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元末的快乐青年-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剿匪这么多年这还是第一次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啊。”

    “这一役过后,陈匪将一蹶不振了。”

    众位将官大声的嚷嚷着。

    脱脱却依然一脸的冷静:“具体损失多少人马统计出来了吗?”

    一名将军:“启禀相爷,共折损人马三万八千六百友上传 伤兵大约七千人。”

    一名谋士:“相爷,下一步我们将如何?”

    脱脱:“走,你随我到朱亭又的大营走一趟。我们先看看他的意思。”

    人民军的大营里,一座巨大的坟墓前,朱亭又跪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哽咽。剩下的两团士兵都跪在朱亭又的身后,整个大营一片愁云惨雾……

    脱脱:“上将军,你这是?”

    朱亭又悲痛欲绝道:“老泰山,我损失了过半的兵马,和一位少将。啊呜呜……”

    脱脱忙搀扶朱亭又:“上将军,请节哀顺变吧,打仗死人是在所难免的啊,我军也损失了七八万人马。”

    朱亭又依然伏地大哭,半真半假,一半是因为胡十三为国捐躯,一半是要演戏给脱脱看。

    朱亭又哭,手下众将也跟着哭,连带着士卒们也不好不哭了,虽然死了二十多个弟兄大家心里有点难受,但是都是久经沙场的战士了,真没有伤心到大哭不止的地步。大军痛哭真是见者伤心,闻者流泪啊。

    脱脱本来是要让朱亭又继续派兵给陈友谅施加压力的,但是现在这话想说出口也是鸭梨山大。

    脱脱站在一旁等了几个时辰,朱亭又终于哭累了,两人回到中军大帐。

    脱脱:“上将军,眼下必须派一支人马切断陈友谅的补给线,引诱陈友谅出击,否则他仍然有三十万大军,我们也奈何他不得。”

    朱亭又:“要不还让我的部队担任这项任务吧。”

    脱脱惊诧万分的看着朱亭又,没想到他会主动请缨。皮厚如脱脱这样的老谋深算的阴谋家也不好意思道:“这个,上将军为国为民的勇气可嘉,我一定将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如实的禀报圣上,为上将军请功。”

    朱亭又叹口气道:“不过,有一事我必须禀明老泰山,我的弹药已经不足,我的近卫亲军是纯火器部队,没有了弹药就好像是弓箭部队没有了羽箭一样。再要从金陵运送过来恐怕陈友谅大军都已经安然的退回两湖地区,他的老巢去了。所以,敢请老泰山借我十万人马,待剿灭了陈贼窝一定归还。”

    脱脱暗骂一声:呸。心想:还以为真的这么不惜老本,好家伙,一开口就是十万,老子自己才不到十六万了。

    脱脱哈哈一笑:“上将军真是幽默啊,上将军乃天纵奇才,区区小问题必定能够自己解决的,老夫借你三千精锐部队协助上将军破敌,你看可好啊?”

    朱亭又:“十五万。”

    脱脱:“四千。”

    朱亭又:“十六万。”

    脱脱:“干脆把老夫一并借去得了。”

    两人互相扯了半天皮条,最后也没有谈拢,陈友谅带着大部人马退回了老家。

    濠州一战,天下震动!朱亭又的名声大燥,各方人马都看清了人民军的实力,使得朱元璋再不会认为朱亭又奇袭金陵是侥幸得手了,反扑金陵的计划做的更加周密。

    元庭的统治阶级认为脱脱十几载都剿匪不利,这次有了朱亭又的共同参与大破陈友谅军团,使得苟延残喘的元庭松了一口气,全是朱亭又的功劳,不禁对脱脱的军事指挥能力颇有怀疑,将脱脱的军职撤除,专司政务,同时也是害怕脱脱和朱亭又翁婿联手。

    脱脱打了胜仗却被撤职,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一生气提出告老还乡,元帝立即准了,气的脱脱差点没晕过去,不过姜还是老的辣,经历了无数次政坛起伏的脱脱离开了大都,只是带了个老家仆只身前往上都,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嫣儿:“你把我爹还的丢了官,我恨死你了。”

    朱亭又:“当官有什么好的?这不是很好么?在家享清福不好?”

    朱亭又立了战功,又得到了脱脱这位蒙古贵胄的女儿,元庭对他信任有加,不断的在本来就所剩无几的库存中赐予其粮草,战马,朱亭又在苏北站稳了脚跟……

    陈友谅经此大败,在回撤的途中,突然发兵三十万,出人意料的拿下了元庭的中部重镇汴梁,能够成为问鼎天下的豪强实有过人之处,元军主力不得不退守冀宁,元庭启用擦擦额为主帅。

    朱亭又差点没笑的从座位上跌倒,这擦擦额溜须拍马,在政坛呼风唤雨是一把好手,但是作为三军主帅实在是比脱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陈友谅连战连捷,直打到了雁门关外,威胁着大都的安危,元庭被迫再次启用脱脱,双方在雁门关外对峙数月,战事胶着。

    朱亭又本来想利用陈友谅北上的机会,打通苏北通往江西福建的关卡,从而合并自己的辖区,但是朱元璋一直屯兵于湖州虎视眈眈,朱亭又和朱元璋都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第二十二章 大战在即() 
金陵城中的朱亭又帅府里,朱亭又和嫣儿正在享受人生的最高氵朝……

    朱亭又在穿越了两年后,不但活了下来,暂时来看,活的还不错。但是还是有各种未知的恐惧会时常袭扰他。

    实力弱,每一步的决定都是亦步亦趋的,在这群雄割据的时代,而且连续的胜仗已经将朱亭又推到了风口浪尖,天下瞩目……

    朱亭又现在虽然表面上依附于朝廷,但是包括岳父脱脱在内的元庭都对他心怀鬼胎,只是互相利用而已。

    陈友谅和朱元璋这对冤家竟然为着各自的利益结合到了一起,看来是铁了心的要先消灭掉朱亭又的人民军,然后再一争天下了……

    各方面的情况都对身在金陵的朱亭又提出了警示,朱亭又却是一个人在战斗,李丰年仅仅是一个好的执行者而已,所有的决策都来自朱亭又这颗不是很聪明的大脑。现在朱亭又已经知道了元末的两大谋士刘伯温和李善长都在朱元璋的那边。朱亭又清楚的知道眼下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火器和弹药的生产量提不起来,每年都是五六千的产量,远远的不能满足部队的需求,而朱亭又的施政理想又不允许他不顾人民的生活,像那三家一样疯狂的拉壮丁扩编部队。

    这两次的胜利纯粹是投机取巧,一次是趁着朱元璋和张士诚打得火热,一次是钻了陈友谅和脱脱之间的空子,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真正的大规模的战役,自己都还没有遇到,朱元璋和陈友谅随时都有能力歼灭自己。

    忽忽腊尽春回,朱元璋厉兵秣马准备对自己的金陵老巢发起大规模的收复战役……

    金陵城中的朱亭又帅府内,朱亭又正搂着嫣儿在观看将士们中的蹴鞠高手在进行蹴鞠比赛。

    嫣儿将一片切好的苹果送入朱亭又的口中,朱亭又:“哈哈哈,好,再进一个。”

    李丰年神色匆匆的过来,伏在朱亭又耳边低语,朱亭又立刻和李丰年到他的隔音的书房中去了。

    李丰年:“领袖,据最新情报,朱元璋集结在姑苏一带的十五万大军不日就将直扑金陵,请领袖早做防范。”

    朱亭又点点头:“这一天终于到了。”

    李丰年:“虽然我们在苏北广施仁政,但是这毕竟是朱元璋盘桓日久的老窝,光是他的士兵就有将近二十万,这二十万人背后至少有二百万的亲朋好友啊。就是现在苏北的不少地区还时常爆发暴乱。”

    朱亭又点点头:“是啊,对付这朱元璋可不是简单的事,肯定要比对付陈友谅要困难。”

    李丰年:“领袖,不管怎么样,我们在苏北都要坚持,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啊。”

    朱亭又:“我们的兵力有限,不要分兵,这里不适合打游击,被朱元璋的骑兵包围了就无法发挥我军的远程优势。所以我们就在金陵和金陵码头这方圆百里之内做文章。”

    李丰年:“领袖英明,我们兵精粮足,据守这两处的兵力充足,只要不打野战,看他朱元璋有什么办法攻城。”

    朱亭又:“传我命令,金陵城留守一万兵马,徐州城留守五千兵马,剩下的两万兵马都屯于金陵码头,我要让朱元璋尝尝金陵码头这现代化的堡垒的防御体系。”

    李丰年:“是。”

    李丰年刚想出门,又想到了什么:“领袖,您的意思是不是让两万新送来的部队屯兵金陵码头?”

    朱亭又:“亏你跟了我这么久,新兵当然是放在金陵城里了,不接受战火的洗礼怎么成为老兵?我的五千近卫不要动,其余新兵都拆散了编制到原先的部队中,然后驻防在金陵城和徐州城。”

    李丰年:“是。”然后下去操办军务了。

    朱亭又想到不久就可以见到历史上的明太祖朱元璋,心情十分激动啊,因为作为朱氏子孙,朱元璋一直是自己心目中十分仰慕的英雄豪杰,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明光市赵府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或嫁出。

    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一个算命先生和在13世纪70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134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在5月份和6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抚养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

    就是这样一个寒门子弟最终能统一天下,其杰出的能力不言而喻。

    朱亭又深知兵不如朱元璋,将也不如朱元璋,唯一有优势的就是火器方面,一定要扬长避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军械优势。 

第二十三章 两朱的第一场大战!() 
报:朱元璋来犯!

    一个长相粗鄙的小兵在李丰年的居室外高呼。

    李丰年不敢怠慢急吼吼的向朱亭又的帅府赶来。

    朱亭又正拥着嫣儿在后花园赏花……

    李丰年满头大汗,朱亭又示意嫣儿和左右离开。

    李丰年:“领袖,朱元璋今起十五万大军,其中光是骑兵就占了八万之众,先头部队由常遇春率领,已经攻克镇江一带。”

    朱亭又冷笑一声:“来的好快,传我命令,派出两千骑兵,沿途袭扰,不可硬碰,边打边退,不能让他们这么舒舒服服的挺进。”

    李丰年:“是,不过,领袖,您是不是先前往金陵码头,一来大军主力在码头堡垒,而且万一战事不力,也可以从海路撤退。”

    朱亭又傲然道:“不,哪有这样的元帅,敌人一来自己先跑,太影响士气了,我决定亲自坐镇金陵城,和我的士兵们在一起,如果输了,一个没有了士兵的元帅又有什么用?丰年啊,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老屋里种田了。”

    李丰年:“是,属下明白,只是……”

    朱亭又挥挥手打断了李丰年:“下去传我的军令吧。”

    嫣儿:“你真的要死守金陵城?太危险了。”

    朱亭又拉着嫣儿的柔夷:“嫣儿,要不我先将你送到码头吧,一旦有危险你可以先行一步坐船离开。”

    嫣儿将头靠在朱亭又的胸前:“我既然已经是你的妻子了,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绝不后悔。”

    朱亭又笑笑:“要是有朝一日我和你父亲必须要决一死战怎么办?”

    嫣儿抬起头认真道:“你不会杀我父亲的对吗?”

    朱亭又点点头:“不过,你父亲如果非要杀我怎么办?”

    嫣儿:“那我就和你死在一起!”

    望着深爱着自己的嫣儿,朱亭又痛吻了友上传

    嫣儿:“哎呀,不要了,你还有好多军务要忙,恩哼……”

    朱亭又吸允着嫣儿初经人事的酥胸,将丰满的酥胸搓揉的变换着各种形状。

    嫣儿:“啊……恩哼……啊……啊……去房里……”

    金陵城头,人民军的战士们正在紧张的加固城防,大家都知道未来这里又将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一万新军能否抵挡朱元璋的将近二十万的久经沙场的老兵,而且朱元璋的军队是主场作战,人民军清一色的江西班底,孰强孰弱已经很明了了,但是,谁胜谁负却不一定!

    朱亭又在李丰年,还有嫣儿、宪无敌、悟空、长白双仙的陪同下,身披他的深黑色的大披风视察城防。

    暖春三月,草长莺飞,金陵的上空一片碧蓝,几片小小的白云点缀其中,谁也不想在这样美妙的图画里加上战争的黑烟。

    离城墙三十里的地方,朱元璋的大军在修筑营寨。

    朱元璋的大帐之内,高级将军云集,朱元璋和李善长,刘伯温、汤和、徐达、常遇春等在召开战前会议。

    朱元璋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丑陋,除了鼻子有点朝天外,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帅哥。

    只见他约莫五十出头,形相清癯,风姿隽爽,面膛黑亮,有种刚毅的气质。身材高瘦,身板挺直,有如一根擎天柱。一身青衣直裰,头戴紫金冠,既像武将又似文官。

    李善长站在左首,比之朱元璋的年纪还要长了几岁,身材微福,文士的打扮,一副老实模样,只有那双眼睛不时的透出狡诈的目光。

    李善长接下面是刘伯温,清瘦的脸庞透着智慧,道骨仙风,须发半白,有些不问世事的不羁,又有些高傲的气质。

    右首第一人是汤和,矮粗的身形,国字大脸,短须黑面,脸色沉稳,有大将风度。

    第二人是徐达,身材高大魁梧,形容威猛,不怒自威,当真是威风凛凛,剑眉虎目,黑发黑须,脸上总是挂着一丝笑意。

    最后是常遇春,和汤和的身材差不多,浓眉环眼,燕领虎须,,三十四五年纪,英气逼人。

    这三人皆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在朱元璋的面前却战战兢兢,不入半分傲态,较之两个谋士都谦恭三分。

    朱元璋:“怎么打,大家都说说自个的看法。”

    常遇春:“大哥,我们二十万雄兵打他一万人的城池,请给末将两万人马,三日内一定拿下金陵城。”

    徐达:“是啊,大哥,我也愿意请命出战,活捉了朱亭又那小娃子来下酒,给死去的义军家眷们报仇。”

    汤和:“上位,金陵城墙高厚,朱亭又军队的武器又十分精良,我们最好围住但不攻,徐图之。”

    李善长接着汤和的话道:“上位,汤和说的不错,朱亭又这厮打仗很有一套,陈友谅就多次吃了他的亏,我也建议先围住金陵城,待收复了全境之后,这金陵就是一座孤城,待那时在发起进攻。”

    众人你一句,他一句的说的热闹,朱元璋侧看刘伯温却未发一言。

    朱元璋:“刘先生,你的意思怎么样?”

    刘伯温见朱元璋相询,深深的一躬,道:“大帅,在下认为最好不要管金陵的朱亭又,他既然敢本人亲自坐镇金陵城,必定是想以自己为诱饵拖住我们,据情报显示,他的重兵都布防在金陵码头和徐州,如果我们强攻金陵城,一旦久攻不下,这两处只需要从侧翼一包抄,我军危险。

    朱元璋虽然不喜欢刘伯温的酸样,但是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历来是最重视的,点点头:“先生请详细说我们该怎么部署。”

    刘伯温:“大帅,最好分一军监视金陵城,一军为后应,其余军马火速绕开金陵城,先拿下徐州,徐州城墙老旧,且守军不多,正是我们向朱亭又军队发起最先打击的好地方。”

    李善长:“上位,我不同意刘先生的看法,先打徐州的话,会拉长补给线,使得我军首尾不能相顾,一旦进攻受挫,后果不堪设想。”

    朱元璋沉吟不语,作为领导人很多时候的作用就在此时发挥出来,好的领导人就是好的决策者,并不要多有谋略,关键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朱元璋:“硬拼金陵城的伤亡将会十分惨重,即使捉住了朱亭又,没有了兵马我们又何以立足,咱还是倾向刘先生的策略。”

    李善长还想说话:“上位!……”

    朱元璋打断李善长:“善长,先这样吧。汤和和我留守大本营,徐达领五万人星夜绕过金陵城直扑徐州,常遇春领五万人马在金陵城到金陵码头的大路上驻扎,扼住两处来往的咽喉。”

    众将领命而去。

    李善长很不爽的看一眼刘伯温,自从此人来投靠,自己的意见越来越不被朱元璋采纳,有些失落在所难免。 

第二十四章 主动出击() 
徐达尚未拔营,朱亭又就已经从李丰年的手中接过了朱元璋的战略部署开始发挥作用,有几名谍报人员已经成功的打入了朱元璋身边的亲兵卫队。

    李丰年:“领袖,他们没有按照我们事先计划的来攻打金陵城,下一步我们怎么办?”

    朱亭又:“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样一来不好办啊。这朱元璋果然比陈秃子厉害许多。”

    李丰年:“只是我们兵马比朱元璋少太多了,即使提前获得了他们的动向也不能做出什么调整啊。”

    朱亭又:“未必,这徐州城里只有五千兵马绝对抵挡不住徐达的五万精兵,马上飞鸽传书给徐州守将,令其带大部出城设伏,朱元璋和徐达绝对料不到我们敢率先进攻!另外命金陵码头秘密抽调一万人马从侧翼攻击徐达军,从而对徐达军形成合围,一定要生吃掉徐达这股人马,否则等金陵城成了孤城我们在想有动作都难了。”

    李丰年:“领袖英明啊,我这就去安排。”

    夜一擦黑,徐达就率领本部精锐,裹住马蹄,不打火把,悄悄的开拔……

    朱元璋:“徐达,这次的重任关系到全局,大哥就拜托兄弟了。”

    徐达:“上位,你放心,我一定在一日内拿下这徐州城,徐州地处平原,易攻难守,你就放心吧。”

    朱元璋点点头:“你是我手下最值得信赖的大将,每次重大军事行动我只有交给你才放心啊。”

    两人说了几句,徐达随自己的部队出征了……

    前方派出的斥候不断传回情报,告诉徐达一路无阻,徐达多少有些瞧不起朱亭又的人民军,心想这家伙也就是运气好点的土匪,根本不懂军事,徐达:“命令部队主要注意隐蔽,徐徐前进,此战的关键是出其不意。”

    一名小将:“是。”

    徐州城外的邳州土山外,士兵们正在加紧挖掘环形工事,一名副将:“大人,我们要不要切断徐达的退路,领袖的命令是要全歼啊。”

    徐州守将:“不用,我们的人马关键是给予徐达致命的打击,我们只有五千兵马,不足以吃掉徐达全军,领袖一定另有安排。”

    副将:“是。”

    走了一天一夜的徐达大军来到遂宁地界,徐达下令不许生火造饭,全军都吃干粮,休整片刻后再行军。

    邳州土山,人民军的副将:“大人,预计三个时辰内,徐达的前锋部队应该就会进入伏击圈了。”

    徐州守将:“到时候听我号令,打他的中军,留一千后备,其余的一起给我冲锋。”

    副将:“他的前锋骑兵一般都是三四千人,万一他们回头杀过来,我们不是要被包围?”

    徐州守将,不屑道:“我从饶州就跟着领袖了,我们人民军最擅长的就是打伏击,待他的先头部队一通过,你们就用沙包拒马形成一道临时的防线,你带一千后备队一定要挡住他的先头部队不让他反冲锋回来,否则我们腹背受敌,就不是我们伏击别人了。”

    副将:“是。”下去准备去了。

    徐州守将命令全军进入伏击圈,大家连大气都不敢出,等待着徐达大军的到来。

    这苏北地势平坦,一望无垠,徐达根本没料到朱亭又敢设伏,派出的前锋将军是朱元璋的义子朱勇,朱勇摔五千重装骑兵缓缓的通过了徐州守将设下的伏击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