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唐王朝二十帝-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这武将就是武将,和秀才们的关系处理的不是很好,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也不敢招惹这厮,所以李世民登基没过几年,他就被派到地方上任职了,这样也好,天高皇帝远,还自由。

    尉迟恭不愧是武将,身体就是好,活到了高宗时期才去世,享年74岁。

    凌烟阁功臣榜之八:李靖。(有故事的男人,这就不用说了

    李靖,sx人,早年在隋朝为官,其军事才能非常优秀,也正是由于其优秀的军事贡献,一举夺得功臣榜第八的位置,此人寿命是这些功臣中最长的之一,活了80岁。

    凌烟阁功臣榜之九:萧瑀。

    有故事的男人,js人,本是帝王之后(南北朝时期后梁国),但家道不幸,不过还好,在唐朝混了口饭吃。

    他是唯一一位本是李渊手下的谋臣却能够在李世民手下长期任职的传奇人物,他五次被贬,但又能五次得到皇帝给予的平反。

    而且他也是个不贪恋富贵的人,他将自己的田宅都送给了自己宗族的人,自己只留下了宗庙一座,用来祭祀。

    其忠义大度的胸怀自然使他位居功臣榜第九名,萧瑀于74岁时去世。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段志玄。

    段志玄,sd人,武将,比较厉害,但寿命不长,45岁去世。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一:刘弘基。

    刘弘基,sx人,武将,69岁去世。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二:屈突通。

    屈突通,sx人,本是隋朝将领,后跳槽到唐朝,死于72岁。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三:殷开山。

    殷开山,sx人,唐朝开国著名将领,由于出生年不详,也不知道活了多少岁。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四:柴绍。

    柴绍,sx人,将唐朝著名领,娶李渊女儿平阳昭公主为妻,这算的上是李世民的连襟。于51岁时逝世。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五: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hn人,长孙皇后的叔叔,唐朝功臣,生卒不详。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六:张亮。

    张亮(这名好熟悉),hn人,起初在瓦岗上班,后来几经辗转来到李氏公司,为李唐王朝立下功劳,但后因谋反被杀,生年未知,被斩杀于贞观二十年(646)。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七:侯君集。

    侯君集,sx人,唐朝将领,起先跟对了李世民,但在李世民的儿子中,他却挑错了人,在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被诛杀,生年未知,被杀于贞观十七年(643)。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八:张公瑾。

    张公瑾,hb人,唐朝将领,39岁就英年早逝了。

    凌烟阁功臣榜之十九:程知节。

    程知节,即程咬金,sd人,还是先在瓦岗打工,后到王世充部下,最后归降与李唐,77岁时去世。

    凌烟阁功臣榜之二十:虞世南。

    虞世南,zj人,这个应该是文臣,也是个大书法家,81岁离逝。

    凌烟阁功臣榜之二十一:刘政会。

    刘政会,hn人,文臣,生年不详。

    凌烟阁功臣榜之二十二:唐俭。

    唐俭,sx人,职业官员,曾给三个朝代五个皇帝打过工,终年78岁。

    凌烟阁功臣榜之二十三:李绩。

    李绩,sd人,原名徐世绩,后有功赐“李”姓,又后来李世民登基,为避李世民“世”的讳,将“世”去掉(好复杂)。唐朝著名的军事家,于76岁去世。

    凌烟阁功臣榜之二十四:秦琼。

    秦琼,又名秦叔宝,sd人,唐朝将领,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鼎鼎有名的秦琼为什么会排在最后一位,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我们所了解的秦琼多半是从隋唐演义里看来的。但隋唐演义却只是个三分实七分虚的小说,所以里面的东西不能全信。

    这个门神于44岁时就不幸病逝。

    这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全部,我写的都很简洁,但以后可能还会提到的,到时在慢慢道来。好了,本章完毕。

第14章 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承乾)() 
一代帝王做为皇帝的时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一个是刚刚登基时,因为要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皇帝职位;另一个就是在自己执政快要结束的时候,因为要确保权力的顺利交接。

    所以这两个阶段往往也是事情非常之多的阶段。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一个阶段我们就不说了,我们着重来聊一聊李世民执政的后期,他的那些宝贝儿子们为了争储而演绎的那段精彩历史。

    古代皇帝选择继承人的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是立嫡长子,这嫡长子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皇帝的正妻,也就是皇后所生儿子中的老大,而如果别的妃子赶在皇后前面生了第一个皇子的话,那也不好使,这个皇子也只能被称之为皇长子,而不会称嫡长子,理论上的地位还是比嫡子有所低微,实际上大部分也都是这种情况。

    除非皇后没有生下嫡子,皇长子才有跻身皇储的机会,所以这个纯凭运气,投胎的早晚或投胎在谁肚子里那只能听天由命。

    第二种是立贤为储,就是选择德行高、能力强的皇子为皇位继承人,不过这种选法没有第一种流行,至少清代以前人们还是比较亲睐论资派辈的第一种方法的,因为这样方便、快捷,一切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来,出现因夺储导致的政变可能『性』就变小了。

    李世民在继位初期为了国家的稳定就采纳了老规矩,立嫡长子中山王李承乾为太子,当时李承乾只有8岁,完全看不出这位东宫的新主人以后是贤良还是昏庸。但人家是嫡长子,命好,没办法。

    这李承乾呐,在当太子的前些阶段,那没得说,勤奋好学,尊师敬长的,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青少年固有的逆反心理就慢慢凸显出来,尤其是像他这种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比起一般家庭的,那叛逆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因出生在承乾殿故而得名。这孩子的运气那是相当的好啊,武德三年就被封为恒山王,当时也就刚满一周岁,这待遇,没得说,武德五年又改封为中山王,李世民继位没多久就被立为皇太子,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呐!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太过顺利的人生轨迹,导致了在李承乾身上势必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本来他只要好好的当好自己的太子一职,不折腾不闹腾,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就能在他老爸千古之后顺利的登基大宝的。

    但是,从小乖巧的李承乾却没能把持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一些坏『毛』病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孩子的命运也就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数。

    李承乾从小身体就不是很好,并且脚上也有点儿小『毛』病,而且这脚上的『毛』病也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显得越发明显,影响到了走路的美观『性』。

    可能李承乾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这脚上的小『毛』病也另他产生的自卑心理,因为自己堂堂一国的储君,以后是要君临天下的,这瘸子皇帝势必会遭到别人私底下的嘲笑。

    基于此原因,再加之李承乾充满想像力的大脑:爸比会不会因为我是残疾人而废掉我的太子地位啊?好担心……

    太子李承乾在一天天的长大,所以想的事情也就变得多起来,虽然自己贵为太子,但他内心还是有很多顾忌的。压力的逐渐增大也使得原本乖巧的他开始出现了更严重的叛逆心理,这时他也正好处在青春期,叛逆到也正常。但不正常的是,他的这种叛逆超出了人们预期,至少是超出了李世民的承受限度。

    这李承乾要是放在现在,那肯定是一位研究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专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李承乾非常喜欢突厥文化,尤其是丧葬这方面,他研究的更是全面,而且亲身的去体验。

    他经常找一些有着突厥面庞的侍从,让他们穿上突厥人的衣服来营造突厥式的葬礼(真会玩),这葬礼的主角自然是他自己,他“死”在那儿,让周围的侍从们哭自己(玩法还真不错)。

    李承乾是一位先天智商就不低的人,脑子够数,人也机灵,加之后天他所受的那些教育,足以推断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太子。

    但最终他也只能归并于“有才无德”这一行列。作为太子,皇帝当然要请最好的老师进行教育,李承乾也不例外,李世民亲自为他选定了一套杰出的教师团体,他们之中有孔颖达,有于志宁,有张玄素等等这些在当时可以算作是大学者的先生们。

    让这些国家级的教育先进模范们给太子上课,李世民才放心。

    但放心的也就是知识层面的问题,令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给太子高薪请的老师在文化课的教授上自然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他忽略了一点:德育课!

    起先太子还小,思想上也很幼稚,对师长有着敬畏心理,所以表现的很礼貌,故而也就看不出什么不妥。

    但随着太子一天天的长大,自己心中的那种压抑也就开始慢慢释放,对老师也由原先的非常尊敬变得非常不尊敬。

    估计是这些老头子们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了,达到了李承乾的隐忍限度,不!那时的李承乾应该不会隐忍什么,因为他是皇太子,没有必要对谁隐忍,看谁不顺眼就可以派人前去收拾一顿,那怕是自己的老师。

    李承乾对老师的大不敬可不是光我一个人要批评的了,估计是个人都要对他提出严厉的谴责。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细细到来。

    于志宁,这个态度最最严厉,对承乾要求也颇高的老师,是李承乾最最讨厌的,他甚至想出了要派人去杀了于志宁,事实上他还真派刺客去了。

    一天夜里,两名黑衣人(刺客应该就这打扮吧)趁着夜『色』潜入于老师家,但这俩刺客估计也是才入行不久,没什么职业道德,他俩看见于老师确实有着难以泯灭的一身正气,处于自我良心的左右,也就没忍心下手。看来,这俩杀手不太冷啊!不过我觉得这种摒弃职业道德的行为还是应该予以褒奖的。

    不过李承乾应该也是一时上火,才想出了这么个馊主意,要是于志宁真的被刺杀了,自己肯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李世民知道是自己派人干的,这太子的位置肯定就没了,所以对于这两名犯罪未遂的手下也就没怎么怪罪,此事也就过去了。

    眼看太子爷就这么一天天的荒废下去,他身边的老师们也是非常自责,天天给李承乾讲道理。可李承乾是个会耍小聪明的人,每当他的老师们前来规劝他要收敛一些时,他也表现的十分谦卑,对老师的话洗耳恭听,而且神情也很严肃。但当老师走后,他也就恢复了原样,该怎么不成提统就怎么不成提统。

    可不管李承乾如何的调皮,李世民还是并没有放弃他,毕竟他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也毕竟年纪还小,玩一玩还是很正常的。

    但有一件事的发生使得李世民开始犹豫了,这件事还是发生在李承乾的东宫里。

    话说此时的李承乾也已经结了婚,而且不止一个媳『妇』,还有东宫无数的妙龄少女,但这承乾兄弟并不满足,难道是闲太少吗?

    不是!他是闲种类不齐,要说这李承乾也是个敢于追求自我,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这小子竟然爱上了一个男人……

    哎呀呀!这叫我如何说你是好?虽然你有你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但你有没有考虑过其她人的感受?你的太子妃怎么办?你还在咿呀学语的孩子们该怎么称呼你这位新宠?史官们该如何定位这种行为?

    更重要的是你父亲知道了此事会是个什么态度,这些你都考虑过吗?这么贸然的就把人家给睡了,你也太把持不住了。

    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啊!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这下给李世民气的呀!那简直可以用暴跳如雷来形容。

    遇上这种事,李世民果断的采取了雷霆手段,立即处死了太子的这位好基友。可怜呐!无辜的生命,菊花残破的就去了……

    李承乾的这种开放程度自然是不会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现在也并不乐观),李世民杀掉李承乾的男朋友后,对于李承乾也是毫不吝惜唾沫的大骂,整天整宿的骂,骂的口干舌燥了就喝碗儿茶润润嘴,然后接着骂。

    但太子李承乾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悔悟,而是偷偷的将他男友的画像供奉在东宫内,尽显思念之情(多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呐)。

    从这件事情过后,李世民对于太子的撤换多少有点想法了,但打心底里还是不想换,只不过有意无意中还是做出了一副撤换储君的架势。

    李世民开始慢慢的冷落东宫,即而对他的另一个嫡子倍加疼爱,这个嫡子就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

    李世民对于李泰的喜爱也是有史可鉴的,在唐朝,按照制度,亲王们年纪稍大后就得去各自的封地任职,但这李泰就因李世民的特许而例外的留在了长安。

    这多少有点儿政治意图,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主角李泰自然也不傻,他趁着太子不受皇帝待见这个机会,一心一意的在老爸面前努力表现着,其实他的目的很明了:当太子!

    不过太子的职位现在有人正干着呢,虽然很不敬业,但自己的老爸李世民还是没有完全放弃,还是保留着他内心对于李承乾的那一丁点儿希望。

    所以摆在李泰面前的也就只有一件事,让爸比心中的那一丁点儿希望也破灭,而为了达到这目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努力表现自己,得到李世民的肯定。

    眼看着如此诱人的机会摆在面前,李泰当然是抓住了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增加自己的砝码,因为只有自己表现好了,才有可能将太子之位揽入怀中。

    因此,在那几年里,朝中的大臣们也都擦亮了双眼,时刻注视着这俩位的举动,也都分析着讨论着该买哪一支股票,因为这个关乎他们的前途,选对人了就可以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但如果一旦上错了船,最后等待他们的也只有卷铺盖走人,情节严重的那就得入土为安了。

    最开始人们还是很看好太子李承乾这支绩优股的,因为这支股票有着强势的上涨迹象,而且其实力也很雄厚,好多大臣也就把自己全部的家当压在了他身上,像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

    但有眼光的人并没有跟风,而是选择了起先并不起眼的李泰,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也证明了他们的选择至少不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后拔得头筹的不是李泰,也不是李承乾。

第15章 唐太宗李世民(“光荣”下岗)() 
随着李世民一天天的老去,这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越来越令他老人家头疼。

    自己刚登基就策立的太子李承乾是越来越不听话了,崇洋媚外道德低下就不说了,竟然还搞基,真是丢人呐!

    在李承乾种种劣迹的『逼』迫下,李世民开始有了更换太子的想法,也恰恰在这时,魏王李泰表现的也十分抢镜。

    这看似很顺利成章的事情:太子不务正业,那就搬出东宫给别人腾个地儿吧!李泰表现积极,各方面都表现良好,那就进住东宫吧!

    但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李泰比李承乾听话那是不假,但谁能保证李泰当太子就一定比李承乾当的好呢?

    也正是由于当时的这种情况,信心满满的李泰也没有闲着,他明面儿上在李世民面前尽力的表现,暗地里也在偷偷地笼络人心,为自己拉选票,而且不惜耗费大量的财物。

    我如果是李泰我也这么干,钱是个啥嘛,等当上一把手后,要啥没有,根本就不差钱儿。

    李世民虽然对李承乾的表现很不满意,但毕竟他也没做出什么天理不容的事(比如『逼』宫),再加之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一批国老的反对(他们不支持换储君),这废立太子的事也就一直没提上议事日程。

    可是李泰他急啊,万一老头子得个啥急症突然就走了,或者他那不争气的太子哥哥一夜之间悔悟,从此步入了正途,自己不就被晾在那了吗?

    所以李泰一刻也没闲着,一边讨好老爸,一边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李世民是个聪明的皇帝,他对于李泰本人的才华那是相当欣赏(李泰曾编过一本书,李世民很喜欢),但对于他私底下结帮拉派很反感,不光是他,几乎所有的皇帝都看不惯。

    李泰的这种画蛇添足,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聪明反被聪明误,古往今来有多少数不胜数的案例呀!

    这种争风吃醋的场面让人屡见不鲜,而且终归要有一个了断。

    故事的结局要从一个人说起,纥干承基,这应该是个少数民族的人,他是太子李承乾的侍卫,并且他与齐王李佑关系也挺好。

    说起来李世民总共有14个儿子,但超过一半以上都是浪『荡』公子,不值一提。

    但这位齐王不得不说说了,他是李世民的第五子,长大后被封为齐王,但这位爷也是个顽主儿,不思进取,净结交些狐朋狗友,不务正业。

    李世民给他派的管家(长吏)自然也管不住他,而且经常『性』更换。话说这次换了个硬茬,这位新来的长吏大人很是严厉,看见李佑如此的不成人样,怒气就不打一处来,一气之下竟然要去长安告李佑的状(干得漂亮)。

    此时也就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李佑他也火大呀,心想:你算个什么东西,竟然敢和我叫板,我爹那可是李世民呐!(此话不亚于“我爸是李刚”)

    出于这种良好自我荣誉感,李佑一不作,二不休,派人将这要告自己状的长吏大人给咔嚓了(官二代就是牛)……

    自以为是的李佑认为这也不算个什么事,不就死一人嘛,父皇还能把我杀了不成?

    哎!您别说,这齐大王爷就是因此送了命。

    按理来说,皇子杀人是很不对的,应该予以处罚,但大多都不应该偿命,封建社会嘛!人与人是不平等滴。

    这李佑也不例外,只要他认罪态度良好,李世民顶多就是罚他点儿工资,然后让他去死者坟前鞠俩躬就完事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李佑认罪态度很敷衍,没有什么悔过之意,这也简单,直接抓起来,给圈到一个地方,终身监禁。

    总之安常理是死不了的。

    但这李佑就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等到李世民的人前去带他到长安问话的时候,这厮竟然做出了一个让人乍舌的决定………谋反(有胆量)!

    当然了,这也肯定不是他的初衷,不过这人言是可畏的,他手下的那些垃圾们七嘴八舌的在他耳边出着馊主意。

    有的建议他去当土匪,有的怂恿他去当强盗,反正没有一个人赞成束手就擒,因为这些混混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清楚的知道如果李佑被请到长安,肯定不用担心生命问题,因为他是皇子。

    而他们就不同了,作为职业的小混混,李世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们赶紧杀绝,因为他们把皇子带坏了(也可能是皇子把他们带坏的)。

    横竖都是个死,还不如最后再玩一把:造造反,以此来检验检验大唐军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算是为国效力了吧。

    就这样,没脑子的李佑被这群垃圾手下们说的动了心,就跟着瞎胡闹。

    但李佑终究是浩瀚历史中的一名匆匆过客,还没等李世民把征讨大军集结完毕,李佑就被识事务的手下抓住押送长安了。

    树倒猢狲散,这李佑被抓后,他手下的那些好哥们儿们也都逃的逃,跑的跑,被抓的也不少,当然,纥干承基这位与李佑关系挺不错的仁兄也不例外,四个字:锒铛入狱。

    谋反那可是死罪,几乎所有参与谋反的人都不例外。纥干承基眼看着自己就要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了,心有不甘呐!

    如果能够有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就好了。嘿!您别说,还真有。

    此时的纥干承基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为了保命,他即将要透『露』出一个天大的秘密:太子也要谋反!

    历史上关于太子谋反的记载不在少数,这李承乾就是其中一个,不用我废话,大家也能知道他谋反的因由。

    一个朝不保夕的太子地位,随时有可能被皇帝勒令下课,再加上一个对储君地位虎视眈眈且极有可能取而待之的嫡二子李泰。

    诸多的因素参杂在一起,酝酿了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

    当然了,仅凭李承乾一人是不敢想出这个主意的,众多的追随者才是推波助流的根本。

    说起来这些太子党的人也是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就像当年秦王府的人力谏李世民杀掉李建成一样。

    他们干的也只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不乏有私利在里面,因为像这种事,一旦失败,参与者那必死无疑,但反过来看,一旦成功的话,这些人都将成为新朝的大功臣,新皇帝也一定会大大的奖赏。

    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