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大司马-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来是他今日得到了薛邑,心情不错,不想把局面弄僵;二来是他发现蒙仲的实力似乎是有了很大长进,想来是在沙丘宫变与齐宋之战中,一刀一剑与敌人搏杀时磨砺出来的。
他身边那些剑士,如今未必是蒙仲这种从战场上走出来的悍卒的对手。
更别说,他发现蒙仲手中似乎还有一柄非常锋利的利剑,以至于方才一剑就轻易斩断了那名卫士的剑,一旦真打起来,说不定那蒙仲一剑就斩断他剑士手中之剑,继而再复一剑顺势就将那名剑士给杀了。
田文很清楚,那小子可是个狠角色,当初率信卫军屠杀他五百名剑士时毫不留情,眼睛都不眨一下。
想到这里,田文微微摇头对夏侯章说道“算了,今日心情好,就不与他计较了。”
见此,夏侯章亦回到了自己的坐席,似笑非笑地在远处打量着蒙仲。
还别说,夏侯章的态度算是好的,至少相比较田文手底下那些一看到蒙仲对他报以仇恨、敌意目光,甚至立刻拔剑想冲上来的剑士,夏侯章算是最冷静的那位了。
而在田文与夏侯章私下谈话的期间,蒙仲亦在跟冯谖交谈。
倒也不是他与冯谖有什么交情,只不过是因为在田文身边这群人当中,唯冯谖最冷静,懂得以大局为重,不至于因为当年的恩怨就恶言相向。
说起来,在今日的宴席中,蒙仲也见到了不少田文身边的剑客,但唯独没有见到魏处,于是他问冯谖道“怎么不见魏处先生,魏处先生不在魏国么?”
听闻魏处,冯谖脸上的笑容僵了僵,旋即长叹了一口气说道“魏子……故去了。”
“怎么回事?”蒙仲吃惊问道。
见此,冯谖简单向蒙仲解释了一番。
原来,前两年齐王田地就因为“田甲劫王”一事怀疑过薛公田文,认为田文与田甲合谋,为此,魏处赶赴齐国,在齐王宫前拔剑自刎,用自己性命向齐王田地保证,保证田文并无牵扯其中,这才让齐王田地打消对田文的怀疑。
不曾想才过一年多,齐王田地竟再次怀疑薛公田文与叛臣田甲有干系,魏处可谓是白白牺牲了。
“薛公为此深恨齐王,蒙司马切莫在薛公面前提及,无论是齐王田地还是魏子。”在叹了口气后,冯谖低声提醒蒙仲道。
听闻此言,蒙仲颇感意外地转头看了一眼田文。
他必须得承认,虽然田文的胸襟器量远不如传闻中那么大,但是对于他身边愿意追随他的门客、剑士,田文确实是做到了厚待,无论说他是重情义也好、护短也罢,倒也并非是无情无义之辈。
只不过对于外人嘛,这田文就完全没有这份宽容与袒护了。
约两个时辰后,酒足饭饱的李史与蒙仲、蒙遂、乐毅、荣蚠四人,在冯谖的相送下离开了薛公田文的府邸。
此时,李史终于忍不住问道“蒙小兄弟,你与薛公田文……”
不得不说,今日刚刚见到田文时那会,着实是把李史吓得不轻。
“只是些过去的恩怨罢了,李大夫,不如你先回驿馆吧,我等随意在城内走走。”蒙仲笑着说道。
李史有心想了解蒙仲与田文的恩怨,但又不敢逼问,只好点点头率先乘坐马车离去。
他这一走,蒙仲脸上的笑容顿时就收了起来。
在旁,乐毅淡淡说道“看来田文并没有与我等化解恩怨的意思,我看他当时答应地极为勉强。”
“哼!”蒙遂闻言冷笑道“什么薛公,徒有虚名而已。……据说当年只因他人说他矮小,他便带着那一干所谓的侠士,屠了赵国一座县城。”
在旁,荣蚠见乐毅、蒙遂二人对薛公田文竟是这种态度,闻言不解问道“蒙司马,你等与田文果真有什么恩怨么?”
见蒙仲没有制止的意思,蒙遂便将当年发生在赵国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荣蚠,只听得荣蚠气愤填膺,恨恨说道“没想到闻名天下的薛公田文,竟是如此心胸狭隘之辈,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罢,他转头对蒙仲问道“司马,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
听闻此言,蒙仲、蒙遂、乐毅三人皆陷入了沉默。
在此番前来魏国之前,他们原本以为凭着惠盎交给他们的那份薛邑的封赏状,可以与田文化解当日的恩怨,借机让田文出面将他们推荐于魏王,使他们能在魏国有一展拳脚的机会。
所谓的历练、所谓的增涨见识,指的是设法接触魏国的君臣与权贵,拓展人脉,难道只是到魏国游玩一圈,看看魏国有什么土特产么?
“不如去拜访翟章、犀武?”蒙遂在旁建议道。
翟章,此人乃是魏文侯时期魏国国相翟璜的后人,据宋雷所言,在“犀首”公孙衍亡故之后,翟章便成为魏国的顶梁上将,曾与秦国的名将樗里疾分庭抗衡,称得上是当世名将。
而犀武,即指公孙喜,亦是魏国名声在外的名将,三年前曾助田章攻破秦国的函谷关。
不得不说,事实上曾经魏国,能担任上将的人才颇多,自吴起之后,仍有公孙衍、公叔痤、庞涓、公子卬、龙贾、孙何、魏章、魏错等等,只可惜这些上将后来死走逃亡,以至于现如今就只剩下翟章与公孙喜,着实是叫人感慨唏嘘不已。
“可是我等与翟璜、公孙喜二人素无交情,他们岂会在魏王面前推荐我等?”乐毅摇头说道。
“那怎么办?”蒙遂皱着眉头说道“单靠田文维系魏国与我宋国的盟约?我怎么想都觉得不可靠!”
“好了,别说了。”
蒙仲打断了蒙遂的话,旋即在思忖了片刻后说道“事到如今,只能去拜访段干氏了。”
“段干氏?”蒙遂、乐毅、荣蚠三人面面相觑“一个家族么?好似不曾听说过?”
蒙仲微吐一口气,沉声说道“段干氏,即魏文侯时重臣「段干木」的后人。段干木曾拜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其子孙世代皆是‘西河之儒’的子弟,只要我打出孟师的名号,段干氏应该会看在孟师的面子上,对我等照拂一二,至于其他……待先拜访过段干氏,看看情况再做打算罢。”
此时的他,隐隐已经猜到他老师庄子为何松口允许孟子收他为弟子的原因,恐怕就是老师猜到魏国一行必须得借助儒家在魏国的势力,否则,恐怕很难在魏相田文对他抱持成见的情况下,在魏国得到施展拳脚的机会。
想到这里,蒙仲不由地对老师庄子心生莫大的感激。
这位恩师,着实是对他竭尽所有。skb6wswl
第223章段干氏二合一()
段干氏,据蒙仲所知其实至少有两支,且彼此的祖源并不相同。
其中一支出自嬴姓,相传其先祖乃是老子的后人李宗,因在魏国被册封于“段”、“干”两邑而自称段干氏,后来李宗投奔赵国,成为赵国的上将,其后人便是如今赵国的奉阳君李兑那一支。
而另外一支则出自郑国姬姓,其祖先乃是郑武公的次子姬叔段,因其与兄长郑庄公争夺郑国君主失败而逃到一个叫做“共”的地方,因此姬叔段又称作共叔段,其后人为了纪念先祖,改称段氏。
段氏传到第六代,即魏文侯时期魏国重臣段干木,相传其本名叫做段木,三家分晋后因居住在魏国的段干邑,故而被世人称为段干氏,成为段干氏一族的祖先。
关于段干木,蒙仲亦曾向宋雷打听过,得知段干木乃姬段的第六代子孙,因年幼时家境贫困,曾行走于晋国的市井,虽然为人仗义,但也颇为市侩,后待等魏文侯将孔子高徒子夏请到西河,段干木弃尚求学,拜入子夏门下。
值得一提的是,段干木虽然被称作魏文侯时期的魏国重臣,但他本人终身都并未出仕于魏国,只是作为魏文侯的私人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大多时候仍隐居在市井之间,颇有几分“布衣将相”的意思虽然段干木其实谈不上什么“布衣”,因为他在拜师子夏之前,就已经是晋国经手牲畜的大商贾,家财颇为殷富。
至于“西河之儒”,指的其实就是子夏在西河开馆收徒的这一支。
子夏,原名卜商,他虽然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但他的思想却与儒家正统思想相左,颇为“异端”,故而在孔子死后,子夏受到同门师兄弟排挤,于是便离开孔门,受魏文侯的邀请来到魏国的西河,相传李悝、吴起皆是他的弟子,就连魏文侯亦拜其为师。
毫不夸张地说,“西河之儒”当时在魏国颇具威望,到后来唯有卫国鬼谷一系的思想才能与西河儒分庭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西河之儒与儒家正统并无什么联系,基本上就是井水不犯河水,毕竟前者是儒家的异端另类,而后者才是儒家的正统,直到数代之后,两者间的关系这才稍稍融洽,但说实话也谈不上有什么亲密,比如蒙仲曾经几度前往邹国拜访孟子与其诸弟子,当时他从未听说过魏国亦有儒家的分支,直到今年在他成婚前后,孟子得知他欲前来魏国,这才告诉蒙仲他儒家在魏国还有这么一支分支。
而这,也是蒙仲吃不准段干氏会以什么态度对待他的原因。
但没办法,在田文并非真心实意与他和解的情况下,他唯有求助于段干氏,否则,在魏国人生地不熟的他,哪有什么门路接触魏国的达官显贵,更别说魏王。
大概在当日的傍晚前,蒙仲带着蒙遂、乐毅、荣蚠三人,终于在经过一系列的打听后,终于找到了「段干寅」在大梁城内的府邸。
段干寅乃是如今段干氏一族的族长,之所以不在西河而在大梁城内,那是因为段干氏一向负责教导魏国王室的公子,比如已故的魏襄王魏嗣,现任魏王魏遫、太子魏圉(yu),虽然在朝中并不掌权,但相信就算是田文,也不得不给段干氏几分面子。
“哇……”
在来到段干氏的府门前后,荣蚠不禁出声感慨面前这座府邸的规模“这座府邸,怕是不亚于田文的府邸了吧?”
蒙仲淡淡一笑,解释道“段干一族,自其先祖段干木起,便是魏国的富商巨贾,单论财富,并不亚于有薛邑在手的田文,只不过相传段干氏子弟素来低调,不像田文那般热衷于显摆罢了。”
“原来如此。”蒙遂、乐毅二人点了点头。
在府门前正了正衣冠,旋即便迈步走上府前的石阶,朝着守在府外的几名卫士拱手说道“在下乃孟夫子弟子蒙仲,从宋国而来,欲请见段干氏,恳请通报。”
立于府门前的几名卫士上下打量了几眼蒙仲,见蒙仲几人虽然年轻,但一个个身佩利剑、气势不凡,绝非寻常平民,亦不敢擅做主张,当即代蒙仲前往府内通报。
“阿仲,你说段干氏会见我等么?”
在等待的时候,蒙遂有些担忧地问道。
“应该会吧?”
蒙仲其实也吃不准,但考虑到孟子乃当今世上儒门的领袖,就算西河之儒与正统儒门关系疏远,但也不至于不卖孟子的面子。
就在蒙仲一行人心情忐忑地在府门外等待时,就见有一名目测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急匆匆地走出府外,在左右张望了几眼后,立刻便看到了蒙仲等人。
“呵。”
只见其轻笑一声,迎上前拱手拜道“不知几位哪位是孟夫子的弟子蒙仲?”
蒙仲闻言走上前一步,拱手拜道“在下正是蒙仲。”
“哈哈。”那名年轻人亦当即拱手回礼道“在下段干崇。”
听闻此言,蒙仲颇为谨慎地问道“不知贤兄与段干寅段干大夫是……”
那名年轻人亦不隐瞒,笑着说道“段干寅便是家父。……家父得知孟夫子的弟子前来拜访,特地命愚兄前来迎接。”
“原来是段干氏的公子。”蒙仲连忙又补了一礼。
见此,段干崇摆摆手笑着说道“同为儒门弟子,何必如此疏远?我观贤弟年岁应该不及我,若不嫌弃,在下托大唤你一声贤弟,你我兄弟相称即可。”
“岂敢岂敢……”
蒙仲虽然有心庆幸于段干氏公子对待自己等人的热情,但也着实有些纳闷眼前的段干崇,如何断定他确实是孟夫子的弟子,而并非招摇撞骗的骗子呢?
出于心中的困惑,他忍不住问道“崇兄,你何以断定在下确实是孟师的弟子,而并非欺诈之徒呢?”
“哈哈哈。”段干崇闻言笑了笑,旋即看着面露不解之色的蒙仲说道“前一阵子,家父便已收到了孟夫子的书信,当时孟师在信中言,日后或有一名自称蒙仲的少年来拜访我段干氏,请我段干氏多多照拂……这岂非就是贤弟么?”说着,他见蒙仲脸上露出惊诧之色,不解问道“怎么?孟夫子不曾告诉你么?”
蒙仲张了张嘴,心情复杂地说道“并未听孟夫子提及过……”
不得不说,他此刻的心情着实复杂他怎么也没想到,为了他此番前来魏国一行,非但他老师庄子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就连他另外一位老师孟子亦早早为他铺好了路。
“先进府再说罢,家父还在堂屋内等候呢。”段干崇稍稍催促道。
“失礼失礼。”蒙仲连说了几声,旋即便在段干崇的带领下,与蒙遂、乐毅、荣蚠几人迈步走入了府邸。
不得不说,段干氏不愧是殷富之族,其在大梁的府邸又大又深,以至于当段干崇将他们领到内院的主屋的堂屋时,蒙仲等人足足在府内绕了许久。
足足过了好一会,段干崇这才领着蒙仲等人来到内院北屋的堂屋。
“家父正在屋内等待几位,贤弟请,几位请。”
“崇兄请。”
迈步走入堂屋,蒙仲便看到一名目测年近半百岁的老者正端着茶碗坐在堂内,待瞧见蒙仲等人走近堂屋时,这位老者竟亦起身相迎,口中笑着说道“足下想必就是孟夫子弟子蒙仲吧?”
在旁,段干崇介绍道“贤弟,这位便是家父。”
“段干大夫。”
蒙仲几人连忙恭敬地行礼。
可能是猜到了蒙仲心中的想法,段干寅笑着说道“老夫起身相迎,只是出自对孟夫子的尊敬,贤侄不必在意。……请坐。”
“多谢。”
在谢过之后,蒙仲几人纷纷入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习惯了盘坐,因此蒙仲在入席就坐后,下意识便地盘坐在席中,直到他发现段干氏、段干崇父子皆正襟危坐,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正准备改换坐姿,然而此时却见段干寅笑着说道“贤侄不必拘束,老夫亦知晓贤弟自幼便拜入庄夫子门下,后来才成为孟子弟子……”
在旁,段干崇亦笑着说道“贤弟无心间的坐姿,倒是让愚兄更加断定贤弟正是孟夫子所言的弟子。”
『孟师连这事都在信中说了?』
蒙仲心中有些意外。
此后在与段干夫子的闲聊中,蒙仲逐渐发现,虽说西河儒门与正统儒家以往关系不好,但段干父子对于孟子还是非常尊重的,尤其是孟子不肯成为齐宣王招揽天下贤才的金字招牌,毅然回到邹国教授弟子,传播儒家思想,似这般视功名利禄于无物,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的举措,让段干氏夫子极力称赞。
顺便提及一句,段干寅是段干木的孙子,段干木则是子夏的弟子,子夏与曾子是同门师兄弟,而孟子是曾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因此段干寅与与孟子在儒家的辈分其实是同辈,因此段干寅才会称蒙仲为贤侄,而段干崇也因此才会与蒙仲兄弟相称。
得知此事后,蒙仲心中也是松了口气幸亏段干寅与孟子同辈分,否则要是矮一辈、甚至矮两倍,那气氛可就糟糕了。
毕竟儒家是非常注重门第与辈分的,倘若段干寅果真比蒙仲矮一辈,他就得喊蒙仲一声师叔可想而知会是怎样的尴尬气氛。
在闲聊了几句后,段干寅捋着髯须问道“贤侄此番前来拜访,是因为田文的关系吧?据孟夫子在信中所言,贤侄似乎与田文有什么恩怨?”
听闻此言,蒙仲亦不隐瞒,将他与薛公田文曾经在赵国的恩怨告诉了段干寅、段干崇父子,段干寅听罢一言不发,而段干崇则是冷笑连连,忍不住说道“父亲,我早就说过,这田文嚣张跋扈惯了,徒有虚名!”
“好了。”
段干寅抬手打断了儿子的话,旋即转头对蒙仲说道“贤侄,我段干一氏,素来不与外人积怨,但也不至于会叫外人欺负到头上,贤侄虽然并非我西河儒门子弟,但终归是我儒家弟子,且又是蒙夫子的高足,倘若田文当真敢为难你,我段干氏必定会给予庇护。”
说到这里,他沉吟了片刻,又说道“不过,田文如今在我魏国势力颇大,单凭我段干一族,恐难让田文忌惮……待过几日,我为贤弟引荐田黯与公羊师叔……”
他口中的田黯,乃是田子方的后人,而田子方则是孔子弟子端木赐(子贡)的弟子。
曾几何时,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皆在魏国先后担任魏文侯的老师,被誉为河东三贤,极有名望。
而他口中的公羊师叔,指的就是子夏弟子公羊高的儿子公羊平。
虽然田黯也好,公羊平也好,在魏国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权,充其量就是魏王客卿的档次,但着实很有名望,相信就算是薛公田文,也不敢过分得罪这几位西河儒家的大贤。
在得知详情后,蒙仲颇为感激,连声称谢。
见此,段干寅笑着说道“贤侄不必多礼,天下儒门皆是一家,你乃孟夫子弟子,我等自会照拂你。”
当晚,段干寅、段干崇父子盛情招待蒙仲、蒙遂、乐毅、荣蚠等人。
次日,蒙仲本打算暂时告别返回城内的驿馆,然而段干崇却阻止道“贤弟既来大梁,岂能让贤弟委屈住在驿馆?”
他竭力邀请蒙仲等人在府上住下。
蒙仲几番婉言拒绝未果,只好告知实情“并非见外,实是愚弟尚有一些同伴与追随而来的兵卒尚在城内的驿馆。”
听闻此言,段干崇笑着说道“这有什么?一并来我府上住下即可。我段干氏不敢说殷富,但足以招待贤弟诸人。”
说着,他死活不肯让蒙仲几人住回驿馆,还派家中的仆从到驿馆请来武婴、华虎、向缭与跟随而来的二十名宋兵,蒙仲实在抵不住段干崇的热情,以至于最终一群人皆住到了段干氏的府上。
还别说,段干氏仗义好客,自其先祖段干木起便是如此。
数日后,段干寅请来了田子方的后人田黯以及公羊高的儿子公羊平,将这两位介绍给蒙仲。
待得知蒙仲乃孟子的弟子后,田黯与公羊平对待蒙仲都极为热情。
田黯是段干寅的同辈,蒙仲得喊一声师叔,而公羊平,论辈分则比蒙仲高两辈,蒙仲得喊其一声叔公,二者皆是西河之儒一脉的贤者。
值得一提的,当得知蒙仲竟是庄子、孟子两位当今大贤的弟子后,田黯兴致勃勃地对蒙仲说起了他先祖田子方的师承。
不错,田子方亦是道儒两家弟子,他的儒家老师是孔子的高徒子贡,而道家老师则是魏国的贤士「东郭顺」,人称东郭顺子。
正因为先祖的师承特殊,田黯自身亦兼习道儒两家学术,与蒙仲聊地最为投机。
几番谈聊下来,田黯、段干寅、公羊平几人皆对蒙仲这名后辈倍感满意,约定由他三人出面请见魏王遫,在这位魏国君主面前推荐蒙仲。
不得不说,在了解了蒙仲此番前来魏国的目的后,田黯、段干寅、公羊平都能猜到蒙仲希望暂时在魏国出仕的目的,即希望稳固魏国与宋国的盟约毕竟蒙仲、蒙遂等人并不信任田文。
对此,田黯、段干寅、公羊平三人并不介意,相反,他们倒是更倾向于蒙仲能在他魏国出仕,毕竟蒙仲亦是儒家弟子,他若是能在魏国取得一席之地,这对于西河儒家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西河儒门虽然人才辈出,但大多都是经济博学之士,很少出现懂得带兵打仗的将才,这也正是西河儒家的影响力始终无法渗透到魏国军队当中的原因实在是培养不出孟儒正统那边像田章那样的名将。
而如今蒙仲的到来,正好补上了西河儒门的短板。
转眼便到了十二月,就当蒙仲在段干氏的府上,与田黯、公羊平等人谈论学术时,魏国的国相薛公田文,也已按照他此前的承诺,带着宋国使者李史请见了魏王魏遫,且帮忙劝说魏王与宋国结盟。
就像蒙仲看待田文的那般,田文确实是一个非常记仇的人,当初因为差点死在秦国,以至于他后来逃出秦国后,便竭力促成了齐、魏、韩三国伐秦一事,即田章攻破函谷关那回,以此报复秦国。
而现如今,齐王田地诬他为叛臣,还在齐国下诏削去了田文的爵位,这亦让田文怀恨在心,因此此番倒也是颇为尽心的帮助宋国。
在田文的劝说下,原本并不希望与齐国闹僵的魏王魏遫,最终还是答应了与宋国结盟一事。
不得不说,宋王偃以偌大薛邑赠予田文,倒也不至于打了水漂。
促成魏宋结盟之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