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皇后娘娘早上好-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王家至少还有东西吃,还可以供养出王霄这个读书人,还有无数日子比他们更加艰难的人,每一天都在为下一顿的口粮而挣扎求存。
  那就是……世宗皇帝李长聿留下来的永初盛世。
  史书和记载之中只有满篇赞词,这些血淋淋的内容,却跟着当事人一起被掩埋在了时光之中。
  李定宸当时还是个熊孩子,听说了这个故事之后,就在吃饭的时候叫人偷偷藏起两个馒头,放了十几天,果然表面都是霉斑,又在空气中失水变干,不再是他熟悉的又白又胖又软的馒头了。他皱着眉头尝了一口,就被恶心得把上顿饭都吐出来了。
  也许从那个时候起,他内心里,就隐隐约约的出现过那样的志向与期盼:等我长大了,不会让百姓再过这样的日子。
  越罗没想到李定宸还有过这样的时候,不由道,“陛下用心良苦,如今也总算是薄有成效了。”
  李定宸点点头,但很快又摇摇头,看着外面的人,问越罗,“阿罗你看他们高兴么?可正因为他们那么高兴,朕才担忧啊。”
  “这是为何?”
  “他们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如今的日子比从前好了许多。但你看他们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是自家地里出产的,进了城也卖不到几个钱,换不了多少东西。即使如此,他们也还是高兴,那从前过的又是什么日子?这里是京畿之地,天子脚下,百姓们的日子也不过勉强能过。换做边远地区,又当如何?”李定宸沉声道。
  他这么一说,越罗也沉默了片刻,而后才道,“一点点来吧,但尽我们一生之力罢了。”
  “不。”李定宸握住越罗的手,“这样还不够,阿罗。”
  越罗终于感觉到,他的情绪好似十分振奋,好像正在酝酿着什么东西,而那东西使他如此激动。她回握住李定宸,“陛下要说什么?”
  “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李定宸看着她,“听起来简单得很,然而从尧舜至今,几千上万年,却没有一位帝王能够做到,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是他们不够勤劳吗?可是有些皇帝,甚至是直接累死在金銮殿上的。是他们不够爱民吗?可是“以农为本,耕读传家”的古训早已有之。
  越罗虽然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但在短暂的茫然之后,她的眼睛却渐渐亮了起来,“陛下的意思是,从前走的路,都是错的?”
  “对。”李定宸深吸一口气,“朕近来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虽然还未曾想明白,但已经隐约有了一个轮廓。”
  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与越罗分享,让她跟自己一起为这个念头而激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越罗微笑着点头,“愿闻其详。”
  “王先生对朕说了那个故事之后,又告诉朕,百姓都是如此,有一点好东西都会藏起来,因为这样能让他们觉得安全。所以作为治理天下的朝廷,应当藏富于民,尽量维持社会稳定,不要让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任何无法预测的变动,因为他们承担不起。”
  李定宸说到这里,朝越罗微微一笑,指着外面的人群道,“若王先生还在京城,朕真想让他来看看这一幕。不是所有人得了好东西只想藏起来的,日子若过得去,他们也愿意将富余的东西拿出去换别的东西。”
  越罗学过的东西不少,但这方面的内容涉足得却并不多。她似懂非懂的问,“那又如何?”
  “那就是朕与王先生最大的不同。”李定宸目光灼灼的看向远方城池的轮廓,“王先生要他们稳,朕要他们变!”
  作者有话要说:  说起来,年轻的帝王,只要不是昏庸无能或者像宋徽宗或者天启那种心思根本不在朝政上的,基本上都是改革家。


第113章 财无定数
  越罗很喜欢李定宸这种状态,壮志满满,仿佛天底下没有他做不到的事。而这种壮志并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建立在对一切的了解之上。
  他说出口的事,就是他会设法去做成,而且也一定能够做成的。
  有一点言出法随的味道。
  她看着李定宸,“陛下已经想好要怎么变了?”
  “是有一点想法。”李定宸点头,正要说话,但这会儿他们已经很靠近城门了,他看了一眼外面的景象,便对越罗道,“阿罗不如随朕下车走走?”
  马车停在原地,李定宸携着越罗的手下了车,却没有去热闹的城门处排队,而是往旁边许多人聚集着的场地走去。
  到了近前,越罗才发现,这些人竟不是在这里歇脚,而是在进行交易。大部分都是以物易物,用自己手中的东西换需要的,而没有换到的,就将自己的货物出售给几位从城中出来采购的小贩。
  这城门外,竟是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集市。
  越罗有些纳罕,“都已经到城门了,他们怎么不进去?”
  “进城要交城门税。”李定宸显然提前了解过,解释道,“虽然只有两文钱,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却也是一笔花费。若能在城外换到想要的东西,自然就能免去了这笔花销。若是没有中意的东西,或是不想换,就把东西卖给城里来的商贩。”
  “这些商贩又将东西运进城卖出去?”越罗道。
  “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李定宸指点给越罗看,“他们有些是从城中贩货出来的,都是乡下地方少见的精细东西,价钱又不算贵,这些庄稼人也愿意买去添个新鲜。有些则是带着钱出来收货的。贩货的人只收钱不换东西,收货的人没东西可换只给钱。”
  “所以你看,这些庄稼人往往卖了自己带来的东西,换了钱,又转头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看起来是白添了一个步骤,但细细琢磨,却是妙不可言啊!”
  “本来他们互相不需要对方手中的东西,是钱替他们做了个中人,做成了这笔买卖。”越罗道。
  “对。可是银钱既不当吃又不当穿,为何能当得这个中人?”李定宸又问。
  越罗沉思片刻,笑道,“陛下这是考我呢?最开始当是约定俗成,但后来只有朝廷有铸钱的之权,这银钱发行天下,自然也等于是朝廷作担保。朝廷在一日,也就不用担心钱会花不出去。”
  “是啊。”李定宸轻轻一叹,“卖货的商贩得了钱,可以进更多的货来卖。收获的商贩买到货,可以提高价钱卖进城中去。这一来一往,听起来是低买高卖,没有诚信,可两地的东西流通起来,这商贩也被养活了,却是人人得利的好事。”
  越罗听到这里,总算明白了一点端倪,“陛下想发展商业?”
  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是朝廷重农抑商之道。
  之所以如此,一者是因为若是没有足够的人种地,粮食出产不够,很有可能会动摇整个国家的根基。二者商人在两地往来,低买高卖、囤积居奇,有时也委实可恨,更兼居无定所,容易滋生是非,影响社会安定。
  李定宸如果要推广商业,只怕阻力重重。
  “是否要发展商业,如今还难说的很。”李定宸道,“只是朝廷每年铸钱都有定数,盖因市场上只能流通那么多的钱,若是铸得多了,则物价便会上涨。但如是人人都能将自家东西拿出来出售,买回需要的东西。市场能容纳更多的银钱流通,朝廷就可多铸钱。”
  “如此,便等于凭空多了一笔活络的钱在手中。”越罗道。
  李定宸点头,“正是如此。”
  但他旋即轻轻一叹,“但你看那边,许多人还是一个个的询问过去,宁可以物换物也不愿卖了钱再去买东西。可见如今虽号称太平盛世,在许多百姓心目中,未必有让他们交付身家的信力。”
  “自给自足说来很好,但于国家而言,若是人们不再进行商业流通,也就等于是一潭死水一般,不会有任何好处。”李定宸道,“只有让这水活起来,生生不息,日子才会越来越好过。”
  “我听说前朝有财富论,看来陛下是同意天下财富无定数了?”越罗若有所思道。
  前朝有一位掌管户部的官员,曾经认为天下的财富是有定数的,所以朝廷手里的钱多了,百姓手中的钱必然就少了。所谓为了安稳民心,提倡藏富于民。不但降低赋税,又要求朝中官员不能经商,与民争利。
  因此上,那一朝民间的确十分富庶,但国库却总是拿不出钱来。又因为连年征战留下了不少弊病,后来出了几个没什么才能的昏庸君主,险些将整个王朝葬送。
  大秦吸取教训,提倡的是藏富于国,民间商业也并不兴盛。王霄当政之后,虽然说是要藏富于民,但也不赞成发展商业。
  因为财有定数是主流思想,所以另一种财无定数的说法,也就因为无人赞成而逐渐湮灭了。
  但李定宸显然是赞同这种说法的。他对这件事用了十二分的心,此刻历数从有记载以来的朝代直至如今的社会情况,数据详实,逻辑清晰,分析严明,最终得出结果,不论是人口还是社会总体财富,都是在不断增加的。只有中间战乱年代,会出现波动,但整体呈现上涨趋势。
  “商业运作十分复杂,朕也是一知半解,暂且不提。但天下财富会随着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这却是一定的。”李定宸道,“好比一个人能种十亩地,多一个人就多这十亩地的收成。但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办法。按照农事部编的《农事》小册子来种植,产量可增长二到三成。这多出来的粮食,也就是多出来的财富。”
  他说到这里,脸上的表情也有些振奋,“而且朕也是近来才发现,如果说原本的财富百姓们更愿意死死的攥在手心里不放,那么多出来的在他们预期之外的部分,他们就愿意拿出来流通了。”
  “所以陛下觉得,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使用各种办法增加粮食和其他必需品的产量,也就是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让百姓们愿意将这些财富拿出来流通,如此循环往复,百姓的日子更好过,朝廷手中的钱也更多?”越罗做出总结。
  “阿罗觉得如何?”
  越罗拍手赞叹道,“奇思妙想,却又有理有据,亏得陛下能想出来。”
  “其实先人早有这样的理论,只是不行于世罢了。朕也是近来总为军费发愁,又受到粮食增产的启发,这才生出了这样的念头。”李定宸笑道,“本来还没想得十分清楚,同阿罗一说,倒是清晰了许多。回头朕也写一本折子,请阿罗评定如何?”
  “好啊。”越罗道,“说起来是善政,但不知陛下要从什么地方起这个头?”
  李定宸的切入点,还是两个字:粮食。
  他是打算从各地的常平仓入手。原本大秦各地都建有常平仓,收上来的税粮就放在这里,若遇到灾荒年间,则可开仓放粮,以平抑物价。原本也是一项善政,但自从设立之后,几乎没有用到过。
  因为平时这些粮食就放在仓库之中不用,所以就有人打起了它们的主意。以次充好,在粮食之中掺杂砂石,乃至用陈腐发霉的粮食替换新粮,最大胆的甚至直接搬空了粮仓……这样的情况屡禁不止,时间长了,常平仓也就渐渐废弃,成了个摆设。
  所以李定宸选择从这里入手,肯定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排斥。
  不过这一回,常平仓却不再是存放税粮的地方,而是真正起到平抑物价的坐拥:他们会根据当地物价设立一个“标准价”,然后用这个价格购入百姓们手中的米粮。等到百姓们缺米时,则以同样的价钱出售米粮。
  等于是让百姓们将自家的存粮放到常平仓里来,手里则多了可以使用的银钱。
  手里有了钱,自然就会有人去花销,如此一进一出之间,市场自然就活络起来了。而朝廷看似买进卖出都是一个价,要承担其中的损耗和各种消耗,但实际上这些粮食也完全不必放在一个地方长霉,而可以将之运转起来。毕竟各地米价不同,周转起来,这份损耗也就可以填补了。
  但最重要的是,借由这样的做法,却可以极大的提升朝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他们就不会将手里的东西一直屯着,而愿意在朝廷的保证下拿出来进行流通,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所有的善政到最后都免不了面对一个问题:如何使之运转下去?
  作者有话要说:  这篇文可以叫做“一场亲征引发的改革”。
  李定宸:开始的时候,我说我要去打仗,皇后说我没有人。后来有了人,又说我没有权。等我有了权,又说我没有钱粮……


第114章 力不可及
  历史上许多变革与政策,并不是不好,只是没有一以贯之的人与精神,到最后善政中途废弛,有时候引起的后果,比苛政更加恶劣。
  不过,李定宸没有靠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是皇帝,手下还有成百上千的官吏可以使用,既不能、也不需要事必躬亲,很多事只要提个头就可以,剩下的交给下面的人去完善。
  所以这个提议得到了越罗的肯定之后,他便召集重臣们开小会,大方的将自己写的东西展示给他们看,“诸卿以为如何?”
  说起来,皇帝也算是安分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所以这一回召见重臣,表现出要搞事情的倾向,大臣们首先出现的情绪不是抗拒,而是“终于来了”。
  对这位陛下的不安分,他们也算是习惯了。
  所以发现他提出来的竟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善政,看起来也不离谱,反对的念头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何况这还是能够“增加”朝政收入的好事。
  ——朝廷用银钱购买百姓手中的粮食,户部自然就可以多铸一批钱了。等于是平白多出来的预算,谁不高兴?
  毕竟每个部门都有无数的事等着用钱,以往想从户部要出钱来,那是千难万难。国库的收入就是那么多,紧巴巴的,只能尽着要紧的地方是使,那不太要紧的,就只能一缓再缓了。
  因为不是要赚百姓的钱,又是于己有好处的事,所以即使最迂腐顽固的老臣,也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委婉的说这件事做起来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无算,须得谨慎对待。
  “朕也知晓,这才令诸公前来绸缪此事,请各抒己见,尽早拟出个条陈来才好。”李定宸笑眯眯的道。
  为他这一句话,接下来大半个月的时间,这些部阁重臣们自己手里的差事都分派下去了,每天下了朝就是被李定宸抓来开小会,直到散衙方休。但总有些事情是不能分派下去,只好自己处理的,于是从李定宸这里离开,他们还要回官衙继续处理事务。若不是奏折不能带回家,说不定连夜里都不得歇息。
  如此劳累了一段时间,围绕这件事发散思维,结果也是非常喜人的。
  众人总算商量出来了一个章程:不让地方官府来负责这件事,而是交给各地转运使司去做。
  转运使司本来就负责谷物、财货、盐铁的运输,同时还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这件事交给他们去办,既可以借重转运使司对各地情形的了解,调度这些粮食,又正好与当地官府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以免背离重设常平仓的初衷。
  而后再由监察御史每年巡查,当可使之不至于因为下面官员的懈怠或是贪欲而成为有名无实。
  除此之外,众人还顺便完善了一下这个想法,表示既然百姓可以在常平仓卖粮,那么完全可以让官府收税的时候只收银钱,以此鼓励大家出售粮食。既可以避免因为丰收反而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又能给各地官府免除麻烦。
  再有就是一个李定宸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这么做肯定会冲击大粮商的生意。为了避免被粮商们反过来利用,或者被某些贪小利者占便宜,收粮时要发给百姓粮券,没有粮券不能在常平仓购买粮食。
  而大理寺卿,前任户部尚书,更是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拍案叫绝的主意。
  “虽然陛下说,卖了粮食,百姓们手中有钱,就肯花销。但据臣所知,绝大多数百姓还是更愿意将银子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不是拿出去花用。既然如此,这银子放在哪里不是放?何如咱们替他们收管?”他对众人道。
  “如何收管?”次相刘诚捋着胡须问。
  赵靖道,“既然收粮食的时候给发粮券,那就可以给他们两种选择。一是拿走钱和粮券,那么将来还可以用钱和粮券换回同等的粮食。二是只拿粮券,那么将来领粮食时,就可以多领一些粮食。若是不领粮食,那就能凭粮票多得一点银钱。至于多久给,给多少,还得细细磋商才可。”
  李定宸后来跟越罗说起此事,还满面笑容的称赞赵靖,“该当他是户部尚书,放到大理寺着实可惜了。”
  “陛下难道还能给他调回来?”越罗道。
  这户部如今还有人坐着呢,无凭无故,调回来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李定宸只是朝她一笑,“山人自有妙计,总之先叫他在大理寺待上两年,磨一磨性子,倒也不是坏事。”
  越罗一看就觉得他又在憋什么坏主意,便追问,“陛下打算怎么做?”
  “现在说了就没意思了,阿罗看着便是。”李定宸也不遮掩自己要使坏的意思,“这一回准保要让朝中诸公都大吃一惊。”
  “陛下快饶了他们吧,当心吓多了给他们吓出毛病来。”
  李定宸信心满满道,“这阿罗就不必担心了,年迈的几位老臣都已经回乡去了,如今朝中留下的都尚算年富力强,不用担心会吓坏了。军国重臣,岂能连这点担待都没有?”
  越罗为之绝倒,也只好在心里同情一下几位大人,同时在他们开小朝会的时候,多多的令御膳房准备了好克化的茶食点心,中午这一顿赐宴也必是丰盛的席面。
  她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但回到当下,赵靖的提议虽好,但李定宸最后还是决定一步一步来,先将常平仓的摊子铺开了,若是没有问题,那么就按照他的建议来做,如此朝廷手中可周转的银子,就更多了。
  而这些银子,又必然都是要花出去的。——百姓们不舍得花,朝中诸公却不会不舍得。
  如此一来,也算是间接的让百姓们手中的银子都流通了出去,又足可以养活许多人。而这些人,又会创造出更多的东西,丰富市场和百姓们的生活。
  李定宸把自己要推动发展商业的心思藏得很深,朝臣们都没有发现。
  定下了这个章程,就开始将事情公布出去了。之前只有开小会的人知道,虽然在李定宸的授意下,外间也传出了一点风声,但具体如何,却一直没有定论。如今公布了,也可以听听民间的声音。
  谨慎起见,内阁打算今年在四京先做试验,若是运转没有问题,就再推广到各地,若是出了问题,那就先将问题解决,以绝后患。
  天泰十三年十月,四京各县张贴出告示,常平仓对外平价收购粮食。
  这个时候,朝廷的税已经收完了,所以愿意到常平仓来卖粮食的人不多。卖的也都是地里多收上来的那部分,把口粮扣出来了。如此,卖出来的钱,就可以多添置别的东西。
  可见若是没有朝臣们加上去的用银钱交税的建议,这个常平仓很有可能会十分冷清。
  很多百姓倒不是不相信朝廷,只是更习惯将粮食放在自己手中,更安心。再说,如今交通不便,从村子里入城一趟也要费些功夫,虽然卖粮买粮价钱都是一样的,但对住在乡下的农人们而言,其实并不省事。
  这是个大问题。
  住在城里的百姓,其实大多数已经没有土地了。而真正种地的人,则一整年很少会进城一趟。若是常平仓并不能方便到他们,收不上来粮食,那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
  最后,解决的办法是下面的小吏们想出来的。
  他们从城中采买了油盐酱醋糖和布匹之类的生活用品,推着大车到乡下去收粮食,有不愿意卖粮食的,就用这些生活用品来换,总算将仓库填满大半。
  这不是长久之计,但眼前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多费一些功夫了。
  而这个问题,也给李定宸提了一个醒。
  他的许多想法都是好的,本意是为了方便百姓。但他毕竟没有在民间生活过,许多方面设想并不周到,若是一味的想着改革,或许反而适得其反。
  步子该放慢一些。
  李定宸不知道这算不算挫败,但这的确让他再一次意识到,许多事并不会按照他的意志来发展。
  不管做什么事,妥协与退让永远都是主旋律。
  ——即使朝中如今已经没人反对他的政见。
  他对越罗感叹,“朕总算知道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些皇帝,总会变成昏君。”有时候糊涂比精明幸福,享乐比做事痛快,放弃比坚持容易,即使对于皇帝来说,也是这样。
  站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发现自己并没有变成超人,仍然是个普通人,会被规矩束缚,会有无数阻碍等在前面。
  但最令人无奈的,还是这世上有些事,人力不可及。就算想得再多,也只能徒呼奈何。
  他只能将自己许多想法深深地压进心底,不到可以实现的时候,不会说出来。
  以有涯之生,而行无尽之道,但只走好眼前的路罢了。


第115章 军事演习
  李定宸不光自己想通了,他还给远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