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隋-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在某看来,来护儿此举,名义上是为大王着想,实则包藏祸心,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大王当前面临的危机的确严重,这是事实,不可否认。”韦福嗣说道,“而我们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唯一可能帮助大王缓解当前危机者,似乎也只有白发,”

李百药当即献计,“既然如此,那就转告白发,请白发拿一个妥善之策。”

(。。)31571+520xs72961》

第五百八十六章夜会赵王陵



七月十三,河北赵郡,封龙山。'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

联盟军全部抵达封龙山,人满为患,人心亦是惶惶不安,何去何从是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封龙山是不是北上转战的最后目的地?如果封龙山是联盟新的落脚点,接下来就要攻城拔寨四处征伐,抢在卫府军围剿之前抢占一块地盘,那么攻击方向在哪?战是哪一座城池?

同一时间,封龙山周边城镇已是警号长鸣,面对联盟这一“庞然大物”的突然出现,面对即将呼啸而至的“狂风暴雨”,河北人惊慌失措,惊骇欲绝。小城镇紧闭门户,飞驰县府求援,县府则十万火急向郡府求援,而郡府尚来不及做出反应,形势如何展尚未可知。

这天下午,联盟高层齐聚封龙寺,继续商讨“立足”之策。

实际上联盟内部已经形成了四种意见,有的人坚持等待李风云的回归,有的人冷眼旁观、静观其变,有的人打算脱盟而去,还有一部分人则积极要求打太原,大家各执一词,分歧太大,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样拖下去显然对联盟不利,而赵郡李氏担心豪帅们失控,祸乱河北,所以一方面极力支持联盟出兵太原,祸水东引,一方面积极帮助李孟尝、李思行影响甚至控制联盟决策。

赵郡李氏在豪帅心目中的份量显而易见,李孟尝和李思行做为赵郡李氏的“代言人”,理所当然赢得了豪帅们的尊敬,轻而易举就拉拢和说服了河北籍豪帅,而齐鲁籍豪帅“新来乍到”,为了生存当然不敢冒着得罪级大豪门的风险去违背赵郡李氏的意愿,所以可以肯定,他们很快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情形下,李子雄和一些忠诚于李风云的联盟高层就有些“抵挡”不住,步履维艰了。

李子雄虽然德高望重,但关陇人的身份让他始终无法赢得豪帅们的信任,而陈瑞、韩曜、澹台舞阳、萧逸、韩寿等人威望不足,实力不济,既代替不了李风云驾驭群雄,亦无法抵御来自级大豪门的利益“诱惑”。最新章节全文阅读

李孟尝和李思行对豪帅们的游说迅起到了作用,联盟决策随即被赵郡李氏所影响,攻打太原的意见渐渐占据了上风。

李子雄据理力争,不退让,不妥协,凭借自己的威望、战绩和几十年的军事经验,坚决反对攻打太原,甚至做出了攻打太原就等于自我灭亡的结论。李子雄是中土名将,功勋显赫,他的军事经验无人可比,联盟豪帅们望尘莫及,而李孟尝和李思行这两个小年轻根本就没有经受过血雨腥风,在兵事上没有言权,纸上谈兵毫无意义,所以面对他们只能抬头“仰望”的李子雄,两人毫无办法,一筹莫展。

李子雄一个人“对抗”大部分联盟高层,压力山大,坚持不了太久,因此陈瑞、韩曜等人愁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危急时刻,李百药从黎阳出的密信,经驿站高传送至赵郡李氏,再由赵郡李氏火送达封龙山。

李百药的密信用暗语写就,这套暗语只有李风云、陈瑞等寥寥数人知晓,赵郡李氏解读不了,豪帅们也两眼一抹黑。陈瑞当着联盟高层的面,就在军议现场宣读了这封密信:七月初九夜,李风云率军安全撤至东郡的白马、卫南一线,并连夜开始渡河北上。

霎那间,封龙寺欢声雷动,韩寿、王薄等豪帅更是激动万分,振臂狂呼。

李风云再创奇迹,他不但成功撤出了东都战场,还成功渡河北上,他兑现了自己对联盟的承诺,安全返回。

军议即刻中止,所有联盟豪帅都兴冲冲地返回自己的驻地,向将士们传达这一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七月十四,河北邯郸。

崔家十二娘子狩猎山中,夜宿赵王陵。

深夜,联盟大军在朦胧月色中急行军,穿过邯郸西北方向的赵王陵大踏步北上。

崔钰也是接到李百药的消息才知道李风云北上的具体时间,于是派遣崔九先行与李风云取得联系,相约于赵王陵见面。见面后崔钰先就询问东都局势,询问杨玄感杀进关中的可能性有多大。

李风云也不隐瞒,简要述说了一下自己东都之行的全部经过,最后非常失望地说道,“杨玄感迅败亡,必定会影响到联盟的未来展。虽然某竭尽全力,但功亏一篑,最终还是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崔钰和崔九对李风云能够在东都复杂局面下全师而退钦佩不已,至于李风云是否实现其预期目标,他们并不关注,他们最为关注的是杨玄感的败亡,是兵变结束后的政治清算,这直接关系到了博陵崔氏的未来利益,关系到了山东人在新的政治格局中所能掌控的权力和财富。

“东都战事已成定局?”崔钰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情绪,兴奋地问道。

“来护儿已经到了,而杨玄感依旧未能突破潼关,所以东都战事已成定局。”李风云摇头叹道,“不出意外的话,来护儿很快就能解东都之围,而杨玄感最多还能支撑半个月左右。”

“齐王是继续留在黎阳,还在与来护儿一起救援东都?”崔钰又问道。

“齐王即将离开黎阳,沿永济渠北上戡乱剿贼。”李风云答道。

崔钰惊讶了,崔九也很疑惑,两人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问道,“何解?”

李风云把齐王当前的艰难处境做了一番分析和推演,最后结论就是,齐王如果继续留在黎阳,死路一条,相反,果断脱身,远离风暴,紧紧抓牢手上的那点主动权,才有可能实现北上镇戍之目标。

“如此说来,齐王岂不是一无所获?”崔钰有些难以置信。

崔九也很为齐王惋惜,“谁能想到来护儿来得如此之快,杨玄感败得如此迅?齐王措手不及,满盘皆输,不但未能借机讹诈到圣主,反而被圣主抓住了把柄,自取其祸。”

“如果齐王身陷囹圄,联盟北上展岂不困难重重?”崔钰望着李道。

“齐王虽然面临危机?但尚有解救之策,不足为虑。”李风云摇手道,“只要杨玄感迅败亡,东都局势迅稳定,圣主和中枢必定会谋划第三次东征,而若想动第三次东征,北疆安全尤其代北安全就至关重要,以免东征期间陷入腹背受敌之窘境,为此就必须加强代北镇戍力量,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圣主和中枢短期内根本无兵增援代北,恰好齐王积极要求北上戍边,无奈之下,圣主和中枢也只能事急从权,以齐王镇戍代北,确保第三次东征能够顺利实施。”

“当真有第三次东征?”崔钰吃惊地问道。

“这种情形下,圣主和中枢还要继续动东征?”崔九感觉很荒谬,不可思议,如此穷兵黩武,意义何在?

“的确有第三次东征。”李道,“第三次东征是必要而且必须的,第三次东征若能实现预期目标,彻底摧毁高句丽,完全控制远东诸虏,也的确有助于中土在南北大战爆后集中全部力量对抗大漠北虏。”

李风云随即把两次东征失利和东都政局剧烈动荡后中外大势的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进一步恶化南北关系后,南北大战必将在近期内爆的推断,向崔钰和崔九做了一番详尽的分析和推演。

实际上有关南北大战的预测早在去年李风云就已经告诉崔钰和崔九了,但那时第一次东征尚未结束,第二次东征还没有影子,杨玄感的兵变更是杳无踪迹,崔钰和崔九对这一预测也仅仅就是认同而已。然而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李风云的诸多预测都一一应验,南北大战已依稀可见,所以崔钰和崔九再听李风云的分析和推演,感觉就完全不同,很紧张,甚至有些窒息,毕竟南北大战的战场距离河北近在咫尺,对河北影响太大,一旦南北大战失利,北虏呼啸而下,则河北必定陷入战火,这不仅会损害到河北人的利益,对博陵崔氏的利益也是一个沉重打击。

“如果没有第三次东征,等于前两次东征白打了,等于把前两次东征所获利益拱手送给了大漠北虏,大漠北虏不费吹灰之力就掌控了远东诸虏,拿下了远东之利,而更严重的是,大漠北虏看到中土陷入困境,必然落井下石,趁火打劫,联合远东诸虏大规模南下入侵。”

“如果有第三次东征,就不能重蹈覆辙,就不能再一次半途而废。如果再一次功亏一篑,对外就是拱手把远东之利送给了大漠北虏,大漠北虏的入侵度会更快,而对内则是国力再受损耗,自废武功,在北虏入侵后难以进行有效阻御,极有可能败给北虏,再遭重创,如此雪上加霜,一败涂地。”

“如果第三次东征彻底摧毁了高句丽,征服了远东诸虏,等于斩断了大漠北虏的一只胳膊,如此中土便在南北大战中赢得了一些优势,而这些优势在南北大战爆后必然有效帮助中土阻御北虏,甚至有可能帮助中土击败北虏,为中土恢复国力赢得充足时间。”

崔钰和崔九频频点头,完全认同李风云的分析,接着崔钰问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如果齐王实现了北上戍边之目的,你也带着联盟大军顺利进入长城一线,你们携手合作,确保了北疆安全,但第三次东征却依旧未能实现预期之目标,未能彻底摧毁高句丽,结果是什么?”

李风云摇头苦笑,“结果证明了中土的虚弱,南北大战会迅爆,北虏入侵的规模前所未有,中土就此陷入崩溃的深渊。”

=4971+dmth+19108391》

第五百八十七章这是底线



预测终归是预测,它只是形势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不是事实,除了李风云外,真正感受到山雨欲来,危机四伏,天崩地裂者还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抱着将信将疑、静观其变的态度。

数百年来中外大势始终紧张,南北大战的狼烟也从未停止过,中土对北虏的入侵也习以为常,所以未来数年内北虏入侵也好,不入侵也罢,只要不触及到切身利益,大多数人还是“麻木不仁”,好在博陵崔氏眼光独到,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南北大战,而是年复一年的战争对国内政局的不利影响。当今国内政局的核心矛盾是改革和保守之间的矛盾,一旦改革因为战争的失败而遭遇重挫,改革派和保守派大打出手,国内政局就有可能崩溃,而国内政局的崩溃则可能导致统一大业的崩溃,中土再一次陷入分裂和战乱的深渊,这对豪门世家的影响就大了,关系到生存存亡啊,所以博陵崔氏当然要防患于未然,早早就未雨绸缪,以防不测。

李风云对未来局势的预测越是糟糕,对博陵崔氏这等大豪门来说就越是利益攸关,越要小心防范。相比起来,普通贵族和平民从统一大业中所获得的利益本来就很少,他们对中外局势的不利变化感触很“麻木”,当然了,他们也没有提前防范的能力和实力,洪水来了,他们无处可逃,只能等死,不像大豪门,早早就备好舟船以为逃生。这就是处在“食物链”高端和低端之间的区别。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洪水,实力最强大的圣主和中枢竭尽全力疏浚河道,实力较弱的齐王和李风云是联手在局部地区加固堤坝,而实力更弱的博陵崔氏是打造船只准备逃生,至于普罗大众,不论是清醒者还是一无所知者,只有等死。能力有多大,责任有多大,蚍蜉撼树的事可以做,但没有意义。李风云现在就在蚍蜉撼树,而博陵崔氏不会做这种毫无意义的事,博陵崔氏必须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竭尽所能趋利避害。

因此崔钰和崔九最最关心的还是联盟在河北如何立足,如何发展,联盟的立足和发展对博陵崔楸的切身利益有多大影响。依据李风云的预测,第三次东征即便形成了事实,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战果,而一旦第三次东征“虎头蛇尾”甚至再次功亏一篑,则南北大战必将迅速爆发。这样算起来,最糟糕的情况下,两年内南北大战就要开打,这对联盟来说就是噩耗,纯粹是自取死路。联盟怎么办?当然要加快发展速度,而加快发展速度的首要前提就是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粮食,先把肚子问题解决了,然后再去抢地盘,如此一来简单明了,联盟大军马上就要攻城拔寨,烧杀掳掠,而河北北部郡县就要重蹈鲁西南之覆辙,在熊熊战火中尸横遍野,甚至赤地千里。

这肯定是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和中山刘氏等河北北部豪门世家所不愿看到的局面,所以崔钰在听到李风云对未来的糟糕预测后,当即直奔主题,直言不讳,把豪门世家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做了一番阐述,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现有安定局面不能破坏。言下之意你不能在河北北部的赵郡、恒山、博陵和上谷四郡烧杀掳掠。

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联盟本来就是叛军,就是流寇,他们从鲁西南杀到中原,又从中原杀到河北北部,目的就是要生存,如今你不让他们烧杀掳掠,他们如何生存?靠山吃山实在是不靠谱,太行山虽大,但养不活二十万军民,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是底线,没有妥协的余地。”崔钰态度坚决,“在南北大战中,长城是第一道防线,太行是第二道防线,如果北虏突破了太行,则河北必受荼毒,因此对我们来说,河北北部绝对不能乱,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连接南北的水陆运输畅通无阻,才能确保河北守住太行屏障,确保幽燕阻御远东诸虏,确保卫府可以集中主力与北虏激战于代北,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北虏入侵给中土带来的损失,最大程度地帮助北疆镇戍军击败北虏。”

李风云无言以对,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

崔钰说的是大实话。南北大战最楸什么?最怕北虏三路入侵,如果北虏分别从西北的河西走廊,从北疆正北方向的代北,从东北的燕山一线,三路南下入侵,则中土危矣。当然了,这是理论上的,北虏也不是铁板一块,很多时候也就是两路入侵,一路主攻,一路牵制,但威胁依旧很大,为此中土不得不想方设法离间分化北虏。圣主登基后,西征灭亡吐谷浑,东征攻打高句丽,在国防战略上就是打掉大漠北虏的“左膀右臂”,以彻底铲除北虏三路入侵的威胁。现在因为东征连番失利,这一谋划严重受阻,而大漠北虏因为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更是蠢蠢欲动,意欲利用当前有利时机重创中土,继而摧毁中土新的国防战略。

如果南北大战迅速爆发,首先中土的西北军动不了,因为吐谷浑正在进行复国反攻,安置在河西会宁的突厥人又吵着闹着要返回西土,西北局势很不好;其次辽东镇戍军也动不了,因为就算第三次东征灭亡了高句丽,中土也需要时间占领半岛和稳定远东。如此一来就剩下北疆镇戍军,主要是代北军团和幽燕军团,代北是主战场,代北军团当然全部投入战场,而幽燕则承担了阻御东北诸虏、支援辽东和拱卫河北的重任,所以幽燕虽然属于牵制战场,支援主战场的兵力有限,但其位置极其重要,幽燕一旦陷落,河北就落入敌手,代北主战场随即腹背受敌,必定崩溃,南北大战也就一败涂地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说河北是幽燕的大后方,那么太原就是代北的大后方。在南北大战即将爆发之际,河北尤其是河北北部不能乱,那么太原也就不能乱,这样联盟的生存空间就非常小了,就剩下代北和燕两个边陲区,不但极度贫瘠,还时刻面临北虏的威胁。

崔九看到李风云神情冷峻,担心他一怒之下做出什么冲动之举,于是谨慎提醒道,“据某所知,赵郡李氏害怕局势失控,有意让联盟西进太原发展。”

李风云看了他一眼,目露鄙夷之色。这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各人?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太不厚道,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与太原王氏撕破脸了。

李风云陷入沉思。崔钰和崔九耐心等待,毕竟联盟有二十万军民要吃饭,要生存,而在齐王没有北上戍边之前,李风云只能一个人在北疆孤军奋战,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出于不确定的未来和自身利益考虑,在南北大战没有爆发之前能够给予他的帮助实在太少,所以李风云承受的压力太大,崔钰和崔九甚至都有绝望之感,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他们处在李风云的位置上,现在怎么办?怎样才能立足和发展?

很快李风云就有了决断,他开口说道,“联盟需要粮食,在打下地盘之前,联盟需要大量粮食以维持数万大军未来两个月的战斗,接下来就是冬天,联盟对粮食的需求会更大。”李风云看看崔钰和崔九,郑重说道,“所以在七月底之前,某必须在河北打一仗,必须攻占一座城池,必须抢到足够的粮食。这是某的底线,没有商量的余地。”

崔钰的脸色顿时难看,李风云的强硬和威胁让她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十分恼怒。

“只打一仗?”崔九质疑道。

“某信守承诺,只打一仗,只攻占一座城池,抢到粮食就走。”

“哪座城池?”崔九追问道。

“高阳。”

崔九瞪大双眼,难以置信,而崔钰更是吃惊地捂住了小嘴,感觉李风云就是一个疯子,一个不知死活的痴儿。

高阳是河北北部重镇,位于河间郡内的滹沱河畔,风景秀丽,而滹沱河与永济渠相通,交通方便,所以圣主在此建有高阳宫,做为北上巡视的途中休息地,同时可以兼顾代、燕、幽、冀,遥控指挥。既然是行宫所在,高阳镇的地位当然扶摇直上,不但屯有重兵,亦是河北北部郡县的粮草辎重囤积地。东征期间,河北北部郡县所征缴的粮草辎重,都是由高阳通过水陆两道运往涿郡。

现在河北北部郡县正在进行夏粮收割,收割完后就送至高阳,急速运往涿郡。杨玄感叛乱导致大运河断绝一个多月了,已经严重危及到了东征安全和北疆镇戍所需,行宫、行省心急如焚,一道道诏令如雪片般送至河北北部郡县,敦促地方官员务必做好夏粮收割和征缴运送事宜,所以不出意外的话,高阳的粮食很快就要堆积如山了。

李风云盯上了这批粮食,要带着联盟大军攻打高阳,抢夺粮食,这个时机选择的确非常好,只是高阳镇屯有重兵,另外高阳距离涿郡首府蓟城不足四百里,援兵呼啸可至,攻击难度太大,而更严重的是,就算联盟攻陷了高阳,但那么多粮食,联盟如何搬走?往哪里搬?是否躲得过卫府军的追杀?

崔钰冷笑,“你是否知道,圣主正在日夜兼程而回,很快就要抵达涿郡临朔宫了。”

李风云点头。

“你这时打高阳,知道后果吗?”

李风云微笑点头,“某这时打高阳,激怒圣主,才能帮到齐王。”

崔钰气极,“你不是帮齐王,你是要杀齐王。”

(。。)31571+520xs83940》

第五百八十八章你知道碛南吗?



崔九冲着崔钰摇摇手,示意她毋须劝说。^o^。。既然李风?确定只在河北打一仗,而联盟又的确需要粮食,那么攻打高阳就是唯一的选择,至于这一仗结果如何,是否遂其所愿,就不是崔氏可以关心的了。崔钰显然关心过头了,有干涉联盟内部决策之嫌疑。

崔钰不再说话,黛眉紧皱,眼神郁愤,漂亮的脸庞上掠过一丝阴霾。

崔九问道,“能否问一下,打完这一仗后你去哪?在冬天来临之前,你是否会抢占一块地盘?或者,你打算躲在山上过冬了?”

“北上燕州。”李风云简明扼要四个字。

崔钰沉默,只是神色更为阴沉。崔九沉吟不语,脸色异常严峻。

燕州还是圣主在改革行政区划之前的叫法,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涿郡北部。今日涿郡地域很大,由过去的幽燕两州组成,以太行居庸关为界,北部是燕,南部就是幽。其中幽州与河北接壤,而燕州与代北比邻,所以涿郡在北线的镇戍重任,全部位于燕州境内,都在太行山以北和燕山的西北方向,因此燕州又被称做燕北。

中土的北疆边陲,正是由代北和燕北组成,长城防线和六镇要隘都在这一块,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战争的主战场。

北疆再往东就属于东北疆边陲了,主要由关内的渔阳、北平两郡和关外的辽西、辽东组成,但因为关外边陲距离关内太过遥远,需要关内的全方位支援,所以涿郡理所当然成了整个东北疆的大后方,东北疆镇戍的大本营所在。

涿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既承担了防御大漠北虏的重任,又要为东北疆镇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所以涿郡太守这个位置一直位高权重、炙手可热。东征开始后,涿郡地位更加突出,涿郡遂改设留守,军政大权一把抓。

现任涿郡留守是段达。之前他是卫府左翊卫将军,领禁卫军掌宿卫,圣主的亲信近侍,二次东征开始前调任涿郡留守,为东征大军居中调度粮草。

二次东征开始后,涿郡镇戍军主力都去了东征战场,留下的将士一分为二,一部分卫戍北部的长城防线,一部分确保南部的永济渠安全。杨玄感举兵叛乱后,副留守陈棱率一万大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