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女艾行刺不成,心中正自着急,忽然听说寒浇准备出城打猎,立刻便有了主意。她女扮男装混入到打猎的队伍里,跟他们一起出了城。因为当时马的饲养还很少,出征和打猎时只有当官的才能骑马,士兵都是步行。女艾有一项绝技,她能吹口哨令猎犬发狂。他们来到郊外,寒浇骑着马带着两只猎犬走在前面,女艾和士兵们紧紧地跟在后边。女艾乘机吹起口哨,两只猎犬突然发狂,拼命撕咬寒浇所乘之马,马受到攻击狂奔乱踢,把寒浇猛地摔落在地,头正巧撞在石头上,撞破了血管,鲜血喷涌而出。女艾飞身上前手起刀落,取了寒浇的首级,然后跨上寒浇的战马一溜烟地向夏王的军营跑去。

    女艾为杀寒浇在寒府当了三年奴仆,终于达到了她的目的。姒少康十分高兴,立刻下令向寒军发起进攻。寒军无主,乱成一团,很快被夏军击败。姒少康攻占过邑,将寒浇的族人全部处死,寒国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灭亡。

    寒浞五十九年(戊寅,前1963),姒少康命长子姒季率主力军攻打戈邑(今河南太康与杞县之间),戈邑是寒国的第二大诸侯国,国君是寒浞的次子寒戏。寒戏勇猛善战威震中原,当年曾使夏王朝的军队闻风丧胆。面对如此强敌,姒季杼并没有畏惧,他使用骄兵之计,先派老弱之兵与敌交战,使寒戏误认为夏国无强兵,产生骄傲轻敌思想,率军盲目追杀,结果闯进了姒季精心设置的伏击圈。寒戏及其所率领的数百名将士全部被杀死,姒季乘胜挥师进军攻占戈邑,灭掉了寒戏一族。

    寒浞六十年(己卯,前1962),姒少康除掉了寒浞的两大股肱,声威大震,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响应,反击寒浞,重新归服了夏王朝。姒少康亲自统率大军包围了被后羿和寒浞盘踞了八十年之久的夏都斟寻。

    寒浞的部下在夏军的强大攻势下发生哗变,这些全副武装的士兵如狼似虎地闯入宫中,把年近八十岁的寒浞从妃子的被窝里拉出来,捆了个结结实实。然后,他们打开城门,把赤裸裸的寒浞交给了夏王朝的军队。

    夏夏后氏族人对寒浞充满了仇恨,在押往中军大帐的路途中,士兵们争相殴打,险些被打死。姒少康下令将寒浞凌迟处死,其族人除罪大恶极者处死外,余者皆收为官奴,带上锁链从事生产劳动。

    姒少康处死寒浞后,正式在斟寻即位,中断了四十年之久的夏王朝得以复兴。史称这段历史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第222章 姒少康(2)() 
姒少康即位后,认真总结几代先王为政的历史教训,任用贤臣良将,改革一些不合理的旧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使夏王朝的统治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四方臣服,百姓安定,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少康二年(辛巳,前1960),居住在东部地区的方夷归顺了夏王朝。

    少康三年(壬午,前1959),恢复设立管理农业的田官。田官古称“田”,夏初开始设立,姒太康在位时荒无度,不理国事,田官被废除,农业生产从此无人过问。姒少康曾在民间生活过,知道农业的重要,所以便重新设置了田官。

    少康九年(戊子,前1953)春,一连数日黎明时可见五星相聚现象。史书上记载说:“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壁。”(太平御览卷七引孝经钩命诀)经现代天文工作者推算考查,我国夏代确实出现过一次五星聚会的现象,称作“五星联珠”,其最明显的一天是在公元前1953年2月26日,这一天黎明时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土星、木星、水星、火星和金星排成一列。这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中唯一的一次奇异壮观的天象少康十一年(庚寅,前1951)姒少康任命商侯子冥为治水的官员,主管全国的水利工程。商侯子冥就是商王朝的先祖,也是一位颇有野心的人。

    少康十八年(丁酉,前1944),有巫师进言,说国都斟寻于王室不利,建议迁都。姒少康很迷信,他听信了巫师之言,立刻召集群臣商议迁都。

    迁都乃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牵扯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许多问题。那些世代居住在都城里的贵族们都故土难离,提出各种理由阻挠迁都。姒少康认为,迁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怎么能由着个人的性子来呢!既然以斟寻为国都对国家不利,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迁都,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他耐心的向大臣们做了细致的解释,他说:“先王太康以斟寻为都,结果中途失国,客死异乡。有穷后羿以斟寻为都,结果被寒浞残忍地杀死,死后尸骨无存,全族遭到毁灭。寒浞以斟寻为都,结果被凌迟处死,家族也同样灭亡。因此斟寻虽好,却不可以长久为都。”

    夏朝人都极为迷信,听了大王的解释,都觉得有道理。臣民们也都害怕战乱和灾荒,渴望安定,渴望过太平的日子,最后都一致同意迁都。

    于是,姒少康便下令在黄河以北的原邑(今河南济源市西北)修建新都。少康十八年春天,姒少康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大批的工匠和奴隶,在原邑建造宫殿,修筑城郭。

    少康十九年(戊戌,前1943),新都的宫殿建成后,姒少康留长子姒季镇守斟寻,自己与众大臣和一部分愿意迁徙的贵族臣民迁居到新都。

    姒少康迁都后,夏王朝进入了和平年代,此后二十余年无战事。百姓主动交税,诸侯按时纳贡,人民安定,经济繁荣。后世称之为少康盛世。

    少康三十二年(辛亥,前1930),姒少康的长子姒季病死于旧都斟寻。

    少康三十三年(壬子,前1929),姒少康立次子姒杼为王太子。封三子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国号越。姒无余为越国(又称大越)首任君。

    少康四十五年(甲子,前1917),姒少康封幼子姒曲列于曾衍(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西北),国号曾。姒曲列为曾国之祖。

    姒少康四十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路史,后纪),卒于少康四十六年(乙丑,前1916),享年八十六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夏王少康、后少康,谥号帝少康。

    少康在位年表

    前1961(庚辰)元年少康中兴前1960(辛巳)二年方夷归夏前1959(壬午)三年重新设置田官前1958(癸未)四年

    前1957(甲申)五年

    前1956(乙酉)六年

    前1955(丙戌)七年

    前1954(丁亥)八年

    前1953(戊子)九年“五星联珠”

    前1952(己丑)十年

    前1951(庚寅)十一年命商侯子冥治水前1950(辛卯)十二年

    前1949(壬辰)十三年

    前1948(癸巳)十四年

    前1947(甲午)十五年

    前1946(乙未)十六年

    前1945(丙申)十七年

    前1944(丁酉)十八年

    前1943(戊戌)十九年迁都于原邑前1942(己亥)二十年

    前1941(庚子)二十一年

    前1940(辛丑)二十二年

    前1939(壬寅)二十三年

    前1938(癸卯)二十四年

    前1937(甲辰)二十五年

    前1936(乙巳)二十六年

    前1935(丙午)二十七年

    前1934(丁未)二十八年

    前1933(戊申)二十九年

    前1932(己酉)三十年

    前1931(庚戌)三十一年

    前1930(辛亥)三十二年长子姒季病死于旧都斟寻前1929(壬子)三十三年立次子姒杼为王太子,封庶子姒无余于会稽前1928(癸丑)三十四七年

    前1927(甲寅)三十五年

    前1926(乙卯)三十六年

    前1925(丙辰)三十七年

    前1924(丁巳)三十八年

    前1923(戊午)三十九年

    前1922(己未)四十年

    前1921(庚申)四十一年

    前1920(辛酉)四十二年

    前1919(壬戌)四十三年

    前1918(癸亥)四十四年

    前1917(甲子)四十五年封幼子姒曲列于曾衍前1916(乙丑)四十六年

第223章 姒杼() 
在位起讫:公元前1916前1889年。

    生卒年:公元前1970前1889年。

    出生地:纶邑(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东南)。

    立都:原邑(今河南济源市西北)。

    迁都: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年号:帝杼元年(丙寅,前1915)。

    夏王姒杼,姓姒,名杼,又名季杼、后杼、伯杼、析子杼、公孙曼等,古书上有时写作予、宁等。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九任王。

    姒季杼的祖父是夏王朝五任王姒相,父亲是八任王姒少康,母亲是有虞氏之女二姚。他是八任王姒少康的次子。姒杼生于寒浞五十二年(辛未,前1970),出生在虞国的纶邑(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东南)。他从小就聪明好学,跟随父兄学文练武,从而掌握了许多军事才能和治国之道。父亲姒少康执政的中晚期,他一直是父亲的得力助手,不仅多次领兵出征,扫平外寇,还积极协助父亲治理国家,处理的许多政务都令父王十分满意。公元前1943年,夏王朝迁都于原邑后,他的父王任命他为上相,总揽朝政,成为声名显赫的执政大臣。少康三十二年(前1930),夏王姒少康的长子姒季病死于旧都斟寻,夏王正式立姒杼为王太子。公元前1916年,夏王姒少康去世,遗命传位于王太子姒杼。于是,姒杼便在原邑即位,号帝杼,以丙寅年(前1915)为帝杼元年。

    国语,鲁语上载:“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意思是,姒杼能继承禹的事业,他能把夏后氏的统治发扬光大。姒杼即位后,对内加强政治、经济、农业等各方面的管理,使国内的百姓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外仍采取武力征服的政策,多次出兵讨伐那些不甘心臣服于夏王朝的夷族方国,使夏王朝的直属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帝杼元年,寒浞的残部在斟寻阴谋叛乱,姒杼派军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把那些叛乱的寒氏残部,老弱者皆杀死,壮年男女套上索链为奴。

    姒杼很有政治远见,他并不满足于夏王朝原有的统治区域,早在父王执政期间,他就多次提出出兵征讨北方。但他的父亲夏王姒少康认为,战争劳民伤财,会给百姓带来许多灾难,始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即位后,立刻改变了父王以前的做法,开始实施自己的战争计划,他要用武力征服周边的一些小国。于是他在平定寒浞旧部的叛乱后,挥师北上,攻打北部的一些不肯臣服的小国,这次北伐战争持续时间很长,足足征战了三年多,收服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帝杼五年(庚午,前1911),姒杼在平定北方之后,开始酝酿新的远征计划,准备出兵东征。他在东征前首先决定再次迁都。他认为父亲把国都迁到原邑并不理想,从战略上考虑,国都还是应该设置在中原地区为妥,于是他与大臣们商议,决定将国都迁至黄河以南的老邱。老邱位于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这里起兵东征,不仅可以减少行军的路程,而且便于后方军事物资的供给。

    帝杼六年(辛未,前1910)夏天,夏王姒杼率大臣迁都老邱,命长子姒槐镇守原邑。同年秋天,夏王姒杼决定亲自率兵东征经常侵扰夏后氏边境的九夷方国。便召长子姒槐入都,代替他监国理政。

    史书记载:姒杼迁都后,立刻组建了一支东征军。他亲自率军东征九夷(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他出兵的同时命令各诸侯国派军队助战,并许诺各诸侯国作战时,掠夺的金银珠宝、马匹、粮食、俘虏,谁抢来的就归谁。许多诸侯国都认为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都挑选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参战,这样就更增强了夏王朝东征军的力量。从帝杼六年(前1910)到帝杼八年(前1908),夏王朝利用三年时间,平定了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和苏北一带的东夷族,继而挥师东进,一直打到东海之滨。

    今本竹书纪年载:“(帝杼)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东海即今黄海,三寿是什么地方,史无可考。不过山海经,海外东经云:“青邱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又据史记正义说:“青邱国在海东三百里。”由此推测,当时所说的三寿,很可能就是青邱国。青邱国是东海的一个岛国,那里出产一种叫作九尾狐的动物。姒杼能得到九尾狐,证明他的东征大军已经打到了东海,而且远涉重洋,登上了海东三百里的一个岛国。由此可见,当时的夏王朝不仅有一支强大的步兵,而且还有水军和一定数量的战船,否则是不可能越海作战的。

    帝杼十三年(戊寅,前1903),夏王朝主管水利的官员商侯子冥,在治水前线指挥抢险,失足落水,以身殉职。子冥是当时朝中一位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好官,他的死对朝廷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姒杼获此噩耗十分悲痛,命以厚礼安葬商侯,并亲往墓地,参加了他的葬礼。

    世本,作篇载:“杼作甲,杼作矛。”说姒杼发明了战争时用来防身的铠甲和用来进攻的长矛。据考证,甲和矛早在夏王朝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很可能是姒杼把矛和甲作了改进,使其更适用于战争。因此后人便把发明甲和矛的专利权记在了姒杼的头上。

    姒杼五十五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八年(路史,后纪),死于帝杼二十七年(壬辰,前1889),享年八十二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夏王杼、后杼,谥号帝杼。

    姒杼在位年表

    前1915(丙寅)元年

    前1914(丁卯)二年

    前1913(戊辰)三年

    前1912(己巳)四年

    前1911(庚午)五年

    前1910(辛未)六年

    前1909(壬申)七年

    前1908(癸酉)八年

    前1907(甲戌)九年

    前1906(乙亥)十年

    前1905(丙子)十一年

    前1904(丁丑)十二年

    前1903(戊寅)十三年

    前1902(己卯)十四年

    前1901(庚辰)十五年

    前1900(辛巳)十六年

    前1899(壬午)十七年

    前1898(癸未)十八年

    前1897(甲申)十九年

    前1896(乙酉)二十年

    前1895(丙戌)二十一年

    前1894(丁亥)二十二年

    前1893(戊子)二十三年

    前1892(己丑)二十四年

    前1891(庚寅)二十五年

    前1890(辛卯)二十六年

    前1889(壬辰)二十七年

第224章 姒槐() 
在位起讫:公元前1889前1861年。

    生卒年:前1938前1861年。

    出生地:斟寻(今河南偃师市东北)。

    立都: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年号:帝槐元年(癸巳,前1888)。

    姒槐,姓姒,名槐,又名芬,又称芬发、后芬、祖武、帝魁、帝槐。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任王。姒槐的祖父是夏王朝八任王姒少康,父亲是九任王姒杼。姒槐于少康二十四年(癸卯,前1938)出生在夏旧都斟寻。公元前1915年,他的父亲姒杼在原邑(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即帝位,命他驻守斟寻。公元前1910年父亲迁都老邱,命他驻守原邑。后来父王领兵东征,又命他驻守帝都老邱监国。公元前1889年他的父亲姒杼去世,他在老邱即位,是为帝槐。以戊申年(前1873)为帝槐元年。

    姒槐即位的时候,夏王朝在九任帝姒杼多年北伐东征的基础上,疆域不断扩大,北至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东至东海(即黄海)之滨,诸侯来朝,九夷顺服,国势日益强盛。但是,姒槐并没有就此息兵,让百姓过和平安定的日子,而是继续对外征战,大批的青壮年被迫走上战场,众多幸福美满的家庭被强行拆散。战争给统治者创造着取之不尽的财富和权势,而留给劳苦大众的却是可怕的贫困和死亡。

    姒槐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不过他的用兵方略与父亲有所不同,他父亲是往北往东用兵,他却把攻伐的方向转往东南的淮水(即今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支流秦淮河)流域。他认为父亲已经征服了北方和东方,这南方和西方理应由他来平定。其实,当时的淮夷(古族名,亦称南淮夷,主要分布在淮水中下游以至海滨)原本就是一个独立的方国,与夏王朝历来是各守疆域,互不侵犯。但是姒槐自恃国力强大,强行逼迫淮夷称臣纳贡。淮夷不肯屈服,夏王朝便借机向淮夷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远在淮水流域的淮夷不得不臣服。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后芬就是姒槐,帝槐三年(庚戌,前1871),东方的九夷族陆续来朝中进贡。九夷:一说指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和阳夷,一说指玄菟、东浪、高骊、满饰、凫臾、索家、东屠、倭人和天鄙。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古时“九”为多的意思,九夷应该是指众多的夷族,并非是只指固定的九个部族,这里应理解成有众多夷族方国来朝中进贡。

    帝槐十六年(癸亥,前1858),洛汭(今河南巩义市东北)的诸侯伯用与河邑(今陕西华阴市潼乡)的诸侯冯夷因边境的问题发生了冲突,双方互不相让。姒槐得知后,立刻宣召二人入朝,从中调合,平息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冯夷就是传说中的河伯。史载:“冯夷,华阴人,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抱朴子,释鬼)。

    帝槐二十三年(庚午,前1851),姒槐封昆吾氏的后人于有苏(古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北沙河市西北),据说有苏氏是祝融之后,己姓。后世殷商时期,商纣王伐冀州侯有苏氏,有苏氏献女妲己为纣王妃。该有苏氏即昆吾氏之后,有苏氏族人后世大部分改姓为苏。

    帝槐二十六年(癸酉,前1848),夏朝始建监狱,称作“圜土”。史书载:“若无授无节,则准圜土内之。”(周礼,地宫,比长)意思是:如果不执行国家的命令,不遵守法律,就要把他抓起来关进监狱。东汉史学家郑玄作注说:“圜土者,狱城也。”墨子,尚贤下云:“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傅说是商朝帝武丁的宰相,他年轻时因获罪被关进监狱,带着索链为商王朝筑城。这里所说的圜土就是监狱。

    可见,姒槐统治下的夏王朝,不仅对外实行扩张政策,对内也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手段。为了镇压那些反抗他的民众,他在全国设置了许多圜土(监狱),他们给获罪的人戴上刑具,关进牢狱,让他们象牲畜一样充当苦力。

    姒槐对外发动战争,疯狂地屠杀夷族方国的民众。对内施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人民遭受了无尽的苦难。从当时人民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时代的罪人。但是,战争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他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儒家说:“忠孝不能两全”,对于帝王功过的评说大概也是如此吧。纵观历史上那些所谓有作为的君王,他们哪一个不是杀人如麻的战争狂!他们的一切丰功伟绩,都是用人民的血汗写成的。

    姒槐五十岁即王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九年(帝王世纪),卒于帝槐二十八年(庚申,前1861),终年七十八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夏王槐、后槐,谥号帝槐。

    姒槐在位年表

    前1888(癸巳)元年

    前1887(甲午)二年

    前1886(乙未)三年

    前1885(丙申)四年

    前1884(丁酉)五年

    前1883(戊戌)六年

    前1882(己亥)七年

    前1881(庚子)八年

    前1880(辛丑)九年

    前1879(壬寅)十年

    前1878(癸卯)十一年

    前1877(甲辰)十二年

    前1876(乙巳)十三年

    前1875(丙午)十四年

    前1874(丁未)十五年

    前1873(戊申)十六年

    前1872(己酉)十七年

    前1871(庚戌)十八年

    前1870(辛亥)十九年

    前1869(壬子)二十年

    前1868(癸丑)二十一年

    前1867(甲寅)二十二年

    前1866(乙卯)二十三年

    前1865(丙辰)二十四年

    前1864(丁巳)二十五年

    前1863(戊午)二十六年

    前1862(己未)二十七年

    前1861(庚申)二十八年

第225章 姒芒() 
在位起讫:公元前1861前1843年。

    生卒年:前1907前1843年。

    出生地:原邑(今河南济源市西北)。

    立都: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年号:帝芒元年(辛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