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路人甲-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引爆了侦探类小说的创作,中国历史上凡有断狱贤名的青天们简直都被拉出来被写了个遍。
  而《才子变身记》这样新颖的题材,简直惊爆国人的眼球,要说这时代的小说,比之冬秀,强在文笔,弱在创新,一部略“与众不同”的《聊斋志异》的人鬼狐妖恋就能让人念念不忘一百年,也可谓是经久不衰了。
  受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思维被牢牢禁锢,一个题材翻来覆去的都能写出花来,天花乱坠可不是吹出来的,可想要创新却是千难万难,这种现象即便是在现代也很常见,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是毋庸置疑的,可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发明创造上是弱于其他开放式教育的国家的。
  而《才子变身记》恰好就相当于一盏指路明灯,有了这盏灯,众人便能踏出一条宽广大路来。
  在冬秀停笔的两年时间内,市面上也出现了大量《才子变身记》的仿文,只是不如《提刑官宋慈》仿得好,一来这样的设定对大多数人来说太过新奇,不好把握,二来《才子变身记》不仅胜在设定奇巧,还胜在其特有的诙谐幽默式的调侃言语,这使得这篇日常流的小说不仅不枯燥乏味,反而引人入胜,代入感极强。
  其他人在模仿时要么受思维局限,最后流于俗套,要么完全不受限制,就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跑得不见影了,出现了各种人变牲畜草木、虫豸花卉的设定,亦或是反过来,其他各类物种变人的小品文,想法倒是新奇了,可却完全没有把控能力,大多都没激起什么浪花就自己悄悄沉了。
  其中有一篇同人文,算是最受关注的。
  冬秀原书的设定是变身为平儿的才子被自己看不起,留在乡下侍奉公婆,最后被休弃回家了,两人并无过多交流,侧重描写平儿身为一个女性所遭遇的无奈和不幸。
  而这篇同人文却在周谦与平儿成婚的桥段时开始改变,作者不仅让才子与自己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夫妻生活,还大力描述了女儿身的才子在这件事上的感受,心理刻画十分到位,其猎奇香艳之情倒很是吸引了一批读者,而且后期这位才子还充分的利用身为女性的优势,成了名噪一时的名媛,周旋于军、政、文、商各界大佬间,收获众多裙下之臣,简直就是女版的风流才子,可惜这时候的才子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野心勃勃,想靠身体上位的女人,人设已经崩得一塌糊涂,甚至引起了读者心理上的不适,所以火过一段时间后也在骂声中销声匿迹了。
  而且这篇文就是继《才子变身记》后在《消闲报》上进行的连载,虽然借着《才子变身记》的噱头,蹭了一波热度,可最后却变成了个屎盆子牢牢扣在了《消闲报》的头上,本来就声名狼藉的《沪报》,最后受到汹涌的舆论压力,这才赶紧将其卖给了日本人,以求丢卒保车,保全自己。
  说到这里,冬秀不止一次庆幸没有跟那个报社签订什么卖身契约。
  要说这时代,文化人地位自然是极高的,就是冬秀这样写上不得台面的通俗小说的作者,在稍微有点名气后也颇受追捧,不仅来钱快,还能迅速积攒人气,可以说是一本万利了。
  虽然很多读书人迫于生计以卖文为生,但也极有风骨和傲气,往往书商捧着真金白银上门求书,还要看人脸色呢,心情好了,或者没钱了,才会答应给你写写文章,可不像后世那些签约作者那样苦逼,可以说是很任性很傲娇了。
  而且这时候连载小说才出现不久,特别是中长篇小说的连载,对这方面的相关规定根本就不成熟,大多数都是买个连载权,直接银货两讫,这样一来书商和报社根本就拿捏不了作者,所以即便冬秀是个金疙瘩,《消闲报》也奈何不了她,她想走也就走了。
  唐才常自然明白这位宝先生有多大的潜力和价值,他自认是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断然不会做出《消闲报》这样杀鸡取卵的事来。
  而且他深深的见识到了连载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和前景,这位宝先生仅凭两部小说就将《绣像小说》和《消闲报》从关张倒闭的境况中拯救出来,可以说全是靠的连载在聚集读者,如果不是这两家报社时运不济、目光短浅,现在沪市的报社圈还不定会怎样呢。
  所以他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将这位宝先生牢牢的笼络住。
  依他的观察,这位宝先生也算声名远播、成名日久了,却即不愿暴露真实名姓,也从不在金钱上斤斤计较,可见是个淡薄名利、随性洒脱的人物,倒是颇有几分君子之风,想要笼络住这样的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而他性情宽厚豁达,每每吃了亏也不计较,更不落井下石、打击报复,想来只要不触及他的底线,给予绝对的尊重和优待,这位宝先生也能长久与他们报社合作下去。
  所以他一开始就决定好了,若这篇小说一如既往的精彩,那自然没得说,必定要好好运作一番,即能给他们报社带来名还能带来利,当然啦,他也知道,写作不仅是要凭自身文化底蕴,还要看一时的灵感,谁也不能保证部部小说都是佳品呀,所以即便这次宝先生力有不逮,这本小说写得不那么尽如人意,他还是要做主给刊登在显目的版面。
  一来宝先生已然成名,随着成书销往全国各地,他也拥有了大量的忠实读者,即便是冲着他的名头也会有很多人看,可以为他们报社招徕人气,二来则是要卖宝先生一个面子,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所以在初次合作时就给予如此大的优待,必能取得宝先生的信任和感激,以后合作起来就更加方便了。
  唐才常不愧是个优秀的办报人和编辑,难怪《申报》要盛情相邀,请他回来坐镇《自由谈》呢,在收到冬秀的稿件前,他就已将各个方面考虑周全了,不说能有助于《申报》更进一步的发展,起码不会像《消闲报》那样坑爹的带累《沪报》啊,而且,如果能网罗到几位优秀的小说家长期供稿,带动整体销量、提高影响力也不是不可能啊。
  《三寸金莲》?
  这个名字倒是颇引人遐思,特别是于国人来说,可谓是即香艳又隐秘,只看这名字就勾得人想要一探究竟,先睹为快。
  唐才常不由摇了摇头,暗想:难不成这位宝先生倒是位“爱莲居士”?
  这倒也不稀奇,在中国,十个男人中恐怕有八个就是莲癖者!
  可看他写的小说,字里行间分明霁月风光,快意恩仇,颇有些豪客气,在《才子变身记》中还明确表明了对小脚女子的同情,都说字如其人,触类旁通,其实看一个人写的文章也颇能窥得几分作者的性情的,这位宝先生应该也是个磊落君子、进步青年啊。
  不过凡事都没个准,你以为的,却往往会出人意料之外呢。
  譬如那清朝的文人李渔,何尝不是个人人敬重的大文豪呢,可他同样在其《闲情偶寄》中对三寸金莲大加赞扬,甚至还详尽阐述了什么小脚的四十八种玩法,其香艳奢欲之情,受到小脚爱好者的一致好评,纷纷将其奉为玩脚赏脚的不二宝典。
  这位宝先生或许也是效仿李渔,专门写了小说来抒发他对三寸金莲的喜爱之情?
  唐才常看着标题,皱眉想到: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不妙了哇,如今政府正在大力提倡解放女子双足,各地纷纷响应,成立了天足会去劝禁女子缠足,这时候如果在他们报纸上发这篇文章,不就是在与政府作对么,这简直就是上赶着找死啊!
  而且唐才常自认是接受过文明教育的新式公民,对裹脚一事也是极其厌恶的,虽然他对这位宝先生极其推崇,但也不能不分轻重,昧着良心干活啊,看来他要收回前面的计划了,若这篇小说真的如此不堪,该驳回的也要驳回啊。
  唐才常盯着封面上几个大字,怔愣了一会儿,瞬间在心里有了决断,这才翻开封皮开始阅读。
  他本来是抱着被“辣眼睛”的心态去看的,谁知越看越入迷,很快就沉浸于小说渲染的那种阴暗颓靡的氛围之中。
  小说的内容与他先前所想的实在大相径庭,文中不仅十分详细的描述了小香莲因裹脚而遭受的极大痛楚和折磨,还从莲癖者的角度,用十分华丽旖旎的语言大力描述了三寸金莲的各种美态,让唐才常这样本来不爱小脚的人也沉迷其中,也刹那间明白了那些莲癖者为何会如此迷恋小脚,而女主人公香莲所遭受的一切也让他深深明白为何那些父母,甚至女孩儿自己都如此热衷于裹脚,将一双脚看得比脸面和性情更加重要,只因这双脚能决定她们以后的命运啊,在很多人眼中,裹脚虽痛,却能换来衣食无忧的富贵日子,身体上的疼痛不仅能换来生活上的富足,还能得到人们的艳羡,何乐而不为呢!
  怪不得剪辫易,放脚难啊。
  想来如果男人脑后那根辫子也关联着他们的前途和利益,恐怕这剪辫令也是无法施行下去的。
  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已经日薄西山了,报社里的人已陆续收拾了桌面准备回家了。
  唐才常点燃一根香烟,狠吸了几口,在烟雾缭绕中吐出几口浊气,静坐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
  这篇小说与宝先生前两篇小说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表面有多花团锦簇、绮丽绚烂,内里就有多阴暗残酷、扭曲荒唐,好似一把裹在精美丝帛中的凶器,即吸引人不由自主的靠近,又让人时刻有提心吊胆的恐惧,一路读来,那种诡异的情绪始终萦绕在人的心头,直到读完整篇小说,那种感觉不仅没有消散,反而堆积在胸口使人不得喘息。
  文章不很长,可那身不由己的香莲、阴险变态的佟老爷、痴傻残暴的佟大少、刻薄跋扈的佟二奶奶、扭曲诡异的潘妈,甚至那爱鞋成癖、倾家荡产收集小鞋的五爷,狡诈狠毒,最后使得佟家败落的哑巴店小二等配角,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真有其人其事一般,那些人围绕着一双双小脚,唱了一出出荒唐而辛酸的大戏,彼此倾轧残害,在那个漩涡中抛弃了良善和尊严,一步步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唐才常不得不由衷的敬佩起这位宝先生了,真可谓是天纵奇才啊,这篇文章文笔老练、立意深远,眼光毒辣,若非洞察世事、老于世故之人,如何能写出如此有深度的文章,可偏偏这位先生而今还不到而立之年呢,换了别人那还真让人不敢相信,可在这位宝先生身上却又让人不得不信,毕竟是能写出大火的《提刑官宋慈》和《才子变身记》的人啊,他也只能感叹一声,这真是祖师爷赏饭吃啊,人天生就是干这个的料。
  唐才常正思绪万千的感慨呢,突然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抬头一看,原来是好友周孟希,便忙掐了烟,请他进来。
  周孟希被满屋子的烟雾呛得咳了两声,唐才常忙笑着起身将窗子推开了,好让烟雾散出去。
  他的办公室在二楼临街的地方,窗户一开,那热闹生动的市井声音便霸道的占满了室内,瞬间将那阴暗的氛围给冲散了。
  “听说那位宝先生给你邮来了书稿?怎么样,能收吗?”周孟希开门见山的直接询问。
  这几个月可把他急坏了,当初他力排众议主张《申报》学习《沪报》,开办了副刊《自由谈》,便是想通过将那些剔除的文艺、娱乐、小说等板块捡起来,这可是一块巨大的市场啊,不仅能开拓读者群,还能获得不菲的利益,只看《消闲报》就知道了,当初火爆时,居然能仅凭一副刊就与各大主刊相抗衡。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可不是什么家国大事、政治时事,而是柴米油盐、嬉笑怒骂的民生百态、通俗娱乐之作,人性便是如此,他们在这方面做得好了,不仅获利颇丰,还能提高知名度,引得更多人来读报看书,也算是一件好事啊。
  可惜他们《申报》剔除文艺通俗板块已久,那些小说家、诗词家早已被别的报社给笼络走了,他们又是一家再正规不过的报纸,绝不肯学那些不讲究的报刊,只为销量,便什么下流恶心的东西都敢刊登出来,这样一来便也只能维持着一种不温不火的尴尬状态,不说他和唐才常两个发起人急得嘴角冒泡,便是同事们也纷纷对此唱衰,让人好不郁闷。
  幸而《申报》今年新上任的总经理史先生是一位颇有决断和手腕的大才,正着力对报刊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改革,对他们的《自由谈》倒很是看好,鼓励他们继续办下去,这好歹让他们松了一口气,肩上的档子却更重了,越发要倾尽全力办好《自由谈》,否则难以报答史先生力排众议支持他们的知遇之恩哪。
  可对一份走文艺通俗路线的副刊来说,最重要成绩的便是销量了,而想销量好,便一定要造成流行,而最容易引起流行的莫过于小说,所以他们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好作品啊。
  冬秀的来信便是这阵东风。
  所以唐才常才在一开始就决定无论冬秀这次作品如何,也要刊登上去,宝先生响亮的名头和日渐庞大的读者群;对他们《自由谈》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剂啊。
  “极好,只能说不愧是宝先生啊,从未叫人失望过!”唐才常只说了这一句,便将书稿递给了好友。
  周孟希听得这一句,心顿时放下了,他与唐才常相交甚笃,深知这位好友清高孤傲的性情和独到精准的品味,能得他这一句评语,可见这部小说是真的极好了。
  按照他对这位宝先生的了解,这是位眼光独到、极擅创新的作者,所出作品无不新奇动人,所以看到《三寸金莲》这个与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标题时,他不由皱眉,疑惑的望向好友。
  唐才常一看他的眼神,便知这位好友与他先前的所思所想必定相同,他们都小瞧了这位宝先生啊。
  他哈哈笑了几声,止住好友翻书的动作,十分畅快的拍着好友肩板将他往外拉:“走走走,咱们先去吃饭,我可都要饿死啦,这部小说鄙人建议你饭后食用,否则下一个饿的胃疼的人就是你啦。”
  第二天中午,周孟希才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进了报社,唐兄说得果然不错,这真是部叫人读起来便废寝忘食的好小说啊,不仅有通俗小说的娱乐性,十分吸引人,让人一看便深深沉迷其中,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见解深刻,角度刁钻,对现今裹脚之陋习的鄙夷和痛心表露无遗,其批判劝导之言可谓针针见血、鞭辟入里,正合当今社会之风气啊,绝对能引起不小的轰动。
  他神色萎靡,精神却无比亢奋,而顾不得吃饭,直奔唐才常的办公室与他商议小说的刊印事宜去了。


第48章 新文
  不说沪市这边周孟希和唐才常是如何如获至宝一般紧锣密鼓的谋划筹策,打算凭着这部《三寸金莲》来个咸鱼翻身、一炮而红。
  窝在小乡村的冬秀是完全无知无觉的,她现在全部精力都拿来描画了。
  自收到照片后,她便将自己的半身照一张并与冯氏的合照一张都寄予了胡竞之,还在信中玩笑的提起了吕氏和冯氏的“照相丢魂”论。
  这时候照相技术还很不成熟,不像后世,为了拍出来的效果美得连自己都不认识,各种磨皮、调角、暴光、调色、找背景,拍出来的人个个肤白貌美大长腿,气场两米八,即便是黑白照,也能拍出一股清新脱俗的艺术风。
  而冬秀手上这张黑白照,说实话,就只是把人照得很清晰而已,比素描都还差那么点意思。
  她这一世托身了个小姐身子,整日坐等吃喝、不事生产,既没有什么烦心事,自己又很注重保养,所以略显丰腴,该有的都有,又真真的是肤如白雪、眼如点漆,兼之多年悠闲散漫的闺阁生活的影响,气质也偏向沉静温婉,不管是以前世还是现今的眼光来看,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古典美人,她每每揽镜自照都会心生愉悦,满意至极。
  而这些优点,在那个酷帅小哥的直男式拍照法中通通消失不见了。
  照片中的她圆脸大腮、眼下晕黑、鼻孔翕张,虽腰挺背直,却显出一种刻意的紧张来,整个人显得僵硬而木讷。
  再加上她很喜欢这时候的服饰,那天还特意穿了湖蓝绸缎的长背褂子、藕荷色绣满花草的百褶裙,脖子上戴着华美的缨络项圈,发间簪着闪亮别致的成套银钗,她自己都觉得美翻了啊,吕氏还笑着与冯氏打趣她:“就爱臭美!”。
  可拍出来的照片,那活脱就是个前清遗民,可以放到历史教材里供人参观的那种:大家看,这就是那时侯的旧派富家小姐,在民国时期,还身着宽衣大袖的前清服饰,她很可能也有着一双三寸金莲,显然又是一位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没有接触过新思想新教育的可伶女性,她双眼无神、塌肩缩脖,显得麻木又悲哀……
  呵呵,原来“相骗”不仅可以美得教人不敢相信,也能丑得让人绝望啊。
  亏得她还特意叫人放大了一张,打算做个相框装起来,与胡竞的帅照一并放到书桌上,供自己每日欣赏臭美呢。
  也不知道那胡竞会不会失望,想到这个,冬秀不由又仔细看了看他的照片,怎么人家的照片就那么潇洒俊逸呢,满满的书卷气和自信飞扬的气息扑面而来,只一眼就能叫人为之心折。
  冬秀想着,也不知彩色照片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看着那宛如“遗照”的黑白相片,她是没有勇气把它摆在案头的。
  不过,山不来就我,我还可以去就山嘛。
  冬秀前世也是跟风上过几个艺术培训班的,其中就有素描这一项,不说学得如何出色,起码能保证照着实物画不会太走样,若是有水溶性彩铅,那连上色问题也能轻易解决了,现在只好先拿水彩颜料画画花鸟鱼虫练练手了,打算等练好后给自己画一幅相出来。
  等她开始动笔时,就收到了胡竞之的第二封信,信中表达了对她来信的欣喜之情,又说感谢她特地寄来的照片,他一定会珍而藏之云云,这封信明显比上一封热情多了,不仅与她说了些生活趣事,还就摄像一事与她进行了探讨,只能说大师不愧是大师,就照相这样区区的一件小事,都能叫他无缝对接的引申到思想解放、民族进步上去,关键还有理有据一点也不枯燥乏味,现在冬秀算是知道人家为什么能成文化大师了。
  像她这样在应试教育下出来的人,擅长的是总结和提炼,把一个立体压缩成平面,把平面压缩成线,最后再把线缩成个点,而这个点就是我们平时所学、所考的东西,也可以叫作皮毛;反正,能把一个点扩展成一个完整的立体,那才是真本事,非博学多才的人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就好比听一个人随便的说一句话,大师们便能就此谈到其口音、地域、教育、风俗、文化、历史,这样一步步延伸下去,大师们能给你描绘出整个世界。
  冬秀自己是没有这样信手拈来、由小见大的本事的,因此对胡竞便特别敬服了。
  这边是温情脉脉,沪市却是因一篇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自收到《三寸金莲》书稿后,唐才常便在各大报刊上打出了巨幅广告“支付宝先生沉寂两年,呕心沥血之新作《三寸金莲》,即将于下月初开始在《自由谈》进行刊登连载”,又采用电邮形式,将其发送至《申报》在全国各地的分社同步进行连载。
  他们早已预知这文一定会红,毕竟支付宝的名头就是个极好的噱头,而且这两年市面上那些仿文泛滥,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过仿文后才更觉宝先生的小说是如何的精彩,本来冬秀的小说就带有超越性,不论是观点还是语言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般人轻易哪里能模仿得出来,不是没有聪明人,只不过再聪明的人也都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很难get到其中的精华,有珠玉在前,那些仿文自然是黯然失色了,也只能说那些读者被冬秀惯出了更高的品味能力。
  因此再次听闻宝先生有新作面世时,那些读者不说奔走相告,那也是个个喜笑颜开、口口相传了,连载甫一开始,报纸便被抢购一空了。
  一开始只是销量火爆、口碑甚佳而已,不想后来却被国内数一数二的正规报社《新闻报》进行了转载和评论,里面还附了几幅被裹得畸形扭曲的小脚图片,没有了精致秀美的绣花鞋的遮掩,那丑陋恶心的一坨肉团,简直要给人造成心理阴影,估计看过的男人,再也没法子捧着小脚亲香亵玩了。
  《新闻报》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又有如此劲爆的图片加成,《三寸金莲》的身价地位立马就不一样了,就好像突然从编制外进入了体系中,从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一下子变得高大上起来,不再是一篇普通的通俗小说,反而具有了教导劝诫国民的意义。
  而天足会和放脚会则仿佛又焕发了第二春一般,在全国各地重新掀起了一波放足风潮。
  以往劝人放足,只能枯讲道理,空喊口号,那些人哪里能听得进去,只把他们当猴戏看,弄不好还要被愚昧的村民们唾骂和驱赶,往往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这放脚活动进行的极为艰难,也成效甚微。
  现在那些天足会的人却学乖了,去了一个地方先给人讲故事,就讲《三寸金莲》,这时候娱乐匮乏,特别是偏远穷困的乡村,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