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隋-第4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某对安东军还是有些信心。”薛世雄不紧不慢地说道,“去年底,某率军巡视边塞,曾兵进弱洛水车连川,与安东各路联军对峙月余,对他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某看来,如果安东军倾尽全力攻打晦发川,靺鞨人即便抵挡住了也是死伤惨重,而靺鞨诸部各为其利各自为战,亦是一盘散沙,又岂会为了高句丽而牺牲自己?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安东军此次攻打晦发川,有惊无险,胜算很大。”

“胜算很大?”李景嗤之以鼻,“某的看法与舞阴公恰恰相反,某认为安东军虚张声势的可能更大。因为各种原因,我们送到扶余城的粮草辎重十分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持安东军攻打晦发川的靺鞨人。”

“滑公差矣。”薛世雄摇手道,“恰恰因为我们送到扶余城的粮草辎重非常有限,才迫使安东军不得不设法自救,而对安东军来说,缓解粮草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烧杀掳掠。在扶余城周围,能够劫掠的对象只有晦发川的靺鞨人,所以某可以肯定地说,安东军攻打晦发川真实可信,并且一定会取得胜利,否则这一仗尚未打完,李平原帐下的东胡诸种就会一哄而散,安东军就会因为粮草短缺而一溃千里。”

“有道理,如此说来,安东军此刻可能正在晦发水两岸烧杀掳掠。”李景一边频频点头,一边看看沉默不语的宇文述和郭荣,然后与薛世雄交换了一下眼神,继续说道,“只是晦发川的掳掠所得终究有限,而安东有十万大军,李平原若想自救,仅靠攻打靺鞨人肯定不行,尚需另谋他策。不知舞阴公对安东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有何猜测?”

薛世雄笑了,“滑公既有所估猜,何不先说来听听?”

“某对安东军一无所知,而舞阴公却与安东军正面对峙过,对其颇为熟悉,当然舞阴公的推测更为可信。”李景一推了之,“还是请舞阴公推演一番。”

薛世雄略作迟疑,转目望向宇文述和郭荣。宇文述伸手相请,郭荣亦是拱手礼请。

“实际上形势已明朗化,诸公对安东军的下一步动作应该都有相同估猜。”薛世雄笑道,“安东军这一动,很明显就是冲着鸭绿水而去。晦发川是安东军攻打鸭绿水的必经之路,恰好安东军又缺少粮草,于是果断进攻,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既可以重创靺鞨人,斩断一条高句丽的臂膀,又能迅速渡过鸭绿水,杀进高句丽腹地,直接威胁平壤安全。”

薛世雄走到地图前,手指地图上的晦发川,然后移动到鸭绿水西岸的国内城,接着越过鸭绿水,东南而下越过萨水,直至浿水东岸的平壤城。

“这条攻击线路程远,但好在偏僻,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薛世雄感叹道,“安东军在粮草不继的不利情况下,敢于取间道长途奔袭平壤,当真是行险一搏,一旦攻击受阻,粮草断绝,则必定全军覆没。”

“这倒未必。”李景适时插言道,“只要我们以最快速度杀到鸭绿水,甚至渡过鸭绿水,与安东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则必定可以给安东军以有力支援,如此两路大军互相配合,齐头并进,高句丽根本无力阻止,平壤必可一鼓而下,东征必可一战而胜。”

话说到这份上,代表军方立场的薛世雄和李景已公开表明态度了,宇文述和郭荣亦再难保持沉默,不得不做出抉择。

“如果安东军止步于晦发川呢?”宇文述质疑道。

“晦发川的掳掠所得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安东军的粮草危机。”李景答道,“粮草危机就是套在安东军脖子上的绞索,退会死,不进也会死,唯有攻击前进,以战养战,才能勉强维持,才能以战绩赢得我们的信任和尊重,才能获得我们的粮草支援。”

宇文述迟疑稍许,又问道,“安东军抢在我们前面渡过鸭绿水的可能有多大?难道他们不怕我们隔岸观火,任由他们与高句丽殊死相搏,以坐收渔翁之利?”

李景冷笑,语气森寒地问道,“许公,请问,第三次东征,我们的目标到底是高句丽还是安东?如果我们的目标是高句丽,我大军一往无前直杀平壤,安东军又岂会害怕我们隔岸观火?”

宇文述一言不发。

关键时刻,郭荣毅然做出选择,“明日,某与舞阴公率军东进,直杀乌骨城,兵临鸭绿水。”

宇文述眉头紧皱,当即问道,“辽东城呢?”

“围而不攻。”郭荣说道。

“乌骨城呢?”宇文述追问。

“围而不攻。”郭荣不假思索地回道,“大军主力云集鸭绿水西岸,只待时机成熟,立即渡河,直杀平壤。”

宇文述脸色难看,“圣主那边……”

“许公,请给卫府争取足够时间。”郭荣躬身为礼,“萨水河里,还有二十万英魂正在翘首以待,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血祭。”

第一千零十一章东进,东进!

♂!

四月十七,晦发川。

负责繁琐晦发川东部边境的耶律铁力急报李风云,抓获一名高句丽特使,因事关平壤机密,遂急送帅营审讯。

审讯很快有了结果。负责审讯的袁安和萧逸告诉李风云,平壤愿以扶余故地换取粟末靺鞨的出兵支援。

这是一个重要讯息,李风云当即急召粟末部酋帅铁骊,详细告知始末。

“对此你有何看法?”

“平壤为了扶余故地与我靺鞨打了百余年,岂肯拱手相送?”铁骊嗤之以鼻,不屑说道,“这种伎俩连垂髫小儿都骗不过,我靺鞨人又岂会上当?”

李风云微微一笑,语含双关地问道,“然后呢?”

铁骊抚须而笑,“我曾对明公说过,平壤对我靺鞨还是寄予厚望,所以,只要明公信任我,给我以支持,我就有把握为明公攻陷平壤创造机会。”

“寄予厚望?”李风云目露嘲讽之色,不以为然地说道,“形势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平壤还会对你们靺鞨人抱有幻想?还会认为你们靺鞨人然诺仗义,将与高句丽共存亡?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平壤之所以派出特使,以扶余故地换取你们靺鞨人出兵支援,其目的就是一个,行缓兵之计,宁愿你们隔岸观火,也不愿你们落井下石,倒戈一击,从背后给他们致命一刀。换句话说,平壤已经预料到你们靺鞨人要背信弃义,要乘火打劫了,于是高度戒备,根本就不允许你们靺鞨人东渡鸭绿水。”

铁骊笑容僵滞,神色阴戾,一言不发。

“我急召莫弗来此,就是想告诉莫弗,你之前所献反间计已行不通了,甚至,你们靺鞨人就连东渡鸭绿水都已不可能了。”

铁骊脸色难看,眼神游离,捉摸不透李风云的真正意图。

靺鞨人的意图倒是很直白,高句丽不行了,在中土连续攻击下岌岌可危败亡在即,本来他们还想隔岸观火渔翁得利,但如今中土大军直杀晦发川,!接冲着靺鞨人来了,靺鞨人理所当然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臣服中土,然后跟在中土大军后面攻打平壤,灭亡高句丽,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分一杯羹,何乐而不为?

所以铁骊献上反间计还是很有诚意的,只是他严重低估了平壤对形势的判断,结果一厢情愿了。

“明公有何对策?”铁骊不想绕弯子,直言不讳地问道,“若有用得上我靺鞨诸部,但请直言。”

“兵贵神速。”李风云毫不犹豫地说道,“晦发川剧变的消息并不能持续封锁,随时都有可能泄密传到数百里外的国内城,而国内城是我们东渡鸭绿水的最大阻碍,我们必须以最快速度拿下来,然后进可攻退可守,就此牢牢掌控主动,主力大军亦可随时东渡鸭绿水直杀平壤而去。”

铁骊一听就知道李风云要靺鞨人冲锋陷阵了,只是李风云的理由让他无法拒绝,即便对靺鞨人自己来说,若想在今天的局面中抢占先机,也要尽快拿下国内城,一旦延误,晦发川剧变消息传到国内城,国内城一边据城坚守,一边急报平壤,则必然对接下来的战局造成严重甚至是恶劣影响。

铁骊稍作权衡,断然决策,“我靺鞨诸部愿追随明公奋勇作战。”

李风云点头赞许,“明日诸军东进,不可贻误。”



四月十八,辽东城下,东征统帅部。

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接到选锋军主帅左武卫大将军崔弘升急报,东进途中遇到高句丽议和使者,出言不逊,辱及中土和圣主,遂愤然斩之,并将其人头火速呈送统帅部。

宇文述怒不可遏。崔弘升愤然斩杀高句丽使者是假,阻碍议和胁迫统帅部加快攻击速度是真,而宇文述不想被人胁迫,东征统帅部更不能被军方主战派所挟持,所以他很愤怒。

但面对眼前事实,宇文述亦很无奈。圣主不在前线,中枢遥不可及,仅靠宇文述和郭荣两位正副统帅的威望,根本驾驭不了?景、薛世雄和崔弘升等军中一大批高级军官,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宇文述能维持一个团结局面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至于让帐下将官对其忠心耿耿,言听计从,纯属奢望。

现在崔弘升无视统帅部和宇文述的权威,擅自作主就把高句丽议和使者杀了,既成事实了,此举不但有公然胁迫和绑架统帅部之意,还公开打宇文述的脸,可谓气焰嚣张,咄咄逼人,但此举却深合军心,大振士气,宇文述和统帅部如果应对不当,后果严重,大好局面可能毁于一旦。

帅帐内,宇文述脸色阴沉,目露寒光;郭荣面无表情,一言不发;李景和薛世雄神情肃穆,眼里却难掩兴奋之色。

昨日军议,虽李景、薛世雄极力游说,郭荣也投了重要一票,积极主战之意愿已在统帅部形成压倒性优势,但宇文述迫于圣主和中枢所施加的政治重压,再加上前两次东征失利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导致他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消极保守,担心快速推进到鸭绿水一线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比如圣主和中枢可能会造成政治上的误判,比如军中主战派可能会抓住机会渡过鸭绿水直杀平壤,比如因为粮草辎重供应困难使得战局突然发生逆转,等等,最终让宇文述迟迟下不了攻击决心,至今没有形成加速攻击之决策。

然而,现在崔弘升一刀把高句丽议和使者砍了,局势顿时大变,直接把宇文述逼到了“死角”,已无选择余地了。

此举对高句丽来说,中土断绝了它的议和之路,只能殊死一搏了,而对中土来说,则是东征统帅部断绝了议和之路,逼着圣主和中枢不得不满足军方意愿,只能倾尽全力誓死一战,如此一来,第三次东征就背离了圣主所要求的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战果之主旨,一旦东征大军因此损失过大,直接影响到了即将爆发的南北大战的结果,必然对圣主和中枢的全盘布局形成致命破坏,而宇文述做为东征军主帅,将万死莫赎其罪。

郭荣率先打破沉默,“黄台公诛杀高句丽特使,目的何在?”

宇文述已没有选择,只能妥协,只能接受现实做出急速推进到鸭绿水一线之决策,只能承担由此所产生的全部政治风险,但这个政治风险不是由宇文述一个人承担,整个东征统帅部都要承担,所以现在要讨论的不是攻击决策问题,而是如何把政治风险减到最少,如何给崔弘升的“错误”善后。

以崔弘升的显赫身份和地位,他的一举一动都饱含深意,如果没有足够打动他的政治利益,他绝无可能冒着与宇文述为敌、把整个东征统帅部拖下水、公然挑衅圣主和中枢权威的风险,斩杀高句丽议和使者,所以崔弘升肯定有目的,但目的到底是什么,郭荣却拿不准,猜不透。

无人回答,一片沉寂。

实际上宇文述、郭荣、李景和薛世雄对这个问题的估猜都差不多,都知道崔弘升此举肯定与以裴世矩、李浑、李平原为首的安东势力有直接关系,由此引出两个重要问题,其一,齐王、崔弘升、裴世矩、李浑和李平原五者之间的合作,将对两京对峙和关陇、山东、江左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造成何种影响?以崔弘升和博陵崔氏为首的冀北、幽燕豪门世家,与以裴世矩和河东裴氏为首的政治力量、与李浑和陇西李氏为首的政治力量密切合作,是否要联手发动新一轮皇统大战?而山东人和关陇人的这种合作,是否意味着两京对峙和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将发生重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

这个问题不是宇文述和东征统帅部所要考虑的,他们要考虑的是第二个问题,崔弘升以如此激进手段裹挟东征大军直扑鸭绿水,是否意味着安东军的的确确要取间道奔袭平壤?是否的确有十万安东大军正在奔袭平壤的路上风驰电挚?

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崔弘升的激进之举就能得到合理解释,因为安东军不但需要支援、策应和配合,更需要大量的粮草辎重,否则安东军长途奔袭平壤就是取死之道,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就会重蹈萨水大败之覆辙,而这个后果不但圣主、中枢和东征统帅部承担不起,深陷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土亦是承担不起。

无人回答实际上就是答案,四位大将军的想法即便千差万别,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政治风险已事实存在了,东征统帅部就算心不甘情不愿,也不得不给崔弘升擦屁股善后,否则风险一旦演化为危机,大家都受连累,一个也跑不掉。

“黄台公的目标是什么?”郭荣沉吟良久,又问道,“是兵临鸭绿水,威胁平壤,还是渡过鸭绿水,直杀平壤?”

崔弘升的目标显然不是兵临鸭绿水,不是被动消极地牵制高句丽军队,而是要渡过鸭绿水,要给平壤以实质性威胁,甚至逼迫高句丽军队全线退守平壤,如此己方大军就能与安东军会师于平壤城下,二十多万中土将士就抢在雨季前成功包围了平壤,并且拥有了充足的攻城时间。

但是,这一仗并不因此而毫无悬念,相反,风险更大,二十多万中土将士若无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的支持,最后结果并不乐观,甚至还有可能重蹈萨水大败之覆辙。

宇文述郁愤不已,手抚灰白长须,无奈摇头。

“明日,请蒲城公、舞阴公率军急速东进,包围乌骨城,兵临鸭绿水。”

郭荣、薛世雄躬身领命。

“请滑公迅速开辟辽东城到鸭绿水西岸之粮道,并确保粮草辎重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安全运达鸭绿水西岸。”

李景躬身应诺。

“大军是否渡过鸭绿水,何时渡过鸭绿水,前提条件是粮草辎重必须得到有力保障。”宇文述望着郭荣、薛世雄和李景三人,郑重嘱咐道,“这是血的教训,是用二十万将士的生命换来的教训,我们切莫忘却,以免重蹈覆辙。”

三人一口答应。这是宇文述的底线,政治风险他可以承担,崔弘升的事他也可以善后,但军事上不允许失败,不能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攻打平壤,不能拿将士们的生命做赌博。

郭荣迟疑稍许,问道,“许公,若圣驾东来……”

圣驾东来,圣主抵达前线,统帅部失权,崔弘升以及一大批主战将领极有可能做出更为激烈之举措,如此战局必然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宇文述长叹一口气,似乎要把心中郁闷尽数吐出,“远征路上,障碍重重,圣主即便有心亲征,恐怕也难以如愿了。”



第一千零十二章东渡

♂!

四月二十一,齐王、李子雄率军抵达晦发川。靺鞨诸部为之震惊,惶恐不安。

留守晦发川的大贺咄罗告诉齐王和李子雄,李风云已于四月十八率马军诸部和靺鞨控弦东进鸭绿水,攻打国内城而去。

这与预计情况有些出入,而更重要的是,李风云奔袭国内城之前,既没有书告正在赶赴晦发川途中的李子雄,亦没有告知留守扶余城的李浑,只是要求大贺咄罗与李子雄会合后口头告知,这是什么意思?是预知到李浑、李子雄会向齐王妥协,把安东推向困窘之局,所以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怒,还是接受事实,极力争取内部团结,不惜代价实现攻陷平壤之目标?

从了解的情况来看,李风云之所以迫不及待攻打国内城,是源于高句丽使者所带来的平壤方面的重要讯息,因此加快攻击速度尽早抓住战场主动权肯定是对的,只是李风云对齐王、李浑和李子雄的态度很异常,这不免让人猜忌层生,惴惴不安。

李子雄倒是不以为然。他了解李风云,知道李风云志向远大,唯一目标就是突厥人,而近期目标则是打赢南北战争,唯有打赢南北战争,中土才能在开疆拓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李风云才能借助中土的强大力量北上征伐,报仇雪恨,所以第三次东征也罢,高句丽也罢,齐王也罢,都是李风云的踏脚石,都不可能对其追逐目标形成实质性阻碍。当然,气魄大不代表没有脾气,齐王、李浑等人对李风云步步紧逼,李子雄等落难权贵左右摇摆,都损害到了安东和李风云的切身利益,李风云势必要摆摆脸色,要做出警告,要明确态度,要对居心叵测者形成震慑。

李子雄真正担心的是战局变化,是李风云受阻于国内城下,于是既不能出敌不意亦不能攻敌不备了,接下来必然受阻于鸭绿水,一旦前有高句丽大军据鸭绿水而守,后有粮草辎重严重短缺供应不上,安东大军就麻烦了,最恶劣情况下就只能撤退,如此一来此次东征功亏一篑,所有谋划尽数落空。

“大人既然担心白发受阻于国内城,为何不急速跟进?”李珉看到父亲忧心忡忡,当即建议道,“此时不论是齐王还是诸军将,都士气如虹,只要大人一声令下,将士们势必奋起余力,继续东进。”

李子雄摇摇手,“如果白发受阻于国内城,我们取道晦发川奔袭平壤之计就彻底暴露,高句丽人会火速增兵国内城,会在鸭绿水东岸构筑坚固防线,会以最快速度把消息传回平壤,局势就会对我们非常不利,而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大军云集国内城下已无意义,就算拿下了国内城又如何?就算强行渡过了鸭绿水又如何?仅靠我们安东的力量,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困境下,孤军深入攻打平壤不过是自寻死路而已。”

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前两次东征,圣主均受阻于辽东城下,久攻不克,付出巨大代价却一无所获,所以李子雄并没有急速跟进的意思,而是打算暂驻晦发川,等待李风云的消息,一旦战局不利,他向前就可以接应李风云撤退,而向后则能迅速返回扶余城,万无一失。

“大人,白发的攻击速度非常快,他在晦发川并没有耽误太多时间,而国内城若知道晦发川发生剧变,高句丽特使也就不会踏足晦发川,所以白发依旧具备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之条件,依旧可以打国内城一个措手不及,依旧可以在国内城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其围得水泄不通,只是国内城未必就能一鼓而下,毕竟白发帐下都是马军将士,攻坚恰好是它们的短板,因此……”李珉看了一眼若有所思的父亲,郑重说道,“白发过于自信,而大人则过于谨慎,要知道战机稍纵即逝,一旦错失则后悔莫及,还请大人三思。”

李子雄沉吟不语。

李珉力谏,“我们与白发利益攸关,荣辱与共,东征的胜利不仅是白发需要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如此关键时刻,大人切莫受齐王和郕公之影响,而应该与白发齐心协力,积极求战。”

李子雄迟疑稍许,果断决策,“命令韩世谔,立即率虎贲军、风云军和豹骑军火速赶赴国内城,若有贻误,军法从事。”



四月二十二,国内城。

粟末部酋帅铁骊率上千控弦到了国内城下,大摇大摆,扬言说奉高句丽大王命令,到国内城搬运一批粮草武器。

国内城守将叫高麟,高句丽王高元的族叔。高麟当然认识铁骊,也知道平壤派出的使者已去了晦发川,而依照这两年双方合作之经验,平壤应该还是出钱粮出武器,而靺鞨诸部则出人出力,双方各取所需各谋其利,所以高麟明明已经察觉到晦发川有些异常,比如某些暗中买通的靺鞨贵族,近期并没有在约定时间内送来消息,但这种事过去也有发生,因此高麟想当然地认为靺鞨内部又起纷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事实上他也不可能想到安东会突发剧变,安东大军会取道扶余、晦发川来打他的国内城。

铁骊是粟末靺鞨第一强者,在靺鞨诸部中身份尊贵,如今亲赴国内城讨要粮草武器,可见这件事对粟末靺鞨来说很重要,所讨要的数目估计也很大。高麟不敢怠慢,亲自出城相迎,不过公事公办,你说是奉大王命令,那就拿出大王命令来,否则不要说给你粮草武器了,就连城门都不给你进。另外,我没有接到平壤命令,我无法判断你拿出来的大王令是真是假,所以你要让那位之前赶赴晦发川传讯的平壤特使出来,以作证明。

铁骊神色不悦,面露难色,说特使与回跋部酋帅乙典在一起,就在自己的后面,大约相隔一天路程。

高麟一听就明白了,铁骊急吼吼跑来是打算先下手为强,多弄一些粮草武器,于是毫不犹豫,断然拒绝。

不是他故意为难铁骊,而是国内城所囤积的粮草武器也有限。连续三年战争耗尽了高句丽国力,虽然国内城地处鸭绿水上游,至今没有遭遇战火荼毒,但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城的兵力和钱粮武器均被大量调往前线,始终得不到补充,所以如今也是步履维艰,难以为继,只能勉强支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