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下-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含元殿,一派喜悦气氛。群臣毕集,万国使者来朝。热闹非凡。群臣见了面,就会相互道贺,人人脸上泛着喜悦,比起大过年还要欢喜。
    自从李隆基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唐朝的国势急剧提升,原本不宁的边疆地区被肃清,重恢复到唐太宗时期的安定局面,周边的敌人被铲除,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后突厥、契丹、吐谷浑残部……先后被灭。
    却没有一个能与灭掉吐蕃相比,这是与唐太宗灭东!!突厥和唐高宗灭西突厥差相仿佛的灭国大胜。在难度上,甚至比起先前的两次灭国还要困难,因为吐蕃的高山密林实在是让人束手无策,要不然的话,以战神李靖之能征善战,唐太宗的雄材大略,还不早把吐蕃灭了?
    这消息太振奋人心了,群臣哪能不欢喜的。
    唯有一人非常不高兴,这就是杨国忠了。此时的杨国忠,把李昌国恨得牙痒痒的,若不是李昌国,他此番随军出征,就会弄到天大的功劳,到那时,丞相之位唾手可得。哪里想得到,如此美事,却因为李昌国的运筹,与他失之交臂。
    若是此战没有成功的话,他还会觉得挺幸运,幸好没去。偏偏成功了,还是大胜之仗,还是灭国大胜,他这气愤就是用光三江四海之水也不能道尽。
    此时此刻,若是李昌国在他面前,他一定会把李昌国生撕活剥了。
    列国使臣个个胆颤心惊,一颗心怦怦乱跳,还要装作万分欢喜,向唐朝大臣恭贺。他们是唐朝的属国,生怕惹恼了唐朝,唐朝发兵把他们的国家给灭了。
    尤其是倭国使者,是大气也不敢出,是害怕。虽然倭国孤悬海外,离唐朝很远,以唐朝雄厚的国力,要灭倭国并不难。
    “陛下驾到!”高力士尖细刺耳的吼声响起,如同雷鸣,很是难听。不过,今天听在群臣耳里,却是异常美妙,比起天音仙乐并不逊色。
    群臣望去,只见李隆基红光满面,脸上的笑容叠了一层又一层,整张脸上堆满了,浑身透着喜悦,仿佛他是喜悦之源似的。走起路来,呼呼生风,仿佛踩着风火轮似的,在飘,一路飘过来。
    “参见陛下。”群臣忙行礼。
    “免了。”李隆基大气的挥挥手,来到宝座前站定,并没有坐下,一双眼睛在群臣和列国使者身上扫视。
    “呵呵。”李隆基先是发出一阵畅笑声,这道:“朕这一瞧,只见你们个个红光满面,嘴角都裂到耳根了,什么事这么欢喜呀?”
    你这不是明知故问么?不过,如此说话蕴含喜气。很是轻松。让人畅,群臣发出一阵畅笑声:“呵呵!”
    笑声震天,含元殿都在震动。
    “你们不说,朕也知道。”李隆基兴奋之情增数分,仿佛发现了大陆似的。
    这不废话么,谁不知道?吐蕃灭亡的消息早就传开了。不过,如此说话让人轻松,让人舒适,气氛加活跃,群臣打量着李隆基。盼望他说出来。
    吐蕃灭亡这事,早就知道了,若是能从李隆基嘴里说出来,那会加让人欢喜。等于是正式确定。
    “吐蕃灭亡了,你们欢喜,朕也欢喜呀。”李隆基没有让群臣失望,大声说出来。
    “大唐万岁!”
    群臣爆发出惊天的吼声,震得含元殿嗡嗡直响。
    从李隆基嘴里说出来,等于是官方的正式确认,这是正式结论,谁能不欢喜?
    李隆基双手下压,示意群臣不要再吼了,安静下来。然而。群臣很是激动,哪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平静,仍是在吼叫,直到过了老一阵,群臣这平静下来。
    “朕自即位以来,励精图治,不敢有一刻松懈,先后平定了后突厥、吐谷浑残部、契丹……大唐边境安宁,少有战事,不下于贞观年间。”李隆基微一沉吟。开始训话,道:“唯有吐蕃和大食让朕寝食难安,难以成事。这两国,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为了与大唐为敌,曾于天宝元年组成联军。进攻小勃律,幸得王忠嗣提兵远征,方予以击破。”
    大食和吐蕃为了对付唐朝,勾结在一起,组成联军与唐朝为敌,这事让群臣很是气愤,听了这话,不住点头。
    “要想与大食作战,必先解决吐蕃。为此,朕想方设法,想把吐蕃赶回高山密林里去,费时数十年,兵士死伤十数万,皆未成功,诚让朕心痛。”李隆基接着训话道:“如今,将士用命,三十万大军在哥舒翰和李昌国的统帅下,拿下石堡城、攻下大非川、越过积石山,攻入吐蕃腹地,兵临吐蕃都城逻些,一举灭掉吐蕃,成就千古伟业!”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的边患不断,西北有羌,北方有胡人、匈奴、鲜卑、突厥,这些游牧民族。北方的胡人、匈奴、鲜卑、突厥先后被灭,唯有西北的羌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无法破灭,因而成了华夏的心病。
    唐朝能灭掉吐蕃,完成三王五帝、秦皇汉武唐太宗没有完成的功业,实为千古伟业。
    “陛下英明!”群臣齐声颂扬。
    这不是礼节性的赞扬,而是实实在在的钦佩。能打下吐蕃这块土地,李隆基着实英明。
    如此颂扬的话,李隆基这辈不知道听过多少回了,是真心颂扬还是礼节性的颂扬他一听就能听出来,此次颂扬群臣是真心颂扬,头一昂,胸一挺,笑道:“这事嘛,朕确实英明,敢用采用李昌国的谋划。”
    李昌国的谋划很大胆,却是成功率不高,敢于采纳的人并不多,李隆基不仅采纳了,还放手让李昌国去做,他着实当得英明二字。
    略一停顿,道:“朕知道你们很欢喜,不过,眼下并非欢喜之时,还有加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你们都说说,接下来该如何处置。”
    这就是李隆基的精明处了,若是换个人,在如此天大的喜事面前,一定会先欢喜一通再说。他却是先不忙着欢喜,而是讨论接下来该处理的政事。
    “陛下,臣以为应当立即从吐蕃撤军,派军进入西域,与大食决一雌雄。”杨国忠已经失了征战吐蕃的大功,此时生怕有人抢了先,抢着回答。
    “是呀。”群臣齐声附和。
    平定吐蕃就是为了集中全力与大食决一死战,如今,吐蕃被灭,是该准备与大食的决战了,群臣很是赞成这说法。
    然而,李隆基却是不予置评,而是望着李林甫,问道:“丞相,你有何话说?”
    “陛下,臣以为眼下第一要务并非撤军与大食大战一场,而是设立吐蕃都护府,稳定治理吐蕃。”李林甫上前一步,大声道来。(未完待续。。)
第六章 李白荣升
    第六章李白荣升
    杨国忠与李林甫素不相能,此时哪会错过出风头的机会,就要驳斥李林甫,只见李隆基微微点头,大为赞成:“丞相老成谋国,实是难得。”
    一听这话,杨国忠到嘴边的话只得咽了回去。
    “吐蕃之地,华夏历时数千年,终于打下来了,这不是完结,仅仅是开始。”李隆基剖析道:“若是不能治理好,那么,必将生乱,兴许其乱比起吐蕃在时还要大,因而,设立吐蕃都护府治理吐蕃就成当务之急。”
    李林甫虽是千古罕见的奸臣,却有雄,见事明,他要求先治理吐蕃,而不是杨国忠说的撤军与大食大战,的确是当得李隆基的赞扬。
    李林甫把杨国忠的举动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心中暗想你一个市井小,若不是靠着女人的裙带,你能有今天?就凭你那点水准,也想抢我的风头,真是做梦。
    “设立吐蕃都护府这事,朕准了。”李隆基重重点头,冲太李亨道:“太,你说说,还有哪些事要做?”
    这是在考较太,李亨不敢大意,忙道:“臣启父皇,欲要为治,必先得人,当先择人坐镇吐蕃都护府。”
    “国之兴焉,在于得人;国之亡焉,在于失人。太,你大有长进了,深得治国之要。”李隆基对太之言大是赞赏,很是欣慰。
    如此盛赞很少见,李亨是兴奋莫铭,要不是时机不对。他真想放声高歌了,忙道:“这都是父皇教诲。”
    李隆基右手轻挥,道:“你以为何人可坐镇吐蕃都护府?”
    “父皇,儿臣以为哥舒翰和李昌国二人皆可,若以儿臣之见,李昌国善谋划,适合。”太李亨微一沉吟。
    李隆基微微点头。道:“哥舒翰是良将之,若他坐镇吐蕃的话,的确不会有事。李昌国当然不会有事,他比起哥舒翰善谋划,若他坐镇的话,朕极为放心。不过,与大食大战就要进行。李昌国熟悉西域,他本来就来自安西都护府嘛,这坐镇吐蕃一事就不用他了。”
    在选择坐镇吐蕃之人,不仅仅要有干,还要考虑到与大食作战一事。李昌国本就来到自安西都护府,与大食大战少不了他。
    李昌国不坐镇吐蕃,就只剩下哥舒翰了,不必选择,李亨道:“父皇圣明。”
    “哥舒翰虽是精通兵道,是一员难得的良将。可是吐蕃定,事务太多,他一人的话难以做好,必要有人辅助他。太,你以为何人能担此任?”李隆基问道。
    太李亨一愣,明显没有想到。微一沉吟道:“父皇。儿臣以为李白适合。”
    “陛下,李白狂悖之人,不通政务,万万担不得此事。”李林甫对李白很是忌惮。哪会任由李白得势,忙着中伤李白。
    高力士瞄了李林甫一眼。大是满意他的表现。李白被赐金放还,与高力士脱不了干系。
    太李亨与李林甫不对付,李林甫反对的事,他就要赞成,忙道:“父皇,李白虽有狂悖之行,此番进京,其狂悖之行已经少见,言行举止如同换了个人似的。观其此次随军出征,可圈可点,立下大功,若命他辅助哥舒翰,正合适。”
    李林甫又要驳斥,只听李隆基畅笑道:“呵呵。当初,朕赐金放还李白,就是要让他去历练,去其狂悖之行,如今呐,脑总算是开窍了,言谈举止跟换了个人似的。再者,其对政务多有独到之解,朕以为,太所言可取。吐蕃军务交给哥舒翰,政务交给李白。”
    李林甫真有买块豆腐撞死的冲动,李白怎么就得势了呢?还是李家的人好上位啊。
    他却忘了,他也是出自陇西李氏。
    李白和李隆基都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都属于陇西李氏,按照辈份,李白比李隆基还要高,据说和唐太宗是平辈。因而,李隆基很欣赏他白的华,却是难以接受他的性格,这赐金放还,让其历练,磨其狂悖之行。眼下看来,他的目的达到了,他对李白的改变大为满意,命李白处理吐蕃政务又何足怪?
    当然,李隆基不知道的是,这都是李昌国指点李白的结果。
    “陛下,李白虽有干,却未做过官,若是出错,后果不堪设想。陛下要知道,吐蕃定,不容出错。”李林甫仍是不死心。
    “这话倒也有理。李白虽是情不凡,毕竟没有做过官,没有处理过政务,不得不虑。”李隆基微一沉吟,若是在别处,他可以不用考虑此事,在吐蕃不行,因为吐蕃定,绝不容出错。一旦出错,就会生乱。
    “父皇,儿臣以为,可让王维辅助李白便可。”太李亨忙上奏。
    “可!”李隆基重重点头,很是欣赏这一提议,道:“王维在朝中数十年,对政务极为精通,有他辅助李白,这事就不会有问题了。嗯,能够平定吐蕃,王维也出了大力,他的便榻效用不低,若无便榻,将士们难以越过积石山,就以此任赏他之功。”
    事已至此,不能再说,李林甫只能把一腔不满藏在心里,暗中打定主意,以后多给李白小鞋穿,找他的麻烦就是。
    “吐蕃都护府设立,哥舒翰坐镇,主理军务,李白辅之,主理政务,如此极好。”李隆基眉头一挑,又道:“虽然择人,却是不够。吐蕃该当如何治理,此事是眼下第一要务。若此事不定,吐蕃难以治理,你们都说说。”
    吐蕃的情形与唐朝截然不同,若是不能议出个施政纲领来,李白无法着手治理。若是不能治理吐蕃,吐蕃必然生乱,此事是眼下第一要务。
    “陛下,臣以为,可循突厥旧例,把吐蕃之地分成数部,分封属国,大唐只要驻军便可。”杨国忠生怕被别人抢了功劳,抢着出主意。
    唐朝征服突厥后,并没有设立郡县,而是实行的分封。突厥地广,把突厥肢解,分成很多部分,彼此间不能合流,唐朝分而治之。
    这是唐朝使用得多的办法,群臣齐声附和,大加赞成。
    李林甫眉头一挑,驳斥道:“陛下,臣以为吐蕃之地与突厥不同,不可循旧例,该当推行郡县治。”
    隆基眉头一挑,大感兴奋,问道:“丞相何出此言?”
    “陛下,臣以突厥之所以老是扰乱,就在于治而不力。”李林甫开始剖析道:“大唐虽把突厥分为数部,各部间不能合流,便于大唐分而治之。然而,各部之间有军队,有财货,有口众,大乱没有,小乱却是不断。大唐之所以容忍,就在于大唐需要突厥各部为大唐守边,抵挡北方的边患,用此法尚可。”
    唐朝之所以如此处置突厥,而不是采用郡县制,就在于北方大漠除了突厥还有其他的游牧民族,唐朝不愿直接出兵作战,那样的话,花费太大。分封突厥,让突厥来抵挡,就划算多了。
    “吐蕃之地仅吐蕃而已,并没有别的种族,大唐不需要吐蕃代为守边,此其一。”李林甫接着剖析,道:“吐蕃之地,山高水远,高山密林遍布,华夏历时数千年方纳入版图,得来之不易由是可见。若是采用分封之治,吐蕃之地要不了多久就会生乱,与其如此,还不如行郡县,废除奴隶,换吐蕃民心,方能长治久安。”
    李林甫有雄,看得深远,这番剖析入情入理,让人难以反驳。
    杨国忠很想反驳,嘴巴张了半天,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籍口。
    “陛下,臣以为丞相之言虽然有理,可是,若行郡县的话,朝廷花费极大。”有大臣已经在计算花费了:“还不如行分封,朝廷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收吐蕃之治效。”
    若在吐蕃推行郡县制的话,一切花费都要唐朝来出,这花费着实不小。要知道,吐蕃很穷,而地域又很大,要驻兵,要派官员,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很大。
    要想省钱的话,还是分封之策好用。
    “陛下,此言极是,还请陛下明察。”杨国忠正愁没有籍口,听了这话,大觉有理,大声赞同。
    “这个……”李隆基沉吟不决。
    “陛下,杨钊之言不确。”李林甫大声反对,道:“吐蕃在时,大唐在河湟之地驻守十余万防守吐蕃,所费何其多?一遇战事,从别处调兵,辎重运输,犒劳将士们,这所费不知凡几。在吐蕃推行郡县,虽然所费不少,比起吐蕃生乱又是何其少?可得吐蕃安定,没有边患之实,以陛下之明,何不行郡县,废奴隶?”
    李林甫不愧有雄的奸臣,这番计算让人心服口服。
    在吐蕃推行郡县的话,虽然花费不少,比起吐蕃生乱就小得多。上百年来,唐朝为了防备吐蕃,所费的财力不知道可以堆出多少座金山银山。
    “虽然比起吐蕃生乱是省了不少,可是,仍然很大,哪有行分封少。”杨国忠是万万不能放手的,这是抢风头的唯一机会。
    “丞相之言极为有理。可是,与大食一战所费极大,若能省些的话是好。”李隆基赞成李林甫,却是为接下来的大战犯愁。
    打仗打的就是钱,唐朝要与大食大战,必须要有庞大的财力。
    “父皇,何不征询李昌国他们的看法,再做决断。”太李亨提醒一句。
    “太所言极是,李昌国他们就在吐蕃,对吐蕃的情形比我们熟悉,征询他们的见解,再做决断也不迟。”李隆基大为赞成。(未完待续。。)
第七章 天竺
    原创第七章天竺
    逻些,已经大变样了经过唐军和奴隶、俘虏的努力,逻些城已经清理出来了,干干净净,大战之后的遍地尸体,遍地血水的旧貌已经不复存在。
    哥舒翰和王维骑在骏马上,指点着正在忙碌的奴隶和俘虏,笑道:“再过数日,就可以重建逻些了。”
    “是呀。”王维重重点头,道:“这次清理我本以为要费很长时间呢,谁知道竟然如此短时间内就完成了。”
    “这都是监军的鬼主意多,要俘虏以工换食物,为了食物他们是拼命的干活。干得多,吃得多,他们不敢不拼命。”哥舒翰笑着赞扬道:“俘虏干活比起奴隶还要勤。”
    “那是,为了自己的肚,他们不敢不尽力。”王维笑得欢畅,道:“奴隶做工也不偷懒,见俘虏比他们干得多,很不服气,要与俘虏比赛,你争我夺,一番活干下来,谁也不让谁。”
    “有这劲头叫好。以后筑路,也使用这法。”哥舒翰对以工换食物这办法很是赞成。
    “不仅筑路要用这法,就是重建逻些也要用。”王维忙补允一句。
    “那是。”哥舒翰大为赞成。
    两人策马而行,对进展极为满意。
    “得得!”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起,只见李晟策马而来。
    “李晟,你这么就回来了?”哥舒翰有些惊讶。脸一肃。问道:“你有没有偷懒?”
    “大帅,瞧您这话说的,多冤枉人呐。我李晟是那种偷懒的人么?我的性您还不知道?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凑,哪里有仗打,我就奔哪里去。”李晟叫起了撞天屈。
    李晟喜欢打仗,哪里打得热闹,他说朝哪里凑,哥舒翰一笑道:“既然如此,你怎么这么就回来了?”
    “那不是没热闹凑了,没仗打了呗。”李晟狠狠摇头。一副惋惜口吻道:“这收地还真不带劲,哪有真刀真枪来的痛。我们赶到,吐蕃狗还傻乎乎的,把他们当祖宗一般迎着。问我们是不是吐蕃狗假扮唐军来着。我们说不是,他们还不信,一个劲的嚷我们是吐蕃狗。惹得我性起,手起刀落,杀他几个,他们方相信我们是大唐之军。”
    这种事情早在意料之中,哥舒翰也不奇怪。
    王维却是颇有些兴致,问道:“接下来呢?”
    “还有什么接下来?问他们降不降?不降就杀,就这么简单。”李晟耸耸肩,道:“这收地。一天收千里之地不在话下。我忙着收完,赶回来,准备去别处凑凑热闹,找点仗打。”
    “那你就失望了,我们的热闹还不够我凑呢,怎能让你去凑。”李白的话传来,只见李白骑着战马,优哉悠哉而来,很是惬意。
    “李翰林,你此番收地。情形如何?”哥舒翰问道。
    “跟他一样,不降就杀,为了活命,纷纷投降。一天收千里之地,轻松得紧。”李白一副兴致索然之样。
    “那是你们期望太高了。逻些一战,吐蕃精锐尽失。余下的不是老弱,就是做着白日梦的,以为赞普如何如何了得。却不知,赞普早就被监军生擒了。”郭仪和李光弼并骑而来。
    众人相见,说起收地情形,都差不多,没有任何难度,不过是一场行军罢了。
    “呵呵,到眼下为止,吐蕃真正纳入了大唐版图。”哥舒翰声调有些高,正式宣布。
    逻些大战,墀德祖赞、大事相全部活捉,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以唐朝全胜而告终。不过,吐蕃全境还未真正纳入版图,因为还需要一场收地。
    此番收地结束,吐蕃全境就真正的成了唐朝的,这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再也不会改了。
    仪轻咦一声,很是惊讶,问道:“监军呢?”
    “是呀,怎么不见监军?”李白、李光弼和李晟这发现没有见到李昌国。
    “你们猜,监军在做什么?”哥舒翰却没有为他们解释,而是卖关。
    “这哪猜得到。监军的花花肠多着呢,谁也猜不中。”郭仪抚着额头,沉吟一阵,无奈的摇摇头。
    李昌国足智多谋之人,往往有出人意表之事,要猜中他在做什么,还真的很难。
    “该不会是与吐蕃漂亮的小娘们那个啥啥……”李晟眼珠乱转,一副你们都懂的神情。
    哥舒翰和王维直翻白眼,齐声指责:“只有你这种龌龊人会想到这种事,你不会乱来吧?小心军法侍候。”
    “你们休要乱说,我哪是那种人呢。”李晟吓了一大跳,忙分辩。哥舒翰的军规极严,他不能不惧。
    “大帅,监军究竟在做什么?”李白也是好奇。
    “我给你们说……”哥舒翰压低声音,神秘兮兮的道:“监军在闭关,修炼绝世神功。”
    “大帅,你在说笑。”李光弼一口道破。
    “大帅说的是真的。”王维挠挠头,道:“监军已经闭关好久了,还没有出关。整日里找来图籍研究,也不知道他在研究什么。”
    “监军肯定有谋划,说不定又有大仗可打了。”李晟眼睛放光,声调很高,精神抖擞。
    他们都熟悉李昌国的脾性,如此这般,必然是有大谋划,众人齐齐点头,极为振奋。
    “走,我们这就去看望监军,看他谋划的是什么好事。”众人心思皆同,就要朝李昌国的帐幕赶去。
    “圣旨到!”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蹄声响起,远远有人叫嚷。
    “陛下的旨意到了?”哥舒翰他们正在等待李隆基的旨意。
    吐蕃灭了。接下来如何处置。这需要李隆基的旨意,若是没有李隆基的旨意,哥舒翰他们无法真正着手施行。
    一队唐军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