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道证诸天超脱之路-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在雨霏凝看来,这是知非道人连态度都不肯给,心中自是既忧伤,又失望,反倒是更坚定了决心。
面对雨霏凝的态度,知非道人也上了情绪:“是的,这两年我突然离开,音讯全无,是我不对,但我也是有苦衷的,连我父母家人也和你一样,难道你觉得我会混账到连他们都不管不顾?你能听我解释么,事出突然,我也是身不由己”
知非道人正要将当年之事说上一遍,顾不上事情的荒诞不经,伊人是否相信。他知道,要是不说,才回抱憾终身。然而雨霏凝却是没有听的欲望了:“谁在乎你这两年是怎么经历?有什么好解释的?沈秋钰,你根本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雨霏凝想起了这两年来承受的委屈,眼眶又红了:“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但这种一直漫无希望的等待,我承受不了。我不是在责怪你,但我是真的累了。沈秋钰,好聚好散,就这样吧。”
知非道人道:“我怎么就不知你懂你了?我保证,以后无论天涯海角,都会跟你在一起”
搵去了眼角泪珠,雨霏凝道:“很抱歉,我信不过你了。下雨天,我冷的时候你不在我身边;我想哭的时候你也抱不了我;病了我会自己吃药,自己早点儿休息;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没有音讯的这两年,我是怎么煎熬过来的。沈秋钰,距离和时间,让我变了。等了你两年,在你突然出现的时候,我突然想放弃了。两年的等候,足以给你一个交代了。抱歉,我信不过你的承诺。就是这样,你可以死心了么?”
雨霏凝说完,转身就走。哀莫大于心死,对雨霏凝来说,放下了这段感情,固然心里空落落的,却也像是卸下了一副千钧重担。漫长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当年的情谊日渐消磨。事实上,在知非道人失踪一年后,雨霏凝便决心放下了。只是有种不甘心,让她继续等了下去。不为别的,仅仅是为了有始有终,如是而已。
自见了雨霏凝之后,知非道人便沉闷了许多。在随后的得纯阳真人指点修行的时候,反倒是更沉得下心。时间经不起惦记。一晃间,一月光阴便已临近。关于下一个世界,知非道人自纯阳真人处也得了些消息。那方世界,涉及到纯阳真人与观自在菩萨的一个赌约,是以纯阳真人略微提点了一些。顺带的,告诉了知非道人一个好消息,只要他实力足够,便可以在归来时选择这次离开之后的任意时间点。这下子,知非道人倒是安心了,至少,再次归来时,不用担心物是人非了。当然了,也是因此,纯阳真人拒绝了帮知非道人在地星上的亲人延年益寿:“你自己能耐足够,自己去做便是了。莫非对自己没信心?”
第137章 僧与道钱江初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先生的一阙望海潮,说不尽苏杭的诗画气象、盛世风流。时间正好是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勃发之时。知非道人虽是历经诸多世界,但坦言说,似“钱江秋涛”这般壮观的景象尚是首次遇见。既是如此,那自然不会错过。
这一日,早早的便有钱塘附近的百姓们聚居在此,等候大潮来临。数以百计的弄潮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机会难得,知非道人早早的便占据了一处绝佳的观景地点。仗着自身超凡脱俗的武道修为,知非道人所在之处,清净幽独,实在是常人所不能至,偏偏角度绝佳,丝毫不影响赏景。唯一可称缺憾、美中不足的是,好处终究不能独占,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也是慧眼独具,相中了此处。
知非道人并没有和老和尚交流的心思,诚然,他对佛门颇有意见,在经历大唐世界之后,恶感更甚。这老和尚并不简单,知非道人在他身上,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威胁,毫无疑问,这老和尚绝非常人。在这个仙神时有出没,道法显圣的世界,知非道人有着充足的危机感。无独有偶,老和尚这回也是心血来潮,对钱江秋潮也生出了兴趣,这才静极思动,出来走走,不想碰到了这么一位道门的年轻人。在他看来,这年轻人气机沉凝,背负着一口竹剑。精神内蕴,实力较于自己,似乎也是差之不远,可称不俗。若非此时佛道两门明争暗斗,做个同道之友也未尝不可。虽是如此,他对知非道人依然生出了浓厚的兴趣,一时间对将要到来的钱江秋潮都不甚关心,反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知非道人身上。
知非道人当然算不得年轻了。轮回转生的时间不算,从天龙的世界算起,此时也是近四十岁的人了。纵然修为不俗,驻颜有术,但和年轻人也不见得沾得上边儿。当然了,相对于老和尚的年岁,说一声年轻,似乎也不算过分。
一僧一道各坐一边,静候着钱塘江大潮的到来。
俄而风起云涌,遥遥望去,钱塘江入海口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知非道人目光敏锐,瞧的是清清楚楚。几乎是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那白线迅速的扩散开来,潮水汹涌,三丈高的惊涛骇浪澎湃呼啸,后浪压着前浪,势如排山倒海。潮头推拥,鸣声如雷,喷珠溅玉,真不愧是造化奇景。
知非道人瞧地心驰神往。诚然,以他的修为,要制造出三丈高的浪头实在在是轻易不过,但与这造物神奇,接天连地的钱江秋潮相比,到底是差了不足以道里计。却在这时,披发文身的弄潮儿手持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踏浪而行,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博得岸边围观者绵绵不绝的叫好声。喝彩声便连江潮激发的轰鸣声也掩盖过去,足证观潮者的热情高涨,古人,未必便不如今人狂热。
彩声如雷,弄潮儿更是精神振奋,表演欲十足。须知道,自来这些弄潮儿冒着时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伺满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实在优异者可得搏贵人赏识,一朝龙门一跃,从此满门富足。
认真说来,这还是皇帝开的坏头儿。据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太上皇高宗及孝宗在浙江亭观潮的盛况说:“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到海门迎潮。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戏、撮弄等,各呈伎艺。并有支赐。太上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上起奏曰:钱塘江潮,亦天下所无有也。太上宣谕侍宴官,令各赋酹江月一曲,至晚进呈,太上以吴琚为第一,两宫并有宣赐。至月上还内。“
且不说这些有的没的,知非道人观钱塘大潮,颇有所悟。似乎更进一步的契机就在眼前。然而,有光明便有黑暗。想来诸如庙会这些热闹节日,往往少不得人口贩子——古人所称的“拍花子”的存在,浑水摸鱼,拐卖人口,可谓恶极。
知非道人目光敏锐,对钱塘两岸人潮中的事情看得分明,也正因此,使他发现了潜藏其中的罪恶,放下了突破境界、再进一步的打算。
那是一个衣冠楚楚,羽衣星冠的道士。瞧上去四五十岁的年纪,倒是颇具亲和力。知非道人亲眼瞧见这道士执一根长鞭,驱赶着一群白羊穿过人流,若有人注意到他,那便低头行礼,若是无人留意,而且身旁有看上去伶俐可人的孩童,他便伸手一摸,那孩子便化作白羊,被他驱赶。此时众人注意力都放在了江上弄潮儿的身上,有几个还记得留意身边的孩子?是以这道士居然无往不利,驱赶的“白羊”很快便涨到了四五十只。
自道门玄奇道法流传开来之后,便有不少心性不堪之辈仗之胡作非为,更有旁门左道之人,创出了不少邪法,危害世人,为己谋利。这“造畜”一法便是其中代表,素来便受拍花子们的喜爱。
那老和尚显然也发现了那个凭借造畜邪法害人的道士,只是不知出于什么考量,刚准备动手,却又退了回去。知非道人却是忍不了,素来嫉恶若仇,眼中难容沙子的他,怎会对此视如不见?口中叱了一声:“当诛!”更不迟疑,像是一道清风,横掠十里钱塘。掌中竹剑流光乍泄,向着那道士扑杀而去。
第138章 诛恶道乍见许宣()
知非道人的剑招洗净铅华,威能却是不减分毫。然而这位拍花子的冒牌道士居然也不是庸手。只见他神色略带点惊慌,探手入怀,取出几张符箓,,掐诀念咒,将手一撕。便见一面圆形光盾出现,汇集周遭厚土灵气,挡在这冒牌道士身前。
留在原处的老和尚眼见知非道人出手,一下子便将知非道人的跟脚猜出了个七七八八:“原来是为以武入道的人仙高手,这般人物,若是入我佛门做个金刚护法,那可就是再好不过了。罢了,回头试试看有没有机会吧。”老和尚一个人暗暗嘀咕道。
知非道人的竹剑磕在圆盾上,发出“叮”的一声轻响,势在必得的一剑便自被挡了下来。那圆盾也是光华暗淡,布满裂痕。这道士心疼的滴血,须知道,那张符箓乃是他好不容易讨得老祖欢心,才蒙赐下,这般高级的符箓,可是连老祖那里也是不多。否则,以他那粗浅的修为,如何挡得住知非道人这武道人仙?只是现在却不是心疼的时候,保命要紧。这倒是也是个人精,将怨毒深藏,却道:“这位道友何故突施杀手,贫道可有得罪之处?而且大庭广众之下,导游不怕误伤百姓吗?”
却原来两人斗法虽只是过了一招,但声势却是不小,已然引起了周围百姓的注意,纷纷围观。这道士这般说话,不过是知自己断然不能敌过知非道人,便要借众口悠悠,保下自己一条性命。只要有人站在他这边,他自然有法子让这些普通人替他拖住知非道人,然后自己逃之夭夭。只要留得青山常在,寻些宝物请老祖出头,还怕对付不了这牛鼻子么?
他常年厮混于市井之中,观人相面自有一套。经验告诉他,似知非道人这般的人物,往往比较忌讳在人前显露身手,而且也往往不愿伤及无辜。而且他自信自己造畜之术绝非知非道人这种一看便是修炼武功的武夫能看穿的。事实上,到现在,他还以为知非道人是与自己有什么仇怨呢。
知非道人虽是拜了道门大能纯阳真人为师,而且蒙师尊指点,对地煞七十二术也已修行入门,但他自来主修的便是武道,玄门术法之类的,并不算熟悉,这回还是第一次见到符箓这种新奇的玩意儿。没想到薄薄的一张黄纸,在这等不入流的人物手中施展出来,竟也能拦下自己七成功力的一剑,倒也有趣得紧。
至于这道士心里的盘算,知非道人却是不知,也无心知道。纯阳真人何等大能,造畜这种粗浅法门,知非道人自是知道该如何破解,索性便也没有留住这厮性命以图施救这些被变成白羊的孩童。在那道士不可置信的目光中,知非道人运剑如飞,干净利落地几剑,碎了光盾,将这道士一剑枭首。
在这拍花子被知非道人斩于剑下的同时,西子湖畔,凤凰山下的一处洞府里,正在闭关炼制丹药的一个道士忽然身子一动,心有所感,道了一句:“不管你是谁,敢坏了老祖好事,定不能轻饶了你。等着吧,等老祖练好这炉丹药,再来找你算账!”炼神反虚,相当于武道大宗师的修为的老道士在这人间界,除了那些轻易不出事的大妖王与高高在上的神佛,没有几个是他对付不了的。作为一方妖王,老道士有着这份自信与底气。
却说知非道人动作极快,手起剑落,诛杀了那个拍花子的道士,围观的众人自是大为惊骇。天可怜见,怎的一言不合便闹出了人命?一时间,倒是几乎所有人都将知非道人看做了草菅人命江洋大盗。要不怎么说民风淳朴呢?即使如此,这些围观众人惊恐有之,畏惧有之,但却没有一个人肯让开道路,放知非道人离去,有那胆大之人,甚至义正词严指责知非道人。所谓千夫所指,大约也不过如此了吧?
知非道人却是毫不在意,确切的说,是根本心思就不在这些人身上。他只是做自己应做的事情,至于旁人眼光,与他何干?若是放在以前,知非道人或许只会制住这个拍花子的道士,将之移交官府什么的那现在他心性蜕变,已不复当初。若是束手束脚,要这一身剑术修为何用,卖艺么?
真气流转,在这些被变成白羊的孩童身上轻轻一拍,便自解除了那道士施加的恶毒法术。人群里又是一声惊呼:“我的儿呐!”却是有人自这些恢复过来的孩童里面发现了自家的孩子,禁不住呼喊出声。一时间大人小孩的哭叫声混合着马后炮的好事者的议论声,响成一片,乱糟糟的一团。人心向背,反转只在片刻之间,众人几乎都是咒骂拍花子的可恶,反过来称赞知非道人不愧道门羽士,道德高人云云。
如此盛会上出了这么大的乱子,自然是惊动了同样在观潮的杭州知府等官员,很快便有捕快上前来查探发生了何事。当然了,这一切已经与知非道人无关,热闹是属于别人的。知非道人不耐麻烦,自是悄悄的消失在人群之中。不过,那帮子被救的孩童中,倒是有个小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孩子没哭没闹,反倒是先上前对知非道人致了声谢。当然了,更令他在意的是,这孩子的名字。
“我叫许宣,字汉文,谢道长叔叔相救之恩。”许宣,许汉文,好熟悉的名字。知非道人不由想起了那个据说是最被崇拜的四位男人中的那位许姓男子。不过知非道人记得很是清楚,故事里的许仙在最初的故事里,便是叫做许宣的。想到这里,知非道人心头一动,不过也就如此了。要他再做些别的什么,便是真的是那位,也不见得够格。当然了,是不是因为惫懒的性子犯了,书友们还是不要深究的好,毕竟看破不说破嘛。
出了这档子事,知非道人也无心再观潮揽胜,径自向自己落脚的小道观走去。这道观荒弃已久,据说是昔年造反的仇王所供奉的。仇王兵败覆灭,道观也就荒废下来了。知非道人初临这方世界,便是在此落脚,几个月的时间,足够他将这里收拾的干净利落,倒也有了几分气象。知非道人鸠占鹊巢,倒是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地契度牒什么的,自是也难不住他,略施手段,便自办的妥妥帖帖。这一住下,知非道人便是再懒得挪窝儿了。
第139章 小道观和尚上门()
道观略有些偏僻,坐落在一座小山上。知非道人掘了一汪池塘,打算来年种些莲花;门前两株桃树,老皮皲皱,颇有些年月了;还有七八颗老梅,生的颇有意趣。知非道人在门前的空地上种了几畦青菜,又环着道观植上了一周慈竹。一切妥当,今年是看不出来什么,但到了明年,道观必然清幽宜人,是个修行的好所在。
这一日,知非道人正在参研剑术,忽听得有脚步声自远处传来。心下好奇,自己这地界儿十分偏僻,而且因为仇王的缘故,也素来没有香客,莫不是路过之人?虽是如此,知非道人还是收了剑。正要出门看看,便听到一声苍老的佛号:“阿弥陀佛。未知钱塘又有一位道友前来修行,老衲特来拜会。”
知非道人一听,便知这是钱塘县修行势力的地头蛇过来宣示主权了。更准确的说,对方是将这片地界儿都当做了自家地盘。偏生知非道人没有“拜码头”,就贸然落脚,有着扎根的意思,对本地的修行势力来说,无疑是坏了规矩,这口称阿弥陀佛的和尚,这便上门教规矩来了。通俗点说,就是来砸场子的。若是知非道人有些真本事,那倒无妨,否则的话,还是乘早滚蛋,或者老老实实纳头就拜。倒是跟混黑社会的颇有类似。
老实说,这种陋习还真不知是谁先整出来的,知非道人对此颇为不喜。修行人都是追求自由自在,谁个耐烦在这等俗事上消磨时间?格调未免也忒低了点儿。
只是知非道人虽是不喜,却并不意味着他怕了。自习武练剑以来,他又怕过的过谁来着?当即几步来到道观院门外,要打发了上门的不速之客。只是这一照面儿,知非道人却是愣了一下。眼前站着的这个须发皆白,一手托着金钵,一手持着禅杖的老和尚,可不正是那天钱塘江上观潮时有过一面之缘的老和尚?
老和尚一见知非道人,便道:“原来是这位道友。上次钱塘江观潮,初次相会,便知道友剑法通神,以道友这般年岁,便能有那般高深造诣,老衲佩服之至。今番冒昧造访,道友莫怪。老衲金山寺住持”
老和尚一边说着话,一边便要往院门走进去。此时佛道两家关系固然紧张,但终究还是维持着表面的和谐,是以老和尚并不觉得自己进去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知非道人居然真的就拦住了他:“佛道两家,虽无高低之判,但有门户之别。若无邀请,贫道不会擅闯佛门禅院。和尚是佛门高士,想来也是如此吧?”一句话,不软不硬,却是打断了老和尚的自我介绍,并且噎了老和尚一句,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这小小道观并不欢迎对方。那种疏离冷漠,兼着淡淡的嘲讽意味。老和尚人老成精,如何听不出来?
只是知非道人的这种态度,倒是真的让老和尚颇为意外。须知道,自金门羽客——佛门口中的妖道林灵素过世之后,道门便被佛儒两家联手打压,声势大不如前。
如今之势,却是佛门昌盛,是以一般道人对佛门总是退避三舍。知非道人虽然能耐在身,但这般不给老和尚面子,却也是稀罕得紧。
老和尚到底人情练达,也算是有道高僧,自然不会因为知非道人的不客气便要出手打压。事实上,这次前来,主要还是探探底,顺带警告下对方,莫要再自己的地盘儿搅事情,如是而已。
是以,面对知非道人的不善,老和尚收回了要踏出的那只脚,却道:“道友这般作为,似乎并非待客之道。传扬出去,难免与道门声誉有碍。”知非道人并非弱者。若是打斗起来,老和尚虽然自信必胜,却也不敢保证自己毫发无损。为了一时意气,并不值当。
知非道人微笑道:“老和尚此言差矣。不请自来,非是善客;不问而入,乃强人行径。贫道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将你视为客人。”
老和尚心中也有些恼火,表面上却是不愠不恼,展现出了佛门高僧极高的涵养:“如此,到底确实老衲失礼了。道友光风霁月,当不会斤斤计较吧?”好个老和尚,轻飘飘的一句恭维,却是堵死了知非道人退路。不管如何,只要知非道人还要些面皮,便只能客客气气的将他迎进去。
知非道人纵使心里再怎么不爽,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将老和尚请进屋内,倒了两碗凉水:“贫道这里清净简陋,又不曾骗得信众香火供奉。是以无茶无酒,唯一碗山中清泉招待。大师佛法高妙,想来应是不会嫌弃的吧。”
老和尚似乎听不出知非道人的挖苦。事实上,他主持的金山寺并未如知非道人说的那般不堪,相反的,却是一直秉持着与人为善,普度世人的宗旨,算得上是真正的佛门有道之士。老和尚微笑道:“诤水无香,涤荡心中尘埃却是最好不过的了。道友慧根深重,可惜入了道门。”老和尚一脸惋惜,却问道:“尚未请教道友法号?”
知非道人对老和尚假惺惺的惋惜视如不见。老和尚不过是职业病犯了,要诱拐自己弃道入佛,嘿,不值一哂。知非道人面无表情:“贫道道号知非。老和尚自称是金山寺住持,却又不知怎生称呼?贫道幽居惯了,不曾闻得。”
老和尚也不在意,道:“阿弥陀佛,法力无边,海力山崩。老衲法海,见过知非道友。”
知非道人心中一个咯噔,暗道:“果然是这老和尚。先前又见了还是小孩子疑是许仙的许宣,莫非这真的便是白蛇的世界?若真如此,那乐子可就有得瞧了。要帮师尊赢了赌约,说不定真要与观音尊者对上。”想到这里,知非道人也忍不住一阵头疼,不过,他表面上却是不露声色。反倒是耍嘴皮子调笑道:“法力无边?老和尚当真自信的没边了。”挖苦了一句,知非道人又正色道:“不知法海禅师专程前来,可是有什么指教?”
法海道:“指教不敢当。只是有些事情要知会道友一声罢了。”
第140章 道不同僧道斗法()
法海老和尚说的客气,知非道人也是闲极无聊,他很是配合地道:“禅师请说。”
法海和尚道:“在此之前,容老衲冒昧一句,敢问知非道友师承?”
知非道人笑道:“无门无派,自在散人。真要说的话,如禅师所见,是个道士。”
法海老和尚显然有些不大适应知非道人的冷笑话,只以为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