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时代之死人香-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迫于严峻的形势下,高旭只有以战练兵,这就意味巨大的牺牲。
同盟军的那些预备营,虽然盔甲武器来自缴获的辎重,一样不缺,但士兵根本没有经过战火的淬练。只要真正拉上战场,如果面对的是那些新降满清的绿营兵,倒还可以凭着血勇胡乱冲杀一阵。但是如果遇到真正身经百战的满清铁骑,要是碰上守城还可以死守一阵,要是野战,后果就无法想像,能有十之二三的幸存率,那就谢天谢地了。
回到君山大营之后,高旭立即招开军事会议,商讨同盟军未来的作战计划。
参加会议的包括所有的同盟军高级将领:一镇提督兼一营统领徐玉扬,二营统领罗子牛;二镇提督阎应元,一营统领何常,二营统领季从孝,三营统领王公略;以及三镇一营统领徐鸿。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师爷鲁无巧,同盟会理事陆楷,留守江阴的高氏海盗船队队长包头鱼,以及高旭的战卫队长史必达,甚至还有当年入犯江阴被阎应元驱逐的海盗顾三麻子顾容。
阎应元自从接过同盟军第二镇军旗之后,他很快地进了角色。他办事雷厉风行,既然高旭把第二镇全权交给他负责,他就毫不客气地整顿全镇人马。作为二镇一营的何常部,以及二营的季从孝部,阎应元没有多大变动,他重点是整编三营。他任命江阴城内的武举人王公略为三营的统领,并以当初守城的乡壮充实到三营之中。阎应元的第二镇很快成为三镇中唯一不缺营官而且综合战斗力最均衡的军镇。
那顾三麻子见到阎应元之后,屁巅屁巅地向阎应元问好。当年他虽然败北于阎应元之手,但还是很敬佩阎应元的勇略。而在历史上的江阴之战中,顾三麻子可是真刀实枪来到黄田港支援江阴的。只是与清兵大战数日无功而返。
在帅帐内,高旭把一副巨大的江南地图挂立在众人的面前。这张地图可是高旭多日来费尽心血绘制出来的。幸好高旭在后世本来身为江南人,而且又是个资深的驴友,喜欢自驾游,熟悉江南的地形以及主要城市的分布。当然,他也一直注意搜集这个时代的地形城镇资料,两相结合,倒完成了这副包括后世江苏、上海、浙江的全景图。这也是将来同盟军的作战区域。当然,具体的比例无法做到精确,但相对的位置却是一目了然。如果以后还有条件,高旭还要继续完善这张地图地细节。
当众人见到这张绘制方式在当时来说完全浑然不同的地图,顿时被震撼了。其中主要的城市,山脉,运河水道,长江两岸,太湖,崇明岛,都标识得一清二楚。
待众人到齐之后,高旭拿着一根竹杆指着常州府境内的江阴城,道:“诸位,经过半个多月的血战,我们击溃前来镇压的刘良佐部,具体的细节无需多言,在场诸位都一清二楚。刘良佐是南明的江南四镇之一,其部在清军南下时全军而降,实为我汉人之耻辱。如今我等在江阴将其击溃,将会大大振奋人心,坚定江南民众的抗清斗争。现在江阴之围已解,诸位是不是觉得万事大吉,战事已经结束?”
“不,战事只是是刚刚拉了序幕而已。”
高旭一向以来注重情报的收取。不然,作为穿越者两眼一抹黑如果行事?当然,他现在还没时间也没渠道去获取清军的动向。大多数的消息都来自崇明,来自高老庄。在高老头离开江阴时,高旭就强烈要求高老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江南各地的消息,并在当天入夜之后,把一天收集到消息,用快船从崇明送到江阴,交给高旭手上。
隔了一下,高旭又道:“不出数日,江阴大捷将传遍整个江南境内。但在常州、苏州以及松江府三地清兵,兵力极其不足。清军留守江南的主要兵力集结在苏州。在苏州有汉军正蓝旗的梅勒章京李率泰部,以及降清总兵土国宝部。在松江府也有降将吴淞总兵李成栋部。可以说,现在在江南,我们击溃了绿营军兵力最雄厚的刘良佐部之后,大捷即使消息传到苏州,苏州城里的清军只有噤若寒蝉,想要来征讨我们也是有心无力。”
“那么,我们是不是安枕无忧了呢?不!”
高旭指指地图上的南京,道:“江阴大捷的消息必定先传到南京,满清王爷多铎必定调集重兵来剿。但清军的主力还在杭州。”
高旭指着地图上杭州城,道:“在杭州大约有八万清军主力由贝勒博洛统领。从杭州回师江南,博洛的主力开到江阴城下时,估计最多不出半个月,甚至只有十天左右。也就是说,大概过十天多之后,考虑到清军要留下驻守杭州的兵力,就有将近七万多的满清旗兵,同时裹挟大量的降军来攻江阴,数量将达到十几万。这支人马不是刘良佐部,其核心战力将由满清兵、蒙古兵以及关外的汉军旗为主,与卖身投降的绿营兵不同,满清旗兵的战斗力,诸位在小石湾的山岗已经见识过了。”
众人听罢,虽然夜间的天气燥热,仍然使得各人滚烫的额头上不停地冒出冷汗。
第95章 军议(二)()
第95章 军议(二)
高旭静静地望着众人,道:“满清兵强不强?很强。在小石湾,为了歼灭满清五百白甲兵,我们付了六倍的代价,而且我们是在占尽天时地利的前提下。如果是在平原上,一旦让白甲兵上了战马冲锋,或许我们就要花十倍以上的代价才能战胜他们,或者仍然无法战胜他们,除非花上更大的牺牲。这样说,是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是。我只是清醒地向大家陈述这个血淋淋的残酷现实。”
高旭顿了一下,又道:“我想诸位既然参加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同盟会,就已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接受这个艰难的现实。”
徐玉扬抹了冷汗,慨然道:“那倒是!骤然听到数万的满清兵的确让人冷汗淋漓。想想看啊,五百的白甲旗兵就已经让我们头疼了……不过,咱们都以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人。就算满清兵精锐,但杀死一个少一个。咱们江阴人寸土寸血,全民皆兵。老子战战求死,但偏偏死不了。哈哈。”
徐玉扬的豪气感染了在场诸人,都是有点汗颜地抹净了冷汗。何常向来是沉默是金,他的神色倒没有什么异常。说起来,他的脚夫营在小石湾上,面对白甲兵的冲锋后,不名誉地后退着实让他耿耿于怀。虽然那只是高旭所说的战术性撤退,为的是把白甲兵引到树林里伏击。但何常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只听他突然开口道:“如果满清兵再冲击我的防线,我不会再退第二次。”
徐鸿性子向来沉稳,一直面不改色。当然,那是高旭早跟他提起过博洛部这支满清主力的缘故。
除了高旭和徐鸿之外,在场神色最镇定的当属阎应元。虽然阎应元是第一次听到高旭对满清兵力分布的概括,但这些细节都在他的预计之中。当时博洛部的满清主力开进苏州时,阎应元就知道这支铁骑力量将是江、浙两地的终结力量。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形势下,既然决定留发不留头,那么就要有应对最坏局面的觉悟。
显而易见,一旦满清的精锐主力开到江阴城下,似乎江阴的末日就要到了。
但阎应元却不这样以为。
阎应元道:“江阴历来是兵家要塞,经过历代的修葺,城墙极是坚固。而且城上的红夷火炮大大小小将近百余门,再加上这次破获君山大营的火炮,火力极是凶猛。坚城有,大炮也有,哪我们还怕什么?想想当年大明朝能在关外把满清兵死死地挡在辽东,还不是凭坚城用大炮这句老话?诸位不用担心,攻城不同于野战,任满清兵如何号称无敌,一个满兵抵得上数个绿营兵,但他们下了马攀上云梯上时,仍然与那些绿营兵一样,在城头的矢石炮火之下,仍然只是人肉之躯而已,没什么称奇。上次那个尼尔泰的死,佐证了这点。所以,就算满清铁骑再次开到江阴城下,我们仍然能让他们杀羽而归!”
阎应元的自信顿时让众人精神大振,只是阎应元那个书呆子女婿陆楷,仍然被十万满清铁骑吓得面色发白,这不是说他怕死,而是文人天生软弱于绝对武力之下的惯性。作为一介书生,四书五经很精通,但只是不通军事。高旭刚才向众人陈述的严峻现实把他骇得有点发愣了。由此看来,高旭想把这个陆楷磨砺成才,还有还长的时间要等。
阎应元的自信在一时之内仍然无法让陆楷镇定下来,陆楷说道:“如果满清兵久攻不下,但要是他们围城怎么办?”
阎应元瞪了陆楷一眼,心想自己怎么找了个这么个见不得大场面的夫婿,沉着脸道:“满清兵围城?那让他们围好了?如今江阴城内已屯积了起码数年的粮食。还怕他们围城?”
众人听罢心中大定。只是那季从孝突然说道:“我们可以大炮守城,那满清兵也可以用大炮攻城。只要轰塌一处城墙,清兵就可以蜂拥而进屠城了。”
阎应元点点头,道:“不错,如今火炮的确是攻城利器。当初清军兵临扬州城下时,也是等大炮运到之后,再开始大举攻城。可江阴是闻名天下的石头城,一般的火炮根本无法轰坏城墙,只是除了那重达数千斤的红夷大炮。江阴近海,而且江南多水,清兵想要运送红夷大炮,必须要经过水路。但经过水路的红夷大炮要是没有沉在水里,那将是高督帅的失职。”
阎应元说到后来,锐利的眼光盯着高旭道。以阎应元盘计,守卫江阴的必然是自己的二镇人马,这高旭肯定会带着一镇三镇转战别地,作为江阴围城后的外援。这个时候,谁都知道清军陆战无敌,却不擅水战。所谓术有专攻,在水上,陆战强悍的满清兵还斗不过太湖里的一个水匪。要是在这种形势下,还让清兵把红夷大炮通过水路运到江阴城下,那真是作为外援的失职。上个月,清军从长江运来的十余门红夷大炮,就让史必达这些水盗们劫掠了。
高旭点头道:“如果满清主力兵临江阴城下之后,我们会骚扰清兵的粮道,封锁水路,绝不会让清兵在长江上,在运河上运载物资。同盟军的水师陆战营将会立即筹建。大家请记住,如今在陆路上,是满清的天下;但在水路上,却是我们的天下!”
那顾三麻子听罢,立即嘿嘿笑道:“高督帅说的是,在江南的地头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兄弟。不论是咱们崇明的海盗,还是太湖里的水匪,干的都是水路买卖。这种劫掠清兵的买卖利国、利民也利已,正是我辈大展身手的时候。”
这时,众人刚才受到重创的自信又升腾了起来。满清兵野战无敌,但不擅攻城,也不擅水战。江阴城坚,炮多,粮足,兵民又众志成城,宁死不屈,怕那些鞑子作啥?
高旭又道:“从天时、地利以及人和上讲,相对于清军,我们更有优势。先说天时,那些满清旗兵都是北人,他们初下江南,且不说水土不服,光是这炎热的天气就让他们难以忍受,战力必定打个折扣。再说地利,江南水网密布,湖泊林立,不利于骑兵野战,我们可以以水战来抵消满清军陆上取上的优势。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袭击长江以南杭州以北的大运河,满清在江、浙两地掠夺的钱粮物资就别想跨过长江。就算满清的物资运到长江,而长江水面上仍然是我们的天下。”
高旭指着地图上的东西向的长江,南北向的运河,道:“在这两条丁字形的水路大动脉上,我们可以布下密集的哨探,只有水路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将来我们同盟军的水师就可以快速作出反应,该劫的劫,该打的打。满清想要南粮北调无异于痴人说梦。”
听到水路上的事,那顾三麻子就兴奋,而且听到高旭说起同盟军的水师,不由问道:“高督帅,同盟军的水师俺能不能参加?”
很显然,集卷江阴的同盟浪潮也影响了这个积年老海盗。高旭听了他的话后,向史必达一指,道:“这个是同盟军水师陆战营的统领,全权负责水师筹建。你的问题可以问史统领。”
顾三麻子与史必达同为崇明海盗,在水路上有竞争也有合作,但俩人的关系很不错。顾三麻子瞧了史必达一眼,摄于大帐那森严的气氛,顾三麻子倒没有上前打哈哈,再求个千总当当。
“最后说人和——但人和还需要说么?在满清的铁骑面前,我们正在筑就我们的血肉长城。在反抗剃发令的浪潮下,我们的同盟会应运而生。在将来的日子里,整个江南将会发出统一的吼声,那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众人的情绪已是被高旭调动起来,只听高旭又道:“其实满清铁骑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尼尔康这次领着一千满清白甲兵来到江阴。在小石湾上,我们的确见识了满清兵的战力,我们歼灭了他们五百人,我们自己也损失了三千人——其中有二千是我们江阴最英豪的汉子。他们并不是不如满清兵,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磨砺时间,他们足以匹敌。——暂且先放下对这些英雄的缅怀,我要说的是,我们总共歼灭白甲兵的数量是一千人,对不对?另外的五百人我们付出了多少?”
史必达接口道:“在峡谷,满清兵中了我们的伏击,死伤三百人。后来在撤退的时候,我们死了三十多人。”
徐鸿又道:“在小石湾的密林里,歼灭以满将尼尔康为首的白甲兵二百人,我部无一死伤。”
高旭道:“所以,同样是歼灭五百白甲兵,我们付出的代价天差地别。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一个在奇,一个在正。在正战中,满清兵身经百战,从关外打到关内,不论是临场经验和战斗技巧,远远胜于我们本质上还是乡兵的同盟军将士。我们无需否认这一些。只有正视对手,我们才能提升自己。对于越强,我们也终将变得更强。所以,该正战的时候,我们舍得以数倍数十倍的牺牲去拼;该奇战的时候,我们要懂得迂回,寻找对我们最有利的战机,对我们最有利的地形,在掌控了战场的局面之后,再狠狠给以致命一致。”
众人听罢皆略有所思。高旭的这些话相当于对发生过的战斗的总结。
“还有,在小石湾之战中,又有一条致胜之道摆在我们的眼前。”
陆楷不由问道:“什么致胜之道?”
高旭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指指着他身边的帐角之处。
众人齐齐望去,除了徐鸿,大都一副不以为然的神色。
第96章 军议(三)()
第96章 军议(三)
众人看着角落处竖立的一支毫不起眼的火绳枪,这不过是一支普普通通的鸟枪而已。
虽然在明末时期,火器在明军中的普及率已达到四成左右。但鸟枪实在有太多的缺点,比如射速慢,射程短,容易炸膛,并且在风雨天气中无法使用。相比起弓箭来说,实在没有优势。而且对于火枪的有效使用,不要说在场的如徐玉扬、何常这些一个月前还只是个平民的将领,就算是罗子牛这样有数年沙场经验的老兵,都没有真正意识到。
明军对于火枪的使用大都是散乱而又无序,在战场上无法聚集火力,也难以做到有效轮射。而且不等到清军到了有效射程之内,火枪就响了,等清军冲到近前,只有逃跑的份。一般的明军都喜欢用三眼铳,毫无准头的三眼铳以及多眼铳,在临敌时胡乱地施放之后,然后就当成烧火棒砸。
尽管在小石湾之战中,徐鸿的火枪营取得了显赫的战绩,但众人对于火枪的观感,一时之间还无法扭转过来,更不要像高旭这样把火枪的运用抬举成致胜之道。
也只有徐鸿,他一直受高旭火器致胜的理论影响,而且高旭那套照搬西方的排枪战术,在旭卫营的首战当中,的确取得了成功,直接导致了罗子牛部的反正。高旭所编撰的训练纲要之中,最主要的也就是热兵器的训练教程。至于冷兵器的营阵训练,熟读戚继光《练兵纪要》的徐鸿,根本无需高旭这个外行来班门弄斧。
高旭扫了一眼众人漫不经心的神色,也不再细说。他知道这种火器制胜论终究要把火绳枪过渡到燧发枪,取得越来越多的胜利之后,才有更大的说服力。高旭知道在十七世纪中后期,西方的燧发枪就已经开始普及了。而在东方,托大明那禁锢性极强的匠户制度,工匠地位低下,哪里有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而且制造出来的火枪频频炸膛,质量极差。虽然在明末出现燧发枪性质的“自生火铳”,却是没有推广应用。高旭在刘良佐部缴获的都是质量参差不齐的老式火绳枪。
高旭接着道:“火器制胜之道,暂时来说,的确困难重重,但随着火枪的改良,以及战法的灵活应运,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们一定会明白这一点。我决定把第三镇打造成一支纯火器营,缴获的一万多支火枪,我打算都装备到第三镇。由见山全权负责。”
对于高旭的安排,徐玉扬和何常也没有意见。徐玉扬部长于刀盾,而何常部却惯用长枪,这也决定了第一镇和第二镇的作战风格。
徐鸿在小石湾之战中已尝到了火枪的甜头,听到高旭把火枪都装备在第三镇时,心中不由大喜。虽然高旭名义上为第三镇的提督,但第三镇事实上的提督却是徐鸿。这几乎只是高旭左卫战队的第二次扩编。先是由旭卫队扩编成旭卫营,现在又由旭卫营扩编成同盟军的第三镇。高旭那带着现代风格的训兵纲要,最早就是在徐鸿的左卫战队磨刀实践。如今这些骨干都成为第三镇的基层军官。
可以说,同盟军的第三镇是高旭名副其实的亲兵镇。
高旭的意志在第三镇永远都畅通无阻。
而且在小石湾的两场战斗中,高旭火器制胜论得到了初步的实践证明,也得到了第三镇官兵的支持。
接着,高旭进入了会议的正题,那就是同盟军成军之后的作战计划。
高旭正言道:“历史永远会记得今天——在乙酉年七月初三,中华同盟军成立!那么,我们成军之后便面临着满清的强大压力,难道我们就在江阴坐以待毙么?……不!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虽然常州、苏州和松江三府之中兵力最强盛的刘良佐部被我们击溃,但我们没有沾沾自喜的时间,我们也没有沾沾自喜的本钱。我们只有趁胜追击,扩大战果,把我们的同盟旗插到我们视线之内的所有地方,让同盟宣言的呐喊响彻整个三吴之地!”
“现在我宣布,同盟军成军之后第一个的作战计划。趁着清军兵力空虚的时机,同盟军的三镇人马将向三个方向推进。”
高旭用炭笔把地图上的江阴、常州、无锡三地连成一个三角区域,然后指着江阴,道:“昨天,我们虽然取得小石湾大捷,但有大量的溃兵散落在这个区域,他们一部分会向西边的常州方向逃窜,一部分会向南边的无锡方向逃窜。他们已成惊弓之鸟,同时会把我们大捷的消息带到常州与无锡两地。为了扩大我们同盟军的声势,我们一定要穷寇必追。在追击的同时,我们要掀起各地同盟反清的浪潮,联系进军途中所遇的反清义军,趁势把本来清军驻兵不多的常州和无锡两城拿下。这样就可以与太湖上的义军,以及宜兴的以卢象观为首的反清势力呼应。”
宜兴位于常州府之南,又在太湖之西。在高老庄送来的情报之中,高旭得到在宜兴附近有一支反清力量,领头的竟是前督师兵部尚书卢象升之弟卢象观。
众人听罢高旭这个趁胜追击的计划极是兴奋,只有阎应元皱了皱眉。他认为同盟军初创,应该收缩在江阴整训,高旭这个计划太过激进。但高旭说的也有道理,龟缩在弹丸之地的江阴也过于被动挨打。如果把常州和无锡两城拿下,那个整个常州府都置在同盟军的控制之下。
高旭看着阎应元,道:“阎提督,常州府境内的行动由你的第二镇负责。”
阎应元张张嘴,却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应诺了一声,接下这个命令。
高旭又道:“阎提督,对于第二镇的常州战役,我有这样的作战方案供你参考。江阴虽然是我们同盟军的基石,但转腾的空间太小。常州战役的核心就是以攻代守,扩张江阴的防卫纵深。第一步,阎提督统率第二镇人马,挟着江阴大捷之威,以及同盟会的狂潮,守卫空虚的常州城肯定可以一战而下。然后留下一支人马镇守,比如何大哥的一营。常州光复之后,第二镇再向南朝无锡进军。常州一下,或许无兵可守的无锡不攻自破。取得无锡之后,阎提督可以留下从孝的二营镇守,你则领着三营回师江阴,与常州互为犄角,应对来自镇江方向的清兵压力。这样,江阴基地就有了一个常州府的战略纵深。”
阎应元听罢,皱着眉道:“要光复常州和无锡两城,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么?要知道博洛的主力最多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就要回师江南。而且面对镇江清兵的压力,常州与江阴可以互为声援,但无锡距离太远,而且孤城面临来自苏州清兵的压力,如何应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