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大司马-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喝了几樽酒后,惠盎便询问起了蒙仲等人此来彭城的原因,蒙仲也不隐瞒,如实说道:“前一阵子,乡邑接到王命,得知大王令各家族再聚集族兵,协助王师攻打彭城”

    “原来如此。”

    惠盎闻言微微叹了口气,问蒙仲道:“夫子对此,有何见解?”

    蒙仲重复庄子的话说道:“夫子称这场战争乃‘失道者之争’,双方将不会有胜者。”

    “失道者之争”

    惠盎喃喃念叨着这几个字,旋即苦笑着说道:“夫子一言中的啊。”

    说罢,他一脸苦闷地又灌了自己几樽酒。

    晚上,惠盎给蒙仲、蒙虎一行人安排了住所,随后他将蒙仲单独请到自己的书斋。

    惠盎的书斋有些乱,木架上、箱子里,到处摆满了竹简,蒙仲好奇地拾起一册翻开一瞧,却意外地发现竟然是儒家的书册。

    这让他啧啧称奇。

    “怎么了?”惠盎见此好奇问道。

    蒙仲解释道:“据小子所知,惠大夫乃是惠子的族人,小子原以为惠大夫学的是名家的知识,没想到”

    “没想到竟然是儒家,对吧?”惠盎笑了笑,旋即说道:“你既是庄夫子的弟子,自当明白夫子与我族叔惠子的交情,你我之间就无需这般客套了,兄弟相称即可。”说罢,他率先笑问道:“阿仲,夫子教你的,想必都是道家的经典吧?”

    “并不完全。”

    蒙仲摇摇头说道:“夫子还教了我名家的知识,比如惠子所著的坚白论、同合异、遍为万物说,我皆稍有涉及。”

    惠盎闻言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旋即便兴致勃勃地与蒙仲辩论起名家的那些经典命题,从始至终,蒙仲面不改色、对答如流,这让惠盎彻底相信,眼前这位少年的确是庄子的弟子。

    因为唯有庄子的弟子,才会如此精熟于道、名两家的思想。

第41章 惠盎(二)() 
在经过了一宿的秉烛长谈后,惠盎与蒙仲对彼此已颇为熟悉与亲近,亦逐渐适应“阿兄”、“阿弟”这般的称呼。

    尽管惠盎的年纪,比蒙仲年长近三十岁,但论辈分,前者是惠子的侄子,而后者是庄子的弟子,他俩倒也确实属于同辈,因此用兄弟称呼并无不可。

    熟悉了之后,蒙仲才感觉出惠盎是个面冷心热的人,记得昨日他在府门外初见惠盎的时候,只见这位宋王偃身边的重臣面色冷淡,龙行虎步、颇有气势,少了几分亲和。

    但在彼此熟悉,坦诚相待之后,蒙仲这才感觉惠盎其实是一位非常好相与的人。

    当然,这是因为彼此的关系近,倘若换做旁人,相信惠盎就不会那么推心置腹了。

    据彼此的交流,蒙仲感觉惠盎学的很杂,仿佛涉及道、名、法、儒、墨几家的学术,不过最精纯的,不是道家、也不是名家,却是儒家与法家。

    不得不说这让蒙仲感到很是意外。

    毕竟从亲疏来说,惠盎也应该集道、名两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或法家。

    对此惠盎解释道:“道家治国,治的是太平盛世,且道家首要在于‘治己’,你亦是道家弟子,想必能理解愚兄的意思。”

    蒙仲微微点了点头。

    他当然明白,道家的治国思想,即无为无不为,这是建立在“治人”基础上,即要求君主与臣子都具备一定要求的道德准则,君主与臣民的道德绝无越高,道家的治国思想就越发能体现,但反过来说,道家的治国思想就很难实现,就比如当前的乱世,国与国之间为了兼并土地而频繁发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就很难被君主所接受,即便被接受也难被奉为治国的策略。

    说白了,道家思想不适合用来作为王权统治臣民的工具。

    而适合作为统治工具的,即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它源自于周礼,其本身就是为了贵族统治庶民,只不过它提倡“仁义”,主张上位者善待下位者,而下位者则必须迎合、拥护上位者,其本质还是为了君权统治。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就已经充分阐述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本质。

    至于法家,虽然法家曾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君权统治。

    且法家法家必须得到君主的支持,才能施展自己的治国抱负。

    曾经,秦太子(嬴驷)犯了罪,商君卫鞅言“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决定重惩太子以表现法的威严,尽管后来经过旁人劝说才改为惩罚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可结果呢,那名太子,也就是后来继位的秦惠文王,他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卫鞅,使卫鞅这位曾经执政秦国的重臣,惶惶而逃,却没有一名秦人胆敢收留。

    这就是法家弟子失去了君主支持的下场。

    不过相比较而言,法家思想还是有治国具体可行理论的,不像儒家,从孔子时期到孟子时期,除了“仁义”、“礼德”的规范口号,基本上没有什么治国的策略——孟子亦是,中原国家都已经在开始实行“名田制”了,儒家那边还在提倡过时几百年的“井田制”,严重跟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惠盎的主张是以法治国、以儒治人,总的来说是比较偏向于温和的治国策略。

    而其余道家、墨家、名家的思想,惠盎认为不适合用在当前的世俗,所以被他放弃了,毕竟道家与墨家的思想实在是太理想化,而名家的思想又如天马行空一般,大多只能用来做学问增加见识,却无法使国家变得强大。

    在交流过学术后,蒙仲亦向惠盎询问了他心中的疑惑:“阿兄,我斗胆问一句,大王讨伐滕国,是为了给齐国施压么?”

    惠盎听了后有些意外,不过倒也不隐瞒,点点头说道:“大王确有这个打算。”

    蒙仲闻言心中释然,又问道:“既然如此,宋国与赵国、秦国,想必私下已有盟约?”

    惠盎闻言一愣,看着蒙仲好奇问道:“是夫子告诉你的?”

    蒙仲摇摇头说道:“夫子并没有告诉我,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听闻此言,惠盎感觉更加惊奇,便问道:“你怎么猜到的?”

    蒙仲便解释道:“齐国乃强国,而我宋国乃中等之国,以中等之国犯强国忌讳,想必有所仗持。当今诸国,唯秦、齐最强,既然我宋国欲犯齐国,想必是从秦国那边得到了什么承诺,否则,此举不符合我宋国的利益。至于赵国,倘若三晋团结一致,纵使秦国对我宋国许下承诺,想来宋王也不敢贸然冒犯秦国,显然三晋中有一国暗中与秦,与我宋国有私下协议”

    听着蒙仲的解释,惠盎捋着胡须暗暗称奇。

    他相信蒙仲作为庄子弟子的品德,既然此子说是自己猜到的,那就是自己猜到的,断然不会存在虚假。

    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身处景亳,却能猜到秦、赵、宋几国私底下的盟约,这份才智,让惠盎感到颇为吃惊,忍不住要暗自称赞一句:不愧是庄子的弟子!

    想了想,惠盎正色叮嘱蒙仲道:“这些话,出我口,入你耳,不可透露给旁人。”说罢,他见蒙仲点点头,便继续说道:“赵国与我宋国的盟约,早就形成,并非是当前。王驱逐皇喜(宋剔成君)的第三年,赵国的君主赵语去世,即世人所称的赵肃侯。赵肃侯生前与魏、楚、秦、燕、齐等诸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是一位雄主,他去世后,魏国的君主魏罃便联合楚、秦、燕、齐四国,试图攻灭赵国。当时的赵国新君赵雍初继位,派来使者与大王交涉,促成了赵宋之盟。期间,赵雍派人说服越国进攻楚国,又贿赂娄烦攻打燕国与中山,又拉拢韩国,使之出现赵韩宋三国对敌魏秦齐三国的局面,便最终取得胜利,挫败了魏国试图联合四国讨伐赵国的阴谋。所以说,赵宋之盟,早早便已形成。”

    “韩国?”蒙仲面露吃惊之色,忍不住问道:“韩国怎么会跟赵、宋两国结盟?韩国不是齐国那边的么?”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惠盎捋着胡须解释道:“那时,我的族叔惠子在魏国担任相位,他促成了齐魏互王,齐魏两国结成同盟,联合击败了赵国,韩国唯恐被魏国所吞并,便与赵国结盟,抗拒齐魏。那时我宋国的君主乃皇喜,其依附于齐国,是故被赵、韩所攻击。后来秦国气势汹汹攻打魏国,魏国便与韩国和解,联合齐国抗拒秦国。”

    “原来如此。”

    蒙仲恍然大悟,旋即他又问道:“那秦国是几时与赵、宋两国结盟?”

    惠盎摇了摇头解释道:“秦国与赵国有盟,但与我宋国却无盟约,只不过,三方私底下有些默契罢了。秦国的目标是使魏韩两国臣服,赵国的目的是促使齐秦两国交锋,而我宋国,或者说大王的心意,则是借机吞并卫国以及一部分齐土。”说到这里,他见蒙仲脸上露出迷惑之色,便开导道:“阿仲,所谓国与国之间的盟约,不过是一份随时可以扯烂的简牍罢了,真正能促成同盟的,唯有利益。秦国不希望齐国与他争雄,赵国希望秦齐两国鹬蚌相持,而我国君主,则希望蚕食齐国,换而言之,秦、赵、宋三国私下皆针对‘齐国’,有没有盟约,其实并不重要。”

    顿了顿,惠盎又说道:“前两年,我宋国攻滕国,确实如你所言,是为了给齐国施压,但事实上,是赵国希望我们这么做,因为赵国准备铲灭中山。”

    “中山?中山国?”蒙仲好奇问道。

    “对!”惠盎点点头说道:“中山国位于赵国腹地,以往频繁受齐国指使攻打赵国,是故,赵王雍欲一举铲灭中山国,免得再受到齐国的掣肘。为防止齐国阻扰此事,赵国便要求我宋国对齐国施压,故而我宋国这才发兵攻打滕国,摆出威逼齐国的架势。”

    “这”蒙仲皱了皱眉说道:“这不是被赵国所利用了么?”

    “是啊。”惠盎惆怅地叹了口气,旋即开导蒙仲道:“但凡事不可只着眼于当下,赵国欲攻伐中山,要我宋国牵制齐国,看似仿佛我宋国被其利用,但你想,赵国铲灭中山之后,赵宋两国便可形成对齐国的夹攻之势,介时,我宋国随同赵国攻打齐国,亦能从中获利。还有燕国,齐国当年在燕国境内大肆屠杀抢掠,燕王深以为恨,到时候赵、宋、燕三国联手攻打齐国,纵使齐国是强国,又岂挡得住赵、宋、燕三国的夹攻?介时,齐国唯有求援于楚国,或求援于韩魏两国,但无论是楚国,还是韩魏两国,皆有秦国为我们牵制,因为秦国也不想齐国与他两足鼎立,你想,齐国焉有不覆亡之理?”

    听了惠盎这一番话,蒙仲心中震惊不已。

    他怎么也没想到,原来宋国伐滕这件事的背后,竟然还深藏着这样的秘密。

第42章 宋王偃() 
天亮之后,惠盎先吩咐府上准备早饭,旋即他与蒙仲在内院的偏厅里用了饭。

    昨日下午还不觉得,但昨晚跟着惠盎来到府内内院,蒙仲这才意识到这座府邸究竟有多深,有多大,可想而知,这位阿兄在宋王偃心中的分量。

    “阿仲,这两日你就住在为兄府上,待过几日,为兄给你安排一下。”

    在用饭时,惠盎笑着对蒙仲说道。

    蒙仲闻言愣了一下,旋即才明白惠盎是什么意思,便婉言推辞道:“阿兄,我今日就回军中了。”

    “诶?你不是”

    惠盎有些转不过弯来。

    他的本意是为这位弟弟安排照顾一下,毕竟这也是庄夫子的意思。

    庄夫子在那封简牍上写得很明白了:这是我庄周的弟子,你惠盎自己看着办吧。

    以惠盎的智睿,再加上他在宋王偃身边为官二十年,怎么可能连这点暗示都看不出来?明显这是庄夫子那位长辈希望他惠盎照顾一下蒙仲这个弟辈的人么。

    见惠盎面露诧异之色,蒙仲也明白这位兄长想必是误会了,遂笑着解释道:“我此番服役从军,是为了想看看我兄长蒙伯生前所经历的战场,想看一看滕虎究竟长什么模样,并非是为了出仕倘若我接受了阿兄的美意,回去后恐怕真要被夫子逐出师门了。”

    说着,他解释了一下他兄长蒙伯被滕虎所杀这件事。

    “节哀顺变。”

    惠盎面色带着几许黯然宽慰了一句,心中恍然大悟。

    记得此前他还纳闷,纳闷那位庄夫子怎么会叫弟子前来彭城,还特地写信让他照顾一下,没想到其中竟有这样的内情。

    同时惠盎也意识到,庄夫子的本心,可能只是想让他弟子蒙仲亲身经历“失道者之争”的残酷,也就是所谓的磨砺。

    而庄夫子暗示的“照顾”,应该是希望他妥善地保护这个阿弟吧。

    可是考虑到战场上刀剑无眼,惠盎还是忍不住劝说道:“阿仲,沙场上凶险未知,你乃夫子弟子,又继承了我族叔惠子的知识,为兄实在不忍你你要为你亲兄长报仇,为兄可以帮你。”

    蒙仲摇了摇头,婉言回绝了。

    毕竟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杀死滕虎,而是了结心中对滕虎的怨恨,他相信见到滕虎之后,他的内心会告诉他结果。

    他二人正说着,忽然有府上的家仆进来禀报道:“主人,大王请主人入宫。”

    “唔,我知晓了。”

    与跟蒙仲说话时的和蔼和亲不同,惠盎微微点了点头,不失威仪地说道。

    看到这一幕,蒙仲心中不禁感慨:若非是凭着庄子、惠子的关系,以他蒙氏子弟的身份想要见到惠盎,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在蒙仲暗自感慨时,却见惠盎看了他一眼,略一思忖后忽然问道:“阿仲,想不想见见我宋国的君主?”

    蒙仲听了奇怪地问道:“君主请阿兄商议大事,我跟着去不合适吧?”

    “也并非是什么大事。”惠盎摇了摇头,淡淡说道:“无非就是商量对待齐国的方式罢了。齐国的君臣也并非愚昧之辈,又岂会瞧不出赵、宋两国的意图?正如你所言,我宋国攻伐滕国,其实已对齐国造成了威胁,但迄今为止,齐国只在背地里支持滕国,并未公然与我宋国撕破脸皮,甚至还多番派来使者试图拉拢我国。”

    在经过惠盎的讲述后,蒙仲才知道,原来宋国现如今是秦赵势力与齐势力的一个关键点,即宋国既能帮助秦赵两国威胁齐国,也能反过来帮助齐国威胁赵国。

    而倘若齐国能说服宋国倒戈,那么,齐国就能毫无顾虑地阻止赵伐中山这件事,让中山国始终成为赵国如鲠在喉的那根鱼刺。

    这也是宋国打了滕国两年多,齐国都没有直接派兵讨伐宋国,只是在背地里偷偷支援滕国的原因。

    这让蒙仲感到有些不解:他宋国难道不是一个中等国家么?

    而对此,惠盎笑着解释道:“我宋国不强,但也不弱。”

    事实上,宋国还真的不弱,要知道在二十年前,在初继位的赵王雍的运作下,就曾形成赵韩宋三国对峙秦魏齐三国的局面,让秦魏齐三国不敢妄动,最终作罢了瓜分赵国的心思,由此可见,宋国其实不像蒙仲以为的那么弱,纵使比不上秦、齐,却也要比卫国、鲁国、燕国强得多。

    在惠盎的怂恿下,蒙仲遂跟着这位阿兄,一同坐上了前往王宫的马车。

    说到底,他对那位宋王偃也存在着好奇,想亲眼去看看那位他宋国的君主。

    彭城城内的王宫,不得不说很是雄伟壮丽,惠盎带着蒙仲在宫门处下了马车,一同迈步朝宫内走去。

    此时就能体现出惠盎在彭城、在宋王偃身边的地位,按理来说,似蒙仲这个完全陌生的面孔进入王宫,最起码也得盘问一下,但由于惠盎在旁,那些守宫门的卫士愣是对蒙仲视若无睹,仅仅只是让蒙仲交出了腰上的佩剑而已,连搜身都省略了。

    由此可见,惠盎的确深得宋王偃的信任。

    进了宫门后,惠盎带着蒙仲在一队卫士的指引下,徐徐走向宫内深处。

    期间,蒙仲四下观望,瞧见宫内琼楼殿阁不计其数,脸上遂露出几许古怪的表情。

    仿佛是猜到了他的心思,惠盎笑着解释道:“这些殿阁,并非大王命人建造,而是辟公。”

    他口中的辟公,即宋国曾经的君主宋辟公,昏昧荒淫,在位期间多次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遂被宋王偃的兄长剔成君夺了君位。

    蒙仲这才释然。

    不多时,惠盎与蒙仲二人便来到了宫内的一座校场。

    只见这座校场,以青砖铺地,整齐有序,周围错落有致地竖立着两种旗帜,一种是以杏色为底、白色为字的“宋”旗,另一种则是以白色为底、金色为字的“宋”旗。

    又有一队队孔武有力的卫士持戟而立,整整齐齐,让蒙仲误以为自己来到了王师的军营,而并非身处王宫。

    见蒙仲面露诧异之色,惠盎又笑着解释道:“大王自幼便崇尚勇武,纵使如今已临近五旬”

    刚说到这里,他也不知是瞧见了什么,忽然声音戛然而止,脸上亦皱起了眉头。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蒙仲便看到校场立着一名手持弓箭的男子,只见这名男子身穿杏、金两色的衣袍,正挽着袖子拉弓瞄准前方。

    想来便是他宋国的君主,宋王偃。

    而在宋王偃的面前大概十几丈处,有几名卫士举着一根长竹竿,竹竿上还吊着一物,具体是什么,蒙仲隔着远没有看清,见惠盎皱着眉头快步走上前去,他连忙跟了过去。

    就在这时,只听嗖地一声弓弦响动,远处那几名卫士所举的长竹竿上,那不知是何物的东西忽然炸开,好似有什么液体随之溅开。

    “哈哈哈哈。”手持玉弓的宋王偃见此哈哈大笑,而站在他身后的一群人,亦随之恭维、称赞。

    “大王!”

    惠盎沉着脸走了过去。

    听到声音,宋王偃回头瞧了一眼,见是惠盎,便一边将手中的玉弓递给身边的侍从,一边指着远处笑问道:“惠盎啊,快过来,你可见到方才一幕?哈!寡人勇武否?”

    惠盎还未开口,宋王偃身边就有一名目测四五十上下的男人笑着称赞道:“宋王勇猛不减当年啊。”

    惠盎走上前,淡淡扫了一眼那名开口恭维宋王偃的男人,旋即拱手对宋王偃说道:“大王,臣恳请日后莫要再行此事。”

    宋王偃听了后有些不高兴的说道:“莫非又是儒家那些人在嚼舌根么?”

    “非也。”惠盎正色说道:“此‘射天’之礼,源自殷商之君武乙,武乙暴虐,并非明君,大王岂能效仿于他?”

    “惠盎,你休要听世人胡言乱语,他们晓得什么?”

    宋王偃不高兴的说道:“还有儒家那些人,至今还在说什么天授周为天子,此天命所归简直胡言乱语!”

    在此期间,蒙仲偷偷打量眼前这位宋国的君主,据他观测,宋王偃大概四五十的年纪,发须已略有些斑白,但面上气色却很好,体格健壮、孔武有力,与其说是君主,其实更符合带兵打仗的将军形象。

    “大王”

    惠盎还要再劝,却见宋王偃挥了挥手打断道:“行了行了,你这家伙就是扫兴。”

    说罢,他目光一瞥,便看到了跟在惠盎身后的蒙仲,遂随口问道:“惠盎,这小子是谁?”

    见此,惠盎只能暂时作罢规劝君主的心思,转换了一下情绪,介绍蒙仲道:“此乃我弟。”

    “你弟?”

    宋王偃愣了一下,一脸不可思议地问道:“你父亲不是早年就过世了么?你何来弟弟?”

    此时惠盎便笑着解释道:“此子,乃庄夫子之弟子,蒙仲!且庄夫子又代我族叔惠施教授此子名家之学,因此于情于理,此子都算是我弟。”

    “庄夫子?”方才恭维宋王偃的那名中年男子惊讶地问道,上下打量着蒙仲。

    见此惠盎便为蒙仲介绍道:“阿仲,这位是我宋国国相,仇赫大夫。”

    哦,原来他就是那个取代了惠盎阿兄作为宋相的赵人。

    心中了然之余,蒙仲朝着仇赫拱了拱手:“小子见过仇大夫。”

    话音刚落,就听身背后传来宋王偃的一声呵斥。

    “好啊,你就是庄周那老物的弟子?既是庄周的弟子,还敢出现在寡人面前?!”

    蒙仲错愕地一转头,却见宋王偃不知何时已手持利剑,沉着脸咬牙切齿地看着自己。

第43章 宋王偃(二)() 
什么情况?

    见宋王偃手持明晃晃的利剑指着自己,纵使是蒙仲,一时间亦有些六神无主,下意识转头看向惠盎。

    他不信惠盎会故意害他。

    而此时,惠盎则对蒙仲露出了几丝看似有些无奈的笑容,并摇摇头示意蒙仲不必惊慌。

    起初,蒙仲并不明白惠盎这是什么意思,直到宋王偃咬牙切齿地问了一句:“你惧不惧?”

    听到这话,蒙仲就隐隐有点猜到了:宋王偃,这是在吓唬他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庄子的弟子,而庄子曾屡次拒绝宋王偃派去邀请其担任国相的使者,以宋王偃霸道的性格来说,真当他心中不生气么?纵使他还不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