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忽必烈杀害文天祥的想法。对于新建立的大元帝国而言,留梦炎算得上是有功之臣,可是,元朝史官所修的《宋史》中却没有他的《传》,相反,却给文天祥立了《传》,赞扬他是宋朝进士中的伟人之一。可见,即便是敌人,对那些背叛国家民族的人也是不起的。据传,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留梦炎降元后也官至元朝丞相,说明其也是有一定本事的。
    对于这些宰相们,我当用其长避其短。
    “各位爱卿,请坐。”
    “谢陛下。”
    我将安南国国君陈晃的来信内容详细告诉了贾似道等人,随后道:“马爱卿,你先给朕说说侬智高之事。”
    “是,陛下。”马廷鸾起身道,“侬智高,傥犹州人。大约两百多年前,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为我朝与安南交界处的傥犹州(今广西靖西东部)知州,并依附我朝,后来,侬全福势力rì长,自称昭圣皇帝,当时的安南还处于交趾国时代,交趾国君遂发兵征讨,侬全福兵败后被斩杀。侬智高子承父业,在傥犹州建立了大历国,意图对抗交趾,后再被交趾打败,遭擒未几又被交趾国君释放。后四年又建南天国,与交趾交战互有胜败,同时上书我朝,而我朝当时正在与契丹,西夏交战,故未有回复。在与我朝几经反复之后,又发动了和我朝之战,并接连打败了我朝当地好几路守军,一度占领了我两广路的南部,仁宗帝只得派兵征伐,任命当时的枢密院副使狄青为帅,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平乱。最终,在狄元帅的指挥下,苦战数番,才将其消灭。详细经过,陛下可查我朝史料。”
    侬智高是壮族,僮族首领,既反贪得无厌的交趾国君,也反不容纳自己的大宋,其人究竟算是英雄还是反贼,只能让后世去做评论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历来在“大一统”和大汉民族之间摇摆不定,使得很多事情至今也难以定论。
    我听完后道:“各位爱卿,都来说说自己的法吧。”
    马廷鸾先道:“陛下,对于安南接受蒙古册封一事,虽然不义,但却可以理解。如今我朝之敌是北方蒙古,对于安南蛮夷之地,臣以为可不加理会,至于那侬家后人,陛下当派人查清,如果有反心倒是应该严查。”
    我点点头,示意大家继续。
    王爚起身道:“陛下,臣以为马大人之言虽然有理,却不可取。安南国乃是我朝属国,怎么可以接受他人册封呢?此风不可长也,陛下当令两广路出兵征讨,出其不意灭之。对于那侬复,臣则赞同马大人之法。”
    留梦炎反对道:“王大人此言不妥,安南尽是山岭地带,如果我军不能快速将其制服,难保不会招来蒙古人,到时安南未灭,我朝与蒙古或许反倒先行交战了。”
    王爚脸露不喜,毫不留情道:“留大人,莫非你惧怕蒙古人吗?”
    陈宜中道:“王大人,这不是怕不怕的事情,留大人说得对,如果在安南陷入和蒙古人的交织中,那我朝就要多一条战线了,这并不合算啊。”
    王爚也知道留梦炎所言并非全无道理,只不过自己是主战派,一向不惯主和的留梦炎。王爚哼了一声,坐回椅子上。
    章鉴见气氛紧张,便道:“陛下,王大人,留大人所言各有道理,臣以为还是先讨论后一个问题。”
    “好,也行。”我笑笑,来这章鉴果真如史书上所言,好好先生也。
    对于后一个问题,所有人的法都是一致的,毕竟当年的侬智高之乱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管是何原因,侬智高之乱都属于谋反。
    “翁爱卿,立即传中书省拟旨发刑部,令广南西路刑狱提点秘密调查侬复。”
    “是,陛下。”
    我接着问道:“师臣,你怎么第一个问题?”
    贾似道见我点其名,微一颌首道:“回陛下,安南国君遣使到访,足以见得其心向宋,但又惧怕蒙古武力,这才秘密出访我朝,所以老臣赞同马大人之言,安南国君之举虽令我朝不适,然蒙古方为大敌,陛下当以安抚为上,以免那安南彻底投向蒙古。安南之地虽是蛮荒,但倘若被蒙古人借机占领,我朝势必腹背受敌。况且我朝乃是泱泱大国,自该有大国风范,怀远之体。臣以为乘人之危出兵安南实属不该,不如以抚绥之法来感化他们。”
    文天祥也道:“陛下,臣也赞同太师,马大人之言,以安抚为上。”
    在这十位大臣中,只有王爚和吴坚认为不可谅解,当出兵讨之,其余诸人都赞同以安抚为上。
    从两派的辩论来,安抚派的确说得更有道理,而讨伐派之观点虽然大义凛然,却是显得过于激进,给人一种考虑不周之感。
    难怪历代宋朝皇dì dū不喜欢战争,正如贾似道所言,安抚足显大国之彰,又不用与人厮杀,不就是花点钱的事吗?
    “莫非真的只有安抚才是上策?”我想到。
第212章 一扫而空
 正文 第212章 一扫而空    
    第22章 一扫而空
    晚上批示奏折时,我到了刑部宋承祖上奏的关于金华原知府事任一松的审查报告,经查实,任一松自身并没有贪污枉法之行为,只是不务正业,随意将大权交给原通判刑方卓,致使不少官田被贱卖于个人之手,幸未对大多数百姓造成伤害,刑部提议以渎职罪处理。
    我叹了口气批示到,从轻处理,削职为民。这任一松和施宏生一样,都是放错了位置,如果有一天我要是组建文化部倒是可以考虑此人。
    任一松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官。
    在九月一号正式颁布《官员行事准则》之前,我也就开一面,至少任一松不贪,而官场上不贪的官员不多,风气污浊的官场连好人都很少见到。
    人找准自己的定位十分关键,而兴趣爱好则应该作为首选之参考因素,做自己喜欢的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毕竟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是相当大的。
    “玖儿,你这个。”我批完奏折,将陈晃的信递给了全玖。
    “安南国君陈晃?”
    “恩,就是此人。”
    全玖认真地完后道:“这安南国受过我朝不少恩赐,蒙古人一来就变得两面三刀,这次若不是侬复一事,他们也不会来朝恭贺官家,玖儿以为此人不是什么好人。”
    我点头道:“玖儿,朕午后和贾似道等人开会商议,大多数人都认为当以安抚为上,玖儿怎么?”
    全玖想了想道:“官家,以目前的情形,确是只能安抚,我朝没有能力两面开战,玖儿觉得有朝一rì,在官家决定北伐中原前,便可效仿汉武,将安南和大理一并收回,至于那侬复,倒是可以好好想想,是否有利用价值。”
    “利用?”
    “恩,官家您想,广源郡一带属于我大宋,安南和大理交界处,如果侬复真想聚众起事,而官家又可收复侬复的话,或许侬复就是一支秘密奇兵,对于官家出兵安南和大理时一定会有所帮助的,不过,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
    “呵呵。”我突然笑道,“玖儿,神人也。”
    “和官家呆久了,玖儿也成神人了?”全玖着我乐道。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似一把尖刀插在敌人身上。如果我能收复侬复,那广源郡也是群山环绕,可藏兵数万,或许真的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
    “玖儿,给陈晃回信。”
    全玖拿出硬笔记录起来,我道:“朕已收到国君之来信,内容尽悉。陈元使节代国君送之贺礼,朕谢国君有心。自秦时赵佗以来,安南诸地时为天朝州郡,时为藩属,其人大都为我华夏一族,朕不会不理。今蒙古大敌当前,国君能够以大局为重,忍辱潜心,可敬也。我大宋与安南宗藩数百年,一直亲密无间,朕相信国君之选择实出无奈。以中立相持,朕以为可,待他年朕出兵灭蒙时,安南方可永保安宁。至于侬复,朕已派人查之。”
    “官家,那玖儿叫小七进来,让他明rì找人将此信交给安南使节吧。”
    “玖儿莫急,等两天再给也不迟。”
    “嗯。”全玖会心应道。
    咸淳元年八月八rì,大宋皇家报正式发行。
    我国最早的报纸大约出现在唐朝时期。其起源是当时的官府发行了一种叫做《邸报》的手抄公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后世之人认为它是最早形式的“zhèng fǔ公报”,也就把它当做了报纸的初始。
    北宋年间,民间科学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后来经过周必大以及沈括后人的不断更新改良,到了南宋,雕版印刷术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层出不穷。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使得报纸在宋朝时期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两宋之人,特别是京城家中稍微富裕的大都有两份报纸,一份是所谓的官报,一份是“小报”。“小报”靠着各种博人眼球的八卦新闻,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上到官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xìng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以“官报”为常。因为“小报”的影响力太大,严重冲击了“官报”的效果,加之“狗仔队”的道德cāo守也不高,时不时会报道一些假新闻,所以南宋统治者决定全面禁止“小报”发行,但由于“小报”确实很受市民喜爱,甚至许多zhèng fǔ官员也以“小报”为乐,所以虽然明令禁止,“小报”仍畅销不衰。
    一大早,临安百姓发现了另外一份官报……大宋皇家报。在百姓心中,朝廷之上便是皇室,这份报纸既然以此为名,想必其权威xìng还在官报之上。
    首版皇家报只印了一万份,其中的三千份通过官府驿站发往各地府县衙门,剩下的则在京城销售。官报的发行量一般在十万份以上,连偷偷摸摸出版的小报,其印刷量也能上万,所以七千份大宋皇家报在推出的首rì便一扫而空。
    “给我一份。”
    “我也要一份。”
    “就剩两份了?都给我吧。”
    “怎么这么快就没了?”一位起来得较晚的百姓不高兴道。
    报贩们倒是很高兴,这么快就全部卖完了,可以早点回去休息或者做下一份工了。
    对于这座人口超过百万的临安城来说,七千份报纸虽然不是沧海一粟,也是够少的了,何况这还是皇室的报纸。
    “当今皇上还真是英明,这种官场营私舞弊的现象早就该整治了,我等商人所赚之利有一半都白白奉送给了官员,心有不甘啊。”坐在一间茶铺的包房内正喝着早茶的郑虎臣边报边说道。
    “没错,郑兄说得对,来这次皇上是想彻底整顿了。”一旁的林志雄笑道。
    郑虎臣完后低声道:“只是不知道能否实行下去,林兄,当今朝廷可不是皇上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有那贾似道一党当道呢。”
    林志雄道:“拭目以待吧,或许有可能呢?”
    “可能xìng当然有,如果贾似道真能一手遮天,这份报纸也不该出现了。我总觉得,这世道要变了。”
    “郑兄,你一向关心朝事,这世道是变好还是变坏?”
    “当然是好,林兄有所不知,我的生意一半以上都是官府的项目,所以和官府接触颇多。陪吃陪喝几乎是每rì必定的,私下时,我也听这些官员谈起朝中之事。”说到这里,郑虎臣往前凑了凑,声音更小道,“林兄,皇上自登基以来,新开商业部,农业部还有那大宋银庄等,据说都是为了分化贾似道的权力,而且当今皇上自rì有食之以来,对于朝廷的掌控越来越强了。”
    林志雄也小声道:“那说明皇上英明,早该如此也。”
    郑虎臣点点头道:“正是。”
    “对了,郑兄,你这次来京和萧天谈得如何?”
    “已经谈妥,上月萧天去过我的作坊,就合作事宜基本达成一致。这次我来回访,就是和狮峰商行签定协议的。”
    “如此恭喜郑兄了。”
    郑虎臣端起茶杯笑道:“林兄,能和狮峰合作还得多谢你的引荐,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哈哈,郑兄,你我之间何须客套。”
    “林兄,这次我和萧天谈定,其商行之货物凡是需要铸造的金属制品都由我苏州代为加工。以后我是想逐渐减少和官府的合作,将主要jīng力转移到和狮峰合作上来,唉,和官府打交道真叫个累,心累。”
    “那很好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常常在临安相见了。”
    “恩,只是这次来没有见到呼延公子,甚为遗憾。”
    “怎么?郑兄,呼延公子不在吗?”
    郑虎臣叹道:“据萧天说,最近呼延公子很忙,只能下次来再见了。”
    “话说回来,我对呼延公子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郑兄有所不知,上次在福州,若非呼延公子出面帮忙,我很有可能赔得倾家荡产啊。呼延公子是干大事之人,虽说有些神秘,却不失为xìng情中人。”林志雄心怀感激道。
    郑虎臣又了会报纸,突然道:“林兄,你是福建路人,你,你们福建路要成立监察公署和南衙了,这可是我朝第一家啊。”
    “呵呵。”林志雄笑道,“郑兄,这点我可是早就知道了。”
    “啊?林兄消息如此灵通?”郑虎臣有些不相信。
    “不瞒郑兄,此事和我还有些关联。”
    “哦?说来听听。”
    “好。郑兄,你知道我前些rì子在福州府衙和船舶司打过一场官司,主审官是福州知府事章松,后来在呼延公子的帮助下拿到了朝廷商业部的批文。当时帮我打官司的讼师名叫孔坚,也是我的一位好友,这孔坚原在福州府担任幕僚,jīng通我朝律法。大约半月前,福州知府事章松章大人突然光临寒舍,找到了孔坚,说要推荐其到福建路南衙门任职,我细问之下,章大人才告诉我,说朝廷要在福建路设立监察公署和南衙,自己受新任监察公署署令陈大人所托,要找一位jīng通律法者出任南衙推官,所以我比报纸上的消息早了数rì知道。”
    “原来如此。”
    郑虎臣到报纸的最后,一下赞道:“林兄,这报纸不愧是大宋皇家报,竟然敢指名道姓的刊登出贾马两府之争。”
    “是吗?”林志雄接过报纸完后道,“贾马两家之争在整个临安城几乎是家喻户晓,不少小报上也有刊登,但没有这上面说的详细。虽说只是件小事,却关乎到两家大人的声誉,外界传言,两家都想私了,那贾家意思是要马家认个错,这事就算了,而马家认为错在贾家,也要贾家陪个礼,甚至连医药费都不用出了,但双方均是不愿低头,这事后来闹到了临安知府事潜说友潜大人那里,贾马两家各自派人到临安府衙,偏偏这潜大人又是一个公事公办的主,尽管知道贾家马家都不是自己能得罪了的,但为了昭示自己办案的决心,将此案上奏到皇上那里,也不知道是谁将这事从宫中传了出来,这一下更是闹得人人皆知了。”
    “上奏皇上?”郑虎臣不信道,“真的假的啊?就这点小事。”
    “这也是小报上的传言而已。”
    “那后来呢?”
    “后来就没有下文了,这不,隔了十多天,又在皇家报上登出来了。”
    郑虎臣想了想,意味深长道:“林兄,此事颇有深意啊。”
    “郑兄,恕小弟愚钝,何意?”
    “你这最后一句,临安百姓翘首期盼官府早rì判决。什么意思?这只不过是一桩小案件,难道还值得皇室过问?依我呢,这最后一句说不好就是皇上之意。”
第213章 又见李庭芝
 正文 第213章 又见李庭芝    
    第2章 又见李庭芝
    自夏贵领兵出征后,对于淮南西路的战事我稍微放下心来。然而,当我完来自庐州的第四份战报后,心情顿时又变得紧张起来,甚至觉得有些压抑。
    庐州府的战报这次隔了一rì才送达,而上奏者也从原来的统制范胜变为了统领苗再成,内容较前几次都长。
    淮南西路统领苗再成叩见皇上。自昨rì起,蒙古军队分批袭击了我庐州至安庆之间的村镇,不少来不及撤离的村镇遭到毁灭xìng打击,粮食货物被掠,百姓遭屠。末将等无法忍受蒙古之野蛮行为,遂商议出兵。范胜将军决定由其本人和**将军率军出击,末将则留下守城。虽然救下了不少百姓,但两位将军却英勇捐躯。范将军和张将军的壮举激发了我军的士气,在我军顽强抵抗下,蒙古人的掠夺行为大为减少,而沿途百姓也因此及时撤离到了安全之地。目前城中将士同仇敌忾,夏贵将军之信使也已经抵达庐州,末将暂时负责城中防御,待夏将军到后,末将听其指示行事。
    虽然事先枢密院严令城中将士坚守城池,但范胜,**两位将军因不能无视蒙古军队欺凌我百姓,出兵救助,此举也属可嘉。明知蒙古铁骑野战无敌,而庐州府的骑军又少,两位将军仍然英勇出击,实为大义也。
    土地我所yù也,百姓我也所yù也,若需选择,百姓也。
    我声音略显低哑:“师臣,安庆府和夏爱卿有消息吗?”
    “陛下,据安庆府守军汇报,蒙古军队在深入到离安庆百里之地后突然回撤,目前安庆府派人正rì夜监视中。夏贵将军也已经得知庐州战况,令夏青率马队后行,遇敌弱则围之歼之,敌强则避之,而夏贵将军本人则带领三百卫队,乘夜赶往庐州,同时命令步军急速前进。”
    “但愿夏爱卿来得及赶到庐州主持大局。”
    “陛下宽心,夏将军离开庐州仅有两百里路了,轻骑赶路,很快便能达到。”
    “两百里了?”我心头一松,那就快到了,突然又觉不对,“夏将军此举有些冒险,倘若被大批蒙古军队发现,仅有三百骑岂非会陷入困境?”
    “陛下,今庐州府两员将领阵亡,夏将军此举虽然冒险,但也值得,况且夏将军经验丰富,定会无恙。”
    “恩,师臣,言之有理。着枢密院将统制范胜、统领**、正将高兴、副将孟兴的事迹调查清楚,朕要加以宣传并奖赏,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我大宋儿郎们的英雄事迹。”我激动道,“各位爱卿,继续朝会。”
    刑部尚书陈宗礼犹豫了一会还是出班奏道:“陛下,月前临安知府上奏贾,马两家斗殴一事,陛下一直未有批示,那潜说友几番催促,还请陛下定夺。”
    “朕最近忙于战事,倒把此事给耽搁了。昨夜朕也正好到了报上所写,听闻坊间百姓颇有微词,这件事是该处理了。师臣,马爱卿,你们都清楚这事吧?”
    “回陛下,臣知道。”
    “那好,此事只不过是件芝麻般的小事,你们二位怎么弄得满城风雨,成为临安百姓的饭后笑谈?”
    马廷鸾瞪了陈宗礼一眼,急道:“陛下,这事是因为太师府中之人引起,臣那亲眷只希望对方能够道歉即可,并不想将事情闹大,请陛下明查。”
    贾似道不紧不慢道:“陛下,恕老臣管教不严,致使此事发生。臣听说是因为马大人的亲眷先动手,所以臣府中之人才被迫还手自卫,他也只是需要马大人的亲眷赔礼即可,同样也不想把事闹大。”
    “太师,此言差亦,分明是贾宣先开口辱骂,才。。。。。。”
    我脸sè一沉道:“够了,朕不想将此当做临安府大堂,个中原因交给那潜说友去审理便是。二位爱卿,你们认为此事该如何收场?”
    贾似道起身道:“但凭陛下做主。”
    那马廷鸾低沉地哼了一声,也道:“臣听陛下吩咐。”
    “本是小事,你们两家就当私下解决,怎么也不该闹得人人皆知,让全城百姓指指点点。你们都是我朝重臣,你们家人的行为代表着你们本身的品xìng,而你们又代表了朝廷,这分明就是在给朕脸上抹黑啊。”
    “陛下,这?”
    我打断了马廷鸾之言:“那潜说友正在整顿临安里外秩序,你等家人偏要顶风作案,即便朕可以不给潜说友批示,但朕总该给临安的百姓们一个交代吧。”
    马廷鸾低声道:“是!”
    “刑部陈爱卿,传朕旨意,关于赌坊斗殴一事,维持临安府潜说友之原判,双方各判监七rì。”我着沉默不语的大臣们接着道,“各位爱卿,在《官员行事准则》中也有关于你们家人的条列,朕希望你们不仅自己能够做到,也要约束你们的家人,避免再出现这个衙内,那个霸王了。师臣,马爱卿,你们二位的品行端正,朕当然知道,只是千万别让你们的家人将你们的声誉轻易毁去。”
    “是,老臣明白。”
    “是,臣受教。”
    “古人云,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各位爱卿,朕不希望见再有同类的事情发生,否则朕定不轻饶,切记。”
    时隔大半年,我在狮峰商行旁边的一间客栈内又一次见到了扬州李庭芝。这间客栈乃是龙牙情报部的总堂所在,名字十分普通,叫做悦来客栈。
    上去虽然风尘仆仆,略带倦意,但李庭芝的神sè却显得颇为愉悦,双眼jīng光炯炯,似乎比年初之时还年轻了不少。
    “参见陛下。”
    “免礼,李爱卿,随意。”
    “谢陛下。”李庭芝起身后又向袁棘和文天祥道,“见过袁先生,见过文大人。”
    袁棘,文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