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孤唐明月-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还不是重点,摊上这么护妹的个太子,作为驸马,不是自讨苦吃吗?
…………
“觉得他怎么样?”
“还好啦,倒是不丑,木木的和呆头鹅一样,倒是有些可爱……”
“呵……,傻妹妹看上了?不如姐姐我先替你去他家探探口风?
“姐,你别闹了!你先养好胎吧!我还等着他出生呢?
稚奴和兕子都长大了,不好玩了。新城又太小,体弱多病,阿娘都不肯让我我帮忙照看……
哎,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
襄城听得此语,忍不住含笑伸手素手在长乐的额头上轻轻一弹,“你啊,你……”
…………
立政殿内,气氛有些沉重,长孙皇后摒退众人后,脸色微白看向李承乾,聪慧如她,自从昨天后她就察觉了李承乾不对劲之处,怕是李世民出了问题,当她放在桌下的素手忍不住用力攥紧衣裙,淡声说道:“乾儿,你说吧,可是二郎他……出了事?”
第148章 订阅稀少()
李承乾神情悲切跪在长孙皇后身前,声音低沉,一点点将事情的原委向长孙皇后细细讲出。
…………
“阿娘,父皇他身感风寒,风毒内袭而致痢疾。
腹痛难忍,浑身发热,难以下铺,待我归来时,已是昏迷不醒。”
长孙皇后听到这里,眼前已是一片眩晕,脑中一片嗡鸣,身形微晃,放在桌下的素手早已死死地抓桌角,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李承乾抿紧了嘴唇,赶紧起身上前安慰着长孙皇后道:“目前父皇他身处段志玄将军的军中,孩儿此番快马加鞭,急着赶回来便是想请神医孙思邈前往军中替父皇医治。”
“昨日我已亲自拜见孙神医,已经暗中安排人护送他前往军中,孙神医医术高超,阿娘你不必担忧。”
长孙皇后定了定神,伸手抚着陷入自责中李承乾的额头幽幽叹道:“乾儿,这事不怪你。
要是当初我劝二郎将病养好再去便没有了这事……,哎,以你父皇的性子,当今没多少人能够劝住他。”
额头传自长孙皇后温凉的手心的温暖让李承乾稍稍心安,眼下事发突然,即便是沉稳如长孙皇后,在这种爱人性命攸关的情况下,也是慌了神。
此刻她脑中第一个想到便是她的哥哥长孙无忌。
“乾儿,这事涉及太大,我马上去找你舅舅商量。
高明,你要记住,在这个时候,你作为太子即便是装也要装出个镇定的样子!”
长孙皇后说完后深吸了一口气,在李承乾的扶持下起身,同时出声唤来侍立在门外的宫女。
“来人,摆驾!”
…………
立政殿外,李承乾望着长孙皇后缓缓远去的身影,用力咬紧了牙关,同时唤来侯在殿外的太监道:“来人,去请房相和侍中魏征,太子少傅萧瑀,鄂国公尉迟敬德,左领军大将军程知节,河间王叔,前来议事。”
数名太监领命后急急向皇宫外赶去,同时一直跟随着李承乾的东宫总管王壮悄悄移步上前,低声小心地向李承乾提示道:“太子殿下,太子少傅萧瑀去年又被圣上重新启用为“特进“,参预政事。
这已经是萧少傅第四次拜相了。”
李承乾神情微怔,他于贞观七年离开长安,那时萧瑀早已被罢相了,他却是没想到他又被重新起用了。
李承乾此行回归长安,他一路上与众侍卫皆是急急赶回,对于过去一年中长安内朝堂上发生的事知晓不多。
昨日他匆匆赶至长安,忙成一团,太子右庶子令狐德棻整理出来的去年政务简述,他也只是草草翻看了下,未曾注意这些细节。
“还有吗?”
李承乾侧首细细打量着自己的这个东宫总管,倒是有些机灵,心思细腻,难怪被曾经的王老太监另眼相看。
看来以后可以培养一下。
王壮心头一片激动,他知道自己先前的大胆之举让李承乾注意到了他,起码语气不再那么冷淡了。
他,赌对了!
“左领军大将军程知节去年被圣上任命为原州都督,其他并无多少变化。”
李承乾微微点头,他转身前往两仪殿,一路上脑海中不断地分析着自己的任命,以及自己接下来该如何与他们商讨国事。
房玄龄与魏征皆为王佐之才,宰相之资对于李承乾接下来稳定朝堂十分重要,然而他们对于李承乾往日有意的拉拢试探,一直保持着中立的态度。
当然李承乾也没抱多大希望,萧瑀则是典型的太子阵营,德高望重,可以说是三朝元老,资历极老同时作为太子少傅,他与李承乾私交不错,一直有意无意地指点,提示他。
与李承乾感情极好的长姐襄城又是萧瑀儿媳,即便是萧瑀刻意与李承乾保持距离也会被人被为太子一派,反倒不如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公开支持。
李承乾都是板上定钉太子了,当上皇帝是必然的事,更何况这个太子还极为出色。
然而萧瑀为人严厉清正,不肯容人之短,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性子急躁、偏狭朝中人缘不太好,前世更是被六度罢相。
同时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萧瑀的才能并不简单,他的支持对李承乾来说是一大助力。
河间郡王李孝恭,他作为宗室子弟,在皇室中威望十分高,当初李渊起兵时,除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宗室中可以说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且又立有击破梁国的大功。
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善,厚待。
加之李孝恭本性宽恕退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即便是李承乾他们这些晚辈与这位王叔关系都是十分好。
眼下,李孝恭对他的支持对于李承乾稳定宗室十分重要。
至于因惹事而闲赋在家,闭门潜心修仙的尉迟敬德,无论是军功还是威望对于长安城内的异族,军队都是一种震摄,加上尉迟宝琳这一层因素,请他出面镇局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虽然前些年尉迟敬德因座次而怒殴皇亲李道宗,李道宗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
他飘了,据功自傲,让李世民大为不爽,一番严词训斥,贬谪但就是没有痛下杀手。
尉迟敬德也识相,闭门谢客,安安分分。
人家自傲,也是有资本的。
当然,作为一直以来都深受李世民重视信任的程知节,也就是后大名鼎鼎的程咬金。
在一众秦王府同僚中,混成了人精,如鱼得水,恩宠不减,他手中掌控的军队对于李承乾来说十分重要。
对于李承乾而言,没有什么比改变历史更有趣的事情了。
李承乾投胎发现自己穿越后,一直信奉前世的一句话,就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让这个大唐的世界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让大唐变得比原来的大唐更好……
当然,让自己活得比原来更高的成就,这些,都是李承乾一直想要做,也是一直在做的事情。
如果李承乾穿越之后的身份不是大唐的太子的话,李承乾不介意为了后。宫和种。马事业而奋斗。
只不过,在穿越之后,他逐渐融入大唐,他对这个太子身份越是认同,他越是深感责任之重。
所以,对于李承乾而言,这些前世所yy的事情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还有什么比亲手创造一个辉煌的,让后人为之骄傲的盛世,更让人激动呢?
第149章 没有收藏()
李承乾与大唐元老们的商讨出乎意料的顺利,大唐未来几个月的发展就这样在两仪殿内敲定。
当长孙皇后携李承乾的老舅长孙无忌入宫时,李承乾与房玄龄一众迎面撞见。
双方简单地互相寒喧后,房玄龄与一众官员心照不喧地离开。
长孙皇后简单地对李承乾吩咐了几句后,轻移莲步,留下舅甥俩私谈。
长孙无忌冲着李承乾点头示意,伸手在李承乾肩上拍了拍,稍微安慰了下李承乾。
“高明,有关陛下昏迷一事,你不必担心,陛下吉人自有天相,他一定会痊愈的。
而且你还有舅舅我在,有什么事不懂,舅舅我会帮你的。”
李承乾微微弯腰,拱手表示感激,同时打蛇顺杆而上道:“乾儿在先行谢过舅舅。”
“来,咱俩现在不谈国事,边走边聊。”
长孙无忌捋须而笑,舅甥间的关系一时间融洽了不少,一年未见的生疏顿时被冲淡,李承乾上前一步紧跟在长孙无忌身后。
他稍稍落半个身位,伸手邀长孙无忌先行,长孙无忌眯了眯眼,捋着胡须的右手用力一捏,眼角的几缕皱纹顿起,绽若菊花。
显然李承乾的恭敬还是让他颇为受用,移步换景间俩人已是转入花园。
落在后方的数十名太监与宫女渐渐止步,远远地缀在一边听候命令。
由于长孙无忌身材矮胖,李承乾不得不一直微微躬身与他交谈,很快俩人便走入临池的一座亭台,长孙无忌面对着池面负手而立,东风微拂,吹皱了一池春水。
李承乾悄悄挺直了腰板,一直躬身行走,他也很累。
“我记得当年陛下当年在你这个年纪时,已是入了军伍。
前朝大业十一年时,炀帝被突厥人包围在雁门关,陛下年仅17岁就追随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去营救。(注1)
由于敌众我寡,当时陛下献计“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结果部队才到崞县,突厥军队就闻风而逃。”
“后来第二年,太上皇他出任晋阳留守,当时陛下和你现在一样,都是十八。
陛下随太上皇来到山西太原,一直活跃在抗击东突厥的第一线。
在太上皇和陛下他们父子俩的镇守下,东突厥一直很难突破防线入侵中原,确保了中原百姓的安定。
至于陛下于隋末率军与诸王征伐,平陇右,定河东,灭王世充那些都已经是后来的事了,你那时虽小但都知晓我也就不多说了。”
说到这长孙无忌看着李承乾笑道:“高明,说到这。你今年也才十八,便已是平定了吐谷浑。
吐谷浑虽不如突厥强国,然多年侵犯大唐边境,实为疥癣之病。
此役大破之,论你的功劳,倒是比陛下当年还要出色。”
“呵呵,舅舅过誉了。”
李承乾看着那微微漾起的湖面,嘴角微扬,努力受到肯定,谁都会开心,更何况肯定他的,不是一般的人。
“哈哈,这些都是事实,高明你莫要谦虚,百姓自然知道你这个太子是如何模样。”
“所以,高明你不必忧心。我听观音婢说自从你回来后,就一直处在担忧之中,这你大可放心。”
“因为你,无疑是一名出色的储君,所以——”
“即便陛下有个万一,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够胜任的。”
说到这长孙无忌黯然一叹道:“这些年来,屈突通,杜克明逝去,秦叔宝抱病在身,李药师年已六十四,旧人一个个逝去,新人若马周,薛礼,李义府,刘洎竟相出现。”
“太上皇已崩,我倒是未曾想道陛下亦是暴病昏于军中,数年来陛下英姿不减当年,却是突然生起病来,如山倒。”
“人君当持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你切不可再像前年那样,凭意气用事。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以后像冲锋陷阵这种事情,自有良臣猛将替你效命。
我知道你一直以来想效仿陛下,但是你不是陛下,陛下当年所遭遇的也不是你将面对的。
作为君王,高明,你以后莫要将自己陷于危险之中。”
听到这,李承乾稍稍别过头去,伸手撑在身前亭台的栏杆上,心中对此颇不以为然。
长孙无忌身倚在亭柱上,静静地看着李承乾,他在等李承乾的答复。
“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气节。
复汉——“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之辉煌。
此皆我所想!”
面对着长孙无忌探寻的目光,李承乾终于说出了自穿越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的信念。
语速虽缓却难阻心中之热血,语调虽沉却难抑精神之激昂,语气虽轻却难掩李承乾渴望之坚决。
当长孙无忌听得李承乾此言后,心潮澎湃,只觉得一股热冲上头颅,脊椎发麻,震颤很快背部就被打湿了一片。
清凉的春风拂过,从未听过此言被深深震憾到的长孙无忌很快清醒了过来,细细品味斟酌一番后他却是大笑出声。
“高明何故有此天真之语耶?”
“昔日越王败于夫差,行仆役之事数年,卧薪尝胆,终得三千越甲吞并吴国。
又有汉高祖被围白登,向单于妃子求救保住了性命,然后该和亲,送礼,忍辱负重,等待时机。
至汉武帝立刻反击,封狼居胥,通西域,打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声;
而大唐草创之际,被突厥欺压侵扰,太上皇示弱称臣(注2),和谈交好大唐终得发展之机,缓过气来就反攻,传至陛下手中,便是直接灭了突厥,终成霸业。
戎狄之盛之嚣张气焰,至今已消,现观长安境内,突厥贵族子女,不下数十万家,称臣纳贡此事又是如何?”
“高明,解决问题并不只能用最高的代价,一味以气节为重,既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懂得变通,事倍功半,还苦了百姓!”
“以后你莫要再出此言,若是被二郎听到,你可少不了一顿揍。”
说到这长孙无忌挪动脚步走到李承乾的面前,悠悠说道:“高明,你还记得元年的王道与霸道之辩吗?”
第150章 五姑娘 补uaIG。()
李承乾看着微漾起绿波,默然不语,贞观元年前后李世民亲自主持了关于“大唐未来的施政方式”的辩论,其间以封德彝为首的朝廷重臣普遍倾向于霸道,独魏征力荐王道。
前者为仁政,以怀柔理天下;后者为猛政,以强力治天下!
李承乾转身看向长孙无忌,澄澈的眼睛里看不出什么想法,他似是不解的说道:“我记得舅舅当时,好像是支持霸道的吧。”
长孙无忌笑了笑,他并没有避开这个问题,“陛下历年来不遗余力地推行王道仁政,轻徭薄赋,宽减刑罚,惩治腐败,戒奢从简,韬光养晦。
现如今大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由此看来魏征是对的,倒是我们错了。”
面对长孙无忌的的坦然认错,李承乾在心中笑了笑,他从掌权者的角度,和后世卓越的眼光来看。
李世民实行的不仅仅是王道,而是王霸之道并行。
事实上自后世的角度来看——秦始皇、隋炀帝、汉武帝、宋神宗、清世宗等人就是偏行霸道。
而汉文帝、宋徽宗、唐高宗、建文帝、嘉道咸等则是偏行王道。
真正有大作为者,实际上多是王霸两道并举,如周文王、唐太宗、唐玄宗、隋文帝、宋太祖、明成祖、康乾等。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历史上的君主无非以文治武功而英名流传,厉行王道或霸道者均有所成。
然而王霸两道均不遵循者,必然是败家毁国的昏君,如秦二世、汉灵帝、明神宗等。
对于长孙无忌之前无时无刻不隐含着劝他实行王道的话语,李承乾并没有开口反驳,长孙无忌刻意提出的这个话题倒像是一层愰子,恐怕他真正想说的还未说出,他倒是想听听他这个舅舅还有何高见。
果不其然,长孙无忌捋着胡须似是不经意间开口问道:“高明你日后对这朝堂可有何打算?”
李承乾谦虚的说道:“舅舅,乾儿我虽有几个月监国的经验,比起朝中诸多大臣实在是不敢专擅。
诚恐日后监国,还仰赖舅舅和各位相公的扶持。”
长孙无忌听罢,伸手再次在李承乾的肩上拍了拍,同时李承乾稍稍躬身,以此来方便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离开亭柱,负手而立似是指点李承乾道。
“陛下当初评议前朝文帝,说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多疑于物,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常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
李承乾接口道:“父皇认为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一日万机,独断皆一人之虑。
而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不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对于李承乾的话,长孙无忌笑而不语,无论是对于臣子还是对于皇帝来说皇帝垂拱而天下治,这种无为而治道家理想中的治国方略都是最渴望的。
李承乾心中微嘲,无非是想要更大的权力,效霍光当年之状。
如今主弱臣强,一旦李世民有个闪失,凭他现在对朝堂的掌握,实在是难以压住那些劳苦功高的大臣。
更何况,过去一年中他远离长安,尚不知道有多少人,人心思动。
只要熬过这一段时间,等到段志玄携大军归来便可,有了军权的支持,腰杆了才能硬起来。
起码先将李渊的葬礼办好,李承乾想到爷爷李渊的遗嘱,却是心头发酸。
他幼时亲眼见过李渊身为皇帝时的意气风发,气吞寰宇,也看过他被幽囚于宫内的苦闷与抑郁,也陪伴过这位曾为前朝显贵,后为开国之主的孤独老者。
他作为一名老来英雄,最终的结局却是子孙俱不在身边,在风烛残年之际,又重挑大梁孤独至死的开国皇帝。
一生奢华的李渊,却是要求李世民在他死之后,像汉代的皇帝一样薄葬就便可。
要求李世民也没必要太遵循古人守孝三年死规定,以一天来代替一个月来执行,至于陵墓,一切俭约从事。
作为子孙,不能在长辈死前陪在他身边,却是莫大的遗憾!
更何况,在李承乾心中,他早已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位老者,既同情,又仰慕。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悄然间已是潸然泪下。
长孙无忌看着垂泪的李承乾,心中既惊又疑,最终却是一叹。
还是太年轻了,一点心事也藏不住。
“高明你……”
李承乾擦拭去眼泪道,“舅舅不必担心,乾儿只是想到了皇爷爷,想到他的遗嘱,自己不能尽孝,心有所感……”
长孙无忌脸色柔和开口安慰同时提醒道:“太上皇已逝,高明你要节哀。
观音婢和我谈过了,时下情况不同以往,太上皇又有以日易月之嘱,所以她打算服孝后将你与苏家那小丫头的婚事也办了。
必竟你作为太子,至今尚未有太子妃,朝中多少也有些风言风语。”
李世民还没死呢,现在就考虑到了皇太孙吗?
李承乾心中一叹,皇室有无继承人与人心的稳定一直都有很大关系,为皇室开枝散叶这种事情也是他的职责。
长孙无忌抬头看了看天色,天边隐有些昏黄,继续开口劝慰了李承乾几句后便托词转身离开了皇宫。
于宫门削送走长孙无忌后,李承乾驻足看着长孙无忌离去的身影,心中思绪万千。
长孙无忌的掌控欲表现的虽不明显,但李承乾仍然能够觉查到隐藏在那一幅和善舅舅面孔下的,是对权力深深的渴望。
接着李承乾自嘲一笑,自己还没当上皇帝呢,这疑心病就已病入膏荒了。
他能够得到长孙无忌等诸多大臣的支持已经是很圆满了。
但是现在,除了自己从吐谷浑带回来的兵马,他,谁也不信。
落日渐垂,红霞弥天,李承乾回首看了眼皇宫,高大的宣武门上,禁军肃然而立。
李承乾回身拉过一名侍卫,低声叮嘱了几句后,慢悠悠地领着护卫返回东宫。
那名侍卫脱离了队伍,向着宣武门走去。
第151章 宴uaig。()
东宫,苏酥的寝殿内,书房中李承乾坐在书桌前,执笔而书,鹅黄色的宣纸上,墨迹浮现。
李承乾长吁一口气,搁笔。看着桌上已经写妈的几张请柬,沉吟了片刻后从堆叠一边的奏折中取出一份打开,仔细审阅。
入目便是——贞观八年,太白星屡现于白昼!
看到这李承乾瞳孔缩了缩,虽然只是简单的天象,但是他知道,这些异象在这个迷信的古代,影响是该有多么的巨大。
一个处理不好,甚至会波及整个大唐。
李承乾按耐住心头的烦燥,继续往下看,经占卜后认为是女皇登基预兆。
再往下看,署名李淳风。
MMP呦!
由于袁天罡的那件事,相师的地位在李承乾心中直线下降,由怨及恨之下,他连带着对李淳风的好感度直线下降。
虽然李承乾十分清楚,李淳风与那件事,实在是没有半点关系,但是往往有些情绪并非人能左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