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李唐王朝二十帝-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在顺宗继位后的日子里,官员更替比较频繁,尤其是一些掌管禁军,以及京城卫戍部队的领导职务的变更尤为突出。但毕竟宦官们也都不是傻子,他们虽然身体上有那么一点点缺憾,但脑袋还算清醒。他们深知如果自己没有兵权,就不可能高高在上,地位也就会一落千丈。所以他们是改革首当其冲的反对者,当然,一些地方的节度使也看出了改革对自己的不利之处,也联合宦官一道抵制“二王”的改革。
当时的顺宗在一年前就已经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纵使自己有万般豪情,面对改革的阻力来说也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以俱文珍、刘光琦为首的宦官集团,掌握着神策军(唐朝后期的禁军名称),他们与一些也反对改革的朝内外大臣一起阻止改革的步伐。
就在唐顺宗李诵继位后不久,三月,宦官们就『逼』迫他立自己的长子李纯为皇太子,因为宦官们也知道,与其让老皇帝消灭我们,不如我们换一个新皇帝。但宦官们也不能太着急,因为事情还没有走到要让老皇帝立马下台的局面,他们只要紧紧攥住神策军的统治权,就能与改革派分庭抗礼。
时间来到了八月,可能是宦官们等的不耐烦了,他们又以顺宗身体不适为由『逼』(其实李诵的身体状况确实不怎么乐观了)迫他禅位于太子李纯。李诵为太上皇,李纯为唐宪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样一件事:唐顺宗李诵是贞元二十一年正月继承的皇位,按理说,贞元二十一年要一直用到年底,下一年才能启用自己的年号,这是规矩。但不幸的是,他在继位的当年八月就退位了,没有等到新的一年到来,自己的年号在理论上是用不成了。但毕竟自己是大唐王朝正儿八经的皇帝,没有年号岂不是很尴尬?因此,他也很无奈的把自己父亲的“贞元二十一年”改为了“永贞元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顺宗的政治生涯犹如昙花一现,他在位仅200余天,当太子却20余年,这皇帝做的,太不划算了,20多年的战战兢兢就换来了200来天的皇帝之位,自己的雄心抱负还没施展,就要被迫辞职,实在可惜。他也是唐代皇帝中特点最鲜明的皇帝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详细的捋一捋就知道了。第一,他是唐代当太子最长的皇帝;第二,他又是唐代当皇帝最短的皇帝;第三,他是唐代甚至历史上进入太上皇最快的皇帝。
在唐宪宗李纯继位后,顺宗朝的改革派们失去了最后的靠山,悉数被拉下马,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其余的人也被贬或被赶出朝廷。“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次年(806年)正月,距唐顺宗李诵登基还不到一年,他就以太上皇的身份驾崩于兴庆宫,时年46岁,被葬于丰陵。
第45章 唐宪宗李纯(元和中兴)()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宪宗李纯。他对唐王朝的贡献是可以排进唐朝皇帝前三甲的,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再一个就是他。
李纯是中唐时期最有可能让帝国重新回到正轨的皇帝,他在位的时间里,主要的功绩就是削藩,他励精图治,重用贤臣,使唐王朝一度看到了复兴的曙光,人们称之为“元和中兴”。
李纯在很小的时候就凸显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是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当他的爷爷德宗李适问他是谁家的孩子的时候,他的回答很令德宗惊讶。他说:“我是第三天子!”
按照当时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李纯的父亲顺宗李诵号召一批文人志士包括当年改革未能成功,他当然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改革事业进行下去,他上位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研究怎么削藩。
就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
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
刘辟这哥们估计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小瞧了中央惩治藩镇的力度。他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经过刘辟叛『乱』这件事后,一些跋扈的藩镇开始有所收敛,但仍割据一方,暗地里与中央对抗。但也都没有什么大的动静。
节度使是朝廷任命的封疆大吏,肩负着守卫国土的重任,所以在以前,节度使的更替都是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但安史之『乱』后,一些割据的势力为了壮大自己的家族力量,隔三差五的就上书皇帝要求节度使可以世袭罔替,中央就不要再『插』手了。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地方始终由一个家族来担当最高行政长官,大权在握的他们难免会有坏心思。所以中央对于节度使的任命是很在意的。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唐宪宗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韩愈为行军司马。二人率军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
九月,李愬军偷袭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的军队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就在朝廷决定对淮西的吴元济用兵的时候,其他有异心的节度使心中也是惶恐的不行,比如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他明面上双手赞同中央的英明决定,但暗地里却偷偷地支持吴元济。
当不堪一击的吴元济被打败后,李师道准备归顺朝廷,但中途又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平『乱』大军击败。
一些节度使看到如此时局,或是向朝廷进贡,或是让子嗣去长安为官,大都以实际的行动向中央表了衷心。
尽管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割据的隐患,但至少在这最近的许多年中,不会再有大的反叛势力了,所以唐宪宗在这方面的用的心还是值得称赞的。
唐宪宗前后在位15年,在他前期取得一些成就之后,就陷入了一个错误的怪圈,他开始尝试服用丹『药』,开始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也开始『迷』信鬼神。
元和十三年(818年),方士柳泌开始为宪宗配制长生『药』。李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
刑部侍郎韩愈上书,恳请皇帝不要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皇帝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
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819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二子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三子李恒为太子。
唐宪宗的长子李宁原本被封为为太子,但是这位太子却在19岁时不幸去世,但储君总要有人来当。
李恒是郭贵妃的儿子,而郭贵妃又是郭子仪的孙女,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极强的势力,她的儿子李恒不当太子是不行的,但宪宗不想被牵制,因为他不并不喜欢李恒。
宪宗以李恽年长为由,准备立其为储君,但最终未能如愿。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病逝,时年43岁。
李纯去世后,郭妃集团主导了一切,他们与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拥立李恒为新皇帝,纵观唐宪宗元和一朝,掌权的宦官全是宪宗的心腹,全是唐宪宗提拔上来的,宪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自己的绝对保障。等宪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李恒(唐穆宗)的以外都尽数被诛灭。
唐穆宗李恒自此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重担,他又会在大唐的历史上书写怎样的故事呢?
第46章 唐穆宗李恒(贪图享乐的帝王)()
唐穆宗李恒,唐朝第12位皇帝。他能当上皇帝全凭自己有个有实力的母亲郭贵妃,因为他是唐宪宗的第三子,而唐宪宗早早地把自己中意的长子李宁立为储君,但无奈李宁英年早逝。
当宪宗准备重新册立储君的时候,在宪宗心里,第一人选也不是三子李恒,而是老二李恽,无奈朝中大臣多数都支持李恒,宪宗最后只好妥协。
这郭贵妃是唐穆宗李恒的生母,她是郭子仪的孙女,郭氏一族在唐朝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所以在这里,“母以子贵”的传统应该反过来。
当上皇帝的唐穆宗,也非常感激自己的母亲以及郭家的人,唐宪宗一生没有册立皇后,所以在李恒登基后就火速尊郭贵妃为皇太后。还有自己的几个舅舅,也是隔三差五的就召进宫来聚聚餐,喝喝酒。
执政碌碌无为的唐穆宗李恒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懂得知恩图报吧,当他顺利地当上皇帝后,把支持他的人逐一论功行赏,权利和金钱,统统管够,毫不吝啬。当然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也是心狠手辣,以各种理由或杀或贬,就连自己父亲的亲信们也难逃一劫,这可能就应了那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吧。
唐穆宗李恒即位时26岁,正是一个人最最美好的黄金年龄,如果能够效仿自己的那些英明神武的先祖们,定能创出一番天地,但是他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活法——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当他为自己的父亲宪宗治丧期间,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当父亲的灵柩葬于景陵后,他就按耐不住自己玩乐的想法,去和部下狩猎去了。
他经常『性』的大摆宴席,营造一种歌舞升平的感觉,而且他认为这无可厚非,他还表示说大臣们私底下也是会饮酒作乐的,这说明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他感到很欣慰。
不过也有一些正值的大臣看不下去了,就上疏皇帝请求皇帝收敛收敛,毕竟天子为万人之表率,要学会体恤来之不易的民脂民膏。李恒听到这些后感到很有趣,他就问宰相,“这些是什么人?朕怎么不认识?”
宰相赶忙回复说他们是谏官,有职责、有义务来劝谏天子。
李恒听后若有所思,对这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们予以褒奖,最后还承诺就接纳这些谏臣们的话。
当时所有的大臣们都感到很吃惊,但也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的皇帝终于觉悟了。
可事实上并不如人所愿,李恒虽然嘴上满口答应谏臣们减少宴乐的建议,但实际上依然我行我素,压根没把那些建议放在心上。
唐穆宗李恒还是个很孩子气的人,只要他决定的事情,就算天塌下来也不会改变。有一次,他决定去华清宫游玩一天,但那时正好有少数民族犯境,就连皇帝的卫戍部队神策军都赶赴了前线,大臣们极力反对皇帝在这样的时局下去华清池游玩。
群臣三番五次进谏,但唐穆宗置若罔闻,他对大臣们说:“都不要上疏来烦朕了,朕去意已决!”
就这样,第二天早上,李恒携众皇亲国戚及随从千余人,浩浩汤汤地去华清池泡澡去了。
像这种肆无忌惮的游玩直到长庆二年(822年)年底才被迫收敛。
当年的十一月,唐穆宗李恒和宦官们在高兴地打马球,可就在这时,有一位宦官不幸从马上坠落,由于事发突然,李恒也被惊吓到了,他赶紧停下玩乐,想要下马休息,可就在这当口,他发现自己的双脚不能站立了,一阵头晕目眩后,他就倒在了马下。
李恒被宦官们抬到殿内,太医诊断后宣布皇帝患了中风。
得病后的李恒,便开始了效仿他的父皇李纯『迷』恋丹『药』的做法,他召集方士开始炼制丹『药』,祈求长生不老。
患中风后的唐穆宗一直没能康复,而且他大量食用那些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药』丸,连炼制丹『药』的方士都认为皇帝食用丹『药』的剂量过大,但唐穆宗仍旧不停劝阻,最后还没等到丹『药』毒发,李恒的身体就出现了不可挽回的症状。
长庆四年(824年),据登基还不到4年,唐穆宗李恒就驾崩于自己的寝殿,时年30岁,葬于光陵。
唐穆宗执政时期可以说毫无政绩,他任用的宰相萧俛、段文昌,并没有远见,他们认为前朝宪宗皇帝已经平复了藩镇作『乱』,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消减藩镇的部队数量。
朝廷规定每年每个藩镇的兵士,100人中要消减8人,但这些兵勇已经习惯了刀光剑影的生活,把他们从军营中剔除后,又不会干别的事情,所以只好藏于山林,成为盗寇。
年复一年,这些被辞掉的兵士就形成了很大的一股势力,不久后,河朔三镇复叛,他们又全部归附。藩镇的割据愈演愈烈。
穆宗死后,其16岁的长子,太子李湛继皇位,是为唐敬宗。
第47章 唐敬宗李湛(有其父必有其子)()
唐敬宗李湛,唐王朝第13位皇帝。李湛在位只有两年,在这两年里,他专注的事情就只有两件——白天打马球,晚上捉狐狸。他比起自己的父亲唐穆宗李恒而言,贪乐奢靡的行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肆意的玩乐使他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皇帝,每天的早朝是必修课,但咱们这位新任的唐王朝一把手,却置上朝于不理,每每当大臣们都来到大殿,却不见皇帝的踪影,大臣们等的花儿都谢了,皇帝就是不来早朝。
年纪大一点的大臣们有的都体力不支晕倒了,还是等不到他们的皇帝。
直到日上三竿,唐敬宗李湛还是不肯起床,但无奈群臣都在恭候自己,就勉为其难的姗姗来迟。
谏臣们纷纷上疏,希望皇帝改掉睡懒觉的坏『毛』病,有的甚至跪在李湛面前,头都磕出鲜血了。而敬宗只是表面上自责,口头上表示要悔过自新,重心做皇帝,但朝会散后,依旧玩乐不止,晚上折腾到深夜,第二天还是大睡不起。
在唐敬宗当皇上的这两年里,大臣们一个月能见上他两三面已经算很不错了。
皇帝的种种劣迹不仅仅在长安城内耳濡目染,就连在地方任职的官员们也看不下去了。
有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员就言辞诚恳的上疏李湛,万般恳请李湛反省自己,认真学习一下太宗、玄宗等先祖的事迹,走到正道上来,做一名合格的唐朝皇帝。敬宗看后也表示非常感动,非常自责,还大大的奖赏了这位官员。但,事实证明所有的建议在皇帝口中都得到了褒扬,不过仅仅只是褒扬,李湛根本没有将这些建议认真思考,或者说即便认真思考后,还是不能够约束自己那份躁动的心思。
毕竟当时的李湛虚岁才16岁,指望能让一个娇生惯养的中学生去领悟“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仔细想想也是徒劳的。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的不思进取,导致整个皇宫内乌烟瘴气。李湛喜好打马球,就带动着自己身边的侍卫太监们也都加入了打马球的行列,他甚至把马球场地搬到了商议国家大事的宫殿里,总之,只要马儿能跑到的地方,都是竞技场。
能够如此痴『迷』马球运动,在马上都能自如发挥,也说明李湛的球技高超,如果把李湛放到现在,国足的那些将士们还有什么颜面(本来就没什么颜面),梅西、c罗还不都得顶礼膜拜?想想都觉得刺激,也实在为李湛的生不逢时而感到惋惜。
白天马球玩得尽兴后,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唐敬宗李湛的另一大爱好就是打猎,但晚上似乎不能进行这场运动,不过聪明的皇帝发明了一种新的玩法,把狐狸放在黑夜里,然后率众人去捕捉,人称“打夜狐”,一直玩到凌晨时分才肯罢休。
唐敬宗对于体育运动可谓是异常热爱,在他执政的第二年,也就是宝历二年(826),他在宫中举行了一次体育盛会,马球、摔跤、散打、搏击、杂戏等,项目繁多,参加者也很踊跃。看来这唐敬宗真是被皇帝职业耽误了的体育健将啊!
李湛的种种作为使得整个长安城都浮躁不堪,其中也有不少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他继位的当年,有位叫徐忠信的平民闯入了皇宫,索『性』是一场虚惊,估计当时这哥们是喝酒喝大找不着家了吧。
可没过多久,四月,发生了染坊役夫张韶与卜者苏玄明联络数百染工杀入右银台门的严重事件,此时的唐敬宗正在打马球,听到杀喊声后,吓得赶忙逃到了左神策军(皇帝的警卫部队)避难,后来神策军进宫,将张韶一干人等全部诛杀。
突发事件在几个月后又一次来袭,八月秋夜,又发生了妖贼马文忠与品官季文德等近一千多人图谋不轨的事件,最后当事人皆被杖死。
唐敬宗实在是皇帝中的极品,在他的手上唐朝没能亡国已是万幸。他生『性』如此,谁人也无可奈何,但他这种作为难免会作茧自缚。
在李湛的眼里,能得到赏识的人就一种,那就是能陪他玩得尽兴的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陪他玩得尽兴,能陪他玩得尽兴的人也不可能一点儿也不出差错。所以在他周围的侍从们都提心吊胆,偶有不甚者,轻者遭到贬斥责骂,重者就不敢想象了。
末日终究来临,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晚上,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还宫之后,兴致昂然,又与宦官刘克明等人以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等众人饮酒。
敬宗酒酣耳热,正准备入室更衣,只见大殿上灯烛忽然熄灭,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同谋将其杀死。
除了唐末代亡国之君——唐哀帝是在17岁被害以外,唐敬宗是唐朝皇帝中享寿最短的了,被害时只有18岁。
唐敬宗死后,被葬于庄陵。
李克明在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欲迎接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但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立唐穆宗次子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太和”,李昂即为唐文宗。
第48章 唐文宗李昂(诛宦未遂)()
唐文宗李昂,唐朝第14位皇帝,862年继位。李昂不同于他的父亲唐穆宗、兄长唐敬宗那样享乐无度,他是一位比较有责任心的唐朝皇帝。
李昂在位期间最想要办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铲除宦官势力,于公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于私是为了自己及兄弟子嗣们不再被宦官宰割,毕竟当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权威。
文宗继承皇位后,勤于政事,体恤百官,裁三千宫女出宫,消减冗官冗员,力争把国家拉到正轨上来。
此时唐王朝最大的隐患无非是两点,外在的藩镇与西边的少数民族,内在的宦官擅权及朋党之争。尤其是宦官『乱』权,这近在咫尺的沙子,文宗眼里总觉得不舒服。
太和五年(831年),李昂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铲除宦官,但无奈以失败告终,唐文宗迫于宦官王守澄的压力,将宋申锡贬死。
对于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的李昂来说,一次失败并不能夺取他的斗志,他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
李昂采纳郑注等人的建议,首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以削弱王守澄的军权。紧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权,下令王守澄饮毒酒自尽。
此时的王守澄为宦官的头头,但他那些手下也想继续往上爬不是,而且有的宦官也并不想被王守澄一直压制,所以在皇帝赐死王守澄的时候,其他宦官也没表示出多大的态度。
而这时,唐文宗的诛杀宦官的计划便开始实施。
当时的郑注已经被任命为风翔节度使,李昂决定由郑注挑选几百亲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时,将他们斩尽杀绝。李训为了抢功,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又与皇帝商定改变原有计划,先下手杀尽宦官,毕竟李训心里也有自己的小心思,这样的大功可不能白白的拱手让人。
于是乎,著名的“甘『露』之变”由此拉来开帷幕。
想要诛杀宦官,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李训就提拔了几个人为地方的节度使,让他们在赴任前招募一些兵士。他还暗中令一些朝中关键位置的官员们也私底下招募一批勇士,以用来完成皇帝的诛宦计划。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按时召开,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天降甘『露』,自然是好事,于是李训等建议:天降祥瑞,又离得很近,皇帝应该去看一看。
于是,李昂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先往观看。
官员们回来,奏称疑非真甘『露』。李昂又再命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