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帝好多啊-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草原上的女人适应力还是极强的,服从强者,也是他们的天性或者说常态。
当初铁木真的妻子也被人抢走了,若是他妻子不听话,会活下来,并且生下血脉未知的术赤?想想都不可能。
残阳如血,哲别冷脸看着一个部落被屠杀完毕后,望向西南方,那里,是窝阔台和察合台的所在,他相信,很快,他就可以亲手把他们两个人宰掉,然后,在蒙古帝国中,再进一步!
哲别脸上泛起一丝微笑,他相信,那一天,并不会太遥远。
此刻,东海,流求(台湾)。
早在春秋时期,台湾就被我们的先辈称为“岛夷”。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瀛”。
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
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鸡笼”。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
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冤”,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冤’名之”。
以上四个名称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而西方殖民者一度称台湾为“福摩萨”。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
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岛夷”,就是台湾的第一个名称。
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
《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应该指的就是台湾。
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
《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二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
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
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
通过《临海水土志》,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
颇有大志的隋炀帝,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当然也对早有前朝前代所关注的台湾起兵。
据《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六年(610年)发动远征琉求之战。
“琉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琉求”即为台湾,而非日本琉球。
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
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称“澎湖”,烟火相望。
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所记内容并不是太详细。
作者写了如此多的记载,只为了证明了一件事情,台湾,是中国的!
skbshge
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白鸟之死()
一只白鸟
死于我手
痛苦,萦绕着我
我丢弃箭矢
黑色的鸟
重生于世
我再次追逐着
玄鸟眼中
却已没有我
skbshge
第338章 与朱棣谈判()
如今的流求(台湾),现在并不是大唐的领土,而是大明的。
大明帝国的新任皇帝,也就是已经将年号从洪武改成永乐的朱棣,现在将流求,这个十分接近大唐疆域的岛屿,定为了明帝国的临时首都。
这里,离大唐帝国的疆域只有一道海峡之隔,两百多公里罢了,若是海军封锁不严,放了一两支大唐军队进来了,那么朱棣留守在流求的军队,还真不一定能挡住。
可是,朱棣依然在这里,而且是光明正大的告诉了姬长安,自己,就在流求。
他有自信,他相信,姬长安不会孤注一掷,派军队来杀他,他也相信,现在郑和统领的海军可以彻底封锁海域。
所以,基于他自己的自信,他代表着大明帝国,与大唐鸿胪寺等派来的人,在这里,展开了和谈。
朱棣南望,一片沧海,他叹息道:“近来,时常回想故国,想当年,朕与诸位兄弟,曾经在大明宫中玩耍,而现在,大明宫,已经变成了焦土……”
郑和低声道:“陛下勿扰,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故土,重现故国强盛,现在的谈判,不就是一个好机会吗?”
朱棣苦笑道:“姬长安是一头真正的恶狼,他从一个普通到没有丝毫名气和家世的人,一步一步,从一个庞大帝国的最底层,变成了一个帝国的皇帝,这其中的手腕,魄力,决断,狠辣,实在是令人细思极恐,他决不可能把那么大的土地吐出来,哪怕我们真的鱼死网破,他也不可能妥协的!”
朱棣叹了口气:“神木的种子……懂得制造宝船的工匠……现在全部在唐人手中,朕和他们谈判也是没有办法,大明帝国赖以生存在这个大争之世的利器,却是被彻底夺走了!恐怕,夺不回来了……”
郑和也沉默了,这两样东西,确实是太重要了,如果真的弄不回来,大明帝国,恐怕再也没有恢复故土的机会了。
朱棣长吟道:
“床头孤剑空有声,
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
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
家祭如何告乃翁?”(宋代林景熙读陆游《示儿》后所作《读陆放翁诗卷后》)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朱棣吟罢,泪满衣襟,他长叹道:“亡国之君,不过如此……”
郑和等人,悲从心来,回望故土,心中乡愁,不可遏止。
然,悲痛之后,他们还是得面对现实,大明本土已经完蛋了,百分之九十九夺不回来了,现在的他们,必须要得到神木种子和那些工匠,不然的话,就真的不可能反杀了。
他们在这件事情上面并没有瞒着大唐帝国的谈判团,事实上,他们也不可能瞒住,毕竟是迟早都要提的。
他们已经做好了大出血的准备,他们只希望姬长安能退一步,给一些种子和工匠给他们,不然的话,再过几年,他们恐怕连自保都难了。
姬长安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他面对朱棣他们的要求,也没有召开内阁会议,而是直接让鱼朝恩笔墨伺候,他口述大唐帝国需要的条件。
姬长安沉思片刻,然后开口说道:“告诉谈判团,和谈可以,种子和工匠也可以给他们,不过却有条件;第一,明国必须全面退出大唐海域,流求必须还给大唐,同时签订盟约,十年之内,不可封锁海域。”
“第二,种子只能给他们十颗,至于工匠,可以给他们百名,但是必须要分为三批,每一年,给一批工匠给他们……接下来的话不要告诉明人,告诉负责交易的人,不能把掌握完整宝船制造流程的工匠给明国,必须分散开来,懂了吗?”
鱼朝恩连忙点头,然后仔细的写了下来,姬长安看了看,确定并无谬误后,便让人直接送交内阁。
这件事情,姬长安没有精力一直跟进,他准备交给内阁,然后到时候过问进度。
鱼朝恩仔仔细细的把印着姬长安私印的纸张折好,然后往太极殿而去,姬长安见鱼朝恩走了,于是重新拿起桌子上面的《东周列国志》读了起来。
《东周列国志》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
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不过姬长安手上的并不是冯梦龙写的,而是通过系统兑换出来的。
《东周列国志》其实和三国演义差不多,都是演义类小说,姬长安轻声的评价着:“纵观东周几百年,无外乎一个‘乱’字,乱世春秋,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并不足为奇。
春秋时期,多有谋国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轸、宁俞、赵盾等,也多有谋国之君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但之后,谋国之君和谋国之臣皆越来越少,后几近灭绝,多出将才而无相才者,也多为游说之人,再之后,只剩家养士人的君子,当然如信陵君这些也堪为国才,但所养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后,仅剩将领之才了,将领之后,就只剩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之流,惟秦王政为治国之君,任人唯贤,下面也有一帮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难怪秦能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
姬长安将《东周列国志》丢在桌子上,这书他已经看完了,这里面,有一些内容并不符合史实,如秦孝公临潼斗宝等,同时也充斥着封建伦理道德和天命论的说教,在姬长安看来,这书也只能打发打发时间罢了。
现在姬长安还是读史居多,大唐史馆,有一些,历朝历史代的隐秘记载,现在他主要是在读那些。
姬长安正准备放松一下,一个人,却是闯了进来,姬长安抬头一看,居然是谢冉……姬长安心中,疑惑顿生。
skbshge
第339章 谢南赋死(感谢宋子雅和书友160……打赏)()
(感谢宋子雅一千五百起点币和书友160731184956327的五百起点币打赏,多谢二位,章节限制字数,抱歉)
姬长安拿起一本秦律,一边看一边问道:“冉儿,你来做什么?”
谢冉走到姬长安身边,流泪道:“陛下,请……救救我父亲吧!”
姬长安的脸色没有丝毫变化,他翻开秦律,一边看一边说道:“谢南赋不是被流放到边境去了吗?怎么,他死了?”
谢冉紧要嘴唇,她抱住了姬长安,然后哀求道:“陛下,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您就饶了我父亲一命吧!他年事已高,若是再不回长安,这个冬天,他一定会死在边关的!”
姬长安淡淡的说道:“那和朕有什么关系?谢南赋,现在是一个罪犯,朕虽然可赦免其罪,但是朕凭什么为他违反帝国的法律?此例却是不可轻开。”
谢冉被噎住了,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姬长安放下秦律,轻声说道:“回去吧,谢家,和你已经没有关系了,你现在,是大唐淑妃,而不是谢氏长女。”
谢冉低声道:“有关系的……陛下,你能不能见一见我弟弟谢羿?他,想见您。”
姬长安眉头微蹙,询问道:“他见朕做什么?嗯……既然你开口了,那就见一见吧。”
谢冉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开口说道:“……谢谢你,我弟弟就在太极殿外,离清凉殿也算不上远,你现在要见他吗?”
姬长安点了点头:“你回去吧,等一下,朕会让血衣卫带他过来的。”
谢冉有一些担心,不过终于还是回去了,姬长安看着谢冉渐行渐远,逐渐消失不见后,拿起一本史书,边看边说道:“去两个人,把谢羿带过来吧。”
两个血衣卫低头一礼,然后就出去了,姬长安则是沉浸在了史书之中。
书中不知岁月,姬长安只知道自己看了十来页的时候,谢羿到了。
谢羿一来就跪下来了,他磕头道:“陛下!求求您,救我父亲一命吧!”
姬长安看着跪在殿中的谢羿,他今年已经十八余,虽未行冠礼,在姬长安看来,却也是一个成年人了。
姬长安开口说道:“谢羿,你可知道你父亲当年做了什么事情?”
谢羿头也不抬,直接说道:“我知道,但是我父亲年事已高,还望陛下恩典,看在年龄的份上,提前赦免他吧!”
姬长安平淡的说道:“大唐律例,男子只有八十岁才能免刑,谢南赋……朕记得好像只有六十岁左右吧?朕虽然是天子,可是也不能随便免除一个人的刑罚,你还是回去吧。”
谢羿狠狠地往地面磕头道:“陛下,我愿意代父从军!只求陛下饶他一命!望陛下恩准!”
姬长安看着谢羿已经磕出血来的额头,淡淡的说道:“可,朕等一下就命令兵部发文,明天你就可以上路了,等你到了边境,你父亲就可以回来了,现在你去看看你姐姐吧,说不定是最后一面了。”
谢羿心中,突然有一股彻骨的寒意涌现,他抬头看着脸色平淡的姬长安,忍不住开口道:“陛下,您真的如此绝情吗?家姐陪您这几年,难道没有在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
姬长安冷冷的看了谢羿一眼:“朕以为,你会很聪明,结果你让朕失望了,你果然还是像我们刚见面时的那样,是一个小孩子,你如果害怕战争,就回去吧,朕今天可以当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谢南赋,就死在帝国边境吧,那是他这辈子最好的归宿,也是一个光荣的结果。”
谢羿心中满是愤怒,但是他看着周围蠢蠢欲动的血衣卫们,拼命的忍住了自己的冲动,他磕头道:“陛下,我愿替父从军!我不是孬种!不惧怕战争!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我渴望建功立业!”
姬长安点点头:“你这样,还算是有一些男子气概,功名当从马上取,你去吧,你记住,朕不会帮你,路是你自己选的,就算是死,你也要死在路上,听懂了吗?”
“臣,懂了!”
谢羿狠狠地磕了一个响头,然后在一个太监,几个虎贲士的监视下,往谢冉所在的宫殿而去。
姬长安伸了个懒腰,不由得觉得好笑,谢羿居然说出那种话,真是……
天子并不是无情,只是对于情绪控制得很好罢了,若是真的无情,谢羿怎么可能见到姬长安,更别说替父从军了。
不过,谢南赋不能活,姬长安非常不想看到谢南赋,所以,今年的冬天,他是见不到了。
谢冉和谢羿做了一件蠢事,他们让姬长安想起了谢南赋,想起了谢南赋曾经做过的那些事,所以,谢南赋死定了。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一个月后,谢南赋接到让他回去的旨意后,欣喜之下,居然死了。
当然,在他死的过程中,有一些人,动了一些小手脚,不过,不会有人知道了,哪怕未来谢羿爬得再高,也不会知道了,因为除了姬长安和于烈外,所有的知情人,都死了,所有的线索,都没了。
这件事情,让谢冉和谢羿几乎崩溃,不过,姬长安却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谢南赋当年既然那么蠢,那么迎接姬长安的怒火,也是天经地义的。
十月很快就到了,今年是长安三年十月,姬长安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第三年。
三年的统治,整个帝国,已经让所有人都接受姬长安这个皇帝了,如今的姬长安,在威望之上,却是不逊色于李世民,若是姬长安选择在这种时候改掉帝国国名,恐怕也不会有什么人反对。
不过姬长安现在并不想改国名,或许,等到他统一世界的时候,会改吧。
十月,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因为姬长安曾经下过命令,开恩科,而恩科时间,就是十月。
长安城更加热闹了起来,这两年,诸子百家所建立的学院实在是火爆,因此此次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skbshge
第340章 殿试()
此次恩科,由姬长安亲自监察,主考官为应国公武信,也就是武则天的父亲担任。
此次,姬长安还开了殿试之风,并且规定,诸子百家学子,皆可在学院的举荐下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这次的考试规模比上一次起码要大三四倍。
姬长安对于科举制度,做了一些改变。
在姬长安看来,一个帝国,如果武风不盛,那么军队定然羸弱,所以,一个帝国的高层,必须有武夫的存在,不然的话,军队招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姬长安必须要削弱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去参军,去战场上博取功名利禄,建功立业,而不是死读书,然后参加科举,入朝为官。
文武双全,这将成为三品以上大员的标准,不是硬性要求,但是起码得有一大半人,武能上马拉弓领兵,文能下马提笔理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姬长安决定了一件事情……科举扩招。
在姬长安看来,科举大概就和大学差不多,前世大学生多值钱啊!但是扩招以后,呵呵。
同理,科举扩招,考上的人越多,科举就越不值钱了,想出头,要不去地方,做出成绩,要不就去参军,如果两个都不想选择,那就只能在家里混吃等死了。
帝国不可能无意义的扩大官员阶级,毕竟要是冗官,问题就大了。
当然,姬长安此举也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帝国确实是需要更多的官员。
帝国未来的扩张,是需要大量的官员去稳定地方的,明国那些被大唐打下来的土地,现在可是还是在军管中,将来必定是要大量的官员去管理的。
想获得更多的官员,扩招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这次的科举,会让很多人惊喜不已,那些本来可能考不上,无法金榜题名的,将成为帝国的一份子,为帝国的战争机器,免去后顾之忧。
科举一连考了五天,一个月的时间才出成绩。
十一月一日,晴,天刚蒙蒙亮,姬长安就召开了朝会。
这是姬长安罕见的上早朝,因为今天,要举行殿试。
历史上的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资治通鉴》干脆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称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
但成书更早的《旧唐书》记录了唐高宗的这次殿试:(显庆)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旧唐书·高宗本纪》)
也就是说,唐高宗在殿试中只取了五人,让他们居上第,然后进入弘文馆。
很显然,姬长安不会这么做,但是他也不知道历史上的唐代的殿试是一个什么章程,因为唐代殿试并不是常例,皇帝可以开,也可以不开,全凭心情,所以姬长安也只能凭心情了。
姬长安把殿试名次分为三甲。
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秀才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之所以是秀才及第,而不是进士及第,那是因为,大唐秀才科是高于进士科的,如果是进士及第,别人反而会不习惯。
按道理,一甲三人,殿试后就应该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由于殿试在大唐是第一次,所以姬长安基本上都参照了明清时期的方法。
试前须复试,复试毕,应殿试。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制策题目,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此次策问内容由姬长安亲自出题,题目为二。
一题为:“古人识贵精通,学重兼博。不有激发,何以相求?三礼何篇可删?三传何者可废?墨氏非乐,其礼何以?儒家委命,此言当乎?彼天女、天孙,不知何物?彼日兄、月姊,弟妹是谁?驵侩与伧奴宁分?一纯将二精何说?孤竹之君何姓?新城老妇何名?棘竹出自何方?毒铜产於何国?何乡无水可饮?何地卧冰而温?何人恩信过於田横?何人壮勇等於关羽?何人凿坯而遁?何人终日扫门?无浅近之不为,悉说。”
另外一题比较简单,为:“论天下大势。”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
至阅卷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