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下-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李昌国他们的陪同下,李隆基一辆囚车一辆囚车的看完,他对吐蕃的大臣极为熟悉,能说出他们的性格、秉性、才能、缺陷,往往一语中的,没什么偏差。
    “李隆基,究竟你是吐蕃的赞普,还是我是吐蕃的赞普?”墀德祖赞很是惊讶。
    墀德祖赞对他的大臣可以说最是熟悉,然而,李隆基的点评让他有醍醐灌顶的清新之感。
    “哈哈。”李隆基特别欢畅,指点着墀德祖赞,道:“这就是你无识人之明,无用人之能,吐蕃败亡,并非天意,而是你太蠢。”
    这次,墀德祖赞竟然点头赞同:“谢谢你,让我对臣下有了新的认知。”
    “莫要谢,看着你这副丧气脸,朕特别欢喜。呵呵!”李隆基捋着胡须,得意的笑了,笑声异常舒畅。
    “陛下英明。”群臣忙着赞颂。
    能对敌国的大臣如此了解,这很难,李昌国自认他虽然灭了吐蕃,自己也不能如李隆基这般对吐蕃大臣如此了解,真心实意的赞颂一句。
    “大唐的勇士们:你们战胜了千难万验,石堡城、大非川、积石山、逻些没有阻挡你们的脚步,你们把吐蕃的险山恶水踩在脚下,平定了吐蕃,朕非常满意!”李隆基快步来到军阵前,大声训话。
    这是对唐军英勇行为的最高承认,将士们异常兴奋,眼睛炽烈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齐声呐喊:“陛下万岁!”
    “大唐的勇士们:你们生擒了赞普、大论、小论、整事相……吐蕃君臣被你们一网打尽,这是天大的胜利!”李隆基右手高高举起,重重劈下,犹如惊雷闪电:“朕这就接受你们献俘。”
    转过身,快步回到玄武门前,把身上了皇袍一通整理,没有丝毫差错。这才高昂着头,挺起胸,站得笔直,如同标枪。
    献俘,是古代最重要最隆重的仪式,是流芳千古的大事。
    一般来说,要献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抓住了敌国的重要人物,比如说敌国的国王皇帝、丞相、大将这些人物。
    二是敌国要足够强大,要有足够的份量,不然的话,不会举行献俘仪式。
    比如小勃律,唐朝虽然抓住了小勃律王,灭了小勃律,却是没有举行献俘仪式。不要说献俘仪式,甚至庆视仪式都没有举行。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小勃律不够份量。
    这是最为隆重的礼节,李隆基不能有一丝马虎,把衣着再三整理。
    不仅李隆基把衣衫整理了又整理,就是群臣、百姓也是跟着整理衣衫,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群臣、百姓、唐军将士们,无不是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要是错过一个细节,必将后悔终生。
    “献俘!”司仪官大吼一声,如同惊雷炸响,震人耳膜。只见司仪官满面红光,激动难已,能主持如此盛大而隆重的庆典,那是积了八辈子的福。
    李昌国手一招,龙武军押着墀德祖赞、大论、小论、整事相……向玄武门而来。
    囚车一辆接一辆的驶来,排成一条长龙。囚车里的墀德祖赞无力的闭上眼睛,长叹一声。
    献俘对于李隆基来说,那是无上荣光,足以名垂青史。对墀德祖赞来说,那是平生最大的侮辱,把他与牛马这些牺牲相提并论。堂堂吐蕃的赞普,沦落到如今这地步,还有比这更让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吗?
    不可能有了。
    “臣哥舒翰、李昌国、李白、郭子仪、李光弼、李晟,以及龙武军、三十万将士,奉旨出征吐蕃。”李昌国眼中光芒闪烁,能参与献俘本就是莫大的荣耀,更别说这种荣耀还是自己一手谋划,一手推动,一手实现的,他热血沸腾,声调很高:“赖将士用命,攻占石堡城、打下大非川、越过积石山、攻占逻些,平定吐蕃,擒获吐蕃赞普、大论、小论、整事相,以及群臣,献于大唐皇帝陛下!”
    李昌国的声音如同惊雷,震人耳膜,群臣、百姓听在耳里,如同天音仙乐,让人振奋,让人热血沸腾。
    “臣李隆基祷告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在天之灵,大唐的劲敌吐蕃平定了!”李隆基眼里噙着泪花,冲天施礼,祷告列祖列宗。
    然后,李隆基这才看着李昌国,大声道:“朕接受将士们的献俘!祝贺将士们立此奇功!”
    他的声音如同惊雷,字字具有让人震憾的力量。
    “大唐万岁!”蓦然间,惊天的呐喊响彻天际,直冲九霄。
    李隆基、群臣、将士们、百姓,无不是挥着胳膊,晃着拳头,仰首向天,爆发出惊天的吼声。
    庆典的第一个**到了。(未完待续。。)
第二十章 庆功宴
    第二十章庆功宴
    吼声响彻天际,震动九霄,地皮都在的颤抖。
    参与此次庆典的所有人,包括李隆基、李昌国、太子李亨、李林甫、陈玄礼,以及群臣和百姓,无不是挥着胳膊,晃着拳头,扯起嗓子大吼。
    瞧他们那卖力模样,个个额头上、脖子上、手上青筋怒突,如同老树虬枝。
    脸上更是挂满激动的泪水,很多人一边呐喊,一边呜呜的哭泣。当然不是伤心,而是激动过甚,难以抑止。
    就是李隆基也是右胳膊狠狠的挥动,左手却是不住抹眼睛,擦拭眼泪。
    皇帝应该喜怒不形于色,应该要有穆穆威严,如此这般又哭又喊,太没皇帝的样儿了。然而,却没有人计较,反倒认为李隆基更加亲切。
    他们之所以如此激动,不仅仅在于平定吐蕃,还在于平定吐蕃的伟大意义,与以往任何一次灭国不同。
    唐朝创建百年,灭国数十,被唐朝灭掉的国家不少,诸如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高丽、契丹……
    在这之中,能与吐蕃相比的大国只有东!!突厥和西突厥了,至于吐谷浑、高丽、契丹远远不能比。也就是说,能让人如此激动的灭国庆典,在唐朝历史上只有两次,一个次是李靖灭了东!!突厥,另一次是苏定方灭了西突厥。
    平定吐蕃与灭掉东!!突厥和西突厥完全不同,因为东!!突厥的主要地域在大漠。西突厥的主要地域在西域,这两处地方早在汉朝就纳入了版图。唐朝灭东!!突厥和西突厥,不过是恢复祖宗的伟业,不具备开拓性。
    而吐蕃之地是华夏数千年来头一遭平定。这是开拓,其意义与汉朝开拓大漠和西域的性质相当。这对于唐朝来说,是超越汉朝的伟业。
    对于李隆基来说,这是超越秦皇汉武的伟大功业!
    要李隆基不激动都不成。
    “朕今日方知当皇帝之乐乐如斯!”李隆基一边呐喊,一边抹眼泪,一边嘀嘀咕咕,说个不住,就象个絮叨的老太太。
    时间在惊天动地的吼声中流失。吼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响亮。
    足足过了一盏茶时分,李隆基这才猛的想响,今天有很多的事要做。不能光顾着吼,这才意犹未尽的不住挥手,示意不要再呐喊了。
    今天这种庆典,人一辈子能遇上一次,此生足矣。所有人的兴致高昂之极,虽然李隆基是皇帝,金口玉言,仍是有些吃不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让人们勉强平复下来。
    “大唐的勇士们,你们克服千难万险。平定吐蕃,解除了大唐的心腹大患。朕心甚慰!”李隆基大声吼叫,脖子上的青筋怒突:“朕接受你们的献俘!押下去!”
    陈玄礼手一挥,一队龙武军兵士过来,把墀德祖赞、大论、小论、整事相……这些吐蕃大臣押了下去。
    一辆接一辆的囚车经过,如同一条长龙,缓缓驶入玄武门。
    百姓看着离去的囚车,心情激荡,难以自抑,又是一阵冲天的欢呼声。
    “大唐的勇士们:你们凯旋而归,朕在玄武门迎接你们,请进宫!”李隆基脸上的笑容叠了一层又一层,侧身相请,如同在请客似的。
    群臣站在他身后,成一列,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
    “谢陛下!”将士们在李昌国的率领下,齐声谢恩。
    然后,排着整齐的队列,齐步走来,步伐强劲有力,整齐划一,脚步声如同惊雷。
    李隆基快步上前,左手抓住李昌国的手,右手抓住郭子仪的手,冲二人呵呵一笑,快步进了玄武门。
    紧接着,以太子李亨为首,群臣涌上前去,拉着将士们的手,快步进入玄武门。
    最惹人注目的是陈玄礼了,他大步冲到龙武军前,笑呵呵的道:“小崽子们,欢迎你们回来。你们立了大功,我欢喜着呢。走,我请你们进宫。”
    他是龙武大将军,是龙武军的最高统帅,能得他如此相邀,龙武军大是欢喜,又是亲切,个个乐呵呵的,簇拥着陈玄礼,涌入了玄武门。
    望着进入玄武门的将士们了,百姓极为不舍,围将上来,伸长脖子,打量着前方,不忍离去。
    在李隆基的率领下,李昌国他们来到麟德殿。
    麟德殿主要是皇帝休息之地,皇帝看歌舞,举行大型酒宴都在这里。当然,李隆基已入晚年,喜欢享乐了,往往在这里处理朝政,这里成了他呆得最多的地方。
    此时的麟德殿布置得花团锦簇,太监、宫女、杂役奔走忙碌。
    麟德殿里摆满了短案矮几,整齐有序。
    唐朝气象万千,举行大型酒宴这种事情不知道有多少回。当然,不完全是为了享乐,很多是因为唐朝灭国数十,举行的庆典多,对这种庆功宴,唐朝的经验丰富,操持起来一点也不费事。
    “都坐吧。”李隆基手一挥,拉着李昌国和郭子仪来到自己的宝座前站定,大声道。
    “谢陛下!”所有人齐声谢恩。
    李隆基袍袖一甩,坐在宝座上,示意李昌国和郭子仪坐在他身边。
    这有违礼仪,李昌国和郭子仪忙辞谢:“陛下,臣等不敢。”
    “有什么敢不敢的?”李隆基一挥手道:“今儿是庆功,不是按官阶高低就座。朕要你们坐在这里,是便于问话。”
    “这个……”李昌国和郭子仪沉吟。
    “打吐蕃这一战很精彩,朕虽然从军报上知道不少,哪有你们这些亲自参与的人说来动听、惊险。”李隆基朝身旁的座位一指,道:“你们坐下。”
    李昌国和郭子仪见他是认真的,这才谢恩坐下。
    “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杨钊,还有你你你……都坐过来。”李隆基不断指点大臣,一众大臣忙着坐过来,挨得很紧,个个睁大眼睛,打量着李昌国和郭子仪。
    不用想也知道,接下来将是李隆基他们刨根问底的时候了,谁叫此次平定吐蕃是如此的精彩呢?
    “都想知道?”李隆基打量一眼群臣,微微一笑,道:“朕也想知道。不过,李昌国他们赶回来,有些累了乏了,先上些点心茶水,再问不迟。”
    “是极,是极。”群臣心想也是这个理,只得强忍急切的心情,大声赞同。
    李隆基金口一开,太监、宫女、杂役奔走不息,送上茶水点心。
    唐朝是梦幻王朝,不仅仅在于其丰功伟绩,还在于百姓生活的富足,就是寻常百姓也能过得不错。食物更是丰富多彩,送上的点心丰富多样,足有二十余道,摆满了短案。
    李隆基拿起一块点心,朝嘴里塞,笑道:“有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天是庆功宴,朕的心情极好,这胃口也好。你们莫要拘礼,吃吧喝吧。”
    正如他所说,他的心情极度之好,点心一块接一块的朝嘴里塞,一口气吃了近十块方才停下来。
    有了他的带头作用,群臣也不客气了,吃点心喝茶。
    李昌国和郭子仪当然不会客气。
    最不客气的就是将士们了,李隆基一发话,他们就是大块大块的抓过来,狠狠朝嘴里塞。一边吃一边赞叹,真好吃,这是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点心了。
    瞧他们那样子,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好象八辈子没吃过东西了。
    群臣看在眼里,不住裂嘴角,大是不屑。要不是碍于场合不合适,一定会出言讥嘲。
    “这就是猛士之风。”李隆基看在眼里,对群臣道:“你们没上过战场,不知道战场上的可怕,有时数天数夜吃不上东西。有时只能抓时间吃点,这就要吃东西特别快。象你们整日里,一餐饭费时半个时辰,一个时辰,早就丢命了。”
    战场上的情形瞬息万变,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变化,有时打起来数天数夜不得休息,有时只能抓紧时间胡乱塞点东西。吃饭慢了,很可能就送了性命,这就要求吃饭的速度一定要快。这些将士们在战场上打滚,早就练就了一副狼吞虎咽的本练。
    这与群臣奉行的细嚼慢咽截然相反,要他们不鄙视都不行。
    李昌国把群臣的样儿看在眼里,原本想为将士们挣点面子,莫要给他们看轻了。他还没说话,李隆基就解释了,这是在给将士们撑腰,道:“陛下所言极是。我们这些战场打滚的人,只会狼吞虎咽,不会细咀慢咽,也没有那时间,更没有机会。”
    郭子仪也是致谢:“谢陛下。”
    “正是有这些连吃饭都要抢时间的猛士,大唐才有今天的辉煌!”李隆基挥挥手,冲群臣道:“你们明白了吧?”
    群臣没想到他们的鄙视竟然让李隆基亲口维护,虽然仍是轻视,却是不敢流露,忙道:“谢陛下教诲,朕等明白!”
    “明白就好。”李隆基点点头,冲高力士一招,道:“你去告诉将士们了,放开了吃。不要把这里当成宫里,当成战场就成了。”
    高力士应命,忙去传命。
    不多一会儿,一片喧哗声响起,将士们真的不知道客气为何物,放开了吃点心,高声吆喝,仿佛这里是菜市口似的。
    群臣看得直皱眉,李隆基却是乐呵呵的,重重点头,赞不绝口:“有如斯猛士,大唐足以驰骋天下!”(未完待续。。)
第二十一章 李龟年
    第二十一章李龟年
    李隆基深通兵道之人,他深知战场上的事情,不仅不以为忤,反倒是挺欢喜。
    将士们的吃相虽然难看,却是透着一股虎气,这正是唐军能够灭国数十的原因所在,要李隆基不欢喜都不成。
    群臣中有不少人不住皱眉头,嘴裂得更厉害了,已经形诸于色了。
    “李昌国,给朕说说,这仗是如何打的?”李隆基冲李昌国道。
    吐蕃之地,华夏数千年未收入版图,这次平定吐蕃是千古伟业,其中有很多精彩、惊险、动人心魄的大战。虽然有不少已经传开了,群臣却是知道,远远不如李昌国个谋划者、推手讲述动听,无不是竖起耳朵,凝神静听,生怕错过一个字。
    李昌国应一声,开始讲述起来。
    李隆基听得特别仔细,耳朵竖得高高的,神情专注,不时询问。听到紧要处,忍不住赞叹,大声赞好。
    李昌国虽然不是讲故事的高手,倒也条分缕析,清楚明白,很是动听,很是惊险,时不时就会引得群臣惊呼。
    “了得,了得!”李隆基击掌赞叹,笑道:“虽然朕早就看过军报,也听过传闻,却与你的讲述差得远。要不是你说,朕哪里想得到,平定吐蕃是如此的惊险,如此的艰难。”
    “是啊。”陈玄礼接过话头,得意的一扬下巴,道:“虽然平定吐蕃一战困难,谁叫有我们龙武军参战呢?”
    龙武军这次立下大功,陈玄礼自觉脸上有光,几乎是唱出来的。
    “陈老儿,你不说,没人不知道,用不着你大吹特吹。”李隆基的心情极度之好,调侃起陈玄礼了。引来群臣一片笑声。
    自从龙武军立功后,陈玄礼的尾巴就翘上天了,逢人就说,见人就讲,四处宣扬,生怕人们不知道似的,群臣早就听了不知道多少回。
    “李昌国。你们这次打得不错,竟然把吐蕃平定了。”李隆基的身子前倾。离李昌国更近了,笑眯眯的道:“吐蕃之地,华夏数千年未能收入版图,竟然成于朕之手,朕想想就欢喜不已。”
    “这都是陛下雄材大略,信任臣等。”李昌国回想起整下平定吐蕃一事,李隆基的功劳不小。忍不住赞叹。
    他的谋划虽好,却是成功性太低,无异于一场赌博。要是换个人的话,肯定会犹豫再三,不会采纳的谋划。李隆基不仅采纳了,还放手让李昌国他们去做,要什么给什么,这实属难得,无论怎样赞叹都不过份。
    “陛下英明!”群臣也赞同这点,齐声赞扬。
    这颂扬与往昔不同。是真心的颂扬,李隆基当然听得出来,大是欢喜,右手一拍李昌国肩头道:“李昌国,你说,朕平定了吐蕃,朕之功业比起秦皇汉武如何?”
    秦皇汉武虽然为后人诟病,毁誉不定。不过,却是中国古代帝王的两根标杆。很多人骂秦皇汉武,却是不得不承认。这两人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很伟大。两千年过去了,无数人物在模仿。却是无法超越。
    李隆基如此说话,实在是他太欢喜。然而,他的功业虽然大,要与秦皇汉武这两位开创中华民族格局的伟大帝王比起来,仍是有所不足。
    当然,李昌国不会实话实说,而是笑着道:“陛下,臣以为,此等事臣不敢置喙,丹青史书就是最好的评价。”
    “李昌国,你休要胡说。”杨国忠一直对李昌国不爽,终于抓到李昌国的小辫子了,大声喝斥:“陛下功盖三代,远超秦皇汉武,你竟敢胡言乱语。”
    李隆基的心情极度之好,本是讨一个好听的说法而已,按理说,只要稍懂点人情世故的人都会凑凑趣趣。李昌国的话的确是与李隆基的期待不符,群臣为李昌国担心。
    陈玄礼就要为李昌国开脱,却见李隆基哈哈一笑,道:“好个李昌国,朕本想讨一欢喜说法,你竟然不给,惜字如金啊。不过,这才是好样的,诤臣自古便如是。”
    杨国忠大为失落,多好的中伤李昌国的机会啊。
    “丹青史书才是最好的评价,这话很有理。”李隆基笑眯眯的点头,道:“秦皇汉武为后人诟病,然而,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丰功伟业。由是可见,自古以来,帝王的功业不是因为臣子说好就是好的,不能因为有人骂你是坏的就一无是处,而是记在丹青史书上,任由后人评说,这才是真的。”
    “陛下圣明!”李昌国这次是真的服气了,李隆基是个明白人,并不因为自己平定了吐蕃而沾沾自喜。
    “朕的功业是很大,可是,却不能与秦皇汉武相比,因为他们开创的是格局,华夏的统一格局。”李隆基也是个明白人,笑道:“若是朕能把大食灭了,那样的话,朕之功业才能超过秦皇汉武。”
    开创格局之艰难,远远胜过征服吐蕃。
    “好了,不说这事了。”李隆基挥挥手,接着问询一些细节问题。他最感兴趣的就是从天而降攻打破壶口一事,掏根掏底的问。
    这事有些超过李隆基的认知范畴,李昌国费了好一通口舌,才给他解释清楚。
    李隆基问完了,群臣又问。不多一会儿,李昌国、郭子仪就给一众大臣围了个水泄不通,问东问西。李隆基笑眯眯的看着,听着李昌国、郭子仪为他们解释。
    李昌国、郭子仪这里要位高权重之人才能前来问询,一般的大臣不可以有此等资格,他们转而来到将士们身边,问来问去。
    对于此等事,将士们是百说不厌,有问必答,而且他们是粗喉咙大嗓子,跟打雷似的,震得群臣耳朵嗡嗡作响。群臣虽是生厌,却是好奇心太盛,只得强忍着。
    时间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一转眼,竟然到了天黑之时。
    “时间过得真快。”李隆基笑呵呵的,抬头一看,竟然天黑了,挥手道:“摆宴。”
    太监、宫女、杂役忙碌起来,没多久,就把酒菜摆上了。
    李昌国放眼一瞧,好家伙,这酒宴完全不同。朝臣面前多是菜碟,而将士们面前是大盆大小盆,好象喂猪似的。
    群臣看看自己面前的盏碟,再看看将士们面前的大盆小盆,不由得窃窃私议。
    “你瞧,那么大一盆,跟喂猪似的。”
    “一群大老粗,大字不识,只会吃饭。”
    群臣多为文人,他们的饭量有限,这吃食当然不会太多。而将士们却是个个饭量极大,一个人能当好几个。更有饭量大的,可以顿餐全羊,谁叫他们训练、冲杀很费体力呢?
    将士们看在眼里,大是满意,露出会心的笑容,偷偷私议。
    “还是陛下圣明,知道我们的饭量大,给我们用盆。”
    “盆装才吃得过瘾,要是用盏碟,太没劲。”
    “我们是粗人,有的是粗喉咙大嗓子,大盆才带劲。”
    听着将士们的议论,不少大臣忍不住笑出声。
    李昌国和郭子仪、李光弼对望一眼,很是满意的点点头。李隆基能想到这方面,着实细心,体帖,怪不得他麾下能人无数,大唐之军能够纵横无敌。
    “将士们:你们凯旋归来,朕为你们庆功了。”李隆基站起身,站得笔直,开始训话。
    “刷!”所有人站得笔直,静听李隆基的训话。
    “今晚上,是属于你们的,你们放开了吃,放开了喝。”李隆基右手一挥,极有气势,道:“你们是战场上的勇士,就把这里当成战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李隆基的训话并不长,通俗易懂,若他说些文绉绉的话,将士们反而听不懂,如此说话,深得军心,将士们个个喜上眉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