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李唐王朝二十帝-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近三百年的的峥嵘岁月,从崛起到强盛再到没落…一切都那么耐人寻味,大唐的兴衰,尽在《李唐王朝二十帝》!
://202708
第1章 唐高祖李渊(李唐王朝的诞生)()
隋朝末年,社会矛盾突出,底层人民实在忍无可忍了,所以只能频频起义,天下因此动『荡』不堪。
公元617年9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短短五个月(够迅速),就攻破都城长安,由于当时的隋炀帝杨广兄台没在首都,所以李渊就发布檄文,说这个隋炀帝如何如何的昏庸(就是人有点儿坏,但确实很有作为),将其帝位废掉,遥尊为太上皇,另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这一举措很明显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毕竟当时李渊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得要有个名义上的天子才行(是这么个理儿)。
入住长安后,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四周围还有很多的割据势力,如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萧铣、窦建德等等,这些或是农民齐义军的领袖,或是原本隋朝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
李渊一边敬奉着自己扶持的傀儡皇帝杨侑,一边加紧壮大自己军事力量的李渊,与四方割据势力形成了对峙。话说这新皇帝杨侑也才十四岁而已(这么年轻),但他也知道自己的皇帝一职不会干太久,因为他就是枚棋子,一枚可有可无的棋子,当他这枚棋子没有使用价值的时候,李渊会毫不吝惜的将其扔掉。
这不,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给弄死了。李渊见杨侑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随即『逼』其禅位,隋恭帝杨侑自知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到头了,于是就诏令天下,禅位于李渊。
但作为仁臣良相的李渊你得把持住啊,不能人家一说让位,你就迫不及待的接受,这会儿得懂得谦虚,得学会推辞,要不怎么体现自己优良的道德风范呢?反正皇帝一职是非就任不可了,何不谦让谦让,落个好名声呢,但事实上后人也并不在乎这个。
在群臣的再三请求下,李渊这才同意走马上任,还故作不乐意的样子,其实他心里比谁都兴奋,皇帝谁人不想当啊!就这样,貌似很难为情的当上了皇帝。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改元武德,618年即武德元年。唐朝就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开门立户了。
其实李渊本就是贵族出身,可以算的上是官二代了,不!他家往上数个十几代都是官僚阶级的,他应该是官n代了,总之,唐高祖李渊的出身还是很显赫的。
再说说这可怜的隋恭帝杨侑,他是历史上一个悲剧的人物,他是隋炀帝之孙,他的父亲就是不幸早早死掉的炀帝长子杨昭,也就是元德太子,杨侑在一岁左右杨昭就病死了,他可以算作是个孤儿,但其生『性』聪慧,深得隋炀帝喜爱,但在他之上还有俩哥哥,分别是杨倓和杨侗,他排行老三。
杨侑也于禅位后第二年在长安病死,才15岁(虚岁),也可能不是病死的,至于是咋死的,我就不说了,你懂得。
在这一年半载里就任皇帝一职的不单单只有李渊,毕竟这是个动『荡』的时代,各方的军阀大佬们也都想当当皇帝过过瘾。比如在陇西称帝的薛举、在岳阳称帝的萧铣、在乐寿称帝的窦建德,等等。这真是个当皇帝像闹着玩儿似的年代。
其实想到使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计策的不止李渊一人。当隋炀帝被杀后,宇文化及就立隋炀帝的侄子杨浩为帝,傀儡皇帝,在之后不久就被宇文化及毒死。还有在东都洛阳留守的隋炀帝的另一个孙子杨侗,也被拥立为帝。
在隋炀帝南游江都时,东都那些留守的官吏中,有段达、元文都、皇甫无逸等人,但后来拿事儿的就数王世充一人,此人也成为唐统一中原的劲敌之一。话说这王世充,是名武将,在东都留守的官员中,级别不是最高的,但那能怎样,手中的利剑才是撑起腰杆子的东西,这年头,有兵权就是爷(真理啊)!
恰逢当时元文都与王世充在一些军事策略上有异议,随之就产生矛盾,之后元文都先下手为强,想谋杀王世充,不料被反被王世充『乱』刀砍死,实在可怜,也是从此,王世充成为洛阳地区的实际拿事儿人。
当李渊在长安称帝登基之时,天下很不太平,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瓦岗军领袖李密此时正和东都洛阳的隋军对战,但毕竟隋军也不是吃素的,两方成对峙状态,此时的宇文化及率部正在瓦岗军的东部,李密被隋军和宇文化及的部队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于是,李密假装奏表降服东都洛阳,而东都洛阳的这一群留守的隋朝官员们,也怕宇文化及来抄后路,于是就和李密达成了共识:好吧!我不打你了,你也别打我,我们先联起手来对付宇文化及这弑君的恶人吧。
在中原地区局势混『乱』的时候,远在长安的李唐王朝也在进一步的完善自己,这国家建立起来需要管理呐,管理是需要制度的,没有制度的国家那能叫国家吗?所以唐高祖李渊在入住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缮法律条文,他将隋朝一些很繁琐的律令全都废除,建立了一套简洁易懂的法令,以便使用。
制度很重要,但也要有会使用制度的人,李渊很大胆的启用原来隋朝的官吏在他的朝廷内为官,这一来能更好的管理国家,毕竟这些人都是有经验的人,对于国家的治理也是有好处的,二来这一举措也能表明自己的宽厚仁慈,你们看看,我李渊对这些隋朝的旧官员们都如此厚待,只要你们能够降服与我,何愁荣华富贵?
封官拜相那能少了自己的宝贝儿子们呢,他们的骁勇善战对唐朝的建立也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这不,唐高祖立大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立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立李元吉为齐王,还有自己本家的一些侄子侄孙们,也都悉数封王,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呐!
各路军阀也都加进笼络人员,壮大自己的实力,一些隋朝的旧官旧将们也都就近归附了不同的新老板,割据势力众多,混战大战指日可待。
李唐家族也并不满足于关中这块小地方,他们也要扩大自己的统治版图,这是历史的必然,在群雄并起的时代里,对与错已不重要,成败才是左右历史的唯一标杆!
唐王朝刚建立不久,在周围对其威胁最大的就是陇西的薛举,陇西可以说是关中的后院,想要立足于长安,对陇西的征战是避免不了的。
大唐帝国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第2章 唐高祖李渊(稳固关中)()
在封建社会里,战争是统一的必然手段,大唐帝国想要一统中原,也必须付诸行动,但鉴于西边还有敌对势力,就姑且先不去理睬中原,毕竟中原的好几支军事力量都是不容小觑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厮杀对唐朝来说也是没有坏处的。
还没等李渊发兵去攻打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这家伙自己就带兵来讨伐刚刚建立不久的唐朝。薛举本是隋朝的一个小小武官,却凭借着隋末动『荡』的局势,一举混成了陇西的一个大军阀,拥兵数十万,如果他能够正确的实用些计策的话,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但他注定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名匆匆的过客,因为其弑杀成『性』,就是一莽夫,成不了什么大事。
由于唐朝刚刚建立不久,在军事上还很脆弱,而身在陇西的薛举却有着高于唐朝的军事力量,所以自然就会东进攻击大唐。
公元618年五月,薛举兵犯豳州、岐州一带,唐太祖李渊遂委派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和刘文静、殷开山等率八总管兵共40000人前往抗击,这刘文静和殷开山都是唐朝开国的功臣,李渊派他们与李世民一道前去也是挺靠谱的,但不靠谱的是,这大唐开国第一战竟是因为此二人的疏忽而吃的败仗。
当秦王李世民信心满满的率兵来到边境的时候,此时他却不幸的被病魔撂倒了,无奈,只好悉心养病吧,等病好了再行开打,唐军此时驻扎在高墌城内,于是他交代刘文静和殷开山不要出城迎战,还给他们说明了不能急于开战的原因,大意是这样:薛举孤军深入,士兵都很疲乏,粮食也没带多少,所以他们一定急于应战,我军数量没有敌军多,贸然开战一定会吃亏的,所以等我病好之后,再带领大家杀敌。
刘文静和殷开山嘴上虽然答应了李世民,但心里却不以为然,毕竟这俩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而此时的李世民不过才二十岁,一个『毛』头小子的话他俩自然是没怎么听进耳去。心中肯定还愤愤不平的:秦王这是在否定我俩的带兵能力啊!我俩一定要给他好好展示展示才对。
于是这俩自以为是的家伙将唐军调出高墌城,在西南方的浅水原上列阵,其实这俩将大军调出城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当薛举笑话他们,唐军主帅病倒唐军就不敢出城应战,这是个不小的讽刺,基于以上的两个原因,刘、殷二人果断地调兵出城,这多少有点耀武扬威的意思。
当李世民得知此消息的时候,惊恐万分,赶忙派人去阻止,但,为时已晚。
薛举此时已经派出一支精锐的骑兵快速绕道唐军后侧进行偷袭,而现在的唐军以步兵为主,没有多少骑兵,据说只有几千匹马而已,而薛举所占据的陇西一向都是产马的地方,战马数量自然多,质量也很好,加之其骑兵大多都是少数民族的人,所以其骑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正在浅水原上威风凛凛的刘、殷二人,这时哪能知道,就当他们严阵以待来自正前方的敌军时,他们的后方,杀出一支骑兵,顿时唐军『乱』作一团,不知所措。
所以,结局是可以预见的,唐军死伤惨烈,大将小将被杀的杀,被俘的俘(俘虏后还是被杀),据史料记载,此战,唐军死者十之五六,也就是说四万人有两万多都战死了,这一仗唐军损失还是很大的。
秦王李世民连夜整合残部,返回长安。薛举则乘胜占领高墌。唐朝开国以来的第一场大战,竟然以惨败告终,这是远在长安的李渊所始料未及的。
正当薛举准备一鼓作气,乘胜拿下长安的时候,他也不幸的被病魔给撂倒了,但与李世民不同的是,他这一病就再也没能康复,到武德元年八月(618年),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帝位,继续与唐朝作战。
薛仁杲是个好对付的人,他生『性』残暴,与许多将领都有矛盾,所以当薛举一死,薛氏一族的这股力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且很快就被唐王朝所灭。
此时在西北的军事力量除薛举外还有李轨,所以李渊尽量与李轨搞好关系,让他不要帮助薛仁杲,这李轨也就没怎么闹腾,保持中立。
其实李轨这样选择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在他看来,薛仁杲与李唐大军的较量终究会决出胜负,但胜方也肯定会损失惨重,到两者打的差不多了,自己在出兵收拾残局,坐收渔翁之利,岂不快哉。
但他不曾知道李世民的军事素养是如此的非比寻常,更不知道没有薛举的西秦大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同年九月,李渊又拜李世民为大元帅,西征讨伐薛仁杲,李世民这次还是不打算速战速决,因为他知道薛仁杲大军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当李世民率军『逼』近高墌的时候,薛仁杲派大将宗罗睺率兵十余万迎击。薛军多次叫嚣,李世民就是不为所动,因为李世民知道自己的唐军由于之前与敌军交战的败绩,士气上肯定不如对方,而敌军打败过我军,所以心气上肯定较我就要高,如果此时应战,孰胜孰负实在难以预料,索『性』按兵不动,等到敌军粮食吃完时,再来决战。
就这样,两军相持了俩月,到了十一月,薛军粮食都吃的差不多了,众多将士都不耐烦了,薛仁杲的部将梁胡郎等可能是实在饿的不行了,这不让人吃饭能行吗?当兵打仗还不就是为了混口饭吃,都到吃不上饭的境地了,这当的是什么兵。
于是,梁胡郎等人率部归降唐朝,我估计这梁胡郎本来就和薛仁杲不对付,又加之如今这种没饭吃的的日子,多年来的积怨一并而发,索『性』率部投奔唐朝,不为别的,就图个能吃饱肚皮。
李世民见时机已经来临,遂选择浅水原上有利的地形与薛军决战,李世民派行军总管梁实扎营于原上,诱敌出战,薛军的统帅自以为很勇猛,所以率全部精锐出城迎击,然而李世民打仗还是有一套的,虽然决定要和你决战了,但还是令梁实依据险要地形不与薛军决战。
等过了几日后,薛军士气有所下降,士兵疲倦之时,李世民命部下与薛军展开正面交锋,当薛军集中兵力与唐军的正面部队交火时,李世民则出其不意亲率大军从敌军背后袭击,薛军腹背受敌,死伤数千人,于是赶忙突围逃走。
不过这时薛军的主力还是尚在的,如果此时乘胜追击,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李世民的一个部下就劝他不要追击,但在李世民看来,这种破竹之势,机不可失,所以就没听进部下的建议,当即率2000余骑兵乘胜直追,占据泾水南岸,使溃散的薛军不能入城。
其实当时薛军还是有好几万人的,对抗两千人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此时的薛军已经人心涣散,也并不知道前来追击的唐军只有两千人,求生的欲望迫使他们丢盔弃甲,四散逃离。
而此时的薛仁杲,除过攻打李世民的部队外,手中还是有着好几万兵马的,所以其将大军摆在城池的周围,来抵抗唐军,但薛仁杲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部下浑干等一批人,很是识时务,竟然临阵降唐了,这不可否认的成为对薛仁杲最致命的一击。
薛仁杲此时陷入极度的恐惧,赶忙关紧城门。傍晚,唐大军围城。
眼看大势已去,薛仁杲于十一月初开城投降,自此,唐军平定了陇西,确保了后院的安全。薛仁杲也被李世民押往长安斩首。这时的唐王朝由于收编了薛军的一些人马,尤其是拥有了陇西这块天然的养马场,军队的实力也大大提升。
第3章 唐高祖李渊(河东不能丢)()
就当秦王李世民在于薛氏父子作战的同时,中原地区的形式也是瞬息万变,先是李密率瓦岗军击败宇文化及,宇文化及被迫逃走,然而打败宇文化及的瓦岗军也元气大伤,又被王世充率军击垮,一些大将如单雄信等也都归降王世充,李密也只好率残部来到长安降唐。
到现在,唐朝所要面对的军阀主要有西北一带的李轨,中原的王世充,华北一代的窦建德和刘武周,还有江南一带的萧铣等。
由于李密的来降,唐高祖李渊很是高兴,但也仅仅是李渊对李密有好感,其余将臣们都不太理睬李密,因为李密此人并不是一个好人,其『性』格诡诈,为人也不是很好,他的瓦岗军领导地位还是他杀死前任领导翟让所得,由此可见此人的品质实在不怎么的。
李密见在长安也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连自己带来士兵的粮饷都供给不齐,所以李密奏表李渊让自己重回鲁地好招降在山东的一些旧部,这自然是个阴谋,是个连傻子都能看得出的阴谋,朝中官员门斗极力反对,但唐高祖李渊却同意了,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果然不出所料,李密在离开长安后,很快就反水了,但不久后就在当年年底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时年38岁,连年都没过成,唉,好可惜。
李世民在平定陇西的薛氏父子后,一刻也没停闲,又转战关中东北方的太原,太原本是李唐王朝发家的地方,不过在太原镇守的齐王李元吉没能好好地完成皇帝老爹下达的任务,在自己的疏忽大意下,太原沦陷,被刘武周占领。
李元吉也只好率部撤走,其实这也不能怪李元吉,毕竟当时他才十五六岁,还未成年呢,对于失败是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再者说太原距离关中也不是很近,各项的军需补给都很费劲,加之刘武周早已对太原垂涎三尺,太原的失守也是一个必然事件。
这河东地区由于各路反对势力的攻击,基本上全部沦陷,消息传到长安后,整个朝野都震惊了,老家都被人占领了,这可是个很严重的事情。
唐高祖李渊被迫下令,“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这句话大意是:我们应该放弃山西一带的疆域,只要好好把守住关中这一片就行了。
这显然是个不怎么好的策略,但能怎样啊?如今这刘武周等军阀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如果贸然派大军去征讨,弄不好连老本都搭上了,划不来。
大臣们肯定也有反对此做法的,毕竟太原那是咱的老家啊,就这么丢了还行?秦王李世民这位骁勇的战将自然也是主张夺回旧地的。
于是,李世民上表劝阻他老爸说:“太原乃是帝王大业的根基所在,是国家的根本,山西地区物产丰富,有京师所需要的物资。如果就这么给放弃的话,我们这些臣子的脸往哪搁?我们也会非常愤怒的。所以我愿意率领精兵三万,一定能够平定sx收复太原的。”
李渊答应了李世民的请求,李世民遂率军自龙门关乘坚冰度过黄河,把军队驻扎在柏壁,与刘武周的主力宋金刚的大军形成对峙,宋金刚也是一名农民起义军领袖,却无奈被王世充打败,只好投到刘武周麾下。
此时李世民部与固守绛州的唐军形成犄角之势,直『逼』宋金刚的部队,这时,李世民手下的诸位将领们纷纷要求出击,对李世民说道:“大元帅啊!我们此时兵强马壮,敌军也刚好处在我们的攻击范围之内,我们应该出击攻打敌军才对。”
然而李世民却轻轻地摇了摇头,因为在李世民看来,此时的刘武周大老远的来占据着太原,宋金刚又孤军深入,粮食肯定没带多少,他们也肯定急于开战,我们此时与其开打,不是没有胜算,但损失指定不少。
所以李世民将这些情况告诉那些要求出战的将领们,并且下令大军闭营不出,养精蓄锐。
李世民还令总管刘弘基率兵2000前去截断宋金刚的运粮通道。又派出小股部队乘机偷袭宋金刚的后方,这有点儿打游击的意思。
被『骚』扰的宋金刚自然是顾头不顾尾,非常气氛。
恰在这时,唐高祖李渊也不能干等呐,还有别的部队可以调集不是吗,于是李渊派永安王李孝基率兵攻打x县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身在x县的守将实在抗不住了,于是向宋金刚求援,宋答应了,派出了手下大将,谁呢?尉迟敬德,此人应该是大名鼎鼎了,唐朝著名的猛将,不过现在暂且还与唐朝对着干呢。
猛将就是猛将,话说这尉迟敬德一来x县就大败唐军。
眼看自己的兄弟部队被打,李世民能坐视不管吗?所以他立刻派兵部尚书殷开山率军拦击尉迟敬德部,并且将其打败。
但顽强的敬德兄台并没有丧失斗志,作为机动队的他这一干人马又继续去援助别的地方。
此时,李世民亲率3000步骑,连夜前往截击,这次将尉迟敬德部悉数『奸』灭,只有尉迟敬德和几个将领只身逃走。
形式一片大好啊!敌军的猛将都屡屡败于我军,看来决战的时候到了,所以这会儿又有不少将领请求李世民下令与敌军决一死战。
这次李世民还是没有应允,这次对部下说的理由是:“宋金刚的部队不远千里来到本属于我们的sx大地上,他们来也一定是带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和将领,然而宋金刚的老板刘武周占据太原,也完全依靠宋金刚这支队伍来拱卫。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其实是很空虚的,毕竟他们远道而来,粮食肯定没带多少,等到他们粮食吃完后,自然就会选择撤退的,到那时我们在乘胜追击,必能大胜。”
如此,唐军坚守不战,一直拖到第二年四月,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四月,与唐军对峙达五个月之久的的宋金刚大军终于由于粮草不济,开始撤兵。
李世民遂即率军跟踪追击,大败其军,又乘胜继续追击,一昼夜行进了200余里长的路,与宋金刚部交战数十次,此时的唐军也都是非常疲倦了。
总管刘弘基劝诫李世民让部队休息休息,待后续部队和粮草到来之后在进行决战,但血气方刚的李世民却没有采纳刘宏基的建议,他说:“宋金刚此时败退之际,正是他们军心涣散的时候,机不可失,我们要乘胜追击,不能给他们以喘息的机会,否则就很难打败他们了。”
历史证明,李世民的决策时正确的,他率军继续追打宋金刚的主力部队,在一天之中交战了八次,八次都取得了胜利,唐军士气一路高涨。
在这期间,李世民两天都没吃饭,三天都没解甲,亲自督率将士奋进。追至介休城下,宋金刚见已无退路,索『性』率余部2万精兵,出西门背城布阵,要与唐军决一死战。
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