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隋-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迫不得已,联盟大军与辽东镇戍军打起来了,冲锋陷阵的也是突厥人,与中土谈判的时候也可以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突厥人,如此确保回归之路不会断绝。

袁安叹了口气,“明公若迟迟不回,建昌公岂不大权独揽,为所欲为?”

李风云笑了,“现在,真正决定安州和东北命运的,已经不是我们原有的那支出塞作战的队伍了,而是突厥、奚族、契丹和霫族四部数万控弦,如果中土不能满足突厥人和东胡三族的所有条件,安州和东北就不可能纳入中土版图。”

响鼓不用重敲,袁安一点就透,但他还是焦虑不安,“飞狐那边还有十几万军民,如果全部撤进安州,局面必然恶化,形势可能失控。”

李风云点点头,平淡说道,“今日大联盟旗下势力众多,矛盾复杂,冲突无处不在,这是我们的弱点。对手看到我们的弱点,实施离间计,挑起我们内部的斗争,也在情理之中。任命李浑为安东都尉府的副都尉,就是要挑起齐王、李浑、李子雄和某之间的斗争,而驱赶飞狐留守大军撤进安州,则可以迅速激化大联盟内部的矛盾,只要内讧一起,兄弟阋墙自相残杀,则这种以利益相连的松散联盟必然分崩离析。如此一来,对手不费吹灰之力,便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我们。”

“计将何出?”袁安问道。

“利益。”李风云笑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之所以结盟合作,就是因为有利可图,所以对策很简单,只要让大家看到现实可期的利益,矛盾冲突自然减少,结盟合作也就可以继续维持。”

“利益何在?”袁安追问道。

李风云微微一笑,莫测高深。

=(未完待续。)

第九百三十一章棘手

袁安手上有两封李子雄的书信。

一封写于十一月二十六,告诉李风云,圣主诏令李浑出任安东副都尉,长城内局势有变,请李风云速速返回,北征后事可尽数托付韩世谔。

还有一封写于十一月二十七,告诉李风云,李珉在崔九和李思行的保护下抵达方城,带来了飞狐留守军团的决策,豪帅们一致决定撤离燕北,出塞会合主力,为此征求李风云的意见。崔九的到来则代表了博陵崔氏的合作诚意,而崔氏同样希望李风云尽快把飞狐留守军团撤进安州,只是崔氏承受了重压,崔九急切要见到李风云,于是马不停蹄,风驰电挚北上托纥臣水而去。

李风云看完书信,沉思良久,踌躇不语。

袁安有些按捺不住,谨慎进言道,“李珉千里迢迢来安州,名义上是代表飞狐豪帅们征求意见,实际上就是联合建昌公一起向明公施压,迫使明公让步,以便让飞狐诸军团尽快撤进安州。恰好此刻圣主和中枢设立安东都尉府,做出公开招抚安州和东北之姿态,打开了回归中土之大门,如此一来,不论是关内的豪帅还是关外的酋帅,都欣喜若狂,趋之若鹜,形成不可逆转之潮流,难以阻挡啊。”

李风云很无奈,很愤懑,亦觉遗憾,更有一种深深的疲惫。人都现实,面对唾手可得的现实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拒绝诱惑,继续斩荆披棘奋勇向前,去赢取更大利益,而那仅有的几个坚韧不拔的人,在大势所逼之下,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屈服。

依照李风云的想法,如果飞狐留守军团齐心协力坚守燕北,与齐王、与塞外主力军团里应外合,在长城内外形成三方呼应之势,三方互为声援,共同发展,则局面对己方更为有利。未来国祚崩溃,群雄逐鹿,己方也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以最快速度据北疆而称霸,率先在逐鹿天下的大局中抢占先机,则未来利益之大难以估量。然而,此时此刻,没有人认为中土会输掉南北战争,国祚会崩溃,统一大业会分崩离析,中土会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所有人都认为中土国力昌盛,会越来越强大,因此联盟豪帅们对未来的选择都一样,都想尽快回归中土,都想在中土繁荣的盛宴中分一杯羹。

袁安看到李风云沉思不语,知道李风云虽然已经在飞狐留守军团的去留问题上表态了,迫不得已就撤进安州,但目前飞狐形势显然没有陷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困境,所以李风云心有不甘。另外北征尚未结束,东北战局还有变数,联盟还没有全面控制安州和东北,当前并不是飞狐留守军团出关的最好时机,这也是李风云踌躇不决的重要原因。

“明公,值此关键时刻,我们必须顺势而为,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切莫逆流而行,激化矛盾,一旦明公权威受损,失去对联盟的控制,则大好局面付之东流,如此不但重创了自己,也白白便宜了敌人。”

听到袁安直言不讳的劝谏,李风云微微颔首,表示接受。

袁安暗自吁了口气。他之所以压下李子雄的这两封书信,就是要当面劝谏李风云,以免李风云受那些虏姓马军将领和奚族、契丹等部落酋帅的影响,因为各种各样的担心而暂缓甚至拒绝飞狐留守军团出关。

随着联盟在塞外的战果越来越大,对长城内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回归呼声也越来越高,内有李子雄等落难贵族步步紧逼,外有长城内的各方势力遥相呼应,这种局面下,飞狐留守军团的出关已不可阻挡,除非联盟与中土官方翻脸,自绝生路。但李风云有远大抱负,不但要打赢南北战争,还想拯救统一大业,迫切需要发展实力,短期内绝无可能与中土官方翻脸,如此李风云就进退维谷、骑虎难下了,时日一久,内外形势都会对李风云不利,必然会严重损害他个人权威,这就埋下了内讧分裂的祸患,将对联盟的未来产生巨大危害。

“明公,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袁安趁热打铁,继续说道,“既然明公已经决策,那就不要拖了,急告飞狐,命令甄宝车、陈瑞、韩曜立即率军撤离燕北,日夜兼程赶赴安州;同时急告建昌公和大总管府,做好迎接飞狐大军出关的准备;另外急告杨恭道,与长城内展开谈判,要求长城内做出承诺,在飞狐大军撤离的过程中,确保他们的安全,不要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背后下黑手。”

李风云笑了,摇摇头,“命令飞狐大军出关容易,但要保证飞狐大军安全出关就太难了,这也是我迟疑不决的原因之一。”

袁安同意李风云所言,但疑惑的是,“现在形势对我们有利,圣主和中枢甚至主动为我们打开了回归大门,既然如此,圣主和中枢为何还要置飞狐大军于死地?难道就是因为担心养虎为患,便要与我们反目为仇,拱手葬送这一大好局面?”

李风云想了一下,语含双关地说道,“既然张金称能够诛杀冯孝慈,为何段达就不能围剿飞狐叛军?”

冯孝慈的确死在围剿张金称的战场上,但追究其死因,谁敢保证背后没有阴谋?这边冯孝慈刚刚在平定杨玄感的叛乱中立下大功,转眼就死在了一个小小的河北贼手下,有这么匪夷所思之事吗?

袁安神情凝重,“圣主要报复?”

“圣主或许想网开一面,但圣主身边的人不会咽下这口怨气。”李风云叹道,“我们在塞外打得越好,咽喉便被圣主捏得越紧,没有长城内的支援,我们难以生存,由此不难想像,如果段达背信弃义,突然出手围杀了飞狐大军,我们怎么办?我们连报复的能力都没有,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忍了。”

袁安倍感棘手。一步错步步错,如果飞狐大军在长城内全军覆没,而长城外的安州军队却束手无策,徒呼奈何,证明自己不堪一击,未来可想而知,势必被中土官方吃得死死的,陷入极度被动。

“不要以为我危言耸听。”李风云说道,“不论是长城内还是长城外,绝大部分人,甚至包括饱受打击的齐王,包括韦福嗣、李子雄这些已经被打倒的人,都对圣主和中枢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些幻想让他们自我迷失,关键时刻必然会做出错误选择,齐王如此,韦福嗣、李子雄等人亦如此,至于那些豪帅、酋帅们就更是不堪了。”

袁安苦笑,“既然谁都指望不上,那就只能指望自己了。明公可有应对之策?”

“突厥人。”李风云说道,“能否让飞狐大军安全出关,关键就在突厥人。”

袁安疑惑不解,躬身请教。

“安州和东北如果形成汉虏双雄并列之局,以我们中土人为首的联盟大军与以突厥人为首的东胡联军,共享安州和东北,那回归中土的难度就无限增加。”李风云笑道,“突厥人一旦狮子大开口,开出一个回归天价,圣主和中枢无奈之下,只能拉拢我们,帮助我们迅速壮大实力,以期我们在武力上凌驾于突厥人之上,最终胁迫突厥人妥协,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廉价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把飞狐大军安全送至塞外。”

袁安眼前一亮,连连点头,“原来如此,原来明公早有预计。”接着眉头紧皱,忧形于色,“明公,你知道崔九远赴塞外,如今更是快马加鞭,飞驰而来的原因吗?圣主有诏令,要求黄台公必须于年底前解决飞狐祸患,但依明公之策,北征结束尚需时间,回归谈判亦需时间,等到双方谈妥,达成一致,早已春暖花开了。明公,崔氏肯定等不及,而黄台公亦是岌岌可危啊。”

李风云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袁安暗自苦叹,双方各为其利,谁都不能妥协,当然也就没有两全其美之策,但崔氏这个盟友太重要,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极尽拉拢之能事,反目成仇对双方都无好处,两败俱伤而已。



十二月初四,赤峰津口,联盟大军总营。

崔家十二娘子在崔九、李思行的保护下,飞马赶到赤峰津。

塞外的冰天雪地美轮美奂,但崔钰无心欣赏,紧急拜会李风云。

李风云看到十二娘子俏立帐中,不禁目瞪口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十二娘子胆大妄为到了如此地步,竟敢藏匿身形,私自出塞,而更不可思议的是,此事崔弘升不可能不知道,但崔弘升显然不是溺爱纵容女儿,而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出此下策。

崔钰的到来意味着崔氏与联盟之间的合作愈发深入,双方利益联系也更为密切,这让李风云意识到自己必须给崔氏一个满意的答复,必须满足崔氏的要求,否则两败俱伤,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未完待续。)

第九百三十二章急人之所急

李风云的表情变化,一丝不差地落入崔钰和崔九的眼中,让两人对此行结果颇感乐观。

出塞的风险虽然很大,但若想逼迫李风云妥协,只能当面施以重压,而崔九的份量显然不够,李风云未必“买账”,这就是崔钰冒险出关和崔弘升默许纵容的原因所在。

坐定后,崔钰迫不及待,急切询问北征战况,至于她最为惊讶好奇的阿史那咄尔举兵造反一事,在其看到突厥军队的大营后,已得到满意答案,遂疑心尽去,亦无意再去探究真相了。

李风云也不隐瞒,如实告知,北征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尚未达到预期目标,接下来联盟大军还要继续征战东北,以强悍武力镇制和威慑东胡诸种,同时还要应对辽东镇戍军的威胁,如果辽东镇戍军乘火打劫,那东北战局的变数就大了。

李风云把形势说得很严峻,似乎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但在崔钰、崔九和李思行看来,这场看似冒险而激进的北征,已经因为一个意外变数而奇迹般地取得了空前胜利,现在剩下的都是一些诸如招抚、稳定等善后工作,至于辽东镇戍军的威胁,事实上即便存在,也很快会消散,毕竟圣主和中枢已经设置了安东都尉府,已经决定用怀柔手段拿下安州和东北,突然变卦诉诸武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当前形势很好,而联盟实的实力因北征大捷而暴涨,已经可以挟安州和东北之归属来威胁中土了。

然而这对崔氏来说就不利了,目前局势下,如果李风云坚持既定策略,坚决拒绝飞狐留守军团撤进安州,崔氏就陷入了极大困境,被架在大火上烤的后果非常严重。

崔钰直言不讳,直奔主题,“既然东北局势如此严峻,安州又面临突厥人的反攻,你危机四伏,在用兵上亦是捉襟见肘,为何不接受长城内的建议,立即把飞狐军队撤进安州以补充兵力上的不足?此举亦能赢得长城内的好感,表达合作之诚意,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崔钰的“咄咄逼人”在李风云的预料当中,他也不以为意,笑着答复道,“某没有拒绝这个建议,某也希望尽快把飞狐大军撤进安州,但你在北上途中也看到了,安州战事结束不久,人心惶惶,局势十分不稳,而北征尚未结束,东北一片混乱,此时此刻根本就不是飞狐大军撤进安州的最佳时机。另外,飞狐大军出关这一路上的安全谁来保证?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某如何下达撤退的命令?飞狐大军又岂会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盲目出关?”

李风云看了一眼若有所思的崔钰,又看看神情凝重的崔九,语含双关地说道,“某没有能力保障他们的安全,而他们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崔钰和崔九四目相顾,眼里不约而同地掠过一丝喜色。李风云妥协了,松口了,虽然他所说的困难都事实存在,看上去短期内似乎都无法解决,但李风云既然把它们当作条件说出来了,就一定有解决办法,只不过需要崔氏的配合,要价可能很高而已。

崔钰略加沉吟,诚恳说道,“当初你我有约定,你出塞征伐,儿在长城内全力支援。儿遵从承诺,关键时刻雪中送炭,也算是然诺仗义,言出必践。”

李风云笑容满面,躬身致谢,“之前黄台公秘赴古北口,建昌公实际上已代表联盟做出让步,某亦书告飞狐,迫不得已之下,择机出关,毕竟某身在关外,对飞狐的控制力大为减弱,某亦不敢奢望飞狐言听计从,而事实上飞狐内部的确矛盾激烈,一盘散沙,一度都有分崩离析之危险。”

崔钰点点头,表示理解,然后郑重其事地说道,“儿今私自出塞,以身犯险,亲赴赤峰,就是想得到你的回报,拿到你兑现的承诺。”

崔九暗自苦笑,面露担心之色。崔钰锋芒毕露,步步紧逼,无益于事,一旦把李风云激怒了,双方僵持不下,对谈判没有任何好处。

李风云微笑点头,“十二娘子雪中送炭之情,某当铭记于心,涌泉相报。事实上联盟能取得今天的战果,某能在塞外打下一片天地,十二娘子居功至伟,仅凭此功,某和联盟就应该给予丰厚回报。至于飞狐大军撤进安州,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十二娘子即便不亲赴塞外,某和联盟也会尽心尽力办好这件小事。”

崔钰愣然,崔九也是惊讶不已。什么意思啊?李风云又要挖什么坑?

崔钰虽然怦然心动,对所谓的“丰厚回报”十分好奇,但她此行的首要目标尚未完成,所以毫不犹豫,“乘胜追击”,“小事?既然在你而言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那儿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年底之前,飞狐军队一定能够全部撤出关外?”

李风云摇摇手,“你我双方都要实事求是,强人所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某刚才已经说了,飞狐大军肯定要出关,但若想安全出关,首先就要解决问题的症结。阻碍飞狐大军出关的症结在哪?就在于我们实力太弱。”

“回归中土对圣主和中枢来说,算是给我们的一种恩赐,他们掌握谈判的主动权,所有事情他们说了算,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若想利用当前战果赢得最大利益,就必须抢到谈判的主动权,但办法并不多,把突厥人引进这场谈判算是办法之一,让飞狐大军留守燕北以保持对北疆的威胁也是一个办法,只是这些办法还不够,还不足以增加我们的实力,不足以帮助我们夺到谈判的主动权。”

崔钰黛眉紧皱,刚想据理力争,便被李风云举手阻止,“十二娘子,实话实说,崔氏目前的危机,仅靠完成圣主这道诏令根本解决不了,甚至连缓解的可能都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毫无意义,若想解决问题,还得想个长久之计。”

崔九若有所思,欲言又止。

崔钰却是不上当,冷笑道,“儿现在头痛,当然要医头,就算治标不治本又如何?只要可以缓解儿的头痛,儿就医头,与你何干?你痛痛快快地告诉儿,年底前,飞狐大军能否撤出关外。”

“当然可以,某可以做出承诺。”李风云脸上带笑,眼中却露出嘲讽之色,“只是,请十二娘子仔细想想,某的承诺若想兑现,仅靠某的力量够不够?飞狐大军撤出关外,的确需要某在安州给予接应和安置,但除此之外呢?飞狐豪帅们的想法呢?飞狐十几万军民是否都愿意出塞?齐王是否会置若罔闻?段达和阴世师是否会出尔反尔,找个借口大开杀戒?圣主和中枢看到国内叛乱愈演愈烈,担心养虎为患,是否会背信弃义,背后下黑手?由此推及,飞狐大军若想在年底前安全出关,受到的制约太多了,某的承诺实际上毫无作用。”

崔钰哑口无言,一时间羞赧不已,面红耳赤,怒目而视。

崔九适时出面打圆场,拱手请教,“白发,你所说的长久之计,又是何计?”

李风云冲着崔钰微微躬身以表歉意,他不是有意拒绝崔氏的要求,而是事实不允许,崔钰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力,但实力的增长需要时间,而我们现在连与中土讨价还价的实力都没有,圣主和中枢只要卡住我们的脖子,断绝支援,我们就完了。”李风云苦笑道,“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不论我们如何努力,竭尽全力,浴血奋战,但面对中土这等庞然大物,依旧是一个草芥蚁蝼。”

“既然不能靠实力解决问题,那就只能想其他办法,比如……”李风云看了看崔钰、崔九和始终一言不发的李思行,一字一句地说道,“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

崔钰疑惑不解,脱口问道,“投其所好?”

崔九却是眼前一亮,蓦然想到什么,但又觉不可思议,只是李风云向来兵行险着,做人所不敢做之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做的。

崔九稍事踌躇,小心翼翼地问道,“第三次东征?”

李风云微笑点头,“第三次东征。”

崔钰霍然醒悟,越想越是雀跃,目露兴奋之色。

李思行初始有些懵懂。第三次东征是圣主和改革派所急需的,是军方所积极支持的,是他们逆转政治颓势、重建中央威权、扳回天朝脸面的政治手段,但阻力太大了,不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继续对外征伐的条件,而当前内忧外患的国内外形势更是迫切需要国策由“穷兵黩武”转为“休养生息”,所以到目前为止,圣主、中枢改革派和军方高层虽然想尽了办法,但依旧无法做出进行第三次东征的决策。

急人之所急,急圣主和中枢之所急,如果联盟在回归谈判中,主动或者被动承担起第三次东征的重任,那等于帮助圣主和中枢解决了他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的政治难题,圣主和中枢随即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休养生息”上,一方面稳定国内局势,一方面缓解两京政治危机,同时还能驱虎吞狼,借刀杀人,驱使联盟攻打高句丽,借高句丽的垂死挣扎来消耗联盟实力,以最小代价赢得消灭高句丽的最大武功,可谓一举多得。

而对联盟来说,有了中土的大力支持,有了第三次东征的胜利,联盟必将迎来又一次高速发展,而这完全符合李风云的一贯原则,为了壮大实力不惜一切代价。

李思行豁然顿悟,霎时明白了李风云的良苦用心。

如果此计成功,飞狐大军出关的安全问题就彻底解决,圣主和中枢,还有段达、阴世师等地方军政大员,为了确保第三次东征的胜利,不但不会对飞狐大军暗中出手,反而会恭送出关。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李风云望着崔钰和崔九,言辞恳切地说道,“崔氏若能牢牢抓住这个机会,不但危机可解,或许还能再次辉煌。”

=(未完待续。)

第九百三十三章搅局

十二月初四,夜,李风云接到了李子雄十万火急送来的急件。

右骁卫将军、检校安东副都尉、郕国公李浑于十一月二十八抵达古北口,并立即传讯杨恭道,主动要求进入安州谈判。李子雄接到消息后,遂召集大总管府主要官员商讨此事,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对中土的招抚做出积极回应,允许李浑进入安州,并盛大欢迎。

李风云惊讶不已,大感意外。昨天晚上他才从李子雄的书信里看到李浑出任安东副都尉的消息,谁知仅仅过了一天,李子雄又火烧火燎地告诉他,李浑已经到了古北口,主动要求进入安州谈判。这个变化太大,出乎李风云的预料,打乱了李风云的计划,让李风云措手不及。

袁安也很吃惊,看完急件,望着脸色阴沉的李风云,叹道,“建昌公这是挟联盟以胁明公啊!消息传开后,安州上上下下欢呼雀跃,回归之势不可阻挡。”

李风云凝神沉思,一言不发。

“这场回归谈判对我们十分不利。”袁安越想越是郁闷,愤懑说道,“依明公之策,若能把大漠上的突厥人引进来,让其与中土竞争,形成鹬蚌相争之局,我们便能渔翁得利,利益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