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鞑子入寇是急症,流寇则是心腹之患。很显然,杨嗣昌对抽调洪承畴、卢象升等剿寇主力北上并不赞同。
崇祯愣了一下,说道:“流寇肆虐中原,确实是心腹大患,可是建奴在京畿作乱,总不能不管吧?”
杨嗣昌答道:“臣有三策献上:一是攘外必先安内;二是足食然后足兵;三乃保民方能荡寇。”
崇祯精神一振,说:“愿闻其详。”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可以与建奴虚以委蛇,以和谈牵制,稳住京师局势后,集中兵力剿灭流寇。只要除去这腹心之患,建奴无非是疥癣之疾罢了,无论是战是和,可以从容应对。”
第585章 议和()
攘外必先安内!
这一句话石破天惊,宛若一道闪电劈开了崇祯心里的浓雾,心中一种若隐若现却不敢诉诸于口的想法蠢蠢欲动。
他装作惊讶地反问:“与建奴议和?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杨嗣昌正色道:“*******,*******。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臣愿替陛下冒天下之大不韪。”
“好,好,好!”崇祯心情激动,一连说了三个好字,也不知是说议和的主意好,还是杨嗣昌为了大义自我牺牲的精神可嘉。
见崇祯颇为赞讯,杨嗣昌大受鼓舞,继续阐释自己的三策:“今卫所糜烂,京营不堪大用,能战之军又多在陕、甘征剿流寇。陛下可增兵十二万,其中步军八万、马军四万,每年耗费饷银二百来可以拱卫京畿,二来可以增援陕北、甘肃,进退自如。”
崇祯见他随口就能说出该增兵多少,耗费饷银又是多少,一定是丁忧守制期间也未忘国事,觐见之前又做足了功课,可见是个做事的人。而且谈论起兵事来,思如泉涌,侃侃而谈,与现任兵部尚书张凤翼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不由叹道:“用卿恨晚!”
不过二百八十万两饷银对崇祯来说,简直是要了命了。他踟蹰道:“国库空虚,内帑也是无银可用,饷银从何而来?”
杨嗣昌早有腹稿,从容回答:“可加征田赋每亩一分,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此为练饷,用于训练边兵;另加征剿饷二百八十万两,专用于剿灭流寇之用。”
崇祯略微有些迟疑:“天下人可会指摘朕横征暴敛?”
“陛下若担心,那么剿饷可只征一年。”
“一年?”崇祯疑道,“一年便能剿灭流寇?”
杨嗣昌信心满满地回答:“臣有一计,只要陛下支持,两年之内则流寇可平。臣称其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这个方法用白话说就是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堵截并包围,然后加以消灭,陕西等地巡抚负责拉网,五省总督和五省总理负责“抓鱼”。
崇祯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忍不住连连点头:“甚好,便依你所说,加征剿饷和练饷。”
“陛下圣明!”
杨嗣昌一番话,说服了崇祯,从此农民的负担更为沉重,为这个王朝的覆灭留下了伏笔。
不过加征剿饷和练饷也好,增兵12万也罢,都是长远之计,近在眼前的鞑子总是要面对的,崇祯问道:“既然依卿所言,洪承畴、卢象升都要征剿流寇,不宜调动,那么可以从广东调兵吗?”
杨嗣昌这两年虽然在家守制,但是对天下大势都了如指掌,如彗星般崛起的琼海镇自然也被他看在眼里。对于这支比绝大多数明军都能打的军队,他有自己的看法。
“陛下所指就是琼海镇吧?以臣看来,总兵刘烨骄横跋扈,可以用,但不可重用。若非不得已,不要调其北上。”
崇祯叹了口气,说到骄横跋扈,现在已经变成了武将的专利,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边镇总兵官,又何止刘烨一人?辽东总兵祖大寿在大凌河之战中曾向皇太极投降,后又逃回,崇祯不仅不敢降罪,还加封左都督,后来数次召其入京觐见,祖大寿都躲在锦州城,以各种理由拒绝,平时不管谁当总督,都不敢管他,他也不服任何人管,自己又能拿他怎么样?
杨嗣昌继续说:“陛下若要解京畿之困,让鞑子退兵,也不是只有动武一途。可遣人暗中联络,探其口风,若鞑子伪汗有议和的意图,便可不费一兵一卒,以和谈退兵。至于北直隶境内的鞑子大军,可勒令各州县按兵不动,免得影响议和。”
崇祯动心了,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鞑子退兵,听上去很美好。他现在没钱给边镇发饷,每次调动兵马勤王,听到兵部、户部和勤王的部队为了粮草和饷银扯皮,就觉得头疼不已。若真的像杨嗣昌所说这么简单,倒是可以试试。
不过与鞑子其议和的提议,肯定会被千夫所指。崇祯很爱惜羽毛,不想背负这个骂名,犹豫半天没有吭声。
杨嗣昌察言观色,也看出了崇祯纠结的心态,便推荐了一个人选:“辽东巡抚方一藻与臣为旧识,且志趣相投,可就近遣人赴沈阳(后金都城盛京)与皇太极联络。”
崇祯不解:“为何不直接与奴酋阿济格磋商?”
“阿济格只是一名郡王,连亲王、旗主都不是,做不了这个主,如今鞑子大权都掌握在伪汗皇太极手中,这等大事,只能找他谈。”
崇祯考虑良久,觉得不用自己出面,可以一试,便说道:“卿可休书一封,速速送往辽东,令方一藻遣人赶赴沈阳,若皇太极有意和谈,先撤回阿济格等人,解京畿之困。”他特意交代让杨嗣昌以私人名义写信不是以朝廷的名义下令,就是给自己留下余地,事情万一暴露,可以推个一干二净。
“臣遵命。”
崇祯见杨嗣昌能懂自己的心思,非常满意,既有运筹帷幄的本事,又能揣摩圣意,和天子同心,这样优秀的臣子上哪找。他许诺道:“卿可先恢复兵部右侍郎的官职,等合适的时机,再就任兵部尚书。”
经过这一番奏对,崇祯觉得若是杨嗣昌来做兵部尚书,比张凤翼要强太多。不过张凤翼虽然平庸无能,却没有大错,而且刚刚主动请缨出京督师,暂时不能动,只能等鞑子退兵后,再设法将其调任他处,为杨嗣昌腾出位置。
杨嗣昌谦虚地回答:“本兵之位,重若千钧,臣何德何能,请陛下另选贤能。”
崇祯知道这是谦让的说辞,笃定地说:“卿不必推辞,本兵之位,非你莫属。”
第586章 海军陆战队()
大明王朝的统治者正和臣子密谋议和之际,琼海军的船队正在前往天津的途中。
如果从陆路追击,琼海军无论如何都追不上阿巴泰,只有从海上抄近路了。根据王启年打探到的消息,阿巴泰北上后要赶赴顺义与阿济格会合,那么天津是必经之路,只要从大沽口登陆,就有机会再度截住阿巴泰。
在途中,军机参谋处的参谋们已经推演了天津阻截阿巴泰的整个过程,考虑了其逃脱的可能性,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全部都是步兵的琼海军很难困住骑兵为主的后金军队——尤其是对方在昌邑已经被打怕了无心恋战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当地驻军的配合,要是能调动几支骑兵部队穿插分割,绊住阿巴泰的手脚,歼灭这支部队并非不可能。
但是刘烨是无法调动天津、保定一带的军队的,只能向京城求助。天津离京城非常近,快马加鞭,两三天就能来回,只要朝廷不犯官僚主义的错误,赶在阿巴泰到达之前,带回兵部的命令调动军队配合琼海军阻截是可行的。
严光还建议把缴获的鞑子头颅一并送去,坚定皇帝和大臣们的信心,让朝野上下都知道,琼海军是有能力阻击甚至全歼阿巴泰这一支偏师的。
几日后,船队到达了天津大沽口。
大沽口是中国明、清两朝的海防要塞,位于今天津市东南海河入海口处。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设卫,于大沽海口筑墩设炮。
明朝历来不重视海权,内陆的城池城墙越修越坚固,大沽炮台作为扼守京津的门户却疏于管理。两百多年过去了,当年修建的炮台在风雨的侵蚀下已经残破不堪,与珠江口的虎门炮台倒是半斤八两。这一南一北两个近代史上最着名的炮台,衰败到了这种地步,可见明朝海上的防御虚弱到了何种程度。
刘烨站在巍峨的“广东”号船头,用望远镜打量着远处大沽炮台锈迹斑斑的火炮和懒洋洋晒太阳的兵士,连连摇头,回头对梁小明说:“如果后金有一支过得去的水师,大军从旅顺出发,穿越渤海湾,自天津大沽口登陆,朝发夕至,可在最短的时间打到京城,哪里还用得着绕道喜峰口等地,到时边镇百万大军都成了摆设,历史恐怕也要改写,大明的国祚还会缩短。”
梁小明惋惜地说:“朝廷那些人都是目光短浅之辈,这么重要的位置,居然任其荒废。要是我来布置,竹筋混凝土的炮台加上24磅、甚至48磅的岸防炮,只要不是铁甲舰,什么船来都给他轰沉了,保管让大沽口固若金汤。”
刘烨笑道:“等将来有一天咱们接管了紫禁城再提这茬吧,现在大沽口炮台越破败越好,咱们要是想从海上登陆天津,就省了不少力气。”
梁小明习惯性地顺着这句话开始想象:“登陆天津,直取京城?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建立一支海军陆战队,作为两栖作战的兵种?毕竟陆军玩抢滩登陆不是专业的。”
刘烨瞪大了眼睛:“还建立海军陆战队,有没有这个必要?整个亚洲大陆,包括明朝、后金、日本、朝鲜,甚至安南等地,谁重视海权,谁有专业的岸防炮台?这个时空根本没有所谓的抢滩登陆一说,直接把陆军运上去就行了。”
梁小明对武器的设计、军队的建设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他不甘心地说:“就算我们潜在的敌人都没有像样的岸防炮台,但是敏感地带总有军队驻扎吧?古人还讲究个半渡而击呢!登陆作战,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在敌人有防备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迅速抢占滩地、展开阵势,就会陷入被动。别的不说,围上来给你一顿弓箭,而你的人多半还在水里没上岸,这仗还怎么打?要知道,陆军很多士兵都不会水,掉海里还要别人救呢。”
听梁小明这么一说,刘烨不好反驳了。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不能排除梁小明说的这种情况。
梁小明继续说:“陆军的主力炮种是10斤野战炮,即便比红夷大炮轻便许多,加上前车和炮架,重量也是以吨来计算,上岸时光搬运火炮就是个大工程,无法适应快速机动的登陆战。咱们的大本营在琼州,打仗都是远离本土,运输方式都是海运,建立一支小而精悍、装备精良的海军陆战队,配合大部队的行动,我个人觉得很有必要。”
刘烨忍不住问:“比起朝廷官兵和后金军队,咱们陆军的装备本来就有代差优势了,还怎么精良,难道你还留了什么宝贝?”
“宝贝倒没有,但是可以把线膛枪提上日程了。”梁小明嘿嘿一笑,“以现有的条件,能够给燧发枪拉出膛线,但是无法大规模量产,不过武装一支较小规模的部队问题不大,大不了一人一枪,手工定制,打完就废,反正咱们现在不差钱,浪费一点也没事。”
“线膛枪?”刘烨问,“为什么不能大规模量产?比现在用的枪有什么优势吗?”
“目前没有符合条件的机械设备,只能靠纯手工工艺拉出膛线,比朝廷的工匠手工一寸一寸地给鸟铳钻铳管的效率不会高多少,产量自然上不去,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障碍——最大的困难是控制游隙和精度,子弹口径小了,枪弹之间游隙过大,子弹就不会嵌入膛线产生旋转,膛线也就失去了意义;子弹口径大了,根本装不进枪管。能工巧匠手工精心打造,或许能控制这种游隙在一定的范围内,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线膛枪,但大规模量产是不用想了。而现在咱们使用的琼海式步枪是滑膛枪,精度的要求很低,枪弹之间的游隙可以很大,只要不炸膛,能够将子弹发射出去,这就够了,以现在的条件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流水线作业,所以能够大规模量产。”
第587章 线膛枪与米尼弹()
“至于线膛枪的优势嘛,和劣势一样明显。”梁小明继续解释道,“螺旋形膛线可使弹丸在空气中稳定地旋转飞行,提高射击准确性和射程,有效射程可以从一百米提升到五百米,而且基本上能做到指哪打哪——前提是肉眼能看见目标。而滑膛枪超过一百米就只能碰运气,天知道子弹会飞到哪里去。但是膛线也有副作用,子弹要嵌入膛线,装填时费时费力,早期的线膛枪甚至要随身携带一个木槌,通过敲击推弹杆把子弹敲进去。而滑膛枪精度和射程虽然远远低于线膛枪,但是可以用数量和密度来弥补,而且造价低廉、装填更方便。”
“五百米?拉根膛线就有这么大威力?我的天呐。”刘烨咋舌道,“不过子弹还要敲进去,装填速度肯定慢得令人发指了,看样子线列步兵是不可能使用线膛枪了?”
梁小明点点头:“在工业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前,前装线膛枪只是少量特殊部队使用,没法用于线列步兵,否则排队枪毙会死得很惨。最简单的才是最实用有生之年,滑膛枪乃至滑膛炮都会是主流。”
“为什么不弄几门线膛炮呢?就像手工打造线膛枪一样。”刘烨问道,“拉上膛线就能射程翻几倍,想想就过瘾。”
梁小明无语地摊开双手,解释道:“炮和枪是两码事。你也知道,咱们的枪管是熟铁——也就是低碳钢——卷成的,这种钢质地相对较软,能够拉出膛线;可是炮的材料是铸铁,硬度比低碳钢高得多,纯手工的话,你拿什么工具来拉膛线?再说了,因为膛线的存在,炮弹很难装进去,就算强行装进去了,装弹的过程中,也会因为炮弹和炮管内壁发生剧烈摩擦,膛线很快就会磨损。还有一个可能性,炮弹不比子弹,弹体内部是有发射药的,如果用锤子敲进去,爆炸了怎么办?”
“照这么说,线膛枪装弹很麻烦,如果几分钟才装一发子弹的话,除非装上光学瞄准镜当狙击枪用,否则还不如一分钟三发的滑膛枪呢!”
“也没那么夸张,再说咱们可以用米尼弹,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刘烨疑惑地问:“米尼弹听起来有些耳熟,这又是什么东西?”
“说来话长。简单来说,就是子弹底部做成中空的,然后塞个软木,利用尾部扩张原理,让直径小于枪膛的子弹能够像滑膛枪那样顺利装弹,发射的过程中又能够让弹体扩张,贴合膛线,达到提高精度和射程的目的。”
刘烨忍住了抱怨几句的念头,说道:“听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改变思路的问题,不要告诉我,以前不做这个线膛枪和什么米尼弹那是因为没有需求”
“恰恰相反,手雷和榴霰弹是因为没有强烈的需求,而且性价比不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使用。但米尼弹是确确实实有难度:膛线的问题先放一边,米尼弹和普通滑膛枪的铅弹不一样,需要专门的模具铸造,首先就是铅锡比例的问题。—必须保证在2:1的比例,因为这样软硬度适中的合金才会让米尼弹在枪膛内膨胀、在膛线的作用下旋转,同时提升气密性———为了解决膨胀时在膛线挂铅的问题,子弹表面还需要打蜡。其次就是通用性的问题,不同的工匠造出的线膛枪和米尼弹不会完全一样,就算同一个工匠造出的枪和子弹都不会一样,张三做的米尼弹给李四未必能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按照公差来分组,保证分到士兵们手中的米尼弹尺寸大致上符合要求。”
“听起来挺麻烦看来确实只能给小规模的精兵装备了。”一听造个子弹都这么复杂,而且子弹无法保证能通用,刘烨立刻放弃了大规模装备米尼枪的念头,“只是这个线膛枪和海军陆战队又有什么联系?”
“嘿嘿”梁小明狡黠地笑了笑,“有联系的,你答应我建立海军陆战队,我就下大力气弄出米尼步枪出来。”
卧槽,**裸的威胁啊!
刘烨无奈地点头:“你的提议我会认真考虑的。”虽然不能大规模装备部队,但是拥有这种武器的诱惑还是无法拒绝。
这时船队已经到达了大沽口炮台附近。虽然挂了朝廷官兵的旗帜,但是这么庞大的船队还是把炮台守军吓得够呛,连忙派人乘坐小舢板赶来去询问这些都是什么人。当听说是来自广东琼海镇的营兵后,来人下意识地说:“没有兵部的调令,营兵不得离开驻地,也不能从大沽口上岸”
负责交涉的林三不耐烦地推了他一个跟头,指了指战舰侧面刻意打开的炮窗,说道:“咱们是来打鞑子的,兵部的调令可以补办,你们几个小卒子就不要不识抬举了。”
来人看到了炮窗里面黑黝黝的炮口,打了个冷战。大沽口虽然没几门像样的炮,但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这么粗大的炮口,只怕几炮下来就能让大沽口炮台灰飞烟灭了。
“是是,说错话了,请贵部上岸。”
天津港在后世是世界等级最高、中国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吞吐量世界第四的综合性港口,现在港口虽然没有完全开发,但是停泊庞大的船队毫无问题。这个时空因为各种因素,海运并不是主流,最重要的漕运走的是大运河,整个天津港除了一些商船,繁华程度远不及相隔不远的运河码头,海港倒像是让琼海军船队包场了。
停泊靠岸之后,琼海军开始有条不紊地下船登岸,刘烨等首脑人物站在岸边看着自己的军队登陆。
刘烨看了半天,发现数量庞大的军队离船上岸确实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10斤野战炮的装卸,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是非常棘手的事。这还是琼海军纪律严明,才能保证秩序井然,换做其他军队,只怕鸡飞狗跳,一天时间都不够,这种时刻如果敌对势力突然杀出,来个半渡而击,登陆的一方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第588章 毛遂自荐()
观察了登陆的全过程后,刘烨对梁小明说:“你说得也不无道理,建立一支精悍的机动部队,依托咱们海上强大的力量,配合大军登陆战,看来很有必要。”
梁小明眉开眼笑:“你想通了?其实海军陆战队就是一支军队的精锐,不光是登陆战,很多场合下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你想把海军陆战队打造成特种部队?可是已经有秦天的特战队了,是不是重复了?”
“不不不,两者不重复。一个侧重陆上,一个侧重海上,一个可以深入敌后城池渗透破坏,一个可以沿着海岸线随时发动精确打击。”
刘烨笑道:“瞧你说的,我都被你说动心了。”
他沉吟片刻,终于作了决定:“看在你这么卖力游说的份上,就试试吧。由你担任海军陆战队的总顾问,负责武器的研发、训练以及作战任务的指导。至于这支部队的主官人选”
严光等军队高层人物都在两人身后,听到了这番对话,明白将军又要建立一支新军了,虽然不明白所谓的“海军陆战队”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听起来不明觉厉的样子,关键是很受重视,也不知道这个部队主官的位置花落谁家。
这时李飞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将军,属下想毛遂自荐,担任这支新军的长官,请将军成全。”
“你?”刘烨皱眉道,“可是你是‘广东’号的舰长,怎么能身兼数职?”
李飞平静地说:“属下愿意放弃舰长一职,请将军另选贤能。”
“胡闹,军中职务不是儿戏,想要就要,想丢就丢。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军队岂不是乱套了?”刘烨脸色沉了下来,“你退回去,我今日就当没听过你这句话,如果再不知进退,小心陆战队的职位得不到,舰长的位置也丢了。”
李飞是海军的人,海军舰队司令高杰对这个遇事冷静、头脑灵活的舰长很欣赏,眼见他被刘烨呵斥,有些着急,赶紧去拉李飞,想让他放弃这个荒唐的打算。于公于私,他都要劝阻对方。
于公,李飞作为海军最大的舰艇——永乐级战舰“广东”号的舰长,是高杰手下最重要、最得力的干将,不可或缺;于私,他和李飞都是中途加入琼海军,而且海军和陆军有天然的隔阂,他们两人加上降将范博梅尔,平日都游离于本土将领的圈子之外,多少有些同病相怜,私交也很好,不忍心看他触怒刘烨,两头落空。
李飞挣脱了高杰的手,坚定地说:“将军说得没错,军中的职务不是儿戏,属下也不愿破坏军中的规矩,便正式向将军请辞,辞去舰长一职,愿为陆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