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霸天下-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却被后世调侃成战国时代“第一喷子”。
想到这里,心下一阵恍然,现在是前323年,孟子周游列国游说,齐国也去过,没想到和荀子一样也被齐国请来做了个稷下学宫的学宫之长。
“诸君请入座——!”孟轲孟夫子入座之后便说道,声音沉雄浑厚,中气十足。
诸子百家先后入座,卫峥等各派人士纷纷再次席地而坐,尽皆举目望向座上的学宫之长孟轲孟夫子。这时,学宫令便起身面向诸子先行礼而说道:“稷下学宫,第九十九场争鸣论战大会,本学宫令开宗明义。”
说罢,学宫令环视诸子再言道:“列国士子们,本次争鸣论战,是稷下学宫迎接孟夫子为学宫之长,稷下学宫素以学风奔放,自由争鸣而名誉天下,学无止境,士子无贵贱,无事不论、人人可论,诸位皆可向孟夫子争鸣辩论。”
学宫令便回望孟子行礼,说道:“孟夫子,请——!”
末了,只见学宫之内诸子尽向孟子望去,后者合手一礼回敬诸子百家士子,于是便说道:“诸位,儒家创立百余年,治国主张已是天下皆知,大可无需一一重申,今日争鸣辩论,就请列位士子自由问,由老夫作答,如此方能切中要害!”
旁坐在法家代表处的卫峥兴致使然的遥看座上的孟轲,随后便环视一周,孟子一言,不消片刻便有人起身问道:“敢问夫子,天下万物何为贵,何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座上的学宫之长,孟轲孟夫子言简意赅。
下边的卫峥听此言论心下微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名言便是孟子在今天次说出来的?
刷的一下,一众诸子赞叹道:“民贵君轻,孟夫子言,彩——!”
儒家一派的学士带头,数百人齐声,颇有一番声势,卫峥性质使然的耳听目视。
诸子百家中,尤其是前来参与争鸣论战的儒家弟子,无不感到自豪,对座上的孟子无不崇拜之至。
就在这时,一脸悠然惬意的卫峥忽然侧头一看,现剧辛起身走到争鸣台上,随即向孟轲一躬而礼,坐在争鸣台面向孟轲说道:“在下剧辛,乃法家学士,敢问夫子,如今之天下动荡不安,要害何在?”
座上的孟子一开口便是气势浑厚沉雄,只见他回答道:“不尊周礼,以至天下仁德之尽,仁义沦丧,图以杀戮征战为快,是为要害所在。”
剧辛低,一阵若有所思,之后又问孟轲,惟闻其声,言道:“尊周礼,复旧制,夫子言果真以为可行?”
“国有圣君良臣,天下仁义尽显,周礼可行!”正襟危坐的孟子回答道,言语气势沉雄。
“动荡之世,天下战国,邦国兴亡,夫子寄希望于周礼王道旧制,实则人治啊,夫子果真以为是救世之良药呼?”剧辛又问道。
“至少比先生之法家权术治国可行也!”
孟子如此一答,剧辛微怒,沉声而道:“剧辛正告夫子,法家之学,不是权术之学!”
剧辛一怒之下,拂袖了去,离开争鸣台便回到法家座次席地而坐,剧辛不再多语。
“如此法家,祸天下耳,乱世之学也,何足道哉?”
孟子此言一出,诸子议论不断,儒家子弟无不拍手叫好。
“非也,夫子此言甚是大谬!”剧辛刚刚坐下,卫峥便是说道。
法家被“欺负”了,还是剧辛这个未来要将其纳入麾下的人被“欺负”了,卫峥自然不能忍了,如今坐在法家序列,虽然只有两人,却也不能堕了气势。
先别管剧辛愿不愿意跟着他卫峥混,帮他出气再说!
座上的孟子闻言,不动声色而淡然说道:“立论当有理有据,足下却无端指斥,何其浅薄哉——!”
卫峥先是无声以微笑,旋即微微欠身而起,来到争鸣台上礼节性的先朝孟子一躬,而后坐下才说道:“夫子偏颇,天下学派,皆有分支,天下显学之儒家,自孔夫子以来亦分支为八,孟夫子仅以一派分支便视其为法家全貌,是以谬论之。法家法、术、势三派其根同一,皆以认同法治视为根本,而在推行中各派各有侧重,孟夫子无视法家根本,攻击其一而不及其余,实为有意抹杀之,其论断之轻率,无以复加,何其谬也——!”
卫峥侃侃而道,诸子百家一双双目光纷纷投向而来,一旁的剧辛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看过去的目光有敬佩亦有感激,虽然才相识,但同为法家一脉,大有同病相怜之感。
“敢问足下何人,师承何派?!”孟夫子看向了卫峥,年纪轻轻,言语间不卑不亢,倒也颇为惊讶。
孟夫子言出,剧辛微微起身沉声有气的说道:“列位士子,此乃我法家学派名士,卫人卫黎是也!”
孟子一听又是法家的人便轻飘淡漠的说道:“法家一派之主张。苛政猛于虎也,何足论哉。”
卫峥亦是毫不客气的反驳道:“孟夫子论学却先以定罪之,不足道也。”
墨、兵、农、道等诸子百家看到这一次百家争鸣大会的开局,法家与儒家便从正面刚上了也是一个个抱着看戏的状态,第九十九场稷下争鸣怕是要以儒法之争而开始,好不热闹。
稷下学宫,不任职而论国事,学风彪悍,诸子尽皆维护各自主张,百家争鸣便是如此壮丽。
孟子见卫峥毫不退却,一笑置之,又道:“人性向善,却皆由法、墨、兵三家而沦丧,不亦悲乎。”
这一言便等于连带把墨家和兵家也拉下水了,来到学宫的两家士子心中很是不快,孟子此言倒也不足为奇,素来以“正统”居之的儒家本就与诸子百家皆有纷争,儒法之争、儒墨之争、儒道之争等等,百余年来都是争论不休,剪不断理还乱。
孟轲孟夫子固然是一代大师,当世圣贤,但有一点不好,那就是凡是看不惯的都要数落一番,连列国国君基本都被他骂了个遍,这些国君被骂了还得好声好气的伺候着。
也难怪后世的网友把他调侃成战国时代“第一喷子”。
卫峥听到孟子一说人性向善,心下尤为恍然,诸子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墨法道四家学派的主张皆绕不开人性的问题,争论来争论去终究还是一个人性善恶的问题。
“人性向善,非也……”卫峥自言自语,旋即再礼而看向孟子,道:“夫子谓人性向善,卫黎说人性有恶!”
……
第050章:人性之论,争锋相对()
——
人性有恶——?
此话一出无疑激起滔天波澜,儒家一向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德行天下,其根源便是建立在人性有善的基础上,如此方能以仁义礼乐教化万民而德行天下,卫峥一句人性有恶的言论不仅仅是要绝了儒家的根基,还有倡导兼爱的墨家也得莫名其妙的躺枪。 .
这一刻,侥是儒家一代大师,孟轲孟夫子也微微动容了,甚是好奇的看向卫峥。一动不动的的说:“老夫愿闻足下之论——!”
哗的一下,学宫之内的诸子百家不约而同的齐声道:“我等愿闻卫黎之论——!”
见此状况的学宫令高举双手示意诸子安静,于是说道:“稷下学宫,言无不尽,人人可论之。”
诸子百家亦是静默不语,便齐刷刷的举目望向卫峥,想要听听他的所谓人性有恶之说。
一双双眼睛汇聚在卫峥身上,此时此刻,已然成为了儒法之争,卫峥便先面向孟子行一礼又朝一众诸子百家学士合手予礼回敬致意。
沉吟片刻,卫峥在谈论人性问题之前便想到了儒家的《论语》,其中有关于孔子的学生子贡的事迹,心中一定,于是便道:“昔日闻荆子谓之子贡,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一个君子,既然有了高贵的品质,那为什么不直接表现出来呢?怎么反而还要用礼仪文采来加以表现,为什么还要讲文采、要衣冠楚楚呢?
只见卫峥又说道:“子贡曰:惜呼!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o)犹犬羊之?”
子贡回答荆子这句话的意思便是:那就悲剧了啊哥们!先生怎么能这样说君子呢,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啊,说出去了到时候就是用四匹马都追不上了,是再也收不回来的。虎豹犬羊都有毛皮,但它们的区别在于虎豹的毛皮有花边纹络,而犬羊是没有的,如果把虎豹犬羊的毛皮都刮了,那他们就没有区别了。所以君子就像虎豹,文采品质就像花边纹络,而小人就像没有花边纹络的犬羊。虎豹没有花边纹络和犬羊有区别吗?同样的道理,君子没有文采礼仪那和小人有区别吗?正是因为君子,所以需要文采,需要讲道德,讲仁义礼仪,以此来分别君子小人。
要辩人性善恶之论的卫峥开场就引出儒家先辈名人的经典,所有人包括孟子本人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然也——!”惟闻孟子点头同意道,虽然不知道卫峥为什么要引出子贡的事迹,但这确实是事实,子贡也是儒家的人,还是孔夫子的得意弟子之一,这也是代表儒家的经典思想,自然要肯定。
“非也——!”卫峥引出子贡的经典之后便予以否定。
“愿闻足下高论——!”孟子一听不冷不冷的说了一句。
只见卫峥不急不缓的说道:“子贡之论,卫黎不敢苟同。常言道,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就像烧红的煤炭和冰块是不可能放在同一个器皿之**存的,又如冬天和夏天是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到来的,卫峥的意思便是以子贡的这番言论前后矛盾为由而反对。
此话一出,诸子百家都觉得卫峥说的有道理,孟子一听也对这个年纪轻轻的所谓法家人士收起了一些轻视之心。
争鸣堂上惟闻卫峥继续言道:“……是以,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历史上,这句话赫然便是几十年后出自韩非,不过现在嘛,是出自卫峥之口了……
礼为情貌的成语便是出自韩非,这句的意思是一种结论,便是:文采礼乐便是人性人心的装饰,就好比一块玉一样需要加工修饰才会美。
卫峥这么一说顺势引出了接下来的话论断。
“为何?拙劣也——!”卫峥面向诸子百家自问自答,座上的孟子一听脸色微变,在场的诸子都是饱学之士,卫峥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明眼人都听得出所谓拙劣者便是暗指儒家主张仁义礼乐的治国之道。
为了证明论断,卫峥拿出两个事物比喻道:“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和氏璧在当今天下可谓是鼎鼎大名,自己的师兄张仪还在楚国的时候便被昭阳令扣上一个偷玉的名头而无辜躺枪,差点被打死了,楚国混不下去这才去了秦国。
卫峥说出这天下间有名的珍珠美玉都是没有任何修饰的纯天然之美,在这争鸣台上说出来,意思便是告诉诸子百家一个事实,世间美好的事物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但凡需要修饰的东西,便是说明其本质是不好、不美的。
卫峥在这儒法之争上的人性辩论说出来,便是间接告诉所有人,人性人心若是需要用仁义礼乐、用文采来加以装饰,那就说明人性的本质便是不好,所以需要修饰物来掩盖他的污点,让人们以为是好的,实际并不是。
这下所有人都明白卫峥为何开场便要引出儒家的经典。
这么一来,等于是拿起了儒家的棍棒敲向了儒家的脑袋,如此反将一军对儒家而言简直是致命一击。
岂不是说,儒家越是竭力主张维护礼乐制度,反而说明人性是恶的。
“卫黎之论,彩——!”
刷的一下,满堂喝彩,尤其是刚刚“躺枪”的兵家、墨家等与儒家争论不断的学派无不喝彩,看到儒家在法家这里栽个大跟头,高兴者可是大有人在的啊。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在座的诸子百家中,儒家一派的人士无不色变,孟夫子要无法反驳,儒家声誉必然遭到重创?不过孟轲号称天下雄辩,鲜有人能对论之,自然不可能这么轻易的输了。
盛名之下断无虚士。
不过孟子就是脾气不好了一点。
啪——!
座上的孟夫子忽然大拍几案,面色微怒道:“足下此等犹辨真伪之说,颠倒是非、本末倒置,岂非天下笑谈尔——?”
儒家的观点正好与卫峥反驳的观点完全相反。儒家的观点是正因为是君子,所以有文采,所以才会讲仁义礼仪,难道小人会跟你讲这些吗?
显然不会啊!
在法家眼里是矛盾的,但在儒家压力恰恰相反。
一时之间,儒法之间的辩论,争锋相对。
双方之间,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地步。
谁是谁非,仍旧没有结果,胜负未分,辩论争鸣定然还要继续下去。
孟子不可能大骂一句就能服众的,还得出言反驳卫峥更要让自己的主张站得住脚。所以说现在的孟子已然被“逼上梁山”,必须应战!
这场辩论归根结底便是人性的善恶问题,这是一切的基础。
善,则有德,有了德便可行以礼乐教化,如此儒家的主张才能于天下站得住脚,才能化解这次危机。
末了。
学宫争鸣堂,惟闻孟子悠然而道:“足下言论老夫亦是不敢苟同。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可以为善,乃所谓善矣!是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固人性本质向善也。然则,流水亦可向上,何也?乃人为筑堤而阻其水下流也,故水亦可向上。同理之,人性趋之使向恶,便是恶!”
孟子的意思便是人性是可以向善的,但若是有人逼着他作恶,他也会去作恶,就像水本来是向下流的,这是常识问题,而倘若建造堤坝堵水,水也会向上。
“人性向善,孟夫子言,彩——!”
孟子反驳之言一出,辩论大堂之上顿时响起喝彩声,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弟子,这帮吃瓜群众兴奋使然,大有一种反败为胜的感觉。
孟子表面不为所动,心中却不由为扳回一局而微喜,为了不给卫峥反驳的余地,于是又道:“人之何以向善?”
人性为什么会向善?一道道目光投向座上的孟轲。
“敢情孟夫子指教——!”坐在争鸣台上的卫峥行一礼,微微一躬,虚心而道,却也显得不卑不亢,镇静自若。
惟闻孟子悠悠然的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全矣——!”
仁义礼智便是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这都不是外在因素强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就固有的,弗思耳矣(只不过没有去想所以没察觉到罢了),所以探求便可得,舍弃便失去。
显然,孟子的四端之论,其言外之意便是正因为人有仁义礼智之心,所以人性向善,所以周礼可行,行周礼则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无战事;也正因为弃周礼而致使当今天下大乱,动荡不安而祸无休止。
此言一出,又是一阵满堂喝彩,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弟子,无不兴奋之至。
这下你卫黎该无言以对了吧?莫不是你这法家人士还要说天下人没有仁义礼智的荒谬之论?
但这才刚刚开始!
……
第051章:卫峥之论,性恶善伪()
——
争鸣大堂之上的儒家子弟无不以胜利者的目光看向卫峥,而看向孟子的目光则莫不是火热而崇拜之至,不愧是的儒家当代大师孟夫子啊,这都能扳回来。 .
孟夫子的反击直接将儒法之争推向了新的高峰。诸子百家皆以好奇的目光看向争鸣台座上一语不的卫峥,不知道他接下来是无言以对还是再出奇言对孟轲予以回击?坐在法家代表处的剧辛也为卫峥捏了把汗,能不能为法家往回颜面,剧辛也是感觉悬的很。
这孟夫子被誉为“大才雄辩,天下无对”,只言片语间便是出口成章,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啊,虽然对孟轲动不动就“喷人”这点很是不爽,但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卫峥沉默了许久都没有回应,终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他再面向学宫之长座位上的孟子行一礼回敬,便不卑不亢的如是说道:“孟夫子文采斐然,卫黎钦佩之至,夫子四端之说,卫黎深以为然!”
听到这句话的剧辛终是一声叹息,摇头苦笑,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要认输而黯然走下争鸣台时,卫峥却忽然问道:“只是,卫黎有一惑不得而解,敢情孟夫子不吝指教!”
“愿闻其详——!”孟子平淡的说道,席地而坐闭目而答,俨然是以胜利者居之而镇定自若。
卫峥见此状况会心一笑,于是再礼而言道:“卫黎之惑便是源其夫子四端之说,夫子谓四端之说,人固有之,卫黎之惑便在于为何人固有之?”
“这……”孟子一听,顿时迟疑了,原本一脸摇头自叹的剧辛忽然眼睛一亮,瞬即举目看向了卫峥。
对啊——!
这一问简直切中了要害中的要害,诸子百家尽皆恍然大悟。
没错啊,为什么有啊?人为什么会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总不可能是天生就有了吧?若是了,便是天性,可如此一来,并非儒家主张啊。
生之谓性,是为天性,即为人性。这是告子的观点,孟子曾经和告子在稷下学宫之时早已有过一场辩论,告子认为人性就是天性,犹若水性,水无常势,向东亦可西之,自北亦可朝南,人有善人也有恶人,所以人性善恶亦是无常,是没有根据的,而孟子和儒家的观点是人性有善,显然不可能承认天性之说,这和儒家的思想主张是相互矛盾的。
那么这下问题就大了,卫峥这一问孟子又该作何解答?孟子既然不认同人性即为天性,那么人又为什么会有仁义礼智这四端之心?源头何在?若把这四端之心归结于人之天性,那么孟子就败了,不仅是他这次论战要败,儒家主张必然要遭到致命的打击。
这下,孟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了,卫峥这个问题若是回答不出来,问题可就大了,你儒家若是连根本问题都没有解决,那儒家主张岂非空谈仁义?连自家主张为何要进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缘由都解释不了,如何治国?
争鸣大堂之上的诸子百家也很快现了,卫峥仅此一问顷刻间便把局势反转过来,现在最棘手的一方反而是孟轲孟夫子,是儒家了!
剧辛两眼爆精光,心中惊叹道:“黎子大才,吾万不及其一也!”
此时此刻,孟夫子为难了,太为难了,面对卫峥那一脸虚心求教的眼神,看在孟子眼里却是异常扎眼,及其咄咄逼人。
因为,孟轲孟夫子也不知道!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孟子只知道人必有四端之心,所以主张仁义,周礼可行,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
孟子素有“大才雄辩,天下无对”的美誉,而今却被一晚生后辈仅此一问,却是逼到穷途末路,当真是奇耻大辱!
这个为什么,孟子当然回答不出来,当今天下,除了卫峥之外还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不是谁,正是儒家另一位大师,荀况荀夫子是也!
正是儒家的这位圣贤帮助儒家解决了这个为什么的根源问题。
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是前323年,荀况出生是在前313年,还得等到十年之后才会出生,所以现在能够回答这个为什么的人。
除了卫峥别无他人!
但回答不出来对于孟轲而言就坏事了,这儒家的声望怕是要在今天大打折扣,他孟轲孟夫子和儒家的颜面也要一同名誉扫地。
此时此刻,座上的孟夫子簌簌抖,欲语而不得,孟子的脸色骤然铁青,游历诸侯以来,何曾像今天这般被逼的进退不得。
若是答不出,这场儒法之争孰强孰弱已然明显,孟子久久不言,却见争鸣台上的卫峥侃侃而道:“天下万物,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唯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皆有之,故人乃最为天下贵也。”
学宫诸子莫不轻轻一齐惊叹,无不因卫峥此等奇言妙语而侧目,想不到天下万物在他这个法家学士的眼里竟是被划分为了四个鲜明的等级,可让不少人疑惑的是,这里不乏有才之士,这些人怎么突然感觉卫峥这段话深谙儒家真意啊?天下间怕是只有儒家最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卫峥连天下万物都分出了四个等级?这不是儒家真意是什么?这是什么情况?
最低的是水火,确实有气而无生命;其上便是草木,有生命而无感知;再上则是禽兽(动物),有感知、有认知却无义(这里义是没有良知,道义的意思),最上者为人,皆有之。
人处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