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燕太子丹-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春节一过便是大婚,梅傲雪以及家人都被安置在一家叫王家客栈的地方,这个客栈是刚建的。现在燕国地盘越来越大,又新增了代郡,来往的官员越来越多,隗彦等人商议之后,决定重新开一个客栈,取名为王家客栈,专门给来往官员和外国使者用。
梅家虽然还不是官员,但是马上就是王室亲族了,自然也在服务之列。梅家不是本地人,听名字以为是姓王的人家开的客栈,自然也不会想到姬丹的背景。
大年初三,约莫三百多人的队伍来到王家客栈,敲锣打鼓,将新娘接上了花轿。一路上梅傲雪的大哥梅广瞧着不对劲,一直问来迎亲的王公公到底有没有走错,直到进了王宫,才感觉不对。
梅家以为被人抢了亲,正想大声叫嚷起来,却听王公公说,所谓的赵云就是燕王姬丹。梅家人都大吃一惊,这才明白为什么夫家的排场如此之大。
此时在花轿里的梅傲雪还不知情,直到在一座叫做傲雪宫的宫殿里见到早就等在那里的姬丹,梅傲雪这才恍然大悟。
这算是姬丹给梅家开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姬丹之所以这么做,也怕梅傲雪也许并不喜欢嫁到王室,中间徒生变故。这样虽然突然,但是到了宫中,不管梅傲雪愿不愿意,都不得不嫁了。
婚礼隆重而繁琐,不过比娶赵妍儿的时候还是要简单一些,毕竟赵妍儿是一国公主,同时又是内定的王后。
现在梅傲雪的心思完全在姬丹身上,即使知道有个王后,但也并不计较,安安心心做起妃子来。
大婚后第二天,姬丹的封赏下来了。梅傲雪被封为雪妃,老丈人梅守仁被封为涞国侯,封地在梅家庄所属的涞邑,世袭罔替。梅傲雪的母亲严氏被封为诰命夫人,长兄梅广被封为涞邑令,二兄梅阳则被调进了蓟城,在太守祁康手下做司事。
以前梅家庄虽然大,但是也不过方圆二十里,所有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二百来人。现在涞邑地方近百里,还有一个完整的县邑,人口近万人。涞邑又靠近蓟城,占着各种的便利,以后只会越来越富。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梅家上下一时有些适应不过来。以前梅家庄只有几个主人穿金戴银,现在连仆人也开始穿上上等丝绸面料做的衣服了。
到了第七天,赵妍儿带着长公主回来了。姬丹怕她觉得受冷落了,接下来几天到坤宁宫过夜。由于第一个是个公主,现在姬丹有了新的妃子,赵妍儿也迫切地想要生个儿子,服侍起姬丹来也特别热情。
说起赵国王室的种种事情以及燕军攻打赵国的事情,赵妍儿倒是没有怎么反对,只是叮嘱姬丹不要伤了太子赵嘉。至于赵艾,赵妍儿也恨得咬牙切齿。姬丹向她保证过一段时间便再次亲征,一定要将赵艾正…法。
259。 东胡兵起()
如此又过了十天,姬丹再次离开蓟城,来到武遂城。同时一道命令传到代郡,命令大将盘麟领兵南下,与姬男、姬存孝等会合。
武遂城在燕、赵交界的南面边境,只有霍光统领的一万兵力守城,来的时候姬丹又带来了一万兵马,共两万人。姬丹带来的这一万兵马是从辽东来的,就是所谓的辽东兵,领兵前来的是大将姜严。
辽东北边还有东胡未灭,姬丹本不打算从那里调兵,但是听军师派来的士卒来报,赵国现在已经停止了内乱,赵嘉和赵艾隐隐有互相联合,共同对付姬丹的迹象。
姬丹在平原郡还有五万兵马,也不敢从那里抽调兵马。听守在平原郡的大将曹永来报,齐、楚两国一开始打得火热,后来见到姬丹并没有发兵攻打,楚国的兵马打了一阵也就撤了。现在燕国西边有战事,很难说齐国不会想要趁机收复失地。
本来应该从代邑出发,那里一路上有姬丹近二十万大军,但是姬丹嫌那里山路行走速度太慢,所以直接从易水到了武遂。
好在现在从武遂到肥城一带的城池都被燕军占领了,书战报通行无阻,姬丹一纸诏书就将姬存孝的三万骑兵召来了。
凑够了五万兵马,姬丹准备先捏个软柿子,把附近的观津城先攻下来。观津现在名义上归赵嘉控制,离武遂只有一百余里,而离其他最近的城池扶柳、武城都有二、三百里,赵军想要救援也不容易。
兵马围住观津,却发现其实观津城内早就没有赵国兵马了,都被赵嘉抽调走了。姬丹兵不血刃,又得了一城。姬丹命姜严在此守城,而自己则回了武遂。虽然观津离邯郸更近,但是武遂连着上面的苦陉、肥城,而观津与肥城之间有个扶柳,其有赵国兵马驻守,姬丹指挥起来反而在武遂城更加方便。
根据迹象,赵军正在柳城集结。燕军想要继续推进,估计要大战一场了。既然要战,姬丹也不害怕,一道道诏书武遂城发出,兵马正在大规模地调动着。
赵国大乱,燕国趁机浑水摸鱼,这个消息早已传遍了原各国。不过原各国倒还没有动静,东北方的东胡却又蠢蠢yu动了。
经过了近三年的修整,东胡终于从之前失败的yin影彻底走了出来,开始再次用草原雄鹰的眼光看着南方这个庞然大物。细作来报,燕国现在以倾国之兵伐赵,而本来驻扎在丹城附近的燕军被抽调走了一万,东胡王阿布达大喜,觉得自己的时机到了。
"大王,此次再战,我军应当越过丹城,长驱直入,先扼住海边辽东与辽西的通道,如此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军师伊稚斜如此说道:"至于辽东和乐浪郡,大王可以慢慢地一口一口吃掉。"
"好!军师所言正合我意。传我命令,大军出兵十五万。我领兵十万,前去围住丹城,围而不攻。军师领兵五万,去辽西南部守住与辽西的交界处。"
"是!"
"这次不打下辽东,我阿布达绝不罢休!"
东胡王行动极为迅速,决定发兵之后第五天,便召集齐了十五万兵马,一路浩浩荡荡,朝南面杀来。
现在东胡与辽东的边境线相当模糊,辽东的牧民经常越境去东胡放牧,而东胡的牧民也经常南下。东胡有细作在辽东活动,辽东自然也有细作在黄龙府。东胡的消息很快就被报到了辽东郡守隗洪那里。
兵来将挡。隗洪是武将,本来就主战,现在东胡主动送上门来,隗洪自然是不怕的。不过丹城太守颜顺就没有这么乐观了,看看丹城以及附近驻扎的兵力加起来只剩下三万兵力,颜顺忧心忡忡。
"隗郡守,辽东兵力不足,整个辽东加起来也就五万兵力,并且分散各处,无法与东胡抗衡。以下官之见,不如将他们都召集起来,在东胡兵没有进入辽东之前,就与东胡决战,这样就可保全疆土不失。否则,敌众我寡,难免会被一一吃掉。"
"嗯,太守所言有理。"
"另外,听说燕王几次征兵,都没有去乐浪郡。上去收取乐浪郡至今,已经有两年多了,想必也有一些兵力了。不如去向乐浪郡守甘利请求支援,甘将军本来就是辽东大将,想必不会吝啬的。"
"好主意,我现在就派人去乐浪郡。"
……
此时的甘利还在府尽力造人。自从差不多一年半前甘利接到姬丹的诏令,要求娶十房妻妾之后,甘利果然不敢违抗,真的娶了十房妻妾。甘利嫌一个个婚礼麻烦,居然在同一天,与十位妻妾在同一个地方举行婚礼,拜堂成亲。
对于甘利的举动,其同僚和手下听了都哭笑不得,但是转念一想,又对甘利升起敬服之心:甘将军这是要尽快完成燕王的要求,好去战场上厮杀。
十房妻妾将甘利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晚上都要辛勤耕耘,以便一年后收获一、两个白胖小子,继承甘家香火。
不久,其的五房妻妾终于怀上了,一年之后,相继产下婴儿,结果不走运,竟然都是女婴。
这个时代的规矩,只有男xing长大了才可以继承香火,甘利失望之余也无可奈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立功的机会一个个从身边溜走,继续等待下一次出生。
结果男婴没有等到,却等到了东胡兵再次打过来的消息。甘利急得团团转,却又无计可施。甘利有心杀贼,但是姬丹下的是死命令,必须要有子嗣之后才能领兵打仗甘利也无可奈何。
正当甘利无计可施的时候,部将杨炎上来献计。
"将军,此事其实不难办到。"
"哦,杨将军有何良策?"
"将军只要去找一个婴儿,将其收养为义子就行了。"
"哎呀,好主意,我怎么没想到?"
……
甘利大喜,命人急忙去物sè合适的婴儿。不久,甘利果然找到了一个婴儿,刚出生不久。这个婴儿的父母是乐浪郡的一个农夫,家已经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正愁养不活,现在被甘利领养了去,还得了一大笔银子,双方都很满意。
甘利将孩子交给还未怀上的正室方氏抚养,方氏非常高兴,把这个孩子当成心肝宝贝一般。方氏虽然为正室,但是母以子贵,生不出儿子,也不会有地位。现在有了个儿子,虽然不是亲生,但是老爷甘利并不在意,而且是家唯一的儿子,以后在甘家的地位也就有保障了。
解决了这个子嗣问题,甘利便开始征兵。乐浪郡虽然以前男丁耗尽,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这几年燕国不断用兵,却从来没有向乐浪郡征兵过,而且搬到这里来的居民不在少数。甘利的征兵令一出,不出五月便征到了三万人,而且都是青壮。甘利将这些青壮与原来驻扎在这里的五千兵马混在一起,稍作训练,便开赴辽东。
这个时代与姬丹穿越来的时代有所不同,这些士卒本来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身体素质不差。士卒虽然也需要经过训练,但是战斗经验主要还是在战场上获得。一开始上战场的时候也许会损失大一点,但是之后不久就会适应起来。
军情紧急,一招完兵,甘利便领着三万大军,浩浩荡荡赶向丹城,而辎重粮草则由后军的官去负责。
在国内征战就有一点好处,就是粮食供给一般不成问题。甘利领兵出征时并没有带辎重,只带上了大燕钱庄的银根。现在大燕钱庄的分店到处都是,而且就是商家也都认钱庄的银根。
从资源上来说,打仗也就两点,一则是钱粮,一则是兵源。现在有了大燕钱庄这个大靠山,钱银就不是问题。至于粮食,只要不闹饥荒,官府会有库粮,商家会有屯粮,而百姓手也会有余粮。再不济,还可以向其他国家买,所以钱粮这一项也就没有问题了。
现在成问题的反而是兵源。燕国现在地盘变大,人口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姬丹以举国之力伐赵,青壮基本上都去了赵国,所以腾不出手来。
到了武闪城,大军休息,甘利命人去向商家买存粮,充作军粮。有了军粮,甘利才下令埋锅做饭,用完餐之后继续前进。当然一个城池的粮食只能供给大军数ri之用,而甘利也只需要数ri之数,因为丹城一向储粮丰富,到了丹城自然就有粮食供应了。
等到了丹城外,甘利才知道丹城的守军已经与东胡大军的五万先锋部队大战了一场,双方各有死伤,并没有占到便宜。这次大战,辽东郡已经出动了全部的兵力,看来东胡的兵马战力恢复,不能小瞧。
这支先锋部队其实是东胡军师伊稚斜的五万兵马,隗洪接到斥候的消息,便率兵出击。虽然没有将其击败,但是伊稚斜想去辽东南部的企图暂时受挫,不敢前进。
甘利的大军驻扎在丹城南边,等待东胡兵到来,决一死战。过了两天,辽西的援兵也到了,而且居然也带来了三万兵力。
姬丹起兵之时,唯一基本上没有受到战祸的也就辽西了。燕国几次征战,辽西都是主要兵源之一。辽东郡守隗洪虽然也向辽西报急,但是并不真的指望辽西发多少兵马过来。唯一能指望的上的还是从燕王那里调兵过来增援,谁知辽西这么快就发了三万兵马过来。
这些都是郡守商直的功劳。自从商直当了郡守之后,便轻徭薄税,想尽一切办法减免辽西百姓的税赋,深得辽西百姓的拥戴。这次商直得到军报,向全郡紧急征兵,老百姓都踊跃参加,才能轻易地招到三万青壮。
如此,辽东本来三万驻军,隗洪再在辽东个城池征调一万兵马,加上乐浪和辽西郡过来的援军,轻易便凑足了十万大军,足可以与东胡兵一战。
v
260。 鲜卑口()
等十五万东胡兵到了丹城北门外的时候,只见这里旌旗招展,军营连绵数十里,东胡王阿布达也大吃了一惊。阿布达见到军师伊稚斜,才知道伊稚斜已经与辽东大军打过一仗,当时辽东只有三万兵力,两军相战,竟然没有取胜。
现在阿布达和伊稚斜都开始后悔,后悔不该来招惹燕国。有心想撤军,却又怕惹人笑话,从此面对辽东再也抬不起头来。想要决战又怕胜不了,两军便以丹城为界对恃了下去。
其实现在辽东的燕军大部分都是新兵,真要打起来,东胡兵还能取胜。燕军一边训练士卒,一边对恃。如此足足过了一个月,丹城南面突然来了一支大军,原来是大将曹永率领三万兵马前来支援。
曹永的这三万兵马其实也是新兵,从平原郡新招募而来,招完了便匆匆赶来。这是姬丹与郦食其的安排,平原郡原来有五万大军,归曹永统领,但是平原郡南面便是齐国,姬丹不敢调走,只有重新招募。
平原郡本来属于齐国,姬丹有心安抚民心,伐赵时不从平原招兵。不过现在救急,也顾不得这些了。平原郡招来的兵马如果让他们去对付齐国也许有些不妥,但是调去对付东胡却正好合适。
曹永的大军一到,辽东便有了十三万兵马,东胡想要再攻取辽东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一ri,隗洪突然召集这里的武官员,举行会议。
"诸位,昨天东胡王派来了使者,说是要求和,两下罢兵。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求和?"
众将都有些意外,裨将祖荣说道:"我军虽然有十三万兵马,但是士卒多为新兵,只有三万是老兵,参加过战争。要真打起来,我军太吃亏,不如就从了东胡的请求,等大王伐赵结束,再来打不迟。"
"是啊,"辽西大将商进说道:"现在大王正在伐赵,我等只宜求稳。万一出了什么乱子,影响到大王伐赵,大事就不妙了。"
"不然,"乐浪郡守甘利说道:"东胡王主动请和,说明其心怯也。心怯则战必败。我等正好趁此时机,攻取东胡,一举去掉这个心腹大患。"
"嗯,可以答应东胡王同意求和,等东胡兵撤退的那一天,我军突然杀过去,如此可以取胜。"
曹永也认为这是一个好时机,但是战场上成败难以逆料,说话时语气也没有那么肯定。不过隗洪身为辽东郡守,时刻得提防着东胡,早就yu除之而后快了。一听甘利和曹永支持,隗洪立刻表示支持。如此,最后商议的结果就是按照曹永的计策,准备偷袭。
这一ri,东胡王下令后军带着辎重先后撤。等过了两ri,东胡王这才下令剩下的大军后撤。这是东胡王吸取了上次被姬丹追击的教训,才做出这样的安排。
燕军早就等着这一刻了,东胡王的大军刚刚撤出三十里,燕军便追了上来。追上来的是两万骑兵,东胡王与燕军骑兵稍一交战,燕军便主动往回撤离。东胡王不敢追击,怕碰上后面的燕国大军,转身继续北撤。
这次指挥的是大将曹永。东胡兵快,燕军慢,只能徐徐追击。曹永多派斥候,遍布数百里。行出半ri,见到一个东胡的部落,曹永派兵将其包围,得到两千匹马都用来做战马。
曹永也不去害这些牧民,还给了他们钱银,算是买下了这两千匹马,而且出的价格也不低。然后,曹永安排人将牧民连同牲畜都暂时送到辽东去安置。
其实只要东胡人没了马匹,便是想要反抗也是不行。不过为了防备万一,曹永还是将这些东胡人都送到了辽东去了。
第二天,燕军又发现两个部落,又将他们近五千匹马匹全部买下。如此燕军虽然没有和东胡兵交战,但是兵马却越来越强大。到了第十天,燕军来到黄龙府南面的时候,燕军已经有了万骑兵。
眼看着燕军越逼越近,东胡王只好决一死战。这一ri,东胡王率领十五万大军前来决战,谁知燕军并不求战,只是下令步兵结成战阵,多布置各种守御之物。
上次东胡兵领教了燕军的步兵,东胡王不敢随便冲杀,只好与燕军对恃。燕军一边对恃,一边又派人四处收集马匹,几乎将黄龙府以南的所有马匹都收了过来。
这一天晚上,甘利领着五万骑兵,绕过去突然袭击黄龙府。黄龙府并无城池,甘利很快就占领了整个黄龙府。东胡王听到黄龙府有失,急忙回师去救。这边曹永知道甘利得手,挥师掩杀。东胡兵受到南北夹击,顿时大败。
东胡王没有回到黄龙府,带着残兵逃跑了,连王妃胡冰和儿子冒顿都被甘利俘获。燕军占了黄龙府,留下一部分人守着,其余的继续向北推进。之后阿布达又多次与燕军交战,互有死伤。
燕军也不急,一边与东胡兵交战,一边将这里的东胡牧民都安置到辽东等地去。短短一个月时间,燕军总共安置了二十万东胡人到辽东、乐浪、辽西等地。现在的东胡人大部分青壮的都被拉去从军了,剩下的牧民都是些老弱和女人,自然没有多少反抗能力。
同时,隗洪又把大批原来的辽东牧民迁入东胡南部。现在辽东已经被改造成牧场,居住的都是些牧民。牧民迁移非常方便,只要赶着牛羊马匹,进入东胡境内,寻找一片草地便可以安家了。
这些都是曹永的主意,东胡王的兵马都是骑兵,很不好对付。曹永这是要鸠占鹊巢,等这里都成了忠于燕王的辽东人,东胡自然就被灭了。
现在,东胡王占据了黄龙府以北的半个东胡,而燕军占领了黄龙府以南的半个东胡。曹永将这些从辽东过来的牧民集在黄龙府附近,用重兵保护,一面开始筑城,一面继续清剿。
现在曹永的骑兵数量越来越大,已经可以与东胡兵一拼了。但是东胡地方大,又全部是草原,骑兵在上面纵横驰骋,毫无阻碍,曹永几次寻求决战,都被东胡王逃脱,曹永只好继续用以前的策略,广布斥候,一经发现马上出兵围剿。
同时,只要燕军经过,那些东胡的牧民就全部被控制起来,马匹统统买下,牲畜和人都被迁到燕国。曹永虽然没法找到东胡兵,但是那些牧民却无法像东胡兵那样随便移动,渐渐的,东胡的牧民越来越少。
东胡的牧民一减少,东胡兵就失去了依赖,那些辎重早已在行军途丢了,现在找不到牧民,东胡兵连粮食补给都成问题了。东胡王看到问题的严重xing,几次强行穿过曹永的防御线,来到东胡南方,曹永派兵追击,还是没有追上。
不过现在东胡的南方也没有什么牧民,东胡王四处乱窜,找不到吃的,有一次都进入了辽东境内。辽东境内虽然有居民,但是现在是非常时期,所有居民都搬到了城池里。身后曹永又要赶到,东胡王不敢停留,怕受到地利限制,又回东胡去了。
没了吃的,很多东胡兵开始逃亡,东胡王手下越来越少。一天,东胡兵突然全军出动,攻打聚集在黄龙府附近的辽东牧民。曹永得到消息,立刻出兵赶去。这次东胡兵没有再退,而是与曹永的兵马决一死战。
战到现在,东胡兵还有五万兵马。虽然曹永的兵马占了优势,但是东胡兵发起狠来也不容易对付。最先赶到的燕军只有三万兵马,不过燕军拼死抵抗,加上这里迁来的辽东百姓早已是全民皆兵了,都知道弓马骑shè,帮着燕军抵抗。
后来燕军越来越多,东胡兵马渐渐不支,最后战到只剩下数千兵马,东胡王实在支持不住,便又向西边撤去。
这次曹永早有准备,下令全军出动,向西追击而去。追着追着,来到一个山谷口。这个谷口地势险要,进了谷口便是崎岖的山路。东胡兵弃了战马,沿着山路朝丛林走去。
见此,曹永急忙下令士卒追击。无奈此处山谷道路险峻无比,东胡兵在谷口守着,居高临下,燕军一来就用石头砸,来一个死一个,根本没法追击。曹永只好下令派人在这里盯着,只要东胡兵一来,就派兵围剿。
无奈几个月过去了,东胡兵再也没有出现过。曹永无奈,只好在这里设立一个要塞,派了数千兵力守着。至此,东胡全境算是肃清了,燕国一下子有多了两个乐浪郡那么大的地盘。
姬丹将对赵国的指挥总部设在武遂城,由于辽东正在与东胡作战,姬丹一直没有采取进攻。甚至主动撤出苦陉、人、夏屋等三座城池,将大军退入代郡,依据鸿上塞防守赵**马。
鸿上塞是军事要地,地势险要,赵军想要打也难打下来。姬丹留了盘麟的五万兵马在那里,而其余的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