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支点-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还构筑了三道防御线。到昨天敌人停止进攻的时候,我们也只动用了不到一个营的兵力。我们计算过,敌人即便是今天一早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要想连续突破我们的三道防线至少也需要一白天的时间。考虑到水口这里敌我兵力悬殊不大,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所以我们带着二营和三营,从半夜一过就紧急赶往这里了。由于时间紧张不便停下来架设电台,所以没有和上级进行联系。”
“又是谢昌云!”林彪一顿,紧接着就问道:“谢昌云现在哪里?”
杨成武道:“谢昌云留在南面协助一营防御。我们来之前听说他已经带着一个小分队去袭击敌人第六师的指挥所去了。他说如果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和破坏了敌人的大炮,阻击任务就可以提前完成。我想这个时候一营应该会有消息送过来了。”
林彪对一旁一个参谋道:“立即通知各部队,如果遇到三十二团来送信的人,马上让他用电话向军团部报告。成武,南面情况还不明,你们虽然很疲劳,但是必须至少抽出一个营马上南返,由你亲自带领,在最近的一道防御线展开布置,并要尽快联系上一营,把这里的情况向一营和谢昌云通报。”
聂荣臻插言道:“电台你们还带去,情况特殊时可以随时和军团沟通联系。”
林彪又补充道:“如果敌第六师还在继续进攻,你们可以把再它放近一些。如果敌人要是退了,那你们就不要管他了。”
“是!”杨成武领命而去。
在杨成武走后不久,一营派来的第一批报信的人,就找到了十一师的部队,很快,一营夜袭敌人、炸毁山炮三门和大部分的炮弹,但是谢昌云带的那个小分队潜入敌营地以后却渺无音讯的消息,就被报到了军团部。
但杨成武等对此并不知晓,而是在行进的途中遇到了第二批送信的三个战士。
“赶快架设电台,把情况向军团报告!”问明了情况后,杨成武擦着额头上的汗水命令道。
杨成武现在顾不得去评价谢昌云的惊人之举准确与否了,向上级报告情况并请示下一步的行动才是当务之急。
“谢昌云闯入敌第六师指挥所,生擒其师长以下数人,并用准备释放这些人为条件,去换取敌第六师退兵以及一个团的装备和一批物资。”这一消息让红一军团的军团部喧腾了起来!
因为红军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战绩与先例。
当初抓住张辉瓒时,毛泽东等就曾有过用此人换取武器及银元、药品的想法,可是却因为下面擅自处决了张辉瓒而搁浅了。
但这次和张辉瓒被俘的那次情况又大不相同,张辉瓒是兵败被俘,只有其一人的价值可利用,而这次却是先擒敌酋,极有可能控制住其一个师。
“怎么只要一个团的装备就把敌人给放了?”这也代表了一些人的想法。
“先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制造混乱,然后直捣其中枢。战术上运用的相当成功!”林彪单纯站在战术的角度上做了评价。
“不管怎么样,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马上电告总部。通知杨成武,先保证谢昌云安全回来,详细情况以后再了解。”聂荣臻也随即表了态。
“通知杨成武,密切注意敌第六师的动向,防御准备绝不能松懈。”林彪补充了一句。
可电报还未发出,三十二团的最新报告又到了:谢昌云已经回来了,敌第六师在交换了武器物资之后已开始后撤。
林彪道:“用小部队保持距离送上一段,敌人不开火我们就不开火。”然后便再也不说话、而是转头对着地图面壁去了。
聂荣臻知道这个军团长的秉性,只好接着吩咐道:“等谢昌云休息好了以后,要杨成武尽快把他送到军团部来。”
而当由福建直接返回苏区的毛泽东,接到报告后则仰头大笑道:“英雄出少年!不过你这个伢子犟得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呀!只怕是好事做了,有人也不领你的情啊!”
林彪率一个军团零一个军,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全歼粤军一个师、逼退一个师,缴获各类枪支七千余支、电台两部以及大量军需物资,致使湘粤赣边局势顿转,可谓是获得了空前的胜利。而配属作战的五军团第三军,原本就是从一军团调换过去的。所以,一军团和林彪再度名声飞鹤!
如果要是算大帐中的小帐的话,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一营,以一个营的兵力阻敌一个师,先后毙伤敌人三百余人、缴获轻重机枪二十余挺、迫击炮四门、其余各类枪支九百余支、电台一部,最后迫使敌第六师后撤到了南雄,给围歼敌第四师和战后的休整赢得了充足的时间,而己方伤亡只有三十七人。这一战绩同样也是史无前例的。
红军总部迅速回电对一军团、五军团第三军进行了嘉奖,并指示部队原地休整待命。
回电虽然把三十二团一营的战绩也算在了内一并表扬,但却没有单独提及。
尽管如此,当谢昌云来到红一军团部时,对面迎来的都是敬佩和欣赏的目光。
林彪和聂荣臻破例的和谢昌云单独谈了两个多小时的话。这是谢昌云和林彪的第一次直接见面,而林彪的小本子上又记下了不少内容。
当然,作为军团政委,聂荣臻更多的是了解了谢昌云和廖广泽接触交谈的全过程。
平心而论,在黄埔军校和中央机关军事部工作过的聂荣臻,并不认为谢昌云的当机立断的处置有什么不妥,若是自己亲临恐怕也会做出这个选择。至于粤系怎样理解红军的善意,那就要看将来的动向了。不过做为一个还可称作是少年的红军干部,能考虑到利用军阀间矛盾来不战而屈人之兵,并可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缓解粤系对苏区南部的压力,这一点没有远大的目光和才略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聂荣臻还是隐约的有些担心。
虽然在谢昌云战功卓越,身上已具有成为高级指挥员的素质,但是方面军总部对谢昌云的功绩避而不问不谈,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因此,对十一师任命谢昌云为教导队副队长一事,林彪和聂荣臻认为这倒是一个将谢昌云暂时雪藏的好办法,同时部队也确实需要提高战术的素养。
聂荣臻提了一个方案,对谢昌云暂不定级别,但要配给他固定的警卫员。
能带警卫员的至少是团级干部,那么谢昌云是什么级别就随大家揣摩去吧!
红一军团在水口一带连续休整了七天。这期间十一师教导队也搭起了架子,教导队的副政委是伤愈归队的三十一团原参谋长李一权。
而肖火旺带了二连的一半人组成了教导队的基本队,肖火旺为基本队队长。张全明则升任为三十二团一营政委。
石小旦被指名担任了谢昌云的警卫员。
除了谢昌云的职务是原来就定下来的外,肖火旺和张全明这次都因功获得了提拔。这不难看出红四军各级领导的用心。
三十二团能慷慨的把肖火旺和二连的一部分送到教导队,除了对谢昌云全力支持这个因素以外,也还有自己的小算盘。教导队虽属师里管辖,但平时都是随三十二团行动。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一批受训的班排长中三十二团就占了几乎一半,何况如果其它方面有事还可以临时抓一下谢昌云的差。
由于粤军第六师退回南雄以后,南面的敌人收缩为两个重兵集团裹足不前,而楔入根据地内的大余之敌又久攻不下,致使红军的三个主力军团集中在湘粤赣边一时难寻战机,于是中革军委和一方面军总部遂下达了对大余撤围,一、三、五军团即刻北上的命令。
按总部的方案,如果南雄或大余之敌趁红军北上时跟随而来,那就寻机再打上一仗。
可是,在确认红军主力都离开了粤赣边之后,粤军不但没有跟进,反而将大余的守军也撤回了一半至广东境内。
这样,根据地南面的危机便被解除,红军主力南下湘粤赣边的任务即告完成,现在可一心对付北面之敌了。
红军先是攻克龙岩、漳州,回师之后又重创粤军,毛泽东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才能再次显现。所以苏区中央局在请示中央之后,恢复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
谢昌云余荫之下倒也安然无恙。他只可惜一军团进入苏区腹地以后的行军路线距叶坪还有七十余里,使自己回家看看的愿望落了空。
不过云伢子连连立功、已经带上了警卫员的消息还是经贺子珍之口讲给了谢茂学夫妇,一家人当然是喜不胜收。
第一批接受轮训的班排长在部队休整的后期就陆续来到了教导队,刚编队分班完毕,就随大部队就出发了,所以教导队前期培训的教学就只能边走边学。好在每天的行军路程并不很长,教导队又不担任其它任务,所以沿途还是可以抽出不少的时间讲课。对此谢昌云还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法,歇息下来的时候就集中授课或由肖火旺带着战士们做示范,而行军的时候除了偶尔布置些演练科目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边走边进行讨论,谢昌云则不断穿插于行列之间听取讨论情况和进行解答。
制定教学计划对于谢昌云来说并不是难事,把二连的训练计划拿来做些修改即可。红军武器装备简单,兵种单一,来受训的班排长都是清一色来自于步兵连队,所以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单兵以及班排的战术运用上。
对于战术水平不是很高的班排长们来说,即便就是这样初级的培训也令他们大开了视野,求知欲望简直到了疯狂的境地,层出不穷的提问令谢昌云应接不暇。好在肖火旺和二连来的几个班排长也可以为谢昌云分担一些担子,否则谢昌云肯定早已招架不住了。
教导队里其实还有一个人物,这就是副政委李一权。
李一权曾经在武汉国民政府中央军政学校学习过,而且还参加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虽然年龄只有二十三岁,但在红军的团级干部中已经算是“老资格”,如不是因为肃反时被审查了半年和负伤后休养了近一年,他现在至少也应该到师级职务了。
李一权原想伤好归队后可以回到老部队三十一团去,可没想到却被调到了教导队,而且还改行做了政治工作。一般来说,脱离了建制部队任职,再被重用的机会就不多了,因此李一权接到命令以后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有些难受。
可李一权没有想到,见到他的人都以羡慕的语气向他表示了祝贺,师政委刘亚楼还亲自找他谈了话。
刘亚楼道:“这个教导队是因为有了谢昌云同志才设立的。你刚归队,对于谢昌云同志的情况可能不是很清楚,他参军虽然才几个月,但他的勇敢精神、机智谋略、军事政治文化素养和所取得的战绩,却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详细的我不多说,你可以去听听大家的评价。你当过连党代表、营长、团参谋长,文武都干过,所以选你去教导队当副政委我们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也是上级对你的信任。对你工作上的要求总的就是一条,要协助谢昌云把教导队的工作做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李一权还能再说什么呢?只得利用到教导队去报到前的半天时间找那些熟人打听一下谢昌云的情况。
这一问反倒把李一权吓了一跳,转而反担心起自己能否胜任这个新的职务来了。
第二十二章受审()
教导队副政委李一权在和谢昌云第一次见面并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更理解了刘亚楼政委所说的协助谢昌云工作是什么含义了。与这个比自己小八岁的副队长的学识和个个精彩的战绩相比,资历那个玩意就算不了什么了。
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工作也就找到了方向。有着系统学习经历、又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李一权,同样也深知加强班排长军事素质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所以对办好教导队也是十分用心尽力,在把教导队的后勤保障和政治工作抓得井井有条的同时,也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并且还承担了部分的授课任务。
谢昌云也为遇上一个好搭档而感到高兴,渐渐就李一权相处的几乎无话不谈了。
红军主力隐蔽在苏区内秘密北进了二十余天,于八月中旬突然出现在了近千里之外的乐安、宜黄一带。三个军团合兵一处,很快的连克乐安、宜黄两城,歼敌近万并借机占领了南丰。
毛泽东再度执掌兵权之后果然出手不凡!
由于几个仗都打得极为顺手,再加上四军及十一师首长的刻意隐藏,所以谢昌云和教导队连打仗的边都没挨上,只是在战后组织学员们来到痕迹犹存的战场,对实地对攻坚和巷战的战术要领做了实地讲解。
一个月期满之后,教导队的第一期培训就结束了,紧接着第二期的一百二十余人又集中了起来。这一次的学员构成与第一期有所不同,除了红四军之外,一军团其他部队按军团首长的指示也抽调了三十多名班排长前来,时间还是一个月。
同时教导队的教学力量也得到了加强,基本队有三个班排长和第一批学员中留队的两人被任命为了助理教员。
就在谢昌云全身心的开始新一轮工作时,红一方面军的领导层却发生了突变。
由于毛泽东不主张与敌硬拼,所以红军在敌人重兵再次压来之际,就主动放弃了刚到手不久的南丰、乐安、宜黄三座县城,转而在农村广大地域发展政权、筹兵筹粮并伺机歼敌,这下便惹恼了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一些负责人。
前期的漳州占而不保,此次三个县城又得而复失,中央苏区地盘没有扩大多少,而鄂豫皖根据地又危在旦夕,“如此下去,中国革命要几时才能成功?”
这些帐不管青红皂白,都一股脑的算在了一贯自行其是的毛泽东身上。
于是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了“批毛”会议,几顶“右倾”、“违命”和“游击习气”的大帽子扣下来,毛泽东又再度丢掉了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不过由于其在苏区和红军中威望犹在,所以被清算旧账之余也没有受到进一步的处理。
毛泽东一失势,谢昌云的日子便不好过了。宁都会议结束不久,就有人把谢昌云私自接受交换条件、放走粤军师长的事情给端了出来。
对这样罕见的一个大案,中央局和红军总部保卫局很快都介入了进来。开始时还好,只是从侧面进行调查,可是到后来就逐步升级到了公开取证,而且对性质的认定也趋向于“有通敌嫌疑。”
随即,保卫局不顾一军团各级领导的解释,将谢昌云和警卫员石小旦、以及二连三排长刘贵等跟谢昌云袭占敌第六师指挥所的所有战士,都直接带回保卫局关押审讯。
由于当是其他战士大部时间都帐篷外,所以审讯的重点很快就集中在了谢昌云、刘贵和石小旦三个人身上。
刘贵和石小旦如实说了当时的一些情节,但对于谢昌云所谈的一些高深的话题,都以“当时的注意力主要是监视俘虏和外面敌人的动静,没有完全留意谢副队长说的话”而回避了,反而历数了谢昌云是如何的机智勇敢、沉着镇定,为他大唱赞歌。
于是保卫局的人一怒之下便连施酷刑,把刘贵和石小旦打得体无完肤、死去活来,而且还不断的进行诱导,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口供。
见迂回战术不奏效,保卫局只有直接和谢昌云交锋了。
面对审讯,双手被拷住的谢昌云坦然道:“我们当是进入敌人营地的只有十几个人,团的主力驰援水口,面对一个师零一个团的敌军,我们能动用的也只有一个营,而敌军虽然师长、副师长和前卫团长被擒,但是实力并没有多大损伤。敌人只是一是惊慌,如果处理不当或拖延下去,即便是我们解决掉了敌指挥所,但敌人完整的建制还在,我们好不容易到手的战果就极有可能会丧失。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认为我的做法是正确的。结果也可以证明,虽然我们仅获得了一些武器装备,但我们此举仍对敌人带来了强大的震慑,使得我们北上以后粤军一直不敢妄动,使得我们红军主力可以北上另辟战场从容作战。我又何来通敌之说?”
保卫局出示了刘贵和石小旦的“口供”,想要给谢昌云一个突然猛击。
刘贵和石小旦根本就没有说什么,所以“口供”自然编造的漏洞百出。谢昌云看了淡淡一笑道:“无中生有,你们敢用党性来保证这个口供的真实性吗?”
“谢昌云,是你问我们还是我们问你?你以为你打了几个胜仗就有资本了?如果你和敌人没有其它交易,那么多敌人怎么就任由你们摆布?敌人的师长又怎么对你礼貌有佳,还敢一个人送你们出来?”保卫局的人也有自己的推断。
“说自己以德以才服人?谁肯相信?有些事还真是解释不清楚。再说保卫局这样的架势完全是不达目的不罢休,辩解和解释也不会有什么效果。”于是谢昌云干脆就不再说下去了。
保卫局对谢昌云是这种态度,就对他来了硬的。吊打、烙背、灌水、穿针、不给饭吃等刑罚轮番运用,使得谢昌云几天之内就昏过去了十余次。
谢昌云万没想到保卫局对自己人会使用这么残酷的手段,甚至一度曾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但他最后还是顽强的挺了下来。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几次提审谢昌云没有结果之后,保卫局还是用编造的数份假供词,以“通敌纵敌”给谢昌云定下了罪名,并决定将谢昌云交由军事法庭审判。
谢昌云被关押以后,一军团上下一片哗然!三十二团、十一师、四军都先后出具了关于谢昌云参军以来作战勇敢、带兵有方、战绩斐然的材料,全力说明谢昌云绝非是“通敌”之人。军团长林彪和军团政委聂荣臻还联名致电保卫局,说明了当时的战场情况,认为释放敌师长也是可行的选择之一,要求对谢昌云的审查要慎之又慎,切不可轻易下结论。
可是中央局保卫局和方面军保卫局还是坚持己见,向军事法庭提出了谢昌云一案的公诉。
罗瑞卿和刘亚楼闻讯后万不得已,只得亲自前往军团部,向林彪、聂荣臻说出了七月初红四军和十一师提出的关于湘粤赣边作战方案的建议,其实原本是出自于谢昌云之手的实情,刘亚楼并且还出具了保留下来的谢昌云的原稿。
林彪和聂荣臻闻言大惊!如果这一情况属实,那谢昌云的才干就远非人们所了解的程度了。
聂荣臻严肃的问道:“这件事你们为什么不早说,难道是想隐匿谢昌云的功劳?”
刘亚楼解释道:“是谢昌云不让说,我们也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所以就同意了。谁知会出现这种事?谢昌云的建议最早是在梅岭关提出来的,当时刘海云同志和三十二团的同志都在场,他们可以作证明。”
随后刘亚楼就将事情的经过详细讲述了一遍。
罗瑞卿补充道:“可惜王良同志牺牲了,不让他也可以当证明人。当时他还称赞了谢昌云,让谢昌云当教导队副队长的事也是在那天因此而定下来的。我们的目的是既要发挥谢昌云的作用,同时也要保护好他。”
林彪拿过谢昌云的手稿从头看了一遍后道:“如果按谢昌云最初的建议,几个军团不分兵,就完全有把握在水口之后再打一到两个歼灭战仗。我看要说通敌也说不到谢昌云的头上。”
聂荣臻道:“军团长,我们还是抓紧先把这件事核实了以后直接报告中革军委和中央局。”
当天,一军团的报告就以加急方式直接送到了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手里。
“谢昌云?原只听说一军团有一个通敌的案件,怎么会是他?”周恩来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叶坪那个招人喜欢的少年纤瘦的身影。
周恩来再一细看报告内容,不由同样是大惊失色!
数月不见,叶坪的云伢子竟然有这么了得的进步!大革命期间与粤系上层有些交往的周恩来,对谢昌云在处理廖广泽一事上的做法还是颇有些欣赏。
“如果仅从对敌斗争的坚决性上来考虑,谢昌云的做法也不是无可指责,但如是从长远考虑有意而为之,那么这个谢昌云可算是胸有乾坤了!而且这事还涉及到了泽东同志,岂能如此草率?”周恩来便立刻通知保卫局负责人马上将谢昌云的案卷送过来。
第二十三章新的道路()
保卫局负责人十几分钟之后就亲自带着谢昌云的案卷来到了周恩来面前。
把案卷和一军团的报告一比照,周恩来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倪端。
“去把谢昌云带到我这里,我要直接和他谈谈”周恩来吩咐道。
“这个恩来同志”保卫局负责人没有离开,话语有些吞吞吐吐。
周恩来立刻紧锁浓眉道:“你们是不是对谢昌云用刑了?”
“恩来同志,这你是知道的,对一些死硬的敌人,有时候必须要用坚决的办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