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skbshge
第18章 战国()
春秋以后,又二百五十七年,天下才归于统一。就是从前四七八年起,到前二二二年止,称为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形势,便是春秋时代号称大国的晋,分为韩、周同姓,后裔事晋的,唤做韩武子,封于韩原,如今陕西的韩城县。赵、见上节。魏。周同姓毕公高之后,名毕万,事晋献公,献公灭魏,便把魏地封他。周威烈王令魏斯、韩虔、赵籍为诸侯,事在前四○三年。这时候,晋君还在,到前四七八年,三国才废晋君而共分其地。战国时候的齐国,也为田氏所篡。田氏是陈国公子完之后,——田陈同音,就是一个字。——周安王令田和为诸侯,事在前六八六年。越灭于楚;前三三四年。而直隶北边的燕,召公姡е蟆7庥诩唬缃竦木┱住=ソサ那科鹄矗挥谑瞧搿⒀唷⒑⒄浴⑽骸⑶亍⒊⒘形吒龃蠊
七国之中,除燕最小,所处的地方又偏僻,无足轻重外。《燕世家赞》:“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在七国之中,燕国其实只算得二等国。楚国自然最强,因为春秋时代,晋楚本强于齐秦,而这时候,楚国又没有分。齐国的形势,和春秋时无甚出入。韩、赵、魏似乎力分而弱,然而“晋国,天下莫强焉”,他强国的资格,究竟还在。只有秦国,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河西的地方,为魏国所夺。又因为僻处西垂,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到孝公的元年,前三六二年。《史记》上还说“河山以东强国六。……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如今陕西的华县。滨洛如今陕西的北洛水。伊洛的洛,正字应当作雒。以北,有上郡;如今陕西榆林肤施一带。楚自汉中如今的汉中道。南有巴、如今四川的保宁县。黔中。如今湖南、湖北、四川三省交界之处。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国势可谓凌夷极了。秦孝公的元年,已是入战国的一百十七年,所以战国的前半期,列国的势力,是平均的。秦国的独强、六国的破灭,全在从前四七八年到前三六二年这一百四十一年之内。
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了。秦之盛:地势、竞争、质朴、变法。秦用兵路线。秦国的攻六国,可以分做两截看:其第一截,是“自完主义”,就是要全有如今陕西的地方。前三四○年,商鞅出兵伐魏,大败魏兵,魏入河西以和。于是魏惠王弃安邑,如今山西的夏县。徙都大梁。如今河南的开封县。秦国既除了肘腋之患,又开了一条渡河而东的路。前三二八年,秦国人又伐魏,取了上郡,于是如今陕西地方,全入秦国的版图。前三一六年,秦国又灭了蜀。蜀的地方,本是最为富饶,而且因山川之险,从战国以前,从没和别国交过兵。秦国得了这一块“处女的富源地”,更其“富厚轻诸侯”。汉高祖和项羽相持,就是用的关中的兵,巴蜀的饷。战国时代的秦,想必也有这种情形。所以《战国策》上,说他得蜀之后,“益富厚,倾诸侯”。
他进取的兵,可以把他分做三路看:前三一三年,败楚,取汉中。到前二八○年,司马错伐楚,取黔中,楚献汉北之地。明年,白起伐楚,取鄢、就是春秋时的鄢陵。邓、如今河南的南阳县。西陵。如今湖南的东湖县。又明年,白起再伐楚,拔郢,烧夷陵。在东湖县,楚先王坟墓所在。楚东北徙都陈,如今河南的淮宁县,后来又迁到寿春,如今安徽的寿县。这一支可以算是“出长江流域的兵”,攻楚的。其中又分为两支,从江汉上游,顺流而下。其“出河南的一支兵”所走的,便是如今从陕西出潼关的一条路。前三一一年,伐韩,拔宜阳。如今河南的宜阳县。从此以后,韩和东西周,都入秦人掌握之内。他却又“出一支兵于河北”:前二六二年,伐韩,拔野王。如今河南的河内县。于是上党如今山西的晋城县。路绝,上党的人不愿意归顺秦国,就降了赵。秦国的白起,大破赵军于长平,如今山西的高平县。坑降卒四十万,就攻破了上党,北定太原。于是过娘子关到直隶,出天井关到河南的路,都在秦国人手里。前二五七年,秦国就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如今直隶的邯郸县。这时候,列国救赵的兵,都不敢进,幸而有一个魏国的公子无忌,夺了晋鄙的兵,击败秦军于邯郸下,三晋才算苟延残喘了几年。前二四九年,秦灭东周,又伐韩,取荥阳,如今河南的荥泽县。成皋,如今河南的汜水县。地界直接大梁。前二四六年,秦始皇立。立后十九年,就是前二二八年,灭赵,赵国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和燕国人合兵,驻扎在上谷。如今直隶的怀来县。秦始皇派王翦驻扎在中山如今直隶的定县。以图燕。燕国的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要想刺杀秦始皇,事情没有成功。秦始皇大怒,发大兵围蓟,燕王奔辽东。前二二五年,秦灭魏。明年,攻楚,又明年,把楚国灭掉了。前二二二年,大发兵攻辽东,虏燕王喜。还灭代,虏代王嘉。明年,就把灭燕的兵南攻齐,虏齐王建。于是六国尽亡,秦国就统一天下了。周赧王的灭亡,在前二五六年。先是敬王从王城(洛邑西城)徙居成周(洛邑东城),王时,封弟揭于王城,是为东周桓公,桓公的孙惠公,又自封其少子于巩(如今河南的巩县),是为东周惠公。赧王时,又徒都西周。赧王入秦,西周君也同时灭亡。东周君又奉周祀七年,到前二四九年,才给秦国灭掉。其余诸小国,许亡于郑,郑亡于韩,曹亡于宋,宋亡于齐,鲁及陈、蔡皆亡于楚,只有卫国,到前二○九年——秦二世元年,才给秦国灭掉。
秦国所以能灭掉六国,下列三条,大约是最大的原因:(一)秦国和戎狄竞争最烈,以磨砺而强。晋在太原时近狄,迁绛之后,距敌较远。和楚竞争的“黎”、“越”二族,和齐竞争的莱荑,都不是强敌。比不上犬戎。参看第六章。(二)秦国所据的地势,和商周先世是一样。参看第四章。从这地方出函谷关攻山东,出武关攻南阳、襄汉,都是上流之势。秦国攻楚的路,和楚国先世拓土的路,也是一样。参看上节自明。(三)秦国开化较晚,所以风气朴实,国力较六国为充足。试看李斯《谏逐客书》。列举当时淫侈的事情,秦国竞没有一件。大抵文明进化已久的国,往往不免于暮气;文明程度太浅的国,因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强盛的元素都太缺乏,又兴旺不起来,就暂时强盛,也不能持久。吴越就属于这一种。战国时代的六国属于前一种。只有新进于文明的野蛮国家,最为可怕,秦国就属于这一种了。
秦国吞灭六国,我国的封建时代实在应当说是分立时代,但是封建这名词,通行已久,现在姑且沿用他。就此告终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便是“我国的分裂时代从最早可考的时代起,到底共有若干国,后来怎样渐次吞并,归于统一的”呢?这一个问题,我请在第七章里头解答。
skbshge
第19章 獯粥()
中国人决不是单纯的民族。以前所讲的,都是汉族的历史,这是因为叙述上的方便,不能把各族的历史,都搅在一起,以致麻烦。现在汉族的历史,已经讲到统一时代了,就得把汉族以外的各族,都讲述一过。
中国人向来称异族为“夷”、“蛮”、“戎”、“狄”,这四个字,是“因其所居的方位而称之”,参看下章。不是种族的名词;若用这四个字来分别种族,一定要陷于误谬的。到后世,这四个字的称呼,也有不按着方位的(譬如狄侵入东方,仍旧称他为狄是)。然而这是后起的事,到这时候,能够认明他的种族,居地虽然变换,还用旧名称称他。——种族的关系,已经纷乱得不可究诘了。
同汉族杂居最久,而关系又最密切的,便是獯粥。獯粥,又唤做猃狁,后世唤做匈奴,《史记索隐》(《匈奴列传》):“晋灼曰:匈奴,尧时曰獯粥,周曰险允。”都是一音之转;这两个字的合音,便是混,又写作昆,写作串,写作畎,写作犬,到后世又写作胡。《诗·皇矣》:“串夷载路”,《郑笺》,“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也。”《正义》:“《书传》作畎夷,盖畎混声相近,后世而作字异耳。或作犬夷,犬即畎字之省也。”代所谓西戎北狄,都是这一种人。何以知道呢?因为除这一族之外,可称为戎狄的,只有汉时之所谓羌,而据汉朝的事情看起来,羌人在古代,和汉族实在没甚交涉,看本章和第三篇所述羌人的事情自明。太史公《匈奴列传》把古代的戎和狄都混杂在一起,或讥其不能分别,殊不知道戎和狄本没有种族上的区别的。夷、蛮、戎、狄,非辨种族之词。
这一族古代的根据地,也在黄河流域;到后世,才渐次退却到阴山山脉一带,再退却而至漠北,再退却而到如今俄领中央亚细亚一带,而入欧洲。参看第二篇。误以为汉时的匈奴,在三代以前,就据有漠南北的,却是大误。漠南的南部,虽有“分散溪谷”的小种落,然而不是他重要的根据地。至于漠北,则三代以前,大抵是丁令的地方。所以《尚书大传》说“北方之极,自丁令北至于积雪之野”。
这一族的根据地,大约在汉族的西北。所以《史记》说“黄帝北伐獯粥,而邑于涿鹿之阿”;见第三章第二节。《墨子》说尧“北教八狄”;尧都太原。可见得这一族,从古以来,就占据如今直隶、山西的北半省。至于陕西,更是他的大本营。所以《史记》上说“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余岁,而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其后百有余岁,周西伯伐畎夷氏。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洛,如今陕西北洛水。可见得周从受封以后,历代和此族竞争。幽王被弑以后,此族“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诗》:“检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毛传》以为宣王时候的诗,恐不如《史记》之确。《尔雅·释地》“周有焦获”郭璞注:“令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池阳,如今陕西的泾阳县。镐,方,无可考。于是平王东迁,直到秦文公手里,才把岐丰的地方收回。见上章第一节。秦穆公时,“开国十二,辟地千里”,这是《秦本纪》上的话,《匈奴列传》说“西戎八国服于秦”。这一族在泾渭上游,便无从肆其凶焰了。其在陕西东部的,也给晋国人所攘,居于圁、洛之间,圁,就是《汉书·地理志》上郡白土的圜水,《清一统志》说是在陕西葭县入河的秃尾河。谓之白狄。《史记》说“号曰赤狄白翟”,误。其侵入东方的,谓之赤翟。赤翟的境域,从晋国的蒲、如今山西的隰县。屈如今山西的吉县。起,绵延向东,和齐、鲁、卫接界。邢、卫、宋、鲁、齐、晋、郑,都颇受其害。其种落,有东山皋落氏、如今山西的昔阳县。廧咎如、如今山西的乐平县。潞氏、如今山西的潞城县。甲氏、如今直隶的鸡泽县。留吁、如今山西的屯留县。铎辰,如今山西的长治县。都给晋国人灭掉。白狄也有侵入东方的,就是肥、如今直隶的藁城县。鼓、如今直隶的晋县。鲜虞。如今直隶的定县。肥、鼓亦灭于晋,鲜虞到战国时谓之中山,灭于赵。又有扬拒、如今河南偃师附近。泉皋、如今河南洛阳县西南。伊洛之戎,《左传》杜注“居,伊水洛水之间”。地都入于周。又有蛮氏、如今河南的临汝县,亦称茅戎,因为他本居茅津。茅津,在如今山西的平陆县。骊戎,如今陕西的临潼县。地亦入于晋。于是这一族在山、陕、直隶的南部和河南的,几于全给汉族征服,以上说赤狄白狄,据《春秋大事表》。其未尝服属的,都在甘肃和直隶、山、陕三省的北边。《史记》上叙述他的形势道:“自陇以西,有绵诸、如今甘肃的天水县。绲戎、亦在天水境。翟豲之戎;如今陕西南郑县境。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如今甘肃宁县、庆阳县境。大荔、如今陕西的大荔县。乌氏、如今甘肃的泾川县。朐衍之戎;如今甘肃的灵武县。晋北有林胡、如今山西的朔县。楼烦之戎;如今山西的崞县。燕北有东胡山戎;见下节。各分散溪谷,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列国的开拓,便是“赵有代、句注之北,句注,如今的雁门山。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河西、上郡入秦之后。秦、赵、燕三国,边于匈奴。……秦昭王时,……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集解》“徐广曰在朔方”。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亦筑长城,自造阳《集解》“韦昭曰:地名,在上谷。”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大抵这时候,这一族在甘肃和山、陕、直隶北边的,都是“分散溪谷”的小部落;所以汉族开拓,毫无抵抗之力。汉族所以要筑长城,也是防这些小部落侵盗的缘故。像后世的匈奴、突厥,……原不是长城所能防。后人议论秦始皇的筑长城,有人说他“立万世夷夏之防”,固然迂谬可笑。又有人说,筑了长城,还是无用,引后世史事为证,也是陷于“时代错误”的。其中只有一族,根据在如今河套之内的,较为强大。大约因为地形平衍。易于合群的原故。这个便是秦汉时代的匈奴了。
skbshge
第20章 东胡()
太史公把古代的戎狄算做一族,并不能算他错;然而把东胡和匈奴混在一起,实在是弄错了的,为什么呢?因为东胡之后为“乌桓”、“鲜卑”,乌桓、鲜卑和匈奴,确非同族。
《后汉书》、《三国志》都说:乌桓、鲜卑是东胡之后,东胡为匈奴所破,遗族分保此二山,因名焉。后人因把东胡两个字,当作这一族的本名,乌桓鲜卑,当作后起之名;因而有说东胡就是通古斯Tongus的译音的,依我看起来,却实在不然。为什么呢?据《希腊罗马古史》,“里海以西,黑海以北,古代即有‘辛卑尔族’居之;……故今黑海北境,有辛卑尔古城;黑海峡口,初名辛卑峡;而今俄人名乌拉岭一带曰西悉毕尔”。《元史译文证补》。《北史·魏世纪》述鲜卑二字的由来,也说“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东西相去数千里,不谋而合。可见所谓鲜卑,不是“部族以山名”,实在是“山以部族名”的。所以鲜卑部落,分布极广,而乌桓一部,从魏武帝柳城一捷后,就不复见于史,《新唐书》所载,乃一极小部落。可见得鲜卑二字;实在是此族的本名。《史记索隐》引服虔“东胡,在匈奴之东,故曰东胡”。《后汉书·乌桓传》“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索隐》引《续汉书》:“桓以之名;乌号为姓。”这么说,东胡二字,是中国人因他居近匈奴,“貤匈奴之名以名之”。好比后世称菲律宾为小吕宋。乌桓二字,是大人健者之名,是一个分部的名称。
这一族在古代,谓之山戎。据《史记·匈奴列传》,前七○六年,“山戎越燕而伐齐,齐僖公与战于齐郊。其后四十四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这一族的根据地,似乎就是燕所开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为什么呢?因为后来汉武招致乌桓,助防匈奴,所居的也是这五郡塞外;可见得所谓“却千余里”者,就是弃这五郡之地。有个说鲜卑就是《禹贡》析支的转音;(《大戴礼》鲜支渠搜,《史记·五帝本纪》作斯支渠廋)。这话似乎附会,我却以为颇为有理。为什么呢?如此说,别鲜卑氏羌,古代居地相近,而据《后汉书》所载,鸟桓、鲜卑和羌人风俗极其相类。羌俗“氏族无常,或以父声母姓为种号”,可见母有姓而父无姓,乌桓亦“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又“怒则杀其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无相仇报故也”。乌桓“妻后母,报寡嫂”,羌亦“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嫠嫂”,乌桓“俗贵兵死”,羌亦“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可为古代曾经同居之证。这一族,连亚洲的西北方和北方都有,在古代,似乎也是从中亚高原,分散出去的。《汉书·地理志》:朔方郡有渠搜县。蒋延锡说就是《禹贡》上的渠搜后世望东北迁徙的(《尚书地理今释》)这一说,假定为确。则析支也可从如今的青海,迁徙到山陕北边。再看下一节貉族迁徙的事实,则析支从山陕北边再迁徙到燕北而为鲜卑,也不足怪的了。
skbshge
第21章 貉()
东北方之族,鲜卑而外,还有一个貉。貉这一族,也有说他是东夷的,《说文》羊部:东方貉。《郑志》答赵商问。“九貉,即九夷。”(《正义》引)也有说他是北狄的,《说文》豸部:“貉,北方豸种”,《孟子·告子篇》赵注:“貉在北方。”到底哪一说可靠呢?我说都不差的;貉是始居北方,后来迁徙到东北方的。《诗·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笺》说:韩王韩城,所抚柔的,是“王畿北面之国”,又说“其后追也。貊也,为猃狁所逼,稍稍东迁”。这十五个字,便是貉族迁徙的历史。
何以知道郑说之确呢?《后汉书·夫余传》:“本秽地。”《三国志》:“耆老自说古之亡人,其印文言秽王之印。国有故城名秽城。盖本灭貉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也。”这几句话,便是《韩奕》郑笺的注脚。“耆老自说古之亡人”,就是貉族人自记其“为猃狁所逼稍稍东迁”的历史。不过《后汉书》说“本秽地”,《三国志》说“本秽貉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却是错误的。夫余就是秽貉,所以汉朝赏他的印文,还说是秽王之印,傥使夫余另是一个种族,而占据秽貉之地,那印文如何能说秽王之印呢?后汉一朝,和夫余往来极密,决不会弄错的。况且果使如此,是夫余征服秽貉,是战胜攻取了,如何说是亡人呢?貉是种族的本名,秽是水名,貉族的一支,处秽水流域的,谓之秽貉,后来亦单称他为秽。又假用秽字。《水经注》:“清漳迳章武故城西,故秽邑也,枝渎出焉,谓之秽水。”汉章武县,包括如今直隶大城、沧两县之境。这秽水,似乎就是秽貉所居的。但是他一个分部不是他的全族。何以知道呢?因为《孟子》说:“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章武决不是不生五谷的地方。可见得这一族的大部分,一定还在如今的长城之北。《后汉书》、《三国志》的四裔传,是同本《魏略》,所以错便同错。《韩奕》的郑笺,一看很不近情理,所以疑心他的人很多。然而“追也,貊也,为猃狁所逼,稍稍东迁”。实在是一段种族迁徙重要的历史。惟郑君读书极博,然后能知之。王肃不知此义,于是解溥彼韩城的韩城为涿郡方城县的寒号城(《水经·圣水注》)。燕师所完的燕为北燕国(《释文》),以便将韩侯牵率到东北方去以就貉。巧则巧矣;而不知正不必如此之心劳而日拙也。王符《潜夫论》说:“周宣王时有韩侯,其国近燕。”也就是王肃一派的话。《山海经》根据这一派话,再加之以造作,便说:“貉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更可发一大噱。所谓汉水,想必是朝鲜的汉江了。他只晓得朝鲜和燕国接界,朝鲜的南边,又有一条汉江;臆想貉国既近于燕,必定也近朝鲜;既近朝鲜,一定也近汉江;就臆造出这十三个字来。殊不知道汉江是汉武帝灭朝鲜后把其地分置四郡的南界,因为这条江是汉朝的南界,所以有汉江之名(据朝鲜金泽荣《韩国小史》,这部书,南通县有刻本)。当北燕未亡之时,这条水,尚未名为汉江也。这一派伪书的不可信如此。
貉族在古代和汉族没甚交涉;然而这一族人,东北走而为夫余,其后为句丽、百济,和中国的关系,却很深的,所以著其缘起如此。
skbshge
第22章 氐羌()
氐羌二族,在古代,大约是根据于中亚高原的;后来分为许多支,在湟水流域,青海,和黄河上流两岸的,是汉朝时候所谓羌人。在天山南路的,是汉时西域诸国中的氐羌行国。在祁连山一带的是月氏。在今四川云南和川边的,汉时谓之西南夷。均见后。其在古代和汉族有交涉的,在氐族为巴,在羌族为鬼方。
《说文》注:“巴蜀,桑中虫也。”《魏略》:《三国志》注引。“氐,……其种非一;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此盖虫之种类,中国人即其服饰而名之也。”可见此族当图腾时代,曾经用虫为标帜。参看严复译甄克思《社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