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战术的出现,也有赖于轴承,弹簧和橡胶轮胎的普及,轴承能大大减少摩擦,使得炮手可以轻易推动沉重的炮车自由移动,弹簧会缓冲炮车移动时的震动,而轮胎的出现,极大地减少了炮车的颠簸,使炮车可以适应多种复杂的地形,也使得炮车的移动更为轻便。
这样的炮车才能进退自如,完美地与火枪手形成配合。
在这个时代,除了赵无忌手下的黑旗军,任何其他的军队都无法采用这种战术,并打出如此流畅的火炮与火枪的配合。
看似普普通通的一辆炮车,其中却蕴含着堪称是这个时代的三大黑科技,轴承,弹簧,橡胶轮胎。
正所谓科技便是力量。
正在明军两侧带领手下纵马奔驰,寻找战机的阿山和马福塔见到此景,俱是一副目瞪口呆之状,其后的时间里,清军又尝试了几次对明军的突击,结果却沮丧地发现,无论攻击明军侧翼哪个地方,总会有几门炮车等候在那里,随时准备发炮轰击来犯之敌。
马福塔顿时便陷入了两难境地,出击人少的话,骑兵们会被火枪手在远程一个一个地慢慢打死,人多的话,明军便会推出炮车,用散弹集中轰击清军的大队人马,如此战术,对于此刻的清兵来讲,堪称无解。
虎大威和猛如虎正在明军方阵的后部,猛如虎披着一身灰黑色的钢甲,手里持着一把超大号的陌刀,站在队列的最前面,威风凛凛。
猛如虎的身材虽然不能跟身高两米的韩勇相比,但也是高大魁梧,相比韩勇,猛如虎更为粗壮一些,他与虎大威两人多年好友,彼此心意相通,配合亲密无间,虎大威负责居中指挥,猛如虎负责冲锋陷阵。
猛如虎原本使用的是一杆沉重的大砍刀,自从他们加入到赵无忌麾下后,赵无忌便吩咐唐维在淄川的工坊内,给虎大威和猛如虎二人量身定做了一副板甲,又专门为猛如虎打造了一把沉重无比的超大号陌刀。
这把陌刀重达四十斤,一般人拿起都甚是不易,猛如虎却能将它挥舞得虎虎生风,沉重的陌刀在他手里,犹如小孩玩具一般轻巧,这把陌刀对他来说,极为趁手。
虎大威也是一身钢甲,披挂整齐,他的手里拿着一把长弓,猛如虎以刀法见长,虎大威却是极擅弓箭,他手中这把强弓,二百米内指哪打哪,箭法无双,而他此刻统率的也是弓手。
望着远处的敌军,虎大威的心中不由得有些感慨。
他今年已三十有五,自十四岁时便开始当兵吃粮,堪称是戎马半生,因其善于统兵,作战勇猛,虎大威一步步从最底层走到今天,从基层一小卒慢慢成长为山西总兵。
他跟随过的大帅也有七八人,由于虎大威骁勇善战,手下士卒也都是难得的精锐,无论跟在哪个大帅麾下,虎大威都很受重视。
但是在这些统兵的大帅之中,给他印象最深的,便只有卢象升和赵无忌两人。
这两人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公平待人,无论是嫡系还是旁支,均是一视同仁,不分彼此,无论是作战时,还是待遇上,都是如此。
就像今日作战,赵无忌把虎大威的部众放在了方阵的后部,这里压力相对较小,这使得早已习惯作为大军前驱,冲锋在前的虎大威颇是有些感动。
第六百三十九章初战(三)()
有些统兵的将帅,作战的时候,处于私心,会把自己的嫡系放在后面,而让其他旁系部队在前面跟敌军厮杀,但赵无忌没有这样做。
虎大威当然知道这并不是赵无忌对他的格外关照,事实上赵无忌对于手下的将士都是一视同仁。。
赵无忌手中的火炮和火枪手数量毕竟有限,所以他把炮营打散,跟火枪手一起,平均分配在了左右两侧,所以明军后部的远程攻击力量,便只是虎大威麾下士卒手里的弓矢。
弓矢的射程比火枪近,火枪还能取巧,利用射程上的优势,在远程射掉敌军骑士,但虎大威的士卒便只能凭借手中强弓,和清军弓手硬碰硬。
所以赵无忌把相对较弱的虎大威部放到了压力较小的后面。
虽然明军的战术看似无懈可击,但马福塔依旧不死心,他不断地派出一拨拨的骑兵,以眼花缭乱的穿插路线,疯狂地在明军方阵周围,忽远忽近来回驱驰飞奔,耐心地寻找着明军的弱点。
他终于发现了虎大威所在的方阵后部,似是明军之中的最薄弱处。
这里好像没有火枪和火炮,马福塔手下骑兵在明军阵列前掠过多次,从来没有遭受到火枪和火炮的袭击,不过与此同时,明军的后部也多了一些东西。
那是曾经让马福塔吃过大亏的铁丝网,马福塔仔细一看,妈蛋这铁丝网还是可以移动的。
长长的铁丝网被分成前后两排,粗大的实木栅栏底下,有着一对对的滚轮,铁丝网被固定在坚固的木架上,被虎大威手下的士卒拉着,跟随明军的方阵一同向前移动。
马福塔可是尝过这铁丝网的厉害,此物刀砍不断,狼牙棒也砸不烂,想要破坏他,似乎只能靠大铁剪子,不过这玩意他手头暂时也没有。
便是有,此刻在无数明军手中强弓虎视眈眈的瞄准下,哪有时间给他派人上前,一根根地剪断这些铁丝?
看着眼前的铁丝网,马福塔犯起了嘀咕,最终他还是决定视而不见,放弃攻击眼前这股看似实力最弱的明军。
隐约之中,马福塔有种直觉,他感觉明军在这里一定埋伏了很厉害的杀招,他跟赵无忌交手过,他认为这个汉人将领非常狡猾,心思又极为缜密,他绝不会露出弱点给你,如果你感觉你发现了他的弱点,那一定不是弱点,而是陷阱。
于是马福塔只得执着地带着手下的骑兵,在明军的侧翼继续不断地驱驰飞奔,徒劳无功地继续在这里寻找战机,亦或是,消磨着时间。
同为沙场老将的阿山也发现了明军方阵后部的与众不同之处。
嗯?这里似乎没有那些难缠的火枪兵,只有弓手和步卒,这里好像也没有火炮,他手下的骑兵在这里做了无数或真或假的袭扰,迎接他们的只有一排排的弓矢,并没有那些可怕的火枪弹丸和火炮的散弹。
同时,阿山也看到了明军后面拖着的那长长的两排铁丝网。
从远处看,铁丝网上无数铁丝的线头伸出,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铁丝网看着也并不是很高,但是他的高度,恰好就比清兵胯下战马所能跳过的最大高度,高上一点点。
无数的铁丝线头,便是无数根铁刺,若是被它划上一下,虽不会有性命之忧,但破皮流血却是不可避免。
看来这铁丝网便是这些明军最大的倚仗,只要能破坏掉面前的铁丝网,面前这四千人的明军,是无论如何阻挡不住己方八千骑兵的突击。
拿定主意后,阿山率领着手下的骑兵,在一阵阵来去如风的穿插游动中,慢慢地将手下骑兵的重心移动到了明军的后部。
明军似是毫无所察,依旧在缓慢而坚定地向前移动,虽然距离皇太极的中军还有一段距离,但随着明军的不断前行,两者间距离已是在不断地缩小。
阿山的心中开始也有些着急,自己和马福塔两人的兵力加起来一万六千人,数量上远远超过面前的这些明军,只是奈何明将的阵势部署的颇有章法,火枪火炮搭配,犀利无比。
耗费了许久时间,己方也没有得到任何的突破,清军反而在明军的强大火力面前,损失了上千名精锐的骑士。
大汗还在后面看着自己,不能再拖下去了,想到这里,阿山更不迟疑,终于率领着手下的骑兵,开始对明军的后部展开了突然而强力的袭击。
大队骑兵自明军侧翼的边缘穿过,绕到了明军的后方,随后,在阿山的率领下,清兵开始对明军的后部展开攻势。
屹立在最前面的猛如虎暗道一声来得好,当即便是一挥陌刀,他手下士卒纷纷扛起一面面的巨大木盾,快速地向着铁丝网的方向,迎着清兵而去。
猛如虎的后面,虎大威也开始指挥手下弓手拉弓搭箭,瞬时间明军阵中万箭齐发,密集的弓矢不断地呼啸而至,向着来犯的清兵射去,飞箭如雨,密集的箭雨之下,清兵的惨呼声此起彼伏,不断有清兵被明军的弓矢射落马下。
清兵也纷纷以弓矢还击,但是明军弓手的面前,均有步卒手持巨盾在守护着,巨大的木盾被清兵的利箭射得夺夺作响,将清兵射来的弓矢挡住了大半,只有少数运气不佳的明军士卒,被从木盾之间的缝隙穿过的弓矢所伤。
暂时明军还是占据上风,清军骑士在马上没有盾牌掩护,明显伤亡更大一些。
但是这些阿山并不在意,作战哪能没有伤亡,只要能破坏明军的铁丝网,冲进明军步卒的队列,他手下的骑士将无可阻挡。
步兵一旦被骑兵冲入军阵,基本便是一个必败之局,近战之中,一个骑士通常可以利用战马的速度和冲击力,轻松地杀死杀伤数十名甚至上百名步卒。
冒着明军密集的弓矢,损失了几百名骑兵之后,大队清军骑兵终于杀到了铁丝网前,看着眼前的铁丝网和铁丝网上闪烁着寒光的铁刺,清军胯下的战马本能地踌躇不前,只是不断绕圈徘徊,哪怕是马上的骑士如何喝骂,如何鞭打,却再也不肯前进一步。
趋利避害,本就是生物最基本的本能。
滞留在铁丝网前面的清军骑兵,顿时便成了明军弓手最好的靶子,虎大威手下的弓手原本便是大明有数的强兵,其弓术便是相比强悍的清兵,也不遑多让。
锋利的箭矢不断飞来,越来越多的清军骑士在铁丝网面前倒了下去,骑士的尸身和战马的尸体堆在铁丝网的前面,结果把后面清军的进攻线路也给堵塞上了。
大批清兵在铁丝网面前乱做一团,在明军的箭雨中,犹如没头苍蝇一般乱撞,
时不时会有人丧身于弓矢之下。
关键时刻,阿山不但没有着急,他的头脑反而愈发清醒起来,他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十余载,经历了大小数百场战役,比这再困难的场面,他也曾经历过。
阿山敏锐地判断出,当今最重要之事,便是破坏面前这些铁丝网。
他心中犹自有些庆幸,面前的明军显然并没有火炮和火枪,否则己方的伤亡还会大幅增加。
铁丝网的后方,只有手持巨盾,在清军的箭雨中不断前进的明军士卒。
略一斟酌后,阿山再度发号施令,队列最前的清军骑兵纷纷跳下马来,举起手中的狼牙棒或是马刀,开始在铁丝网上乱砸乱砍。
铁丝是有韧性的,很难砍断不说,也很难被砸毁,最多是被砸得变形。
然而即使是变形的铁丝网,对清军依旧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就在这时,阿山发现明军的大盾兵后面,有阵阵的青烟开始升腾。
这是什么?看着明军队列中的烟雾越来越浓,阿山心中疑惑之意更甚,他隐隐有一种不妙之感。
突然间,无数冒着青烟的铁疙瘩自明军的巨盾兵阵列中飞出,掉落在了正在卖力打砸铁丝网的清军士卒脚下。
铁疙瘩看着圆圆的,落在地上还会滚动一会,它的表面凸凹不平,像是个黑铁球,又像是个铁制的甜瓜。
阿山心中不祥的预感愈发浓厚起来。
突然间,铁疙瘩一个接一个地爆炸起来,爆炸的中心,火光宛若雷电一般闪现,无数钢铁碎片向着四面八方激射而出,爆炸的冲击波所过之处,无数清兵士卒宛若被镰刀收割的稻穗一般,惨叫着倒了下去。
爆炸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趁着这段间隙,明军的巨盾兵再次投掷出了一波铁疙瘩,又炸倒了一批悍不畏死继续前冲的清军骑兵,铁丝网面前阵阵硝烟腾起,烟雾将一切都笼罩了进去。
片刻之后,冷冷的寒风吹散了硝烟,阿山这才看得清楚,只见铁丝网面前一百米之内,横七竖八地倒卧着无数清兵士卒和战马的尸体,残肢断体遍地都是,鲜血遍地,人血和马血混在一起,气味令人闻之欲呕。
长长的铁丝网依旧是完好无损,只是上面挂上了很多尸体的残骸,鲜红的血液,从灰黑色的铁丝上不断滴落。
袭击明军的一千多名清军骑士,当场横死。
第六百四十章战后()
今日一战,敌众我寡,而清军又多是以机动力见长的骑兵,在手中没有重骑兵可以突击敌阵的情况下,赵无忌只能选择利用己方在火器上的优势,来战胜清军。
仗着手中炮车相对较强的机动力,赵无忌的打算是尽量逼近敌军的中军,当皇太极所部进入己方火炮的射程后,赵无忌便会突然集中所有的火炮,以射程较远的开花弹和实心弹,猛轰清军的主力中军,力求重创敌军或是直接干掉皇太极。
与此同时,空中的两架热气球也会在第一时间把燃烧弹和装满汽油的木桶自高空扔下,目标也尽量对准皇太极的汗帐大纛,力争在尽量杀伤敌军的同时,扰乱清军的指挥机构。
但皇太极的警觉超出赵无忌的预料,当发现两翼骑兵无法攻破明军方阵,而明军却在不断地向自己逼近的时候,想起岳托事先的提醒,皇太极立刻看穿了赵无忌的战术,而后他果断地选择了撤退。
接到号令后,数万名清军士卒开始井然有序地转身后撤,清军的左右两翼骑兵,阿山和马福塔此刻不进反退,反而更加凶猛地在明军阵前不断地穿插袭扰,以掩护自军主力的撤退。
眼见自己的目的被敌军识破,炮轰皇太极的想法已不可能实现,赵无忌便也不再留手,他直接指挥炮营,瞄准阿山和马福塔的骑兵队,以开花弹和实心弹一阵劈头盖脸的猛轰,把原本那些准备用来对付皇太极的弹药,一股脑地都倾泻在了马福塔和阿山的头上。
而在天空中的热气球上,陈凡和祁隆也开始将一桶桶的汽油和一颗颗的燃烧弹从吊篮上迅速地扔了下去,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另一架热气球上的明军士卒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巨大的木桶从天而降,落在地上,顿时摔得粉碎,无数透明而气味浓烈的液体飞溅出来,洒在地上,洒在战马身上,也洒在了清军士卒的身上。
再随后,一颗颗黑色的巨大铁球也开始从空中不断砸落,铁球掉落到哪里,哪里便会传来一声巨响,而后便会升腾起一片两米多高的火焰,大火沿着地上的汽油四处蔓延,熊熊燃烧。
这奇异的火焰仿佛是来自于地狱般可怕,既拍打不掉,也无法被水浇灭,漫天的火光中,清军的战马在浓烟和烈焰中痛苦地嘶鸣着,疯一样地四处乱窜,无数的清兵士卒或是被疯马活活踩踏而死,或是死在了仿佛无处不在的熊熊烈火之中。
至于马福塔和阿山,他们以及他们手下的骑兵们,则经受了一番异常恐怖的炮火洗礼,地动山摇,巨大的铁球呼啸而至,摧毁着任何可能阻挡它前进的物体或是生物,哪怕是再强壮高大的战马,被这动能巨大的黑铁球轻轻一擦,也会落得一个骨折筋断的下场,更不要说是身体远较战马脆弱的人类了。
每一发实心炮弹跳跃突进的轨迹上,必定会留下一条笔直的以血肉铺就的红色通道,战马和清兵破碎的躯体遍布其中,惨叫之声不绝于耳,血腥之气扑鼻而来。
至于那开花弹,更是一件威力巨大的杀人武器,且不论他那巨大的爆炸冲击波,也不论爆炸时漫天激飞的钢铁弹丸,就仅仅以它那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便足以吓疯不少清军骑士胯下的战马。
自空中看去,一发发炮弹尽情倾泻在清军的骑兵队中,暴起一朵朵灰红色的烟花,而遭受打击的清兵士卒则乱做一团,受惊的战马疯狂地四处乱窜,混乱之下,清兵逃逸的速度大大地被减缓了下来。
这种情况下,能否逃出生天,完全纯粹取决于运气,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有巨大的炮弹从自己身后砸过来或是爆炸开来。
片刻之后,清军骑兵终于逃出了明军火炮的射程之内,一脸狼狈的马福塔和阿山,终于收拢了手下的残兵,留在队伍的最后面,护送着皇太极的大军且战且退。
随着清兵的离去,火炮的怒吼也终于慢慢地平息了下来,战场上再度恢复了相对的宁静,偌大的平原上,熊熊烈火依旧在噼噼啪啪地燃烧,不过比起刚才,火势已经小了很多,地上遍布着鲜血和残肢断体。
受伤的清兵有气无力地呻吟着,或是惨叫着,几面清军的大旗胡乱地被人丢弃在地上,白色的旗帜已被烧毁了大半,马刀,狼牙棒等各种清兵常用的兵器也散落的满地都是。
这场史称德州之战的战役,终于以明军取胜,皇太极退走而落下帷幕,赵无忌继续保持住了自己清兵克星的传统,将自己对清军的连胜记录增加到了四场。
面对撤退的对手,赵无忌派出了刘芳亮率领的枪骑兵,命他们趁势掩杀小股落单的清军溃兵,并紧密关注和侦查清军主力的一举一动,随时向自己禀报。
战事还没有真正地结束,五十万百姓还没有被拯救,此时仍然不是可以放松,并欢呼胜利的时候。
随后,明军开始进行战后的收尾工作,清剿漏网的残敌,打扫战场,救助己方的伤兵,并清点此战的战果,以便向朝廷报捷。
其他的明军士卒则开始在不远的地方准备安营扎寨,今日与清军主力激战一场,面对难缠的对手,虽然取胜,将士们也已十分的疲累,在这里稍作休息,再行追击敌军也不迟。
到了傍晚,战果的统计终于出来,此战杀死清兵四千余人,俘虏清军伤兵六百多人,并缴获战马一千多匹,以及若干的辎重。
此番的战果虽然没有对阵岳托那一战丰硕,但由于此战的对象是皇太极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因此胜利的意义更为重大,这标志着明军已经有能力与最强大的清兵进行抗衡,并战而胜之。
晚饭后,山东巡抚颜继祖来到明军大营,拜访赵无忌,自清军攻入山东境内后,这位山东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可谓是丝毫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指挥失当,手足无措,山东战局之所以糜烂至此,他要负上很大一部分责任。
自清军入侵以来,颜继祖畏敌如虎,不但不敢出面组织山东的军队迎战清军,反而带着手下三千士卒龟缩在德州城内,一动不动,坐看清军围攻济南。
皇太极的大军押送着五十万百姓自德州城旁边路过,颜继祖也是连声都不敢吭,唯恐激怒清军。
今日他在德州城头,他惊讶地看到居然有明军敢于挑战强大的清兵,一个时辰后,他更加惊讶地看到明军居然取胜,赵无忌率军击败不可一世的皇太极,清军惶惶退走。
到了这时,颜继祖终于敢大着胆子出了德州城,前去赵无忌的营寨拜访。
交谈中,颜继祖不动声色地暗示赵无忌,他在朝中有座师以及多位门生故旧帮衬,只要赵无忌肯帮他一把,让他在德州之战中分润上几分功劳,稍减自己的罪责,他愿意替赵无忌在朝中活动出力,使赵无忌在朝中的官职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颜继祖还咬着牙做出了十万两银子的承诺,只要赵无忌答应帮他,三天之内,十万两银子便会送到赵无忌的营寨内或是青州府。
然而赵无忌并不以为然。
此次事件过后,作为山东的最高长官之一,颜继祖肯定会被崇祯皇帝狠狠惩罚一番,迎接他的结局也多半是斩首弃市,对于这种胆小如鼠又尸位素餐,碌碌无为之人,赵无忌也懒得理他,与他草草敷衍了几句之后,便端茶送客。
既然做错了事,便要接受惩罚,赵无忌并不打算帮助颜继祖,十万两银子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赵无忌还不会放在眼里,若是为了求财,赵无忌大可去攻打实力更弱,却押送着大量财物的岳托。
这种庸官不斩了他,难道还留着过年?
面如死灰的颜继祖走后,一脸讪讪之色的吴三桂厚着脸皮卷土重来,这使得赵无忌大为惊讶。
原来自从那日离开赵无忌之后,吴三桂便带着麾下的三千关宁铁骑来奔赴临清州,打算投靠到高起潜麾下。
高起潜起初看到素有辽东赵子龙美誉的吴三桂带着精兵来头,当即便是心花怒放,暗自庆幸自己保命的资本又雄厚了一层。
然而待到他听完吴三桂的来意之后,不可一世的高公公却犯了愁。
高起潜是崇祯信重的宦官,仗着皇帝的信任和手下统率的关宁军,他甚至敢和卢象升叫板,顶牛,能让他惧怕的人并不多,但赵无忌恰好是其中一个。
高起潜在赵无忌的手上可没少吃亏,更是曾被赵无忌亲自动手,拳脚交加,当众殴打了一番,事后高起潜跑到崇祯皇帝那里告了赵无忌一状,结果却被崇祯又给狠狠呵斥了一番。
从此之后,高起潜便对赵无忌怕得死心塌地,将赵无忌列入绝对不可得罪之人的名单内。
反复斟酌了半晌,生怕得罪赵无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