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远古帝王谱-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深算。为了使自己的子孙后代能独霸王廷,他把哥哥的几个儿子都安排在无关紧要的官位上,而且还在他们身边安排了一些自己的人,严防他们结党营私图谋叛乱。
子太庚也和其他商王一样,喜欢喝酒、打猎、玩女人。王宫里每年都要消费掉大量的美酒,商朝的农业虽然很落后,但贵族每年却都有用不尽的粮食。奴隶们辛勤耕作收获的粮食,自己很少能吃得到,大部分都要交到贵族的手里,而贵族根本吃不掉这些粮食,他们把剩余的粮食加工成各种高级食品和酿制大量的美酒供他们享用。商朝的农业除了黍、麦、稷、稻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桑是指桑树,用来养蚕吐丝织造丝绸;麻是一种称作麻的植物,主要用来织造麻布,这是商王朝的重要经济来源。
商王朝的历任帝王基本上都追求享乐,子太庚当然也不例外。看歌舞、听音乐、游山玩水他几乎样样全能。他还经常带人外出打猎,他们所猎取的动物除野兔、野猪、野狗、野鹿、野马、野牛外,有的还能猎到大象。根据殷墟甲骨文记载,他们所猎到的大象,少则一头,多则一次曾擒获七头。可见在三千五百年前的商王朝时,我国黄河流域的野生动物中曾经有过许多大象存在。
太庚四年(庚辰,前1541),子太庚的少妃为他生下了最后的一个小儿子,孩子虎头虎脑,一脸福象,子太庚十分喜爱,给他起名为密。然而子太庚短命,儿子不满周岁他就重病不起。他让少妃把孩子抱到自己床前,无限眷恋地望着幼小的儿子。他突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立下遗嘱不准许少妃为他殉葬,让她亲自把孩子养大成人。
夏商两代的君王一直都是以活人为其殉葬。君王死后,他的所有妃子,不管年龄多大,健康状况如何,都一律要为先王殉葬。子太庚立下不准少妃为他殉葬的遗嘱,可以说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这不仅仅是挽救了少妃的一条鲜活的生命,也是对传统惨无人道的殉葬制的一种抵制。当然这种抵制是消极的,也是无力的,因为当时的君王他们是不会想到生命的价值和人权问题。子太庚的决定也只不过是出于私心,让少妃活着为他养育幼小的儿子而已。
子太庚六十一岁即王位,在位执政虚记六年(今本竹书纪年),卒于太庚五年(辛巳,前1540),卒年六十六岁。死后葬在商王太庚墓(地址不详)。尊号商王太庚,谥号帝太庚,庙号“大庚”。
在殷墟卜辞中,子太庚被列为直系先王祭祀。
太庚在位年表
前1544(丁丑)元年
前1543(戊寅)二年
前1542(己卯)三年
前1541(庚辰)四年
前1540(辛巳)五年
第245章 商王子小甲()
在位起讫:公元前1540前1523年。
生卒年:公元前1575前1523年。
出生地: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立都: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年号:小甲元年(壬午,前1539)。
商王子小乙。姓子,名高,号小甲。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八任王。
子高的祖父是商王朝五任王子太甲,父亲是商王朝七任王子太庚(史记,三代世表误作小甲为太庚弟)。
子高是七任商王子太庚的长子,于太甲元年(前1575)出生在商都亳城(即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他是商王朝迁都郑毫后出生的第一位商王。
子高从小生长在王宫,受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养成了冷酷傲慢的性格。他不仅把奴隶当成牲畜一样看待,对宫中的一些仆人和大臣也随意打骂、斥责。在他看来贵族天生就是贵族,奴隶天生就是奴隶。贵族欺压和打骂奴隶,甚至把他们砍头和活埋都是合理合法天经地义的。他认为:奴隶和牲畜一样,只是他们的财产和生产工具,主人让他活他就活,主人让他死他就死,他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子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看鞭打奴隶和砍杀奴隶,每次看到那残忍的血腥场面他都要拍手叫好,对受害者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对那些小猫、小狗、小兔子、小鸟却特别关爱,甚至会为突然死去的小动物而悲伤落泪。他说:“人是最肮脏最丑恶的,那些小动物才是最圣洁最美丽的!”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很怪异的人。
太庚五年(前1540),七任商王子太庚病逝于宫中,子高以王长子的身份坐上了王位,号小甲,以壬午年(前1539)为小甲元年。
子小甲执政期间,商王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没有变。只是子小甲比先王在经济上更贪婪,生活上更奢侈,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也更加残酷。同时他对一些贵族又过于放纵,任由他们违法乱纪,胡作非为,造成了贵族之间相互欺诈,争权夺势,使社会出现了混乱。
子小甲三十六岁即王位,在位执政虚记十八年(今本竹书纪年),卒于小甲十七年(戊戌,前1523),卒年五十三岁。死后葬在商王小甲陵(地址不详)。尊号商王小甲,谥号帝小甲,庙号“小甲”。
在殷墟卜辞中,子小甲被列为旁系先王祭祀。
小甲在位年表
前1539(壬午)元年
前1538(癸未)二年
前1537(甲申)三年
前1536(乙酉)四年
前1535(丙戌)五年
前1534(丁亥)六年
前1533(戊子)七年
前1532(己丑)八年
前1531(庚寅)九年
前1530(辛卯)十年
前1529(壬辰)十一年
前1528(癸巳)十二年
前1527(甲午)十三年
前1526(乙未)十四年
前1525(丙申)十五年
前1524(丁酉)十六年
前1523(戊戌)十七年
第246章 商王子雍己()
在位起讫:公元前1523前1511年。
生卒年:公元前1571前1511年。
出生地: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立都: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年号:雍己元年(已亥,前1522)。
商王子雍己。姓子,名伷,号雍己。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九任王。
子伷的祖父是商王朝五任王子太甲,父亲是商王朝七任王子太庚,商王朝八任王子小甲是他的长兄。
子伷生于太甲五年(前1571),出生在商都亳城。他是七任王子太庚的嫡次子,曾先后在父、兄两朝为官,掌管着商王朝的军队;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高官,是商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商王朝早期帝王的继承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是“父死子继”,也可是“兄终弟及”。围绕王位的继承问题,商王族内部经常发生纠纷,有时甚至发生武斗的流血事件。子伷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帝位,早就开始觊觎王位,何况他又是嫡次子,很有继承王位的希望。他迫切希望兄长死后把王位让给他。但是,他渐渐发现他的兄长根本没有这个意思,而是打算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正在逐渐重用自己的儿子参与朝政。
子伷暗自冷笑,他一面网罗党羽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一面暗中设计引诱子小甲的儿子霸占民女,抢劫财物,谋害大臣。弄得恶名远扬,朝廷内外一片骂声。子小甲叹息不已,大骂儿子无德。在这种情况下,他临终前不得不把王位传给弟弟子伷。
子伷的阴谋得逞,终于如愿以偿。
公元前1523年,商王朝八任王子小甲去世,子伷即位称王,号雍己。以已亥年(前1522)为雍已元年。
子雍已即位后,和子小甲如出一辙,贪婪奢侈,荒无度,为了自身享乐,尽情地挥霍浪费。他把国库的积蓄花光了,便下令增加税收,加大盘剥的力度,迫使一些自食其力的自由民也难以维持生活,沦落为贵族的家内奴隶。一些贵族也因多交赋税而对子雍已不满,背后多有怨言。而子雍已并不自省,照样我行我素,致使朝纲不正,民心不稳,社会动荡不安,国势转向衰弱。一些诸侯国以国中受灾为借口,拒不缴纳贡赋。边远地区的夷族方国也乘机侵扰商王朝边境,虏夺边民的土地和财产,社会状况越发混乱。面对如此局面,子雍已却置之不理,照旧吃喝玩乐,醉生梦死。
子雍已十年(戊申,前1513),他的异母弟子密已经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大将军,他对子雍已不理朝政的荒唐行为十分不满,亲自入宫劝谏他。子雍已却对他说:“我已经老了,只想着多享受几天人生的乐趣,朝政上的事你就替我管着吧。”于是,下了一道旨意,命子密任国相,总揽朝政。他索性躲在后宫当起了挂名天子。
由于过度乐,子雍已身体日益衰败,于两年后病死于宫中。
子雍己四十九岁即王位,在位执政虚记十三年(今本竹书纪年),卒于雍已十二年(庚戌,前1511),终年六十一岁。死后葬在商王雍已墓(地址不详),尊号商王雍已,谥号帝雍已,庙号“雍已”。
在殷墟卜辞中,子雍已被列为旁系先王祭祀。
雍已在位年表
前1522(己亥)元年
前1521(庚子)二年
前1520(辛丑)三年
前1519(壬寅)四年
前1518(癸卯)五年
前1517(甲辰)六年
前1516(乙巳)七年
前1515(丙午)八年
前1514(丁未)九年
前1513(戊申)十年
前1512(己酉)十一年
前1511(庚戌)十二年
第247章 商王子太戊(1)()
在位起讫:公元前1511前1436年。
生卒年:公元前1541前1436年。
出生地: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立都:郑毫(今河南郑州市古商城)。
年号:太戊元年(辛亥,前1510)。
商王子太戊,姓子,名密,号太戊,甲骨文作“大戊”。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十任王。他的祖父是商王朝五任王子太甲,父亲是商王朝七任王子太庚。八任王子小甲和九任王子雍已都是他的兄长。
子密是子太庚最小的儿子,于太庚四年(前1541)出生在商都王宫。出生后第二年他的父亲就病死了,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他的母亲就是子太庚最小的妃子,子太庚死时她还不满二十岁,子太庚为了儿子特意立遗嘱不让她殉葬。他的母亲感激先王的圣德,对儿子十分严格,不仅教他习文练武,而且还教他如何做人,向他灌输商王贵族的传统道德,也向他介绍一些平民和奴隶的情况。子密后来能成为商王朝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帝王,与母亲的早期教育有着很大关系。
子密二十几岁便成为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军,九任王子雍已即位后,任命他主管军队。后来又拜他为相,把国家的军政大权全都交给了他,这对他后来继承王位打下了良好基础。
公元前1511年,九任商王子雍已去世,子密即王位,号太戊。以辛亥年(前1510)为太戊元年。
子太戊即位后首先对吏治进行整顿,朝中大臣有作为的便重用,无作为的便罢免,对那些无才无德滥竽充数的庸官一律罢官,让他们回家去闲居。同时选举有才能的人担当朝中要职。他任命伊尹的儿子伊陟为右相。伊陟是历经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五朝的老臣,德高望重,有许多治国经验,因此子太戊任命他来主理朝政。又任命臣扈为左相,同时兼任史官,任命巫咸为祝官,掌管宗庙祭祀祷告。其它官员也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经过子太戊的认真治理,商王朝在太戊初年政局明显好转,国内的混乱逐渐消除,各诸侯国也都开始按时缴纳赋税。子太戊还派军队征讨那些曾侵扰商族边境的夷族方国,各国见商王朝又强硬起来,便也不敢再轻意进犯了。
太戊七年(丁巳,前1504),经过了几年对朝政的治理,政局稳定,天下太平。子太戊认为从此便可以高枕无忧了,便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也追求起享乐来。
就在这时朝廷上出现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情,王宫大殿旁竟出现了“桑谷共生”的怪异现象。子太戊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心里十分恐慌。
桑谷共生于朝,就是在桑树的下面长出一棵谷树(谷树即楮树,也称构树,与桑树同属桑科乔木),谷树突破桑树的根茎从树干上长出来,形成两树同根共生的怪现象。其实这只是自然界植物生长的一种偶然现象,并没什么可奇怪。可是商朝人都迷信,以为是妖邪作怪,乃天降不祥之兆。
子太戊惶恐地询问右相伊陟。
伊陟对他解释说:“妖邪是不能侵犯有德之君的,只要大王能勤政修德,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任何邪恶都会远去。”
子太戊听信了伊陟之言,从此严加律己,以身作则,勤政爱民。不久,那棵“桑谷之树”就枯死了。此后,子太戊更加敬畏上天,诸事小心谨慎,常以前朝天子为戒,不敢贪图安乐,辛勤理政治民,成为一位有德之王。
太戊十一年(辛酉,前1500),子太戊命贤臣巫咸设祭,祷于山川,求告上天护佑。巫咸又作巫戊,是太戊朝的祝官(向神鬼祷告赞辞,与神鬼勾通的官员),他是用筮占卜的创始人,是商朝有名的星占家,后世曾出现有假托他所没定的恒星图。传说他还是“鼓”的发明者。他曾着有咸x、太戊等作品。殷墟甲骨文中称他为“咸戊”。
太戊二十六年(丙子,前1485),由于商王朝政局稳定,百业复兴,许多夷族方国都主动与商王朝建立外交关系。这年夏天,西戎国派使臣前来进行友好访问,子太戊非常高兴,让大臣列队以隆重的礼节欢迎远方来的客人。他亲自会见了来使,交谈中他听说西戎出产一种长生不老的仙药,很感兴趣,便派大臣王猛为使,回访西戎(古族名,国名,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并寻求仙药。山海经,海外西经把这件事给神话了,说帝太戊派王猛等西行,向西王母求长生不老药。王猛等人行至丈夫国时粮尽,衣服也被树枝刮烂了,他们就靠采摘野果充饥,剥取树皮为衣。说丈夫国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每个男人都能生两个儿子。其说虽属蓄荒诞,但却能有力证明,在商朝太戊时期确实和西戎国来往过。
太戊三十一年(辛巳,前1480),子太戊命费侯中衍为车正。中衍亦称仲衍,是战国时秦国人的祖先。中衍的先祖是大费,大费就是伯益,又称益。益是氏族联盟时代少昊氏的后人,赐姓为赢,封于费(今山东临沂市费县西北),故称费侯。伯益在舜帝时任掌管山泽的官员,后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大禹选定为接班人。大禹死后,他与禹的儿子姒启争位,后来被姒启所逼,逃入深山隐居。商灭夏后,他的后人被商王重用,一直在商朝为官。车正是夏商时期的重要官员,主要掌管车辆的制造、使用和管理。车辆是夏商时期的主要交通工具,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极为重要,所以当时的车正在朝中很有地位。
第248章 商王子太戊(2)()
太戊三十五年(乙酉,前1476),这一年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车,称作寅车。车早在夏以前就出现了,早期的车主要用于交通,为有钱的贵族外出时乘坐。夏朝时发明了一种钩车(据说是夏王姒相的大司马相土发明的,相土就是商族的先祖),专供战争时运送武器和粮草。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输车。这时的车虽然是为战争服务的,但并没有直接用于战争。而太戊时所发明的寅车,是一种专门用于作战的精巧战车。“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诗经,小雅,六月),描写的就是商朝时的战车,意思是商军的十辆全副武装的战车,已经飞快地奔赴战场。战车的出现使战争进一步升级,由原来士兵面对面撕杀的步战,上升为快速进攻的车战。这是太戊时期的一项重要发明。
太戊四十六年(丙申,前1465),这年是子太戊执政以来最好的一个丰收年,家家有余粮,户户有衣穿。当然这里指的是贵族和自由民,而奴隶却依然过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
太戊五十八年(戊申,前1453),子太戊下令在东夷靠近渤海的地方建造蒲姑城(今山东滨州地区博兴县东北)。这是我国历史上在黄河下游近海地区所建最早的城市。
太戊六十一年(辛亥,前1450),东方夷族的九个方国都陆续归顺了商王朝,并派使臣入朝纳贡,向天子祝贺。这九个方国合称九夷,它们的名称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元夷、风夷、阳夷。九夷实际就是古代中原以东的九个部落,相当于今山东东部和江苏东北部沿海地区。显然,子太戊在靠近渤海建造蒲姑城,主要是针对东夷诸国。蒲姑城建成后,商王朝派出一支重要军队驻扎在城中,他们的任务就是保卫边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打击一切敢于入侵的敌人。东夷各国正是在商王朝的强大威势下才归顺了商王朝。
今本竹书纪年载:“大(太)戊遇祥桑,侧身修行。三年之后,远方慕明德,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这里的“祥桑”意思为妖桑、凶桑,不吉祥的意思。就是说子太戊自从发现有不吉祥的桑谷之树出现后,严以律己,认真治国,三年后国家就开始复兴起来。他的贤德不仅使百姓称颂,诸侯臣服,就连不属于商王朝统治区域的夷族方国都对他景仰,这些国家陆续派出使者入商和商王朝交往,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施行互通有无的商贸往来,使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在经济和文化上有了广泛的交流。在子太戊执政的七十五年时间里,与商王朝的夷族方国多达七十六个。可见子太戊执政期间,对商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子太戊三十一七任王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七十六年(今本竹书纪年),卒于太戊七十五年(乙丑,前1436),享年106岁。他是商王朝执政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一位帝王。他死后遗体葬在商王太戊墓(地址不详),尊号商王太戊,谥号帝太戊,庙号“大戊”。
在殷墟卜辞中,子太戊被列为直系先王祭祀。
太戊在位年表
前1510(辛亥)元年
前1509(壬子)二年
前1508(癸丑)三年
前1507(甲寅)四年
前1506(乙卯)五年
前1505(丙辰)六年
前1504(丁巳)七年
前1503(戊午)八年
前1502(己未)九年
前1501(庚申)十年
前1500(辛酉)十一年
前1499(壬戌)十二年
前1498(癸亥)十三年
前1497(甲子)十四年
前1496(乙丑)十五年
前1495(丙寅)十六年
前1494(丁卯)十七年
前1493(戊辰)十八年
前1492(己巳)十九年
前1491(庚午)二十年
前1490(辛未)二十一年
前1489(壬申)二十二年
前1488(癸酉)二十三年
前1487(甲戌)二十四年
前1486(乙亥)二十五年
前1485(丙子)二十六年
前1484(丁丑)二十七年
前1483(戊寅)二十八年
前1482(己卯)二十九年
前1481(庚辰)三十年
前1480(辛巳)三十一年
前1479(壬午)三十二年
前1478(癸未)三十三年
前1477(甲申)三十四年
前1476(乙酉)三十五年
前1475(丙戌)三十六年
前1474(丁亥)三十七年
前1473(戊子)三十八年
前1472(己丑)三十九年
前1471(庚寅)四十年
前1470(辛卯)四十一年
前1469(壬辰)四十二年
前1468(癸巳)四十三年
前1467(甲午)四十四年
前1466(乙未)四十五年
前1465(丙申)四十六年
前1464(丁酉)四十七年
前1463(戊戌)四十八年
前1462(己亥)四十九年
前1461(庚子)五十年
前1460(辛丑)五十一年
前1459(壬寅)五十二年
前1458(癸卯)五十三年
前1457(甲辰)五十四年
前1456(乙巳)五十五年
前1455(丙午)五十六年
前1454(丁未)五十七年
前1453(戊申)五十八年
前1452(己酉)五十九年
前1451(庚戌)六十年
前1450(辛亥)六十一年
前1449(壬子)六十二年
前1448(癸丑)六十三年
前1447(甲寅)六十四年
前1446(乙卯)六十五年
前1445(丙辰)六十六年
前1444(丁巳)六十七年
前1443(戊午)六十八年
前1442(己未)六十九年
前1441(庚申)七十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