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资的一个总结,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而这里的粮草也就是“经济条件”,这是每场战争都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孙武曾提出了“鼓舞士气,鼓励夺取,速战速决”的观点,不但解决了粮草补给问题,还解决了因战争而引起的国库空虚和沉重的赋税问题。
公元231年,蜀国十万大军在诸葛亮的率领下第四次攻伐魏国,魏国派司马懿率张碑、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诸葛亮到达祁山后,看到魏军早有防备,便对众将说:“孙子曰:‘因粮于敌。’也就是说,深入敌人的腹地,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现在,我们的粮草供应困难,这个时节,陇上的麦子应该已经熟了,我们要秘密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诸葛亮留下几员大将守卫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等将领直奔上邽。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蜀军并不出战。司马懿心生疑『惑』,又听报有一部蜀军径往上邽而去,这才恍然大悟,急忙领军去救上邽。诸葛亮赶到上邽,将魏守将费曜打得大败而逃,然后命令三万精兵,手执镰刀,把陇上的麦子全部收割,运到卤城打晒去了。司马懿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心有不甘,便引兵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新麦。
不料,诸葛亮早知司马懿会来偷袭,令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员大将各带两千人马在卤城东西的麦田之内埋伏。待到魏兵到达卤城城下时,一声炮响,东西伏兵四起,诸葛亮又令人大开城门,从城中杀出,司马懿拼力死战才突出重围。司马懿接连受挫,转而采取了坚守不出的方针。
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粮草也已不多,只好下令退兵。听闻蜀军退兵,司马懿派大将张郃领兵追击。追至剑阁木门时,遭遇蜀军的埋伏,张郃及其率领的百余名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三国时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部将全死于『乱』箭之中。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因粮于敌”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国不但损失了陇上的新麦,还损失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张郃。
另外,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征战中也充分地重视到了这一问题。
东汉末年,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呕血死去,他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于,伺机东山再起。公元207年,曹『操』亲自带兵征讨乌桓,以消灭蹋顿和袁绍的两个儿子,巩固北部边疆。但是,军队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原因就在于军队数量庞大,粮草辎重多,行军速度打了折扣。
谋士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只有深入敌境,迅速接近敌人,才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取得胜利。按照我们现在的行军速度,敌人肯定早已做好战争准备,我们怎么可能轻易地打败敌人呢?”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见,命令大军停止前进,然后从中挑选了几千精兵,由自己亲自率领,日夜兼程,行军五百多里,突然在距蹋顿单于的王庭柳城仅一百里的白狼山出现,与蹋顿单于的几万名骑兵遭遇。
蹋顿单于的骑兵没想到会在自己的领土上与敌人遭遇,毫无防备。曹『操』等人见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知道只能拼死一战,否则,决无活路,因此人人奋勇战斗,无不以一当十。战斗空前惨烈,曹『操』的几千精兵死伤大半,但蹋顿单于这一方,死伤更多。后来,蹋顿单于战死,群龙无首,终于被曹『操』打败。
袁绍的两个儿子听闻蹋顿单于战死的消息后,带领随从逃往辽东,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不久,公孙康便设计杀死了他们,并将二人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北部边疆从此安定。
作战时的物资问题,是战争中必须要考虑的,因此,孙子称之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就将孙子的这种计谋运用到了日本侵略者身上。
八路军冀察热辽军区平西十一分区(后来改为晋察冀平西军分区)所辖房山、涞水和涿县(现涿州市)的小麦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当时房、涞、涿平原是敌占区,也是平西十一分区的游击区,大多数的乡、村『政府』都是以“两面政权”的形式存在的:白天支应日本侵略者,晚上迎接八路军。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当时就在观沧海图。《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画中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因粮于敌”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国不但损失了陇上的新麦,还损失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张郃。
另外,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征战中也充分地重视到了这一问题。
东汉末年,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呕血死去,他的两个儿子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于,伺机东山再起。公元207年,曹『操』亲自带兵征讨乌桓,以消灭蹋顿和袁绍的两个儿子,巩固北部边疆。但是,军队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原因就在于军队数量庞大,粮草辎重多,行军速度打了折扣。
谋士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只有深入敌境,迅速接近敌人,才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取得胜利。按照我们现在的行军速度,敌人肯定早已做好战争准备,我们怎么可能轻易地打败敌人呢?”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见,命令大军停止前进,然后从中挑选了几千精兵,由自己亲自率领,日夜兼程,行军五百多里,突然在距蹋顿单于的王庭柳城仅一百里的白狼山出现,与蹋顿单于的几万名骑兵遭遇。
蹋顿单于的骑兵没想到会在自己的领土上与敌人遭遇,毫无防备。曹『操』等人见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知道只能拼死一战,否则,决无活路,因此人人奋勇战斗,无不以一当十。战斗空前惨烈,曹『操』的几千精兵死伤大半,但蹋顿单于这一方,死伤更多。后来,蹋顿单于战死,群龙无首,终于被曹『操』打败。
袁绍的两个儿子听闻蹋顿单于战死的消息后,带领随从逃往辽东,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不久,公孙康便设计杀死了他们,并将二人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北部边疆从此安定。
作战时的物资问题,是战争中必须要考虑的,因此,孙子称之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就将孙子的这种计谋运用到了日本侵略者身上。
八路军冀察热辽军区平西十一分区(后来改为晋察冀平西军分区)所辖房山、涞水和涿县(现涿州市)的小麦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当时房、涞、涿平原是敌占区,也是平西十一分区的游击区,大多数的乡、村『政府』都是以“两面政权”的形式存在的:白天支应日本侵略者,晚上迎接八路军。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当时就在观沧海图。《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画中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平原以外的山区。
1944年,已近夏末时,房山、涞水和涿县地区由于经历了多次日本侵略者下乡“征粮”、抢粮行动,老百姓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生活极度艰难。
不仅老百姓,八路军部队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缺粮情况。从区首长到普通战士、马夫,每人每天只有三两陈粮玉米糁,每天只能吃两顿稀饭,还要在稀饭里掺上野菜,大家管它叫“菜糊糊粥”。
战士吃不饱,就没有力气扛枪,就没有力气打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分区首长们心急如焚。看到附近地区几近成熟的麦子,他们决定从鬼子手中抢粮食。此时,日本鬼子已经穷途末路,也处于资源严重不足的境况中,对即将丰收的麦子垂涎三尺,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双方围绕着夏粮的丰收酝酿着一次大行动。
分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学思经过调查和研究,制订了一套虽有一定风险、却极有可能成功的作战方案,又经过集思广益和反复修改,形成了“抢粮作战方案”。
张学思先让战士们熟悉日伪军的兵力部署和活动规律,了解他们下一步的行动部署。他还派出侦察员搜集情报,随时掌控敌人的动向。同时,他本人则带领一批营团干部亲自勘察地形,在地图上演练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当一切准备完备后,抢粮战斗就打响了。
那是农历五月初七的傍晚,张学思命人切断了当地敌伪之间联系的电话线,同时组织好对敌喊话的人员和司号员,就带着战士们出发了。等一切准备好后,老百姓就出现在了麦田里,他们分工明确地开始了收割、打包、运送、装车的任务。一场“虎口抢粮”的战斗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等敌人发现时,在张学思的指挥下,包围炮楼的部队在同一时间吹起了军号,一时间,冲锋号、集合号响彻夜空,使敌人误以为是八路军大部队来攻打他们,所以,没有一个日伪军敢从炮楼里走出来。
最终,八路军成功地完成了这次“虎口夺粮”的战斗任务,留给日本鬼子一片仅剩下光秃秃的麦杆的麦田,少量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麦穗,以及无尽的沮丧和抗战时期的张学思(左一)。
张学思(1916—1970),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之弟,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平原以外的山区。
1944年,已近夏末时,房山、涞水和涿县地区由于经历了多次日本侵略者下乡“征粮”、抢粮行动,老百姓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生活极度艰难。
不仅老百姓,八路军部队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缺粮情况。从区首长到普通战士、马夫,每人每天只有三两陈粮玉米糁,每天只能吃两顿稀饭,还要在稀饭里掺上野菜,大家管它叫“菜糊糊粥”。
战士吃不饱,就没有力气扛枪,就没有力气打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分区首长们心急如焚。看到附近地区几近成熟的麦子,他们决定从鬼子手中抢粮食。此时,日本鬼子已经穷途末路,也处于资源严重不足的境况中,对即将丰收的麦子垂涎三尺,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双方围绕着夏粮的丰收酝酿着一次大行动。
分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学思经过调查和研究,制订了一套虽有一定风险、却极有可能成功的作战方案,又经过集思广益和反复修改,形成了“抢粮作战方案”。
张学思先让战士们熟悉日伪军的兵力部署和活动规律,了解他们下一步的行动部署。他还派出侦察员搜集情报,随时掌控敌人的动向。同时,他本人则带领一批营团干部亲自勘察地形,在地图上演练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当一切准备完备后,抢粮战斗就打响了。
那是农历五月初七的傍晚,张学思命人切断了当地敌伪之间联系的电话线,同时组织好对敌喊话的人员和司号员,就带着战士们出发了。等一切准备好后,老百姓就出现在了麦田里,他们分工明确地开始了收割、打包、运送、装车的任务。一场“虎口抢粮”的战斗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等敌人发现时,在张学思的指挥下,包围炮楼的部队在同一时间吹起了军号,一时间,冲锋号、集合号响彻夜空,使敌人误以为是八路军大部队来攻打他们,所以,没有一个日伪军敢从炮楼里走出来。
最终,八路军成功地完成了这次“虎口夺粮”的战斗任务,留给日本鬼子一片仅剩下光秃秃的麦杆的麦田,少量散落在田间地头的麦穗,以及无尽的沮丧和抗战时期的张学思(左一)。
张学思(1916—1970),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之弟,曾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海军参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懊恼。
第三篇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题解本篇是关于战前进攻的计谋问题。内容包含关于全胜的意图,进攻的目标和作战方法,战略指导关系,知胜的方法。收句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以全争于天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第8章 孙子兵法 (7)()
经典再现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第三篇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题解本篇是关于战前进攻的计谋问题。内容包含关于全胜的意图,进攻的目标和作战方法,战略指导关系,知胜的方法。收句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以全争于天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经典再现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古文译读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若使敌军全国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则是劣一等的用兵策略;若使敌军全军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全军则是劣一等的用兵策略;若使敌军全旅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全旅则是劣一等的用兵策略;若使敌军全卒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全卒使之降服则是劣一等策略;若使敌军全伍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全伍而取胜是劣一等策略。所以说,百战百胜,并不一定就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如果可以使敌人不战而降,使敌人屈服,那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上策就是用智谋胜敌,其次才是用外援的手段胜敌,再次就是通过双方互相厮杀来取得胜利,最下等的策略就是攻城。在作战中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办法。若是准备攻城,就要耗费人力财力来修造望楼车,还要准备好各种攻城器械,这样一来前后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还要堆积攻城的土丘,这样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等到这个时候,将帅们早已是焦头烂额,无心作战了,到时候还要驱使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战死了,但城还是没有攻下来,这就是使用攻城策略的危害!所以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会使用让敌军不战而降的办法而不用双方将士互相厮杀的办法,夺取敌人的城池也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并不是时间越长久越好。一定要本着让敌国不战而败的原则来争胜于天下,这样将士不致受到挫伤而大获全胜,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所以作战用兵的规律就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应该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应该猛烈地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应该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就应该予以对抗,如果比敌人的兵力少就应该设法摆脱敌人,如果自己军队的兵力不如敌人强大时就应该避免与敌争锋。如果说只有少量兵力,还与敌军顽固硬拼,那就只会被强大的敌军所俘获。
军中的统帅,就是国君的辅佐。如果辅佐得周详,那国家就会强盛;如果辅佐有疏漏,那国家就必然衰弱。
不懂得用兵的君主会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不可以前进而让军队前进,不知道不可以后退而让军队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知道如何管理军中的事务却胡『乱』干涉军中的行政管理,这样的话就会让军中的将士们感到『迷』『惑』;不懂得如何决议军中的权谋之变而胡『乱』参与军队的指挥,这样的话就会让军中的将古文译读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若使敌军全国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则是劣一等的用兵策略;若使敌军全军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全军则是劣一等的用兵策略;若使敌军全旅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全旅则是劣一等的用兵策略;若使敌军全卒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全卒使之降服则是劣一等策略;若使敌军全伍上下不战而降是上策,用兵击破敌国全伍而取胜是劣一等策略。所以说,百战百胜,并不一定就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如果可以使敌人不战而降,使敌人屈服,那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上策就是用智谋胜敌,其次才是用外援的手段胜敌,再次就是通过双方互相厮杀来取得胜利,最下等的策略就是攻城。在作战中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办法。若是准备攻城,就要耗费人力财力来修造望楼车,还要准备好各种攻城器械,这样一来前后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还要堆积攻城的土丘,这样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等到这个时候,将帅们早已是焦头烂额,无心作战了,到时候还要驱使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战死了,但城还是没有攻下来,这就是使用攻城策略的危害!所以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会使用让敌军不战而降的办法而不用双方将士互相厮杀的办法,夺取敌人的城池也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并不是时间越长久越好。一定要本着让敌国不战而败的原则来争胜于天下,这样将士不致受到挫伤而大获全胜,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所以作战用兵的规律就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应该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应该猛烈地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应该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就应该予以对抗,如果比敌人的兵力少就应该设法摆脱敌人,如果自己军队的兵力不如敌人强大时就应该避免与敌争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