这个冬天,又是暖洋洋的。
  光想一想,就觉得舒坦。
  星期天,志和带着江红英过来串门。
  见到那炉子,也是稀罕得不行。
  瞧瞧,即便炉灶口封着,那水箱里的水也是热乎乎的,用起来很方便。
  还有这屋里也很暖和,穿着毛衣就行。
  江红英说,“志和,咱单位条件这么好,也得给大家弄一台……”还说,回去后就
  跟她爹反映一下。
  “唔……红英,这事回去之后再说吧?”当着众人的面,志和没好意思说啥。
  徐永泰呵呵一笑。
  他早就发现了,红英太实诚了。
  翠翠娘还跟他悄悄嘀咕过,这孩子咋有点缺心眼儿?
  徐甜甜也觉得这个江红英太过直爽。
  这啥都反映,啥都说?
  这嘴怕是会惹来麻烦。
  可想想她的家世,又有些释然了。
  也许,是她太谨慎了。
  *
  进入十二月之后,天越来越冷了。
  徐甜甜从报纸上看到全国钢铁产量翻了一番,提前十二天完成了任务。
  各地“大炼钢铁”的热潮也告一段落。
  很多地区,在突击完成炼钢任务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尤其是公社
  里,带着大批青壮年苦干了几个月,除了弄了一堆铁疙瘩之外,无任何收获。
  土法“炼钢”失败了。
  可这种蛮干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冲击了农业生产的同时,也
  影响到了广大社员们的生活。
  章家爹来信说,虎头公社这边还好。
  这边的秋粮虽然减产了,还算收上来了一些。
  虽然比不上去年,也有个七八成吧?
  可有些公社,因为缺乏劳动力,也没人组织抢收。一下雨,大片的红薯就那么
  烂在了地里,看着可真令人心疼啊。
  还有,社员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
  大食堂里的伙食也不如从前了,白面馒头变成了杂面馒头,个头也小了许多。
  社员们嚷嚷着吃不饱。
  一问管伙的,说是“库里的小麦快见底了,不吃杂面吃啥?”
  有社员质疑,“夏粮不是大丰收了嘛?这麦子呢?”
  “麦子?哪里还有麦子?瞧瞧这几个月狂吃海吃的,再多的粮食也经不住这么
  个吃法啊?”
  “那粮穴子呢?”
  “粮穴子?呵呵,你问队里去吧……”
  社员们当然知道那粮穴子是咋回事?
  那满满当当的粮穴子,里面扒开来都是麦秸草。那是上面下来检查时,队里做
  的样子。
  满仓满谷,其实都是假的。
  可现在,却是自食其果。
  这时候,城里还好。
  市民们都是按照定量标准购买口粮,粗粮细粮搭配着,只要省着点还是够吃的。
  一些社员开始羡慕起城里来,甚至萌生出了搬到城里去的想法。
  可惜,现在已经晚了。
  今年年初,上面就正式下发了《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
  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对人口流动实行了限制和管制,不得随意迁徙。
  也就是说,除了那些国家分配的和公家调动的,大家就老老实实地呆在户籍所
  在地,不能乱跑乱动。
  否则,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要知道,现在可是与户粮挂钩啊。
  计划经济开始了。
  由于发展不平衡,物资短缺成了常态。
  普通家庭要想吃得好,就得想办法。
  徐甜甜想着一大家子,那多张嘴在等着,顿时感到压力颇大。


第95章 
  *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元旦”前后; 一连下了几场大雪。
  天气异常寒冷。
  城里的粮油供应还算稳定,可市面上已经看不到家禽和肉蛋了。烟酒、红糖和
  调味品也变得稀缺起来。
  徐甜甜一家,过得还算不错。
  小母鸡开始下蛋了,每天都能捡四、五个鸡蛋。
  只是期望中的小青菜落了空。
  院里的蔬菜大棚; 是第一次播种; 经验不足。
  结果; 种下去的小白菜和菠菜未长出几棵苗苗来; 西红柿和黄瓜也没动静。
  大宅那边也是如此。
  眼瞅着都快过年了; 那棚子里还是光秃秃的。把冬娃急得每天都要拉开小门;
  溜进去撒几泡尿; 说是给地里上上肥。
  春娃也有样学样。
  还说自己拉得粑粑比哥哥多多了。
  搞得棚里臭烘烘的。
  大棚蔬菜失败了?
  徐甜甜对农艺不大在行。爹也是个门外汉,启康也不大懂,抒文就更不用提了。
  要想做成此事; 还得靠自己。
  她去书店里找了几本农业方面的书; 比葫芦画瓢,摸索着。她想; 今年就权当
  搞试验了; 等到明年冬天就好了; 那才是关键所在啊。
  没了青菜; 照样得想法子改善生活。
  她瞅着东屋里存了那么些黄豆和绿豆,灵机一动。
  就比着书上的介绍; 学起了发黄豆芽和绿豆芽。这可是冬天里的美味; 既有营
  养又有口感。
  以后,就是饭桌上最常见的家常菜了。
  这时候; 她熬的那两罐大油派上了用场。
  抒文说,“甜甜,这个味道不错,比食堂里的水煮白菜好吃多了。”
  娘说,如果有点肉皮就好了。
  那炒黄豆芽时,放点肉皮,吃起来筋筋的,味道会更好一些。
  听得春娃直流口水,嚷嚷着要吃肉皮。
  可市面上那还能见到肉?
  副食品短缺了好一阵了。
  *
  时间进入了一九五九年。
  春节前夕,徐永泰带着翠翠娘回了县里。
  说是回去看看,回来时把家里存的东西带过来一些。
  这几天,徐甜甜还上着班。
  公爹和婆婆每天一早过来,帮着照看妞妞。下午,等她下班后再回去。后来,
  婆婆就跟她商量着,是不是搬回去住?
  她想了想,没敢答应。
  这边是她的家。
  搬回去住,可没这么自在。
  还是别给自己找麻烦了。
  腊月二十九,抒文放假了。
  还带了一小块猪肉回来。说是后勤上杀猪了,给分了一块。这是部队上自己养
  的猪,可肥了。
  有了肉,俩人就开开心心地包了顿饺子。
  萝卜肉馅的,闻着香喷喷的。
  她让抒文给公爹那边送过去一半,让他们也尝尝味道。
  剩下的,就下锅煮了。
  吃得冬娃和春娃满头冒汗,头都抬不起来。
  大年初一,一家人去了大宅。
  过了一个团圆年。
  这也是徐甜甜第一次去那边过年。
  她抱着妞妞,抿着嘴笑着。
  心说,这可都是沾了妞妞的光呢。
  这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三月里,春荒开始了。
  章家爹来信说,镇子上也缺粮,队里的日子更是难过。
  去年,社员们从自留地上收的东西,大多入了公。圈养的家禽,也都吃干净
  了,现在啥也没剩下。
  况且,灶台上的锅也没了,想熬点东西吃也没法子。
  有的社员饿得很了,就摸到地里,刨那些烂红薯吃。还有的,去谷场上筛麦秸
  垛子,从里面找几粒麦子嚼一嚼。
  为了吃点好的,队里还组织起来扒老鼠窝。
  如果运气好,一天能扒出来一箩筐粮食。
  他和婶子、启建,还有凤芝母女俩还好,家里存的那些东西能搭配着吃。不过
  都是偷偷摸摸的,生怕被人察觉到了。
  徐甜甜看了,稍稍放了心。
  她怕启康在学校里吃不饱,就让他星期天回来吃,给他改善一下生活。
  打春之后,大棚里的菠菜冒了出来。
  韭菜也可以吃了。
  怎么都比学校里的伙食好些吧?
  *
  到了四月里,粮食短缺情况丝毫未见好转。
  不光是农村,就连城市里的供应也紧张起来。
  像厂里,饼干、糕点加工之类的已大幅减产,就把生产目标集中到了黄酒、调
  味品、海产品、干货干菜加工上来。
  反正现在不愁卖的,只要东西上架就有人来买。
  尤其是黄酒,省里和市里的那些机关单位都是拿着条子来批发。这边才刚刚出
  厂,那边就被车拉走了。
  为此,启宽大哥还改进了酿造工艺。
  现在,除了原粮之外,多用麦麸、稻糠、黍米壳、玉米为原料,这样也能节约
  一些粮食。
  大家都明白只有酒厂发展了,手里的饭碗才端得稳当。
  市里的口粮标准调低之后,那些吃食堂的开始叫苦不迭。
  眼瞅着那馒头越蒸越小,米饭也越打越少,顿顿都是清汤寡水的,没啥油水。
  职工们大都是年轻力壮的,总感觉饿得太快。
  相比起来,那些领了口粮回家做着吃的,稍微好一点点。至少粗粮杂粮调配着
  吃,再搞点瓜菜混合着能填饱肚子。
  大伙儿一见,也向厂里提出申请。
  可现在,后勤上已经把口子关了。
  只要在厂里上班,除了吃大伙没别的办法。
  而徐甜甜一家,因为提前做了准备,生活上未受到太大影响。
  这时候,冬娃十一岁了,正是长个子的年龄,特别能吃。
  春娃顽皮好动,虽然是个四岁的小娃娃,可吃起饭来却顶得上一个大娃娃,就
  像个小饭桶似的。
  妞妞九个月了,养得白白胖胖的,很健康。
  当然,这也多亏了她的“营养计划”。
  吃饱了,营养跟得上,奶水就足,那妞妞也跟着吃得好。
  抒文在部队上,口粮标准也降低了。
  她不让他节省,怕他把身体搞坏了。
  星期天,等他一回来,就尽可能地做些好吃的。
  她跟抒文说,“若营养跟不上,啥毛病都出来了。”
  相比起来家里还好,菜圃里种了菜。
  除了自家吃之外,菜叶子可以喂鸡。鸡吃饱了,就能下蛋。
  一家人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为了怕人察觉,她对春娃进行了“教育”。
  春娃去幼儿园之前,她教他说,若老师或其他小朋友问起来,就说今天家里吃
  的杂面窝头,就的是咸菜。
  春娃似懂非懂。
  可娘说了,如果人家知道他吃鸡蛋,会来分的。
  那样,他的煮鸡蛋就吃不上了。
  对吃,他记得可清楚了。
  于是,使劲儿点着头。
  冬娃呢,嘴巴一向严实。
  即便娘不说,他也知道保密。
  他还跟娘说,这脸上是不是抹一层黄土?
  这样看着就显得营养不良了。
  徐甜甜是想这么做来着。
  可又怕把娃的皮肤弄坏了,才没敢动手。
  心说,不知哪里有黄粉卖的?
  用来化妆应该不错吧?
  *
  夏收之后,粮食缺口暂时得到了缓解。
  报纸上说,今年由于旱灾和水灾,夏粮减产一成左右。
  可由于去年库存见了底,粮食供应还是很紧张。况且,工业大发展之后,城市
  人口急剧增长,粮食缺口还在继续扩大。
  为了解决口粮问题,市民们的吃粮标准又降低了。
  像志和他们这样的小家庭,去吃大伙怕是不够。靠着自己做饭,才勉强够吃。
  江红英这才明白,当初志和为啥要坚持把口粮领回来?
  她有些好奇,一个劲儿地追问。
  志和就说,这是爹要求的,说这样会过日子。
  七月里,志勇从粮院毕业了。
  被分配到了省粮食厅,进了直属的粮油加工厂。
  这可是“一顶一”的好单位,市里批条子都不一定能进去。只要进了这样的单
  位,不管碰到啥年景,至少吃饭不用发愁。
  徐永泰乐得合不拢嘴。
  这都是翠翠给出的主意,现在看来可真是好啊。
  如今,除了志君留在京城之外,志和他们都在省里,工作稳定不说,还离得近。
  孩子们都出息了。
  他和翠翠娘就等着享福呢。
  这时候,妞妞满一周岁了。
  徐甜甜给她断了奶。
  家里存了两袋大米,娘给熬大米粥喝,一样有营养。婆婆还送了两罐奶粉过
  来,也不知她从哪里弄来的?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冬天一到,吃的东西就更加紧缺了。
  由于原材料缺乏,厂里的饼干和糕点车间已经停工了。
  现在,全靠黄酒和调味品顶着。
  徐甜甜心一慌,就溜进东屋里瞅瞅。
  只要瞧着架子上的那些瓶瓶罐罐,就定下心来。
  抒文还想从嘴里抠食,好省下来给孩子们吃,她说啥也不肯答应。
  家里日子还过得去,倒是部队上的伙食标准又降了。
  报纸上说,就连国家领导人的口粮标准都降了下来,还喊出了“低标准,瓜菜
  代”的口号。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勒紧腰带过日子,等着来年打个翻身仗呢。
  可她记得,来年怕是更难过吧?
  自然灾害的波及面更广了。
  那庄稼绝收,还能靠啥撑着?
  *
  这个冬天,蔬菜大棚里倒是生机盎然。
  推开门,就是绿油油的一片。
  对徐甜甜来说,这关起门来吃东西的感觉,是既兴奋又忐忑。
  公爹那边也是如此。
  这天,婆婆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两盒黄粉,给她这边也送过来一盒。
  说是“出门都化化妆,不然这红光满面的怕是要露馅。现在,除了那些管伙食
  的和炊事员,个个都是面黄肌瘦的,咱也不能惹人怀疑啊?”
  于是,不管是她还是爹和娘,还有冬娃、春娃都开始涂粉。
  春娃笑嘻嘻的,觉得很好玩。
  最后,家里只有妞妞一个人白白胖胖的,就像个瓷娃娃。


第96章 
  *
  到了一九六零年; 条件更加艰苦了。
  城市里,口粮都采取了低标准,勉强维持着。而乡村里,更是逮着啥吃啥。
  由于缺乏营养; “浮肿病”开始出现了; 报纸上也时有报道。
  这时候; 徐甜甜所在的副食品加工厂; 一半职工已经放假了; 只剩下黄酒和调
  味品车间还在运转着。
  因为吃不饱; 职工们上班时就偷着喝酒。
  这个好歹是拿粮食壳子做的; 多少能抵挡一阵子。
  厂领导发现后,就加强了管理。
  可到了车间主任那里,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们一家老少也没少饿肚
  子; 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职工们能在厂里喝口黄酒就蛮不错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春天。
  田野绿了,树叶发芽了。
  为了增加营养; 厂里的后勤人员想了不少办法。
  他们挎着筐子; 去漫地里挖野菜、捋树叶子。那些榆树是最受欢迎的; 把“榆
  钱儿”捋下来之后; 和在玉米面里蒸馒头或上锅蒸着吃,味道还不错。
  这个经验一传开; 到处都是挖野菜的。
  能吃的野菜很快就被挖光了。
  后来; 厂里干脆组织人员刨了几块空地,专门种野菜吃。
  有一种叫“扫帚苗”的; 不挑地,还特别好活。长得绿油油的,密密麻麻的,把
  叶子捋干净之后,就是一把扫帚,所以叫扫帚苗儿。
  食堂里的大师傅把“扫帚苗”和上杂面,上锅一蒸,再拌上盐和蒜末,是既填肚
  子又有营养。可惜就是没油,如果能再放点植物油就更好了。
  可现在能有点吃的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有那么多的讲究?
  瞧瞧职工们,一到下午就饿得发晕,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叫,干活也没力气了。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徐甜甜照常去上班。
  她常常穿着一件灰色外套,梳着两条短短的麻花辫子,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脸上也是灰扑扑的,黄巴巴的,生怕别人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