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历史1000问-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介:本书以时间为序,从远古的史前文明说起,一直叙述到2011年为止,在所有的同类书里是时间跨度最大的,这也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其次,本书与同类书相比,虽都是选取历史片段、勾勒历史故事,但本书的选取面非常宽泛,从而使本书的信息量颇为庞大,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再次,本书在叙述时,力求尊重史实,不妄加评论,让读者做阅读的主人,去思考、去感悟……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最后,本书在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时,不仅考证了正史,也辨析地引用了一些稗官野史、逸闻琐事,从而使本书的叙述角度更为客观,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201824
第1章 前言()
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曾经说过:“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仍然存在着,它并没有死去。”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有识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二战时期久负盛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熟悉各国历史,过人的学识可与历史学家相媲美;马克思、恩格斯在史学领域多有建树,他们所提出的众多理论学说已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
当人类用以代步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当人类生存的环境及未来的命运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人们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也在进行着一场革命,人们有理由把自己居住的星球视为一个“村庄”。观念的革命势必带来行为的转变,社会发展至今,谁再对别国历史不闻不问,谁再对异邦文化横加排斥,谁就难以成为一名眼界开阔、前途远大的“地球村”村民。正如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所指出的:研究历史就是为了对人类目前的活动看得更清楚。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对世界历史一无所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从目前情况来看,要在浩如烟海的史学书籍中找到一本真正把知识『性』和通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世界史读物,并非易事。正因为如此,本书编者不揣浅陋,试图在这方面做一点努力。
本书以时间为序,从远古的史前文明说起,一直叙述到2011年为止,在所有的同类书里是时间跨度最大的,这也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其次,本书与同类书相比,虽都是选取历史片段、勾勒历史故事,但本书的选取面非常宽泛,从而使本书的信息量颇为庞大,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再次,本书在叙述时,力求尊重史实,不妄加评论,让读者做阅读的主人,去思考、去感悟……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最后,本书在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时,不仅考证了正史,也辨析地引用了一些稗官野史、逸闻琐事,从而使本书的叙述角度更为客观,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此外,本书还『插』入了大量展示世界历史人文风貌的精彩图片,目的只有一个:烘托原文,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将世界历史的真谛领会在心。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史学资料,以便使本书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强解历史的地方,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和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第2章 上古史(1)()
人从何处而来?
关于“人从何处而来”这个问题,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都曾提出了大量内容迥异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圣经》里《创世记》的“上帝造人”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
直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用进化论代替神创论,用自然选择取代“上帝的旨意”,来解释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种的这一事实。1871年,他又在《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正式提出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理论。
然而,进化论者在当时只能从解剖学、胚胎学等相关学科取得间接证据,以及按照一般的进化原理来论证从猿到人的理论,直接的即化石的证据在当时还是缺少的,为这种理论提供实物依据就成为当时众多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的课题。
主持过陕西公王岭蓝田人遗址发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说:“达尔文的理论在当时是少数派,因此关键是要从地层里找到从猿到人的化石和考古材料,这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的东西。”
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
目前已知最早的猿类化石,是在埃及渐新世(距今3800万—2600万年)地层中发现的埃及猿。这种猿身材不大,脑量小,形态特点介于猴和猿之间。后来,由埃及猿又发展出生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的化石最早发现于欧洲,后来在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都发现过这种化石。曾经有一个时期,科学家们认为森林古猿就是人类的祖先。然而,后来发现的越来越多的化石材料表明,森林古猿只是黑猩猩、大猩猩等现代猿的祖先,发展成人类的古猿则在森林古猿之前。有一种拉玛古猿,才是原始人类分化出来的起点。
就目前所知,拉玛古猿是20世纪30年代由一位青年研究人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距今约1500万—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后来在肯尼亚和我国云南等地也发现过。这种古猿犬齿较小,齿弓近似抛物线形,嘴巴从面部突出的程度也比较小。总之,拉玛古猿的形态与人类已经很接近,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它就是从猿到人的过渡类型。
距今大约500万年前,又出现了南方古猿。因为它的化石最早是在非洲南部发现的,所以又简称为南猿。南猿的身体结构特征表明,它们不但能够直立行走,而且已经能够使用天然工具。其中有一种名字叫“纤细种”的南方古猿,身高约一米二三,体重平均约25公斤,脑量平均不到450毫升。它们的身体和手都比较灵巧,除了使用天然工具以外,有的“能人”还制造简单的工具。它们成群地生活在相当干燥的空旷草原地区,依靠集体力量,采集植物的嫩叶和果实,经常捕捉一些龟、蛇和小的哺『乳』动物,偶尔也狩猎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大约在300万年前,南方古猿就这样通过长期艰苦斗争,不仅在劳动中产生了简单而原始的语言,而且还学会了应用石块相击的方法制造简单石器,终于成为最早的人类。
人种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何关系?
人种,也称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和发『色』、身长、面型、体型、头型、鼻型等,以及血型、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其形成原因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生物学上,世界现生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界的严重束缚,各个人群长时期地生活在相当隔离的各个地理环境中,在体质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世代相传,致使人类分衍成为若干具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因此,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种的各地方『性』亚种。
法国贝尼埃和瑞典林奈早在1684年和1758年就对世界人类进行了人种划分,但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对人种进行研究的是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卢门巴赫。他在1775年发表《人种的自然起源》,依据肤『色』、发型、身高等体质特征和原始分布区域,把人类划分为五个人种,即:高加索人种(俗称白种)、蒙古利亚人种(俗称黄种)、埃塞俄比亚人种(俗称黑种)、亚美利加人种(俗称红种)、马来亚人种(俗称棕种),这个划分其实是人种的地理分类。
不同的人种带有不同地理环境的印痕,如尼格罗人种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生理特征,黑『色』的肤『色』可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浓密的卷发可防止头被日光晒昏;宽厚的鼻、唇扩大了黏膜面积,可促进蒸发散热。北欧地域人种长期生活在较寒冷地区,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经过预热后再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可使皮肤少受冻伤;身材高壮。
人种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人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地理学中,有人把它划归为自然地理学的分支,也有人把它划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什么是氏族公社?
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自然形成的血缘组织。原始人过着群体的生活。每个群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的后代(不排除其中可能有收留或俘虏的外族成员);它们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共同战斗,财产公有并且有共同语言、崇拜、葬地等。这种人群就构成一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族名,用以区别不同的氏族。
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当时主要是以石器和弓箭作为生产工具。母系氏族时期的生产,起初渔猎、采集还很重要,但农业、畜牧业已开始发展,手工业也已经出现,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制陶业。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是伴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缓慢出现的。总的说来,生产效率极低,生产力发展异常缓慢,人类完全受着大自然的支配。第二,氏族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维持生存。氏族内部按『性』别和年龄分工,男女老少都参加生产劳动。由于生产在本质上是共同的生产,因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氏族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一些生活用品和随身携带的工具。与此相适应,消费品也是平均分配。第三,氏族公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决定的。氏族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在议事会中,全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都享有平等表决重大事项的权利。氏族首长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如果他们违背了氏族成员的利益可以撤换。在氏族内部,除了舆论对人们的褒贬之外,没有任何强制手段,更没有任何剥削和压迫。第四,氏族内部的婚姻制度是族外通婚,禁止同一血缘亲族集团内部互相通婚。当时典型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同一个血统的几个氏族组成胞族,两个或几个姻系胞族组成一个部落。于是形成了氏族—胞族—部落这样的组织系统。
原始人为什么要绘身和文身?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绘身和文身是一件非常重大神圣的事。如澳洲土著平时总是随身带着红、白、黄各种颜料,不时地在颊、肩、胸、腹等处点上几点颜『色』,到了重大庆典时则要把全身涂得五彩缤纷。北美温哥华的努特卡印第安人在他们的节日里喜欢用动物油脂配制成各『色』颜料在脸上绘制出五花八门的图形,还要撒上些闪闪发光的云母碎片以渲染喜庆气氛。与绘身相比,文身就多少要忍受一点痛苦。如澳大利亚某些土著是用锐利的贝壳片或石片在胸部和腹部制作瘢文的,为了使纹路更深、更大,不少人还用泥土『揉』擦伤口,以减慢愈合的速度。伊利安岛上的巴布亚人更是用火在皮肤上烫制瘢文。尽管要经历这种种的痛苦,但人们在施行文身时的隆重热烈并不下于绘身。太平洋中马绍尔群岛上的土著居民不仅在文身之前要唱祈祷歌,而且要奉上供品并跳起舞蹈,以献给他们崇拜的两位文身之神——里奥第和兰尼第,据说文身术就是由他们发明并传授给人类的。
那么,原始人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费尽心机地去绘身或文身呢?有人推测可能是出于图腾或祖先崇拜。据现有的人类学调查资料,在有关绘身和文身的实例中,最常见的就是把本部落的图腾绘制或文刺到自己身上。由于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本部族的图腾不是象征着自己的祖先,就是象征着最受崇拜的主神,因而身上绘有或文有这些图案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帮助。据记载,在文身的巴布亚人中,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专用图案,一旦有人抄袭了其他部族的花纹,轻则引起口角纠纷,重则触发械斗甚至战争。
绘身和文身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某种巫术或宗教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土人在打仗时全身绘红,为死者举行丧礼时全身绘白,以此求得天神的庇护。生活在澳洲中部的阿兰达部还把他们的图腾绘在自己身上,再用山鹰的羽『毛』沾上自己胳膊的血贴在那些图案四周,并且跳一种“图腾舞”以与神灵交流。几乎所有的澳洲土著部落的巫师在作法时都要绘上花纹,否则会被认为法术不灵,而失去人们的信任。
此外,绘身和文身也往往反映出各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如巴布亚人年轻时一般用红『色』绘身并黥刺面部,老年人则用黑『色』绘身并加刺手臂、腿部或胸部。在日本的阿伊努人中,花纹大而直的社会地位较高,小而曲者社会地位较低;而新西兰的『毛』利人也是面部黥文越复杂精细的人社会地位越高。加洛林群岛的土人甚至明确规定,只有贵族阶级才有权在背部、手臂、腿部黥刺精美的花纹,非自由的人只能在手、足部刺一些简单的线条。
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哪里?
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是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着苏美尔人。对于苏美尔人,人们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们是哪一族人,但他们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却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首先出现人类的文明,得益于“那里生长的枣椰树,不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里的芦苇『荡』里,有各种野禽小兽,还有鱼类,提供了宝贵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而尤为可贵的是,那里的土壤是极其肥沃的冲积土。”(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聪明的苏美尔人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说“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的黏土制成写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作笔印刻成的文字,由于字形像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苏美尔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划分为星座,以后又从星座中划分出黄道十二宫。此外,还有文学上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长约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
原始社会为什么有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族”。处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人类,用一定的动物、植物与无机物等为氏族组织的名号,此物便被奉作氏族的图腾。每一个氏族对他们的图腾物都有着一定的血缘传说与崇拜形式。图腾乃血缘的旗帜。图腾的文化意义是一个氏族中同一血缘的象征。认为在同一图腾的氏族成员都是源于同一种血缘的,属于同一种图腾的氏族成员都深信他们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因此,共同的信仰与义务感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图腾也是维持氏族成员团结一致的有力纽带。它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结构和一种凝聚力。
最原始的图腾就是生殖崇拜,是对整个氏族中生命力的歌颂和崇拜。高举着火把与石斧的原始人类都有着我们无法理解的精神世界。他们既崇拜生殖,又崇拜生殖器。很多考古发掘都证明,在人类历史上也曾经有过一段漫长的生殖崇拜时代。由此可知,处在野兽出没、荆棘丛生的恶劣环境中,生产力极其低下,另外受着大自然严重威胁的原始人们,若没有对生命的崇拜,哪能走出荒蛮的远古世界。因此,原始人也都把人的繁衍生息当成氏族部落兴亡的头等大事,自然也便出现了生殖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人们曾把生育后代认为是女『性』一方面完成的事,所以,他们所崇拜的对象便是母亲、女神。对女『性』的崇拜同时就是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像鱼、蛙等动物就成了图腾。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伟大女神——女娲,但女娲实际上就是蛙。娲、蛙都是一个意思。现在中医仍然把女『性』阴门叫做“蛙口”,人们也把孩子叫做“娃子”。这全是原始社会中蛙崇拜在语言文字当中的遗留。当原始人从生殖愚昧当中醒悟过来时,意识到了父亲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后,男子的社会地位也上升了,人类社会便逐渐过渡成了父系氏族社会。而女『性』生殖崇拜同时也变成男『性』生殖崇拜了。鸟、龙这些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男『性』生殖崇拜的图腾也产生了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商族便是一个用鸟作图腾的氏族,他们曾有一个“玄鸟生商”的神奇传说。那时东方沿海一带地区是广大的鸟图腾区域,鸟又称佳、淮。中国东部有一条大河叫做“淮”河,江苏一带有很多用“淮”命名的地名,追其根溯其源,都是因为它们曾经处在鸟图腾区域。
远古人是怎么计数的?
早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人们从摘野果和捕获野兽等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有无、多少等概念。后来又发展到用结绳、刻痕、手指来记数。
1937年在墨托维亚(地名)发现的40万年前的狼前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这是已经发现约用刻痕方法计数的最早资料。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用在棒上刻痕的方法来计算他们的牲畜。
第3章 上古史(2)()
古时候的印加族,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上打个扣,用来记录收获的多少。我国古代也有“结绳而记”的情况,也就是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数。罗马人最初用手指作为计数的工具,他们要表示1个、2个、3个、4个物体时就分别伸出1个、2个、3个、4个手指;表示5个物体就用1只手,表示10个物体就用两只手。我们现在还可以在罗马数字中看出这些痕迹,如用i、2、3等来代替手指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写“v”字形,表示大拇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这已是数码的雏形。数字符号的引进,是人类对数学认识的一大进步。它标志着“数”已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了,具有独立的地位。
何谓军事民主制时期?
所谓“军事民主制时期”,是指氏族制度的解体或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期,也被称为“英雄时代”。这一历史时期,既保留了原始民主因素,又具有军事的特点。根据摩尔根对“易洛魁部落”的研究,军事民主时期除军事首长外,还有人民大会和议事会两个典型的民主机构,用以保障民主的实施和限制个人权力膨胀。军事民主制是社会发展和战争的产物。早期氏族部落间就时常发生冲突,但战争只是为了血亲复仇,地界纠纷等等,所以军事民主制形成的初期,民主因素较多。军事首长的职位只意味着责任和义务。他们受到群众的尊敬和信赖,一般没有特殊的权利和报酬。
为什么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转折点?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衣、食、住及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种的繁衍及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在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下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成为国家产生以前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社会制度。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逐渐代替了血缘关系,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氏族制度,这就是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恩格斯曾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指出原始社会制度瓦解是个逐渐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前提。在原始社会,生产发展到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时,就已经有奴隶出现,而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时,奴隶已成为农业、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这时国家尚未出现,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一切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基本分歧点。
你知道尼罗河泛滥节的由来吗?
从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