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支点-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昌云虽然已完成了总部派给的任务,但由于总部只给肖华和四团下达了归建命令,而没有给他以明确指示,所以他只好带着电台人员一起回到了总部。他知道这段时间不会有什么大的任务,所以在没有新的任命之前,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陪一陪贺婶娘。
于是,谢昌云自然又和毛泽东夫妇住到了一起,对此大家也没什么可见怪的。所以轻松下来的谢昌云除了每天固定到军委一局去一趟,了解一下敌我动态,然后和大家随便扯几句,剩下的时间大都是骑上毛泽东和其他首长的马,带着张智勇或李家书出去想法弄些食物回来。主要目的主要是想给贺子珍补补身子,当然毛泽东和其他首长也少不了跟着沾光。
谢昌云在金沙江畔巧夺渡口渡船,在大渡河边奔袭泸定桥,率队首先翻过大雪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等一系列业绩,早已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贺子珍本是喜在心里。而这次云芽子回到了自己身边,看样子还能呆一段时间,贺子珍就更为高兴了。加之环境安稳,谢昌云又精于烹饪,看着不起眼的东西在他手里都能变成佳肴,所以贺子珍虚弱的身体一时竟好了许多,与谢昌云那种似母似姐的亲情更加浓烈了。
不过,鉴于谢昌云现在已经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所以毛泽东便与贺子珍约定,以后当着别人的面不可再称呼谢昌云的小名了。
由于看到了两军会合之后所形成的强大战斗力,再加上懋功至川北一带是地广人稀的游牧区,环境封闭,粮草兵员极难解决。所以中央便在懋功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弃原先在川北一带建立根据地的想法,做出了首先向北攻克松潘,给国民党胡宗南部以沉重打击,解除来自北面的压力,然后经北川、平武一线向川陕甘交界进军,创建川陕敢根据地的决定。
对此,毛泽东和张闻天事先还特意征询过谢昌云的意见。
谢昌云考虑再三,最后只是简单回道:“我认为中央选择的方向正确的,而且越快脱离这一带,就越可以占据战略上的主动,但这还需要四方面军的全力配合才行。不过他们才从川陕、岷嘉一带出来,既然已经放弃了那里,如果马上再打回去未必愿意。”
毛泽东和张闻天对谢昌云的话并不以为然。
因为到目前为止,除了张国焘等四方面军的主要负责人没有即刻动身来迎接中央这一点外,中央所接触到的四方面军高级将领,对中央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应有的尊重。毕竟按组织原则,各方面军部队必须服从中央,而且,在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一点上,四方面军也是一直在积极的配合。
谢昌云也不好利用前世的知识与中央首长来争执。对涉及党内斗争的这些事他只能提个醒,或者是干脆顺其自然,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能做出带有结论性的判断。
但毛泽东等没有想到,张国焘在得知了中央新的战略部署后,却回电列举了执行中央决定的种种不利因素,同时提出了与中央决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其中要向较富足的地方发展以边尽快解决粮食给养问题,就是支持其与中央不同观点一个重要的理由。
而一方面军现在确实面临着缺少粮食的巨大压力,就地筹到的粮食十分有限,不得不主要依靠四方面军供给。
所以,谢昌云先后两次的预测都不幸言中了!
第八十五章万水千山(18)()
在懋功一直等待了近十天,见数次电文来往都不能统一意见,中央只得与张国焘约定当面进行协商。
于是,谢昌云随着中央和总部一起来到了懋功的两河口。
到达两河口的第二天,中央领导们站在滂沱大雨之中,终于迎来到了姗姗来迟的张国焘等四方面军的领导人。
张国焘带着几十人的卫队骑着马,一直奔跑到了中央领导们的面前才勒马停下,下马后在与其他中央领导见面握手时高昂着个头,一副旁若无人的架势。
谢昌云在一旁看了一会儿这个场面便转身离开了。张国焘的盛气凌人让他觉得实在不舒服。
不过也有例外,张国焘在众多人面前,对毛泽东还是表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亲热。毕竟两人是老相识了,而且经历上也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同在北大待过、同是中共一大代表、在二七年‘八七’会议上同时被增补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再后来,一个是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一个是副主席,又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虽然张国焘后来当了政治局常委,党内职务居于毛泽东之上,但是随着会议上毛泽东被增补为政治局常委后,两人之间便有扯平了。
所以毛泽东和张国焘一见面后就彼此以“兄”相称,关系仿佛似亲密无间。
然而,这更多的只是张国焘在众人面前摆资历的一种手段。在随后的欢迎会上,张国焘却当众挑明了与中央的不同意见。对张国焘这一突然举动、再联想到他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使大家都感到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张国焘或许还有更深的用意。
以下数天,又是连续的会议、又是不停的聚餐和拜访,中央和张国焘都在试图说服对方。
而在大局还未确定下来之前,一方面军的部队都没有转移或作战的任务,这是自长征以来从未有过的安定。但谢昌云却没敢享受这种清闲,而是开始全力在做着一件事,极力的说动大家、特别是一军团的部队来筹粮,再筹粮!甚至连青稞麦的糠麸都不放过。
懋功一带地广人稀,本地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粮食储备都十分有限,哪里经得住这么多的军队在这里屯驻,到了实在是没有粮食和肉类可筹集后,谢昌云又想了出了新的办法,把那些不论新旧的牛羊皮都收集来,用火将上面的毛烧掉,然后加盐煮软,再切成薄片晒干后收起来。经过这一系列加工之后的肉皮,只要在开水里稍煮一下就松软了。
除此之外,谢昌云还让部队设法编织了一些大小不等的渔网。
南方来的战士中,会织网打渔的大有人在。所以等渔网编好之后,谢昌云又让二师将会捕鱼的战士编成多个捕鱼小组派了出去,把周边百多里内河流和湖泊中的鱼几乎捕捞一空,然后将捕回来的鱼腌制晾干全部收藏起来不准动用。
虽然粮食紧张,但部队每日一干一稀还是能保证的。所以,几乎所有的人对谢昌云近乎执着疯狂筹集食物的举动都不能理解。
但同时,有很多人现在对谢昌云已经有了一种盲目的信从。特别是二师,从在贵州的时候谢昌云就极力主张储备肉类,进入云南四川后更是不放过任何机会,使得二师在数千公里的征途中,自然减员比较起其他部队来要少得惊人。
刘亚楼一句“闲着也是闲着,只管按谢参谋长说的做!”的话,就把全师都调动了起来。
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谢昌云的心多少安稳了一些。“这将来可是数千战士的生命呀!”
这天谢昌云起着毛泽东的马又来到了四团,在团部里竟意外的碰到了干部团团长陈赓。
“我的陈大团长,怎么现在才想起来要还账?这也不用你亲自跑一趟,派人通知一声就行了!”干部团在过金沙江时借的那些子弹和手榴弹,谢昌云根本没指望他们还,而且陈赓也不可能会还,但他还是想用这件事来找陈赓开心玩。
“唉!谢参谋长,现在我哪还有心思想着还账。我是到这里避难来了!张主席(张国焘)说我是叛徒,要求中央把我抓起来。干部团目标大,所以周总政委就安排我先到一军团来暂避一下。老弟,我现在可是到这里来讨个安身之地的!”
陈赓在黄埔军校参加东征陈炯明时曾救过蒋介石一命,后来在鄂豫皖当师长时因腿部受伤到上海治疗,因被叛徒认出而被捕。陈赓在黄埔军校时人缘极好,一听到他被抓的消息,那些在国民党军中已身居高位的黄埔一二期同学竟一个个争相前往探望,缅怀昔日友情。蒋介石也惜才心切,亲自召见了陈赓并许以高官厚禄,但都被意志坚定的陈赓所拒。蒋介石对陈赓这个特殊人物是杀不得又放不得,最后干脆卖了为陈赓讲情的宋庆龄和那些黄埔学生一个面子,先是把陈赓软禁起来,后又睁只眼闭只眼的让他被人营救了出去。
脱险之后,陈赓就没有再回四方面军,而是在组织安排下来到了辗转来到了中央苏区。
对内部肃反情有独钟的张国焘根本不相信陈赓能这么轻易的脱险,加之陈赓原来又曾是四方面军的干部,因此就把他列为了整肃对象,实则也是想在中央面前耍一下威风。
四团的黄开湘和杨成武不可能知道陈赓脱险的真实情况,可谢昌云却是十分清楚,其中那些跨越政见的人情世故,对不了解当初国共合作历史的红军指战员们还真是一下解释不通。
于是,谢昌云就对黄开湘和杨成武道:“陈赓同志是二二年的党员,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在我们一方面军里,除了朱总司令之外,要论党内资格谁也比不过陈赓同志,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和照顾好陈赓同志。不过团部的目标还是有点大,不如把陈团长放到一营去,再让一营派两个战士临时担任陈团长的警卫员。”
陈赓一听赶紧道:“什么宝贵财富!你们别听谢昌云胡扯。不过在基层部队要自在多了,我也正是这个想法。”
谢昌云却立刻放下了刚才还是一本正经的面孔,转而又开起了玩笑道:“陈大团长,你以为你赖账不还我会就这么放过你?欠我们的本钱留着以后再算,你脑袋里存的那些货可要倒一些出来顶利息。这段时间反正事情也不多,所以一营指战员军事常识方面的教育就拜托你了。”
“对对!不光是一营,二营三营也不能掉下,不然那些利息可用不完。”杨成武也凑起了热闹。
“唉!真是虎落平阳呀!”陈赓装模作样的连连唉声叹气。
“不!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要不你陈大团长黄埔三杰之一盛名可就妄称了!”虎落平阳的下半句是什么?谢昌云才不会让陈赓占了嘴上的便宜。
经过毛泽东等人反复的做工作,张国焘在中央做出部分妥协之后,才勉强同意了中央的方针。于是,两个方面军的部队进行了新的组合之后就开始向北行动,前锋一部迅速的进至了松潘西部的毛尔盖地区。
可就在这时,张国焘又反悔了,并很快暴露出了向中央要权的真实意图。
中央不得不停下来再次来说服张国焘。
就这样,反悔——说服——提条件,再反悔——再说服——再提条件最后甚至涉及到了中央以前的组织路线问题。
言之义下,就是张国焘希望改组中央。
谢昌云认为,平心而论,从组织程序上来讲,张国焘并没有错。当初在遵义,毛泽东以一个政治局委员的身份都可以提出改变中央的军事路线和军事领导,张国焘是政治局常委,在革命遭到了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当然有这个全力提出改变中央领导结构的建议。
但是,张国焘在自己的建议被多数中央成员否定之后,却置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于不顾,拒不执行中央决议,不向四方面军下达行动命令,同时又在战略目标和政治局成员构成方面反复与中央讨价还价,充分暴露了其所谓解决组织路线的目的,实则是个人野心膨胀,妄图拥兵自重、以不正当手段来窃取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
为了维护两个方面军会师之后带来的有利局面,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人只得以极大的耐心和宽容继续做着张国焘的工作。
中央不动,四方面军不动,一方面军也不能走,所以部队全都停了下来,散落分布在人迹罕见的荒原之中,焦心的等待下一步的行动命令。
从两河口出发到现在,将近两个月过去了,敌人已从容的完成了封堵红军进入川陕甘的部署,而红军则错失良机,还在不毛之地徘徊,不仅原定的作战意图一个都没有实现,而且还迎来了一个最凶险的敌人。
进入毛尔盖地区的部队得到的补给相当稀少,部队陆续开始出现了断粮情况。
一些部队先是吃完了几十里内一切能吃的食物,然后就开始杀骡子马匹,然而骡马也是有限的,吃完了就只有吃草根甚至皮带,有的还把煮过的骨头捡回来再煮一遍。
先是有人开始浮肿,接着就出现了死亡,而且死亡人数在急剧的上升,有时一天可达上百人之多。
一军团得益于谢昌云事先的提醒,所储备的粮食和代用品较多,而且较早就采取了每日严格限量的措施,所以每天两顿野菜稀饭还暂时能保住。
当得知了其他部队的惨状之后,一军团的各级干部不由都后怕的浑身发冷。尽管所余的粮食已经十分有限,但军团还是从各部挤出了一些给邻近的兄弟部队送了去。
但这点粮食分下去也只是杯水车薪,再这样下去,不用国民党调兵遣将来围剿,红军自己就将在这里坐以待毙。
对于红军在过草地之前就出现了大批的饿死人这种严重的情况,就是谢昌云也没有完全料到,否则先前他可能就会采取另外的办法了。但到了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谢昌云也已是江郎才尽、束手无策了,唯一的希望就是盼望中央尽快做出决定脱离这个险境。
终于,中央在对张国焘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同时又将四方面军的一些人增补进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之后,张国焘又同意继续北上了。
第八十六章万水千山(19)()
虽然十万红军又开始了北上的征程,但这期间已经有数千的红军因饥饿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且,由于封锁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已部署到位,北上的最佳时机和路线已经错过,所以,红军不得不在粮食几乎绝尽的情况下,冒险选择了最为艰险的一条道路——穿过茫茫的水草地。
进入草地之后,谢昌云才知道草地并不全都是沼泽泥潭,其中有河流、有坡地,很多的路段还是可以顺利行走的,再加上有向导带路,虽然气候多变,但只要不越出路径,正常情况下还不至于置人于死地。
但是,草地及水沼之中,前方人员留下的印记哪里能那么清楚,后续部队零零落落的拖了上百里,不免有时就偏离了路径。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进入草地的时候干粮袋里已经是颗粒全无、或者仅能维持一二日,因体力不支而掉队者比比皆是。有的战士为了去找点吃的,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沼泽泥潭。所以。数以千计的红军战士,与其说是死于草地的恶劣环境,还不如说是死于饥饿。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受张国焘所干扰而造成断粮,红军即便是选择走草地,也不至于会惨到这种境地。
过草地之前,一、四方面军再次进行了混编,并分为了左右两路军。由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新成立的红军大学,中央纵队大部分组成右路军,由徐向前和陈昌浩指挥;另以一、四方面军的其余部队、军委纵队一小部分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和张国焘带领。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央首长都随右路军行动。
刘伯承曾提议谢昌云随同红军总司令部到右路军并做自己的助手,但毛泽东询问了谢昌云本人的意见之后,决定谢昌云还是留在中央所在的右路军,并出任红军前敌指挥部副参谋长一职,协助参谋长叶剑英工作。
红军前敌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和总政委陈昌浩,在之前听取两个方面军会师情况的报告、和后来与一方面军干部的交往中,就频频听到一方面军有一个上过大学、文武双全、战功赫赫的谢昌云,现在一见这个年轻的高级指挥员果然是英气勃勃、思维敏锐,所显露的军事造诣极高,甚至从四方面军中都挑不出任何一人能与之相比,这令二人在高兴之余也有些暗暗吃惊。
几次短暂的接触以后,徐向前、陈昌浩就开始经常找到谢昌云一起探讨战术及战略问题,结果显而易见,利用前世的知识加上今世的积累,谢昌云很快就把二人折服了。
特别是对四方面军的总政委陈昌浩,由于他在四方面军的地位仅次于张国焘,又一直是张国焘的主要拥护者,所以谢昌云想对他多施加一些影响。不过谢昌云在与他的交谈中并没有提起中央与张国焘的分歧,而是把话题更多的放在了探讨国际国内的形势、中国革命的特点以及红军今后的主要任务上面。
待彼此间有了良好的沟通之后,谢昌云就告诉陈昌浩道:“不要看我们现在的处境很艰难,连一块稳定的落脚之地都很难寻找。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一而再、再而三的的侵略行径,造使得国内和国际矛盾在朝着激化方面发展,局面随时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这也许就是共产党和红军又一次发展壮大的契机。因此,我们必须提前处于战略上和地域上的有利态势,在继续与国民党进行武装对抗的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局势变化的准备,把眼睛顶住外界。否则,红军就只能做偏居一隅的割据势力了。而综合人文地理以及各方面的条件上分析,北边的地域广阔,国民党的势力相对薄弱,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交错,而且很有肯能因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形成巨大的真空地带,所以从长远来看,向北发展比向南发展要有利的多。”
谢昌云所做的是一种陈昌浩从未听说过的全新推断,所站的角度与其他人都有所不同,看得也十分深远,显然对陈昌浩有了极大的触动,令他连续几天都在默默思索,一有时间还对着地图反复查看。
在草地上,谢昌云又遇到了一个意外情况。这天行军到了下午时候,谢昌云从两个低头依偎在一起的小红军身旁走过,开始他还以为这两个小战士是坐在那里休息,毕竟这样的现象太多了,所以仅看了一眼之后并没有多加理会。可是不知怎么搞的,走着走着,谢昌云总感到有哪里不对劲,等走出了七八十米之后,他回头一看那两个小战士还坐在那一动不动,不由心里一哆嗦,便赶紧叫上李家书和张智勇一起返身往回走。
到了跟前,见喊了几声没反应,谢昌云于是蹲下一看,原来两个小战士竟靠在一起昏迷过去了。
“快,快!把他们放躺下。张智勇,拿水来!”谢昌云急忙喊着。
往两人嘴里灌了一些水之后,其中的一个小战士渐渐有了反应,已经可以下意识到往嘴里吸水了。
这时,谢昌云才注意到了她军帽下露出的短发,再仔细看了看面容——原来这是个小女战士。
又过了一会,更小的那个战士也有了动静,但两人都没完全苏醒过来。
出现这种状况,一看就是饿的。果然,搜遍了他们的口袋和干粮袋里,没见到任何的食物,连一粒粮食渣子也没抖出来。
自己三人身上虽然还有些干粮,但就这样喂下去又怕噎到了气管里。于是谢昌云狠下了心,从皮挎包里拿出了一块锡纸包裹着、比巴掌略小一些的薄片。
这是谢昌云从广东带来的巧克力,其余的都给了弟弟谢昌华,仅留下了这的一块,几个月来不管再累再冷再饿,即使是奔袭泸定桥疲惫到了极点,爬雪山时冻得全身冰凉,谢昌云一直都没舍得动它,就是预备留作救命关头时用的。
谢昌云将巧克力掰下一块放进了嘴里咀嚼起来,那股浓烈的香味立刻瞬间遍布了味觉神经。谢昌云强抑制住了咽下去的冲动,扶起哪个最小的战士,然后嘴对嘴的将巧克力渡到了他的嘴里。
“给他喂水!多喂几口。”见到小战士极力想吞咽口中的东西,谢昌云便把他交给了张智勇嘱咐了一句。自己转身又抱起了哪个小女战士,如法炮制的将另一块巧克力也给她喂了下去。
救人要紧!这时谢昌云根本顾不得什么男女之嫌。
毕竟是高热量食品,喂下去仅几分钟,两个小战士就相继醒过来了。
看到自己靠在一个男人的怀里,女战士就极力的想挣扎着站起来。
“别乱动!我可是指挥部队首长。知道吗?”谢昌云板起脸吓唬到。
“你是首长?”女战士终于说话了。再看看谢昌云三人的装束,女战士终于相信了谢昌云的话,不过虽然不再挣扎了,但还是使劲的想站起来。
“你们现在太虚弱,还要坐着再休息一会才行。要不我让他来扶你?”谢昌云指着一旁的李家书道。
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这个看着更顺眼一些的年轻首长扶着好一些呢!女战士于是没有再动了,只是把头低了下来。
谢昌云见女战士安定了下来,便问道:“你们是哪个部队的,有多大了?”
“我和弟弟都是四军政治部宣传队的。我今年十五,弟弟十三。”
一口四川话,应该是四方面军在川陕一带招的兵。不过按习惯说十五肯定是虚岁,周岁应该是十四岁。那个弟弟不才只十二岁?谢昌云不禁有些动容。
谢昌云接着又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