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丝绸之路上,东方销往西方的主要货物就是丝绸和香料,这是西方人生活必不可缺少的。要是征服了中国,把中国变成阿拉伯帝国的奴隶,阿拉伯帝国会有多少丝绸、香料?
    光是想想就让人发晕,一众将领个个眼里闪烁着炽烈的光芒,恨不得马上打到中国去。
    “早在千年前,亚历山大就想打到中国去,只是,他那无能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给了他一幅错误的地图,被误导的亚历山大最后打到印度恒河流域去了。”阿布·穆斯林的声调转高,极富感染力,冲一众将领大声训话道:“黄金国度的位置,我们早已探察明白!只要稳定了安国,我们就可以大举东征!安拉的勇士,必将踏平中国!”
    “安拉!”
    “安拉!”
    一众将领挥着胳膊,晃着拳头,更有人拔出弯刀劈砍,吼得山响。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浑身透着英气的男子快步而来,他就是在怛罗斯打败高仙芝的齐亚德·伊本·萨里,大声冲阿布·穆斯林禀报道:“禀东方总督,高仙芝打下小勃律,烧断藤桥!”
    “什么?”阿布·穆斯林眼里精光暴射,宛若利剑一般,直刺齐亚德·伊本·萨里。
第四十四章 有美偕行(第三更)
    十点有加更。
    ——————————————————
    齐亚德·伊本·萨里亦是一代人杰,拥有不凡的才情,更是勇猛过人,胆气甚豪,却是在阿布·穆斯林的逼视下不得不垂下头颅,毕恭毕敬的道:“这是刚刚收到的消息。”
    “高仙芝?”
    阿布·穆斯林的眉头紧拧着,一字一顿的念着高仙芝的名字。
    高仙芝的名头在西域极为响亮,是安西都护府的灵魂人物,眼下虽然还是安西都护府的副都护,有了这个胜仗,升任安西都护府的都护已经不是问题了,这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就算你胜了,又能如何?”阿布·穆斯林紧拧着的眉头松开了,讥嘲一句道:“那些穷得只剩牛粪的吐蕃人竟然如此无能!小勃律地处葱岭的险山恶水间,只要稍加防守就能万无一失,竟然给高仙芝所乘,吐蕃人太无能了!”
    虽是讥嘲之言,却是很有道理。
    唐军此次南征,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吐蕃,而是葱岭的险山恶水,这让唐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小勃律地处葱岭的千山万水间,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若是吐蕃稍加防范就能让唐军无功而返。
    “吐蕃人无能,我们不能再给他们军械。”有将领提出断绝给吐蕃的支援。
    “是呀!吐蕃要我们锋利的弯刀时夸下海口,一定会拖住中国人,却是这么快就丢了西域,真是无能,我们不能再给他们弯刀了!”附和声响成一片。
    “不!”阿布·穆斯林却是精明过人,虽然对吐蕃很不满,却是知道与吐蕃结盟的好处,道:“我们不仅不能断绝支援,还要多给些!”
    扫视众将,只见众将个个一脸的迷惑,为他们解释,道:“吐蕃与中国为敌有两个方向,西方就是西域,就是通过小勃律的藤桥进入西域。东方就是通过石堡城,骚扰中国的河湟之地,使得中国不能把更多的兵力、军械调派到西域来。”
    说到此处,略一停顿,道:“吐蕃在西域吃了亏,一定不会服气,会在石堡城有所行动,只要我们再给他们一些支援,给他们一些军械,吐蕃人一定会与中国人打起来。这对我们有莫大的好处!”
    阿拉伯帝国的东方总督,主要目的就是对付中国,对付唐朝,对唐朝的情形研究得很熟悉,这话极是有理。
    只要吐蕃依据石堡城骚扰河湟之地,唐朝就不能把更多的兵力和军械派入西域,这对阿拉伯帝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众将重重点头,大是赞成。
    “高仙芝打下小勃律后,一定会急于与我们大战,我们要早做准备!”阿布·穆斯林精明过人,念头转动间,就有了主意,道:“趁高仙芝没有准备好,我们大举东进是再好不过了。可惜的是,这些异教徒不愿侍奉真主,我们后方不稳,还不能大举出兵!”
    阿拉伯帝国的征服速度旋风一般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征服了大片大片的土地,疆域极为辽阔。不过,却没有来得及同化,帝国内矛盾重重,内部极为不稳。
    再者,阿拉伯帝国用铁和血推行伊斯兰教,这激起帝国内的百姓激烈反对,到处都不稳,不时就会发生骚乱、暴动,这严重的拖了阿拉伯帝国的后腿。
    虽然阿布·穆斯林很想马上向中国进军,他却深知,他的后方不稳,若他此时进军,一定是败多胜少。
    “你,加快拉拢石国、葛逻禄!”阿布·穆斯林冲齐亚德,道:“石国和葛逻禄不过是小国,他们在中国人的积威之下,早就有二心了。只要我们给的好处够多,他们一定会投靠我们的。即使眼下不投靠,只要时机成熟,一定会!”
    他这一招,够狠!
    高仙芝折戟怛罗斯,就是因为葛逻禄的背叛,放开一道口子,让阿拉伯帝国的军队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唐军背后,唐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撤退,最后饮恨怛罗斯。
    xxxxxxxx
    安西都护府,一片喜气,因为小勃律虽小,却是事关重大,此战一胜,唐朝在西域就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兵力与大食争锋了,这是将士们最想做的事。
    今天这喜气,不仅仅是因为南征的胜利,还在于安西都护要正式向唐玄宗李隆基报捷了。
    疏勒城外,人山人海,唐军、家眷拥来,一片人潮。
    高仙芝、边令诚、封常清、李嗣业、段秀实他们前来为李昌国送行。
    “昌国,你这次前去长安报捷,是肩负重任,安西都护府能不能得到更多的兵马、钱粮、军械,就全靠你了!”高仙芝拍着李昌国的肩头,很是亲热的叮嘱。
    “副都护请放心,我一定尽心心力!”李昌国深知他此行的担子有多重。
    唐朝能不能在怛罗斯打败阿拉伯帝国,就全看他此行了。若是此行成功,不仅可以在怛罗斯打败阿拉伯帝国,更有可能一路往西,打到中东去。
    “李昌国,你此行的担子重,若是遇有难事,可去寻右监门卫将军。”边令诚的公鸭嗓依然刺耳,却是多了几许期待,几分真诚。
    右监门卫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力士,当时的第一内官。
    “骁勇校尉,我们安西都护府的兄弟们都在盼着你早日归来,带着援军、军械归来!”段秀实走上前来,在李昌国肩头拍拍,很是期待。
    这是安西都护府将士们的心声,上自高仙芝,下至普通兵士,无不是如此期许。
    “兄弟,我啥也不说了,只说一句,早点归来,与大哥饮酒!”李嗣业紧紧握着李昌国的手,很是激动,一脸的不舍。
    他与李昌国的交情最好,更有李昌国让他军功一事,他与李昌国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
    “好兄弟,大哥痴长几岁,见识却是不如你。你此去,一定能成功!”封常清瘸着个腿,快步上来,给了李昌国一个熊抱,对李昌国充满信心。
    众人一一上前,说上几句叮嘱之语,费时很长。
    与众人话别,李昌国就要上路。就在这时,高仙芝再度上前,冲李昌国道:“李昌国,公事已叙完,眼下我托你一件私事。我有一女,久在安西,还未去过长安,想请你照看一二,可否?”
    这种事,李昌国哪会不准:“只要副都护放心!”
    “妙丽,过来!”高仙芝冲身后招手,一个绝色丽人一步一态,步步生妍的过来。
    “是你!”
    李昌国和那个丽人同声惊呼。
    这个女子正是与李昌国有过两面之缘的那个女子。李昌国没有想到,她竟然是高仙芝的女儿。
    两人大眼瞪小眼,一脸的惊讶。
第一章 春光乍泄(加更)
    这是为新书第9名加更。朋友们给力,一口气冲到新书第7名,也就是说还欠两更,明天会加更补上。朋们友,怒力爆吧,爆的菊花越多,加更越多!
    ————————————————————
    “得得!”
    清脆的蹄声响起,一支队伍朝太阳升起的东方前进。
    这支队伍正是李昌国率领下的安西都护府去长安的报捷队伍。
    报捷队伍人数不多,不过两百来人,却是个个洋溢着喜气,他们就是喜气的源头,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喜悦带到哪里。
    康德、费雷他们最是欢喜,正在交头接耳,悄声议论。
    “兄弟们:我的眼光不错吧!”康德头一昂,胸一挺,一脸的得色,自吹自擂:“当初,骁勇校尉前来我们戍堡投军,我一看就知道他是能人,是英雄豪杰,毫不犹豫的把他收进来。”
    “噗!”
    费雷他们瞄着康德,把他那副口水四溅的样儿看在眼里,不由得发笑。
    想想当初,李昌国到戍堡投军,康德是如何做的?他不相信李昌国武艺高强,还叫人考较考较。眼下,他却是吹得山响,仿佛他目光如炬,能洞察秋毫似的。
    “要不是我把骁勇校尉收进来,我们只能做一辈子的戍卒,哪能去长安!”康德说到这里,声调转高,有些尖细,无比激动,无比向往的道:“我们要去的是长安!是长安呐!大唐的都城!天子脚下!”
    一提起长安,费雷他们再也没有取笑他的意思,狠狠点头,大是赞同:“这都是骁勇校尉给我们的恩赐!若不是骁勇校尉,我们断不可能去长安!”
    长安是大唐的都城,是帝国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的中心,作为大唐人是无比的向往!
    作为唐军更是向往!
    只是,他们原本是小小的戍卒,老死也不会有机会前去长安的,没想到,因为李昌国的原因,他竟然有这份荣幸,对李昌国是异常感激。
    康德、费雷他们议论得很起劲,越说越是激动,尤其是李昌国南征的英勇壮举,更是他们津津乐道的最佳话题。
    李昌国骑在一匹西域良马上,打量着高妙丽,只见高妙丽鼓着腮帮,气呼呼的,不理睬李昌国。
    两人有过两面之缘,都不太愉快,第三次见面,能愉快?
    尤其是第二次见面,李昌国暗喻高妙丽为狐狸精,丫头静儿嘴巴大,当众叫道,让李昌国和高妙丽异常难堪。
    气氛有些压抑,有些沉闷,李昌国瞄了瞄静儿。静儿一见李昌国在看她,赶紧低下头颅,一副不关我事的样儿。
    “哼!”高妙丽冷哼一声,冲李昌国挥挥小拳头,威胁道:“我要你好看!”
    “谢谢!”
    李昌国彬彬有礼,一副绅士样儿,道:“高姑娘,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谁好意啊?”高妙丽给李昌国的话绕糊涂了,迷惑的转着眼珠,不明所以。
    “我已经够好看了,不能再好看,不然的话,我担心有人把持不住,**!”李昌斗嘴的功夫不下于打仗的本领。
    “你……”
    高妙丽一通威胁之言,竟然给李昌国曲解,还占到上风,这斗嘴又输了,当即无言。
    “你这人,皮真够!”高妙丽嘟囔着,嘴角翘得更高了。
    “康德!”李昌国陡然大喝一声。
    “在!”康德正吹得口沫横飞,乍闻李昌国叫他,立时不再吹牛皮,打马过来,冲李昌国见礼道:“不知骁勇校尉有何要事?”
    “去找几个油葫芦来!”李昌国一本正经的下令。
    “油葫芦?”
    康德、高妙丽、静儿三人大是惊疑,一脸的疑惑。
    “骁勇校尉,你要油葫芦做甚?”康德一脸的迷惑,抚着脸颊,不解的问。
    这话正是高妙丽和静儿心中所想,主仆二人睁大眼睛,死盯着李昌国。
    “有人的嘴向上翘,挂几个油葫芦就好了!”李昌国眼睛望天,并没有看高妙丽,话中之意却是再明白不过了。
    “谁要挂油葫芦?”康德不明白,疑惑的挠挠头。
    “……”
    静儿原本嘴一张,又要做一回大嘴巴,道破原因,一见高妙丽神色不对,乖乖的闭嘴了。
    李昌国并没有回答康德的问话,而是一拍马背,疾驰而去。
    高妙丽望着李昌国的背影,狠狠的跺脚,却猛然发现她骑在马背上,无法完成如此伟大的壮举,只得双手举起,狠狠冲李昌国的背影一撕。
    从西域去长安的道路,当然是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前进。此时的丝绸之路虽然穿行在荒无人烟之地,却并不是后世那般莽莽黄沙,而是绿草如茵,充满盎然生机。
    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非常之多,不是朝西方行去,就是朝东方赶去。不管是朝东行,还是朝西去,一句话,商队非常多,一天就要遇到上百队,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的繁荣。
    最让李昌国记忆深刻的是,丝绸之路道旁,不时就会发现白骨,人骨、马骨、骆驼骨都有。丝绸之路的繁荣,是以极大的代价换来的,累累白骨,就是最好的明证。
    一连数日行军,高妙丽都是气鼓鼓的,不理睬李昌国。李昌国是没事尽量不与她接触,两人倒也相安无事。
    这天晚上,扎下营寨,李昌国要康德派人烧了些热水,准备好好泡个澡。
    数日赶路,没有好好泡个澡,这一泡李昌国是异常舒适,闭上眼睛轻声呻吟。
    “此时方知泡澡是如此的美妙!”
    李昌国给一波波舒适感冲击着,用诗人般的口吻赞叹。
    泡了一阵,站起身,拿起布片,擦拭身上的水珠。正擦着,帘布掀开,高妙丽一头钻了进来。
    “你!快出去!”
    李昌国万万没有想到,高妙丽竟然会到他的帐幕来,愕然之际忙用手中的布片捂着下体。
    可是,已经晚了,高妙丽的脑海中深深烙印下一杆昂首向天的大枪形象!
    “啊!”高妙丽羞得一张俏脸比起火烧云还要红,尖叫起来:“你这登徒子!”
    李昌国很郁闷,貌似是你闯我的帐幕,我给你看了,是我吃亏了,怎么把登徒子的匪号加在我头上?
    男人最大的秘密都让高妙丽知道了,李昌国这亏吃大了!
    “你怎么不在门口放几个兵士?”高妙丽双手捂着眼睛,指责李昌国道:“你存心的,是吧?”
    “放甚兵?整个队伍,除了你和那个大嘴丫头,都是扛大枪的英雄男儿,谁在乎这些?”李昌国很没好气,回敬她道:“再说了,你与我不对付,谁会想到你会到来?”
    这话绝对有理,高妙丽无言以答。
第二章 第一宠臣(第一更)
    尽管高妙丽聪慧过人,却是平生第一遭遇到这种尴尬事,手足无措,失去了主张,呆呆的站立着,一张俏脸赛过了鸡冠。
    “你能不能出去一下?”李昌国不得不出声提醒她。
    “哦!”
    高妙丽如梦初醒,转过身,小跑着离去。
    她身材曼妙,跑动间媚态横生,一步一态,步步生态,极是诱人,李昌国胯下大枪冲着她的背影不争气的高昂着头。
    “这个……”李昌国虽然没有歪心思,正常的生理反应是每个正常男人不可避免的,打量着万分留恋美妙人儿的胯下大枪,李昌国咕哝一句:“莫要着急!我没打算单身,到时自有你的用武之处!”
    穿好衣衫,掀开帘子,走出帐幕,只见高妙丽站在远处,局促不安,双手紧紧绞着,洁白的手背已经泛青了。
    一见李昌国大步而来,高妙丽脸色一红,警惕的打量着李昌国,朝后退了一步,仿佛李昌国是劫财劫色的强盗似的。
    “说吧,你有什么事?”
    气氛有些怪异,李昌国也不想与她多呆,直接问询。
    “我……”高妙丽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们到别处瞧瞧。”李昌国知道她紧张,赶紧岔开话题。
    “好的!”高妙丽轻轻点头,极是美丽,好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李昌国感到某个家伙又不争气的抬头了。
    “我是想……想请你帮我拿个主意。”高妙丽终于鼓足勇气,说出来意。
    “我拿主意?”李昌国很是意外,他绝对没有想到,高妙丽竟然要他帮忙。
    两人只见过两次面,两次见面都不愉快,按理说李昌国在高妙丽心目中属于不待见的那种,却是没有想到,高妙丽竟然要他帮着拿主意,李昌国有一种错觉,耳朵肯定出毛病了。
    “你其实是个好人。”也不知道是鬼使神差,还是怎么回事,高妙丽竟然赞扬李昌国了,李昌国听着怪怪的,挺别忸的。
    “还好还好。”李昌国随口敷衍着。
    高妙丽红着脸,道:“爹说我在安西长大,没有见过世面,要我去长安住上一段时间,长长见识。”
    长安是大唐的都城,是世界的中心,去长安见识见识绝对有必要。高仙芝是一番爱护之意,哪个父母不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长安呢?
    “副都护这是爱护你!”李昌国微微颔首,道:“长安是大唐的都城,放眼天下,就没有一个城池能与长安比。就是大唐的死敌,大食都城也是比不了。”
    “这我知道呀。”高妙丽嘟囔着道:“可我去长安,人生地不熟的,多没趣呢。到时,你会不会不理我?”
    李昌国不知道她这话是随口说说,还是另有意思,一时不好接口,沉吟着措辞,道:“只要你不觉得我讨厌。”
    “噗哧!”高妙丽打量着李昌国,一双俏媚眼里光采闪烁,突然笑出来。
    洁白的玉手捂着好看的小嘴,一脸的笑容,曼妙的身子微弯,就象一朵绽放的鲜花,李昌国看得有些发呆。
    “你一个大男人,还记着这些小事?”高妙丽好看的小嘴又嘟起来了:“人家都没放在心上呢。”
    就这般,两人间的僵局打破了,一路走着,竟然话得越来越投机。
    李昌国发现高妙丽聪慧过人,只要不使小性子还是蛮可爱的。
    次日,接着上道,李昌国正行间,只见高妙丽骑着骏马,策马来到近前,冲李昌国道:“我到长安后,肯定要买一座宅院,你能帮我瞧瞧么?”
    “我没去过长安,对长安不熟,只怕不能称你之意。”李昌国谦逊一句。
    “你这人就爱假谦虚,你仗打得那么好,主意那么多,这事你一定行的!”高妙丽对李昌国竟然充满信心。
    不容李昌国说话,紧接着半是问询,半是央求道:“这次南征,你居功至伟。听说你有很多英雄壮举,能不能说给我知道?人家就爱听这些英雄壮举呢。”
    “我是有些功劳,不过,这还是弟兄们的功劳。”李昌国一如既往的谦逊一句。
    高妙丽听过不少这次南征的事,一一问来,李昌国一一回答,两人不知不觉间竟然凑得很近了,两人间的距离拉近不少。
    就这样,两人一路行来,越来越熟络,以前的不快,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路上倒也顺遂,没出什么岔子,很快就到了河湟之地,李昌国在驿馆住下,琢磨起来:“安西都护要想得到更多的兵马钱粮,必须要解除河湟之地的威胁;要解除河西之地的威胁,石堡城是必须打的。石堡城是王忠嗣的辖区,要攻打石堡城,必须要王忠嗣首肯。”
    微微摇头,很是惋惜道:“王忠嗣能征善战,自十八岁崭露头角至今,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知道多少,没有一百也有好几十吧,没有一个败仗,堪称常胜将军。可是,他却止步于石堡城前,这是他的一短,也是他唯一的短处。”
    王忠嗣堪称李隆基一朝最出色的战略家、谋略家、第一名将,其人有卫霍之才,一生征战天下,破吐蕃、败大食、灭后突厥、破契丹……战功卓著,大大小小的仗打了好几十个,没有一个败仗,堪称奇迹。
    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打胜仗,说不准就打个败仗,这个王忠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常胜将军,从无败绩。
    “他极力反对出兵石堡城,要想促成这事,不是那么容易,难度很大。”李昌国接着转念头,道:“不管怎样,我得去拜访他,向他进言,要他改变主意,出兵石堡城。”
    这事就这么定下了,要康德准备名刺,康德领命,自去安排。
    李昌国突然间笑起来,抚着额头,道:“这怎么冒出念头呢?”
    “不过,这是真的!唐玄宗毁誉参半,前半生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把大唐打造得花团锦簇,犹如梦幻般的王朝。后半生却是厌政,贪图享乐,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让无人扼腕。”
    “不管怎样,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他当皇帝时,人才济济,名将、名相、名人辈出:宋璟、姚崇、张说、韩休、张九龄、王毛仲、杨思勖、郭子仪、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王忠嗣、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陈玄礼、李光弼……哪一个不是大名鼎鼎?”
    “这个王忠嗣无疑是他们中最得宠的一个,堪称玄宗朝的第一宠臣!”
第三章 哥舒翰(第二更)
    这不过是李昌国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却是很客观,道出了唐玄宗李隆基一朝的盛况。
    李隆基毁誉参半,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玄宗朝人才济济。
    不要说在唐朝,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能聚集如此之多人才的,唯有汉武大帝能与之媲美。
    这些人才,名垂千古者很多,很多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