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霸天下-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名。
来到这里找对人了。
……
第060章:论道农家(月票100加更)()
——
卫峥不禁感慨,不论东西方世界都有水患的传说,比如西方世界的诺亚方舟,东方大禹治水,有意思的是,同样是传说,西方人遭到水灾是选择逃窜,而东方人却是遇水患而治水患。
东西方的两个文明从同样的水患传说却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脑海的一些思绪很快就收了起来,此行是来拜访求贤的而不是来感慨的,心中一动便问陈相:“卫黎不察,心有疑惑。”
“先生请说。”
“足下为何弃儒而学农?”卫峥好奇的问道。
陈相一笑,答:“滕国国君是天下的贤德君主,文公行仁政,亦为圣人也,我等愿意做圣人治下的百姓。老师曾言教诲,明君贤者应当与百姓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天下的国君皆厉民苦民而自养之,何来上贤之说?”
卫峥看陈相推崇的模样心中倍感惊讶,许行的思想和抱负的最高境界是君与民同耕,希望天下事一平等阶,而素来讲礼仪尊卑上下有序的儒学必不容之,没想到这原来作为儒门一派的陈相竟会如此推崇许子学说。
先秦诸子虽有冠以圣人之名,不过在卫峥看来,先秦诸子百家除了法家一派讲究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余基本都是重度妄想症患者,他们的理想固然崇高,但基本不可能实现,甚至可以打上绝对的符号。
事实也证明了一点,唯有脚踏实地,很现实的法家思想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任。
看着陈相的推崇样,这是告诉卫峥一个信息,要请出这尊大神还真要费些精力。
心中一动,便想要来一场法家与农家的论道辩说之心,卫峥拱手:“阁下之言,在下不敢苟同。”
“何以然?”陈相下意识的问道,不一会儿心中突然明悟,一时间有些为难,看他卫峥这架势是想要在这里与自己来一场辩论,卫黎之名,誉满天下,连素有雄辩之称的儒家亚圣孟夫子都不是他的对手。
陈相心有点虚,但对方已然出招,不接招都不行了,一时间想着要是老师在这里就好了,我哪是法家黎子的对手。
卫峥问道:“敢问许子非得自己耕种之后方才进食?”
答“然也!”
问:“许子非要自己织布而后衣?”
答:“非也,老师身穿未纺织的麻布衣。”
问:“许子戴冠否?”
答:“然也!”
问:“何冠礼?”
答:“老师戴生绢素冠。”
问:“冠为自织否?”
答:“粮食易之!”
问:“何不自织?”
答:“自织便会误了耕种。”
问:“许子可是用耒耜耕种?”
答:“然也!”
问:“可是自制?”
答:“非也,耒耜耕具乃粮食易之。”
卫峥和陈相两人对望而坐,这连番一问一答下来,陈相觉得没什么错的地方,但又感觉被套进去了,一时间也不知道是哪里有错,但总觉得已经进入卫峥的坑里去了。
卫峥再次反问道:“许子以粮食换耕具不损害匠工;匠工也是用他们的农具换粮食,莫非匠工便损害了许子?”
“这……”
卫峥又反问道:“既如此,许子何不自行冶炼?何不将一切所需之物自制而得之?为何还要与百工易兑所需之物?为何许子不惮烦?”
陈相犹豫了一下,道:“百工之事,不可能面面并置,即便圣人也精力有限啊。”
话刚一说出口,陈相一愣心中大呼晚矣,果不其然,卫峥紧接着便道:“如此说来,敢问一国君主治国与耕种可并置否?常言道,在其位而谋其政,任其职而尽其责。有大人之事,亦有小人之事,且一人所需之物或千或百,各有所不同。若必自制而后用之,势必无一物可用矣,君主治国亦且并耕势必则一事无成,岂不天下大乱?”
陈相哑口无言,卫峥又道:“许子所言‘市贾不二’之论亦且大谬尔。物价不一,是为物有所不同质,或差十倍、或百十倍、乃至千倍万倍,若比而同一,是为乱天下也。粗糙之屦、精细之屦若同价,何人愿意精雕细琢?许子之论又如何能大治于一国乎?”
治国,还是得用法家。
卫峥这一次想要把许行这位农家大贤为我所用,不指望这想要他去执政治国,而是想要充分发挥农家学派的优点。
带着他的弟子去江东一郡治水、通渠、除山林瘴气,把一片荒蛮之地变成天下粮仓。
江东一郡打下来就得马上治理。
这才是许行这位贤者真正的老本行。
作为农家学派的极富威望的贤者,有他登高一呼领着一批专业人才指导当地百姓开荒置良田就容易多了。
许行有才,但才能得用在该用的地方,李冰可以修都江堰,造天府之国,福泽一方黎明百姓可矣。但定一国长策则万万不可以,那是误国。
“盛名之下果真无虚士,不愧是让孟夫子气急攻心的名士,今日耳闻足下雄辩,甚是大开眼界。”
就在这时,一道略微苍劲的声音悠悠传来,陈相举目望去顿时起身,尴尬的道:“老师——!”
“口舌之辩输给黎子,你输的不冤也不丢脸。天下世人能与名士卫黎对论者,非纵横一派、名家一派的高人不可。”许行笑道。
卫峥也连忙从席垫而起,躬身长身礼道:“法家卫黎,见过许子!”
原来这许行不知何时已然归来,却不料并未进来,而是在外旁听,卫峥举目望去首次看到许行的面容,这才发现许子的年纪也小了,怕是与孟轲孟夫子年龄相近。
“百家诸子的贤者见过无数,农家许子一代贤者如此朴素,卫黎汗颜尔。”卫峥惊叹而诚恳的说道,不亲眼所见谁能想到农家学派的大贤一身粗糙麻布衣,竟是如庶民百姓无二,卫峥不说为此感到羞愧也无需如此,但这样的贤者风度确是值得令人尊敬。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不论何门何派都是在为当今大乱不止的天下寻求救世良药,这个天下该何去何从诸子百家不讨论就没人讨论了。
双双再而入座,许行笑道:“足下之论,老夫早已明悟,故此安居乡野,以己绵薄之力造福一方百姓,我心足矣。”
卫峥笑道:“人道是天有不测风云,先生心系黎民而治水、教农,实乃与天地而争斗尔,世人何足道哉。先生不愧于人,不畏于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闻此一言,许行一愣之下仰头哈哈大笑一声:“阁下之论,老夫万不敢当,许行何德何能?”
“还是说说足下此来意欲何为。”
卫峥一听便对身旁的孟贲伸手不语,后者立即从怀中取出一卷厚厚的锦帛绢书递来,卫峥旋即放于案上,笑道:“老先生看看此为何物。”
许行和他的弟子陈相都略微疑惑,取来一观,许行的眼眸陡然一睁,显得不可思议,再望卫峥惊诧道:“这……”
卫峥轻轻一笑:“在下偶然所得圣人神农氏巨著《神农》二十篇,思来想去之下赠送农家学派的贤者,或可让圣人之学发扬光大,在下法家学士,确是无大用。”
“圣人传承,岂能无用?”许行惊喜连连的翻阅,《八谷生长篇》、《治水篇》、《通渠篇》、《求雨篇》、《占篇》、《数篇》、《瘴气篇》、《杂篇》……
卫峥静默不语,静静地的看着对方专注凝神而如获至宝的模样。
神农氏这个传说中的上古圣人,且不说是否存在,《神农》一书到底有没有也不好说,早已成为了传说,人们只知道圣人著书已失传了数千年了,而卫峥这一次为了请许行出山,只能搬出上古圣人的名头忽悠了。
不过能够著下这部书,肯定还是有点学识。
此刻许行那专注凝神的模样让卫峥感慨连连:自古真情留不住,奈何套路得人心啊。
……
第061章:礼贤下士()
——
《神农》二十篇除了像《占篇》、《求雨篇》这些不着调的却也必须要有,既然是打着神农氏传承的忽悠名头,这些必不可少。
但这部书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效益,尤其是对于江东一郡,卫峥来找拜访农家学派的贤者,欲请其出山的最大目的就是想要他们去科学治理江东。
南方的地形地貌与北方有很大的差异,南方蛮烟瘴雨地,令人谈之色变的就是瘴气。
所谓流水不腐,中原之所以是天下肥沃的地方,那是因为有以黄河为首的一条条的山川大动脉的缘故,把腐水和一系列沉淀的有毒致病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盐碱沿着流通的河水注入大海。
对于南方那令中原人闻之色变的瘴气,整个天下除了卫峥便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所谓瘴气是如何生成的,老百姓乃至圣人们都不知道原因何在,只认为南蛮之地的空气有剧毒。
事实上南方形成瘴气的环境很大原因是排水不畅通的问题,南方不比中原大地一片坦途,加上人烟稀少而缺少人为“搬运”也是一大缘故。
南越之地山峦叠嶂,丛林密布,沟壑洼池林立,往往存留雨水,而这样的洼地在南越几乎到处都是。
地表的斜面、倒了的树木、塌陷的山岭都会造成大小不一的无数洼地。
加上南方不比北方,南方雨水多加之气温高,野生动物的腐尸等等,久而久之在洼地累积的雨水也因此成了富含有机质的“细菌汤”或蚊虫的“培育室”。
南方丛林密布,雨水多自然空气湿润,此外,山野动植物尤其是有毒性的动植物死后,尸体暴露旷野腐败、野生动物的排泄及其生化反应后产生的各种致瘴毒气,以坑洼里难以蒸发的死水液体和气体等诸多形式在密林山区炎热湿闷的封闭环境下混合“发酵”,细菌病毒最终融入湿润空气当中,
这才是瘴气的源头。
卫峥知道这一点,但除了他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思想的愚昧导致天下人即便是圣人也无法得出南方会产生瘴气的真正原因。
对于未知,人们只会认定南蛮之地的天空天生蕴含着致命的瘴气毒素,谓之百越之毒不宜中原人居住。
有时候南方的天空出现大群蚊虫远远看去就像云雾,所以人们认定了南蛮之地的空气本身就有问题。尤其是非当地区土生土长的中原人“水土不服”的缘故更是谈及色变,要不是中原战火不断不会有人愿意南迁。
解决瘴气的办法已然被卫峥写入那《神农》二十篇里面去,借助圣人神农氏的名头忽悠许行还是没多大问题的。
何为圣人,圣人就是能够无师自通的人,能教化万民的大贤至上之人谓之圣人,圣人二字代表的是一种权威。
圣人的传承自然是深信不疑。
“……除瘴气在于兴水利,通山川菏泽……”许行专注凝神的阅读,此时此刻早已经忘记了招待客人的事情,不知不觉已然过去了一个时辰,卫峥也并不着急,悠然席地而坐,静默不语,看到许行越是这样表现的专注就越有信心能够请他出山。
此刻,许行正在阅读的是《神农》二十篇中的“山川篇”,里边就有不少的笔墨介绍了天下山川菏泽,其中着重介绍了南方特有的瘴气,瘴气的形成、瘴气对人的危害等。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许行惊叹的忍不住自言自语:“南蛮荒地的瘴气并非无中生有,圣人神农氏早已看穿了一切!”
许行继续惜字如金的往下详细的阅读着,圣人既然知道了瘴气的形成原因,必然也知道如何除瘴,对神农氏的传承那是深信不疑。
果不其然,越往后阅读他的面容由期待渐渐转变惊喜交加,圣人果然有除瘴的计策,一时间忍不住重复的道:“……流水不腐,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圣人说去除瘴气首要在于通山川菏泽,让沉积在山川密林里那些坑洼中的腐水、死水排入河水在通过河水注入东海,没有了生瘴之源,瘴气自然消散。
看完“山川篇”,许行又看下一篇,为“民生篇”。
卫峥瞥了一眼,继续耐心的等候着,“民生篇”是圣人教诲万民百姓如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山川之利。
“民生篇”中圣人神农氏明确的说道,许行这才明白天下的土地成为瘠土是因为“斥卤”的破坏。
所谓“斥卤”实际上就是盐碱,这样的土地根本就不利于庄稼耕种,“民生篇”中又说明了“斥卤”的形成是由于有杂质、水泄不通的山川所致,这一点许行很容易理解,因为水煮沸之后就会有沉积的异物,这种现象古人早就发现了。
文章说要想把瘠土转为良田,就得把土地里的“斥卤”去除掉,“民生篇”里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通过“无根之水”年复一年的不断洗涮山川,兴修水利把土地中的“斥卤”融入水中注入江河,再入东海。
“无根之水”就是蒸馏水,卫峥当然不会直接在《神农》二十篇中写个蒸馏水的词汇,用“斥卤”来形容盐碱地是一个道理,古人才好理解。而无更之水就是雨水,雨水就是大自然“蒸馏”过的水,基本没有什么矿物质。
许行看到这里,渐渐的明白了,因为圣人的文章已经说的很清楚,想要把贫瘠的土地治理成良田,重点就是排水,要让水形成流动而不能长期沉积变成死水、腐水。圣人还说了,中原大地之所以有无数良田正是因为有无数大小江河,百姓年复一年的耕种、无根之水年复一年的从天而降,反反复复让土地的“斥卤”减少,土地也逐渐的肥沃。
仔细想想的确是如此,华夏部族在中原大地上生活了数千年也耕种了数千年,所以四方皆蛮夷荒土,惟中原沃土无数。
“彩——!”
许行终于看完了《神农》二十篇,尤其是看了“民生篇”、“山川篇”更是忍不住喝彩叫好。看向卫峥时依旧忍不住惊叹的道:“不愧是圣人之学,许某万万没有想到令中原人闻之色变的瘴气竟是如此来由,更没有想到瘴气并非无中生有,瘴气也并非不能消除。要是圣人的传承未曾失传……”
“许先生已然继承了圣人传承,许子为农家一派当世大贤,难道就不想让圣人之学发扬光大而广利于天下万民?”卫峥轻声笑道。
沉溺其中的许行闻此一言,不由得愣神看向了卫峥,后者笑意使然的目视而来,许行静下心来之后才想到了更重要的事情。
法家名士登门拜访,更相赠圣人神农氏传承,其意……许行拱手而道:“阁下亲访而来,赠如此圣学之大恩,许行感激不尽,竟不知如何报之。”
卫峥回礼笑道:“神农之学,入农家一派才是物归原主啊。”
许行又道:“有一惑老夫不察,阁下此行意究竟是……”
卫峥在对方诧异的神情注视下缓缓起身,迈了几步而站在许行跟前,只见他整饰衣裳便合手礼道:“欲请先生出山……助我!”
此话一出,陈相兄弟二人瞳孔一缩而面容带着震惊之色。
对方竟是来访贤的?那他的身份是……细想之下某种身份在两人的脑海里呼之欲出。
许行当下起身凝望着眼前的卫峥,拱手礼道:“阁下不是法家名士黎子?那是……”
孟贲当即代卫峥回答道:“我家君上正是当今为国之主,先生说的是也不是,黎子就是我主的化名罢尔,先生可明白了?”
……
第062章:苏代()
——
卫峥心里乐了,孟贲这个一根筋的勇猛武士今天倒也开窍了一次,知道在合适的时机帮衬着道明真实身份。
“许某不知卫君亲顾寒舍,还望恕罪。”
卫峥拱手肃然礼道:“先生不必多礼,卫峥恳请许子出山佐士卫国,吾欲拜先生为客卿,卫国愿启用农家的贤士,强我卫国、富足卫民。”
陈相、陈辛两位弃儒学农的士子面面相觑,震惊的看着对方也似乎看出对方眼中的一些喜色。卫国国主竟是亲自远道而来礼贤下士,亲自来到滕国暗访求贤于农家一派。
与天下显学儒墨之门相比,农家学派几十个弟子,论门徒不及其他学派,论名声也不及儒法墨道兵等学派。
还从来没有国君想要启用农家,这是第一次有国君想要启用农家学派的士子,更亲自求贤而来,陈相两人可谓受宠若惊,亦且惊喜连连,他们倒也不会怀疑卫峥的身份,谁也不会无聊和有胆子冒充一国之主,再说农家一派也没什么可以图谋的。
许行面对卫峥礼贤下士的一躬而久久不能言,犹豫沉默了好一会儿,终是说道:“卫君深得法家精学,卫国以法治国,如何启用农家士子?敢问卫君是要……”
卫峥笑着解释:“先生此言差矣,卫国启用法家之学治国不假,然治理一国并非启用一派就得弃用百家,治国大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诸子百家能强国富民者,皆为正道。卫国启用法家治国不假,然诸子百家之学各有所长,亦且各有所短,取长补短方为正道。农家一派之所长,在于以通山川之利而福泽万民,千秋之利啊。”
许行感慨不已:“天下人都说纵横者,惟以势利图尔,却不料圣人之学竟能拱手赠他人;战国战国,天下的国都是好战之国,天下的君主皆为好战之君。都说卫国之君是沉溺美色、置朝政社稷荒废于不顾,却不料有如此惜才爱才之心,更路远昭昭而亲临滕国之境,暗访至此草庐之中……世人误我啊!”
站在卫峥的身旁的孟贲一身虎威,耿直的道:“嘿嘿,那是自然。先生说的对极了,要我说啊这当今天下的国君,没一个比得上我家君上的。其他六国之君哪会像我家君上这样涉山水临别国之境以求贤者?你们这些文人士子不是整天嚷嚷着那什么话来着?噢对……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我家君上这样的圣明国主不投还有什么主可以投的?”
“匹夫话多,闭嘴!”卫峥侧头瞪了他一眼,孟贲大手挠了挠头一阵憨厚的干笑。
“一介武夫,先生见笑了!”卫峥回头笑道。
许行知道对方亲自前来访贤、又赠送圣人传承《神农》二十篇如此大礼,让他几乎没有拒绝出山的理由,否则难免会落下居贤自傲的名声。
末了,许行长身一躬:“臣许行拜见君上——!”
卫峥心中大喜,连忙扶起对方:“先生不必多礼。”
“臣还有一言。”
“讲!”
“臣本为楚人,在楚国有一好友是真正的大贤之人。”
卫峥心下更是欢喜,请这位许老先生出山果然所料不假,搞定了威望的许行自然会有更多人来投,许行道:“臣之好友名为孙淑尤,亦为楚人,以我农家一派士子而自居,善通山川菏泽、修水利。”
“先生所说孙淑尤此人,与当年楚庄王时期令尹孙叔敖可有干连?”卫峥心中一动,非常好奇的说道。孙淑尤这个名字由不得让他想起了楚国令尹孙叔敖,这位大贤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更是助楚庄王成就霸业的千古名臣。
许行笑了笑便点头:“此人正是孙叔敖之后嗣也。臣向我主力举荐大才孙淑尤,愿替我主入楚国请其出山佐士卫国。”
“好,先生若为卫国得此大才,便立首功,已然省去了进身之姿。
卫峥对于孙淑尤这个名字很陌生,因为历史上并未有对这个名字有所记载,哪怕是通过他人提及的笔墨也没有留下。
但对于孙叔敖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
《孟子。告子下》一书当中便有一篇有名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就说到舜发于畎亩,管仲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孙叔敖与这些圣人或能臣齐名,足见其才华之经天纬地。
历史上并未记载有孙淑尤这样的人,但卫峥也知道古来但凡在史书或被后人提及过名字的人莫不是名人大才,而有些人同样有大才却遗憾的未能名留青史,也许有,但由于一场“焚古籍、坑术士”和项羽又狠狠地补一刀火烧秦咸阳阿方宫,导致无数古籍失传。
也许孙淑尤之名就是在那些失传的古籍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既有其祖先孙叔敖的大名和耀眼的功绩,卫峥对于孙淑尤此人的才能有几何也倍感期待,毕竟他的祖先太有名了,提及孙叔敖列国士子无人不知,加上许行如此推崇其才定然不小。
求贤功成,还有意外收获,卫峥大感不虚此行。他就指望着江东一郡通山河大川、开垦梯田广置粮仓的大任靠他们农家一派的人励精图治。
把一片荒凉之地变成丰饶粮仓非一日之功,好在江东一郡三五百里地历经吴国、越国之民数百年栖息于此,人类的频繁活动也加快了江东一郡的瘴气、腐水等致毒之物组建退散。
吴国自从融入中原,被周天子承认为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