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人的甲午-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参见帮办大人!”坐在桌边的众人顿时起身打了个千。
“起来吧,”杜怀川淡淡的一抬手,径直走到桌边坐下,看着满桌的酒菜笑着说道,“怎么都没有动筷子啊?”
“我们都在等着帮办大人。”杜振武站在杜怀川身边,神情肃穆的说道。
“先吃饭吧,我已经和陆军学校里的教官说过了,今日就破例让你们喝一点酒,但是记住了,不能喝醉,”杜怀川缓缓的举起手中的酒杯,目光深沉的看了众人一眼,一仰头,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
众人都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的抬腕喝下杯中酒,再看杜怀川已经提着筷子,大口的吃起菜来。
杜怀川不说话,也就没有人敢多问什么,都是埋着头闷声不响的大口吃菜,气氛显得有些沉默而压抑。
良久,杜怀川放下手中的筷子,平静的看了一眼围坐在桌边的众人说道,“我再敬诸位一杯酒,你们都是军官团的核心,是皇上仰仗和器重的人才,这杯酒我代皇上敬诸位。”
众人慌得赶忙站起身来,举着酒杯一口喝了下去。
“本来还有一杯酒的,我仔细想想,还是留作将来再喝吧。”杜怀川目光一闪,收起了脸上的笑意,面色凝重的说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想必振武已经给你们透露了一些,你们或许也猜到了一些。但是今日有一句话我要先放在前面,男儿就当立不世功名,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然则生死之事,不能强求,我到书房等你们,有谁心存顾虑,或者不愿意的,现在退出去还来得及。”
说罢,杜怀川转身向书房走去。
“带兵打仗之人,不就是生死二字,有何惧之!”杜振武扬眉一笑,一口喝完杯子酒,紧随杜怀川而去。剩下这些陆军学校的学员们相互对望了一眼,心中原本都还夹杂着一丝隐隐的不安和冲动,此刻被杜怀川的话激得是既紧张又兴奋,也没有丝毫的顾虑了,紧紧的跟了上去。
“都来了?”杜怀川端坐在书房的椅子上面,注视着尾随进来的众人说道。
“军官团全体组长以上人员无一人缺席。”杜振武猛地站定回答道。
“你们终于没有让我失望,也更加没有让皇上失望。很好,我没有多余的话要说,生死之间,就是放手一搏的事情,拜托诸位了。”说罢,杜怀川起身一抱拳,神情肃然。
“效忠皇上,誓不辱命!”学员们心中一震,不约而同低声说道。
杜怀川招了招手,一旁的杜振武从书案上拿过一幅地图,摊开在桌上。杜怀川指着桌上的地图,沉声说道,“三日后,丰台大营的官兵将发生哗变,我们的第一步,就是袭取丰台大营,夺取兵权。记住了,从现在开始,你们只有三天的时间,三天里面,你们要不动声色的做好全部的准备,人员、物资,最主要的还是人员,要把陆军学校学员的指挥权牢牢控制在军官团手里。武器弹药我会向你们提供。至于第二步,等你们拿下丰台大营后,皇上自然会有旨意。”
这些天来,杜振武都在和这些军官团的学员们商议,一旦丰台大营出事,陆军学校应该如何应变的事情,今日闻听帮办大人有要事召见,心中多少都能猜出一些,此刻听到杜怀川的话,一个个都是心中狂跳。
皇上终于要走出这步棋了,以六百多人奇袭有一万多人的丰台大营,凶险万分自然是不必说了,可是一旦成功,那将是何等石破天惊的事情啊。此刻,每个学员的眼中都闪烁着紧张、不安和难以抑制的激动。
“启禀帮办大人,陆军学校里面还有十来个旗人,这些人怎么处置?”军官团委员之一的关啸飞忽然问道,这些人,杜怀川一直交代由他在暗中负责监视。
“让人盯紧他们,先不要动,如果他们有不轨之举……”杜怀川抬起头了关啸飞一眼,咬着牙一字一句的说道,“可立杀之!”
“倘若总办大人陈卓不同意呢?”军官团另外一个委员又低声问道。
“这是我和皇上的事情,你们只管做好你们手里的事情,我们只有600多人,我想问问诸位,丰台大营再怎么说都有一万多人,我们可有胜算啊?”杜怀川看了看众人眼中的神情,忽然问道。
“兵在精而不在多,我们陆军学校都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学员队伍,而丰台大营虽然看起来人多势众,却都只是些旗人公子哥,不过是些摆设罢了,真要说到行军打仗,恐怕很多人连枪炮都不怎么会用。关键是必须一击成功,倘若纠缠在一起,胜负就很难说了。”说话的正是上次光绪视察陆军学校的时候,责罚下属的步兵科一队二排排长江毅成。
这些学员兵在陈卓和霍斯特的调教下,虽然谈不上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骨子里早就受了陈卓和霍斯特的影响,根本瞧不起现在大清的这些军队,每次一提起那些挎着杆洋枪抽烟赌钱的兵痞,身上都是充满了一股傲气。更何况就连更加傲气的霍斯特也曾经提到过,陆军学校现在使用的军械装备,连洋人的军队都不完全有如此精良的配备。
杜怀川不禁暗暗点了点头,他最担心的还是因为兵力过于悬殊,而让这些学员有怯战的想法,此时看来自己倒是多虑了。想到此,他也不由得一振,“怎么攻入丰台大营中军夺取兵权,怎么控制丰台大营的局势,今日你们都好好议议,拿出一个切实周全的方案出来。杜振武,你把丰台大营兵力部署情况给大家讲讲。”
杜振武大步走到地图前面,指着地图,将丰台大营的兵力部署、武器配备给众人详细的说了一遍。这些人当中,原北洋武备学堂的人就有一大半,对于兵事并不生疏,此时都围聚在图纸前面,研究起具体的方案计划来。
杜怀川站在一旁默默的注视着眼前这些人,三日后,这些人当中能够活下来的还有多少呢?但他并没有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对于兵事他并不在行,况且真正怎么才能够以600多人顺利控制住丰台大营的官兵,仅靠这些学员们的方案,不要说皇上,就连杜怀川自己也觉得过于草率。
这一仗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人,陆军学校总办陈卓。
………
二十五日下午,光绪以征询陈卓前往整顿吉林练军相关事宜为由,将陈卓召进玉澜堂。丰台大营的情况杜怀川已经详细禀报过了,三日后丰台大营将聚众哗变,挟持朝廷派往丰台大营的官员,迫使朝廷出面安抚。光绪心里很清楚,只有三天的时间,他没有时间再去细细策划铺垫了,必须向陈卓摊牌。
“军机大臣孙毓汶向朝廷上折子,建议将你调吉林整顿吉林练军,不知道你是作何感想啊?”光绪缓缓的走到陈卓面前,将孙毓汶的折子递给了陈卓。
这件事情虽说现在还是军机处商议阶段,朝廷还没有正式下文,但是风声却早已经传了出去,陈卓又如何会不知道呢?此刻捏着手中的折子,陈卓并没有打开,而是轻轻放到桌上说道,“皇上心中所思,就是微臣心中所想,微臣蒙皇上拔擢于困顿之中,心中不敢也不能有其他的想法。”
“你的心朕明白,朕只是想问问你,如何应对啊?”光绪抬头望着窗外,沉默半响说道。
陈卓犹豫了一下回答道。“微臣即刻便向朝廷上折,据理力争……”
“倘若朝廷不允呢?”光绪忽然打断他的话说道。
陈卓张了张嘴,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倘若朝廷不允,就是说连皇上都没有办法,陈卓的心不由得一震。
空气安静的似乎就快要窒息了一样,良久,光绪叹了口气,有些忧虑的望着陈卓说道,“眼前的局面你也看到了,朕不用多说什么你心里也清楚。朕这个皇帝啊,连自己的人都留不住……朕不想放你离开,因为朕身边不能没有你,将来的新军也不能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统帅,也只有你,才能帮助朕,也帮助你自己,去实现心中的抱负,去为这个积弱已久的国家开创出一番崭新的局面出来。所以,朕下定决心了,进退都是死,朕要搏一搏。”
陈卓猛地抬起头,无比震惊的望着光绪,心神激荡间,连嘴唇都有些微微的颤抖。“皇上不必再说了,陆军学校开办之时,微臣就曾经给皇上说过,誓死跟随皇上。士为知己者死,更何况微臣的知己是皇上。皇上就下令吧,纵然是死,微臣也绝不后退半步。”
光绪目不转睛的望着陈卓,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这一次,可能真的会死啊……”
陈卓望着光绪脸上的神情,已经有些隐约的猜出了光绪的想法,慨然一笑说道,“纵然是死又有何妨,总比苟且偷生庸庸碌碌强上百倍。况且既然是搏,就未必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光绪默默的看了陈卓片刻,忽然哈哈大笑起来。“我们君臣二人,风云际会,共赴患难,有你这番话,也不枉在这世间走一遭了。”
说罢,面色一沉,拉着陈卓走到御案前,低声说道。“三日后,丰台大营将发生将佐哗变的事情,朕的想法只有两步,一是以陆军学校的学员趁丰台大营一片混乱,军心不稳之际,突袭丰台大营,夺取丰台大营托合泰的兵权。倘若托合泰反抗,立杀之……”
“朕会给你一道密旨,夺取兵权后,立刻整肃军心,告诉丰台大营的官兵,整顿丰台大营非朕的本意,乃是朝廷中有奸臣作祟。丰台大营上下对孙毓汶恨之入骨,又有朕的旨意,必定群起响应。朕授你生杀大权,如若有人反抗,可就地处决。然后,你立刻率军星夜入京,包围颐和园……”
虽然心中已经有所猜测,此时陈卓还是听得心旌动荡,神情凝重的皱着眉头想了会儿说道,“皇上想以六百多人的陆军学校学员,袭占有一万多人的丰台大营,恐非易事。微臣有把握击溃那些乱兵,但是一旦和他们短兵相接,局面立刻会陷入僵持,陆军学校的这六百多人,在一万多人当中,很难有把握冲到托合泰的中军大营。”
“这个事情你不用担心,杜怀川在丰台大营里面有内应,到时候他们会悄悄打开营门,带你们包围托合泰的中军大营。朕会让杜怀川把丰台大营的兵力部署告诉你,你回去后立刻制定一个详尽的方案。”光绪断然说道。
陈卓无声的点了点头,迟疑了一下,又有些犹豫的说道,“包围颐和园后,微臣是否该率人冲进去?”
光绪明白陈卓指的是什么,摇了摇头说道,“你将来还有重任,有些事情朕不能让你去做。朕已经安排杜怀川了,他知道怎么去做。你要做的首先是包围颐和园,待大局一定,立刻分兵包围孙毓汶、刚毅等人的家,尤其是刚毅,切记不能让他到步兵统领衙门,那样局面就乱了。”
“微臣明白,微臣立刻回去准备,但是微臣也有句话想对皇上讲,这件事情凶险万分,微臣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倘若事败,皇上可说是微臣矫旨,与皇上无关,只要能保住皇上,以皇上的睿智,将来必定有翻盘的一天。”
“这样的傻话你也说的出来。”光绪静静一笑,“倘若事败,朕安能置身事外,他们不会放过朕的。朕的生死和你的生死都绑在了一起,没有退路了,放心去做吧。”
陈卓缓缓的站直身体,默默的注视着光绪,良久,无比坚毅的点了点头。
第三十八章 三岔口()
第二日是朝会,光绪照旧和往常一样,陪慈禧用完膳后便赶往了养心殿。
今日是大朝会,各部院的大臣都到了,主要是议定今冬明春朝廷的各项事务。前些日的大雪过后,各地都报上来因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情况,由于今年的灾荒较之往年更加严重,水患、旱灾遍及全国,很有些地方是颗粒无收,朝廷的赋税钱粮收入锐减,更加上按照惯例,凡是发生灾荒的省份,朝廷都要减免赋税,如此一来,朝廷的财政是捉襟见肘,连眼下赈济灾民都拿不出钱粮出来,只能让各地督抚自行办理。然则各地督抚都是叫苦不迭,向朝廷催粮要饷的折子雪片一般往朝廷递送。
光绪面无表情的坐在养心殿内,听着军机上的几位军机大臣禀报朝廷当下面临的窘境,心中却是忍不住一阵冷笑。
从他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开始,眼前的这些朝廷大员们就一直都在为银子发愁,可是直到现在仍然连一个开源节流的法子也想不出,对自己这个皇上倒是上心的很,步步设防,处处掣肘。
此时光绪并不想在这些事情上面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军机处有什么意见他都一律照准,反正到了最后自己也还是做不了主,点头的还是那位此刻在乐寿堂里的太后。
再过两天,这个看似平静的朝廷将掀起一场惊天巨变,你死我活都在两天后了。想到此,光绪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站在朝臣中的陈卓,自从他被慈禧加恩为兵部侍郎后,就有了上朝议事的资格。
见到皇上的目光投过来,站在人群中的陈卓默默的点了点头。光绪心里明白,陈卓是在暗示自己,他那边已经做好了准备。
陈卓究竟能作到哪一步,光绪心中并没有多少把握。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已经没有多少可以疑虑的了。他眼下最担心的还是慈禧忽然下旨,将陈卓调开,让奕劻即刻进驻陆军学校,接手陆军学校的事务,那样的话,陈卓要按照原定计划执行起来就相当困难了。这也是光绪今日上朝后,不像平常那般快速简洁的行事,反而是耐心听取各部员大臣朝议的原因,他就是要把朝廷的目光都集中在朝廷的具体事务上,想尽办法拖过这两天。
散朝后,光绪又将军机处的几位军机大臣留下,对朝会中议及的事务细细推敲一番,末了,又特意提到孙毓汶上的那份将陈卓调去整顿吉林练军的折子,言谈间大有赞赏的意思,只是表示当下接近年末,此刻前往整顿吉林练军殊为勉强,倒不如等到明年开春以后缓缓施行。
世铎、孙毓汶等人的态度和光绪预料的差不多,既没有表示赞同,也没有刻意的反对,有些顾左右而言他的意思。光绪心中很清楚,他们都在等慈禧的懿旨。
那就等吧,只要能够稳住眼前的局面,让孙毓汶等人以为自己已经首肯了,拖过这两天,自己就有了把局面翻转过来的本钱。然而慈禧那边呢?想到这些日子慈禧对待自己那种有些高深莫测的态度,光绪心中不免感到一阵忐忑不安的寒意。
在这个世界里面,光绪最没有把握的还是慈禧。一个终日在深宫当中画画听戏的女人,居然能够操纵朝局几十年,不是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光绪实在没有用这样的你死我活的方式,去挑战慈禧地位的勇气。
……
稳住朝廷内的局面,演完一出暂时拖住满朝的文武大臣,让他们不至于产生疑心的戏后,光绪回到颐和园,特意在下午慈禧看戏的时候,来到乐寿堂,陪慈禧看戏。
今日慈禧点的是一出《三岔口》,见光绪过来问安,便招了招手示意光绪坐在自己身边。“皇上今日怎么有空,过来陪我看戏了?”
“儿臣今日在朝会上面很是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想着过来陪亲爸爸看看戏,也顺便听听亲爸爸的教诲。”光绪恭谨的坐在慈禧身边低声回答道。
“朝廷中的事情,皇上自己做主便是了,皇上现在一天天也大了,还能有什么难住皇上的不成?”慈禧转头看了光绪一眼,轻轻一笑说道。
光绪刚想辩解几句,却被慈禧轻轻一拍止住了。“有什么话等到戏完了再说,这戏才刚刚到精彩处。”
戏台上面锣鼓喧天,好不热闹,光绪却是半分看戏的心情也没有。表面上看,慈禧对他自己似乎并没有丝毫的提防,和往常没有什么两样,可是暗地里却又布下了那么多的杀招。此刻坐在戏台下面,光绪心中是波澜起伏,说不出的茫然。
无论两天后是生是死,这或许都是他陪慈禧看的最后一出戏了。
光绪知道,如果事败,自己的命运和历史不会有什么差别,囚禁瀛台,直到最后被毒死,命运将不会给他任何再翻身的机会。而如果事变成功,光绪这两天痛苦的想了很久,他在穿越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曾经想过,一旦有朝一日夺过朝廷大权,他要把这个晚清的统治者囚禁在颐和园,他是真的很想让慈禧看到,历史会有怎样的改变,这个国家又将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富强的。
但是他的理智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他,眼下留住慈禧就是留下了一根导火索,朝局不稳,任何不小心的火花,都会立刻引爆天下大乱。这个朝廷一直都把持在慈禧手中,留下慈禧就是给那些心存侥幸的人留下了一个希望,这些希望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把刀,而且是随时都可以杀人的刀。所以慈禧是必须死的,慈禧一死,就没有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了。
或许这就是深处政治漩涡中的每一个人的命运,和爱憎无关,只是一种必然的宿命。
“皇上觉得这戏演得如何啊?”慈禧忽然冷不丁的转过头,望着光绪问道。
“儿臣对京戏只是一知半解,哪里懂什么好坏高下的区别,还请亲爸爸教诲。”光绪赶忙微笑着说道。
“皇上谦虚了,”慈禧默然的看了光绪一会儿,微微的抬了抬手,身后的李莲英高声喊道,“老佛爷、皇上打赏。”便有小太监捧着银子递到台前。
锣鼓声顿时一停,台上的戏子们都赶忙跪在台上垂首说道,“谢太后皇上赏。”
所谓赏赐,不过是依照宫中的惯例,慈禧喜好京戏,赏赐向来也是丰厚的,光绪并不觉奇怪,奇怪的只是今日慈禧的态度,不远不近,不冷不热。
“这三岔口嘛,演的就是在黑暗中,不辨敌我的一出戏,谁也看不见谁,谁也不知道谁,结果乱打一气。其实嘛,这世间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看不清楚,等到看清楚了,戏也就散场了。皇上说是这个道理吗?”慈禧忽然说道。
光绪心中微微一惊,仔细的一琢磨,似乎慈禧的话里有话,却一时又想不明白慈禧的意思。便装作懵懂的样子说道,“儿臣愚钝,对这戏里的道理倒确实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请亲爸爸教诲。”
戏台上一番收拾后,便又重新粉墨登场。刚才没有回答光绪问话的慈禧,此刻忽然喝了口茶说道,“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世间的事情就和这唱戏差不多,皇上刚才问这戏中的道理,其实这戏中哪里有什么道理可讲,不过是图一个乐子。但是有时候真的仔细想想,世间的哪一个人又何尝不是戏子呢?”
这番话比起刚才慈禧评价三岔口的一番话,更加显出些高深莫测的味道。光绪此时也没法再顾左右而言他,装出什么都不懂的样子,那倒真的是会让慈禧疑心自己作伪了。
想了想,光绪笑着说道,“儿臣倒是觉得,就演戏而言也有高下之分,要是用了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的,那就是大师了,倘若一味的拿腔作调,则始终不过是个跑龙套的戏子。不知道亲爸爸觉得如何啊?”
听了光绪这话,慈禧似乎有些吃惊的样子,偏着头看了光绪一眼。“皇上这话倒还真的有几分道理,不过说到这真情实感,演是演不出来的,是要用心的。没有这份心,唱得再好我也不稀罕。”
慈禧的这话,比起刚才的一番话更加深沉了。光绪偷偷看了看慈禧,她正目不转睛的看着台上,似乎只是随口的一句话。但是光绪心里很清楚,这样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绝不是说戏那么简单的。他今天来陪慈禧看戏的目的,就是想稳住慈禧,不让她产生疑心,可现在听她的每句话,似乎都像是话里有话的意思。
“亲爸爸教诲的是。”想了想,光绪缓缓说道,“说到用心,儿臣以为倒不是做出来的,做也是做不出来。世道人心,从来都是难以把握,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私心,古人云,有心为善,其善不赏,无心为恶,其恶不罚。有时候,用心到了极处,反倒是落了下乘,不知道亲爸爸以为是不是这个道理啊?”
两人这样的话,看起来云淡风轻,其实是针锋相对。此时此刻说出这一番话,光绪也是把心一横,不想再刻意的退避了。看慈禧的意思,似乎也是有所觉察,反正两天后就是生死一搏,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就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让慈禧能够隐约明白,正是慈禧的处处用心,把自己逼到了绝路。
“皇上的心思太重了,想得也太远了。”慈禧忽然没来由的叹了口气,转过头用一种光绪从未见过的眼神望着光绪,一字一句的说道,“这出三岔口的戏,终归是有散场的时候,看得清楚也好,看不清楚也好,我也不想再看了,罢了,今日就散了吧。”
说罢,慈禧起身搭着李莲英的手臂,看也不看光绪一眼,默默的走回宫中。
……
陆军学校自从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陈卓回到陆军学校后,便变得异常的忙碌起来。
对外是声称陆军学校总办陈卓将要离开陆军学校,前往吉林整顿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