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大司马-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记得前年赵、宋、燕三国联合攻伐齐国时,赵主父曾带着蒙仲前往齐国北方(饶安)一带与燕王职商议大事,当时蒙仲曾仔细观察过燕国的军队,且私底下对燕国军队做出了非常低的评价。
据蒙仲当时的观察,燕国军队的士卒相比较赵国、宋国的士卒,实力弱小且不得章法,简直就跟没有经过训练一样,纵使是剧辛、赵奢二人统帅那样的军队,又如何能抵挡住齐国的进攻呢?
更何况,倘若齐国准备在今年开春时进攻燕国,剧辛、赵奢二人还未必能赶上这场战争。
想来想去,蒙仲都不觉得燕国能挡住齐国。
而燕国一旦战败,齐国必定会将矛头针对宋国,毕竟在赵国发生剧变、燕国战败臣服的情况下,宋国是齐国周边唯一还抱持敌意的国家,因此,齐国必然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宋国这边,这对于宋国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
更要紧的是,相比较地域偏僻、国内亦不繁荣的燕国,宋国处于中原最繁华的地段,像彭城、陶邑、商丘等繁华的城池,齐国早就对它们垂涎不已,因此不难猜测,在迫使燕国投降后,齐国必定会立刻加紧进攻宋国。
一想到这里,蒙仲的心情便沉重了几分。
仿佛是猜到了蒙仲的心思,孟子宽慰他道“齐国与宋国的战争,老夫无法左右,但倘若仅仅只是蒙氏一族……”他顿了顿,旋即说道“若日后事情当真落到无法挽回的局面,你可以去请田章相助,相信他有能力庇护你蒙氏一族……”
孟子口中的田章,即是匡章。
以匡章在齐国的地位,庇护蒙氏一族易如反掌,说得难听点,凭借着蒙仲与匡章的关系,纵使宋国被齐国覆亡,蒙氏一族亦能在齐国立足,得享一席之地。
但是蒙仲也知道,这是除非万不得已才可去走的最后的退路,毕竟匡章虽然可以庇护蒙氏一族,但齐国国内其他家族是否愿意接纳蒙氏一族,这就不得而知了。
无论是贫是富、是强是弱,终归还是自己的国家最好,彼此不至于会有太多的排挤、敌意与轻视。
更别说匡章现如今也已经五十多岁了,虽然目前身体还算硬朗,纵使他日后能出面庇护蒙氏一族,又能庇护多久呢?
想到这里,蒙仲还是决定尽快前往彭城,将赵国发生巨变的事告诉宋王偃与惠盎,希望他们能尽快想出对策。
鉴于蒙仲急着前往彭城,孟子亦未挽留,只是叮嘱他莫要放松学问,并且有空闲时多来看看他,毕竟他还是很看好蒙仲的。
次日,蒙仲便告辞了孟子,带着乐毅、蒙遂等人前往宋国彭城。
临行前,孟子亦赠送了蒙仲一些儒家书籍。
邹国往南即是滕县境内,也就是曾经的滕国,从这里起就已经是宋国的领地,因此蒙仲倒也不必担心会被城内的卫兵抓起来盘问,只不过他们身上仍穿戴着赵国的甲胄,因此还是谨慎些为好,万一出现误会导致他们被宋国的卫兵抓起来,那可就太丢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滕国覆亡已经过了两年,曾经在战争中几乎被摧毁殆尽的滕县境内,如今亦得到了发展,在蒙仲等人穿越滕县的途中,他们看到曾经因为战争而被摧毁的那些乡邑,再次发展起来,有了人烟,只是不清楚这些乡邑归属于哪些家族。
仅两日后,蒙仲等人便抵达了「南湖(微山湖)」,到这里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这座湖泊的东西两岸,皆设有宋国军队驻扎的水寨,虽然宋国并不禁止国内的百姓在湖泊内捕鱼,但考虑到蒙仲一行人个个身穿着赵国的甲胄,且还佩戴着兵器,在湖泊边驻扎巡逻的宋国士卒,怎么可能轻易让他们过河?
“先去试试吧,实在不行,就只能借用我义兄惠盎的名声了。”
蒙仲对蒙虎、乐毅等人无奈地说道。
其实在路过滕县的时候,蒙仲就考虑过这件事,但问题是宋王偃派往治理滕县的那名官员蒙仲根本不认识,对方凭什么相信他的说辞呢?
纵使蒙仲说出他义兄惠盎的名讳,对方多半也会派人到彭城求证一番,这一来一去,岂非又要花不少时间?
因此蒙仲才决定先到南湖看看情况,倘若这边的防备并不森严的话,他可以想办法拜托当地的渔船将他们载到对岸。
没想到,南湖这边的防守还挺严的。
无奈之下,蒙仲一行人主动与当地的驻守士卒接触。
可能是因为口音的关系,那些宋国士卒并未为难蒙仲等人,当即就将蒙仲等人带到了驻将「曹选」面前。
而这个曹选,蒙仲并不陌生,此人正是宋国军司马景敾麾下的舆司马,当年蒙氏一族跟随景敾攻伐滕国时,蒙仲亦多次跟着蒙擎、蒙挚两位叔父与曹选接触,彼此虽说没有什么交情,但至少是认得的。
果然,曹选亦认得蒙仲也对,作为宋王偃身边重臣惠盎的义弟,就连军司马景敾都要给蒙仲几分面子,曹选岂会不认得蒙仲?
“蒙小兄弟怎么会来南湖?而且还穿着……这似乎是赵国的甲胄?”
对于蒙仲等人的到来,曹选感到十分惊奇。
蒙仲亦没有隐瞒什么,如实说道“前年在下跟随李史大夫前往赵国,去年时,赵国发生巨变,在下因故逃回宋国,现有紧急要情需亲自呈禀大王与惠大夫,希望曹司马派船载我等过河。”
因为蒙仲乃是惠盎的义弟,且又有紧急要事,曹选不敢怠慢,当即吩咐士卒用船将蒙仲等人载到对岸,还给了蒙仲一份路引,以免蒙仲等人被宋国的士卒拦下。
凭借曹选给予的这份路引,蒙仲等人轻松就进入了南湖西岸的沛县,然后在城内驿馆歇息的一宿后,继续马不停蹄地前往彭城,终于在三月二十四日,抵达了彭城。
进入彭城后,蒙仲按照记忆,直接来到了义兄惠盎的府邸,可惜惠盎此时不在府内,因此蒙仲等人便在府内前厅等候,顺便请府上的下人帮忙向惠盎传讯。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左右,就见惠盎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待见到蒙仲后,眼眸中闪过几丝惊喜、几丝困惑。
“阿仲?你何时返回宋国的?”惠盎惊喜地问道。
此时蒙仲亦不得打招呼,连忙说道“义兄,赵国发生巨变,公子章与田不禋叛乱失败,相继伏诛,连累赵主父亦死于逃亡途中……”
“什么?……走,随我去见大王,到时再细说此事。”
惠盎闻言色变,亦顾不得听蒙仲细说,当即拉着蒙仲前往王宫。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skb6wswl
第191章剧变的形势二合一()
『s求月票~求订阅~』
以下正文
仅一刻时之后,惠盎便带着蒙仲急匆匆地来到了王宫,再次请见宋王偃。
当时宋王偃刚刚从正殿来到宫内的校场,准备传唤几名蓄养几名剑士,欣赏一下剑士们的剑技,忽听闻惠盎前来求见,心中亦不觉有些奇怪,毕竟当日整个下午惠盎都在缠着他,与他商议国内的政务,宋王偃好不容易才将这位忠诚但做事过于严谨的爱臣打发走。
不得不说在许多臣民眼中,宋王偃性格暴躁,因此被不少臣民所敬畏,但朝中亦有不惧他的臣子,比如惠盎,再比如教授太子戴武学业的老师薛居州。
对于这些位犯起拗劲来连死不毫不畏惧的臣子,某种程度上宋王偃还是感觉挺头疼的。
尤其是惠盎,别看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可一旦犯起拗劲来,纵使宋王偃提着剑架在其脖子上亦毫不退让,好几次弄得宋王偃险些下不了台毕竟他只是想让惠盎屈服,又不是真的要杀了这位忠诚而兢兢业业的臣子,杀了惠盎,谁替他处理国内繁重的政务呢?
正因为这个道理,偶尔有时候纵使宋王偃被惠盎弄地心中暗恨,甚至于恨地牙痒痒,却也不舍得杀掉这样一位优秀的臣子,从而导致宋王偃这般的“暴君”,有时在惠盎面前也得稍微小心一点,免得这位臣子又用什么大道理来劝谏他,说得他心烦。
因此,当随后看到惠盎大步朝着自己走来时,宋王偃亦忍不住率先解释道“惠盎,寡人处理了一日政务,此时到校场观看剑士比试武艺,聊以解闷,这总不算什么吧?”
“唔?”
此时刚走到宋王偃身边的惠盎愣了一下,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正站着的那些剑士们。
若换做在平日,他肯定会劝说宋王偃,比如说叫剑士相互比试不但浪费人才还浪费国力,与其让这些拥有精湛剑术的剑士在无聊的比斗中负伤甚至死亡,还不如让他们到军中发挥力量,但此时此刻,惠盎却没有心情规劝宋王偃,只见他走上前几步,压低声音说道“大王,我弟蒙仲从赵国逃回,言赵国发生巨变,赵公子赵章与田不禋起兵夺权失败,连累赵王雍亦死于逃亡途中……”
“什么?!”
宋王偃闻言面色巨变,他此时才注意到,阔别一年多的蒙仲,此刻正跟在惠盎身后。
“去大殿!”
乍然得悉这样的噩耗,宋王偃亦无心欣赏剑士们的剑术,当即带着惠盎与蒙仲来到宫内的正殿,并吩咐殿外卫士暂时不许任何人进入。
旋即,宋王偃便转头询问蒙仲道“蒙仲,究竟怎么回事?据寡人所知,赵章与田不禋应该是占据上风才对,怎么会事败?”
听他这口风就不难猜测,对于赵国国内发生的事,宋国也不是一无所知,相信宋国亦派了不少奸细混在赵国,关注着赵公子赵章与赵王何这对兄弟间的夺位之事。
“起初公子章确实是占据上风,甚至一度率军攻到邯郸,但因为军司马牛翦的倒戈,致使赵章功亏一篑,于邯郸一败涂地。”
说着,蒙仲便将整个沙丘宫变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宋王偃与惠盎,只听得君臣二人频频皱眉。
最终,当听说赵主父死于灵丘时,宋王偃难掩心中的震撼,难以置信地问蒙仲道“当真?赵雍当真死了?”
蒙仲点点头说道“千真万确,赵主父过世之时,在下正在其身旁……”
宋王偃闻言张了张嘴,旋即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而在旁,惠盎亦不知该说什么。
要知道,赵主父与公子章,乃是赵国国内对于「赵宋之盟」的两大支持者,其中,赵主父与宋王偃相识三十年,彼此有着共同的利害;而公子章,则是因为一直得到宋国在背后的支持,且成婚的女子亦是宋王偃的女儿,故而对宋国始终心存好感。
可没想到一场政变,赵主父与公子章竟双双身亡。
“愚昧!简直愚昧!”
足足过了半响,宋王偃忽而怒骂出声“竟躲在幕后,叫儿子出面起兵夺权,这还是寡人当年认得的那个赵雍么?!”
说罢,宋王偃猛然转身,语气严厉地质问蒙仲道“你当时为何不曾劝说赵雍亲自出面?若事发时,赵雍亲自出面,想来早就拿下邯郸了!”
蒙仲并不反感宋王偃此时的愤怒,但也并不畏惧,闻言神色寂寞的说道“在下劝说过,奈何赵主父爱惜名声,不愿落下「夺子之位」的恶名,不肯听从在下的劝说……”
听闻此言,宋王偃面色阴晴不定地盯着蒙仲,见蒙仲神色坦然并无丝毫闪躲,便已知蒙仲所言非虚,旋即忍不住长长叹一口气,摇着头喃喃连说“愚昧”、“愚昧”。
轻轻拍了拍蒙仲的肩膀,仿佛是在表达对刚才严厉质问蒙仲一事的歉意,旋即宋王偃长叹说道“这可真是万万没想到,当初寡人初见赵雍时,赵雍年纪尚不及弱冠,但却有着一颗雄主之心,纵使面对秦、魏、燕、楚、齐五国的威胁,亦毫不畏惧,亲自赴我宋国约见寡人,言及联合宋韩抗拒诸国之策,言辞涛涛,豪气万丈……呵,不曾想仅过三十年,当年的雄主,却成了一个贪图虚名……之辈。”
在说这番话时,宋王偃的脸上流露出浓浓的痛心与惋惜之色。
可能蒙仲并不清楚,但宋王偃与赵王雍,两者却真是有着三十年交情的知己,毕竟在中原各国的君主当中,唯宋王偃与赵王雍的性格最为相似,二者皆崇尚武力,且拥有着使国家变得更加强盛的野心。
更重要的是,因为国力的限制,使得宋王偃清楚认识到他宋国短时间内至少在百年内没有与秦、齐两国争霸中原的能力,因此他决定效仿曾经的「晋宋之盟」,助赵国称霸中原。
待等赵国称霸中原之后,赵国亦会反馈宋国哪怕日后的赵王其实并不情愿,但在秦、齐两国的威胁下,赵国也只能扶持壮大他们的盟国宋国,与秦、齐两国抗衡。
不错,在宋王偃与赵王雍的构想中,赵宋之盟本该是长达百年的盟约,就像当年的晋宋之盟那样,从晋国称霸初期到晋国逐渐衰弱的末期,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宋国始终是晋国坚定不移的盟国。
在那期间,宋国一次次帮助晋国对抗楚国,而晋国,亦陆陆续续给予宋国回馈,比如说宋国吞并曹国那件事,没有晋国的默许与暗中支持,其余中原各国如何会坐视宋国吞并曹国,占据像陶邑那种纵使在今日仍然是世上最繁华城市之一的城池?
所以说,效仿晋宋之盟而缔结的赵宋之盟,这对赵国与宋国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稳固盟约,称得上是当今世上最牢固、最可靠的盟约。
只可惜赵主父与公子章一死,赵国恐怕再也没人会稳守这份盟约。
此事对于赵国会有什么影响,此暂且不论,但对于宋国而言,这是非常不利的,毕竟没有赵国在旁相助,宋国就将单独面对来自齐国的威胁,虽然宋国其实亦不弱,但单独对抗齐国那样的国家,这难免还是有点吃力的。
此时,惠盎在旁皱眉说道“大王,据我弟所言,赵国的新君赵何尚年幼,臣担心赵国的国政会受安平君赵成与奉阳君李兑二人的把持,此二人一向亲善齐国,恐怕会影响赵、齐、宋三国的关系……”
“唔……”
宋王偃沉着脸微微点了点头,旋即吩咐殿外的卫士道“来人,请仇相到殿内议事!”
他口中的仇相,即赵主父此前派来的遣臣仇赫。
大约一刻时之后,听闻召唤的仇赫便来到了殿内,待瞧见殿内除了宋王偃与惠盎外,居然还站着惠盎的义弟蒙仲时,仇赫亦感到颇为意外。
因为当初曾在宋王偃面前被蒙仲说得哑口无言,这使得仇赫不敢小觑蒙仲这个尚未弱冠的少年。
“咦?这不是惠大夫的义弟蒙小兄弟么?在下听说小兄弟前往赵国,在赵主父身边得到重用,还做了一件‘大事’,怎么会忽然回国?”
可能是没有注意到殿内的气氛,刚刚走入殿内的仇赫笑着与蒙仲打着招呼,直到他看到蒙仲勉强地对他露出几分笑容,他这才感觉情况有点不对劲。
而此时,宋王偃亦没有隐瞒什么,指着蒙仲对仇赫说道“蒙仲此番是逃回国内的,只因为公子章起兵事败,连累赵王亦毙于逃亡途中……蒙仲,你来解释吧。”
见此,蒙仲便简单向仇赫解释了一通,只听得仇赫满脸骇然,比宋王偃与惠盎还要激动。
这也难怪,毕竟跟赵肃侯时期就已在赵国出仕且担任要职的肥义不同,像仇赫、楼缓等非中原人出身的异族人,他们都是被赵主父亲自提拔的臣子,赵主父对于他们有着知遇之恩,因此当得知赵主父毙于逃亡途中时,仇赫难免有些激动,瞪着眼睛询问蒙仲道“何人、何人敢危害赵主父?”
蒙仲犹豫了一下,最终出于某些原因,还是没有说出赵王何“是安平君赵成与奉阳君李兑。”
“……”
仇赫张了张嘴,攥着拳头把一张脸憋地涨红。
此时,蒙仲终于能从这位言行举止极似中原人的宋相身上,
看出几分匈奴人的狠厉之色,仿佛恨不得径直杀到赵国,将赵成、李兑二人大卸八块。
“仇相暂且平息心中怒意。”
在旁的惠盎见仇赫如此激动,便提醒道“当务之急,是想出一个对策。”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宋王偃,见后者微微点头示意,便对仇赫说道“以我之见,赵国的巨变已然成为定局,且赵王与赵公子赵章皆已身亡,我宋国已无立场再介入赵国,只能尽量与赵国保持当前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大王派遣使者前往赵国,恭贺赵国的新君平定叛乱,顺便看看,这件事是否还存在转机。”
他所说的转机,其实指的就是安平君赵成、奉阳君李兑等人看待宋国的态度,只要这两位权臣仍然愿意维持赵国与宋国的盟约,那么,虽然宋国失去了赵主父,失去了最稳固的盟约关系,但最起码赵宋两国还能存系一份普通的盟约虽然这种盟约,就跟当今世上大多数国家间的盟约那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撕破,但有总比没有好。
听了惠盎的话,仇赫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抬头询问惠盎道“惠大夫的意思是,希望在下前往赵国,去探探赵国的口风?”
惠盎还没有开口,就听宋王偃在旁说道“寡人叫李史与你一道前往,你二人想办法见到赵国的新君,向其陈述利益,另外,亦要尽量与赵成、李兑拉拢关系,若是赵成、李兑二人趁机提出什么要求,只要那些要求并不过分,你都可以答应下来。……仇赫,这件事由你负责最为合适,你意下如何?”
仇赫沉默不语。
不得不说,仇赫一直很清楚他在宋国的地位。
别看他在宋国乃是高高在上的国相,但说到底,他是赵主父派来的遣臣,为了是沟通赵宋两国的联系,调和两国的利害纠纷,可如今赵主父一死,赵宋两国的关系岌岌可危,那么他在宋国,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他跟惠盎,是完全不同的。
倘若他仇赫想要保住宋相的职位,那么就必须按照宋王偃的吩咐前往赵国,想办法稳固赵宋之盟,否则,失去价值的他,注定将失去在宋国的地位与权力。
说白了,这是他无法拒绝的。
“臣……尽力而为。”
拱了拱手,仇赫满脸忧愁地接下了这桩差事,旋即颇有些魂不守舍地离开了大殿。
仇赫离开后不久,宋王偃又与惠盎简单谈论了几句有关于“新盟国”的事毕竟,万一赵宋两国的盟约守不住了,那么,宋国就必须找到另外的盟国,联手对抗齐国。
而事实上,宋国除了赵国以外,与秦国亦是盟友,但问题是秦国距离中原太远,秦宋两国之间隔着三晋,此前赵主父还在时,赵国可以作为连同秦宋两国的桥梁,但如今赵主父不再了,万一赵国倒向齐国,切断了秦宋两国的关系,那么秦国这个盟国,说实话还真帮不上宋国什么忙最多只能通过对三晋施压的方式来帮助宋国,而无法直接出兵帮助宋国对抗齐国,因为三晋不可能让秦国踏足中原。
因此,倘若宋国注定要失去赵国这个盟国,那么他们必须在魏、韩、楚三国之中,再找到一个愿意与宋国联盟的国家,联手对抗齐国。
不得不说,这件事难度很大。
首先说魏韩两国,之所以要将魏韩两国捆绑起来介绍,那是因为随着赵国的崛起,魏韩两国西边受到秦国威胁,北边受到赵国威胁,不得不联合起来,因此在很多时候,魏韩两国都是同进同退,以免被个个击破。
而魏韩两国之间的盟约,则是以魏国为主,作为三晋中的老牌强国,魏国的实力其实已经被赵国所赶超了,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当今之上,排除掉秦、齐、赵这三个最强大的国家以外,排在第四的那肯定就是魏国,而并非楚国。
但麻烦的是,魏国与齐国的关系,一直都是藕断丝连、眉来眼去,当年张仪还在世时,魏国不得已只能屈服于秦国,但张仪早就过世,魏国再次与齐国缔结了盟约虽然这份盟约其实也并非有多么牢固,但至少是一份盟约,宋国想要说服魏国联合对抗齐国,说实话不是那么容易。
韩国没什么好说的,只能与魏国抱团抗拒秦国、赵国、齐国,它与魏国的关系是合则并存、分则必亡,倘若魏国拒绝与宋国结盟,韩国绝不会无视魏国的态度与宋国结盟。
说完魏韩两国再说楚国,楚国与宋国、齐国接壤,其实是最能直接帮助宋国的国家,但问题是,自楚怀王被张仪欺骗,以“六里地”就断绝了与齐国的结盟关系后,楚国的国运便一落万丈,先是在报复秦国的战争被秦国击败,战死近十万军队,随后又被秦国趁机进攻,连带着魏韩两国亦趁机进攻楚国,导致楚国频频战败失地,最终,就连亲自前往秦国乞和的楚怀王,亦因为被秦国扣押而死在秦国。
而如今继位的楚王熊横,便是楚怀王的儿子,据说那是一个昏庸荒淫的君主,明明秦国咄咄逼人,屡屡攻占楚国的城池,可楚王熊横却不思进取,每日混迹于酒色与美人之间,毫不听取国内贤臣「屈原」等人的劝谏。
此时的楚国,暂且不提楚国因为「楚怀王死于秦国」一事与秦国结下了难解的国仇,使得很多楚人提及秦国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