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另外一件随葬出土的船纹提筒也显示出了独特的异域风情。筒身上有四组船纹,船上有扬起的风帆、戴羽冠的武士、『裸』体的俘虏、满载的战利品以及古代越族部落象征权力的铜鼓等。船的周围以及船底还绘有海龟和海鸟,反映了一只大型古越人船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归来的场景。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海船图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墓葬之中还出土了5支大象牙,并排堆放,整堆象牙宽57厘米,最大的象牙长126厘米。经动物学专家鉴定,出土象牙的产地是非洲。很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的。而墓葬中出土的11件铜熏炉和若干香料也被认为是来自东南亚的舶来品。这些珍贵的随葬物品都记录了南越国风雨变幻的外交历史及对外贸易历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在南越王的陵墓之中,还出土了世界最早的彩『色』织物套印工具―印花铜版模、中国最早的实用屏风、中国最早的平板玻璃、西汉最长的铁剑、西汉最大的绘画铜镜等奇珍异宝,数量众多,不一而足。
南越王陵的发现,开启了一座深埋于地下的千年宝藏,让世人重新领略了岭南南越文化的千年魅力。
从秦始皇到唐太宗,中国古代帝王似乎总有着炼丹求『药』以求永生的梦想。但往往却是永生不得反而一命呜呼。这些传说中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显然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但是却始终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没人能够说清楚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成分是什么,又是如何炼就的。而南越王陵的发掘却为揭开这些问题带来了一线转机。
一位考古工作者发现墓室中散落着一些五彩斑斓的粉末物质,经过分析,原来是一些『药』石,计有紫水晶173。5克、硫磺193。4克、雄黄1130克、赭石219。5克和绿松石287。5克。除了这些五『色』『药』石,南越王墓里还发现了一些可疑的铅丸和丹砂。在西耳室的『药』杵旁,发现了两堆528个小铅丸。于是很多人会问:这批小铅丸具体是作什么用途的?翻遍古籍才知道,原来古代炼丹士炼制出丹砂(硫化汞)和铅用于内服,能产生显着的镇静安神、镇逆定喘功效,使人自觉神清气爽飘飘然,有的服用这种“金丹”的人死了,竟被视为“仙去”。根据墓中出现的多达528枚小铅丸来看,人们有理由相信40多岁就去世的赵眜一定是服食这些含有剧毒成分的所谓“长生不老『药』”而中毒身亡的,可惜他至死也不明白自己苦苦寻求的“长生不老『药』”能让他如此短命。
南越王赵眜为了长生不老,还真是煞费苦心。在他陵墓的后藏室的铜提桶和一个异形壶里有花龟和水鱼的遗迹。而且王宫遗迹后花园的石池底淤泥层里,竟发现了数百只龟、鳖遗骸,叠压成层,厚达50厘米。其中有一个大鳖的背甲宽达44厘米,这么大的鳖,古人称之为“山瑞”。可见当时人们就将龟当作长寿的象征。
无论他怎么想方设法要让自己长寿,但他跟中国历史上所有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帝王们一样无知与愚昧,最后都死在了自己的“长生不老『药』”上,这可以说是对他们莫大的讽刺。
第75章 盗墓之外传(2)()
女皇陵墓最难挖
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唯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据此我们可以确认,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是世界上最难挖的皇帝陵墓。该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这事得从乾陵的修建说起。乾陵位于陕西省干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对乾陵的选址、修建都作了交代,此处只侧重于乾陵被盗掘的经历。)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如此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
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他就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温韬盗乾陵的结果,与黄巢一样,也是无功而返。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孙连仲(1893年2月3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鲁,中国河北雄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战争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
孙连仲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做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到了建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农民发现了乾陵的墓道。1960年,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大汗陵墓在何方
元朝秘葬无迹寻
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带领蒙古族人四处征战,是一个拥有雄图霸业的征服者。领袖『毛』泽东也称赞其为“一代天骄”。然如此伟大的征服者,在他死后也给后世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
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大汗(即皇帝)就确定了一处专门的葬地,这个地方的汉文名称,在元代的文献中叫起起辇谷。根据近现代蒙古史学者的考证,“起辇谷”一词,是蒙古语“古连勒古”的雅译,而古连勒古正在不儿罕合勒敦山之南,其准确位置为东经109度,北纬48度,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以《史集》的记载进一步追寻,为什么成吉思汗选择这里为他的葬地呢?原来,成吉思汗第一次称汗,建立自己的牙帐——斡儿朵,就在古连勒古(起辇谷)地区。正因为如此,起辇谷是一处神圣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威震四海,人们称他是“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关于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十万大军进攻西夏。公元1227年正月,蒙古军队包围了西夏都城中兴府。同年六月,成吉思汗到六盘山去避暑。西夏首都中兴府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粮食也没有了,西夏国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投降。然而就在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猝死在六盘山。
据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下诏修改的《元史》记载:“秋七月壬(公元1227年)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但是,这些文字看似言简意赅,实则语焉不详,因此后世一直不知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于是世人纷纷猜测。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后世大概有五种说法,且多与西夏有关。
一是“坠马说”。这一说法记载于《元史》中,是几种说法中最正统,也是最为多数人所知晓的。1226年秋天,成吉思汗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骑的红沙马被一匹野马惊着了,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于是也遂便询问随从的将领该如何是好,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但是成吉思汗却十分要强,害怕被西夏人笑话。加之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他,成吉思汗听后,更加不愿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终病死了。
二是“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和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在其游记日记中这样记叙: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是民间对“中毒”却有另一种说法:成吉思汗是让被俘虏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在陪寑时下毒致死的。
三是“被刺说”。这种说法与上面被俘西夏王妃有关。说这位王妃,在陪寝的时候,乘成吉思汗放松警惕,刺死了他。这一说法源于清朝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此书是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进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乾隆命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这一说法也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四是“被咬掉生殖器说”。这种说法,既未见于正史之中,野史也没有相关记述,但却在外蒙古人中流传。这一风流事件也与西夏王妃有关。据说,这位主妃表面上虽臣服于成吉思汗,内心却不忘国仇家恨、不甘受辱。在陪寑当晚,借行房之机,将成吉思汗的阴茎咬掉了。一个67岁老人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羞恨交加,遂致病重。因为这是一件发生在帝王身上的难以启齿的特大丑事,就被瞒了下来,对外只称大汗是坠马受伤致病重。
这种说法虽然荒诞不经,但仔细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若成吉思汗真是死于西夏王妃之手,那么行刺和下毒都是不具备条件的,陪寑时乃『裸』体,何处藏带凶器和毒『药』?即使带有凶器和毒『药』,作为一个被俘之人也是要搜身的。在这种情况下,两手空空的王妃最致命的暴力行为自然是咬掉男人的要害处。
最后一个是“雷击说”。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文章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比之上者较为离谱。
那么,成吉思汗死在西夏灵州的军中,可是陵墓为什么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满足他生前的愿望。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路过鄂尔多斯草原,看见这里水草美丽,鸟鸣鹿奔,不禁心旷神怡,连马鞭不小心掉落都没发觉,他的部下把鞭捡起想要交给成吉思汗,然而成吉思汗却说:“这里是强大王朝存在的地方,树木花草茂盛的地方,把马鞍就放在这儿吧!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就按照马鞭放的方向,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
不幸的是,成吉思汗却在即将攻克西夏都城的紧要关头,为了不动摇军心,骗取西夏早日投降,他留下遗嘱“秘不发丧”的命令,由少数亲信将灵柩秘密运到传说中被成吉思汗所赞美过的地方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亲信们在长途中见人杀人,见畜杀畜,一路上不知为此而残害了多少生灵。到了地点后把灵柩深埋,并将墓『穴』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还让群马在墓地上任意践踏,等第二年青草长起,与茫茫大草原再看不出什么区别时才将军队全部撤走。他们为了让亲族想在祭奠他时找到埋葬地,就牵来一只驼羔,当着母骆驼的面将驼羔杀死并将血洒在墓地。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每逢祭祀时,人们把那只母骆驼牵来,它徘徊哀鸣的地方就是陵墓的所在地。
据波斯人志费尼记载,墓中随葬品乏金银和马匹,还有40多名盛装美女随葬。又据载,成古思汗的墓地后来成为一大片树林,即使是那里的老守林人,也无法找到确切的埋葬地点。
同时,这里是蒙古人极为尊崇的“大禁地”(蒙语称为“也可·忽鲁黑”),由禁卫骑兵1000户巡逻守护,在“大禁地”的外围,有用无数的箭杆『插』成的矮墙,严禁任何人靠近,违者要受到严厉处罚。
成吉思汗以后,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及拖雷等人,也相继埋葬在起辇谷。
由于实行秘葬,至今考古界尚未发现蒙古帝王或贵族的墓茔,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可以说,成吉思汗去世780多年来,寻找成吉思汗陵的活动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不少寻找成吉思汗陵者,就是冲传说或推测之中的财宝而来。尤其近十几年来,匈牙利、波兰、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韩国等十多个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竞相开展了寻找成吉思汗陵的工作,为的也就是这个从未面世的神秘宝藏。
事实上,陵墓中是否藏有宝藏,文献上并没有记载。是陵墓中真的没有宝藏,还是元朝统治者为了祖先的英灵不被打扰,故而在文献上没有留下丝毫的记载?史书中没有任何的相关记载,又怎会产生这样的传言呢,据说是和两件事情有关,一是有个波斯人写了一本叫做《世界征服者史》的书,他在上面提到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即位,他的第一道令便是按照习俗为成吉思汗的英灵散发食物三天,并从氏族和家族中挑选40名美女,她们穿着用黄金和宝石装饰起来的贵重衣服,与一些骏马一齐作为祭品。另外一件事就是西方的一个人看到忽必烈的弟弟死的时候,陪葬了大量珠宝、黄金等。西方的考古学者和探险家们据此推测,成吉思汗的墓葬中肯定随葬了更多的珍宝、黄金。成吉思汗的陵墓是否存在鲜为人知的宝藏,都有哪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看来只有天知道了。
成吉思汗墓葬中是否存在大量的稀世珍宝,目前看来这虽然只是个传言,但也足够叫那些有心人心痒痒了,因为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各国,掠夺而来的珍宝大多都不知去向,所以,人们一直相信大量的宝藏就在成吉思汗的陵墓中。故而一次次考察无功而返丝毫没有影响各国考察团对成吉思汗墓葬的兴趣,各国考察团依然前赴后继奔赴草原。在众多的考察团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美国富翁穆里·克拉维兹的探险小组了。
2000年8月,美国的探险家、亿万富翁率领他的由科学家、考古教授和翻译组成的考古探险特别小组,信心十足地来到乌兰巴托寻找成吉思汗陵墓。2001年8月16日,探险队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墓地在乌兰巴托东北300多公里处的森林中,可惜后来被证明是匈奴墓。2002年4月,这个考古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镇(音译)发现了一个由城墙环绕的墓地。这个古墓被称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第76章 盗墓之外传(3)()
奇怪的事紧接着就发生了。4个月后,考古队突然宣布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蒙古。眼看胜利的果实就要收获,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痴『迷』成吉思汗的探险家突然间放弃了多年的梦想,是什么力量迫使他草草收兵,并且如此慌张地撤出蒙古?据说是考古队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间的阻止。因为按照蒙古的传统观念,挖掘土地会带来坏运气,而触动祖先的坟墓会毁灭他的灵魂。所以,当蒙古国民众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强烈反对挖掘,蒙古国『政府』也勒令考古队停止挖掘并撤出那个地区。因此主要投资者克拉维兹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动。
真的是这样吗?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美国考古队开始发掘后,陵墓的墙壁中忽然涌出许多毒蛇,咬伤了一些工作人员,考古工作被迫搁浅,并且他们停放在山边车辆也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考古队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车无缘无故滑落是人为故意造成的,还是不可知的力量在起作用?奇怪的事相继发生,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冥冥中的因果循环?莫非真是成吉思汗显灵,『逼』退了美国考古队?
说天地有灵气,或许,其中还真有些说不清楚的缘由。
现存的成吉思汗陵园在伊金霍洛旗,是一个衣冠冢,号称“八白室”。八白室顾名思义是由八间白『色』的建筑构成的,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八白室”原来是八座白『色』的毡帐,是后来的蒙古人为了祭祀成吉思汗而为他建立了一座马背上的陵园。毡帐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像,象征着墓地。这样的陵园既便于迁移,也便于祭祀,很符合游牧民族到处迁徙的特点。“八白室”迁移多处,最后迁到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里面有他的衣服、家谱,据说还有成吉思汗逝世前的最后一口气的灵魂也在灵塔里。但成吉思汗死后的遗骨究竟葬于何处,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也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穿山为陵很牢固
在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连小孩都知道的传说,公元1638年,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现了“『迷』魂阵”,就是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此说法史书有记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