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大司马-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让蒙仲不禁回想到了他在宋滕战场上的经历——记得那时候,他也是乘坐着战车,看到一片狼藉的邑地,只不过当时在滕国,而如今在齐国罢了。
倘若说当时宋国攻伐滕国的战争是不义的,那么今日赵国讨伐齐国呢?
虽说赵主父攻伐齐国的理由,是报复齐国当年“背弃盟约”、“落井下石”,但不能否认,这场仗最先受害的,却是齐国的平民。
并且,为了方便攻打高唐城,便事先在高唐城周边的乡邑屠杀、放火,驱赶居住在当地的齐民,似这种战争方式,又怎么称得上是大义的。
战争,没有义或不义,蒙仲切身领悟到了这个道理。
但让他有些无奈的是,无论是宋国伐滕,还是赵国联宋伐齐,他作为宋人,都是既得利益的一方,这让他不知该如何客观地看待整件事。
不得不说,亲眼目睹赵国士卒攻打高唐的过程,就跟宋国的士卒一样,赵军士卒也会屠杀齐国的平民,并且谁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件错误的事。
见齐国的平民死伤过多,蒙仲委婉地对赵主父说道:“赵军杀戮过多,不利于赵国日后治理高唐。”
没想到赵主父却轻笑着说道:“不先攻下高唐,谈何治理?”
说罢,他笑着说道:“蒙仲,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你大概是觉得,平民是两国战争的无辜者,但事实上,战争一旦开启,没有谁是无辜者。若牛翦不事先率领骑兵驱逐乡邑内的齐人,难保这些人日后不会成为阻挡我赵国士卒进攻齐国的阻碍。想想滕国‘无辜’子民,最终不也成为了宋军的阻碍么?”
滕国?
蒙仲一脸意外地看向赵主父,他没想到赵主父竟拿滕国的百姓举例。
仿佛是猜到了蒙仲的心思,赵主父抬头瞧了一眼远处的高唐城,淡淡说道:“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义或不义的战争,目的皆是为了争夺土地罢了,‘仁义之战’不过是一个糊弄人的说辞,包括我,我以‘齐国背弃盟约’而去讨伐它,说到底也只是为了与燕宋两国瓜分齐国而已,是故”
他转头看了一眼蒙仲,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乃大将之才,但首先,你得抛掉心中那幼稚的想法。尤其是在事关一个国家存亡的战争中,你以为当真会有什么‘平民’是无辜的?”
“”
赵主父的话,让蒙仲感触颇深。
当日,当赵主父率领的军队驻扎于高唐城西北大概二十里处后,高唐城便派来了使者,在请见赵主父后,责问赵军为何无故进犯他齐国。
赵主父没有跟这个使者多废话,因这名使者态度不恭,便命令士卒将这名使者用棍子痛打了一顿,然后将其赶出了军营。
隔天,高唐城再次派来了一名使者。
可能是得知了前一名使者的经历,这名使者在请见赵主父时,态度明显恭顺了许多,简直可以低声下气来形容。
此人表示,赵主父无端率军攻打齐国,这其中肯定有什么误会在——倘若是错在他齐国,请容许他先禀报临淄,再由临淄派人与赵主父和谈。
然而,即便这名齐使态度已十分恭顺,但赵主父还是没有改变心意,依旧下令攻打高唐。
二月二十八日,赵军首次对高唐城展开攻势。
这场攻城战,赵军共投入士卒约六万人,总共持续了三个时辰,五次攻上高唐城的城墙,但由于高唐城内的齐军亦顽强抵抗,赵军最终还是没能攻破城池。
大约是在未时前后,赵主父下令鸣金撤兵。
对此蒙仲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此时距离黄昏仍有两个多时辰的时间,完全还有攻陷高唐城的可能性。
在听了蒙仲的困惑后,赵主父笑着说道:“今日来时,我赵军精力充沛,可苦战近三个时辰,仍未能攻陷城郭;眼下我赵军士卒士气大跌,精力亦不如最初,就算再攻两个时辰,难道就能攻破高唐了?还不如在我军出现巨大伤亡前撤兵,待过两日后,等士卒再次养足力气,再一鼓作气攻下高唐!”
这份见解,就算是蒙仲这样读过不少兵书的人,亦感觉茅塞顿开。
不得不说,戎马半生的赵主父,他对战局的把握,远不是读过几部兵法的蒙仲可比。
也可以说是蒙仲的幸运,在赵军攻打高唐城的期间,蒙仲作为赵主父身边的近卫,时不时就能听到赵主父对敌我双方军队以及局势的点评,比如说,在齐军选择死守城郭的情况下,赵军应该如何采取谋略,且齐军又该如何化解等等。
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让蒙仲受益良多。
三月初四,在赵主父准备二度攻打高唐城时,有一名从临淄而来的齐国使者来到了赵军的军营,请见赵主父。
这名齐国使者的来头很不简单,他乃是齐国国相薛公田文的客卿,著名说客苏秦的弟弟,苏代。
当年,苏秦起初决定赴秦国施展抱负,但由于当时秦国刚刚处死商鞅,且秦武王厌恶说客,苏秦便从秦国离开,来到赵国,但由于赵成、李兑不喜苏秦,苏秦最终还是从赵国离开,来到了燕文侯时期的燕国,且得到了燕文侯的重用。
燕文侯派苏秦出使赵国,希望改善赵燕两国的关系,此后才有苏秦说服赵肃侯,联合诸国抗击秦国。
在苏秦受重用于燕国的那段时间,他的弟弟苏代、苏历等人,亦纷纷来到了燕国定居。
随后燕文侯过世,传位于燕易王,燕易王过世又传给燕王哙——即因为想要将君位禅让给国相子之,而使燕国出现了内乱,险些被齐国所攻灭的那位燕国君主。
在燕易王过世前,苏秦、苏代等人作为燕国的使者出使齐国,且此后定居于齐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燕国的子之内乱这件事中,苏代扮演了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是他说服了燕王哙信任国相子之,甚至于将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后者。
其原因就在于,苏代与燕国国相子之有联姻。ps:一说是苏秦与子之有联姻。
此后,苏代亦代表齐国出使魏国、楚国,甚至是宋国,是当世较为著名的纵横家。
对于这样的人物,纵使是赵主父也得给予其相应的尊重。
片刻后,在赵主父的允许下,身穿华服的苏代来到了赵军的帅帐。
据蒙仲目测,这苏代大概四十余岁。
在请苏代在帅帐内入座后,赵主父吩咐下卒备上酒菜,款待苏代,毕竟苏代亦曾多次出使赵国,赵主父与他并不陌生。
酒过三巡后,赵主父这才笑着问道:“今日苏先生前来见我,不知有何要事?”
“赵主父明知故问。”苏代笑着说了一句,旋即端正了表情,正色说道:“在下特为解赵国之滔天巨祸而来。”
听到这话,赵主父与蒙仲,不约而同地挑了一下眉毛。
只因为苏代这种“危言耸听”的伎俩,早已经被这世上的说客用烂了。
第105章 苏代()
ps:痛苦,终于码完了。今天差点又只想码一章了,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以下正文————
“解我赵国之滔天巨祸?”
赵主父在微微愣了一下后,哈哈大笑起来,这让已渐渐了解赵主父性格的蒙仲,不由地转头看了一眼前者。
蒙仲很奇怪地感觉到,赵主父似乎确实是有什么顾虑。
抿了一口略有些发烫的酒,赵主父哂笑道:“愿闻其详。”
见此,苏代拱了拱手,正色说道:“在当世,目前以秦、齐最强,是为东西二极,其次赵楚,再次魏、韩、燕、宋等国今赵主父趁我齐国与魏、韩两国联手讨伐秦国之际,联合燕、宋两国进攻我齐国,这岂非是为秦国解围之举么?”
“”赵主父看着苏代不说话。
见此,苏代换了一种口吻又说道:“秦赵两国素有征战,哪怕是近些年,秦国亦发兵攻取了赵国的中都、西阳、蔺等城,虽然在下也听说秦赵有盟,但在苏某看来,秦赵两国的联盟未必牢靠”
“”赵主父抿了一口酒水,似笑非笑。
诚然,苏代所说的皆是实情,秦国近些年来,确实攻取了赵国的中都、西阳、蔺等地,但这都发生在秦孝公年间,待等到秦武王年间,秦赵两国的关系便已经大大缓和,更别说秦武王过世后继承国君之位的秦王稷,还是赵主父迫使秦国改立的。
虽然秦王稷年纪尚小,国政皆由其母宣太后与舅舅魏冉等人把持,但必须承认,秦赵两国至那时起就再无战争,赵主父当然不会因为几座城池,就破坏掉两国好不容易建起起来的良好关系,更不会简简单单就被苏代说动。
哪怕苏代诱惑他道:“现如今,我齐国名将匡章正率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即将攻破,赵主父何不趁机机会攻伐秦国,夺回先前秦国从赵国攻取的那些城池呢?”
在听了苏代这话后,赵主父哈哈大笑,似讥讽般说道:“盟约即是盟约,似弃盟毁约这种事,只有齐国做得出来!”
听了这话,苏代毫无营养地恭维了几句,旋即又说道:“赵主父不趁机攻伐秦国,实乃诚信之举,可赵主父却讨伐齐国不知赵主父可曾想过后果?”
“后果?什么后果?”赵主父轻哼一声。
见此,苏代拱拱手,正色说道:“今赵国联合燕国、宋国,讨伐齐国,对于贵国而言,无非只有败与胜两个结果而已。若三国战败,后果无需再说,魏韩两国或将趁机攻伐赵国;倘若赵国战胜,而齐国战败赵主父知道此事会有何后果么?”
“愿闻其详。”赵主父淡淡说道。
“首先改变的,即魏韩两国的态度。”朝着赵主父拱了拱手,苏代正色说道:“魏韩两国的立场,始终反复不定,或臣服于秦,进攻赵楚;或联合于齐,讨伐秦国现如今,魏韩两国之所以能坚定抗秦,正是因为有齐国在背后支持,倘若赵国此番联合燕、宋两国,使齐国元气大伤,齐国将无力再支持魏、韩两国,介时,魏韩两国为避免被秦国进攻,唯有投靠秦国,到那时,秦国得到了魏国与韩国作为爪牙,它会如何取代了齐国地位的赵国呢?”
顿了顿,苏代又微笑着说道:“何不保持现状呢?”
“”赵主父捋着髯须沉思了片刻,旋即反问道:“你是要我背弃燕国与宋国,停止与齐国的战争?”
在旁,蒙仲微微皱了皱眉。
苏代摇摇头说道:“并非是停止,而是这场仗对赵国无益。若齐国衰败,秦国势必将赵国视为首要针对的国家,介时,此前的秦赵关系将彻底结束,秦国将会用此前针对齐国的一切手段来针对赵国”
“”
赵主父捋着胡须沉思着,忽然,他转头问蒙仲道:“蒙仲,你怎么看?”
听闻此言,别说苏代惊讶地转头瞧了一眼蒙仲,就连蒙仲自己也颇感意外。
毕竟,虽说他是赵主父的近卫,但这却并不意味着他已有资格介入赵国的邦交层次的事。
想了想,蒙仲正色说道:“在下以为,苏先生所言不过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而已,苏先生夸大了‘若齐国败亡’将会对赵国所产生的影响,属危言耸听。”
听了这话,苏代皱眉打量了几眼蒙仲,反问道:“小兄弟此言,恕苏某不敢苟同。不知在下有何夸大其词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赐教不敢。”蒙仲拱了拱手,旋即平静地说道:“苏先生所言,若齐国覆亡,魏、韩两国或将会倒戈秦国,在下不明白,为何苏先生如此肯定魏国与韩国肯定会倒向秦国,而不是联合赵国呢?魏、韩、赵三国本就是三晋之一,虽多彼此多有攻伐,但再怎么说也比秦国要亲吧?这是其一。
其二,就算魏、韩两国倒向秦国,但赵国亦有燕、宋两国作为盟国,同样是三国对三国,苏先生为何断定赵国就一定无法战胜秦、魏、韩三国呢?
其三,苏先生方才所言的那番话,看似为赵国而谋,实则不过是为了保全齐国而已。举个例子来说,现如今秦国是第一,齐国是第二,赵国是第三,赵国除掉齐国取得了第二的位置,先生只说秦国会因此而敌视赵国,但忽略了赵国已得到了第二的位置这份利益所得,就这样被先生给吃掉了?”
摇了摇头,蒙仲转头对赵主父说道:“赵、燕、宋三国瓜分齐国后,赵国可将后续的战争交给燕国,使赵国能专心面对秦国,纵使秦国与赵国盟约破裂,赵国亦无从畏惧。此后,赵国可联合魏韩两国抗击秦国,而以宋国遏制楚国”
赵主父与苏代一言不发,听着蒙仲侃侃而谈,虽然蒙仲对于各国的虚实其实并不是很清楚,比如说,宋国未必挡得住楚国,但大抵的思路,赵主父是认可的,毕竟在他眼里,他与宋王偃的盟约才是最最可靠的,哪怕蒙仲的思路其实存在漏洞,但赵主父还是愿意去尝试,只因为他信任宋国。
“苏先生对此子的观点有何评价?”赵主父指了指蒙仲笑着对苏代说道。
苏代上下打量了几眼蒙仲,舔舔嘴唇迟疑了片刻。
原因很简单,因为蒙仲反驳他的那些观念都很客观,很有道理,这让他不知该如何反驳。
他忍不住问道:“这位小兄弟何许人也?”
见此,赵主父便笑着代蒙仲介绍道:“此子乃庄子、惠子的弟子,蒙仲。”
听闻此言,苏代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不过他的反应与先前大多数人都不同:“小兄弟是惠子的弟子?难怪难怪”
似乎在苏代的心目中,惠子(惠施)的地位还要高过庄子。
这也难怪,毕竟惠施曾担任魏国国相几十年,合纵伐秦最早就是由惠盎提出来的,苏代的兄长苏秦能说服诸国合纵抗秦,惠施在这件事上功不可没。
而相比之下,庄子只是隐居在宋国的一位大贤,虽然名气很大,但在苏代心中,未必有惠施那样的地位。
“不不,在下并非是惠子收的弟子,而是由我的老师庄子代收,并且也只是学到了一些名家的皮毛而已。”见苏代似乎有所误会,蒙仲连忙解释道。
苏代这才释然,对蒙仲说道:“早些年我跟随我兄游说诸国而途经魏国时,曾惠相有过一番接触,这才知惠相博览群书,真乃天下奇才可惜为张仪逼迫。”
说着,他便开始讲述当时的经历,他聊到了惠施,也聊到了张仪、公孙衍、田需等人,皆是曾担任过魏国相位的人。
而在此期间,赵主父也询问了苏代的兄长苏秦现如今的情况,毕竟作为张仪的同门师兄,作为跟惠施、公孙衍等人齐名的纵横家,苏秦自被赵肃侯责怪而离开赵国前赴燕国之后,从此就再没有什么音讯。
在听到赵主父的询问后,苏代脸上露出几许莫名的笑容,说道:“家兄现如今在齐王(田地)身边作为客卿至于近些年做的最大的几件事嘛,即是让齐王修葺了齐宣王的陵墓,又修缮了几座宫殿,呵呵呵呵”
看着在那自说自乐的苏代,蒙仲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只是让齐王修砌了先王的陵墓,且修缮了几座宫殿,这算什么大事?
而此时,却见苏代咳嗽一声,一本正经地说道:“赵主父,此番我受齐王之命前来求和,愿割让高唐、平原几邑,使大河以北尽归赵国”
赵主父摇摇头说道:“恕我不能接受。”
听闻此言,那苏代也不恼怒,平静地说道:“在下已施展浑身解数,可惜仍无法劝阻赵主父,留此无益,就此告辞。”
说罢,他不顾赵主父的挽留,就此离开。
看着苏代离开的背影,蒙仲心中升起了一个疑惑。
他感觉,苏代的游说有点虎头蛇尾,开头危言耸听,以至于蒙仲还以为会跟此人有一番辩论,没想到此人根本不反驳他提出的那些观点。
而最最让蒙仲感到奇怪的,就是苏代在提到他兄长苏秦最近在齐国的状况时,那堪称反常而诡异的笑容。
就在这时,帐外转来了士卒的通报:“报!邯郸有急信至!”
听闻此言,赵主父皱了皱眉头,但还是唤入了士卒,收下了那封竹简策略扫了两眼。
旋即,他的面色顿变。
见此,蒙仲好奇问道:“莫非邯郸发生了什么事?”
“不。”
赵主父摇了摇头,沉声说道:“这是富丁从魏国送来的急信上面写到,魏王嗣过世,太子魏遫继位”
第106章 燕王职()
“居然在这个时候”
只见在帅帐内,赵主父左手攥着富丁的急信,右手托扶着额头,脸上露出沉思、凝重之色。
此时帐内近卫,除了蒙仲以外还有蒙虎在,他低声询问蒙仲问道:“阿仲,魏王魏嗣过世,太子魏遫继位,这对咱有什么影响吗?为何赵主父好似很苦恼的样子?”
听闻此言,蒙仲低声问蒙虎道:“匡章,听说过么?”
蒙虎点点头道:“齐国的名将嘛。”
“此人与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三人,正率领各自国家的军队攻打秦国的函谷关”
“好似是有这么回事”蒙虎歪了歪脑袋,旋即又问道:“然后呢?”
见此,蒙仲无奈地翻了翻白眼,只好低声向蒙虎解释起来。
正如蒙仲方才所言,前两年,齐国国相薛公田文为了报复秦国——即他差点就死在秦国,便联合魏韩两国,一起出兵征讨秦国,使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三人各率本国军队猛攻秦国的函谷关,多次击败秦军。
而现如今,魏国国内发生王权交接这样的大事,魏国势必会暂时退出伐秦之事,将军队调回国内,以确保国家平安稳定地渡过新君继位的初期——尤其时防止其他国家趁虚而入。
毕竟,在某个国家新君继位时伺机进攻,这在中原是屡见不鲜的事,当初赵主父初继位时,就曾面临秦、魏、燕、齐等国家的威胁。
倘若魏国决定退出讨伐秦国的战争,或将影响齐将匡章与韩将暴鸢二人的态度,这就意味着齐、魏、韩三国攻伐秦国的战争,或将就此终止。
同时也意味着,齐将匡章或有可能率领齐国军队返回齐国,甚至于借此袭击邯郸对赵国施压,逼迫赵国终止对齐国的进攻。
总而言之,此时魏王魏嗣过世,对赵主父讨伐齐国一事影响巨大。
“原来是这样。”
蒙虎恍然大悟。
从旁,赵主父亦听到了蒙仲与蒙虎的小声对话。
不得不说,蒙仲这番推断,恰恰说中赵主父的心事。
在沉思了许久后,赵主父目视着手中那份竹简,沉声说道:“事到如今,又岂能无功而返呢?蒙仲,传我命令,令各军做好准备,攻打高唐!今日,定要拿下高唐!”
“喏!”蒙仲抱拳离帐,命率下信卫向军中各将领传达赵主父的命令。
次日,即三月初五,赵军再次发动对高唐的战争。
这场攻城战共投入赵卒五万人,鏖战两个余时辰,终于攻克城郭。
两日后,安阳君赵章亦攻陷平原邑。
按理来说,赵军形式大好,但赵主父却高兴不起来。
三月初九,赵主父的预感应验了:他又收到了一份来自邯郸的急信。
与上回那封急信不同,这回的急信,是由赵国派往秦国的遣臣楼缓送来的。
楼缓在信中写道,秦国的函谷关已被齐将匡章攻破,但由于魏王魏嗣过世,“齐魏韩联合军”难以继续攻占秦国,秦国遂趁机求和,归还韩国河外以及武遂,归还魏国河外以及封陵。
齐魏韩三国伐秦,就此结束。
“砰!”
记得在收到楼缓的书信时,赵主父恨恨地一锤面前的桌案,可谓是非常怨恨。
怨恨什么,自然是怨恨时机——偏偏在他攻伐齐国的时候,秦国与齐、魏、韩三国这场打了两年多的战争竟然结束了。
“楼缓深失所望。”
赵主父失望地喃喃道。
要知道,赴秦的楼缓、赴魏的富丁、赴宋的仇赫等赵国遣臣,皆是赵主父所倚重的心腹重臣,因此赵主父在制定伐中山、伐齐这种大事时,亦曾派人送信与这些远在他国的臣子通个气,让他们设法为赵国谋取利益。
就像这次,在赵主父的授意下,身在魏国的富丁一力挑唆魏王联合齐韩讨伐秦国,而身在秦国的楼缓呢,当然是设法让秦国的军队拖住齐、魏、韩三国的军队,使秦、齐、魏、韩四个国家相互攻伐,顾及不到赵主父这边联合燕宋两国针对齐国的讨伐。
可没想到,尽管有楼缓、富丁等人在暗中挑唆这场战争,齐魏韩三国讨伐秦国的战争,最终还是就这样结束了,以至于使赵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当日,赵主父命蒙仲派人前往安阳君赵章的军队,令赵章与田不禋立刻前来高唐,商议军情。
在两日后的上午,公子赵章与田不禋风风火火地赶到高唐,赵主父急召二人在高唐城内的帅所商议此事。
当时屋内就只有赵主父、公子章、田不禋以及蒙仲、乐毅五人,在赵主父将秦国求和之事告诉公子章与田不禋后,公子章大为吃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