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隋-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让联盟高层和李密都非常困惑的是;李风云对清晰可见的崩溃危机置若罔闻;不但不想方设法予以缓解;反而任由这一危机扩散蔓延。

“难道你不担心联盟的安全?”李密不好正面反对;于是委婉劝说道;“你带着联盟主力进入通济渠西线;却把联盟的矛盾和危机统统仍在通济渠东岸;这显然无益于联盟内部的团结和凝聚;亦会严重伤害到联盟的士气和斗志;一旦演变成离心离德之局;则联盟必有崩溃之危。”

李密这句话说到了袁安等人的心坎上。联盟高层对“刘智远”的神秘现身十分好奇;但大家或多或少都能猜出一些东西;去年通济渠危机中“刘智远”是一个关键人物;今年也是如此;可见此人非同一般;不但与李风云关系密切;而且肯定与东都的兵变有牵连;实力能量难以想像;所以大家对他都很客气;甚至有些敬畏。李密处之泰然;这次的表现远比去年“高调”;已经很多次当着联盟高层的面与李风云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了。

“某为什么要担心联盟的安全?”李风云很平静;反问道;“你是否真正理解联盟的盟约?这个联盟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生存的需要。我们现在太弱小;经不起狂风暴雨的侵袭;所以必须联合起来共抗强敌;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韧不拔;必须相信盟友;必须生死与共;唯有如此才能活下去;反之;都将被无情淘汰。你应该知道;中土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强者若想活得更久些;就必须淘汰掉更多的弱者。”

李密惊讶地望着李风云;有些难以理解。

李风云的话虽然说得漂亮;说得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就一句话;他并不在乎联盟;或者说;他并不在乎现在的联盟。现在的联盟是特殊时期仓促拼凑起来的产物;连个“半成品”都算不上;偏偏此刻正是风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容不得半点差错;于是矛盾就出现了;联盟庞大的队伍对李风云来说是个不可承受的巨大累赘;然而;他又甩不掉这个包袱;所以李风云这句话怎么听都能听出不同寻常的“味道”。

对此李密不敢苟同;联盟在李风云的心里;难道仅仅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跳板”?联盟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只要将其牢牢抓到手中;必能于一番大事;说不定就能割据称霸;就能王侯将相;如此诱惑;李风云竟然视若无睹?如果李风云当真无意控制联盟;只是把联盟当作达成某个目的的工具;那么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某有些疑惑。”李密直言不讳;“你这是认定联盟不会崩溃;还是漠视联盟的未来?”

此言一出;气氛顿时有些不对。现在是什么时刻?东都兵变之前的准备时刻;至关重要的一刻;直接关系到兵变成败与否;但如此关键时刻;李风云竟然置联盟内部危机于不顾;甚至任由联盟走向分裂和崩溃;这显然不利于兵变;李密当然有理由怀疑李风云的居心;你到底想于什么?既然决定参加兵变;当然要把整个联盟的力量全部投进去;怎么能出尔反尔?

“通济渠不能中断;这是发动兵变的先决条件。”李风云依旧平静;波澜不惊;“但如此一来;某在通济渠的掳掠就非常有限。很快;东都大军就会呼啸而至;某为避敌锋芒;不得不撤离通济渠;到那一刻;联盟又如何缓解粮食危机?某既然解决不了粮食危机;又拿什么去维持自己的权威;去控制整个联盟?”

李风云终于提条件了;他要粮食;要先把肚子喂饱;这样才有力气做事。

李密忍不住就暗自腹谤;李风云太贪婪太无耻了;现在距离兵变还有一段时间;兵变能否顺利发动还两说;而更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李风云尚未对兵变有一丝一毫的贡献;但他却狮子大开口;要这要那;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还了得?然而;李密没办法拒绝;韩相国必须马上举旗造反;而在举旗过程中韩相国必须得到李风云的配合和支援;否则他就算举旗了也毫无意义;最终不过白白便宜了李风云。

“某并不知道韩相国能否马上举旗;某亦不知道韩相国举旗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拉起一支十万人的队伍。”

李密也提条件了;要粮食可以;你先帮助韩相国举旗;并给韩相国足够的时间征召十万人马。联盟有十万大军;而韩相国在与李风云的结盟中若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被李风云兼并掉;唯一的办法就是也拉起一支十万人的庞大队伍;与李风云分庭抗礼;否则李密根本没办法阻止李风云“吃掉”韩相国;也没办法胁迫李风云在兵变过程中依照杨玄感的命令行事。

李风云沉吟稍许;微微颔首;“等韩相国来;只要他愿意马上举旗起事;某竭尽所能给予支持;但是……”李风云望着李密;语气渐渐凝重;“吕明星已带着骠骑军渡过通济渠;正急速赶赴淮阳。”

李密脸色骤变;气怒攻心;差点像张嘴骂人;但他强迫自己忍住了。

李风云手段犀利;这边韩相国的事八字还没一撇;那边他的精锐人马就已经兵临豫州;可以肯定;只待吕明星杀进淮阳郡;烧杀掳掠;必定震惊豫州;而颖汝贵族也就有了公开的、大范围的集结乡团宗团地方武装的借口;这不但会进一步恶化通济渠局势;也会危及到京畿乃至东都安全;影响到东都政局;更重要的是;它把杨玄感及其同盟者向兵变的路上“狠狠”推了一把;而这一推是决定性的;杨玄感及其同盟者在一系列利好形势的刺激下;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坚定地决心发动军事政变。

“欲速则不达。”李密冷声说道;“韩相国举旗已迫在眉睫;东都大军瞬息即至;短期内我们的精力都应该放在通济渠东岸;而不是兵进豫州在通济渠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没有时间;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现在不是欲速不达;而是要不计代价跑在时间的前面;否则一切落空。”李风云毫不客气地厉声驳斥;“当前局势很明显;通济渠东岸正在陷入空前混乱中;而混乱中趁火打劫者有之;浑水摸鱼者亦有之;更有下黑手放冷箭的卑鄙小人;如此乱局下;某什么保证通济渠始终畅通?”

李密哑口无言。

“所以某必须以最快速度杀进豫州;在豫州攻城拔寨;在豫州烧杀掳掠;以豫州局势的急骤恶化来威胁京畿;来牵制一部分东都大军;继而缓解我联盟大军在通济渠东线战场上的重压;并帮助韩相国在举旗之后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时间征召人马;扩充实力。”

李风云说到这里;神态坚决;语气更是不容置疑;“某需要你的帮助;需要你十万火急赶赴豫州;需要你说服颖汝地区的世家望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给某以默契;让联盟将士吃饱喝足;浴血奋战在通济渠东西两线;牢牢牵制住东都大军;吸引住东都的注意力。”

李密愈发愤怒;他被李风云算计了;被李风云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更让他挫败无力的是;他竟然没有反击之力;只能任由李风云摆布;这是奇耻大辱;这让他无法忍受。

李密脸色铁青;眼神阴戾;谁都看得出来他的怨恨;但李风云视若无睹;继续说道;“见过韩相国之后;你急速赶赴豫州;通济渠西线战事暂时托付于你;待某处置完了东线诸事后;则与你会合颍川。”



第三百七十九章惶恐的蒲山公

韩相国来了;在通济渠畔;他不但见到了李风云;还看见了李密;虽然他早在去年就知道李密曾以刘智远的身份秘密潜伏于李风云身边;为杨玄感在危机中牟取利益;但第二次通济渠危机爆发后;他再一次在李风云身边看到李密;并且李密依旧为杨玄感奔走;依旧化名刘智远;他的感受就非常复杂了;甚至怀有一种深深的畏惧;对杨玄感、李密这些站在权力顶层的权贵们翻云覆雨般的手段有了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对这场兵变的成功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对于李风云其人;韩相国的心态可以说是五味杂陈;羡慕嫉妒恨兼而有之。想当初;也就是两年前;李风云还是一个被官府通缉四处奔逃的死囚大盗;若不是有韩相国的帮助;李风云不可能到芒砀山举旗;也不会有现在统领义军联盟二十万将士的强横实力;而两年后的今日;事情却倒过来了;今日韩相国举旗;帮助他的正是李风云;未来一段时间韩相国还要在李风云的庇护下发展壮大。

李风云站在强者的立场上;话说得很漂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李密和韩相国都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李风云始终没有给出他们所需要的承诺;虽然李风云郑重表态;他将竭力维持双方之间的平等合作;但特殊情况下;李风云会不会趁火打劫?会不会落井下石?会不会一口吞掉韩相国?

李风云不遗余力地推动韩相国举旗;而韩相国面对急骤恶化的通济渠局势;也没有选择余地;举旗已是必然;越早越好;但有个前提;他的举旗必须有利于杨玄感;必须有利于即将爆发的兵变;也就是必须符合杨玄感及其同盟者的利益;所以韩相国在具体了解了当前局势和李风云蓄意激发通济渠危机的目的后;便陷入了沉默;并没有立即拿出举旗起义的决策。李风云心知肚明;韩相国并不信任自己;而能否说服韩相国;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李密;所以他马上寻个借口离开了;让韩相国与李密私下密谈。

韩相国距离杨玄感的“核心圈子”很远;很长时间以来他只是一个边缘人物;一个关键时刻可以发挥作用的“棋子”;现在就是关键时刻;就是韩相国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以杨玄感把他召至黎阳面授机宜;给予其最大程度的信任。韩相国在承担重任的同时;也获悉了很多机密;而在这些机密中;没有李风云和李风云参加这场兵变的任何讯息;但现实却告诉他;李风云和义军联盟二十万将士不但会参加这场兵变;而且还是这场兵变中的重要力量之一。韩相国因此倍感困惑;是杨玄感不信任他;不告诉他这个机密;还是另有隐秘?

韩相国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李密;寻求答案。

事已至此;李密不得不自作主张;在未经杨玄感许可的情况下;把相关机密有选择性的告之韩相国;于是这场兵变中另一个重量级人物“露面”了;他就是前中枢宰执、前卫府大将军;在军政两界享有盛誉的建昌公李子雄。

韩相国十分震惊;在他看来;李子雄是关陇本土大权贵;他的参加意味着这场兵变的发动者和支持者中;不仅有以杨玄感为首的河洛贵族集团;还有一部分关陇本土贵族;如果事实当真如此;那这场兵变的胜算就更大了。

“李风云就是李子雄的人。”李密无意透露更多更详细的细节;一言以蔽之;简明扼要。

韩相国马上就做出了错误的推断;“既然李风云是关陇人;义军联盟中的那些山东豪帅们岂肯对他俯首听命?”

李密有些烦;你就是一颗棋子;只要听话就行;叫你造反就造反;叫你冲锋陷阵就舍身赴死;这就行了;你要知道那么多于什么?知道后你又能怎么样?以你的实力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韩相国却有些意犹未尽;又追问道;“据传;李子雄是齐王的人;他被罪黜就是因为齐王失德;由此推及;东都盛传齐王养寇自重就不是空穴来风;再推及一下;这场兵变的背后是不是有齐王的身影?或者说;齐王也会参加这场兵变?”

李密面无表情;暗自苦叹。

如果圣主没有在第一次东征大败后改变皇统继承规则;蓄意发动新一轮皇统之争;齐王的确是这场兵变中唯一的最好的“大旗”;兵变的胜算的确很大;然而圣主终究睿智;轻描淡写的一招就把清晰可见的危机化解于无形;直接把杨玄感等兵变者推进了被动窘境。现在杨玄感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一杆政治上的“大旗”;而从韩相国的言辞中可以看出;所有参加兵变的人实际上都知道兵变若想成功;首先就要有一杆政治上的“大旗”;这是常识;兵变者必须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否则必然丧失政治上的优势。决定兵变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政治上的胜利;这也是常识。韩相国都知道的常识;杨玄感和李密又焉能不知?

现在李密却无法回答韩相国;所以他只能含糊其辞;至于怎么理解;那就是韩相国个人的事了。

“某不知道齐王是否参加这场兵变。”李密严肃地说道;“到目前为止;某亦没有接到任何齐王可能参与这场兵变的消息。”

韩相国心领神会;不再继续纠缠这个敏感话题。这种高层决策的事还是不要妄加猜测为好;以免飞来横祸;再说这种政治上的事他也掺合不上;不知道比知道更好;之所以询问也是出于好奇心理。

接下来韩相国问到了要害之处;李风云已经带来联盟大军来了;自己也要举旗起事;两支高举义旗的造反队伍齐聚通济渠;名义上至少有几十万人马;声势惊人;足以酎合杨玄感在黎阳举兵了;那么兵变爆发后;具体攻击部署是什么?李风云和自己的任务不会就是把东都剿贼大军牵制在通济渠吧?

李密的表情更难看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答案;他无法答复韩相国。

无法答复韩相国;问题就严重了。韩相国举旗造反;需要赢得通济渠两岸大量地方豪望的支持;需要这些地方豪望所控制的乡团宗团武装的倾力相助;仅靠他手下那帮在黑道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小兄弟能于什么大事?虽然韩相国忠诚于杨玄感;也有一部分地方豪望追随于杨玄感之后;但这并不代表通济渠两岸的地方豪望都支持杨玄感;所以韩相国若想在举旗后迅速发展壮大;还需要想方设法说服、拉拢和唆使更多的地方豪望跟他一起造反;然而现实情况是;杨玄感还没有发动兵变;所有附庸于杨玄感、与杨玄感利益攸关的势力都还没有看到“事实”;都还没有看到悬在自己脑袋上的“利剑”;都还没有举旗造反的意愿和动力。

这种情况下;韩相国必须拿出确凿证据来证明杨玄感的确要发动兵变了;要拿出确实可行的兵变计划来证明兵变前景很乐观;否则空口说白话;空口无凭;根本说服不了别人;反而会招致别人的怀疑和反对;如此一来他就被动了;不要说赢得大量的地方豪望的支持;恐怕最后连十万人马都征召不起来。

韩相国的起义队伍形成不了规模;就无法与李风云抗衡;无法在与李风云的合作中占据主动;当然也就更无法有效控制和影响通济渠乃至东都局势的发展;反之;李风云却占据了主动;不但捏住了韩相国的生死命脉;还牢牢控制了通济渠乃至东都局势的发展;由此产生的恶果是;李风云可以操控这场兵变;让杨玄感等兵变者迫于形势的变化不得不被他“牵着鼻子走”。

失去兵变控制权的后果太可怕了;尤其李风云的背后有着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假如这场兵变最终变成了这股政治势力攫取政治利益的工具;那么杨玄感及其同盟者;还有以河洛贵族集团为主的一部分保守势力;便成了刀俎下的鱼肉;任人宰割;那就太悲摧了。

李密越想越是惶恐;久久不语。

韩相国有些着急了;催促道;“蒲山公;事出仓促;某措手不及;不得不马上举旗;但举旗的很多准备事宜均未完成;某的处境很艰难;如今唯一的办法便是在最短时间内说服更多人;但某拿什么去说服人?”

李密想到了李风云对自己所拟的兵变上中下三策的分析和推演;如今看来李风云之所以决心打东都;显然是早已预见到了通济渠局势在义军的蓄意推动下;将恶化到极致;为此东都不得不倾尽全力戡乱剿贼以力保渠道之畅通;当东都卫戍军主力均被吸引到通济渠战场时;肯定是有利于杨玄感发动兵变;并有助于杨玄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东都。

李密暗自叹息;不得不承认李风云棋高一着;如果李风云实际操纵了这场兵变的走势;那对杨玄感及以他为核心的保守势力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三百八十章与你何干?

当李风云指挥联盟大军劫掠通济渠;梁郡豪望韩相国紧锣密鼓准备举旗;通济渠两岸的气氛几欲窒息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东都亦是暗流涌动;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

通济渠局势给东都的直观印象是;政治讹诈;而讹诈者正是齐王杨喃。

去年贼帅李风云制造了通济渠危机;结果齐王杨喃乘机逃出了政治牢笼;虽然这场危机并没有真正影响到第一次东征;第一次东征失败与这场危机亦没有丝毫关系;但在政治上惨遭败绩的圣主和改革派却因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他们陷入了保守势力的“反攻”和新一轮皇统之争的夹击中;危机四伏;步履艰难。

今年贼帅李风云再一次制造了通济渠危机;目的是什么?结果又会怎样?很明显;东征至上;通济渠畅通是圣主和东都的底线;以李风云之狡诈;他绝不会碰触这条底线;所以无论通济渠危机有多么严重;东都都不会为其表象所蒙蔽;东都关注的始终是隐藏在危机背后的齐王杨喃。

东都首先要知道的是;齐王杨喃政治讹诈的目标是谁?是远在东征战场的圣主;还是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东都唯有确定了齐王杨喃要讹诈的目标;才能推测出他讹诈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拿出正确的对策。

“齐王到底想获得什么?”这是东都高层所有人的疑问。

越王杨侗今年九岁;年幼;因为所处环境的原因他比同龄孩子要早熟;知书识礼;但这并不能改变他“政治傀儡”的事实;他就是一个权力符号;一个权力道具;代替他行使权力的是越王府长史崔赜;是东都留守、民部尚书樊子

崔赜出自博陵崔氏;六十四岁。樊子盖出自江淮世家;六十八岁。两位重量级老臣辅佐一位亲王留守东都;看上去很不错;实际上很不好。

崔赜的官职虽然没有樊子盖高;权力没有樊子盖大;但出身显赫;贵族等级高;在儒林的名气大;在京为官时间长;深得两代皇帝赏识;曾辅佐元德太子很多年;现在又辅佐元德太子的儿子;而这层渊源至关重要;越王杨侗因此对他非常信赖。

樊子盖位高权重;但在这个拼爹拼门第的时代;在豪门世家遍地走的东都;他就吃大亏了;再加上他长期在地方上任职;在京在中枢的时间都很短;资历声望都不够;人脉资源就更不足了;于是他在东都的大权贵们的眼里十分不堪;无非就是一个政治暴发户;一个撞了大运的小土豪而已;权贵们根本瞧不起他。樊子盖心知肚明;低调做人;圣主在的时候;他尚可狐假虎威;他的话还有些作用;如今圣主不在东都了;他最大的靠山没了;狐假虎威不成了;他的话就没人听了。

越王杨侗人小鬼精;虽然对两位辅弼大臣都表达出了足够的尊重;但他知道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只有崔赜;至于樊子盖;不过是扯着虎皮做大旗的主儿;中看不中用;关键时刻肯定指望不上。

樊子盖很识事务;一切以大局为重;个人荣辱无关紧要;所以这段时间他对崔赜很尊重;大小事务均当着杨侗的面与崔赜商量着办;给足了杨侗和崔赜这对君臣的脸面;不过今天他不给面子了;事关通济渠安全、东征的胜利以及圣主和改革派的政治利益;他坚决主张;马上出兵戡乱通济渠;剿杀白发贼。

崔赜明确反对;据理力争。

目前局势下;从东都调兵去通济渠战场戡乱剿贼;必须谨慎;不到万不得已;这个兵不能出。何谓万不得已?就是通济渠中断了;确确实实中断了;江南的粮食已经没办法由通济渠北上了;已经肯定会危及到东征安全了;且东都已经用尽了所有可以解决危机的手段了;则东都出兵。

崔赜的理由是;京畿有洛口仓、含嘉仓;河北有黎阳仓和高阳仓;涿郡有临朔宫仓储;北平有临渝宫仓储;辽东有望海顿、怀远镇两大粮草辎重囤积地;东征有这些大仓储的保障;即便通济渠断了;依旧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假如河北的永济渠断了;洛口仓、含嘉仓和黎阳仓里的物资只能通过陆路运输至涿郡;那问题就严重了;所以在崔赜看来;保障永济渠的畅通;要远远重要于保障通济渠的畅通;也就是说;如果永济渠断绝了;东都马上就要做出反应;东都大军马上就要出动;反之;若通济渠中断了;东都完全没必要惊慌失措;可以从容对付;想方设法以最小代价解决问题。

樊子盖当即予以反驳。

永济渠的安全的确重要;所以圣主才命令杨玄感坐镇黎阳;确保永济渠上游的安全;以崔弘升为河北讨捕大使;戍守永济渠的中段;任命段达为涿郡留守;确保永济渠下游的安全;三位重臣;三路军队;由南而北;全线护卫;永济渠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年初崔弘升剿贼得力;河北豆子岗、平原诸贼皆仓皇渡河南逃;河北形势因此好转;这显然也有助于永济渠的安全。当然了;河北贼还没有剿杀于净;一些胆大妄为的余孽依旧可能劫掠永济渠;但他们都是乌合之众;威胁不了永济渠;因此;樊子盖认为;东都的注意力不应该放在河北永济渠;而应该全神贯注于河南通济渠。

另外;樊子盖坚持认为;东都应该马上出兵通济渠;以对优势;给白发贼以致命打击。

白发贼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对钱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也是他四处游击以战养战的原因所在。不久前他在齐郡战场上遭遇重挫;本以为他要逃回蒙山休整一段时间;哪料到他突然西进中原;再一次杀到了通济渠。从表面上看;他的目的是劫掠通济渠;但真相当真如此简单?

樊子盖点到即止;说到这里就不说了;再说下去就触及到了政治上的敏感处;可能会犯了越王杨侗的忌讳。皇统之争的结局向来很残酷很血腥;父子相残兄弟阋墙;人伦悲剧一次次上演;鲜血和眼泪淹没了皇族;怎一个惨字了得;所以这是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