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下-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原因有三个:一是杨国忠贪得无厌。无所不用其极,若他知道了这谋划,很可能另有盘算,说不定就泄密了。
    同样是奸臣,李林甫比起杨国忠来就好得多,只要不威胁到李林甫的地位,李林甫又能“动循恪令”,也就是依法办事。
    而杨国忠就不同了,出了名的贪得无厌,无所不用其极,。吐蕃在长安肯定有奸细,一旦杨国忠被吐蕃收买,这消息必然泄露。
    二是借机试探李隆基,看看杨国忠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份量到底有多重,做到心中有数。
    三是杨国忠适才中伤李昌国,李昌国必要反击。而眼下就是良机,在众之人中,除了李隆基信任杨国忠外,陈玄礼、太子李亨、李林甫都对杨国忠没好感,太子李亨和李林甫视其为死对头。
    此时对付杨国忠,他们必然要助力,这就是一个“联合阵线”,为何不用呢?
    要消除安史之乱,要一步一步的来,罪魁祸首们要一个一个的除掉,就先从杨国忠开始。
    果然,李昌国的话音一落,陈玄礼马上就附和道:“杨大人误听误信,兴许会中了吐蕃奸细的诡计,此事不得不虑。”
    陈玄礼心直嘴快,直接道破,杨国忠一张脸刷的一下就红了,蹭的一下站起来,就要反驳,却听陈玄礼接着道:“杨大人不谙军机,此事不知为宜。”
    杨国忠眼下很得李隆基信任,却与后来的权倾天下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未干预军机,以此为籍口把他排除在外再好不过了。
    李隆基有心让杨国忠预闻此事,陈玄礼这一反对,让他有些为难。陈玄礼说得没错,杨国忠不谙军机,知与不知没多大的区别。
    “父皇,儿臣以为,平定吐蕃,千古壮举,秦皇汉武未之成矣,必要万无一失。”李亨早就对杨国忠看不顺眼,两人暗中较着劲了,此时不落井下石,更待何时?
    杨国忠眼中如欲喷出火来。
    如此大事,若他得闻,他的地位就会凭空提升很多。若是不得预闻,那么,他的信任就打了折扣,他恼怒无已,狠狠剜了李昌国一眼,却是换来李昌国如剑的目光回刺,。
    在座之人中,就剩下李林甫没有表态了,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
    李林甫一如既往的表现,不动声色,端起茶盅呷得几口,淡淡笑道:“杨国大人才干非凡,是大唐的栋梁,如此军机倒也能知闻……”
    杨国忠暗舒一口气,对李林甫不乏感激之意。
    杨国忠能有今日,靠的是杨贵妃的裙带,然而,若无李林甫的提拔与指点,也没有他的今天。一旦得势,这小子就暗自盘算,要取代李林甫,早就对李林甫的相位构成了威胁,李林甫早就在找机会要收拾他,却是一直没有机会,眼下这等良机,李林甫会错过?
    “平定吐蕃,千古壮举,谋划一定要密!”李林甫老奸巨猾,点到为止,不再往下说。
    其意已明,杨国忠刚刚升起的感激之情荡然无存,暗中发誓,一定要找机会收拾李昌国、陈玄礼、太子李亨和李林甫。
    如何决断,就在李隆基了,众人的目光又集中到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眉头紧拧,沉吟不语。
    李昌国他们坦然而座,杨国忠却是如坐针毡。紧张万分,他的前途就在李隆基的一念间。若是李隆基留下他,那么,说明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若是不留下他,他的地位就成了大问题。
    “杨钊。你忠心为国,朕心甚慰。然。你未习兵事。知预并无助力,还是不要知晓的好。”李隆基尽可能把话说得温和些,让杨国忠好受些。
    杨国忠听着李隆基的温和话语,如同被雷霆劈中了,他千方百计讨李隆基欢喜,送宝送礼,到头来却不如李昌国重要。
    马屁精固然能让人欢喜,可是,与真正的功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李隆基虽然大不如以前,毕竟还没糊涂,志吞四夷的雄心壮志还在,思来索去,还是决定偏向李昌国。
    “臣告退!”杨国忠长吸一口气。尽可能把话说得平稳,然而,谁都能听得出他的话音在打颤。
    见礼之后。杨国忠快步离去,每走一步都在打颤,一出了门,只觉背上凉飕飕的,才发觉出了一身的冷汗。
    李林甫冲李昌国微微一笑。
    李隆基选择了倾向李昌国,说明李昌国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份量不轻。以李林甫的聪明自然想得到,如此人物最好是为友,至不济也不能为敌,这是在向李昌国示好。
    只要不威胁到李林甫的地位,李林甫就会“动循恪令”,李昌国虽然了得,仅限于军事方面,还没有表现出有治世之才,对他的相位没有一点威胁,他自然不用去树敌了。
    李昌国微微一笑,算是回答。
    “李昌国,你说吧。”李隆基挪了一下锦墩,更加靠近李昌国。
    “陛下,臣的谋划是……”李昌国压低声音,开始解说。
    一通解说,费时良久,李昌国方才说完。
    李隆基、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李亨紧拧着眉头,沉吟不语,李昌国静静的等待,并没有打扰他们。
    如此重大的谋划,李隆基他们自然是要品味推敲一阵。
    过了一阵,李隆基冲李亨问道:“太子,你以为此计如何?”
    “父皇,儿臣以为此计不可行,!”太子李亨摇摇头,道:“成算太低,太过冒险。虽说兵行险着,也要有足够的成算,象这种连一成都不到的谋划,委实难以施行。”
    李隆基打量着李亨,不置可否,扭头笑问陈玄礼:“龙武大将军,你以为呢?”
    “陛下,臣以为此计虽然成算不大,却是可以一试。”陈玄礼毕竟是武将,精通兵道:“此计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便是即使失败了,对大唐没什么损失,何不一试呢?”
    “丞相以为呢?”李隆基打量着李林甫问道。
    “陛下,臣以为此计可以一试。”李林甫一脸的平静,波澜不惊:“夜袭石堡城,也有人以为胜算不大,更是不敢出兵,还不一样打下来了?”
    李林甫连枪夹棒的,这话在影射王忠嗣,也是在影射李亨。
    果然,李隆基重重点头,道:“王忠嗣胆小如鼠,朕三番五次要他出兵攻打石堡城,他不敢出兵。如今,李昌国他们一举拔城,收复大非川,他能有何话说?”
    这事虽然过去了,李隆基仍是很不开心,毕竟王忠嗣是他寄予厚望的重臣、义子,此时重提此事,依然不高兴,连带的把这笔帐算到李亨头上了:“你与王忠嗣交厚,受了他的影响。这打仗,哪有十成十的成算?”
    虚点着李亨,道:“若有十成十的成算,世上还有良将么?从宫里找个宦竖都能打胜仗!”
    李亨满头大汗,诚惶诚恐,道:“父皇,儿臣知错了。”
    “陛下,太子所言本是实情,就是臣也以为此计是险着。”李昌国为李亨开脱,适才李亨对他是鼎力支持,这叫投桃报李。
    果然,李亨向李昌国投以感激的一瞥。(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就这么定了!
    第十一章 就这么定了,!
    “陛下,此计行还是不行?”陈玄礼颇有些急切的问道,不容李隆基说话,马上又道:“陛下,此计虽然成算不大,是险着中的险着,可是,胜在对大唐的损失不大,不妨一试。”
    李昌国是龙武军的双星之一,若是此计被采纳,他也倍感荣幸,不住为李昌国说话。
    李隆基却并没有马上决断,而是沉吟着道:“李昌国,若是此计失败的话,又该如何?”
    “陛下,若是失败,吐蕃仍是大唐的,只是在于早与晚的差别罢了。”李昌国在谋划这事时,早就把这些事想透了。
    “还是大唐的?”这话有些惊人了,李隆基、李林甫、李亨、陈玄礼皆是惊讶,盯着李昌国,等他解说。
    李昌国没有让他们失望,道:“陛下,依臣的料算,丢了大非川,对于吐蕃来说无异于天塌了,吐蕃一定会起大军前来大非川复仇,妄图击败我军,夺回大非川。”
    “这是一定的!”众人重重点头,大是赞成这判断,。
    “大非川对于吐蕃的重要,就象中原对于华夏的重要,丢了大非川,大胡子一定不会甘心,他一定会亲征。”李隆基一边思索,一边道来,声调突然转高,问道:“李昌国,你是不是打算趁此一战,把大胡子活捉了?”
    若能活捉墀德祖赞的话,堪称盛事,李隆基双眼放光,异常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
    然而,他的话锋一转,道:“可是。这难度太大!成功的希望太小,比起你眼下的谋划还要小。”
    墀德祖赞亲征大非川是给了唐军活捉他的良机,却是成算不大。他要逃的话,谁也奈何他不得。
    李靖夜袭阴山,颉利可汗逃走。唐军追击长达四个月方才活捉他,其中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若是活捉了大胡子。吐蕃倒是十拿九稳。”李隆基一握拳。骨节摩擦声响成一片。
    “陛下英明。”李昌国礼节性的赞颂一句,话锋一转,道:“臣的谋划并不是如此,臣的谋划是,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一场,尽可能歼灭吐蕃的军队。越是歼灭得多,吐蕃内部越是矛盾重重,彼此指责不断,大唐再抓住良机行离间之计。使吐蕃分裂……”
    “啊!朕明白了!”李隆基绝顶聪明之人,李昌国的话才说了一半,他就明白过来,笑道:“大唐象前朝对付突厥那样,扶弱抑强。谁弱大唐就扶助谁,谁强大唐就打谁,让吐蕃谁也奈何不得谁。大唐再来寻找机会越过积石山。”
    “到那时,即使大唐不想越过积石山,必有吐蕃前来长安请求大唐发兵越过积石山,正如突厥请求前朝出兵漠北一样。”陈玄礼也明白过来,声调很高,抢了李隆基的话头,道:“到那时,只要过了积石山,一切就由大唐说了算,要吐蕃灭吐蕃不敢存!”
    “妙计!妙计,!”李林甫难得的击掌赞叹,道:“前朝长孙晟行此计而裂突厥,李将军就是大唐的长孙晟!”
    长孙晟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老爹,是突厥分裂的谋划者,虽然他的名头没有他的儿女响亮,然而,他对大华夏做出的贡献却一点也不比他的儿女小。
    “丞相此言有理,却是不确!”李隆基摇头,道:“这应当是李昌国谋划中的下策?”
    “陛下英明!”这次,李昌国是真心赞扬李隆基了得,一点就透。
    “照你的谋划,若是上策不行,越过积石山失败的话,大唐就用下策,先歼灭吐蕃大军,促使吐蕃分裂,再寻机越过积石山,平定吐蕃。”李隆基把李昌国的谋划总结一番,冲李亨道:“太子,你可记住了?”
    若是来年不能越过积石山,只能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一场的话,灭吐蕃就要数十年的努力,李亨这个太子必须记住这一谋划。
    “父皇请放心,儿臣记住了。”李亨大是振奋。
    他不得不服气,李昌国的谋划很有道理,吐蕃一定是大唐的,只是早与晚罢了。
    “陛下,那这上策……”陈玄礼很是心急。
    “呵呵!”李隆基大笑道:“虽说吐蕃迟早是大唐的,只争早与晚,然则,大唐越早拿下越是好。上策的成算着实不高,连一成都不到,可是,一旦成功的话,吐蕃就是大唐的。即使失败了,大唐也没什么损失,朕何不一试呢?”
    “就这么定了!”李隆基站起身,神采飞扬,气吞河岳,一字一顿的道。
    “陛下英明!”
    众人齐声赞颂。
    “呼,!”
    李昌国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却更加激动了。
    吐蕃之地主要是现在的青海、西藏,这块土地秦皇汉武也是无可奈何,直到忽必烈方才并入版图。若是在唐朝天宝年间完成的话,那就是提前了好几百年纳入版图,功莫大焉!
    而李昌国还是这件奇功的谋划者,谁能不激动?
    不仅李昌国激动,就是李隆基也是激动不已,站起身,不住踱来踱去,一边踱步,一边晃拳头。
    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李亨对望一眼,对方眼中的振奋之意谁都不加掩饰。
    就是李林甫这个一向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的奸相,此时也是一脸的喜悦,丝毫不掩饰。
    “秦皇汉武拿这块土地没办法,若是朕拿下来,朕的功业会不会超过秦皇汉武呢?”哪个皇帝不想建功立业?雄材大略如李隆基者却是不多,更是一心追求功业,若能超过秦皇汉武,那是无上美事,他越想越是激动,一边扳着手指头细算起来:“朕即位之初,大唐积弊如山,内部不宁,外多边患。朕励精图治,整军经武。终于朝堂一清,边关安宁。后突厥、契丹、奚、吐谷浑残部、回鹘……先后灭亡。到如今,只余吐蕃和大食。朕来春收了吐蕃,就可以在西域与大食一决雌雄!”
    虽然因为安史之乱而使得唐朝由盛转衰,李隆基毁誉参半。却是不能掩盖他的伟大,他的功业真的很多。一桩桩。一件件数来,竟然是良久不绝。
    这番话太能振奋人心了,陈玄礼上前一步,请命道:“陛下,老臣愿驰骋吐蕃,还请陛下准允!”
    “你?”陈玄礼此举,李隆基大是赞赏,却是以调侃的口吻的道:“就你?你瞧瞧你,胡须白得跟雪花似的。你还能驰骋疆场?你想抢功吧?”
    “陛下,老臣决无此心,!”陈玄礼一听就急了,大声嚷嚷:“只要陛下允准,老臣不做将军,做一老卒!能驰骋吐蕃足矣!”
    “行了!行了!”李隆基挥挥手。含笑道:“你这把老骨头莫要抛在外面了,还是给朕守好皇宫吧。”
    “哎!”陈玄礼长叹一声,嘀咕道:“人说龙武大将军有多好多好。却是闷死人的牢笼。”
    李隆基剜了他一眼,却未加指责,招手,道:“都坐下!此事太过重大,我们要好好议议,多加推敲,不能有丝毫差错。”
    李昌国他们坐下来,李隆基接着道:“李昌国两策,上策的成算不大,下策的成算大,却是耗时太长。朕以为,来年战事,当以下策为根基,力行上策,你们以为呢?”
    他深通兵道之人,这话让人赞赏,谁能有异议?
    “李昌国,你说,若是来年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需要多少兵力?”李隆基盯着李昌国,眼睛睁得老大,一瞬不瞬。
    “陛下,臣等商议,一致以为,若只是击败吐蕃大军,不必增兵。若要一举歼灭吐蕃大军,至少需要三十万。”李昌国沉声道。
    “三十万?”太子李亨有些吃惊。
    “这算是少的了。”李隆基略一沉吟,道:“兵法有云‘十则围之’,要想围住敌人,需要十倍兵力。吐蕃在松赞干布之时,举国有四十万大军,到如今,可以调集六十万大军。孙波茹十万已经被歼,还有五十万。要想全歼这五十万,照兵法算就需要五百万,这显然不可能。要想全歼吐蕃大军,就要把各个退路切断,还要防止吐蕃逃蹿,三十万不太够。”
    这番算法很中肯,李昌国暗自点头,李隆基不愧精通兵道之人。
    “然而,大唐举国不过五十五万之众,如此大的疆域需要驻守,朕能调给你们的最多也就是三十万,你们能一举歼灭吐蕃大军?”李隆基眼睛瞪圆,死盯着李昌国,大声问道,。
    吐蕃大军歼灭得越多,离间吐蕃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事干系太大了,尽管李隆基一生经历的大风大浪很多,也是不免几许几张。
    李林甫和陈玄礼、李亨死盯着李昌国。
    “能!”李昌国重重点头。
    “那就好!”李隆基大为放心道:“这下策之事,再增调二十万大军就能完成。那么,这上策,你们选在何时下手?”
    “陛下,臣等商议,一致以为,来春化雪之前最为适宜。”李昌国陈述理由:“之所以选在化雪之前,一是因为吐蕃大军将发未发,一定不会想到大唐会在那时节动手,可以出其不意,增大成算。二是因为那时节,吐蕃的举国之兵集中在一起,便于大唐全歼。”
    “好谋划!”李隆基双手重重砸在一起,大声赞赏:“只要你们成功,大唐三十万大军就可以一举越过积石山,朝逻些疾赶,一定打大胡子一个措手不及!”
    “吐蕃的举国之兵一举被歼,吐蕃就再也没有后患了!”李林甫的声调很高,请命道:“陛下,臣请总揽辎重之事!辎重但有缺乏,臣请提头来见!”
    此战若是成功了,那是不世奇功,李林甫不可能离开长安的,军功与他无缘,却可以捞取这后勤之功。
    “好!”李隆基慨然应允,道:“辎重一事归丞相!上策之事,李昌国处置,太子协助。李昌国,你记住,你需要什么朕就给你什么,若有人作梗,你向朕禀报便是!”
    (未完待续)
第十二章 紧锣密鼓
    第十二章 紧锣密鼓
    高妙丽静静的坐着,手托香腮,好看的小嘴翘着,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
    “小姐,你在想什么?”静儿轻手轻脚的进来,吐吐舌头,颇有些调皮:“小姐,是不是在想那个负心人?”
    “谁是负心人?”高妙丽脸一沉,颇有些不悦,。
    “就负心人哦。”静儿小嘴嘟得老高,道:“丢下小姐空守闺阁,还不是负心人?”
    “静儿,不许说他!”高妙丽俏脸一板,眼中尽是不悦之色。
    “不说就不说哦。”静儿使小性扭动着身子。
    “说什么?”
    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李昌国高大的身影已经出现在眼前。
    “啊!”
    高妙丽一双眼睛瞪得滚圆,直接石化了。
    “我是不是更俊俏了,你看呆了。”李昌国跨前一步,一脸的似笑非笑,打量着高妙丽。
    “砰砰砰!”突然之间,高妙丽眼里涌出泪水,一双粉拳雨点般砸在李昌国胸口上。
    李昌国捉住她的粉拳,笑道:“有没有想我?”
    高妙丽轻轻点头,一脸的羞涩,螓首低垂,靠在李昌国结实的胸脯上。
    “想我哪里了?”李昌国压低声音,在她耳边轻声问道。
    “想你……啊!”高妙丽差点上当,好在机灵,话刚出口就反应过来了,抬起头来,狠狠剜了李昌国一眼。
    “好好好!都是我的错。”李昌国连声认错,眼里却是闪过一抹狡色:“你哪里想我了?”
    “我哪里都……你……又欺负人,!”高妙丽一时不察,差一点点上了李昌国的恶当,使劲的跺着脚,使起了小性子。
    “嘿嘿!”狡计得逞,李昌国大是欢喜。手臂一伸,揽住高妙丽的纤腰,入手温润,一股让人心动的女子体香钻入鼻孔,李昌国大是心醉。低声道:“我也想你呢。”
    高妙丽一脸的欢喜,还有着淡淡的羞涩。一双俏媚眼盯在李昌国脸上。再也移不开了。
    “我那里很想你。”李昌国贼嘻嘻的补充了一句。
    “哪里想我?”高妙丽声若蚊蚋,几不可闻。
    “那里啊。”李昌国狡计得售,万分欢喜,却看见高妙丽媚眼如丝,有着万千暗示,方才明白,原来她是故意如此说的。
    “是你勾引我,我要吃了你!”李昌国抱起高妙丽就朝榻上行去,高妙丽一双白玉似的玉臂环着李昌国脖子。双峰不住在李昌国胸口摩挲。
    “真当人家不在啊!”静儿嘟囔一句,转身出门,把房门关上。
    没过多久,屋里传出一阵让人迷醉的声响,静儿捂着耳朵快步跑开。嘟囔不已:“大白天的,宣……”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风停雨住。只听屋里一个浑厚的男子声音:“田要勤耕耘,这才多久没耕耘又成荒地了!”
    “你又胡说。”一个慵懒的女声软软抗议。
    xxxxxxxxxxxxxxxx
    龟兹,安西都护府,喜气洋洋。
    高仙芝、封常清、段秀实、李嗣业以及众将围坐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商议军机。
    “这天啊,真够冷的,离了酒,这冬天还真没法过,。”高仙芝一边喝酒,一边感慨。
    西域的天气很冷,比起内地冷得多了,这酒是御寒之物,必不可少。
    “天气虽冷,我们的心却是暖烘烘的呢。”封常清笑呵呵的问众将:“是不是啊?”
    “呵呵!”
    众将轰然大笑,算是回答。
    “李昌国他们打得很不错,一举拿下石堡城,收复大非川,这是大唐盛事!”高仙芝重重点头,大是赞许。
    “石堡城啊,筑于前朝炀帝之时,隋末大乱,落到吐蕃手里,大唐一直想收回来,多次出兵,死伤不计其数,都未成功。如今,却是一举成功,拿下大非川,自此以后,河湟之地不再受吐蕃威胁。”李嗣业性子急,抢着说话,道:“河湟之地不受威胁,朝廷就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兵马钱粮,我们就可以与大食大战一场!”
    “没错!”众将轰然相应。
    得到石堡城大捷的消息后,整个安西都护府一片欢腾,人人欢喜难言,既是庆贺石堡城大捷,更是预贺更多的兵马钱粮就会到来,安西都护府就不会捉襟见肘,可以放开手脚与大食大战一场。
    高仙芝、封常清和段秀实对望一眼,微微摇头。他们看得很清楚,石堡城大胜之后,安西都护府极需要的兵马钱粮更加遥遥无期了。
    “咳!”高仙芝清咳一声,打断众将的说笑,扫视一眼众将,颇有些不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