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大司马-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指长女,姚即指吴广出身姚姓吴氏。

    至于孟姚又为何称吴娃,只是因为赵主父宠爱此女,用娃这个字来形容此女的美丽。

    后来数年后,吴娃生下了赵何,她仗着赵主父的宠爱,多番在背后说韩后与太子赵章的坏话,几番下来,赵主父便对韩后与太子赵章心生不悦,于是废王后韩氏与太子赵章,立吴娃为后,立赵何为太子——事后赵韩两国的关系恶化,韩国再次回到了魏、齐的阵营。

    大概是三年前,吴娃过世,她在临终前恳求赵主父将王位传给她的儿子赵何,使她能在生命终结之前看到儿子继承赵国。

    赵主父宠爱吴娃,便同意了她的恳求,在自己身体仍然健朗的情况下,就将王位传给了赵何。

    所以说,赵何的太子之位与王位,都是他母亲吴娃为他争取到的。

    而公子赵章,则是在没有犯下任何过世的情况下,就失去了太子之位,甚至是失去了继承国君位置的机会。

第80章 辛秘() 
想不到这其中竟然还有这样的辛秘。

    在听罢了公子章与田不禋的讲述后,纵使是蒙仲亦不知该说什么。

    他终于明白方才公子赵章对赵何之母吴娃为何会那般怨恨,而事实上,的确也值得怨恨。

    毕竟吴娃仗着赵主父对她的宠爱,非但夺走了韩氏的王后之位,也夺走了赵章的太子之位。

    倘若公子赵章昏昧而没有才能,这还则罢了,偏偏赵章酷似赵主父,是一位颇为勇武的继承人,只是因为后宫女人的挑唆,而使他从炽手可热的太子,一下子就沦落为无人问津的废太子,纵使是蒙仲,亦忍不住为他感到不值。

    三人聊了很久,直到公子赵章因为此事愤懑而喝得大醉,蒙仲这才告辞离去,返回城内的王宫。

    待等他回到王宫时,赵主父已经酒醒,见他归来,便笑着问他:“小子,身为我的近卫,岂能擅离职守呢?你到哪去了?”

    看着赵主父那模样,蒙仲便猜到他很有可能已经得知了究竟,索性就如实说道:“小子方才去拜访了公子章与田不禋田大夫。此番前来赵国时,义兄惠盎曾给予了一封书信,让我带着它拜访田大夫。”

    “哦”

    可能是没想到蒙仲如此诚实,赵主父眼眸中闪过几丝惊讶与赞许。

    他在思忖了一下后,笑着说道:“你乃庄子弟子,惠盎义弟,想来阿章与田不禋,定会将你视为亲支近派他二人,可曾向你说过我的坏话呀?”

    “赵主父为何觉得公子章与田大夫会说您的坏话呢?”蒙仲当然知道赵主父这是在套他的话,闻言平静地反问道。

    赵主父闻言沉默了许久,旋即长叹一口气说道:“韩氏、赵章母子,我亏欠他们过多,赵章恨我,也是理所当然的”

    蒙仲想了想,还是没有插嘴。

    见此,赵主父抬头看了一眼蒙仲,点点头说道:“看来,你已经得知了一些辛秘。”

    蒙仲当然不会愚蠢地否认,拱手说道:“小子会守口如瓶。”

    “不必。”

    赵主父摇了摇头,旋即站起身来走向窗口,口中淡淡说道:“当年我废王后、废太子时,国内大臣皆出言反对,当时肥义也曾对我言,王后太子皆无失德,不可轻言废之,是我一意孤行,最终还是废了韩氏,废了赵章,册立吴娃为后,赵何为太子”

    说着,他回头询问蒙仲道:“蒙仲,你说,我做错了么?”

    蒙仲沉思了一下,最终还是说道:“肥义大人说得对,您不应该轻易废后、废太子,这会引起国家的动荡。”

    听到蒙仲的直言,赵主父没有丝毫怒色,反而感叹道:“是啊,废了韩氏后不久,韩王便派使者前来谴责我,不久之后,赵韩两国的邦交破裂,韩国再一次与魏国结盟只是因为对一名女子的宠爱,使我赵国失去了一个盟国。”

    蒙仲颇有些意外地看着赵主父,因为他发现,当赵主父提及这件事时,语气很平静,仿佛是在讲述他人的往事。

    难道

    蒙仲心下暗暗猜测。

    此时,赵主父转头看向蒙仲,笑着说道:“我记得,初见那日,蒙虎那小子曾低声嘀咕,好奇寡人为何在身体健朗的时候,就将王位传给了赵何如今你明白了吧?”

    见赵主父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蒙仲思忖了一下,点点头说道:“是赵主父为了完成王后吴氏临终的遗愿”

    “这只是其中之一。”

    赵主父摇了摇头,旋即对蒙仲说道:“至于其二,当时正是我赵国第四次讨伐中山国”

    根据赵主父的讲述,当时赵国正值第四次攻伐中山国,当时赵军攻入中山国的国都灵寿,逼得中山王逃亡齐国,以至于中山国群龙无首,一片混战。

    值此情况,赵主父便心生了一口气吞并中山国的想法,但考虑到此举或将激怒齐国,使赵国与齐国爆发战争。

    由于这次讨伐中山国,赵国亦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因此就连赵主父亦没有多少把握能抵挡住齐国的进攻,因此他同意了吴娃的恳求,将国君之位传给了太子赵何。

    从此,赵国“军政分离”,由新君赵何、国相肥义坐镇邯郸,负责治理国家;而赵主父,则自称主父、坐镇信都,厉兵秣马统帅军队,专心于吞并中山国,以及面对来自齐国的威胁。

    这个改制,初期成果很大,摆脱了国事、终于能专心于征战的赵主父,在次年一口气就攻陷了中山国几乎全境,甚至于,就连齐国也不敢面对如此的赵国,派来使者说项,希望赵国保留中山国——想来这是齐国最后的底线。

    考虑到赵国暂时没有能力彻底吞并整个中山,又考虑到齐国的底线,赵主父最后同意了,允许中山国依旧存在,并且扶持了一名叫做尚的中山王子嗣作为傀儡。

    于是赵国与齐国的战争,最终并没有打起来。

    “当时我想,赵何尚年幼,可由肥义辅佐,尽早参与处理国事,分担我的辛苦,而我则能专心致志为我赵国开辟疆土”赵主父解释着他当年决定传位于赵何的想法。

    原来如此。

    蒙仲闻言恍然大悟。

    然而有件事,赵主父却没有告诉蒙仲,那就是他后悔了。

    是的,后悔于册立赵何为太子,后悔于将王位传给赵何。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对韩氏、赵章母子的愧疚。

    其二,赵章渐渐长大后,愈发地健壮而勇武,无论是容貌、神态还是性格,都酷似赵主父年轻的时候,反观新君赵何,却长得瘦弱,性格也懦弱。

    于是,赵主父再次渐渐喜爱赵章,而不喜爱次子赵何。

    至于第三点,那就是国内臣子的立场。

    在曾几何时,赵国是完完全全围绕着赵雍的,国内所有贵族、臣子皆听命于赵雍,但当新君继位后,赵雍变成了赵主父,国人对这位赵主父的忠诚,或者拥护力就渐渐削弱了——很大一部分人开始围绕新君赵何。

    包括赵主父最信任的国相肥义。

    倘若此时赵雍已经年迈,不复当年的雄心壮志,那还则罢了,可偏偏这位赵主父还身强力壮,甚至心中还有使赵国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能接受自己逐渐失去权柄呢?

    比如前一阵子在沙丘行宫时,当赵将许钧在谈及蒙仲等人时则下意识地说道:“尤其是您看重的蒙仲,他的年纪与君上相仿,日后说不定会成为辅佐君上的重臣。”

    这岂非就是赵主父正逐渐失去权柄的例子么?

    虽然赵主父当时笑眯眯地毫无表示,但心中却很不是滋味。

    两日后,赵主父带着蒙仲等人巡游中山国的全境,每到一地,便叫人将榜文立于城内,宣布这片土地日后归赵国所有,而城池内外的中山国人,则至此成为赵人。

    就跟宋国攻伐滕国时一样,赵国攻伐中山国,其实也让许多中山国人视赵人为仇寇,但两者有区别的是,赵国是“出师有名”,并且,赵国为了安抚中山国的国人,推出了不少有利于中山狄人的政策,比如田邑免税方面的优厚待遇。

    再加上赵国的国相肥义本身就是出自白狄,与中山的狄人是同一个祖宗,因此,结合这种种,中山狄人对赵国的反抗日渐消退。

    期间,亲眼目睹赵国安抚中山国人的蒙仲,将这件事记载了三封竹简上,分别托人送给庄子、孟子以及他义兄惠盎手中。

    大约四个月后,他才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庄子、孟子以及他义兄惠盎的回信。

    庄子的回信最言简意赅,只有一句话: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而孟子的回信则字数较多,他表示,赵国的举措,即对外施行王道、对内施行仁政,这即是能使国家变得强盛的方法。

    总结来说,庄子与孟子对赵国攻伐中山、以及安抚中山国人的评价,十分接近,以至于蒙仲很好奇这两位圣贤是不是私下交流过。

    还别说,当蒙仲不在宋国的这段时间,庄子与孟子还真没少交流,他二人借助书信往来,相互喷地不亦说乎,以至于宋国的景亳,以及邹国,专门给这两位增派了送信的驿卒,便于这两位“交流学术”。

    至于义兄惠盎的回信,他则表示蒙仲的这封信来得很及时,并且他已借赵国的举措,说服宋王偃对滕国——如今应该称作滕邑——施行仁政,无分宋人与滕人,皆一视同仁。

    值得一提的是,在蒙仲跟随赵主父巡游中山国的期间,他亦结识一名愿意加入赵国、成为赵人的中山国人。

    与其他祖辈出身戎狄的中山国人不同,这位与蒙仲年纪相仿的少年,其祖上据说乃是魏国的将领乐羊。

    唔,这名少年,就叫做乐毅。

第81章 中山乐氏() 
ps:这章居然写了四个小时,真怀念写架空历史的时候,可以完全靠自己编。

    ————以下正文————

    与乐毅的相识,是在随同赵主父巡游灵寿的时候。

    灵寿是旧日中山国的国都,是故当赵国攻灭中山后,赵主父设灵寿县,准备将这座城池作为中山境的治所。

    而这样做的前提,即必须得到当地人的拥护支持。

    因此,赵主父亲自出面安抚了灵寿人,许下种种优厚待遇,说白了无非就是重新分配利益,将原先属于中山国贵族的那些田地与财富,分给中山国人,借此得到中山国人的支持,化解中山国人与赵人的矛盾。

    而就在赵国的官吏重新整理灵寿的户籍时,乐毅一家亦在其中,这名年纪与蒙仲等人相仿的少年,将自己的名字籍贯登记在赵国“灵寿县”的户籍上,由于他是子姓乐氏出身,因此让乐进、乐续等人颇感惊诧,因为他们兄弟俩也是子姓乐氏出身。

    要知道,子姓出自殷商,但凡是子姓,十有八九都是殷商后裔,比如蒙仲、蒙虎、蒙遂,他们是子姓蒙氏,除他们以外,武婴是子姓武氏,向缭是子姓向氏,等等等等。

    在彼此相互通了姓名后,乐毅与蒙仲等人很快就熟悉了,毕竟彼此祖上同出一支。

    “你乃子姓之后,怎么会在中山国呢?”

    蒙虎吃惊地问道。

    要知道,宋国与中山国之间非但隔着最起码千里之遥,更要紧的是,中山国乃是狄族后裔建立的国家,很难想象宋国的子姓子弟,居然会跑到中山国定居。

    而对此,乐毅也不清楚,于是便邀请蒙仲等人来到他们乐氏一族所居住的乡村,询问族内的老人。

    乐毅所在的中山乐氏一族,也跟蒙仲、乐进等人的乡邑差不多,也是同姓同氏的族人居住在一起,互望互助,不过规模远远不如宋国景亳一带的乐氏,整个村子大概也只有十来户族人。

    在乐毅的带领下,蒙仲等人拜见了中山乐氏的族长乐路,一位已年高六旬的老者。

    这位老者保管着中山乐氏的族谱,他向蒙仲、乐毅等人介绍了他们中山乐氏一族的由来——即魏国将领乐羊的后裔。

    据乐路所言,其祖上乐羊的先人,大概是在宋国泓水之战战败于楚国后,为了逃避兵祸与战争,而从宋国北迁到晋国,在几经周转后,最终于安邑定居——姑且就称作安邑乐氏。

    待等到三家分晋后,魏文侯魏斯将安邑定为魏国的国都,至此,安邑乐氏便成为了魏人。

    说起赵国与中山国的渊源,那可真是历史悠久。

    最初,在晋国中期,晋国与中山国的前身——白狄关系还算融洽,但随后,白狄中的鲜虞、肥、鼓、仇几支部落东迁,于中山一带定居并迅速对外扩张,这让晋国感受到了威胁,在几番摩擦后,双方爆发了战争。

    但由于晋国的实力远胜中山国,因此最初的战争大多都以晋国取得优胜。

    晋国后期,国内“六卿家族”开始内斗争权,中山国得到了喘息机会,便连同齐国、鲁国,共同讨伐晋国。

    为了报复中山国,赵国王室的祖先、晋大夫赵鞅,率领晋军攻伐中山国并将其重创。

    其后几年,晋国连番攻伐中山国,迫使中山国臣服于晋国——而事实上,真正控制了中山国的,乃是晋国的赵氏一族,即赵国的前身。

    在此期间,赵鞅的儿子赵襄子(赵无恤),从鲜虞族后裔中挑选了一名傀儡,此人即中山文公。

    此时,晋国的魏氏一族——即魏国的前身,很不满于赵氏一族控制中山国,在经过赵、魏两族的商议后,双方决定共同掌控中山国,为此,魏文侯将自己的女儿公子倾,嫁给了中山文公。

    数年后,公子倾为中山文公生下一名男婴,即中山武公。

    中山武公在血缘上,乃是狄人与中原魏氏的混血儿,而在思想上,他选择了效仿中原的礼制。ps:所以说中山武公复兴后的中山国,已抛弃了许多白狄的传统,效仿中原的礼制,其实跟中原国家已经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随后,赵国内部出现夺权事件,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起事驱逐了赵献侯(赵浣)而自立,一年以后,赵桓子又死了,赵国的大臣们兴事杀了赵桓子之子,重新迎接赵献侯来临朝执政,这长达几年的内乱,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于是中山武公便趁机鲜虞族顽强抵抗赵、魏两国,又联合齐国,彻底摆脱了赵、魏两国的控制。

    数年后,中山武公过世,其子中山桓公继位,桓公年幼,不恤国政,因此遭到了魏国的进攻。

    当时,乐羊是乃魏国国相翟璜座下的门客,因此当魏文侯决定讨伐中山国时,翟璜推荐了乐羊担任攻伐中山国的主帅,与当时仍在魏国的吴起一同率领魏军讨伐中山。

    ps:在一些史料上,可能会称这场仗是晋国派兵攻伐中山,那是因为魏、韩、赵三家此时虽然已经瓜分了晋国,但周王室还未承认这三家的诸侯地位,要等到魏灭中山后大概四年后左右,周威烈王才册封魏、韩、赵三家为诸侯,介时,魏、韩、赵三国才被世人所认可。所以在此之前,晋国仍然以名存实亡的形式存在着。

    值得一提的是,乐羊与翟璜当时是有一段恩怨的,据说是乐羊的儿子乐舒在战场上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

    此事约发生在赵国内乱夺权时期,即赵桓子驱逐赵献侯(赵浣)而自立。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赵鞅见长子赵伯鲁资质平庸,不足以担当重任,便将君位传给了小儿子赵无恤,即赵襄子。

    而待等赵襄子立嗣时,他觉得父亲将君位传给自己的举措不合“宗法”,便决定将君位还给兄长赵伯鲁一系,于是他并不册立太子,且将兄长的儿子赵周封为代成君,准备将君位传给后者。

    没想到赵周年纪轻轻却死在赵襄子面前,于是赵襄子最终将君位传给了赵周的儿子赵浣,即赵献侯。

    然而,此举引起了赵襄子亲生儿子赵嘉的不满,后者驱逐了赵浣,自立为君,即赵桓侯。

    赵国的大臣考虑到赵桓侯继位并非是赵襄子的本意,便联合起来杀死了赵桓侯,再次迎赵献侯继位。

    而中山国就趁着赵国这场内乱,率兵攻伐赵国,希望借此击败赵国,脱离赵国的控制。

    那时赵献侯刚刚恢复君位,见赵国在内乱中元气大伤,难以抵挡中山国,便以割让智邑(今永济)为条件,向魏国请求援助。

    于是魏国便派吴起率军攻伐中山国。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翟璜的儿子翟靖,被此时担任中山国将领的乐舒所杀,且魏军无功而返。

    乐羊的儿子乐舒,为何会在中山国担任将领呢?

    这件事,就连中山乐氏一族的族长也说不清楚,据乐氏一族内部的猜测,乐舒大概是在魏文侯的女儿公子倾嫁到中山国时,作为沿途护送的一名魏卒前往中山国的,此后因为能力出众而被中山文王看重,成为了中山国的将领。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魏国攻伐中山国的两位名将,乐羊也好,吴起也好,皆是善于统帅军队的将领,但“私德”却同样为人诟病,吴起有“杀妻求将”的污名,而乐羊呢,则也有“乐羊啜羹”的污名。

    所谓“乐羊啜羹”,即是在乐羊、吴起二人率魏军攻伐中山国的期间,当时初继位的中山桓公,为了逼迫乐羊退兵,便用其子乐舒作为要挟,没想到乐羊不愿因私废公,于是中山桓公便将乐舒杀死,烹成肉羹赠予乐羊。

    没想到,乐羊为了表达他对魏国以及魏文侯的忠心,竟将亲儿子烹成的肉羹喝完,由此传开了“乐羊残忍食子”的恶名。

    就连此前颇为欣赏乐羊的魏文侯,也因此与其渐渐疏远。

    但即便如此,为了奖赏乐羊的功劳,魏文侯还是册封乐羊为灵寿君,并将灵寿作为乐羊的封邑。

    至此,乐氏一族便在中山灵寿安家落户。

    待等到二十余年后,成为一次亡国之君的中山桓公在困境中成长,立志复国。

    当时乐羊已死,桓公以诚恳的态度得到了乐羊之孙、乐舒之子乐池的原谅,拜后者为将相,复辟中山国,联合齐国对抗赵魏两国。

    于是,乐氏一族便成为了中山国人。

    直到如今,赵国再次覆亡中山国,乐氏一族便又成为了赵国人。

第82章 三个月() 
由于彼此都是子姓后人,因此蒙仲等人与乐毅很快就熟络了,连带着赵主父也得知了乐毅这名少年,也将乐毅收为近卫。

    当然,赵主父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因为蒙仲等人的推荐,而是因为乐毅的身份。

    首先,乐毅乃是中山国人出身,将其收为近卫,有利于缓解赵人与中山国人的仇恨与矛盾。

    其次,赵主父与中山乐氏一族族人乐池有点渊源——即乐羊之孙、乐舒之子,曾担任中山相的乐池。

    中山相乐池,很有能力,他曾代表中山国出使秦国。

    那是在“五国相王”之后,齐国试图逼迫中山王厝废除王位,于是中山王便派使者张登前往齐国求见齐相田婴,在献上贿赂后得到了田婴的帮助。

    但随后,齐将张丑说服了田婴,又使田婴改变了主意。

    然而最终,刚刚继位没几年的齐宣王,还是接见了中山使者张登,并默许了中山王的王位——作为条件,中山国将继续臣服于齐国。

    而在张登出使齐国的同时,乐池亦出使秦国,亦说服秦国默许了中山王的王位。

    由于得到了秦、齐两国的默许,虽然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一事未见成效,但中山王的王位却得以保存。

    此后,乐池被秦惠文王留在秦国担任国相,直到张仪返回秦国,恢复国相之位——当时秦国与齐国爆发桑丘之战,齐将匡章击败了秦军,使中原诸国看到了击败秦国的可能,于是,张仪被魏国罢免相位,由提倡合纵抗秦公孙衍出任魏相。

    张仪回秦国后,乐池失去了秦相之位,便离开秦国来到了赵国。

    此后,即燕国内乱,齐国趁机攻占燕国全境,赵主父有意拉拢燕国,便说服韩国释放质子燕公子职(燕昭王),便拜托乐池率领赵兵护送前往燕国继承王位。

    由于乐池当时年势已高,最终死在燕国。ps:作者翻史料时发现,这个乐池活的可真久啊,公元前378年前后出任中山国将相,公元前314年居然还能护送燕昭王入燕,这最起码得活到八十五岁左右吧?甚至超过九十岁。还是说,其实有两个乐池?护送燕昭王的乐池是另外一个?但看史料,又似乎确实是同一个,搞不懂,可能真的是长寿。

    “阿毅,莫非你族人有一部分迁往了燕国?”

    乐进询问乐毅道。

    乐毅点点头说道:“此事我听族长说起过,大概在十几年前,好似确实有一部分族人迁往了燕国,不过具体如何,我也不知。”

    这也难怪,毕竟他当时尚在襁褓,哪里知晓具体情况。

    此后三个月,蒙仲等人跟随赵主父在中山境一带巡游,而中山一地的情况,亦在赵国的安抚优待政策下逐渐缓解下来,居住在这里的中山国人,逐渐接受了赵国的统治。

    至于蒙仲等人,包括乐毅在内,则在这三个月内受到了赵主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