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一把刀-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当当当当!”
一阵敲锣声,两名年轻人突然冒出来,石三等人回头愕然看着这两人,堂堂县衙面前敲锣,这两个兔崽子是不是想找不自在。
“正好老子憋气,拿这(俩兔崽子撒撒气。)”猴子撸起袖子,还没说完。
只听见:“各位听好了,我红花商会近日因业务需要,要招一百名保安人员,一月发一两月钱,工作时间六个时辰,管饭,具体干什么可以于三日后去我红花商会寿光县分会咨询,名额有限,只招一百名,有勇武之人优先录取,晚了可就没位置喽……”
“…………”这些白手面面相觑,勇武,他们不就是这县城最勇武的么,捉拿犯事的凶徒,哪次不都是他们上前拼命。
“有意思,看来老子得去试试。”
“我也去试试。”
“也许,这什么保安比那干苦力好?”石三也在那低声自语。
。。。。。。。。。。
“阿天,那徐家来年要对付咱们,不可不防啊。”
“呵呵,红玉,徐家不足虑,如今衙门这些吏胥都是红花商会的股东,而那些干实事的白手半年之内,也全在咱们手中,风平浪静,到时徐家拿什么在朝堂上攻击我?至于武力,我杨家军怕谁,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徐家,是为了将来能晚几年造反,地方上都是咱们的人,被人察觉的机会就小,能晚点,还是晚点的好,毕竟,有些事,确实没准备好。”
造反,还早了些。
skbshge
第184章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
天启三年七月十五日,一年一度的秋赋又开始了,今年可说是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很好,是个丰收年。
莱州府胶州高密县城北十三里处的胡庄,一个百来户的庄子,没什么稀奇的,跟这时代其他村子一个样,到了该交税银的时候喽。
“吱~呀~”
长着一脸黑黝黝老褶子的胡老汉一大早推着独轮车出了门,上面装着两大麻袋麦子,走了一会儿,被这高挂的日头晒得脸上直见汗,稍微停下休息会,拿围在脖子上的汗巾抹把汗。
“嘿吆~起~”
胡老汉继续赶路,今天是去城里红花粮铺卖粮换钱交税银的日子,今年庄稼长的好,一亩地出了有一担多的麦子,这可真是个丰收年,不过胡老汉却没多大喜意,因为还有个要交现银的秋赋在等着他一家。
一条鞭法,农民出了粮食还得先换成银钱,才能交上去,本来这真正的税赋不高,可明末这世道,官府层层加派,到了百姓身上已是有些吃力,却还要先换成银钱,可开粮铺的哪家不是士绅豪强的背景,这时候正好趁机压低粮价,这样一来,百姓们几方面都吃了亏,而这些地方吏胥士绅却从几方面都是吃干抹净,赚了个盆满钵满。
“得亏这二郎神老爷厚道,要不然,俺这丰收年照样也过不好啊。”
胡老汉边走边自语着,言语里满是对那二郎神的感恩之情,自打去年红花粮店在高密县开业,人可真厚道,从不压低粮价,去年收成不好,要没有这红花粮店以时价收购胡老汉手里的粮食,怕是胡老汉交上那税银后,自家就没多少粮食可留了,到时,不是要饿死家里几个人,就是要去那黑心的胡老爷那里借粮食,那可是高利贷啊,利滚利,借一百斤,来年可就要还一百五十斤还多。
一会换了银子,交上那秋赋银后,还有富余,给俺那大孙子买点好吃的,听说那叫面包的玩意孩子可喜欢吃了。胡老汉想着到时候他那大孙子见了面包那高兴劲,不由咧嘴笑了。
很快到了县城,东城区东街口红花粮店门前已是排了一条长龙,胡老汉老老实实在后面排队。
粮店门口旁边有几张桌子,县衙户房几名书办正拿着鱼鳞册在那等着,有换了银子的农民出门后走到桌前,报上户主名字。
翻开鱼鳞册,该交多少,交上,按个手印,拿着给的一个条子,这就算交完税了。
“……多谢二郎神老爷……”
交完税银的人,临走前跟那几名户房书办还有说有笑了几句,胡老汉看的这个新鲜嗳,以前交银子可没给这些狗日的衙役个笑脸,今天这是怎么了,至于听到那句多谢二郎神,那肯定得多谢人家啊,要没有他,俺们怕是在这秋赋上要花双倍的麦子。
等到胡老汉了,店里两个小伙子出来帮胡老汉把粮食搬进来,过了秤,得了二两二钱银子,胡老汉出了门,走到一张方桌前。
“哪里人,姓名。”
“胡庄,胡大。”
“哦,胡大,找到了,有地十亩,该交八钱银子。”
“…………八,八钱?”胡老汉有些糊涂,往年不是该交一两八钱么?
“是八钱,咋得,想多交?”桌后坐着那书办笑眯眯看着他。
“没,没,八钱好,八钱好。”胡老汉赶紧把一两银子拍在桌上,就怕对方突然改口。
收一两,找二钱,胡老汉攥着找回的二钱银子,想了想,还是忍不住心中好奇,小心的问道:“官爷,朝廷今年有,有恩典啊?”
那书办麻利儿的开着条子,嘴里说道:“不是朝廷有恩典,是咱们二郎神老爷活菩萨,替你交了一两银子,来,在这按个手印。”
“…………多,多谢二郎神老爷。”胡老汉颤巍巍按上手印,拿着条子往外走,原来刚才多谢二郎神老爷是这意思,活菩萨,活菩萨啊!
胡老汉莫名的心中有了些感悟,只要二郎神在,他这个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农民,也会过上好日子,也会不再麻木的活着,也会,“二郎神老爷保佑,让俺们家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吧。”
胡老汉推着独轮车,迈着轻盈的脚步,浑身上下有了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做好事当然要留名,不然我这好事不白做了?四府的百姓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是谁舍了大利来帮他们。”
“哥,这四府的百姓你都给他们交一大半秋赋银子,这可是笔不小的开支啊。”
“呵呵,春娘你仔细算算,兖州府几乎都是我的地,衙门里也都是我的人,没有乱七八糟的加派,正儿八经朝廷收的税其实不多,这就去了一府,青登莱三府这些百姓,他们为啥要交那么多秋赋银,一大半就应在那些衙门吏胥上,现在我承包了秋赋,打个比方,十亩地,上面收八钱,到了县衙,就得收一两八钱,这多出来的一两怎么分?知县,吏户两房占总共占三成,其他房加上三班占三成,还有四成是给那些出力的白手的,如今四府县衙那些白手都开始为我工作,这四成就没了,剩下六成你算算,一府地顶天在册的有十万亩,十亩地我要交六钱,十万亩就是六千两,三府加起来还不到两万两,用不到两万两的银子买四府百姓的人心,你说合算不合算?”
“…………我这脑子想不了那么远,哥,厉害!”
。。。。。。。。。。。。
杨天任固堤店巡司的固堤店,(即今潍坊市寒亭区固堤镇)有个大常疃村,村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这人家里有两名兄弟同中举的举人老爷,张尔忠张尔宏,兄弟俩同是举人,这可在潍县周边士林是个美谈。
七月十六日这天下午,锦衣卫北镇抚司山咚按察千户杨天拜访张家。
“杨大人,请喝茶。”
“呵呵,多谢张举人了。”
张家二进宅子正堂,张尔忠张尔宏兄弟正陪着穿了一身飞鱼服的杨天喝茶,同时他们心里嘀咕,这杨天二郎神的名头在潍县震天响,没想到竟还是锦衣卫千户,这可了不得,他们兄弟俩这二举人在人面前根本不够看,也不知今天找上门来是为何,锦衣卫这名声可不好听啊。
张尔忠脸盘略圆,长的有点喜庆和善,张尔宏就有些清瘦,兄弟俩都刚刚过了四十这不惑之年。
“唔,好茶。”杨天只顾在那品茶,时不时赞叹一下。
“……不知大人来我张家,有何贵干啊?”张尔忠见对方一直不开口,只好开问了,他自问张家持身清正,耕读传家,在这固堤店民间的名声素来是不错的,自也不怕对方借机生事。
“张大举人,中举有十二年了吧,这进士确实不好中啊,张二举人也差不多得有七八年了吧,两位,听说如今朝堂咱这齐鲁大地出身的官员可被那东林党迫害的很惨呐,等东林党独掌大权,两位怕是这进士之路更要遥遥无期喽,不是本官泼两位冷水,吾观两位怕都不是才思敏捷少年成名之辈,两位现在这年纪,要是继续苦读,窝在家里,怕是要老死在家中喽~”
对方这一番话什么意思?兄弟俩面面相觑,都是有些糊涂了。
“……杨大人此言何意?”张尔忠问。
杨天一摆正色,问道:“敢问两位,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这还用说,自当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张尔宏不假思索,就说出了这标准答案。
张尔忠没有立即答话,对方来了后,说了一番打击他们仕途的话,又莫名其妙的问他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该不会是瞎胡闹,他觉得得好好想想。
想了一会,张尔忠缓缓说道:“吾读书,一开始是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大了后,是为了一举成名,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笼统的理想,可过了不惑之年,吾却觉得读书读的再多,不如做些实事,越发觉得,读书,是为了能更好的做实事。”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张先生深得其中真髓,在下佩服。”杨天肃然一辑,自己来是为了忽悠两人,却没想到对方这觉悟确实高啊。
“大人此言至理,在下佩服。”张尔忠惊讶了,对方这话说的精辟,这二郎神听说打小没上过学堂,没读过书,都说此人有宿慧,当时张尔忠还嗤之以鼻,今天观之,小小年纪身居高位却毫无盛气凌人之态,相反平和淡然,说话也是如此有深度,这宿慧古实有之,难道此人果真也是宿慧之人?不然,那什么红花商会等等,短短两三年发到如此地步,找不到能解释的理由啊。
杨天还不知他说的这句话在这时候好像没怎么用过,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倒是经常被人挂在嘴上。
不管这些,眼看气氛不错,杨天起身郑重一辑,对方慌忙还礼。
“今日来找两位,实是有事关民生的大事相请,两位先生,本官幸蒙陛下赐监察山咚一职,吾在任两年,不敢说有何杰出政绩,却发现民间一件有关民生的大事。”
“……不知大人所指何事?”张尔忠兄弟两人开始感兴趣了,听这意思,对方发现此等有关民生的大事,专门过来找他二人请教,这,怎么也可以说是心情不错了。
“好叫二位先生知晓,本官发现这民生大事就是这农事,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穿住行,这吃放在第一位,吃的根本是什么?是庄稼,在下素闻两位先生对如何让庄稼长的更好之事有极高的造诣,所以今天在下不才,恳请二位先生助本官,不,是助我潍县百姓甚至莱州府一府百姓,让民间百姓们多打一些粮食,让百姓们能早日过上好日子,二位先生,在下相信,千言万言的抱负,不如让老百姓手里有余粮,路边没有冻死骨,家家都能好好活!”
说完,杨天深深一辑。
张尔忠张尔宏激动了,他们张家耕读传家,平时除了读书,就是伺候这庄稼,多年以来,很是有些心得体会,他们张家的一亩地,平均能比别人家同样的好地多出二三十斤去,可别小看这二三十斤,十亩就是二三百斤,一万亩可就是二三十万斤啊,一来二去,近几年张家兄弟会伺候庄稼的名声在固堤店可很是响亮。
“……没想到大人心中竟有如此之沟壑,也罢,为了让百姓们活的更好,吾兄弟二人就厚颜跟着大人出去见见世面,争取让百姓们都能多打粮食,二弟,你说呢?”
“大哥说的极是,此实是功德无量之举,大人,吾与大哥就拜托大人了。”
说完,两人郑重一辑。
杨天上前把住两人的胳膊,慨然长笑,“哈哈哈,在下能得二位先生之助,实乃我潍县百姓之福,我莱州府百姓之福,我大明百姓之福啊!”
奶奶的,忽悠成了,杨天心中暗喜,有这两位有文化的庄稼能手,相信未来必会教出一大批会伺候庄稼的学生,到时候,能养活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
最重要的,他认为这统治一地,首先这粮食是放在第一位的,百姓们过日子要吃粮,将来造反打仗,以前看很多电视或者有些战争名言说得好,打仗打的是后勤,而后勤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粮食!
skbshge
第185章 做买卖得皇帝许可才是正道()
天启三年七月下旬开始,贯穿一夏的炎热天气终于慢慢褪去,随之而来的是几丝凉爽的秋意。
京城皇宫大内,乾清宫后花园,天启皇帝朱由校叮叮当当在那做着木工活,只见他神情专注盯着面前一把成角度的躺椅,左右身旁躬身侍候着两名木匠,每人手里拿着木刨钢钉钢锯等木工器械,朱由校不时的伸手开口,旁边两人赶紧麻利儿的把皇帝陛下要的工具递上。
场面和谐,除了这是在皇宫大内这个特殊的地方,就为朱由校这一个爱好,朝堂上一群大佬有事没事就上书劝谏皇上该尽心国事。
朱由校继位的时候是十五岁,他父亲朱常洛仅仅在位一个月就嗝屁了,当时朱常洛的选妃李选侍也许想做点什么,入住乾清宫,并把朱由校扣押在手中,得亏王安跟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及时救他出乾清宫,并辅佐朱由校登基,如此大功,东林党人的势力在万历死后开始扶摇直上。
当时朱由校年幼,加上东林党人于己的大功,朝堂上尽由东林党的大佬把持着朝政,渐渐的,到了天启三年,东林党在朝堂上的势力更是独占鳌头头一份,就连魏忠贤也只是在内廷呼风唤雨,外廷虽有顾秉谦这个内阁次辅,却被内阁其他大佬打压的毫无话语权。
三年过去,朱由校满十八了,当初懵懂的少年经过三年朝政历练渐渐长大了,对某些事某些人的观感也开始有了改变。
问题来了,此时东林党把持着朝政,内阁吏部都察院这三大紧要部门都是东林党的大佬,他们上书劝谏朱由校该尽心国事,实际却紧紧抓着手里的权力不放,两相矛盾,朱由校本身就被这三年间东林党的所作所为开始有了厌恶厌烦,可毕竟当初东林党救驾有功,于是,这位有些木工爱好的皇帝干脆开始躲在宫中,学他的皇爷爷万历,眼不见心不烦,又想出个办法,通过魏忠贤了解外面的一举一动,这才有了魏忠贤这几年一步一步升上来的权力,至于后期魏忠贤权力欲望到了顶峰,瞒着朱由校大肆收拢权柄,人称九千岁,地方官员为他建生祠,这都是后话。
言归正传,过了小半个时辰,一把手工折叠椅完成,朱由校端详一阵,对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很是满意,心中生起一股成就感。
“启禀万岁,魏公公求见。”
“宣。”
“臣叩见万岁爷,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魏卿平身。”
“谢万岁。”
朱由校好奇的看着跟在魏忠贤后面的两个小宦官,两人抬着一个他没见过的物事,好像是个竹篓。
“魏卿,那是什么?”
魏忠贤笑眯眯的躬身奏道:“万岁爷,请容臣卖个关子,臣先恭喜万岁,贺喜万岁。”
“喜从何来?”朱由校有些纳闷,他天天在宫里,只要那后金不打过来,地方上不再发生去年闻香教那样的叛乱,朝堂上那些大小官员不来烦他已经是烧高香了,哪还有什么喜。
魏忠贤掏出一张折子,双手恭恭敬敬的递上去:“万岁爷请过目。”
“……哈哈,原来是这样。”朱由校有些疑惑的接过来,打开一看,原来是兖州府知府陈亮工报捷的奏折,上面写着托陛下的洪福,兖州府风调雨顺,今年一府八成田亩的秋赋已尽数收上,毫无拖欠闹事之人,百姓们纷纷对皇上歌功颂德。
“好,好啊,爱卿,确实是喜事一件啊,哈哈。”朱由校开心的来回踱着步子,兖州府去年刚刚才划出该交税的田亩,今年就如数交上,而且朕的子民对朕歌功颂德,好啊,朱由校只感到一股极大的成就感。
“万岁爷,您请看。”
魏忠贤这才指着那竹篓,请朱由校亲自开封,朱由校面上有些兴奋的走过去,打开竹篓上的步结,露出里面的真容,竹篓底部用上百根连着麦穗的麦秆,组成万岁的字样。
“万岁,不就是朕么,哈哈哈,好!”朱由校真真是开心的开怀大笑,“陈亮工有心了,哈哈。”
魏忠贤跟在一旁笑眯眯讲解道:“启禀万岁,这万岁麦穗却不是陈亮工的主意。”
“哦?那是何人?”
“是臣那侄儿杨天,他那商会在兖州府开了几家粮铺,这是他从兖州府百姓们手里收的粮食,这孩子一心想着万岁爷,他心想啊,万岁爷牵挂着兖州府的百姓有没有饭吃,那怎么才能让万岁看到呢,想来想去,干脆就把收上来的麦子献上来,让万岁爷眼见为实。”
朱由校拿起一根麦穗仔细端详,剥开表皮,粒粒饱满肥实,不由连连点头,听着身边魏忠贤的讲解,更是开心的很,让百姓们有饭吃,这是一个君王最大的成就,而手下臣子不玩虚的,那杨天之前献羽绒服龙偶内衣等物,加上今天这万岁麦穗,这可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忠心,朱由校岂能不开心。
“好,好啊,这才是忠心臣子该做的事,爱卿啊,你对朕忠心耿耿,你那侄儿也是竟想着朕,朕心甚慰,唔,杨天忠心可嘉,朕该赏他点什么呢?”
“启禀万岁,臣还有样东西要请万岁爷过目。”
朱由校哦了一声,今天真是惊喜不断,一脸期待的说道:“爱卿快拿出来让朕看看。”
“是,请万岁爷稍待,”魏忠贤挥了挥手,“来啊,抬进来。”
“是。”伴着话音,两人一组,六名禁卫吃力的挑着三个大木箱子走了进来。
“万岁爷请过目。”
“唔。”朱由校好奇的走过去,打开箱环一看,“咦,是银子?三箱子银子,魏卿,这是何意?”
五十两一锭的银元宝,一箱子一百腚,总共一万五千两,朱由校有些不解的看着魏忠贤,等着他的解释。
“回禀万岁,这是臣那侄儿上交朝廷的税银。”
“税银?”朱由校更糊涂了。
“是,万岁爷请看,这是臣那侄儿写得一本折子。”
说着,魏忠贤掏出一本折子双手恭谨的递过去,朱由校打开一看。
“臣杨天启奏,陛下,臣承蒙陛下厚爱得居高位,于陛下于朝廷却无一丝建树,臣惶恐,臣平生对做官并无贪恋,唯喜买卖发财之商事,请陛下莫怪,臣就是这点出息了,”
“哈哈,倒是坦诚的可爱。”
朱由校评价一句,接着看下去:“不过请陛下放心,臣做生意历来公道,从不仗着陛下的厚爱欺男霸女,”
“哈哈,这用词错了吧。”朱由校好笑道,继续读下去。
“好在有陛下鸿福保佑,臣这生意做的还行,慢慢做大了,挣得银子也不少,可臣想啊,作为陛下的臣子,既然臣在陛下的天下挣了钱,别的不说,这商税臣觉得该交,于是臣托人翻拉了一下,我大明商税是三十税一,臣仔细想了想,觉得有些少了,毕竟是靠着陛下臣才有了今天的发达,思来想去,臣决定上交一成,陛下明鉴,这一万五千两就是臣这几年挣得银子的一成了,”
“一成,十税一,唔。”朱由校缓缓点头,很是赞许,商税三十税一,只是个说法而已,实际上除了盐茶矿漕运关卡等几个大项,民间商业几乎从不交税,朱由校现在对这方面已是了解不少,杨天能主动交税,而且是十税一,果然忠心可嘉,朱由校心情大好的继续往下读。
身旁魏忠贤看朱由校的脸色越来越好,也是心下感叹,这孩子拍马屁的工夫真不差,就是不好当官不好,有了自己的支持,在朝堂上往上爬才是正道,哎,可惜!
“…………以后臣的税银就按照十税一交给陛下,最后臣祝陛下洪福齐天,万寿无疆,啊对了,臣最后有个请求,臣开这商会慢慢做大,有时候需要出山咚做生意,可臣这千户当着,职责所在,不能随便出山咚,很是郁闷,可否请陛下免了臣这官,让臣能专心发财,嘿嘿,顺便也能给陛下交税不是?”
“哈哈哈……”朱由校只觉有趣,实在是太有趣了,竟有人不想着当官,还要当他的面主动求辞官的,越想越有趣,笑够了才带着笑意说道:“爱卿你这侄儿真是个有趣的人,就为了挣银子这点事就想辞官,哈哈,行了,朕下道旨意,特许他可以自由出入山咚,朕让他可着劲挣,十税一,忠臣啊,哈哈哈,有趣。”
魏忠贤笑眯眯的跪下接旨。“老臣代臣那侄儿谢主隆恩。”
给了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