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琳咧罹梢院献拧肚昂蠛菏椤返摹段饔虼凡慰家槐椤
班超平定西域,葱岭以西诸国都来朝贡。一○四年,班超差部将甘英前往大秦,走到条支,临大海欲渡,“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大,往来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就折了回来。大秦,就是统一欧洲的罗马,这时候,从亚洲到欧洲,陆路不通,甘英所拟走的,是渡红海到欧洲的一条路。安息西界船人的话,历史上说是安息要阻碍中国和罗马交通,故意说的,其实都是实情。详见洪氏钧的《元史译文证补》。中国和欧洲的交通,此次将通又阻,直到桓帝延熹初,“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这大秦王安敦,据现在史家考校,便是生于一二一年,没于一八○年的MarcusAuieliusAn。班勇平定西域,只限于葱岭以东,葱岭以西遂绝。
还有汉朝人和西羌人的交涉,这件事,是后汉分裂做三国和五胡之乱的直接原因,在第三篇里讲。
skbshge
第52章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前汉给外戚篡夺,后汉仍旧用外戚,这件事情,把后世人的眼光看起来,很觉得稀奇,然而无足为怪。我早说过,外戚是一种“特殊阶级”。凡是一种特殊阶级,不到他应当灭亡的时候,无论他怎样作恶,人家总只怪着阶级里的人,并不怪着阶级的本身,这是社会的觉悟,有一定的限度,也是无可如何的事情。
后汉外戚之祸,起于章帝时。章帝娶宋杨两个女儿做贵人,大贵人生子庆,立做太子。小贵人生子肇,皇后窦氏,养为己子。窦皇后谮杀二宋贵人,又废掉太子庆,改立肇做太子。章帝崩,肇立,是为和帝。太后临朝,用哥哥窦宪做大将军,专权横恣。和帝年长,和宦官郑众合谋,把他杀掉,这是后汉的君主和宦官谋诛外戚之始。和帝生子,屡次不育,就把皇子寄养在民间。和帝崩,皇后邓氏,到民间去收了一个“生才百余日”的儿子来,把他立做皇帝,明年死了,是为殇帝。立清河王的儿子祐,是为安帝。太后临了十五年的朝。太后死后,安帝才亲政,斥逐邓氏,用自己皇后的哥哥阎显、耿贵人的哥哥耿宝,又宠爱了中常侍江京、李闰、樊丰、刘安、陈达;还有乳母王圣、王圣的女儿伯荣等一派小人。阎皇后无子,后宫李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唤做宝,立为太子。阎后和宦官合谋,谮杀李氏,废宝为济阴王。一三二年,安帝到南阳去,死在路上。阎皇后和阎显密谋,秘不发丧,驰回京师,迎立章帝的曾孙北乡侯懿。不多时,死了。宦者孙程等迎立了济阴王,是为顺帝,杀阎显,迁太后于离宫。孙程等十九人皆封列侯。顺帝用自己皇后的父亲梁商做宰相,在外戚里,总算安分的。梁商死后,儿子梁冀接他的手,就大专权骄恣起来。顺帝死后,儿子冲帝立,一年而死。太后和梁冀“定策禁中”,迎立章帝的孙子清河王缵,是为质帝。年少聪明,目梁冀为“跋扈将军”。为冀所弑,迎立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志,是为桓帝。大权全在梁冀手里,桓帝心不能平,而满朝全是梁冀的人,只得再和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合谋,把梁冀杀掉。抄他的家产,约三十多万,减掉一年租税之半。从此以后,汉朝外戚专权的局完,宦官乱国的事情起了。
宦官的品类,固然是不齿于人的,然而他和皇帝极为接近。从来做皇帝的人,大概是闲置在深宫之中,毫无知识。天天同他接近的人,他如何不要听信。前代论治的人,也晓得这个道理,所以总要注意于皇帝的“前后左右”,使得他“罔非正人”。前汉时代,还懂得这个意思。在宫禁里侍候皇帝的,还多用些士人,而且要“妙选名儒,以充其任”。和帝时,邓太后秉政,才把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官,都改用阉人。历代君主,又都和他们谋诛外戚,于是宦官的权力大盛。不但干预中央的政治,甚至“兄弟姻亲,布满州郡,竞为暴虐”,就激成了天下的乱源。这时候,朝政日非,而风俗颇美,天下的士流大都崇尚气节。一时名士,外任州郡的,对于宦官的亲戚,无不尽法惩治。激于意气,以致过甚的行为,自然也是有的。于是宦者和士流,互相嫉恶,就激成“党锢之狱”。参看第八章第二节。桓帝死后,无子。迎立章帝的玄孙解渎亭侯宏,是为灵帝。窦太后临朝,窦太后的立做皇后,有个人唤做陈蕃,颇与有力。因此太后感激他,用他做太傅。又用自己的父亲窦武做大将军,陈蕃也是名流系里头的人,天下颇想望其丰采。陈蕃和窦武谋诛宦官,反为所杀。于是党锢之禁更严,灵帝长大之后,相信宦官,尤其死心塌地,而汉朝的天下就完了。
skbshge
第53章 官制()
汉朝的制度,大概是沿袭秦朝;秦朝的制度,又沿袭三代以前。这种制度,虽未必有什么精意存乎其间,然而去古还近,大概积弊是一天深一天的。制度是一层层地,不管理论堆积起来的;所以愈到后世,愈不切于事实,愈不合于理论,秦汉的制度,确有优于后世之处。况且后世的制度,又都是沿袭秦汉而渐变的,不明秦汉的制度,就连后世制度的真相也不能明白,所以研究秦汉时代的制度颇为紧要。
变封建为郡县是从秦朝起的,咱们现在就从秦汉时代的官制讲起。
秦和西汉,中央政府最高的官是丞相,或称相国。有时但置一人,有时分置左右丞相。后汉则以太尉,天公司徒,人公司空,地公分部九卿。称为三公,是用古代三公、九卿的官制。参看第一篇第八章第三节。太尉在前汉,为中央政府最高的武职,和丞相对掌文武,仿佛像宋朝的二府。此外又有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前汉的宰相,往往从御史大夫递升。这三种,都是中央政府最高的官。
此外又有太常,秦名奉常。掌宗庙礼仪;光禄勋,秦名郎中令。掌宫殿掖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中间曾改名大理。掌刑辟;大鸿胪,本名典客,又曾改名大行令。又有典属国一官并入。掌诸归义蛮夷;宗正,掌亲属;大司农,本名治粟内史。掌谷货;少府,掌山泽之税;谓之九寺六卿,是中央政府分掌庶务的。
带兵的官,通称校尉。而司隶校尉,主督察大奸,兼有警察的性质,权最重。带北军的中尉,主缴循京师,后改为执金吾。
治京师的官。秦朝称为内史。汉景帝时,分置左内史。武帝时,改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又把向来的都尉,改为右扶风,分治内史的右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后汉时,改京兆尹为河南尹。
外官仍分郡县两级。郡有太守,县的户数,在一万以上的称为令,不满一万户的为长,其下都有丞、尉。十里一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掌徼循,禁盗贼。列侯所食的县,唤做“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的唤做“邑”。有蛮夷的唤做“道”。
秦朝又有一种监御史,是中央政府派他出去监郡的。汉朝省去这个官,由丞相派史出去“刺郡”。武帝时,把天下分做十三部,十二部各置刺史,一部属司隶校尉。——以六条督察所部。(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二)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二千石不恤疑赦,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刻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嫉,山崩石裂,妖详讹言。(四)二十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二千石子弟,怙恃荣势,请托所监。(六)二千石远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出于六条以外的,便不问;往来巡行,并无一定的治所。后汉以后,权渐重而位亦渐尊。然而还不过是中央政府派出去的督察之官。这时候的郡,什么事情都和中央政府直接。所以秦汉时代,实在是个“两级制”。到灵帝中平五年(一九五年),因各处纷纷盗起,列郡不能镇压,改刺史为州牧;简九卿等官,出去充任;于是其权大重;而中央政府,又不久解纽,诸州牧各自据土,纷纷占据地盘,就俨然变做三级制了。
爵分二十级:(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褭,(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后来因避汉武帝的讳,改为通侯。也都是秦制用以赏有“功”、“劳”的人。
秦汉官制的特色:(一)这时候的中央政府,宰相是个副贰天子,治理天下的;九卿等官,也各有独立的职权,都是分治天下众务的;不是天子的私人。到后来,纷纷任用什么尚书、中书、侍中做宰相;把九卿的职权,也夺归六部;于是所任用的,全是天子玩弄之人,君权愈扩张无限。(二)是外官阶级少而威权重,和后世大不相同。这个有好处,亦有坏处。(三)则这时候去古还近,地方自治的意思,还有存留。《汉书·高帝纪》:“二年五月癸未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可见得这时候,对于三老等官视之甚重,和后世名存实亡的,大不相同。这其中也有许多方面的因果关系,且待后文讲到后世制度的时候,比较详论。
skbshge
第54章 教育和选举()
后世的人,都说秦朝焚烧诗书,毁灭儒术,这句话,其实是错的。马端临说:“案《西汉公卿百官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既曰通古今,则上必有所师承,下必有所传授。故其徒实繁。秦虽有其官,而甚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数十人。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澌尽泯没矣。叔孙通面谀,脱虎口而逃亡;孔甲持礼器,发愤而事陈涉有以也哉。”《文献通考》卷四十。这一段考据。颇为精详,虽然虐待其人,然而师承传授,确自有的,可见得儒学并没有绝,不过这种传授,是为继续“博士官之所职”起见,不是为教育人才起见,不过是古代“学术存于官守”之旧,不能算得学校。
到汉朝武帝时候,公孙弘做宰相,才奏请“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这才是以传授学术为目的,可以算作学校。然而营建学舍确是王莽手里的事。
案《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武帝时……来朝,……对三雍宫”。《儿宽传》:武帝东封泰山,还登明堂。宽上寿曰:……陛下……祖立明堂辟雍。师古曰:祖,始也。似乎武帝时就有太学的。而《礼乐志》又说:“……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案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雍。……”马端临说:“盖古者明堂辟雍,共为一所:蔡邕《明堂论》曰:取其宗祀之清貌,则曰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曰太庙;取其尊崇,则曰太室;取其堂,则曰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曰太学;取其四面周水圜如壁,则曰辟雍;异名而同事。武帝时,泰山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北人,名曰昆仑。天子从之以人,拜祀上帝,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修封时,以祠太一五帝,盖儿宽时为御史大夫,从祠东封。还登明堂上寿,所言如此,则所指者疑此明堂耳。意河间献王所封之地,亦是其处。非养士之辟雍也。”《文献通考》卷四十。按马氏这个说法,很确,并可同第一编第八章第四节所说,互相证明。
汉朝的学校,是逐渐增盛的。武帝置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增为百人,宣帝时增至二百人,成帝末增至三千人。后汉光武时,就营建太学,建武五年,公元二九年。明、章两代,都崇儒重道,车驾屡幸太学。其时又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期门”、“羽林”之士,皆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梁太后时,又诏大将军至六百石,悉遣子入学。本初质帝年号时太学诸生,遂至三万余人。学校可谓极盛,然而衰机也就伏在这个时候。这时候,学校人数只求其多。不讲实在。入学的,大概都是一班贵游子弟,并不是真正讲求学问的人。所以,范晔说这时候的学风,是“章句渐疏,多以浮华相尚”。又《三国志》董昭上疏说:“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土不以孝弟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这明是把一种纨绔子弟的气习,移植到学校里。讲声华的必定尚意气,所以到后来就激成“党锢之祸”。学校里都是一班贵族子弟,所以汉朝的太学生,是和外戚结党而攻宦官的。“此中消息,可以微窥”。
国家的学校虽然如此,究竟还不如私人教育之盛。《汉书·儒林传赞》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太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禄利固然是人所同欲,然而学术的兴盛,一大半的原因,也由于社会上“智识的欲望”,不容一笔抹杀。后汉则张兴著录且万人,牟长著禄前后万人,蔡元著录万六千人,楼望,诸生著录九千余人,宋登教授数千人,魏应、丁先弟子著录数千人,姜肱,就学者三千余人,曹曾门徒三千人,杨伦、杜抚、张元,皆千余人,更非前汉所及,俱见《后汉书》。私人教育,总比国家所设立的学校为盛,这个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色。
至于选举,则有两种:其(一)郡国岁举孝廉。又汉武帝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变决断,才任三辅县令。是用古代“诸侯贡士”之制,后世的人,以为这是乡举里选,却是错的。乡举三老,方和《周礼》的“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相合。其(二)则朝廷要用哪一种人,特诏标出科目,令公卿郡国,各举所知。这个却是后代制科的先声,汉朝选举制度的利弊得失,要和后世比较才见,且俟后文再讲。
skbshge
第55章 赋税()
汉朝的田赋,本来是十五而税一;景帝以后,变做三十而税一,已见前。光武中兴以后,亦是三十而税一。到灵帝时,才加天下田税,每亩钱十文,谓之“修宫钱”。
田税以外,另有一种“口税”谓之“算赋”。人民从十五岁起,到五十六岁止,每人每年出钱百二十文,谓之一算;以治“库兵”“车马”。其事起于高帝四年,见《本纪》如淳引“《汉仪注》。又有七岁到十四岁出的,每人二十钱,以食天子,谓之“口赋”。武帝时,又加三个钱,以补“车”、“骑”、“马”。见《昭帝本纪》元凤四年如淳引《汉仪注》。按《汉书·昭帝纪》,五凤四年“减天下口钱”。甘露二年“减民算三十”。“师古曰:一算减钱三十也。”成帝建始二年“减天下赋钱。算四十”。“孟康曰:本算百二十,今减四十为八十。”所谓减,都是指当年而言,并不是永远变更定额。又《贡禹传》:“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则是永远减免的。
又有一种“更赋”,亦见《昭帝纪注》引如淳说:“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为‘过更’也。”
案以上三种,第一种是“税”,第二种是“赋”,税是种田的人出的,赋是修理兵器车马等都包括在里头。的费用,全国人民都负担的。《汉书·食货志》所谓“税以足食,赋以足兵”。第三种是人民应服兵役的代价,就是课人民以“一种兵役的义务”的“变相的完纳”。
汉朝的国用,以田租为主。《汉书·食货志》说:“高祖……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所以掌谷货的大司农,是管国家财政的;掌山泽之税的少府,是掌天子私财的。所以武帝命大司农兼管盐铁,孔仅、东郭咸阳说:“山海天地之臧,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很有称颂他的意思,此等杂税,已见第五章第一节。昭帝时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要求停罢,和桑弘羊争辩了许多话,到底只罢掉一种酒酤,其余都没有动。亦见《汉书·食货志》,其两方面争辩的话,详见《盐铁论》。
skbshge
第56章 兵制()
西汉所行的,是民兵之制。人民都有当兵的义务。《汉书·高帝纪注》引如淳说:“《汉仪注》云: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陈。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又《王制正义》引许慎《五经异义》:“汉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而免。”两说相同。案今文家说,民年三十受兵,已见第一编第八章第五节。《高帝纪注》又引:“孟康曰: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之储,故二十三而后役之。”《五经异义》:“《高孟氏韩诗》说:年二十行役,三十受兵。”则汉朝人民的服力役,比古代迟三年,服兵役却早七年,或者汉代所承,实是古制;三十受兵,是儒家托古所致;亦未可知。
其兵的种类,有“材官”、“车骑”、“楼船”三种:材官是步卒,车骑是骑兵,楼船是水师。《后汉书·光武纪注》引《汉宫仪》:“高祖命天下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各有负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大约“材官”最为普通,“车骑”边郡较多,“楼船”只有沿江海的地方有。
京师有南北军:“南军卫尉主之,掌宫城门内之兵。”“军中尉主之,掌京城门内之兵。”据《文献通考》,其详可参看原书。武帝时,增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都属北军。八校尉,都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刑法志》:“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晋灼曰:胡骑永常置,故此言七也。”又有期门、羽林,都属南军。《文献通考》引章氏说:“汉初南北军,亦自郡国更番调发来。何以言之。黄霸为京兆尹,坐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则知自郡国调上卫士,一岁一更,更代番上,初无定兵。自武帝置八校,则‘募兵’始此;置羽林、期门,则‘长从’,始此。”案期门是从六郡良家子孙里选出来的,见《汉书·东方朔传》。羽林兵,初名建章营,设于太初元年。后来又取从军死事的人的子孙,养在羽林,“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见《百官公卿表》。
前汉时,各郡都有都尉,帮着太守管理武事。王国里头,则相比郡守,中尉比都尉。这种制度,都是沿袭秦朝的。后汉光武帝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七年,罢天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只留着京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