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奇”,奇正多变。他更是用体积大并且形状比较圆的大石头,从百余丈高的山上向下滚动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质在急剧运动中的活力和能量,这就是他所要求造成的“势”。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经典再现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古文译读孙子说:治理大部队和治理小部队的原理是相同的,只要能够抓住编制员额有异这个特点组织好就可以了;指挥大部队进行战斗和指挥小部队进行战斗的基本原理也是相同的,只要用规定好的信号来指挥就可以了。如果想统领三军兵士,并且让他们即使遭受敌人的进攻,也一定不致失败的话,就应该巧妙地运用奇兵、正兵;使得军队进攻,就像以石击卵一样容易,其奥秘就在于灵活运用虚实,避实就虚。
举凡作战,总是以正兵交战,以奇兵取胜。长于出奇制胜的人,他的战法变化肯定是层出不穷的,就好像是天地之间万物变化无穷一般,也好像是江河流水奔流不息一般。周而复始,就像日月运行;去了又来,就像四季更替。我们所知的音阶只有五个,但是这五个音阶能够融合演奏出的音乐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所知的原『色』不过只有五种,但是这五种颜『色』能够调和绘成的画图之美是观赏不完的;我们所知的原味不过只有五种,但是这五味能够调配出的滋味却是品尝不尽的;而说到作战的基本方式,也就是奇、正两种,但是这两种方式的变化运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之间相互转化,就好像是顺着圆环旋转一样,没有尽头,又有谁能够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疾速直下,以至能将石头冲走,这就是“势”;鸷鸟迅速地飞翔,以至于能捕杀(小鸟小兽),这就是“节”。因此,善于作战的人,他所能够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他所发动的攻势节奏是短促的。险峻的态势就好像是张满待发的弓弩,而短促的节奏就好像是触发的弩机。
人马攒动,纷纷纭纭,在混『乱』的情势下指挥战斗一定不能让行阵混『乱』;战车转动,步卒奔驰,在『迷』蒙不清的情况中打仗,要部署得各方面都能对付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不会被打败。在战场上,一方军队的混『乱』大多是产生于对方的严整,一方军队的怯懦产生于对方的勇敢,而一方军队的软弱则产生于对方的坚强。要么严整,要么混『乱』,这都是由各自部队的素质决定的;要么勇敢,要么怯懦,这都是由各自所处的态势决定的;要么强,要么弱,这都是由各自军队的实力决定的。因此,高明的指挥员,就要善于故意显示给对方虚假的表象,从而使得敌人根据这个假象作出相应的错误举动;只要给敌人一点点利益,敌人就一定会来取。用微小的利益来调动敌人,用严整的伏兵来等待敌人进入圈套。
第12章 孙子兵法 (11)()
因此,高明的指挥员要依靠造成有利的“势”来追求胜利,却从不苛求部下用苦战来获胜。因而,他能正确地选择人才,并且巧妙地利用“势”。而善于利用“势”的人,善于选用将吏指挥作战,就好像是转动木、石一样。木、石的『性』质是置于平地则静止,置于高峭之地则滚动;方形的静止,圆形的滚动。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好像是从千仞高的山上往下滚圆石一样。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势”。
前沿诠释自古以来,很多军事家都想通过“出其不意”来取得胜利,而这种“奇”也往往会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公元前353年,魏国伙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无奈之下只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前往救韩。
韩国一听齐国要来救援,立刻人心振奋,全力抵抗魏国的进攻。但无奈韩国国力弱小,再如何努力,依旧是战败,只好再次向齐国告急。这次,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
齐国的这次救援惹恼了魏国,魏国本来胜利在望,可以夺下韩国了,但是因为齐国,韩国又难以攻下了。于是魏国不再攻打韩国,而是转身开始攻打齐国。魏惠王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军队,然后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大将,率军十万,攻打齐军。
齐军这时已经深入到魏国境内,魏国大军也已尾随而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因为身在魏国境内,齐国大军有些慌『乱』,但是军师孙膑并不慌『乱』,仗要怎么打,他在心中已经筹划好了。魏国的军队强悍善战,向来蔑视齐国的军队,何况现在是在魏国境内,魏军一定更加有恃无恐,而且骄傲轻敌,所以孙膑觉得魏军即使有十万大军,并且凶狠强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他告诉主将田忌,对付魏军的办法就是诱敌深入,然后再给予其出其不意的打击。田忌觉得他说得有理,他们两人研究了地形后,决定采用一条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妙计。
齐军和魏军刚一接触,齐军就假装不敌,然后往后退。为了能够让魏军相信齐军不堪一击,齐军在逃跑的过程中使用“减灶”妙法。第一天在地上挖了做十万人饭用的灶,第二天又挖了做五万人饭用的灶,第三天挖了做三万人饭用的灶,造成孙膑(?—前316),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山东鄄城人,是战国时期军事家。
用苦战来获胜。因而,他能正确地选择人才,并且巧妙地利用“势”。而善于利用“势”的人,善于选用将吏指挥作战,就好像是转动木、石一样。木、石的『性』质是置于平地则静止,置于高峭之地则滚动;方形的静止,圆形的滚动。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好像是从千仞高的山上往下滚圆石一样。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势”。
前沿诠释自古以来,很多军事家都想通过“出其不意”来取得胜利,而这种“奇”也往往会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公元前353年,魏国伙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无奈之下只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前往救韩。
韩国一听齐国要来救援,立刻人心振奋,全力抵抗魏国的进攻。但无奈韩国国力弱小,再如何努力,依旧是战败,只好再次向齐国告急。这次,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
齐国的这次救援惹恼了魏国,魏国本来胜利在望,可以夺下韩国了,但是因为齐国,韩国又难以攻下了。于是魏国不再攻打韩国,而是转身开始攻打齐国。魏惠王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军队,然后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大将,率军十万,攻打齐军。
齐军这时已经深入到魏国境内,魏国大军也已尾随而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因为身在魏国境内,齐国大军有些慌『乱』,但是军师孙膑并不慌『乱』,仗要怎么打,他在心中已经筹划好了。魏国的军队强悍善战,向来蔑视齐国的军队,何况现在是在魏国境内,魏军一定更加有恃无恐,而且骄傲轻敌,所以孙膑觉得魏军即使有十万大军,并且凶狠强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他告诉主将田忌,对付魏军的办法就是诱敌深入,然后再给予其出其不意的打击。田忌觉得他说得有理,他们两人研究了地形后,决定采用一条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妙计。
齐军和魏军刚一接触,齐军就假装不敌,然后往后退。为了能够让魏军相信齐军不堪一击,齐军在逃跑的过程中使用“减灶”妙法。第一天在地上挖了做十万人饭用的灶,第二天又挖了做五万人饭用的灶,第三天挖了做三万人饭用的灶,造成孙膑(?—前316),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山东鄄城人,是战国时期军事家。
齐军大批溃逃的假象。
魏国的大将庞涓看到齐军营灶日益递减,非常得意。他对众人说:“我早知道齐国的人胆小怕死,进入我国才几天就跑了这么多人。呵呵,看样子,他们要不战自亡了。”于是为了尽快歼灭齐军,他抛下了步兵和重甲,开始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庞涓的追击是在孙膑意料之中的,他计算,在黄昏的时候,魏军差不多就到达马陵了。孙膑命人砍倒了一些树木横放在魏军的必经之路上,用来堵塞交通,然后让善于骑『射』的士兵埋伏在山坡上,并且告诉他们:如果晚上看见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射』死树底下那个人。
晚上的时候,魏军追到了马陵,被一些横放的树木挡住了去路。于是庞涓下马,他看见其中有一棵大树被剥了皮,上面似乎刻着字。
但是因为天『色』已晚,什么字都看不清楚。于是庞涓让人点燃火把,细细观看,只见树上刻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惊,想要后退已经来不及了。只见箭如雨下,魏军大『乱』,庞涓无路可退,加上身中数箭,只好自刎而死。
齐军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击败了魏军,而且俘虏了魏太子申。
在战争史上“以奇胜”的事例并不少见。『毛』泽东被誉为革命家、词人,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曾屡出奇兵。四渡赤水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遵义会议之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命令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三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
1935年1月19日起,红一、三、五、九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最后于29日凌晨,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向西渡过赤水河。2月上旬,红军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寻机北渡长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的时间,完成了部队的整编、精简。这个举动大大出乎国民党的预料。借由这一举措,我军不但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也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军进至扎西地区后,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军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庞涓率军追赶齐军,在马陵道遇有树木挡路,树上刻有“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果然庞涓遭遇埋伏战败,自刎而死。
齐军大批溃逃的假象。
魏国的大将庞涓看到齐军营灶日益递减,非常得意。他对众人说:“我早知道齐国的人胆小怕死,进入我国才几天就跑了这么多人。呵呵,看样子,他们要不战自亡了。”于是为了尽快歼灭齐军,他抛下了步兵和重甲,开始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庞涓的追击是在孙膑意料之中的,他计算,在黄昏的时候,魏军差不多就到达马陵了。孙膑命人砍倒了一些树木横放在魏军的必经之路上,用来堵塞交通,然后让善于骑『射』的士兵埋伏在山坡上,并且告诉他们:如果晚上看见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射』死树底下那个人。
晚上的时候,魏军追到了马陵,被一些横放的树木挡住了去路。于是庞涓下马,他看见其中有一棵大树被剥了皮,上面似乎刻着字。
但是因为天『色』已晚,什么字都看不清楚。于是庞涓让人点燃火把,细细观看,只见树上刻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惊,想要后退已经来不及了。只见箭如雨下,魏军大『乱』,庞涓无路可退,加上身中数箭,只好自刎而死。
齐军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击败了魏军,而且俘虏了魏太子申。
在战争史上“以奇胜”的事例并不少见。『毛』泽东被誉为革命家、词人,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曾屡出奇兵。四渡赤水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遵义会议之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命令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三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
1935年1月19日起,红一、三、五、九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最后于29日凌晨,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向西渡过赤水河。2月上旬,红军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寻机北渡长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的时间,完成了部队的整编、精简。这个举动大大出乎国民党的预料。借由这一举措,我军不但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也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军进至扎西地区后,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军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庞涓率军追赶齐军,在马陵道遇有树木挡路,树上刻有“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果然庞涓遭遇埋伏战败,自刎而死。
虚,我军决定出敌不意地回师东进,折回贵州。
最后于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并在途奋力拼杀,多次歼灭国民党的追击部队,并俘获1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这一奇战,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此次大捷前后,几乎都是『毛』泽东在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蒋介石对此极为恼火,于是他急飞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妄图南守北攻,将我军围歼于遵义、鸭溪地区。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会。同时,命令红三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吴奇伟部向西,而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
我军的这一举动果然成功引调了敌人。当敌人闻风而动的时候,我军却突然转兵向北,进占仁怀,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
红军刚过河,『毛』泽东就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只派出一个团的战士向北跑步行军抵达古蔺。在这里,这个团的战士行动时忽东忽西,沿途虚张声势以引人注意。于是,一些国民党报纸便错误地报道说,贵阳已被红军攻陷。但实际上,『毛』泽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蒋介石以为红军正奔向长江某个渡口,促使蒋介石把部队向西调遣。于是,当国民党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调重兵压来时,『毛』泽东率领主力悄悄地返回了赤水河,第四次渡河。
就这样,『毛』泽东运用这种忽左忽右的奇兵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终实现了乘机渡江北上的目的。可以说,四渡赤水的胜利,是『毛』泽东运用《孙子兵法》的计谋产生的神奇的效果。正是由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了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才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达到了孙子所谓的“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效果。
四渡赤水纪念塔。此塔位于茅台渡口朱砂堡的山顶上,塔高米,即25000毫米,意为纪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塔身由四片浪柱形的建筑依次错落重叠而成,象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丰功伟绩。
虚,我军决定出敌不意地回师东进,折回贵州。
最后于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并在途奋力拼杀,多次歼灭国民党的追击部队,并俘获1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这一奇战,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此次大捷前后,几乎都是『毛』泽东在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蒋介石对此极为恼火,于是他急飞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妄图南守北攻,将我军围歼于遵义、鸭溪地区。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会。同时,命令红三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吴奇伟部向西,而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
我军的这一举动果然成功引调了敌人。当敌人闻风而动的时候,我军却突然转兵向北,进占仁怀,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
第13章 孙子兵法 (12)()
红军刚过河,『毛』泽东就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只派出一个团的战士向北跑步行军抵达古蔺。在这里,这个团的战士行动时忽东忽西,沿途虚张声势以引人注意。于是,一些国民党报纸便错误地报道说,贵阳已被红军攻陷。但实际上,『毛』泽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蒋介石以为红军正奔向长江某个渡口,促使蒋介石把部队向西调遣。于是,当国民党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调重兵压来时,『毛』泽东率领主力悄悄地返回了赤水河,第四次渡河。
就这样,『毛』泽东运用这种忽左忽右的奇兵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终实现了乘机渡江北上的目的。可以说,四渡赤水的胜利,是『毛』泽东运用《孙子兵法》的计谋产生的神奇的效果。正是由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了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才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达到了孙子所谓的“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效果。
四渡赤水纪念塔。此塔位于茅台渡口朱砂堡的山顶上,塔高米,即25000毫米,意为纪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塔身由四片浪柱形的建筑依次错落重叠而成,象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丰功伟绩。
第六篇虚实篇:虚实游斗,出其不意题解本篇的中心思想是阐述虚和实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这里说明敌军无论怎么防守,都肯定会存在不足,而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这些不足,然后攻击敌人防守较弱的地方。如果说敌人防守严密,就要用运动的假象使敌人跟随我方运动,从而找出其运动中的不足。这就是孙子战略中一个主要的原则,现在叫做“避实击虚”。篇中主要论述了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造成敌人弱点,迫使或者诱使敌人不断运动或者分散,而我方则集中兵力,以逸待劳,一发现敌人的弱点则应迅速出击,攻其不备,“因敌而制胜”。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
经典再现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